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论文范例

文化翻译论文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1

中西方所处的地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通过航海认识了世界,因而生活中有许多习语源自于航海业。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以耕田为主,常有“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与中国文化不同,马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as a horse”。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中国人认为“东风”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与此相反,英国人对“西风”有好感“东风”在他们看来是凛冽刺骨的寒风。

2.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文化就是习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典故、俗语、和俚语。比如英语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直译为“一块石头打死两只鸟”,而汉语却说成“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德语说成是“一个拍子打死两只苍蝇”。我们汉语中的春夏秋冬,英语俚语是根据景物,候鸟表示季节,cuckooing(布谷催耕)意谓春、swallow(燕子)意谓夏、wildgoose(大雁)意谓秋、plum alone(梅花独放)意谓冬。

3.风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风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和交际活动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比如在待人接物,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说“你吃了吗?”“上哪去?”“干嘛去?”表示一种亲切感和关心,但是西方人会很尴尬,觉得是在打听他的隐私。在西方,打招呼通常只是说“hello”“Morning”比较简单的打招呼。再比如说对于颜色的认知,西方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态度。常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从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会使英语读者联想到“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如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所以喜庆的日子会常用红色。

4.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宗教信仰是每个名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人信教的居多,认为上帝(god)是万能的可以创造一切,因而会说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道教,相信佛祖之说,因而会有一些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等。再比如中国有谚语“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要形象地译成汉语不太容易,因为在与信仰的英语国家对于“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所以只能传意,“one boy's boy;two boys arehalf a boy;three boys are no boy.”

5.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西方思维比较开放,崇尚个人主义。因而西方人会在思维方式上同中求异,反映在语言上即重形合。相反的,中国人受到儒家等思想的影响,思维方式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合,在语言上比较注重意合。。汉语比较注重语言形式的正气,意境强。所以四字成语应用较多,英语则喜欢严密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力。如The west lake is like a mirror,embllished all around withgreen hills and deep caves of enchanting beauty.这句话翻译成汉语为“西湖如明镜,千峰凝翠,洞壑幽深,风光迤逦。”由此可以看出英语着重对于事物的客观描写,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于食物的主观描写。

6.结语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2

1.1岗前培训

医疗机构新进人员岗前培训是上岗前必不可少的一个程序。部分人员可能有过工作经验,对于相关医疗制度、法规均有所掌握,但各单位规章制度、医疗流程方面仍存在差异,故也是很有必要参与培训学习。本院安排1~2周的培训课程,精心组织医院各级管理、职能部门就各自所涉及的业务工作、管理流程进行讲解、分析、指导,并在培训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培养团队精神、推行集体核心价值观、提升新入职员工凝聚力、培养职工归属感等内容。内容需注重日常培训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包括落实好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严格执行相关规章制度、严格培训管理,完善培训工作的客观评价体系等。通过岗前培训实现了新员工对单位的认识,对新同事的了解,对相关管理制度、职能部门人员的认识,对后续岗位工作开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为入职上岗后业务顺利开展建立了很好的铺垫。

1.2轮转与考核

新进人员按职业经历情况安排具体轮转,按科室结构分为内科系统、外科系统、妇儿科专业系统。应届毕业以及取得医师资格,但执业3年内的医生需参与全院内外科系统轮转3年;取得医师资格,执业3年以上的仅轮转报考目标专业系统;取得中级以上职称以及人才引进者不参加轮转。科学制订轮转手册,明确细化培训目标,针对专业制订个性化培训计划,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并以此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具体包含轮转时间,工作情况,学习情况,其中工作情况包含以下内容:工作态度,工作量;学习情况包含:自查分析,学习记录,三基考试情况。主要工作为值班、收治患者、参与手术、书写文书。轮转医师持轮转手册进入科室,由科室主任安排科内学习,带教师资为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科主任手册记录对轮转人员的科室评价。医务部不定期下科室调查了解轮转人员的工作态度、组织纪律及学习情况,并每月组织新进人员汇总学习、汇报,及时沟通存在的问题,做到经验共分享,不足共勉励,差错共警醒。轮转培训中制订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包含工作出勤、工作态度、学习记录、文书书写等各方面,考核成绩与工作待遇相关联,就考核情况及时内部通报,出现严重错误及时诫勉谈话,重大原则性错误给予辞退。

1.3定科

轮转结束,顺利完成轮转培训,并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人员进行定科安排,具体分为科人双选及医院安排两种。对于工作积极、勤奋好学、知识掌握良好的人员,能够得到科室认同,双向同意,符合科室录入需求即可完成定科。对于没能及时定科人员,由医务、人事等部门就学科建设与发展需求安排定科。对于无法定科人员,继续轮转。

2结果

自2011年开始,新进员工内部好评率由过去的63%上升到88%,执业医师通过率由72%上升到89%,新入职员工满意度由过去的61%上升到了92%,中级以下职称矛盾纠纷发生率由过去的86%下降至32%,中级以下职工工作完成情况明显好转。

