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素质

科技期刊编辑的胜任力素质

2019年1月25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首次提出“四全媒体”这一新概念,并深刻指出,“当今的媒体融合已经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转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代表的‘四全媒体’将史无前例地改变新闻媒体的传播形态、传播发展与传播效果”[1]。可见,基于“四全媒体”的媒体融合不仅是信息媒体发展的重要趋向,而且是对信息传播媒介的最新要求。科技期刊作为集聚前沿尖端科技信息与文献资源的主要平台,承担着对科研成果进行记录、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使命,在“四全媒体”建设的浪潮中,理应完成从单一纸媒到“四全媒体”的转型蜕变。“胜任力”由哈佛大学教授麦克利兰于20世纪70年代所提出,指能够有效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工作任务的个人能力特质,主要包括动机、自我形象、价值观、某领域知识与行为技能等可被可靠测量的个体特征[2]。在“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制作的科技成果信息能否最大化满足读者需求与促进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由编辑的胜任力素质所决定。一方面,编辑基于“四全媒体”的选题策划、约稿组稿和稿件审读加工等方面的职业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科技期刊刊文的专业性、可读性与艺术性。另一方面,编辑运用“四全媒体”进行科技期刊内容传播的意识与能力,对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与传播竞争力具有极大的影响[3]。正是基于这一现实考虑,文章通过分析“四全媒体”的内涵、特征及其对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新要求,提出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的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提升策略,以期促进科技期刊的人才培养与“四全媒体”转型。

一、“四全媒体”的内涵与特征

“四全媒体”是对全媒体在时空、物理、主体和功能四个维度上的生动阐释,既概括了全媒体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全面反映了全媒体发展的复杂态势,系统指明了全媒体的实现进路。全程媒体破时空之维,主要体现了“四全媒体”的时效性,指为了有效满足受众日趋个性的需求,媒体通过综合利用各种媒介形态、传播渠道进行信息生产、与消费,实现事件发生、传播和接收的实时同步,及当事人、者和接收者之间的同频共振。可见,全程媒体突破了时空局限,具有零延迟、全过程和全场景传播信息的优势。全息媒体破物理之维,主要体现了“四全媒体”的多样性。随着多维成像、虚拟现实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信息在物理空间的仿真呈现度得到跨越式提高。信息不仅能够做到无处不在的同步传播与全方位展示,而且能通过彼此间的深度融合最终以数据形式呈现给受众,真正实现一站式、多角度信息传播。全员媒体破主体之维,主要体现了“四全媒体”的参与性。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门槛,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源与信宿,信息传播模式也从传统的“一对多”转向“多对多”,并体现了极强的互动性。全员媒体的出现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使其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垄断者,信息的来源更广,传播速度更快,影响力更深远。全效媒体破功能之维,主要体现了“四全媒体”的精准性。全效媒体集成了社交、内容、信息和服务等各类功能,使受众能够更为立体、生动地体验到融合文字、声音、图片和图像等信息元素的一体化传播效能。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的支持下,媒体能够对受众的信息诉求进行层次化细分,并结合用户画像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推送,显著提高了受众的体验感。

二、“四全媒体”对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现实要求

1.全程媒体的现实要求:动态跟踪事件发展,促进多方的实时互动

全程媒体的出现不仅要求媒体能够对事件发展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动态跟踪,而且要实现多方的泛在交流与实时互动。从当前科技期刊的出版流程来看,基于传统流程的出版模式虽然能够确保刊物的高质量,但是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局面并未被打破。编辑大多通过电子邮件来告知作者稿件评议结果,且期刊的发行渠道仍以线下纸质为主,受众仅能静态被动地获取所需信息,无法体现全程媒体的时效性特质[4]。为改变这一现状,科技期刊编辑应科学利用全媒体手段,提高在组稿、审稿、编辑、排版和发行等环节的胜任力素质。全程媒体对编辑熟练运用智能化出版工具的胜任力提出新要求。当前,各类智能化在线采编系统、交互式编校系统已日渐成熟,编辑能否利用此类全媒体线上采编工具来高效地与作者、审稿人进行沟通,进而有效压缩组稿周期,是保障期刊内容时效性的重要前置条件。同时,全程媒体高度重视信息生产者、传播者、接收者全方面、全周期参与信息传播。这就要求编辑能够熟练运用科技期刊的自媒体公众号或移动客户端,并与受众进行常态化沟通,让作者与读者参与到期刊从组稿直至发行的全过程。

