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与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

融媒体与学术期刊影响力提升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数字技术与媒体的融合发展,学术期刊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的要求,呈现出“学术期刊+新媒体”融合的模式,即学术期刊融媒体,以此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学术期刊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者,是联通作者、科研单位与知识使用者的平台和纽带。2019年9月中国知网数据库显示:中国知网收录国内学术期刊8589种,全文文献总量55275834篇。学术期刊为国内外学者提供了最好的科研体验,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对知识的反应速度和创新程度最敏感,集中体现出期刊的学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大数据、数字化、新媒体与学术期刊融合这些技术手段为学术期刊的发展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融媒体下学术期刊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期刊网络化(1999—2010年)

1999年以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标志,学术期刊实现了期刊网络化。期刊出版单位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大数据库合作,将期刊电子版上传至数据库平台,使学术期刊在互联网上可以检索和阅读。学术期刊网络化扩大了学术成果的传播范围和受众人数,延长了传播时间,提高了影响力。

(二)第二阶段:刊网融合(2010—2014年)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数字化、碎片化阅读取代了纸质阅读。2010年11月25日在北京《中国媒体融合发展调查报告》蓝皮书的,标志着学术期刊进入“刊网融合”模式。学术论文能够“即时出版,即时发表”,纸质期刊的出版数量有所减少,互联网成为出版的主要载体。学术期刊通过对阅读习惯的改变和用户需求的分析,将内容形式单一的学术论文、动态信息等重组为包含有学术论文、作者信息、科研研究课题、学术会议等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群。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为刊网融合提供了技术条件,为读者和用户获取学术信息提供更为多样的渠道。由此,编读之间可以进行更为畅通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读者及用户的体验和感受,增加了读者及用户对社会热点、学术动态和前沿的关注度,提高了学术期刊用户黏度,扩大了学术期刊影响力。

(三)第三阶段:新媒体融合(2014年至今)

互联网进入5G时代,给学术期刊融媒体带来新的机遇。国家出台了相关融媒体的文件,如《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新媒体融合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出版领域期刊界也不例外,学术期刊融媒体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术期刊“域出版”,腾云数字出版系统、微信公众号、知识服务等具有高度的用户黏性,使读者和用户在海量的信息中,方便、快捷体验科研的愉悦。同时为作者、编者和读者搭建了学术社会平台,形成作者、编者和读者之间多点互动,开放共享的模式。

二、融媒体下学术期刊创新服务存在的问题

与传统媒体比较,新媒体的传播形式更为多样化,传播效率更高,学术期刊与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停留在纸质版的数字加工上,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能满足作者、读者及编辑出版单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创新升级。在传播知识时,只重视作者及其拥有的知识创新能力,忽视了传播对象,作者、读者及编者没有有效互动,更不能保证传播效果。第二,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后,学术期刊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和新媒体还不合拍。集中体现在:作者投稿、费用管理、人员管理等方面。投稿方式还在用邮寄、Email和官方公布的网站投稿;作者投稿后不能随时了解审稿状态;论文审稿周期长;每期纸质期刊出版前后,编辑要通过电话、邮件等方式跟作者确认各种信息,还要随时解答作者打来的咨询电话,影响编辑进程。第三,学术期刊融媒体后,学术期刊或多或少的遭受着虚假网站的困扰。网络购物的真货假货可谓一锅乱炖,网上点个外卖都可能吃到假的快餐,然而不仅网络消费假货频出,就连学术期刊也不能幸免,不小心论文投到一个假学术期刊网站,不仅被骗版面费、审稿费,而且论文成果也被盗,既损失了经济也耗费了时间。学术期刊融媒体后,学术期刊读者用户黏度低。期刊基本上是一次生产,单向传播,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发展,未能与读者建立起主动联系,关注读者需求度不够。学术期刊融媒体后,学术期刊不能满足读者碎片化阅读和创新知识服务的需求。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推广学术期刊“域出版”,提高出版时效,提高学术期刊传播力