3讨论

目前,事业单位实行合同化管理,在聘用程序、岗位职责、待遇、考核奖惩、辞聘、解聘以及聘用期限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合理定编、定岗、定责的基础上,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经过考核,实行竞争上岗。相应的机构编制和人员编制就需要严格控制,定岗公招应运而生,然而该模式仍存在诸多不足。时常出现就业人员岗不合用,怀才不遇;单位存在人不爱岗,培养困难的局面。定岗招录后轮转培训是符合人事管理及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制度的,通过培养与考核可以及时发现员工的长处与不足,能够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对于试用期内人员工作情况可以进行全面评价,并为最终录用与否起到指导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医院按照医学继续教育委员会的管理和指导,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保障人才待遇。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充分利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平台,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从而提高新入职员工质量,是医院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关键所在,为医院发展奠定了基础。培训过程与考核机制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蒋跃庆等研究认为考核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要方面,包括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培训结束考试。随着医学教育改革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住院医师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加强,培训质量得到提高。医疗机构作为事业单位,已经逐步向市场化过渡,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增加科研型研究生住院医师预培训期,设立培训基地准入考核,针对不同学位类型的住院医师采取个体化培养,实行全国统一的住院医师考核评估体系,对高水平临床医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科教部门日常督查中,针对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及时分析,通过深入一线的检查、总结,确定培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培训计划是否合理,主要效果指标是否实现,并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反馈信息进一步完善规范化培训教学管理制度。

4结语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3

“归化与异化是折磨翻译者的两难选择”。所谓的归化,就是指电影翻译中如何更加妥帖地转化为本民族语言,转化为符合本民族认识习惯的形式。但是在电影翻译中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电影翻译中由于过度追求翻译“归化”,结果导致形式和内容脱节,让人们读起来觉得不伦不类。譬如看到一些抗日电影片,当看到有些日本军人说着极其流利的汉语时,总让人觉得不舒服。而反之如果翻译的不恰当,中国观众又会觉得演员的语言听起来太生硬、不自然。因此如何掌握电影翻译的度,做到既忠实于作品原来的文化精神,又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领略到一部影片的艺术特色,就成为电影翻译中的难题。在翻译实践中,翻译人常常遇到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给电影翻译带来的巨大挑战

文化的多元性也同时决定了人们在审美价值取向上的多元性特征,翻译者必须懂得在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中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解读艺术作品的基本倾向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生命文化,生命与生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底蕴,因为美总是来自于一种善的价值取向;而西方主流文化则认为美学独立于生活之上,和生活有着清晰的界限。这种基于文化价值取向方面的根本差异,作用电影作品中就形成了不同文化情趣的电影作品。如何理解这两种审美取向之间的转换关系,对于翻译者来说,首先需要具备很高的哲学和文学修养,仅仅掌握专门的翻译技巧,是不足以准确实现这两种不同价值观的忠实转换的。其二,思维差异性是电影翻译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对于电影翻译来说,基于文化性格的差异性导致的思维的差异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对于翻译人而言,自身必然因为接受教育的背景不同而存在着思维方面的差异性,其在翻译中需要自觉地克服这种差异性,以达到在语境用意上最佳的揭示电影作品的核心精神。

2.表现为对于观众的影响方面

由于观众在欣赏电影时会带着强烈的主观性,他们对于一部电影作品的认知和评价会因为其审美取向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电影翻译中一定要考虑到观众的心理感受,否则就会导致电影翻译的失败。翻译家傅雷曾说:“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东方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写惟恐不周”(龙千红,2007)。东西方文化中思维差异的根本不同,导致人们在对评价电影作品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何调和这种认识,是电影翻译人应该注意克服的问题。

二、策略

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的根本差异,客观的形成决定了电影翻译中应给注意的基本原则。

其一,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以正确的态度和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在强调文化互补中解决这一问题。任何文化的形成过程都包含着核心价值观思想的形成与积淀,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与价值多元性特征日益彰显,电影翻译者面对东西方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巨大差异,要学会将文化背景寓于电影翻译之中,在翻译中能够有机地将不同文化精神融入具体的语言语境之中,它是观众更恰当地体会和更深刻准确地理解电影的辅助手段。在电影翻译中文化背景和电影翻译共同服务于同一个观赏目的,即真正发挥语言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之功能,提高观众跨文化欣赏电影的能力。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4

关键词:广东茶文化;目的论;外宣翻译;茶名翻译;茶礼翻译

广东茶文化属于我国四大茶文化系列之一,由广府早茶文化、潮州功夫茶文化和客家煮茶文化一同构成。除了这三大茶文化体系,广东还有地方特色的叩手礼、婚嫁祭祀茶礼习俗等,都是广东特色的茶文化。在“中国梦”的大背景下,广东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伟大使命。本文以目的论为基础,探讨了广东茶文化中茶名和茶礼的翻译。

1翻译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起源于80年代,标志着翻译的重点从结构语言学转向语用学,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是德国翻译家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在这个理论中,决定翻译过程的基本原则是翻译行为的目的。这个目的要受译文接受者的期待、交际需求和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和制约。目的论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这三项原则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也就是说,译者在翻译时要充分考虑翻译目的,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原文的交际功能。连贯原则,又叫语内连贯原则,指译文要做到流畅和产生意义。忠实原则,又叫语际连贯原则,指译文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三项原则之间若发生冲突,以目的原则为主。总的来说,目的论要求译者在翻译时着重实现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的交际功能[1]。