2.全息媒体的现实要求:生动展现科技成果,实现点线面立体传播

直观、全面、生动地展现新技术与新理论,是科技期刊的核心任务。全息媒体为增强科技期刊信息传播效能带来全新机遇。凭借短视频、VR和AR等全媒体技术,全息媒体能够将传统的平面化信息表现形式上升为多层次、多感官的复合式表现形式,从而增强受众对信息传播的接受度、满意度与认知度。这对科技期刊编辑的信息采集、信息立体化传播等方面的胜任力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编辑要提升全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另一方面,如何让刊文更适合数字阅读,并提供超越文本内容的衍生性知识,是编辑所要具备的另一项胜任力素质。与传统编辑不同,全息媒体情境下,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具备图片编辑、网页编辑和页面美化等基本的业务胜任力素质,而且要具备全媒体内容策划、专业的视频制作支持和多渠道内容分享等专业素养,以实现点线面立体传播。

3.全员媒体的现实要求:善于捕捉热点话题,争取优质稿源与读者

全员媒体模糊了信息者与传播者的角色边界,每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话题都有可能演变成为某一领域的热点。此时,科技期刊编辑就要善于捕捉、呈现本行业的热点话题,并在与作者和读者进行常态化沟通的过程中,更好地把握行业科技的发展走向,提升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和权威性。第一,科技期刊编辑要重塑自身职业定位,从文字处理者转向信息把关者。全员媒体对科技期刊编辑信息把关的胜任力素质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科技期刊编辑不仅要确保科技成果不违背科技期刊的学术规范与专业要求,还要能够协助同行评议专家进行稿件评审,使科技期刊可有效地服务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5]。第二,科技期刊编辑还应具备全媒体数据分析胜任力素质,确保可从海量信息中萃取有价值的观点。科技期刊编辑应善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系统抓取与本刊相关的信息数据,并对其进行规整性的分析处理。第三,科技期刊编辑还要拥有过硬的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在全员媒体信息场域中设置专业热点话题,引发行业专家、作者与读者间的深入讨论,据此来识别读者需求,激发作者灵感。

4.全效媒体的现实要求:精准界定受众群体,增强刊文内容适配性

全效媒体的实践指向是精准定位、高效传播。科技期刊编辑要能够精准锁定受众需求,并为其提供定制化信息产品,以不断扩大用户规模。第一,科技期刊编辑应具备持续获得受众资源的胜任力素质。从线上角度来看,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维护和运营期刊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的胜任力,要灵活利用“两微一端”打造集聚高水平作者与读者的社交圈层,并善于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为用户场景化推送目标信息,以增强用户黏性。从线下角度来看,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强大的内容经营推广胜任力,能够通过线下学术报告会、专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与期刊利益相关者进行面对面互动,进一步提升其对期刊的认同度与贡献度。第二,科技期刊编辑应坚守内容为王的宗旨,确保受众资源的稳定增长且不流失。这就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能够做优、做精、做细稿件审定工作,善于利用全媒体技术来提升自身的信息采集整合胜任力素质。

