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范例

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范文1

政党文化是一个复合型政治概念。在我党的正式文献中虽然并未直接使用这一概念,但在党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建设实践过程中,已经明确体现出了政党文化建设的不同侧面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深入研究政党文化建设,是适应新形势需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完成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本文以西柏坡时期的政党文化建设作为典型样本,从政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政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政党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意在揭示政党文化建设的规律以及对当代政党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西柏坡;政党文化;建设规律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HB15DD002)阶段性成果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至今一直重视党的文化建设,但“政党文化”这个概念却从未在党的正式文献中出现。所谓“政党文化”,是指政党为全体成员所认同的意识形态(或说政治思想)、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1](P13)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发生重大历史性转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继承了延安时期政党文化的精华,开启了新中国建设时期政党文化的新篇章,形成和铸就了体现时代要求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新形态。从政党文化建设的视角系统研究、深入剖析西柏坡时期政党文化这一重要成果和典型样本,对于把握政党文化建设的规律,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共有精神家园,确保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西柏坡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历史背景

西柏坡时期与井冈山时期、延安时期一样,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更是中国革命进入最后胜利阶段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面临着四个转变,即党的工作中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党的任务由领导革命向领导国家建设的转变,党在国家中的地位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革命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正因为如此,1973年2月26日,曾评价说:“西柏坡是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1988年11月26日,黄震将军为西柏坡题词:“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里的“最后”和“走来”,都表明了西柏坡时期的历史性转折。在这里,我党科学分析了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党的历史使命,谋划新中国的宏伟蓝图。然而,从党的自身建设状况来看,还面临着许多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问题,其主要表现:

(一)思想和作风不纯问题

抗战胜利后,随着根据地的不断扩大,党的组织也不断壮大,党员人数从1945年的120万人骤增至1947年的270万人,由于党员数量的快速增长,新党员的人数占了全体党员的一半以上。伴随党员数量的快速增加,在一些党组织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由于组织不纯带来的思想、作风不纯问题也明显地暴露出来。“可以这样说,党内不纯的情况不改变,即使政策彻底也不行,不只是完不成任务,也不能进行战争,还会使党走向灭亡。”[2](P386)也指出:“全党同志必须明白,解决这个党内不纯的问题,整编党的队伍,使党能够和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完全站在一个方向,并领导他们前进,是解决土地问题和支援长期战争的一个决定性的环节。”[3](P1253)

(二)纪律松弛、组织涣散问题

自从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军队那天起,就一直被视为“逆匪”,多次受到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即使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仍然采取分割政策,不断对我解放区进行封锁。这种因长期处于游击战争而使革命根据地被分割的状态,一直持续到解放战争初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党“曾经允许各地方党的和军事的领导机关保持着很大的自治权,这一种情况,曾经使得各地方的党组织和军队发挥了他们的自动性和积极性,渡过了长期的严重的困难局面,但在同时,也产生了某些无纪律状态和无政府状态,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损害了革命事业”。[3](P1346)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后,这种无组织无纪律的不良风气如果不能扫除,必将严重影响解放战争的进程。

(三)滋生“四种情绪”问题

西柏坡时期,随着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在一些党员干部中逐渐出现了贪图安逸、骄傲自满、不思进取等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情绪。因此,1949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全党“不要使胜利冲昏自己的头脑”,尖锐地指出:“胜利冲昏头脑,今天更有可能,胜利越大,包袱越大,紧张困难时易团结。这必须警惕,要教育干部,首先是要使高级干部懂得,战争打完了,真正要做的事情才开始,届时很可能感觉打仗还容易些。”[4](P536)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3](P1438)对全体党员干部的告诫,正是基于对当时干部队伍现状的准确判断,而这种担忧,则来自于在延安时期关于“周期律”问题的思考,这也成为我党提出“进京赶考”的根源所在。针对上述问题,党在西柏坡时期力图通过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强化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政权意识,保持共产党人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从而完成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

二、西柏坡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延续性。政党文化也不例外。西柏坡时期的政党文化建设,正是我党对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所形成的政党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众所周知,中共自诞生之日起就深受苏共和第三国际的影响,因而,其早期的政党文化建设直接延续了苏共模式。1935年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由于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全面抗战的影响,中央通过整风运动等一系列举措,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排除了第三国际和苏共的干扰,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对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等问题一一作出了回答,从而确立了党的意识形态,并从中共的领导体制、组织制度、生活方式、党风党纪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尤其是七大新党章的通过,直接促成了中共政党文化在延安时期的成型。西柏坡时期,我党继承了延安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经验,极大地丰富了政党文化的内容,深化了政党文化的内涵,系统而又卓有成效地开展政党文化建设,为取得新中国的最后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培育独特的政党精神

政党精神是政党的灵魂,是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政党建设的基础和灵魂,是改造党员主观世界的必要途径。政党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政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的历史过程。重视党的精神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同志多次告诫全党,革命成功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儿,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艰苦卓绝的伟大672016年8月(上)斗争中,我党先后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政党的指导思想决定着政党的精神追求及其行动。自党的一大开始,我党便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于井冈山时期培育了“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而以“信念坚定、不怕牺牲”为内核的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1945年,中共七大又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执政前形势最稳定、时间最长的时期,这一时期,包括政党文化建设在内的政党建设进入全面成熟阶段,形成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的延安精神。西柏坡时期是民主革命时期党的精神建设最辉煌的时期。较之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西柏坡时期我党的军事力量及政治影响力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夺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伟大战略转移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其中心任务。因此,西柏坡时期党的精神建设紧紧围绕这一中心政治任务,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体现了时代特点的政党精神——西柏坡精神,使党的精神建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时期,在马列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党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精心培育政党精神,形成了以人民至上为价值追求、以敢打必胜为精神特质、以“两个务必”为精神内核的西柏坡精神。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坦途,完成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二)制定严密的组织制度

政党的组织制度是政党文化的重要体现和载体。早在延安时期,就曾向全党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是“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合乎统一的标准的党”。[5](P261)那么,怎样才能使党有纪律、思想和组织上都纯洁?延安时期,我党通过七大修改了党章,完善了党的组织体系和组织制度,明确规定了党员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但是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为了预防革命胜利后再走李自成的老路,西柏坡时期的组织制度建设得到进一步强化,形成了一系列党员干部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矩、制度,以调节党内关系、强化执行力度。正如同志指出的:“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党的规矩、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有力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西柏坡时期,党的中心任务首先是军事斗争,即打倒国民党,建立新中国。因此,为了纠正党和军队中各级领导机关存在的自由主义、地方主义、游击主义等倾向,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先后制定了党内工作制度和生活制度,重新颁布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建立健全了请示报告制度和党委制度,确立了党委会工作方法,明确了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代表会议制度。与此同时,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和如何建设这个国家的问题,也进行了制度设计,提出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建成这样一个国家,要积极吸纳各派进行合作。有了规矩、制度,如何保证其得到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是政党文化建设中必须要正视的问题。西柏坡时期,为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执行力,党中央以学习教育为抓手,增强纪律意识,以监督问责为手段,狠抓落实,教育党员干部要严守纪律底线,形成了人人敬畏制度、人人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三)塑造良好的政党形象