2目的论下的广东茶名外宣翻译

2.1广式早茶。早茶是广府地区的一大特色。茶楼是广东最具代表意义、相沿已久的早茶场所。与在普通茶楼单纯喝茶不同,广东的早茶最是丰富,茶仅仅是个借口。茶楼有几十到几百种点心,如虾饺、咸粽子、鱼汤、米粉和各种菜肴。虾饺、咸粽子、米粉、鱼片粥以及各种各样的小菜,极其丰富。从早茶的名称可以看出,茶显然是广东早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茶主要以饮用红茶为主,取其温暖脾胃,去油腻,助消化的功效。红茶茶汤浓稠,颜色深红,味偏苦,虽然在视觉上和味觉上都比不上绿茶,但它与广东早茶茶点浓郁的口感是完美的搭配。早茶中常见的红茶有发酵茶(普洱茶等)、乌龙茶(铁观音茶等),有些人还喜欢喝菊普茶,也就是在普洱茶中加入菊花,有清热去火的功效。普洱茶的名字来自元朝一地名“步日部”,后来用汉语写成“普耳”,直到明朝末年才改称普洱茶[2]。针对这样以发源地命名的茶叶,笔者认为应采取音译的方法,即译为Pu'ertea,这样翻译既能保留茶名的发音,又能避免翻译错误。在对于“铁观音”这一茶名进行翻译时,通常采用音译茶叶名再加上tea的译法,即译为TieguanyinTea。作为一个整体,它在目的语中没有自然对等物,也不能逐字来理解:根据典故,茶名中的“观音”确实是指观音菩萨,但“铁”不是形容观音的。因此,不能把“铁”和“观音”分开并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表达,译为IronBudhha。广东的早茶很早就传播出去了。在纽约、旧金山等大城市,广东茶楼随处可见,甚至在偏远的南太平洋岛屿上,也经常能看到中国餐馆在门前挂着“全天供应早茶”的牌子。英文也专门为早茶设计了“DimSum”(点心)和“YumCha”(饮茶)这两个名词,茶楼和早茶则分别直译为“TeaHouse”和“MorningTea”,可见广式早茶的影响力之深远。

2.2凉茶。广东凉茶,作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凉茶文化的代表。凉茶是一种由复方或单味地方草药熬制成的饮料,所用的草药药性寒凉,有清热去火的功效,可以消除人体内在夏季积聚的暑气或冬季干燥引起的咽喉痛。传统上,凉茶是在放凉之前喝完,因此凉茶“既不凉、也不是茶”。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凉茶一词不能直译为CoolTea,它在英文中没有对应表达,因此可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LiangCha”,然后进行加注“herbalteaofcoolingproperty”,保留了本国文化元素,也有助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除了癍痧、廿四味等以辛、苦、寒、凉的中药为主的苦茶类凉茶,广东民间也喜欢饮用以清润甘甜药材为主的甜茶类凉茶,如花草茶类凉茶(如菊花茶)和花茶类凉茶(如茉莉花茶、金银花茶等),它们都具有清热去火之效,尤其适合夏天时饮用。两者的不同在于,“花草茶”,实际上不含茶叶,是用某些有药用价值的植物的叶、根、花、茎或皮煎煮或冲泡而成的;而“花茶”(也叫香片)属于再加工茶,是用芳香的鲜花和新茶窨制而成的,成品会将内里的花去除。因此,在对这两类茶的茶名进行翻译时要注意区分,“花茶”只有花香、没有花,应该译作Scentedtea,例如茉莉花茶应译为Jasminescentedtea,而菊花茶则译作Chrysanthemumtea[3]。这样可以有利于译语读者的理解和分辨。

2.3潮州功夫茶。潮州功夫茶,作为中国古代功夫茶的活化石,是潮州先人留下的瑰宝,也是广东独特的茶文化。功夫茶对茶具、茶叶、水质、制作、倒茶和饮用都很讲究,尤其茶具必须精致、小巧、高质量。潮州功夫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凤凰单丛茶,它香型突出,在乌龙茶类中名列前茅,凤凰单丛出产于凤凰镇,因凤凰山而得名,又因其采摘及加工的全过程需逐棵(潮人称“丛”)单独进行,故而称凤凰单丛[4]。外宣翻译中,乌龙茶“OolongTea”是先后译为“BlackDragon”等名称最终确定下来的。在此基础上,各地或不同品种的乌龙茶译名在“Oolong”的前面加上当地名称的翻译即可,凤凰乌龙茶即译为PhoenixOolong,使外国读者能够十分直观清晰地理解此茶名。许多人会把功夫茶和工夫茶看作是同一种茶的不同书写形式,因此会用音译法将两者都翻译成KungfuTea。然而,这两种茶实际上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茶,前者指的是一种泡茶的技艺,意思是泡出一壶好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后者则是指品质上乘的红茶,是一种茶叶的名称[5]。且工夫茶在英语中本就有对应的词条congoutea[6]。因此,即使这两个词听起来完全一样,但若将两者混为一谈,都翻译成“KungfuTea”,那么译语读者很可能会对我国茶叶产生误解。

2.4客家擂茶。广东客家地区的煮茶以擂茶为核心代表。擂茶的历史非常悠久,被誉为“古代茶文化的孑遗”。揭西、普宁、陆河、清远、英德等地仍旧保留着擂茶这一古朴习俗。由于其健康的饮食属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爱擂茶。所谓“擂”就是研磨的意思。制作时,首先将工具洗干净,将原料放入擂钵。人们坐在高度适中的长凳上,用大腿夹紧擂钵,单手或双手握住擂杵的下部30-40厘米处,放一把刚除去叶脉的茶叶到钵内,握住擂杵从下到上、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从右至左沿钵内壁顺沟走向频频舂捣、旋转,直至将原料擂至糊状或泥状[7]。擂钵即研钵、臼,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其对应的词条为:mortar。外宣翻译中,客家擂茶一词大多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译为“HakkaLeiCha”,然后进行加注“literallypoundedteaorgroundtea,atraditionalHakkabeverage”,但笔者也根据各大网络媒体发现其他译法:“Thundertea”“Poundedtea”“Groundtea”“Mashedtea”等,这里的thunder是指捣碎食材时发出的巨大敲击声,而pound、ground和mash指的是研磨擂茶原料时的动作。笔者认为音译加注释的方法体现了目标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传递了广东地方文化,而后几种译法无法传递本国文化内涵,还会使得很多目标语读者感到迷茫。