三、提升科技期刊编辑“四全媒体”胜任力素质的进路策略

1.巩固基本业务素质,做不忘初心的学者型编辑

科技期刊编辑应明确“四全媒体”所提供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渠道与内容呈现方式仅仅是外部技术条件,而内容建设能力方是根本。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增强胜任力素质的首要任务是巩固和强化自身科学素养,构建系统完备的知识结构体系,做不忘初心的学者型编辑。第一,科技期刊要培养编辑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理性,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稿件内容的把关任务。科技期刊编辑可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中丰富的微课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提高对科技期刊全媒体平台信息的评鉴能力,以强化稿件的创新性与社会价值。第二,科技期刊编辑要持续更新完善知识结构。“四全媒体”时代,编辑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业务能力与出版功底,而且要系统掌握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够与一流专家进行对话交流,为期刊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出版工作建言献策。

2.提升技术应用素质,做精益求精的全媒体编辑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指出,在“四全媒体”时代,科技期刊用户服务速度、内容表现力及其所用的出版技术,对刊物的出版质量与受众体验具有较大影响。这就需要编辑能够灵活借助全媒体手段来全方位、立体式呈现刊文内容,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6]。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顺应“四全媒体”的发展趋向,除持续提升编辑基础业务能力外,还应增强自身运用媒介资源的能动性意识,掌握基于“四全媒体”的科技期刊刊文的类型分布与传播规律,培养“四全媒体”技术应用胜任力素质。第一,编辑应熟练利用超星学习通中的智能化采编系统、腾云编辑出版平台和勤云远程稿件处理系统高效完成期刊的组稿工作,提高采编与编校环节的工作效率。第二,编辑要能够通过刊物的自媒体平台编辑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科技信息,以提高期刊出版的时效性,并缩短出版周期,还可保持编辑、作者、读者三者间的良性互动。第三,编辑要不断提升视听内容建设的创新胜任力。视听内容建设是科技期刊利用“四全媒体”实现学术出版转型的重要抓手。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强化视听表达意识,创新视听表现形式,掌握视听内容策划的基本方法,以进一步丰富刊物的信息产品类型。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自学或机构培训,学习掌握主流图片、音视频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与设置技巧,还要利用短视频社交平台、知名自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视听内容传播体系,实现全媒体视听文本。

3.强化内容统筹运营,做精于内容管理的全能型编辑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认为,“四全媒体”使科技期刊的表现形式、传播方式更为复杂多元化,科技期刊在稿源、读者、办刊人员和行业广告等方面的竞争将愈发白热化。因此,科技期刊编辑要提高其在内容统筹运营方面的胜任力素质,打造内容管理的核心竞争优势。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运用市场化、网络化的内容运营思维来扩大刊物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机械工程学报》的做法值得借鉴[7]。第一,该刊物的内容编辑不仅对刊文内容进行基于阅读价值、传播价值与学术价值的质量把控,而且在刊物自媒体平台上连续植入科技行业新成果与新产品的广告。此举既促进了论文与广告的协同共生,又拉近了期刊与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第二,该刊物的文本编辑与运营编辑共同主导建设科研数据库。首先,《机械工程学报》文本编辑利用纸媒的优势向投稿作者收集实验视频、数据、程序等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分级、分类的专题知识库。其次,刊物的运营编辑对专题知识库进行功能性与视觉性包装,便于用户能够一站式获取科研支持数据。另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要强化基于“四全媒体”的内容管理素养。科技期刊编辑应在专业学习之余,补充学习信息获取、信息甄别和信息整合等与全媒体信息管理相关的内容,要能够有效借助新媒体平台捕捉热点话题,科学整理网络数据,定向精准推送信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内容运营工作效能。

四、结语

未来,科技期刊的出版运营将必定建立在基于“四全媒体”的跨受众、跨终端和跨渠道的传播平台之上。因此,加强编辑的专业基础能力、全媒体技术应用能力与内容统筹运营能力,是助推科技期刊实现“四全媒体”转型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在“四全媒体”价值意识、创新素养与信息素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我们应立足于“四全媒体”对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的新要求,促使其从传统的被动角色转变为前沿科技的引领者、先进出版规范的执行者与多元化服务的先行者,让科技期刊真正成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