政党形象是政党的重要文化符号,是政党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对党内而言,良好的政党形象能大大增强党内的认同感和荣誉感,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外而言,良好的政党形象能赢得民心,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戴,从而激发人民群众的归属感,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因此,党的形象就是党的生命,党的形象关乎党的事业的成败,更重要的是,党的形象还关系着党能否执政(执政的合法性)以及长期执政的问题。西柏坡时期正处于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的前夜,能否塑造并维护良好的政党形象便成为政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增强党内的认同感,党中央着眼于党的建设特别是作风建设,在继承和发扬延安时期形成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大胆实践,从时代要求出发,以“两个务必”作为作风建设的重点,极大地丰富了作风建设的内容。西柏坡时期,经过结合开展的整党运动,基本上解决了党内思想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但党中央并没有因此而盲目乐观,而是居安思危,从长远考虑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能力,提出了“两个务必”的告诫:“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P1438-1439)即使在即将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之际,仍然保持着高度警惕,提出了“进京赶考”的命题:“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6](P155)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党自身作风建设的高度重视。为了让各派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共产党,党中央全面落实统战政策,不断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于1948年发出“五一”口号,正式提出各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从而树立起了良好形象,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为了赢得更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西柏坡时期我党积极做好宣传工作,把党的政治主张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使广大老百姓了解党的主张,响应党的号召,最终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总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的作风建设,凸显了共产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塑造了一心向民、立党为公的崭新形象和党领导下的新型军队“人民子弟兵”的光辉形象,从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

三、西柏坡时期政党文化建设的当代启示

政党文化是政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着政党的精神追求以及为实现这一追求而采取的行动。西柏坡时期的政党文化建设紧紧围绕解放全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全方位开展政党文化建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保障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又为建设时期的政党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益的历史借鉴和重要启示。

(一)牢记宗旨,培育政党精神

一个政党要想取得政权、执掌好政权并长期执政,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政党精神的培育。政党精神是党的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为实现理想、宗旨而努力奋斗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60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虽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变化,但我们的根本宗旨并没有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需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政党精神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有了它,就能在党内形成科学的价值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就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并以此引领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时刻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狠抓落实,强化制度执行

政党的制度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规章和日常的行为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一个政党精神文化的产物,体现着政党的价值观念。西柏坡时期所形成的党的制度文化,是基于自党成立以来的经验和当时所面临的任务而逐步完善的。这其中,既包括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制度这些“有形”的制度,也包括一些“无形”的规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同志曾提议: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作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并列。这六条建议,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形成文字,但却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13年7月11日,同志面对写有这六条规定的展板说:“不做寿,这条做到了;不送礼,这个还有问题,所以反‘四风’要解决这个问题;少敬酒,现在公款吃喝得到遏制,关键是要坚持下去;少拍掌,我们也提倡;不以人名作地名,这一条坚持下来了;第六条,我们党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这段话语重心长,切中要害:制度文化重要的不是制定了多少制度,而是要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即要提倡并提高执行能力。西柏坡时期,我党不仅完善了制度,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总之,西柏坡时期的制度文化建设,一方面有了相对完善的有形与无形的制度,另一方面,还着力抓好制度的贯彻落实,由此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政党文化建设的内容,为今天的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党的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围绕中心工作展开,必须着眼于党的建设来推动制度的落实。

(三)多措并举,维护政党形象

西柏坡时期,我党十分注重党的形象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着力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了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党的宗旨、光大党的形象,扎实开展“开门”整党运动,公开党支部,把党的会议同群众大会相结合,吸收非党群众参加党的会议,让整党在群众的监督下进行;整合新闻传播机构,丰富宣传方法,采取正确、及时、有效的措施,加大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力度,全方位加强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宣传引导;坚持领导率先垂范,以忘我的工作干劲、廉洁自律的承诺和民主团结的作风,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宣传英模事迹,树立革命典型,倡导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革命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这一系列的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激发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坚定了人民群众立志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为争取中国革命的全面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在革命时期,形象就是旗帜,形象就是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人民群众与我们一道,共同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共同奋斗。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针对人民群众的疑惑,针对党内出现的问题,针对党的形象受损的现实,通过创新举措,改善党的形象,筑牢我们的群众基础。

作者:李彦青 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

[参考文献]

[1]赵理富.政党文化探析[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5).

[2]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胡乔木.胡乔木回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文化建设范文2

从本质上讲,档案文化兼具了档案、文化的双重属性,具备了以下的诸种特征:1.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这是档案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档案文化作为人类文明成果的组成部分,包含了档案信息及文化产品的集合。一方面,档案文化包含对已存在的客观事实的记录,汇集了社会历史的诸多信息,并为历史研究提供史志资料,具有极强的历史研究价值。另一方面,档案文化中包含的文化产品———书籍、专题片、展览等,都是以档案记载的基本素材和线索为基础的历史题材的研究成果,属于对档案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再造和再创作。同时历史研究题材的研究成果总结的规律、知识是与档案记载的历史密不可分的。故而,档案文化是历史文化。2.档案文化涵盖丰富的信息资源档案文化涵盖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档案是对已存在的客观事实其时其地的记录,汇集了社会的诸多资料,是一种历史文化资源,具有资源的可开发性。这里的可开发性是指,档案在为历史研究提供价值的同时,仍可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为文化传承提供史料,进而开发有关的文化制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3.档案文化是不可替代的资源档案本质的原始记录性、备以查考性以及档案的一般属性:基础性、原始性、真实性、教育性,决定了档案文化是不可替代的资源,因为在这些意义衍生下档案文化具有更为深刻的权威性。

二、新时期下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社会的发展推动了科技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人类生活的诸多领域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革:资源的整合,信息狂潮的席卷,新媒介推广与应用等等,这些在为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档案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强档案文化意识,加大档案文化宣传力度

档案从早期的“有典有册”、甲骨、青铜器,到《资治通鉴》、儒家学说,再到现代数字化档案,被誉为“人类历史记忆”的档案发挥着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的巨大功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正确认识档案文化有着莫出其右的重要作用,这也是有序开展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伴随着新时期文化建设,档案部门要自觉把档案工作立足于一个全新的战略高度,档案工作者要不断发现、挖掘有益的文化素材,时刻保持敏锐的文化触角,自觉置身于“保存人类历史记忆”———档案文化建设保护的大背景,去搜聚、发现、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档案。同时,要加大档案文化的宣传力度,充分把握宣传时机、宣传场合,利用重大节日适时宣传,并将有关资料归档整理,妥善保存,真正做到“原始记录,备以查考”。在宣传对象上应更为广泛,不应局限于某部分小众。在宣传方式、方法上,切忌单调,务必使档案宣传教育的手段多样化。充分发挥档案的功能,广泛开展档案进社区、学校、家庭等贴近群众,深入民心,提高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促进文化建设的活动。

2.丰富档案文化功能,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优化档案资源存档种类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狂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同时,伴随新媒体的推广与使用,公众对于资源的获取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大众媒介,网络的大面积使用以及移动终端的开发、利用,导致现今的档案资源难以满足公众多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统一的标准规范下加大对档案的甄选,同时加强档案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科学合理地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举办展览,拍摄数字、影视作品等形式,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档案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围绕革新、优化馆藏档案结构,丰富存储资源的工作大方向,坚持“整合资源、丰富馆藏、完善结构、体现特色”的原则,不断拓宽工作思路,研究、探索改善档案建设工作的新规律,为科学决策、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3.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