3目的论下的广东茶礼外宣翻译

3.1待客茶。《茶经·七之事》中引用《桐君录》说道:交州和广州很重视饮茶,客人来了,先用茶来招待。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客来敬茶就已成为社会交际礼节之一。见面之初,主人敬茶表礼,客人受茶致意。翻译实践中,敬茶二字常选用音译加注释的译法,即译为JingCha,再加上注释toservetearespectfully,准确地向目的语读者传递了文化信息。在主人给客人续茶时,客人用手指在茶几上轻敲几下表示感谢,这是广东有名的谢茶礼——“屈指代跪”。《中国茶叶大辞典》里讲到其来历,“相传此俗始于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访,来至广州一茶馆,乾隆帝兴起,忘了身份,抓起茶壶就给臣僚斟茶。按皇朝礼仪,皇上赐物,臣僚必须下跪接受,乾隆帝的突然行动,使臣属不知所措,如下跪则暴露身份,不跪则有欺君之罪。某臣急中生智,用食指和中指屈成跪状,轻点桌面,余皆纷纷仿效。后来,民间风行以此谢茶的礼俗[8]。”关于这一谢茶礼的译文“FingerKowtow,otherwiseknownasfingertapping,isaritualperformedasasilentgratitudetothepersonservingthetea.”颜真卿《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中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宋人杜小山《寒夜》中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些诗句也体现了我国客来敬茶的传统文化。网络资料中对后者的翻译有“Forawinter-nightguestteaservesaswine,boilingonawickerstoveasthecoalsturnred”,译文中的guest,tea和wine实现了向译语读者传递以茶待客的文化。美籍茶文化作家夏云峰(WarrenPeltier)的专著《中国古代茶技艺》中也有译文说明以茶待客的礼仪“Noteaisdiscourteous”(无茶不礼)[9]。

3.2婚俗茶。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在古代的婚礼习俗中,茶被认为是忠贞和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中一定会有茶的出现[10]。在潮汕等地区,茶礼是男女确定婚姻关系的重要形式,男方向女方求聘茶礼,称“下茶”,而女方受聘茶礼,称为“食茶”(即“吃茶”)。这意味着双方亲事已定不再变动,如果女方再受聘他人,会被指责为“吃两杯茶”,有译文“Onefamily'sdaughterdoesn'tdrinktwofamilies'tea”(一家女不吃两家茶)。潮汕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合八字”这一旧俗,合“八字”择吉后,才可以定亲下聘。等到婚宴当天,新娘得向宗族长辈及姻亲来宾依次奉敬甜茶(在茶中加入红糖制成,也叫“祝福茶”),直译为sweettea。婚俗茶礼的英译大多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如下茶译作XiaCha,再加上注释sendingthetea;食茶译作ChiCha,再加上注释acceptingthetea。合八字译为dofortunetellingtoseeiftheir“eightcharacters”match[11](对于eightcharacters的解释:infourpairs,indicatingtheyear,month,dayandhourofaperson'sbirth,eachpairconsistingofoneHeav⁃enlyStemandoneEarthlyBranch,usedinfortune-telling)。这种译法准确地体现了广东婚俗茶礼,这样目标语读者也很容易理解传统婚礼习俗。3.3祭祀茶“无茶不在丧”的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祭祀仪式中。早在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显所著的《南齐书》就记载了祭祀用茶:齐武帝萧颐的遗诏中说道“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上至皇宫贵族,下至庶民百姓,茶叶是不可或缺的祭品[12]。在很大程度上,汉族和少数民族都保留着向祖先神供奉茶祭品的古老习俗。在广东省,清明节的习俗是在坟墓上放一包茶和其他祭品,或者在坟前倒三杯清茶来祭奠祖先。相关的译文有“Ceremoniessuchassacrificialofferingsandofferingstoancestorspiritscouldnotbeperformedwithouttheinclusionofteaofferings[13].”译者直译了“祭祀”和“茶祭品”,适应了目标语文化,实现了翻译目的论的目标。

4结束语

茶文化是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结点,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广东茶文化的外宣翻译不仅可以帮助外国读者了解广东茶的分类、命名和特色茶礼,还可以促进中西文化的融合。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语言技能,还要掌握相关的茶文化背景知识,还要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和使译语读者能够理解与接受之间进行取舍、寻找平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产出可以被目的语读者领会接受,而且不会丧失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译文,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国茶文化的对外宣传,促进茶文化在国际的相互交融,并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仲伟合,钟钰.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J].中国翻译,1999,20(3):48-50.

[2]Gu,Ruizheb..AnOverviewofChinasSci-TechInnovation[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6.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5

档案,是指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记录。属于国家所有的,由国家档案局会同国家有关部门确定具体范围;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征得国家档案局同意后确定具体范围。医院卫生档案是医学知识储备的财富,是医疗科技储备的一种形式,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规范化的档案管理对于储存数据、资源共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档案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活动中的作用日益显著[1]。档案资料微观上记载了医院诊疗过程和结果,宏观上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质量,具有不可替代和无法复制的特性,这两大特性决定了医院卫生档案的重要性。完整的卫生档案不仅可以真实的反映具体病案信息,也可以从中分享资源,为日后的疾病诊治积攒经验,提供借鉴,应该说卫生档案是每一家医院都不可或缺的医疗资源和宝贵财富。

2.对医院卫生档案管理现状的分析

2.1制度不健全,未做到细节量化

医院卫生档案管理制度仍然延用粗线条,未引入精细管理模式,只简单的约束管理范围和方式方法,却未细分若干管理单元,造成卫生档案的混乱无序,即影响信息检索又降低管理效率,无形中干扰了档案信息的利用质量。

