科技期刊中掠夺性现象的特征

科技期刊中掠夺性现象的特征

2020年2月,国家科技部发出了《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通知[1],这一系列措施是中央“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精神的延续,是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制体系在我国科研领域和科技期刊行业中运用的进一步举措。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研工作的投入逐年加大,各种利益集团的触角已逐步深入到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和论文出版单位,一方面国内的科研成果大量外流到国外期刊上发表,另一方面国内科技出版行业也存在着伪劣论文和伪劣期刊,从而挤占了中国科技成果和中文科技的空间,长此以往,不利于国内科研环境的良性发展、不利于中文科技成果的与交流。笔者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关于掠夺性期刊(predatoryjournals)的研究,并结合国内期刊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技期刊中普遍存在的掠夺性现象。

1掠夺性期刊与期刊的掠夺性现象

掠夺性期刊是一个外来词,一般认为是2010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图书馆员JeffreyBeall最先提出的。“掠夺”或者欺骗的对象应该是诚实的研究人员。围绕掠夺性期刊的定义,还包括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等,英文原词包括HijackedJournals、DeceptiveJournals、FraudulentJournals[2];特征包括:假冒(完全不存在)、劫持(仿造正规期刊)、伪装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同行评议、编委会等等)、诈骗(收钱但不)[3]。Beall很早就针对这些期刊专门整理了掠夺性期刊列表。但因争议太大,这个期刊列表并未公开存在太长时间。除了互联网带来的假冒期刊比较好认定以外,国外学者面对新的开放存取(openaccess,OA)出版带来的版面费问题也显得不太适应。如果收费高一点,论文质量差一点,很容易就被认为是掠夺性期刊。所以更多研究者关注的是低质量、高收费这种类型的掠夺性期刊。Sharma等[4]将掠夺性期刊定义为OA期刊通过论文处理费(articleprocessingcharge,APC)的形式在经济上掠夺没有经验的研究者。从本质上看,诚实的科研工作者是这些出版行为的被掠夺者或受害者。掠夺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对科研成果的侵占。Ojala等[3]引述了ScholarlyKitchen博客中的评论,也许有助于我们对科研论文这一“食物链”的理解:“主流期刊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捕食者,而掠夺性期刊是寄生虫或者腐食动物,它们吞噬了剩下的部分。”对于大多数传统的中文科技期刊,如不能在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化竞争中寻求改变,最终将可能成为这种期刊掠夺行为的受害者。众多的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是否OA,无论期刊水平如何,收取版面费都是普遍现象;既存在低水平期刊尽量多发论文,并通过版面费盈利的问题,还存在中介赚取高额费的现象[5]。由此可见,国内期刊界早已存在着自身的掠夺现象。这些掠夺性期刊或者利益集团,不仅吞噬着剩下的科研资源,而且通过制造更多的无意义论文,占用国内期刊出版资源。笔者认为,无论是新近期刊网络化出版和新的OA出版模式带来的冲击,还是存在已久的滥收版面费和论文中介问题,均可以放在一起,作为期刊掠夺性现象进行探讨。

2国内外认定期刊掠夺性现象的差异

掠夺性期刊的研究起源于国外,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较国外明显偏少[2]。国内外关注这一现象的研究者均包括编辑出版人员、图书情报人员和研究出版的学者3类人群。如前所述,国外主流的研究方向目前集中在新近出现的OA出版模式带来的掠夺性出版行为,而脱离了最初强调的劫持性和欺诈性等不合法形式。掠夺性期刊既然称之为掠夺者,英文上有捕食者的含义,那么这些期刊必然是经济上或出版资源上的强势者。然而被掠夺者是否是“诚实的作者”,是否通过缴纳高额版面费(或APC)主动被“掠夺”了?可能情况并非如此,作者可能并不认可自己“被掠夺”了,因为多数情况下高额版面费并非由个人承担,掠夺行为多数会转嫁到政府和公众头上。国内的学者更关注的是国外OA期刊借助高额版面费对国内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掠夺。据江晓原等[6]的调查,仅仅是APC,2017年《肿瘤生物学》期刊从中国作者中收取了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并保守估计SCI收录的OA期刊收取中国作者的费用合计超过7亿元人民币。这还不包括其他论文或者科研服务等第三方机构的费用。然而,即使国内学者付出了这么多的版面费,也不能够认定OA期刊就是掠夺性期刊。作为一种新兴的出版模式,OA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版面费,而是为了提供更开放的学术交流。为了OA而收取版面费是合理的,假借OA之名来赚取版面费是掠夺行为。表1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定义的掠夺性期刊与OA期刊(尤其是载文量很大的巨型OA期刊)的区别,但实际区分起来有一定困难。总体来说,国内期刊的版面费(或APC)普遍较低,而部分高水平国内期刊已经施行OA,很多也借助了国际通用的检索平台甚至出版平台,与这些国际巨型OA期刊发表的论文一样,可以取得同样的效果,完全没有必要被“掠夺”一次。可喜的是,新的破除“唯论文”措施,将一部分国内期刊发表的论文视作“高水平论文”评定,并将单篇论文2万元发表费作为审核标准,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国外OA期刊中存在的掠夺行为。