在我国2002年出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加快传统档案资源向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的迈进。这是档案工作的一场革命。实施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推动人类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有助于信息资源储存、融会,更加清晰还原历史面貌。档案工作应把档案资源信息化和数字档案馆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投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档案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整合档案资源,构建档案文化联合体

文化建设范文3

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主要表现在医疗管理实践中所制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医院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技术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依法治院、规范行医的重要保证。合理的制度文化不但对医院各方面是有益的约束,同时良好且科学的制度引导将对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精神文化,是医院在营运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环境影响而形成并建立起的群体意识,医院发展的原动力,包括医院精神、奋斗目标、价值取向、理想信念,服务理念等。精神文化在整个医院文化中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医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精神文化一旦被员工认同,就会产生规范、自律、凝聚的作用,把员工的思想行为统一到医院发展的轨道上来。由此可见,医院文化就是医学实践过程中全部要素及其运作方式的总和,直接体现在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关系到医院的现实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诸多方面。合理有力的医院文化是一种现代医院管理理念的体现,是保证医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动力之源。医院文化一旦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可确立,就会对医院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内在的自我驱动,通过导向与塑造、凝聚与稳定、激励与约束等作用产生正能量,推动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医院经营的质量和发展的速度。

2医院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2.1市场经济下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和医务人员的价值观经受考验

与20世纪90年代公立医院被推向市场,走自力更生,找米下锅去维持医院运转一样,目前越来越多的被批准设置、投入运营的社会医疗机构在市场化进程中不得不面对与公立医院的竞争,面对政府鼓励社会办医但尚待完善的准入机制、管理机制、配套方案等政策环境,医院用各自经营手段维持运转生存。同时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效益原则对部分医护人员的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面临生存压力的社会医疗机构,更容易出现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设施轻人文精神的问题。这些直接影响了医疗服务市场化进程,也造成了医患关系的不和谐。在医院发展建设中淡化“市场化”的氛围、强调“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和谐理念,正是新形势下医院进行创新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课题。

2.2社会经济转型期给医院文化建设带来更大的挑战

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封闭、僵化的状态走出来,价值观走向多元化,这就造成了员工的认识统一困难。科学主义至上,人文主义缺失,只重视技术,“见病不见人”的现象还客观存在。医务人员除了专业知识外,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实践,对相关的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晓甚少。医院如何通过凝练核心价值观、培育职业精神来形成引领员工的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医学伦理意识实为医院在新时期面临的一大挑战。

2.3社会医疗机构自身的特质给医院文化建设带来的问题

首先,社会医疗机构由于建院历史短,员工职业文化背景多元,缺乏足够的文化积淀,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①文化建设的简单化、表浅化:医院经营管理者往往缺乏对医院文化建设深入的认识,存在理论上的模糊和实践上的盲从的倾向,甚至片面地将进行员工的文体活动、娱乐员工的现实生活、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等理解为医院文化建设,而这些作为医院文化的载体远不能覆盖医院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医院文化建设应贯穿和融汇于医院软硬件的改善和提高的全过程。②文化建设的口号化、物表化:将文化理解为标榜,将医院的信息宣传工作和形象识别系统作为文化的全部实质内容,形成了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教育引导员工,服务大众健康,做好思想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医院文化,忽略了医院的精神内涵,没有将价值观转化为员工群体性的自觉实际的行动,其结果“止于知,疏于行”。医院文化建设是是一种全面提高人员素质和医院管理水平的探索和实践。

其次,医院经营管理团队的业务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层次不齐,内部整体管理水平不高,也是社会医疗机构创建医院文化过程中一个严重的不足。社会医疗机构经营管理者从整体上讲还缺乏现代医院管理理念,对医院文化建设缺乏深入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造成经营者对医院文化建设投入少,管理者对医院文化建设执行力不够,医院员工对医院文化认同性和参与性不足。同时社会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以离退休返聘员工居多,人员的流动性强,更不利于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延续,造成文化建设的夭折和断层。此外,社会医疗机构在经营管理中往往缺乏对医院的远景规划、缺少核心价值观的灌输,在办医宗旨、用人育人机制上存在着偏差,缺乏对员工的培养机制;对人才价值的认可度不高,缺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学术氛围、职业晋升等价值被认可、个人得到发展的空间,以至于社会医疗机构的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始终是个短板,投资经营者在人才引进、培育储备方面的投入始终捉襟见肘,这些直接造成了医院文化形成链中重要环节的缺失或断裂。

3对社会医疗机构医院文化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物质文化是基础文化,制度文化为保障文化,行为文化为形象文化,精神文化为核心文化。任何一个层面的文化的缺失都将不能形成合理有力的医院文化而成为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院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仅停留在医院硬件的提高上,更多的应该是被医院广大员工所认同的医院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模式的深化和转变。基于医院文化建设的内涵构成及社会医疗机构所处的大环境和现状,对医院文化建设笔者谈几点构思:

3.1提炼并确立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医院文化建设中

医院的发展需要一个为医务人员群体认可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支柱,医院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形成一种催人奋进的价值体系。以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医疗保健中心(以下简称“我院”)为例,作为上海综合保税区,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唯一一家医疗机构,医院从建院初起将立足于保税区,以构建保税区内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优化区域投资环境作为医院功能定位,将区域人群的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健康促进作为医院目标事业,作为医院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本。在医院运营12年来始终以保税区企业和员工的需求为中心,以保税区自由贸易的区域文化传承为源头,在医疗实践中提炼并逐渐确定了“诚信、务实、严谨、创新”的院训,“以人为本,诚信至上,争创一流”的服务宗旨,并与投资方的企业精神结合,将“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作为医院的发展愿景,努力将“质量是生命,质量是道德,质量是休养,质量是第一要素,质量是安全保障,质量是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奉为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立院兴院之本,加以尊崇,在多年的医疗实践及上海市社会医疗机构“星级”医院的创建中不断地得到强化,深深植根于每名员工心中内化为员工的自觉信念、行为规范、目标意识。实践充分证明医院的价值观也已成为医院内部和外部对医院的共识,成为员工队伍稳定的保障力、医院发展的推动力。

3.2加强制度文化的建设,提升组织的内在约束力

组织机构离不开规范管理,卓越的管理源于科学的制度。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把文化融入其中,是医院依法执业、持续发展的生存链条。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是医疗安全的保障。以我院为例,建院之初开始建章立制,结合医院业务特色和运行机制编撰涵盖医院管理、医疗工作、质量控制、文化建设等诸多层面的医院管理制度,作为医院依法执业、规范管理、医疗工作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行为准则,并注重制度的学习、遵从和创新,不定期更新增补制度,不断完善医院制度管理体系,以此打下了文化建设的基础。医院规章因此成为员工行为的约束力,更成为了协调医院上下、科室间、医院与和社会的纽带,医院因此有了稳定的质量和安全保障。在制度建设和推进过程中,社会医疗机构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服务专长,在综合医院核心制度的基础上,完善特色专科、专项医疗服务的制度内容,使得员工医疗行为和理念更为规范、严谨、有章可循。社会医疗机构员工队伍往往来自于各个不同的单位,通过制度可起到把原有的行为习惯、固定思维改变过来,用制度约束达到统一。制度是刚性的,但制度中体现的文化意愿是鲜明的,作为建院历史不长、医护人员职业背景差异大,员工队伍组成多元的社会医疗机构更应该将制度建设作为工作抓手,从而推进全面工作纲举目张。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同样需要通过一套合适的制度包括薪酬体系、工作制度、晋升制度、人才引进制度等来满足医院员工的需求,并将员工的全部精力集中在患者至上的工作中。作为一所历经百年服务精良的医疗组织,堪称世界医学和护理领域圣地的梅奥诊所,将患者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内部制度建立的良性循环和成功经验无疑更值得社会医疗机构借鉴。