2.2基础不夯实,人力物力投入小

由于卫生档案管理细分不够,致使档案管理工作量降低,以笔者所在的三级甲等医院为例,日均300件档案的存储量,却仅有11名工作人员,除做好基本的几项归档工作外,其他细分内容无暇完成。而且档案室设备简陋,未实现信息化,所有工作全部由人工完成。

2.3管理不规范,从业人员素质低

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关键还在于管理人员的能力和素质。目前医院对卫生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门槛过低,对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信息化水平以及政治素质等方面要求的均不严格,以至于档案管理人员频发违背管理原则的问题,对学术领域研究不能及时总结和发表成果,以及对管理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等。

3.医院卫生档案管理规范化措施

3.1加强制度建设,形成制度管理的有效模型

档案靠管理,管理靠制度。只有具备精细的管理制度,才能提升档案管理的质量水平。为此,医院要把制度建设放在首位,做到细节量化,对每一操作环节和流程进行规范化运作,即要有标准规范,又要有激励和考核,不断促进管理人员实施规范化的管理程序,提升卫生档案的管理质量。

3.2补强基础工作,加大档案管理的基本投入

信息化是现代医院卫生档案管理的必由途径,各家医院均应结合本院的实际设计开发相应的管理软件,并尽可能的开发普及通用型的管理软件,以便于院与院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档案室应引进密集架,实现档案分类的专业化和自动化水平。

3.3规范管理流程,提高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

对档案管理人员实行素质达标考核制和从业资格审核聘用制,保证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身体素质达标,做到档案管理人员即能保证档案信息的机密性、又能保证管理质量,同时能够及时总结和提炼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进行学术领域交流,不断提升医院卫生档案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6

【关键词】关联理论;唐诗;文化负载词;翻译关联理论

起源于法国语言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语用学相关原则。ErnstA•Gutt作为二者的学生,推进了相关理论的翻译实践研究,并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中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关联理论的内涵(Gutt,2004)。从关联理论角度来看,翻译者是信息传达者应充分了解文本著者的意图,结合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与认知环境对文本内容的翻译策略进行推理与分析,以求尽量减少译文读者的语境认知障碍,获得最佳语境效果。各国家和地区在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社会制度、风土民情、自然与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独特性,故不同语言产生之始就蕴含深刻的特殊文化标记与时代特征。文化负载词与一般性词汇相比,包含更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翻译时往往难以在目的语文本中找到与之对应的概念与事物,成为翻译及对外文化传播的障碍。结合EugeneA•Nida对文化负载词的类型划分,本文将从生态、物质、社会和语言等四种不同的文化负载词种类(Nida,1945)对许渊冲唐诗英译本(许渊冲,2003)内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展开研究。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生态文化负载词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反应某地区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气候特征的词汇(李卓容,2019)。唐代文人崇尚读书与游历相结合,将旅途中的山川景色、晚霞朝露与亲身体验结合,以自然图画为媒介抒发内心情感。例1: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Howrarelyfriendstogetherare!AsMorningStarwithEveningStar.“参与商”属自然地理名词,其含义是位于东方的“商星”和位于西方的“参星”,但两星位在能够被观察到的时间上不存在重合性。作者利用两星位的特征巧妙地表达出与好友重聚后久久不得相见的惋惜之感。译者结合语境及目的语文化背景将其译为“MorningStar”与“EveningStar”,表达出两星位特征的同时降低读者理解难度,将读者带入作品的意境当中。例2: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秋兴八首其一》Thinkingofwinterrobesbeingmadefarandneigh,Ihearatduskbutnearbywashingblocksfastpound.“白帝城”的相关概念与意识并不存在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故难以理解其地理位置及特征。按照一般性翻译策略“白帝城”应被直译为“BaidiCity”,但从关联理论视角看,直译只向读者传递了地理名称读音,并未涉及关联的意象与情感。译者结合语境对原文信息进行分析与重组,弱化处理地理名称的表意功能,将其意译为目的语读者易于理解的“nearby”,使读者易于理解,实现语境关联效果的最大化。例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黄鹤楼》Bysunlitrivertreescanbecountedonebyone,OnParrotIsletsweetgreengrassgrowsfastandthick.该诗中的“汉阳”“鹦鹉洲”均属于湖北武汉地名,由于目的语读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故译者先采用省译策略将“汉阳树”译为“trees”,然后采用直译法将“鹦鹉洲”译为“ParrotIslet”。译者不仅忠实地传达诗人触景而生起思乡之情,且节省了读者额外努力达到了语境最佳关联。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负载词是指人们在现实日常生活与生产活动中,根据物品的性质及功能创制的相关词汇,如菜肴、家具、房屋、药品、生产工具等(钱亚旭等,2011)。唐诗中富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负载词有“五花马”“千金裘”“轻罗”等。例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Myfurcoatworthathousandcoinsofgold;Andmyflower-dappledhorsemaybesold;Tobuygoodwinethatwemaydrownthewoesage-old.唐代“五花马”特指品种名贵的马匹,在当时的审美观念中,马鬃的梳剪样式体现着所有者的社会地位与文化品位。通常情况下,名贵马匹的鬃毛会被精细地修剪为花瓣状,从数量上看一般为三瓣或五瓣,对应三花马及五花马。在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中,并不存在花瓣形的马鬃梳剪样式,也不会将其作为身份与品位的象征。译者巧妙地将“五花马”翻译为“有花斑纹的马”,使读者易于建立语言符号与诗篇所描述马匹形象特征的关联。“裘”的含义是动物皮毛所制服饰,译者将其解释性意译为读者文化背景中存在的毛皮大衣“furcoat”便于读者理解与建立认知关联。例5: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秋夜曲》Chilledbylightautumndewbeneaththecrescentmoon,Shehasnotchangedherdressthoughhersilkrobeisthin.“轻罗”泛指面料柔软轻薄的优质蚕丝制品,在目的语语境中没有对等的词汇。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译者并未采用直译手法将其翻译为“finelight-silkproducts”,而是结合语境解释其内涵并具象化处理为“silkrobe”即丝绸长衫。译者的翻译手法不但准确地表达了“轻罗”在源语文本中的文化含义,也改善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实现关联效果最大化。例6: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春思》Vernalwind,intruderunseen,Ohowdareyoupartmybedscreen!“罗帷”原指丝制帷幔,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产物。由于目的语读者的认知中缺乏对帷幔的了解,故译者采用译意法将其翻译为“床屏”,而未对这一生活用品进行释义,从而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感受到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实现最佳关联效果。