3期刊掠夺性在国内的表现形式

3.1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

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是通过创建虚假网站,假冒正规期刊来欺骗作者。国外有专门的学者研究劫持性期刊和欺诈性期刊,并通过网站进行公布。国内也存在这种期刊网站,比如笔者所在期刊在国内某搜索引擎中长期存在着同名仿冒网站,类似现象在同行期刊中也有存在,除最初出现时造成一定的麻烦外,现在国内投稿作者基本都能主动规避,似乎已经见怪不怪。但此种现象还是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这种侵权网站和盗版期刊给予持续处理,对影响到国内的国外欺诈性期刊应首先列入黑名单。

3.2巨型OA期刊的掠夺现象

参考Bj?rk[7]的标准,表1也总结了巨型OA期刊与掠夺性期刊的区别。关于巨型OA期刊,比较典型的例子是2006年创办的《PLoSONE》,2015年的刊文量曾高达27400篇。巨量的发文量、较低的审稿标准和较贵的APC是巨型OA期刊的主要特征。可见二者在很多方面很难区分:什么样的价格是合适的APC;如果单篇收费不高的话,那么发表巨量论文仍然有谋取暴利之嫌;什么样的审稿标准具有“合理性(soundness)”;退稿率高低可以用来判定稿件质量吗?新的OA期刊带来的审稿方式的改变,除了“合理性”评价标准之外,似乎这些新兴的巨型OA期刊并不一定比传统期刊差,拒稿率似乎也不低[7-8]。除此之外,无论是《ScientificReports》还是《PLoSONE》,即使年发文量超过2万篇,也还有不低的影响因子。所以很难判断这些巨型OA期刊是成功的还是掠夺性的,或者2种评价同时存在。《肿瘤生物学》曾发生一次性撤稿107篇事件,撤稿主要理由是这些论文存在着虚假审稿。该刊一般不被认为是掠夺性期刊,但是从这次事件来看,该刊有过于追求发表速度、简化审稿程序的问题,综合考虑高额收费和不合格的论文,至少可以认为它存在着期刊掠夺性行为。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Oncotarget》。该刊被Beall列入“可能的掠夺性期刊目录”中,虽然其2016年影响因子高达5.168,但该刊加速扩容导致质量下降、过于追求商业利益、在作者中的声誉下降等原因[9],从2017年开始不再被SCI收录。该刊2016年载文量达6385篇,当前公布的发表费为每篇3400美元(约合24000元人民币)。因其版面费较高,进入了新的反“唯论文”《若干措施》的审核范围。由以上表现来看,这本期刊符合本文关于掠夺性期刊的标准。

3.3依赖版面费盈利

学术期刊需要一定的经费来维持发展,费或版面费都是期刊运营的保障,期刊适当的盈利也不应称为掠夺。国内期刊(尤其是英文期刊)中是否存在着掠夺性期刊,尚无相关报道。但长期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期刊,都存在着依赖版面费盈利的情况:与国外高额版面费的掠夺性期刊的表现不同,国内少数期刊的表现形式是价格不高,但其载文量大,对刊发论文的学术质量完全忽略,其背后往往隐藏着的影子[10]。对于依赖版面费盈利的期刊,一些高校和科研部门单独设立了一些指标,甚至列出了期刊黑名单[11]。虽然这些判定方法不一定很科学,但说明为了版面费而滥发论文的现象,已经危害到科技期刊的整体信誉。另一方面,期刊的发文量是否与同类主流期刊相匹配,也应该纳入到期刊评价机构和期刊出版管理部门的审查视野之内。笔者还注意到,第三方营利机构,打着“论文”的旗号,寻求与正规期刊合作出版论文。这可能也是依赖版面费盈利期刊发展的便捷之道。