3.3创建高素质的医护队伍和管理团队,延揽人才,构筑“力量联盟”

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在于学习进取,一个组织的生命力更在于学习提高。医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引进和培养有用的高素质人才,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让员工与医院一起成长,这在建院历程普遍不长、医院管理团队不够精专的社会医疗机构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学习型团队,对员工进行业务素质的培育、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人文道德素质的培育,使医院的医学实践水平和管理工作效率提高成为必要。为员工提供进修学习、学术研讨的机会,抓好“三基”培训、学历教育、职称晋升,鼓励科学研讨、推进新技术,关注并减轻医务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和暴露和职业压力,创建知人善用、宽松和谐、富有竞争的人际关系的环境,均可为员工提供有效的成长空间。将每名员工的努力和进步化为医院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优秀的员工是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推动医院和谐发展的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于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其关键在于领导班子的前瞻意识、领导艺术和管理水平,以及中层干部的大局意识、学识水平和管理技巧。因此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环境,一个勤于学习、善于管理、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管理团队是医院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医院管理者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管理水平和文化底蕴,才能建设先进强大的医院文化,实现有效的管理。同时,医院应围绕选人、用人、培养人、激励人、留住人去营造人本环境,为员工创建良好的环境文化,为员工的长远利益负责,为员工的信仰、利益、追求、理想和树立怎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负责,真诚帮助每名员工在不同层面找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从而增加员工对医院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足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提高医院的运作和管理效能,最终实现员工的人生价值和医院价值双赢。医院文化的建设者、实施者传播者是每一名员工,因此延揽人才,培育高素质,与医院价值观趋同的医护队伍和管理团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直接关系到医院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成败得失。

3.4创新文化载体,推出文化产品,打造服务品牌,构建医院、患者、政府多赢的文化平台

各类信息媒介如医院的网站及报刊是医院上下信息沟通渠道、舆论宣传阵地,是承载医院文化的载体,以此搭建医生与患者、医院与政府、医院与协会、医院与企业便捷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建立和谐有效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传播,宣传正面形象,提高社会对医院的感知度。以我院为例,医院始终以服务好每一个企业、每一名员工、每一例患者就是为医院创建好声誉、塑造好品牌的理念和宗旨,优化服务流程,精益流程管理,让员工用优质的医疗服务展示医院个性,树立医院形象。同时通过医院网站和保税区政府网站,展示医院风貌、动态新闻、医疗讯息和患者健康信息的查询平台,区域内公共卫生服务的数据,通过自贸区内的专刊外高桥之窗、上海综合保税区报宣传报道履行政府公共卫生职能的正面事迹等,在展示和宣传医院的同时建起了医院、企业、政府之间的桥梁,使医院优质服务的整体形象更加真实和亲切,提高企业和区域员工的感知度,提升社会、政府、企业对医院的满意度。完善组织机构建设,适时推出文化产品。以我院为例,医院在五周年和十周年庆典、保税区成立廿周年之际相继推出了如浓缩医院发展历程的大事记、体现医院人文风貌的员工随笔集锦、以及围绕健康为主题的各类健康促进行动和志愿者活动等能体现医院核心价值观理念的文化产品,使员工在这些活动中感受医院文化内涵的熏陶,坚定医院核心价值观的追求,与医院同成长,共发展。

4社会医疗机构创建医院文化面临的几个难点问题

4.1在时间厚度里的医院文化积淀和深度构建

正确的医院价值观念和员工行为规范是其在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是构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无形因素,它有一个“培育”过程,需要医院管理者采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及强化,使其对医院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认同。相比起公立医院,在社会医疗机构普遍建院历程不长,管理团队不稳定、员工队伍流动大将更为直接影响到医院文化的执行力、延贯性和深度构建。

4.2保持创新提高医院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与公立医院一样,社会医疗机构在确保生存,寻求发展的不同阶段,将面临不同的问题和考验:如何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如何在医疗资源的合理提供和合理消耗之间寻找平衡点;如何在服务群众体现基本医疗的公益性的同时增加医院的收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为难处境;如何在医疗市场客观情况下,做好医院管理文化和经营文化的策略调整,所以如何保持创新成为了社会医疗机构医院适应医疗产业和医疗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而必须提高文化建设的灵魂所在。

4.3个性建设是医院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医院长期养成的个性化品牌力量,实际上是医院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培育出的独有的医院文化。每个医院都应该有自己不同的历史传统、不同的心理背景、不同的人员素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突出个性化建设、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医疗机构自身情况及独特价值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对于目前社会医疗机构占据医疗市场份额、与公立医院错位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

4.4提升社会、患者、员工满意度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突出内容

适应医疗服务竞争的需要,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文化建设的目标之一。从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医疗必然走向趋同,检查手段趋同、治疗趋同、软硬环境趋同,在这种形势下唯有不趋同的是患者对医院的感知和信任,所以医疗服务的竞争将转化为患者对医院文化和品牌的信任。因此,医院在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的同时,将不断打造品牌医院,提升社会、患者、员工的满意度将成为医院文化建设一个突出方面。

5总结

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公共服务

“城市建设档案”(简称城建档案)虽是20世纪80年代才被确立的一个概念,但据考证,从夏代到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第二次城市建设热潮的兴起,加之用于记录的金文已经取代甲骨文,在形式、内容上记录城市建设活动已日趋成熟,就已形成城建档案的雏形。城建档案文化定义较为宽泛,除包含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外,还包括城建档案的依托介质、展示内容、表现形式、存储方式及其形成历史、整理状况、文化特点、地域属性、利用价值等,涵盖行政、宗教、军事、商业、建筑等方面。城建档案文化源远流长,共同构成中华文脉。城建档案作为一个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的见证和缩影,既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活动重要凭证,又是提高城市抗灾能力、保障城市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科学依据,同时又为城市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城建档案具有专业性、机要性、管理性、服务性等特点,所以决定了其内容较为固定、形式较为单一,传统机械的管理模式也造成其文化属性的狭隘。而城建档案管理者如何在既枯燥、乏味又严谨、科学的工作中谋求提升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和拓展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最大、最优化,成为城建档案管理者的初心。本文仅以城建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中的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对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意义进行探讨。