三、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负载词中蕴含着特定社会独有的社会生活模式、文化风俗、制度历史、行为特征等内容(谢婷娟,2016)。唐诗中的“望夫台”“牵牛星”“织女星”等即为此类词汇。例7: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长干行》Ratherthanbreakfaith,hedeclaredhe’ddie.WhoknewI’dlivealoneintowerhigh?在源语文化背景中,“望夫台”使人联想到凄苦、忠贞、致死不渝的爱情和妻子在高台上遥望戍边丈夫的场景。由于目标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差异,难以理解“望夫台”的文化内涵,译者采用省译手法直接将其翻译为“tower”,使读者能够迅速、准确的理解源语文本作者试图表达的场景,实现概念对等。例8: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秋夕》Thestepsseemsteepedinwaterwhencoldgrowsthenight;Shesitstowatchtwostarsinlovemeetintheskies.“牵牛织女”分别代表牵牛星和织女星,中国古典爱情故事“牛郎织女”的名称即由此而来。民间传说记载,天宫统领的孙女纺织技艺娴熟,每日天空中的云霞及彩虹均出自她手。由于厌倦乏味的工作和生活,她私自离开天宫,嫁给了凡间的牛郎过上了惬意的生活。天宫统领得知此事后愤怒异常,强制责罚他们分开,每年只有一天可以在鹊桥相见。目的语中不存在牵牛星和织女星的文化背景,译者将相关概念简化为“twostarsinlove(两颗相爱的星星)”,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文本,获得对等语境效果。例9: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Dimmorningdreamtobeabutterfly,Amorousheartpouredoutincuckoo’scry.在中国的传统认知中,“杜鹃”象征着爱情的喜悦,而“杜鹃啼血”则指杜鹃因悲痛欲绝而昼夜悲鸣啼至血出。在该语境中则指爱情让人肝肠寸断,故译者采用意译法将其翻译为“在杜鹃的啼叫声中让人感受到多情的心即将喷涌而出”,该意法方便目的语读者简单、快速地体会到诗人的悲伤,最终实现最佳语境效果。

四、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语言文化负载词能够表达某语言的形态、发音和语法特点(邓笑,2015)。根据奈达(EugeneA•Nida)在语言特征层面开展的相关研究,语言文化负载词应包含语音层面的元音押韵、同音异义,词汇层面的俚语及成语及修辞层面的比喻、拟人等。唐诗为了更好表达作者思想内涵的同时引起源语读者情感共鸣,大量使用了“肝肠寸断”“三顾茅庐”等承载着语言文化的四字成语或俚语。例10:长相思,摧心肝。——《长相思》Wearesofarapart;thelongingbreaksmyheart.作者在前文中描绘了秋冬季节凄凉肃杀的景色,为后文表述爱人分离营造出孤独悲凉的气氛,最后通过“长相思,摧心肝”的感叹表达出爱人相思却不能相见的凄苦。“心肝”在源语语境中可表达心思、心意、情思及身体器官等多重含义并经常通过关联词汇,表达极度悲伤的情感。但在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中并不使用“心肝”作为整体概念表述感情,故译者通过内涵解读与重构将其翻译为“thelongingbreaksmyheart”,成功构建源语与目的语的关联性,让目的语读者感受主人公伤心欲绝的思念之情。例11: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Consultedthriceonstateaffair,heservedtworeignsbeyondcompare.作者借三顾茅庐的典故,抒发希望遇到开明国君并为国效力的理想。《出师表》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相关典故被大多源语读者所熟知,但一般的目的语读者则难以理解相关典故的实质性内涵。为了降低读者理解难度,译者省译了典故的由来及背景,将其简化翻译为“就国家事务咨询再三”,实现了作者情感与读者期待的最佳连接效果。例12: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辛渐》IfmyfriendsintheNorthshouldaskifI’mallright,TellthemI’mfreefromblameasiceincrystalvase.“冰心”在该诗词中指像冰一样清澈、一尘不染的心,表达了诗人对亲朋好友的思念始终如故。译者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将诗句中暗含的情感在译文中直抒胸襟,忠实地传达了诗人情感的同时,让读者轻易地实现与诗人间的情感共鸣。

五、结语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7

关键词:汉译英;文化差异;语言差异;训练模式

一、引言

国内外翻译界人士都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翻译应以译入本国(族)语为主,如I.F.Finlay在所著的Translation一书中指出:“...itisthegeneralconsensusofopinionamongstprofessionaltranslatorsinthiscountrythattranslatorsshould,unlessbilingual(bearinginmindallthatthisimplies),translatesolelyintotheirmothertongueor,...theirlanguageofhabitualuse.”(P.5)也就是说,中国人应以英(外)汉翻译为主。因为除了少数例外,人们对母语的掌握比对外语的掌握总要好些。真正精通两种语言的人是不多的。但是,我们需要对外介绍中国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国际交流,也就是说,需要进行大量的汉译英工作,汉译英既然有相当的难度,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笔者发现,学习英语的人,尤其是初学者和具有中级水平者,都普遍感到汉译英的难度大于英译汉,对于汉译英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即便有时硬着头皮做,也常常碰到语法、用词、表达方式等各方面的障碍,翻译出来缺这少那,错误甚多;或是译成“中文式英语”(Chinglish);亦或因“问题”太多,干脆弃笔半途而废。那么,怎样消除汉译英之难,怎样才能培养提高汉译英能力,无疑是英语翻译教学的一大课题。现在,笔者依据翻译理论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切身体会,从语言的异化和归化方面作以尝试性的探讨。

