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现今英语教学依然在我国教育体系最重要的课程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主席提出的文化自信,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正好完美地呼应了当下的教育发展形势。本文通过对中国优秀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实现有效融入应当遵守原则和相关措施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能够为我国英语教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结合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学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中第一次被提出后迅速成为“热词”,在这之后素质教育便要求要将中国文化积极融入各层次外语教学课堂、课程和教材以及各类外语考试中;而今英语教学要融入中国优秀文化已经成为了课堂和网络英语教学必须要实现的一个要求,这也是实现文化“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大战略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随着“一带一路”的茁壮成长,翻译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史无前例的活跃度,而教育向来是承担积极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责任的主力军,目前中国必须要考虑该如何才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在海外海外的传播,这种英语教学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方式毫无疑问提供为其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弘扬传统文化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如果能够是实现在英语学习过程当中融入传统文化,就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的、有力度的方式,实现对于“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的弘扬。这是因为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更自愿、积极的态度进行的,从心理感受上就不同于教师对学生进行硬性灌输,这是在让学生在英语学习及应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学生民族自信心自然会更加容易增加。

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文化从本质上来讲与其他国外文化差异性较强,因此不论是汉语的发音规律、组织语法还是思维模式,都与西方的语言习惯迥然不同,因此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能够很大程度上使得中西文化之间有一个鲜明的比对,教师在介绍双方佳节、乐器、服饰、诗词等内容的英语表达方式时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在跨文化环境当中的交际能力,尽可能避免学生出现无法用英语表达自己熟悉的中国文化尴尬局面的可能。

4.敦促英语课堂教学更好地开展。站在学生的角度可以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其它语言的教学时,适当地加入一些学生熟悉和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具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认同感。因此这样的英语教学方式有助于为学生营造更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督促英语课堂能够更好地展开,这往往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课堂参与度实现强化的效果。

5.扩大教师的视野与知识储备。为了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培养能讲好中华文化优秀文化双语型人才,教师必须要有足够宽阔的视野和知识储备,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然会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以便于在英语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的元素完成教学任务。此外英语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能力来承担教授学生“思政”知识的功能,因此要懂得如何将思政元素渗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具备相当扎实的中国文化基础是中国的外语专业教师或者外语工作者想要在国际学术界或各大世界一流高校中有自己的话语权的前提。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英语教学的原则

1.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想要实现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要对自己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等都做到了然于心,并在此基础上选取相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作为教学素材,比如说有学生喜欢汉服,就可以将汉服的文化元素加入英语教学中等等。通过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元素借以激发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一举两得———同时加强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和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知识,有效促进学生朝自己的个性化方向发展。

2.满足新时代社会进步的需求。为了进一步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就必须要立足与新时代的视角、综合应用实施投影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有效、多方位的学习条件。而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英语课堂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先进教育技术的优势,抓住学生不断跳跃开阔的思维和注意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英语教学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发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与内在含义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探索了解,逐步实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3.教学环节与教材相符合。想要更好地实现中国优秀文化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融入,就必须要注重教学环节和教材是否相适应的问题,要科学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入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给英语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在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过程中,要重视与英语教材的有机结合,如果设计的教学环节不能够很好地与教材内容相符合,势必会出现只是断层的可能。因此在选择加入教学环节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两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与教材的相符程度,而是传统文化能够赋予英语教学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的程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英语教学的措施

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决不是一个能够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必须要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因此英语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45分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努力为学生构建一个同时提升英语知识技能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英语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把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一下四个方面: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在词汇教学中。词汇时英语语言最重要、最基础、最活跃的组成要素,所以能够充分理解英语中各个词汇的基本文化含义并将其逐步渗透在英语教学,是对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最基本、最低限度的要求。我们都知道英语词汇大多数都源自于寓言故事和神话小说或者名著,因此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可听性,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向学生介绍词汇背后文化内涵的方式达到加强学生领会掌握英语词汇的目的。比如说在讲授与宗教相关的英语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关键词汇引出一些相关的、可听性强的、含有中华文化意味的故事并结合学生自身生活背景,逐步引导学生对全篇完成通读,巧妙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英语词汇教学相融,一方面教师能够更加完美地完成英语相关词汇的教学,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在趣味性的故事中加深对相关词汇的印象。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在口语教学中。作为一门语言,学习英语的终极目的就是确保中国学生能够与讲英语的人们进行毫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因此口语实践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能够对有效培养提升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素养起到极大作用。因此为了能够在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英语教师应当在组织学生参与口语教学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渗入其中,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自身中华文化储备量得到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得到强化,还能够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为全方面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提供一定保障并以此促进学生中华文化素养的提升。在进行口语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分按小组进行划分,设定相关的情景或者话题,比如中国的美食文化,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用英语展开有关于该话题的交流互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对中国美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另一方面还能够进一步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英语课堂中,进而实现英语教学质量提高的目标。

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在阅读教学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入英语教学中最为自然的方式当属———将中国优秀文化相关的内容加入学生的英语教材文本阅读中,为了实现更好、更流畅地阅读和理解,学生必然会去主动了解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会促使学生自主的感受其中精髓,更容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去感受探索传统文化的奥秘。教师也可以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来要求学生提前找到文章中与单词相关的句子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英语文本阅读知识。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英语教学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阅读比赛等等,充分去挖掘自身潜能并主动将英语学习的效果凸显出来。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融入在语法教学中。英语的语法是英语成为一种人们能够进行日常沟通、互相理解语言的关键,是英语的核心和产生的源泉,没有语法英语就不可能成为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语言。因此要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就要求教师要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同各国充分利用新时代背景下的多媒体技术,科学合理地将语法内容通过课堂播放和微课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展示,确保语法学习能够进一步简单化,实现促进学生掌握较为抽象语法技能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愉悦、熟悉放松的环境下充分感受到语法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努力学习语法知识的动力和积极性。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英语教学的作用和应用”课题进行研究正好符合目前我国的教育趋势走向,这项课题研究是颇具时代意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始终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追求目标,它的发展走向能够决定我国是否能够更加繁荣富强、生生不息,显而易见其在我国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不可替代、难以比拟的作用。因此英语教学也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在立足于目前英语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内容的丰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加全方面科学地渗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逐渐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进一步促使中华优秀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后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奠定基础。

作者:李妍 单位:沈阳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