一、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与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提升城建档案文化建设与拓展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存在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以城建档案信息文化资源建设为前提,以服务社会为服务对象,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服务目的,采取多种途径、各种方式开发并传递城建档案文化信息,是实现城建档案价值的过程。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城建档案社会公共服务程度,而以城建档案社会公共服务利用为突破口;拓展其功能,更容易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基础环节工作的创新,进而促进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水平的提高。城建档案文化建设是城建档案提供公共服务利用的前提,只有扎实充分的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利用才能及时、准确、有效。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基础不牢固,档案收集不完整、整理不规范、归档范围和价值鉴定不准确、保管不完善都将严重制约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利用。

二、开拓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

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由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归档直至提供公共服务利用的互有联系的若干环节组成,并共同构成城建档案文化建设。城建档案的公共服务功能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提供城建档案信息文化为城市建设事业服务的一项工作。良性地开发和使用城建档案文化信息,可以将“死档案”转化为“活动力”,从而推动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统计工作均可视为前期的基础性工作,是城建档案文化信息储备的过程。而开发城建档案公共服务功能则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没有城建档案的公共服务利用,前期的基础性工作就变得毫无意义。

三、实现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对城建档案文化的有效宣传

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档案工作者与全社会对城建档案工作的认识与支持,让全民树立城建档案意识,需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而最直接、最有效地展现独特城建档案文化魅力是实现其公共服务价值。1996年5月3日,内蒙古包头市发生6.4级地震,人员伤亡不大,但经济损失严重,大震过后,房屋开裂、损坏倒塌,城市公用设施、公路、桥梁破坏严重。其中包头市第一文化宫位于包头市主要三区交界处,1956年建成,是包头市当时规模最大的影剧院和政治文化活动中心,其建筑具有苏式风格,是包头市地标性建筑。在此次地震中主体结构多数基本完好,砖填充墙出现裂缝,通过对该建筑城建档案资料的调阅分析,专家论证出一套既保持原设计风格又安全可靠的维护方案,使该建筑得以顺利维护,使用至今。此次城建档案展现的公共服务能力,使得人们对城建档案文化的内容、作用、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四、挖掘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是对城建档案文化基础工作的有力推动

内蒙古包头市城乡建设档案馆是隶属于包头市规划局的二级科级事业单位,在完成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外,还兼具服务规划、宣传规划的职责。为充分展示包头市规划引领城市发展的成果和城建档案文化的公共服务功能,包头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开展了以“档案资鉴城建历程、规划引领城市发展”为主题的馆藏资料展览活动。在确定展览的主题、组织形式及明确目的性之后,围绕展览的特点和内容开展筹备工作。展品多以规划管理类档案和规划审批类档案为主,因为辐射范围较广,所以触及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多个环节,从而带动了很多基础工作的创新性开展。

(一)抢救修复库存历史档案,提高耐久性。展览基于馆藏“一五”时期珍贵的规划图纸、照片及文字资料,由于年深日久,存在自然损毁及人为毁坏的情况,许多都已破烂不堪,展览品相丧失。以此为契机,包头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对库存档案进行全面筛查,在保持历史原貌兼顾美观整齐的基础上,对损毁档案进行修复,增加和恢复资料纸张的强度和耐久性,加固恢复文件字迹,同时进行数字化,挽救即将损毁的历史档案,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二)创新档案收集门类,丰富馆藏。为使展览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主题,包头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对参与包头市第一版规划编制的参与者及见证人分别进行座谈访问,拍摄他们对“一五”时期包头规划工作的回忆,记录珍贵的口头资料,形成文字笔录、有声录音、影像录影、照片摄相等,收集那个时期的设计笔记、会议记录、手绘图纸、往来信函、工作照片、人物留影等,最终形成“口述历史”档案。城建档案所反映的多是文字、图表等城市建设方面管理、技术基础资料,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部门的特定活动的历史记录,而对于形成背景、过程往往无法展现,在城市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口述历史可以给干瘪枯燥的城建档案史赋予生动、鲜活的人文情怀,人们可以更深层次地探索研究事件背后形成的条件、因素,多角度地再现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的促成背景。这不仅丰富了城建档案馆的馆藏和门类,而且拓展了城建档案的文化形式与文化内涵。实现拓展城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不仅需要现代化管理理念、先进的设备、高新技术,对传统的城建档案管理模式进行逐步更新改造,还需在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依照符合时代进步的主题,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系统展示城建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并发挥城建档案的资鉴作用,以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带动城建档案的管理形式、服务内容等文化建设的创新,赋予城建档案文化一个崭新的维度,促成城建档案文化建设的新飞跃。

参考文献:

[1]姜之茂.档案人员上岗必读[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5.

文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健康中国;健康文化;建设路径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10月25日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提出通过发展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水平,以达到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根本目标。因此,研究健康文化的内涵、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对我国居民健康生活的普及和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意义。

1健康文化的内涵

健康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又称亚文化。健康文化指以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为核心,在防治疾病、维护和增进健康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1]。健康文化是全社会成员在协调人与自然和疾病斗争过程中积淀而成,包物质层面(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制度层面(各种规章制度)、精神层面(价值观念)和行为层面(行为举止),而其核心是精神层面中的健康意识、健康素养与行为层面的健康行为。

2健康文化的建设意义

健康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自然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健康文化在维护和促进人的健康方面,能起到改善人们生存环境、指导人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人的不良行为转变、保护人躯体免受伤害等作用,对居民健康行为的选择和居民健康素养的提升有促进作用,辅助健康中国建设。

2.1提高居民健康素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健康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健康、崇尚健康、追求健康。但我国居民维护和促进健康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第六次全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为9.79%,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满足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需要。健康文化是人们在协调自然与疾病的过程中由人所创造的文化,存在于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是人类与疾病斗争,追求健康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具有无形性、软约束性、稳定性和民族性等特点。通过有形和无形的健康文化建设,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防治结合,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实现长足的健康绩效,助推健康中国建设。

2.2统率居民健康行为

健康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社会成员健康意识,倡导健康行为,减少疾病的危险因素,提高居民身体素质。经过全社会成员长期的努力和历史积淀建立起来的健康文化传统一旦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念,就会体现在每个居民的价值取向、期望、态度、行为之中,具有指导社会医疗发展方向、统一健康价值观念、促进社会成员健康行为选择的作用。例如,“大健康”观念一旦在全社会形成,全社会就会爱护自然环境、创造良好人居环境,减少疾病的危害因素,注重疾病预防,主动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居民身体素质自然随之提高。总之,健康文化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会体现在居民的意识中,统率居民行为。

3我国健康文化建设现状

《纲要》提出发展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但目前具有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尚未出台。纵观我国健康文化建设现状,尚存如下不足:

3.1理论研究及主体认识缺失

学界对于健康文化的研究处于萌芽阶段,文献检索发现,有关健康文化研究甚少。通过“维普”、“万方”、“中国知网”以“健康文化”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近5年的相关文献“中国知网”仅有21篇,“万方”和“维普”的相关文献也较少,仅有64篇和206篇,内容涉及健康文化含义、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医院健康文化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文化、人口健康文化、传统养生健康文化、体育健身文化、警营健康文化、工作环境健康文化等多个领域,涉及内容杂乱而分散,缺乏高度的理论概括和系统性研究,难以统揽全局以指导健康文化建设体系。各个社会参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健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健康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方面未明确提出建设健康文化的举措,在资金、人力和制度方面缺乏相应保障。政府、学校、社区未将健康文化建设纳入常规性、持续性的工作。医疗机构对健康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缺乏足够重视[2],整个社会健康文化建设主体意识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

