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撑。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对于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特殊群体,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能够为其今后的工作、生活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各个高校应不断挖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使其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为高校今后的思政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文章通过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当前二者结合的教育现状以及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希望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我国属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素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属于我国的高素质群体,并且肩负着中华民族的重任。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也是我国人民有史以来的智慧结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立了制度保障。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从自身做起,各大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应该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使其在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我国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国主义是提高民族团结与凝聚力的纽带,对大学生来说,更是支撑其学习进步的精神支撑。在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应不断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提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重视程度,并不断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所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促进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其自身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1.2有利于大学人文道德精神的培养。同志曾在清华大学成立一百周年时强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不断推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继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内涵;另一方面,对其人文精神的教育也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目前,各个高校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各有不同,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其不同之处也在逐渐融合。高校作为学生学习及生活的地方,对于学生培养方面应注重方式方法,并紧跟时代步伐,做时代的引领者,做学生的指导者。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3有利于大学生独立精神与学术自由的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熏陶大学生的道德思想,还能够培养其独立人格与学术自由精神。教育是培养一个人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自主能力以及探求真理能力的重要方式。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开创了学术自由先河,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百家争鸣”,当时的重要意义是不限制任何一个人的学术知识,大力倡导学术自由,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不同学术理论的学术可以相互交流并互相学习,这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研究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授课上,教师占据了指导者的位置,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学习、借鉴传统文化的方式,提高授课技巧,增加课程内容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精神与素养,高等院校教师是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典范。

1.4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及思想素质的不断提升。就目前情况来看,高等院校的教育应不断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尤其是优秀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对先人的教育方式与内容进行借鉴,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人格建立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应根据时代的具体情况,结合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而为培养健全人格的大学生奠定基础。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表现的是作者对于国家的尊重与热爱,及其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大学生来说,学习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2.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1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程度低。通过研究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低的认知与认同程度。通过对“中国三大国粹指什么”这一问题的调查,有23%的学生不知道,44%的学生属于简单了解的程度,只有33%的学生是通读过四大名著的。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书籍通读较少,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相对较少。再比如,通过对“是否经常去图书馆阅读传统文化相关书籍”这一问题的设定及调查,有65%的学生偶尔会去阅读,11%的学生从未阅读过,只有24%的学生对传统文化书籍感兴趣,经常借阅。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主动性较差,且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储备不足,导致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少之又少。

2.2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效果较差。通过对“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调查,有27%的学生表明会将这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与理想,有39%学生认为这一理念不够现实,距离自己太遥远,而又33%的学生认为这一理念已经过时。多数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是一种不重视的心理,仅有小部分学生认为传统文化属于一种优秀文化,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些想法导致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度低,效果较差,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必要性,这是极其错误的一种思想。

2.3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满意程度不高。对于目前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满意度的调查中,仅有12%的学生是满意的,而20%的学生答案是学校没有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学习课程,这与无法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并且使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没有很高地热情。在问题“影响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上,大部分学生选择方式单一,由此可以看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仅靠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应紧跟时展,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与体系。

3.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

3.1强化课堂教育的主要作用。课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应加强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与针对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课程,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穿插例子,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必要时候应开设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创新授课模式,不断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较高。聘请相关文化古迹、博物馆等历史文化浓厚场所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以及相关课程教师进行培训。应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课程优势,不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讨论课程,提高院校与课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培养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思想政治能力。

3.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载体建设。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转变教育方式。一、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工具,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平台的教育,不断加强网络教育空间的建设,完善网络空间的安全性与健康性。借助手机、计算机等工具制定关于传统文化的优秀课程,可以通过学校海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途径进行宣传,使更多学生了解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二、通过学校社团的活动进行宣传,即可通过课外时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广播宣传,或通过征文、辩论等活动,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学校加强宣传力度,开展一系列节日活动,使学生参与进来,从而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3.3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为了使更多大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优越性,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可通过带领学生参观文明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等,使学生切身实地的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内涵,为文化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上所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目前各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需要高校不断完善教育模式与课程结构,加大对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师,应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建设水平,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导。

【参考文献】

[1]孟宪锋.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路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24)

[2]陈爱爱,李婷婷.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实践中的逻辑起点与当代审视[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3]张新杰,刘笑菊.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2)

[4]郭继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概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01)

作者:徐微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