1.学术期刊“域出版”的推广,是学术期刊传播功能的创新。“域出版”打破了传统学术期刊论文静态、单一的的阅读方式。“域出版”是在数字出版状态下,学术期刊编辑处理完成一篇稿件后,根据稿件所涉及的主题来决定该文章放到特定的专题栏目。这个特定的专题栏目就是“域”,按“域”的形式,在互联网中和出版传播论文,就是学术期刊的“域出版”。2.学术期刊“域出版”是个性化、定制化、自助式的“按需出版”的模式,学术期刊基于文献的“域出版”,既可保持期刊出版的准确性、严谨性和目标读者精确性,在设计理念上兼顾了年轻读者用户的活力与热情,同时又不失对中老年学者深度思维的关注,满足了各年龄层对学术资源的需求。3.学术期刊域出版的优势:(1)内容的域,读者可自定义学术专题,依据学术前沿热点、科研课题,对不同种刊物、不同期、不同栏目中同一专题的论文进行信息重组,还可以以单元、专题、栏目的融媒体形式呈现;(2)阅读体验流畅。“域出版”模式下,论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论文背景、字号随意调整,阅读体验舒适;(3)融媒体。手机、电脑、iPad、多终端同步,传播效果快速、高效。4.“域出版”空间中,作者、编辑成为真正的产品主体人,从幕后英雄走向前台,作者与编者的交流更加密切,作者的创作热情也受到鼓励。“域出版”缩短了学术期刊出版周期,学术信息传播广而便捷,扩大了学术期刊影响力。

(二)学术期刊利用新媒体应用技术,尽快实现学术期刊的全网络化办公

1.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实现作者在线投稿。学术期刊融媒体后,不仅仅赋予了学术期刊编辑思维方式和编辑理念新的内涵,也在编辑技术、编辑方式上带来新的的变革,作者在线投稿系统的使用,助力学术期刊融媒体的发展。手机下载“掌上腾云APP”注册成功后,输入在采编系统中的密码账号,系统将自动匹配刊物及角色权限,随时可以关注稿件动态,可以在电脑和手机上随时查询审稿情况。在线投稿,使投稿平台更直接向作者敞开,作者投稿程序更加明晰便捷,可以及时了解审稿结果,重建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简化了与编辑部沟通的繁琐程序,缩短了审稿和出版周期。2.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应用期刊出版费用管理功能。费用管理功能可以轻松实现版面费、审稿费、作者稿费的管理,提前完成与作者的沟通及时收集费用信息,比如作者开票单位名称、税号、银行卡号等费用信息。作者也可以通过系统信息随时查看自己的缴费、发票等信息。3.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建立作者和专家人才管理系统。作者和专家人才管理系统的建立,为作者与编辑的编创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前提。作者管理包括:作者学术简历、获奖情况、专利等,这样更便于编辑部更清楚了解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作者黑名单,设立一稿多投提醒功能,营造出清洁的学术气氛。专家库的优势是,系统根据稿件智能推荐给编辑部最合适的审稿专家,让真正有担当、有使命感和有智慧的学术审稿专家有效辨识那些优秀的作者和论文,从内心敬重那些踏踏实实做学问、兢兢业业搞科研的作者。为编辑部约到高质量的稿件提供了便利,因为论文本身的质量才是学术期刊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作者、专家人才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地促进学术期刊的发展。

(三)借助微信公众号抵制虚假网站,提高学术期刊用户黏度

1.开通微信公众号抵制虚假网站。腾讯微信公众号的认证流程是比较严格的,通过腾讯官方的认证,可以详细了解微信公众号账号主体的真实性。编辑部微信公众号引导作者通过微信公众号链接到编辑部的官网,尽可能避免虚假网站的侵害,使投稿人避免被学术期刊假网站欺骗。2.借助微信公众号,提高学术期刊传播力。首先,微信拥有巨大的用户群。2019年1月9日,最新腾讯微信10亿用户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活用户达到10.82亿。其次,通过学者对“Nature自然科研”期刊微信公众号一年的推送文章进行逐条统计研究,获知这一年该公众号推送文章总共有1207条,消息的总阅读数是6512800次,单篇最大阅读数为86596次,平均阅读数为5395次,最大点赞数为722次。这些数据表明:学术期刊融媒体下,学术传播新式已变得多样化,学者的成果已不必单纯依靠学术期刊了,微信传播有很强的影响力。最后,微信传播的时效性是学术期刊无法比拟的。目前,学术期刊以月刊和双月刊为主,而从投稿到纸质版出刊大多在半年左右,曾有个别学术期刊在一周内让投稿文章在线发表,这在学术期刊界已堪称“中国速度”。但反观微信,半天达到10万+的文章比比皆是。从传播效力而言,微信远远大于学术期刊是不争的事实。3.深入研究读者需求,开展学术期刊知识服务,实现知识共享。融媒体下读者服务更多的是信息与数据之间、信息与碎片化知识之间关系的重组与构建,形成针对不同读者的定制式服务,从选题、制定方案、参考文献等全方位提供个性化服务。编辑部借助融媒体的技术与手段,使自己的刊物与读者的科研方向、选题决策和学术活动相契合,从知识服务到知识共享,提高学术期刊传播力,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