3.2基层医疗机构及学校的健康教育缺位

以“防未病,治小病、常见病,转大病”为主要职责的基层医疗机构是健康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和传播者,基层医疗机构主要在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的过程中传播和建设健康文化。基层医疗机构在实施健康教育中具有病人相对固定、服务便捷、针对性强等其他场合所不具备的优势,应成为健康教育最直接、最重要与最佳场所[3]。但由于经费、编制等因素,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得不到足够重视,加上待遇较低等因素,造成专业队伍匮乏[4]。绝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有专职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加之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无直接经济效益,往往成为被忽略的领域[4]。学校在以健康教育为载体的健康文化建设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校园健康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健康教育。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共有大中小学校27.06万所,2.16亿在校学生[5],占总人口的15.7%,其处于健康价值观、健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改变其自身行为,并可由他们扩展到家庭和社区。2008年教育部颁布的《学校健康教育指导意见》,将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培养健康意识作为出发点[6],对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但在以中考、高考为目的教育模式影响下,有些学校只重视升学率,重点抓与升学有关的课程[7],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并未顺利开展,健康文化建设未得到学校的足够重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阶段都存在制度不健全、监督缺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结构陈旧,缺乏针对性等主要问题[8],另外承担健康教育教学任务的除体育教师外,往往是班主任、校医、生物教师和科学教师,而校医的教学功底、班主任以及生物、科学教师的卫生保健专业素养都难以保证[9]。

3.3社区建设乏力

国家将健康放在战略地位,《纲要》围绕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提出完善全民建身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从硬件上保障居民健康锻炼。同时社区也开展了多样的文体娱乐活动,推崇健康文化,普及健康生活。但是由于社区建设健康文化的活动缺乏资金支持,文化专业人员缺乏[10],社区工作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素养,居民参与积极性低,活动影响范围小。

4健康文化建设路径探讨

4.1重视并加强健康文化理论研究

现有健康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少,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健康文化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性,从健康中国建设的全局出发,组织并扶持专业研究队伍及人员系统开展健康文化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健康文化研究及建设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深入探讨本土化的健康文化的内涵及外延,重点研究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作用、发展规律及制约因素,积极探索健康文化建设的发展路径和措施,促进健康文化建设。

4.2塑造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

健康文化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政府发挥建设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健康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工作机制,从治理健康影响因素入手,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11],统筹规划,全力推进,为健康文化建设主体即基层医疗机构和学校提供政策、人力与资金方面的保障,同时鼓励、扶持社区和个体积极参与。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文化需求,结合社区居民特征开展对应的健康促进活动,使居民在健康文化方面的诉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居民参与意识。

4.3充分发挥基层医疗机构及学校的主体作用

基层医疗机构在积极履行治小病、常见病的职责基础上,更应履行其在预防疾病等公共卫生方面的职责,加强基层健康文化建设,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因此,基层医疗机构应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形式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为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做健康促进工作的排头兵[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学校要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2]。应充分重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认真履行健康文化建设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将健康观念深植于教育理念中,重视健康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健康素养。以人为本,开展普及健康知识,宣传健康行为等健康文化建设活动,通过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或宣传单,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电子显示屏、校报、网络等媒体开展健康教育主题巡展活动[13],科普健康知识的同时引入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同伴教育等参与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积极性,自觉选择健康行为。另一方面,教育部门应尽快确定系统性、全面性和实用性的健康教育教材,保障健康教育课程的顺利开展。另外,通过引入健康教育专业人才,加大对健康教育老师的卫生知识培训,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考核指标[14],保障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最后,学校还应该重视与家庭、社区的协作,让孩子在学校学得健康知识,在家庭、社区的促进下得到巩固和践行,同时孩子也会影响家庭、社区,助力健康文化的传播。通过学校、家庭、社区网络的相互协作,为学生健康素养的提高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助推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将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融入到自身发展和生命活动中。

4.4积极利用社区优势,调动社区力量

文化建设范文6

中医医院的文化建设成效如何,中医能否在现代社会站稳脚步,中华传统文化精粹能否传承,关乎传统中医药学能否发扬光大。文章以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路径为研究对象,力求以理论带动实践,实现中医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希望通过文章的研究能够对中医医院的发展建设有一定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

中医医院;中医药;宣传文化建设;实践途径

理念为先,管理为实。价值取向的外化和行为的文化内核以及中医传统的艺术和医德,这些是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内核所在,也是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一、为何要加强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

(一)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

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中医医院,能够治病救人,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促进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近年来,社会上“中医养生”、“中医美容”等话题成为热点,也带动了许多私人店铺的发展,“专家”们大谈中医之道,可以说,中医逐渐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于中医而言未必有利,非法行医、违法行医以及借中医之名诈骗之人比比皆是,这给中医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中医医院作为合法的中医医疗机构,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带给人们关于中医的正确知识,使人们了解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治疗药理,认识中医文化,感悟中华文明的精粹,从而使社会建立起对中医的正确认识、对中医药的正确认识。

(二)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社会上中医医院并不少见,但却极少能够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医医院出现,虽然中医医院发展迅速,规模也在扩大,但影响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目前的中医医院大多是中西医结合,虽然将中医纳入了医院之名,但是实际行的却是西医之道,中医医院名存实亡的现象正在加剧,文化传承面临缺失危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之间的竞争逐渐从硬实力竞争转至软实力的搏斗,服务理念、文化战略成为医院立足的重要因素。中医医院的困境在于如何发挥传统中医药的特色和治疗理念,形成独特的中医医院特色,进行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能够实现中医药的社会凝聚作用。

(三)中医医院是中医文化宣传的重要平台

中医医院作为合法的医疗机构,具有以中医药行医的合法资质,也是中医药宣传的主要阵地,患者接受传统中医诊疗,恢复健康并进行身体保养,同时,了解中医药文化和药理。中医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其医院资质和中医诊疗能够取得人们的信任,对中医文化方面的解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民众愿意从中医医院获取相关知识,因此中医医院是重要的中医文化宣传基地。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能够系统地、潜移默化的宣传中医文化,例如,从医院的装饰风格、设施特色、诊疗手段等各方面出发体现中医文化,同时将中医思想融入医院的价值理念和制度之中,将中医医院打造成为中医诊疗的专业场所。

二、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内容

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物质文化建设,即外化条件,从医院建筑、装饰风格、就医环境、设施特色等要素入手,将中医医院与其他医院区别开来,形成中医医院以中医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和服务,增强中医医院的竞争力。二是行为文化建设,即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通过与患者的亲近和关怀,使其认识到中医的不同,形成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而使得患者认同中医的行医理念和文化价值,在中医医院就医时感受到传统中医文化的卓越,增强中医医院的社会影响力。三是精神文化建设,中医精神是中医医院得以建立和运行的核心,也是其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对医院内部人员的价值观建设,使其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将这种精神传递给患者和民众,通过传统中医理念与医院精神的结合,形成中医医院特有的精神文化。