二、汉译英难在何处

语言是人们表达事物,交流思想的工具。任何一个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在表达事物和思想的方式上都有其个性。因此,无论是在语音上,或是在词汇、语法、表达习惯上,不同国家的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即使你对这种语言十分了解,甚至达到娴熟的程度,对另一种语言你仍可能一点也不知,从而无法开口叙谈,也无法下笔成文。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既牵涉到理解原文的问题,又牵涉到如何用译文表达的问题。正确理解是准确表达的基础,准确表达是正确理解的可能归宿。也就是说,要进行翻译,第一要对原文语言包含的信息正确地理解;第二在正确理解之后,还要能用译文语言准确表达。这两个环节哪一个出问题都会使翻译失败。拿汉语和英语互译作比方,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都应对这两种语言有一定的甚至充分的了解,否则,理解有误会造成不成功的翻译,表达不准也会导致不成功的翻译,所以正确的理解与准确的表达一样重要。那么,为何英语学习者觉得汉译英难于英译汉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我们日常接触、运用的是汉语,所以对汉语的词汇、语法、表达手段比较了解,而对英语则较为陌生。就是学过几年,也往往所知甚少,模棱两可的地方很多。汉译英时,理解上不成问题,而要用英语表达起来,由于对英语不够了解、熟练,对这句话到底该用什么语式、使用哪种语法、怎样用词,是否合乎英语表达习惯等等,往往心里不踏实,只恐怕用错了,自然觉得汉译英很难。而在英译汉时,只要理解原文,一般来讲,用汉语表达起来,难度就不是那么大,因为我们对汉语运用的熟练程度远胜于英语,而且,理解英语原文,尤其是初级和中级水平的英语原文,在借助词典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做到。所以,人们普遍觉得汉译英难于英译汉。

2.英译汉时,比较容易找到对等词,对等句,不会常出现“英(美)国式的汉语”;而在汉泽英时,由汉语出发去找英语的对等词、对等句就有力不从心之感,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中国式”的,表达语言若是汉语,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会轻松、从容得多。表达语言若是英语,常常“生搬硬套”,而且难点多出,最终译文出现“中国式”的英语,自己也就觉得不如英译汉容易。

3.任何一种语言在大多数情况下,表达一种事物或一个思想时,都有多种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的表达结果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也不例外。英译汉时,我们用汉语表达起来也就觉得容易点,汉译英时,也就觉得难点,因为可供选择的余地有大小之别。

4.我们觉得汉译英难于英译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英译汉时,若对英语原文个别地方吃不透,吃不准,就大胆地进行所谓的“意译”,结果译出来蛮通顺,虽然错了自己仍不知,但并不觉得英译汉太难。而在汉译英时,用英语表达起来一旦一个地方卡壳,就束手无策了,自然就觉得难。虽然这一原因实际上是个错觉,但确有不少人并没认识到这是一个错觉。

三、英汉语言对比

英语和汉语分属两个不同的语系,二者的区别很大,主要反映在以下三面:

1.时态与语态。英语常用的时态有十几种,最常用的也有十来种,其构成的形式各不相同,而汉语动词无时态的变化。在表现动作发生的不同时间时,汉语借助“昨天”、“常常”、“正在”、“将”、“下周”、“已经”、“曾经”等表示时间的副词或者利用“着”、“了”、“过”等后缀表达。英语中的常用时态构成及其用法,一般英语学习者都掌握得比较清楚,这里也就不用具体说明了。但在翻译实践中,有时还是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此外,英语中被动语态用得十分广泛,而汉语中也有被动语态,但使用范围狭窄得多。

2.用词及表达习惯。英汉词汇在词类、人称与数上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在此,笔者主要从两方面对比。一方面是科学、技术、经济等专业上的一些词汇和表示一些事物名称的词汇,其含义在两种语言上大都是相同的,如:computer(计算机),economy(经济),finance(财政、金融)等。另一方面是一些常用词,如:have,put,do,in,for,well等,由于在英语中用法灵活广泛,难以掌握,而汉语中与之对等的词、短语要根据具体语境不同而变化。因此,要十分注意英语中的一词多用,英语中词与词的搭配,不要拘泥于字面意思。在用词特点上,英汉两种语言概括起来说是:英语名词、介语、代词多,动词少;汉语动词多,名词、介词少,代词常省略。此外,许多人认为中文成语无从译起,实际上,只要把握“以内容为前提、再顾及形式”这一原则,仍是有方法可循的。可以采取直译法、同义成语借用法、意译法及注释法。

3.句法结构和语序。文化背景相关的语言(如英语与法语),在句子结构上大同小异。而中文与英文则不然,不仅句法结构、语序大不相同,字词的拼法、发音也完全相异。所以在动手从事翻译之前,必须先认识它们句法结构的基本差异。例如,对于一般陈述句,中文的排列方法是:“时间副词+地方副词+修饰动作的副词+动词”,而英文陈述句一般排列法则是:“动词+修饰动作的副词+地方副词+时间副词”。由此看出,英语和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区别十分明显。英语句法重“形合”,句子各个成分常用连词、介词、名词短语作为衔接手段表达从属和连接关系,“枝节百出,先干后支”,因此,形式上比较严谨;汉语句法结构重“意合”,句子各个成分的连接不用或少用联接词,而靠语序和逻辑意义来表现,“层层推进”,所以,结构比较灵活,简洁。在语序上,由于汉语说话由小到大,层层推进,重点内容在后,以综合见大;而英语是先立主干,再层层加枝,叠床架屋,以分析取胜。

