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引入内经教学

将传统文化引入内经教学

1、在绪论中强调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讲绪论时,应重点强调传统文化在中医学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医学形成时期,正是百家争鸣时期,中医学在这种大环境下自然融入了大量的哲学思想,而且不断地吸收中国古代数学、历算、地理、天文、军事等优秀的自然科学成果。中医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可以说,中医学来源于传统文化,是一门独特的学科,正所谓医道相通、医儒相通、医易相通。只有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人,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中医学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才能把握住中医的思维特征,真正领悟中医的真谛,从而把中医的思维和诊疗效果发挥到极致。“只有博学于文,始得精专于医”,所以要学好中医,首先要学好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要成为“国医大师”,首先就得成为“国学大师”。

2、多阐释后世医家对经文的活用

经典是指导临床的有力武器。例如,在讲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这句经文的时候,可引用清•尤怡《金匮翼•泄泻门》谓:“飧泄,完谷不化也。脾胃气衰,不能腐熟水谷,而食物完出。经所谓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是也。又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谓阳气虚则下陷也。”“胀,胸膈胀满也。经云:浊气在上,则生胀是也,宜升清降浊。盖清不升则浊不降也。又七情郁结,气道壅隔,上不得降,下不得升,腹大而四肢瘦削,即气胀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肝脉循于两胁,肝实胁胀;脾虚腹满,木乘土位;食少运迟,营卫不和。补中益气,是其法程,更兼以涩固胃关之品,冀效。洋参、茯苓、冬术、炙草、川连、升麻、柴胡、归身、木香、陈皮、山药、补骨脂、肉豆蔻。”(《王九峰医案•泄泻》)通过举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明白临床离不开经典的指导,后世的医学大家甚至许多学科都是对经典的发挥。

3、引导学生多读经典文献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者,“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在相关经文之后推荐学生阅读具有代表性的古代典籍,告诉他们如何搜集学习资料,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路径,以促进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讲到“阴阳”与“道”时,可推荐老子的《道德经》,讲到用药原则之时,可以推荐《孙子兵法》,《内经》中多涉及天文历法,可推荐学生阅读天文著作《甘石星经》、《灵宪》等,其他如《论语》、《易经》,以及经史子集中的医药内容等亦可推荐给学生去阅读。此外,可介绍给学生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杂志、报刊等,以引导学生扩大知识面。同时,更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网络资源,推荐浏览如“国学网”、“铁杆中医”等等之类的网页,开拓学生的视野。

4、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参与引导

在讲授阴阳时,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图与洛书图,《周易》的卦象图等。适时穿插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的佛像、壁画等各种文化图片,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影视片片段,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认识古代文化,并从整体上把握古代文化的特征。著名中医教育家、“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经常强调“医学是小道,文化是大道,大道通小道自然通”。他的这句话表明了中医学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是文化与医学的有机结合,要学习、研究、弘扬中医,必须首先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领会中医学的理论真谛。可见,传统文化素养是合格的中医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者:李迎霞 关东升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