(二)宣传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外在形象上,以庭院、内饰、标识等宏观和微观上的中医标志性符号向社会展示中医医院的个性和特色,从而与普通医院相区别。行为建设贯穿“大医精诚”,做到“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传统中医讲求医者仁心,中医医院职工首先要学习的便是仁医之道,给患者最直接的中医文化宣传,使其感受到中医的服务理念,从而愿意接受中医诊疗,从医德医风约束职工,提升其素养,一言一行皆有规范,将患者摆在第一位,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与普通医院形成立竿见影的差别,提升中医医院的社会形象。“仁、精、诚、和”的价值取向是中医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生命为大,和谐至诚的行医和服务理念,最重要的是勤谨的治学理念和行医态度。

(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宣传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即偏重形式和物质,而忽略了核心内容,即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建设以及其重要的外化行为规范,建设过于片面,达不到弘扬中医文化的目的,中医医院也未能形成独特的价值体系。价值观不能深入员工的行为之中,则不能为民众所感知,中医医院的价值取向依旧无法得到民众的认同,且一些员工并未在思想深处形成中医该有的仁医之风,其过于表面的价值构建在遇到挑战时立即分崩离析,从而使得中医医院与普通医院并无实质上的区别。中医医院未能将网络纳入宣传文化建设路径之中,中医医院的宣传活动虽然较多,例如义诊、院报、电视等,但忽略了现在的中青年群体中网络的普遍性,忽略了一个广阔的宣传平台。

三、如何加强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

(一)以优秀精神创建文化品牌

中医医院要进一步进行宣传文化建设,必须要有独属于中医的文化价值理念并形成系统的体系。这种价值体系的实现依赖于管理实践,这是一个不断升华的过程,从体系化的管理到系统化的理念。具备中医特色的管理体系是中医医院宣传文化建设的基础,是文化的着重体现。具体而言,建立符合传统的中医操守和品行要求,以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中医医院的体系管理。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以明确的价值取舍来体现价值取向,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区分普通的现代医院与中医医院的方向、理念,建立独特的中医医院特色,使中医医院的价值体系由员工传递给患者、再由患者传递到整个社会。

(二)以精、诚理念缓和医患关系

现代医院逐渐向服务业靠拢,服务理念是否先进、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成为衡量医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考量因素。医患关系几乎成为现代医院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医院经营不仅需要医学,还需要社会学、经营学,精、诚理念即是医术精、服务诚,中医医院要加紧对传统中医药学的钻研,从传统中寻找出路,致力于将中医药作为中医医院经营的王牌,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研究其理论,促进其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对患者做到以诚相待,提供人性关怀,以传统中医的仁心医德缓和医患关系,形成中医独特的医疗环境。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视触扣听等诊疗方法蕴含着中医的核心技术,医务人员要学会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

(三)发挥网络宣传平台的作用

网络在今天的宣传作用不言而喻,其信息传播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广、传播成本低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首选,尤其是青少年、中年群体,微博、微信几乎是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中医医院的宣传文化建设必须将网络平台纳入,并赋予其足够的重视,加紧网宣平台的建设。对医院情况、门诊信息、网上预约等进行系统的设计,尤其要注重中医医院紧扣中医知识、中医文化特色,不仅是看病诊疗,中医养生护体的小妙招也可以实时更新,中医医院要将发扬中医药学作为自己的使命,以官方的权威信息来挽回民众对于中医的正确认知,使其重拾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将中医医院的公益活动、义诊等情况及时于网络,例如传统中医的坐堂问诊等优良传统。

作者:王泳锟 单位:湖南省湘潭市中医医院

参考文献:

[1]李敏哲,程荑.杭州市精神卫生地方立法五年来的政策导向及评估(摘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

[2]朱章志.弘扬专科中医特色的实践与探索[A].5TH全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病学术大会暨糖尿病论坛论文集[C],2012.

[3]莫少伟,高芳,王为服.海南省人民医院科研项目管理现况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会议暨2012第四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论文集[C],2012.

[4]陈公杰,虞海伦,贝尧汉.海岛乡村医疗机构实施一体化管理改革的实践探索[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5]朱新根.东林镇慢性非传染病综合防治示范点情况介绍[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6]赵奇江.医改后基层卫生院绩效考核体系的初步探索[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7]黄茂平,曹乙,梁志强.安吉县医务人员狂犬病暴露防治知识问卷调查[A].浙江省第二十届基层卫生改革与发展学术会议大会论文集[C],2012.

文化建设范文7

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服务“三农”,农村信用社培育体现时代精神,适应业务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显得十分重要。

1.规范员工思想和引导行为的需要。

“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魅力就在于通过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完备的管理体系、公平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融入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战略目标,符合农村信用社业务创新和发展的需要,并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实现服务“三农”、信用社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和谐统一。

2.提升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

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许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各类风险的防范。“信合”文化建设理念,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不足,使得农村信用社的每一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各尽所能,打造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对信用社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整合金融产品的需要。

在“信合”文化建设理念的引领下,农村信用社共同的目标能激发广大员工创新金融业务、改进金融服务,实现服务“三农”、为新农村建设做贡献的愿望。不符合市场需求、盈利水平低、风险相对较高的银行产品将被彻底摈弃或重新整合。努力开发具有风险转移、低风险、交易成本低等功能或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工具和产品,改进现有金融产品品种、市场定位和服务手段,将成为信用社广大员工的不懈追求。

4.塑造良好形象的需要。

通过向社会广泛宣传渗透“信合”文化建设理念,让广大客户感知到农村信用社提供银行产品、银行衍生产品以及中间业务的优质服务,使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方便、高效、丰富多彩;感受到农村信用社为经济的繁荣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

二、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把信用社内部各种力量统一到共同的发展方向上,在全体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思想,朝着一定的目标,发挥整体力量,使上级的部署决策迅速变成全社员工自觉的行动,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1.提高认识。

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者及员工,进一步认识加强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理念企业文化对于促进农村信用社走向市场,最大限度地提高经营效益,更好地推进发展、服务“三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意义。认识到“信合”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管理工作密切结合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载体。

2.树立诚信意识。

现代金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一层次上的竞争,而是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资源竞争、资金竞争、人才竞争、技术竞争和信息竞争等发展到各个层次上展开的立体、全方位、整体的竞争。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日益市场化、商品化,以及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农村信用社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必须树立诚信意识。在内部,要加强员工的诚信教育。建立健全员工工作岗位职责和操作规范、行为规范和服务规范,做到业务操作有章可循,违章处罚有章可依;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将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时做出处理,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强化制度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通过建立和完善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严格奖惩,用铁制度、铁规章规范和约束员工行为。对外要以“三信”创建为平台,延伸服务内涵。通过“三信”创建活动,推动农村信用工程的建设,密切与农民的关系。工作中,要积极争取地方党政的支持,积极推进“信用村、信用镇”的建设和推广活动,促进全社会诚信意识的提升,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氛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环境。