3.4

如果掠夺性期刊只是吞噬着科技论文出版下游“食物链”中的“腐肉”,那么机构则是大规模制造这种“腐肉”的工厂。但目前国内针对中介的研究不是太多,从几年前的调查来看,这个市场是巨大的[5]。利益驱动能带来更专业的论文,能写出更为“规范”的论文,制作更为精美的数据图表。大量的挤占了真正科研论文的空间,中文科技期刊正在忍受其带来的信誉危机。如果要改变现状,首先是要加大对当前的调查研究,摸清现状,提交报告。主管科研的部门应会同多部门出台措施,切断干扰正常科研的违规论文利益链条。相信新的反“唯论文”举措能在源头上遏制这些无意义论文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净化国内科研论文出版资源的作用。

4期刊掠夺性现象的应对措施

4.1期刊掠夺性现象的源头治理

减少低质量论文的产生是减少期刊掠夺性现象的源头。从破除“唯论文”的《若干措施》来看,中国作者发论文的需求一旦减少,最先削减的是国内那些低质量论文和,但对国外掠夺性期刊的影响有待观察。对于国内并非属于优秀科技期刊行列的大多数科技期刊,新的《若干措施》可能也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影响,这部分期刊应利用中文期刊发展政策上的有利条件,勇于接受数字化、国际化的转变,勇于和国外新兴OA期刊竞争,吸引更多的国内优秀科研成果发表在自己的期刊。

4.2新兴OA期刊带来的挑战与思考

在国内期刊编辑看来,最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巨型OA期刊需要多大的编辑力量才能处理如此巨量稿件?《PLoSONE》主页公布的编辑人员仅为28人,而2017年可引论文量多达20393篇,即使没有公布其他技术支持团队人员,这么大的稿件处理工作量也是国内期刊无法想象的。答案可能在于有更加高效的或创新性的工作流程,或者借助了大型出版集团现有的资源,稿件处理程序与国内传统期刊有很多不同。这些期刊的投稿须知详尽,稿件格式要求严格,投稿主页还集成了其他服务,有另外的付费服务,可以在语言和写作技巧上提供帮助。另外,巨型OA期刊借助了一种新的论文方式———预印本,《PLoSONE》等巨型OA期刊鼓励作者在预印本数据库[12]。预印本的优势是,在正式投稿之前作者就规范了论文写作和图表制作。由于预印本提前公开了论文或数据,也有利于通过开放审稿等新方式来加速审稿。相比之下,很多中文科技期刊即使稿件处理量远不及巨型OA期刊那么多,但在审稿环节中的效率仍然不高[13];传统编校排版过程较为繁琐,而在线编校排版发展较慢;原本应提供附加知识服务的论文中介公司,往往因为利益导向和缺少监管,转入的灰色地带[5]。另外,国内科技期刊多为分散经营,普遍缺乏主编和编委会专家的实际管理;编辑忙于稿件的日常管理和编校工作,而无更多的精力做好学术编辑。由于语言因素,国内科技期刊被国际知名期刊数据库收录的不是太多,论文平台仍不够国际化,开放获取在国内科技期刊的接受度也不高,这些都需要向新兴OA期刊学习。

4.3建立学术期刊预警机制

对于掠夺性期刊中的假冒、欺诈和劫持行为,应归属扫黄打非范畴依法处理。对于其他可能存在的期刊掠夺性行为,目前尚不好认定。但新的破除“唯论文”的《若干措施》中已提出,“完善学术期刊预警机制,定期国内和国际学术期刊的预警名单”,表明科研主管部门已经对国内和国外某些期刊中存在的这些掠夺性行为产生了警觉。虽然建立这样的名单有一定难度,可能需要具体的案例来逐步积累,但在科研主管部门的主导下,结合期刊专业评价、收费水平和出版运营状况,还是能够判断期刊是否存在掠夺性行为的。对于某些不顾学术声誉、依赖版面费盈利的国内期刊,或者主动参与了“”商业行为的情况,也应列入预警名单或者“黑名单”中。

5结束语

采用国外掠夺性期刊的概念,围绕版面费盈利与低质量论文的不合理现象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科技期刊中存在着掠夺性现象。无论是掠夺性期刊,还是期刊中存在的掠夺性现象,都应该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逐步建立和完善掠夺性期刊预警名单。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从业人员,应该从科技论文和科研成果的角度关注这个行业的现状,主动学习新兴OA期刊的成功经验,适应发展,做出改变,迎接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