3.在服务中加强合作。

首先要提升员工服务意识,提高合作本领。要注重从提高员工的思想理论水平入手,不断提高员工的思想政治素质。重视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不断提高职工队伍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现代化的科学设备需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去掌握和操作才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要结合农村信用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定期组织营销学、客户心理学、投资理财、政策法规及新业务的学习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技能、服务水平,使各项业务得到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合作本领。要抓好员工的道德素质。这是关系到农村信用社形象的大事,要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作风及职业道德等内容入手,全面抓好员工的行为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思想好、纪律严、作风硬、技术精、效率高、文明意识强的员工队伍。其次是要给合作提供更加舒适的服务。要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从真心为“三农”着想的角度出发,广泛听取客户的意见和心声,根据网点地域和人文环境,完善服务设施。可以配备饮水机、添置雨伞、老花镜、报刊杂志、便纸袋、一次性纸杯、烟灰缸、安全警示牌等,要提倡主动服务,亲情服务,与客户在基本对等、平等的基础上双方心灵的沟通和默契,在服务的过程中,彼此享受合作所带来的快乐。

4.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

要重视满足员工必须的物质需要。在农村信用社“信合”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善于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要重视员工的满足感,要努力为员工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报酬,满足员工正常的物质生活需要,坚持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由员工共享。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员工的潜能,营造员工心情舒畅、奋发进取的工作氛围,让他们能快乐地工作。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真正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企业要多为员工的前途着想,要善于结合本社的工作特点和单位的实际工作需要,多帮助、关心员工的成长进步,对员工的成绩做到及时给予奖励,对员工在工作上存在的缺点,通过耐心的思想工作给予说服教育,努力为员工提供施展个人才华的空间,使每位员工都感到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正确的价值取向,激发其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服务“三农”为天职,恪尽职守,躬于实干,赢得农民高兴、政府满意、自身发展。

三、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信合”文化必须与时间俱进。我认为,农村信用社在具体工作中既要体现和实践“信合”文化。又要在服务“三农”过程中创新发展“信合”文化。

1.要体现一个“实”字。

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努力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农村经济发展,为服务“三农”办实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大户是推动产业化的重点。农村信用社要要支持发展的重点,不断探索,大胆创新,构建社企互利支农工程。要建档管理,挂牌包扶,当好理财顾问,和个体工商户交上朋友,送信息,送技术,送资金,送管理,解决老百姓买卖难问题,形成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为农村妇女、困难农户和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贷款,激发创业热情,既为服务“三农”赢得了声誉,赢得了地位,更赢得自身的稳健发展。

2.突出一个“稳”字。

为了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农村信用社要将存贷款调查关口前移,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的大型入户调查活动,全面掌握辖区每个农户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信誉状况,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广阔的田野。由于贷款户情况了如指掌,对农户申请贷款,一般不需要调查,减少贷款环节,缩短办理时间。同时可以探索创造“联户担保贷款法”,几户担保为一户贷出几万、十几万元,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

3.落实一个“干”字。

为了提升信合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信用强社,要从经营战略上更新观念,教育职工树立服务“三农”是天职、是商机的新理念。首先要树立存款立社思想,紧紧扭住存款不动摇。坚持把存款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瞄准主要竞争对手,主动抢占市场,乡镇网点着力主攻存款,把农村市场作为存款主攻阵地,把农民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作为主要争夺对象,给信贷扩张以强力的支撑;城区网点广泛面向城乡居民、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组织资金,主动发现储源,争取开户、办卡,从而取得争夺存款的主动权。其次要树立贷款兴社思想,努力拓展信贷营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积极调整信贷营销结构,突出信贷支持重点,对服务区域内各行业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分类排队,选择优质客户和优良项目作为营销对象,建立名册,逐户落实专人或责任小组,拟定营销方案,主动上门营销,并按进度落实好营销工作。立足区域,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建设,努力拓展农民消费信贷领域,积极探索农村消费贷款品种,实现支农贷款投放总量、覆盖面和受惠面的新突破;加大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贷“孵化园”,积极主动营销贷款。在此基础上,积极支持重点优势项目、积极支持个人消费贷款等,信贷营销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建设范文8

1.1基础活动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目前,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农村的各项事业不断更新,学校和医院建设、道路交通、通讯设施、传播媒介等都得到了相应的完善和升级,但是唯独文化活动设施还不够齐全。有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中对文化基础设施没有按照“先建后拆、边建边拆”的要求,致使部分乡镇文化站失去了原有的活动场所。除此以外,在举办文化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设备如:音响、电视、桌椅、报架、书籍、报刊等也都不够齐全。乡镇文化站目前的状况依然是“一块牌子、一间房子、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条汉子”,许多文化站都不具备齐全的文化活动设施,无法正常开展活动,以上因素都使得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1.2文化专干人员不专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人员精简,文化专干不专职,身兼数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乡镇文化站干部兼任团委书记、计生办主任、妇女主任、办公室主任等多种职务,长时间游离于文化工作之外,单位时间内用于文化工作的时间极少。在精力上、时间上都不可能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工作中,带来的后果是文化工作人力资源隐形不足,事业发展受到影响,工作衔接不上。且文化专干更换频繁,给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1.3农村文化生活匮乏,农民思想落后

许多农村地区很少组织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农民缺乏有利的思想教育,使得有些农民因为思想空虚,又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最终导致犯罪。不仅如此,一些封建迷信在农村广泛传播,还开展了一些邪教活动。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辛勤劳作的农民没有机会看一场电影,莘莘学子没有上课用的桌椅,但一些神庙却修建的富丽堂皇而且常年有供奉的烟火。

2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途经和措施

2.1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提高对农村文化工作的认识

现在,很多乡村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党委书记都错误的认为,要实现小康社会只需要加大物质文明建设就足够,不能认识到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即便能够认识到,也不能付诸于实际行动。很多农村的电影放映机没有播放过一部电影,设有文化站但没有举行过一次文化活动。针对这种现象,各级党委要提高对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视,把此项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并将此项活动经费纳入预算,作为扶贫攻坚计划的一部分,并把与此项建设相关的成绩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农村文化建设顺利有效的进行。

2.2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全民

农村的文化站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是为人民提供文化知识、娱乐活动、健康教育等的重要场所。要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需要乡镇领导的带头作用,需要村民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农村文化活动的网络得以普及。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将文化站建设列入乡镇发展和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各级政府还可以不断丰富文化站的相关建设,配备专人负责开展书籍借阅、电影播放、健康宣讲、文体活动、科技传播等一系列的活动。文化活动场所有专人负责,供多种活动所用。还可以将学校的在学校闲置校舍改造成文化活动的场所。使中小学发挥其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校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可定时向村民开放,让农村中小学成为开展、宣传文化活动的中心。

2.3组织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紧密结合群众的生活实际开展文化活动,以自愿参与、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广泛流传为原则,使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在我区就是要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重点抓好“一节”(春节)“一会”(物资交流会)文化活动。组织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与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思想保持一致,鼓励农民多读书,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在全村推广农业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讲。通过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方式,让农民群众认识科学的重要性,相信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使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有效提高,让广大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涵,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使活动具有时代特点,并能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2.4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通过建设特色文化名区,使农村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并得到有效保护。对于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颁发“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荣誉称号,举办以“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对于某些村庄或特定区域对传统文化保存较好的现象,要继续加以保持,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为剪纸、绘画、制陶、雕刻、编织等沿承民族传统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工艺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戏曲、杂技、花灯、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创造更多的舞台,并开展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使特色文化品牌得到广泛传播,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

2.5加大基层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