四、汉译英训练的简单模式

把汉语译成英语,要经过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阶段。本来要说是只要了解、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翻译的困难也就消减了,但是要想培养汉译英的能力,就必须进行汉译英训练。那么该如何进行汉译英训练呢?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比较有效的一种途径和方法是采用“翻译五步曲”,即:

1.确定时态。即把要翻译的那句话在英语中该用什么时态确定下来。该用哪种时态就在脑子中取出那种时态的结构。

2.分析汉语原文的句子成分,考虑与英语的联系。即汉语原文按主、谓、宾、定、状、补划分开,然后再考虑译成英语各句子成分怎样表示。

3.构造英语表达的基本框架(结构、语序、表达习惯等)。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确定英语译文该用什么样的句子结构。是用陈述句(肯定句、否定句)或是用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反意疑问句),或是祈使句,或是感叹句;是用简单句或是并列句,或是复合句(包括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主语从句等);该不该用分词短语(现在分词短语,过去分词短语);用不用独立结构;用不用倒装句型;用不用独立句型。2)确定英语译文的语序。英语常用简单句的语序是:“(地点或时间状)(定)主(状)谓(定或‘状+定’)宾(补或宾)”;英语并列句的语序是:“简单句+and(或but等)+简单句”;英语复合句的语序确定(下转第81页)的”等。4.通感(Synaesthesia)通感又叫联觉,即听到某种声音而产生的某种感觉。通过通感表达出来的语言形象,意义委婉。如英国浪漫主义诗人RobertBurns的名诗“ARedRedRose”中描写爱情的句子:“⋯O,MyLuve’slikethemelodie,That’ssweetlyplayedintune.⋯”诗中把把爱人比喻成甜甜的曲子,奏得合拍有和谐,委婉地表达出爱情的美好。

五、结束语

从上文可看到,委婉语不仅与传统的修辞所联系还与现代的修辞手段相关联,委婉语的修辞学研究不仅可从英语的修辞角度去研究,还可从汉语修辞角度去考察,不仅可从语义修辞角度研究还可从语音修辞角度思考。所以,从修辞角度研究委婉语不应只停留在前人的成果上还需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HuXiaoxia.AStudyofEnglishEuphemismfromthePragmaticPerspective[D].XiDianUniversity,2007:24-27.

[2]LiuBing.AContrastiveStudyofEnglishandChineseEuphemism[D].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2005:10-23.

[3]黄青龙,叶荭.博通英语[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7-38.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209-223.

[5]胡吉成.修辞与言语艺术[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158.

文化翻译论文范文8

 

0总述   儿童文学翻译与其它文学翻译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不但要考虑中西文化差异,还需考虑成人与儿童在价值观、理解、和审美等方面的差异。国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忽视。笔者对十年间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进行分析,以归纳出其中变迁。   1研究方法   笔者对1999年至2008年十年间发表的共69篇相关论文进行分析,其中期刊论文39篇,硕士学位论文30篇。   2分析与讨论   分析数据显示出以下两点:(1)儿童文学研究的数量有所提高。(2)儿童文学研究覆盖各领域。   2.1总体趋势   在1999年至2008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数量大幅提升,笔者以五年为一个时段进行划分。数据显示,在前五年,仅有2篇期刊论文涉及该题材,而在后五年则有37篇,占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期刊论文总数的93.78%。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方面,前五年,仅有1篇学位论文涉及该题材,余下的都在在后五年发表,占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学术论文总数的96.67%。据统计,95.65%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均在后阶段完成。   2.2研究内容   笔者将所分析论文归为五类:时段研究、译者研究、翻译理论和策略研究、个案研究、总体描述,其中个案研究与其它分类偶有交集。数据显示:大部分学者关注于翻译理论和策略研究,其次为个案分析。   2.2.1时段研究   着重于儿童文学翻译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块:前,后,以及前后的比较。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早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是以成人标准进行,并非以儿童为受众,但这时期引入的国外儿童文学奠定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基础(吴雪珍,2007;陈丽娇,2007;赵国春,2006)。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真正引入国外儿童文学是在五四之后,这时的儿童文学翻译开始注重儿童的兴趣、价值观和理解能力(秦弓,2004;夏丹,2007;夏丹,2004;伍荣华,2007)。还有学者对五四前的儿童文学翻译内容和技巧进行了比较(张道振,2006;桂念,2006;杨丹屏,2006;容怡,2007;王勇,2006)。   2.2.2译者研究   一些学者对知名儿童文学译者展开了研究,如鲁迅、周作人等。这些研究从译者角度展开,如译者眼中儿童文学翻译最重要的是什么?周作人认为儿童本位是最重要的,而任溶溶认为更应关注儿童语言(张道振,2006;王珊珊,2008)。   2.2.3翻译理论和策略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学者们应用了多种翻译理论和策略对儿童文学译作进行了分析,如美学和接受美学、接受理论和儿童本位等。鉴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受众是儿童,译者需要更多去考虑儿童的视角,学者们多从儿童认知、智力和价值观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在翻译策略方面,学者们关注翻译的异化和同化,基本上认为同化更为适合儿童文学翻译。秦君和应承霏认为异化应用于跨文化元素,而同化则用于语言(秦君,2006;应承霏,2007)。   2.2.4个案研究   数据显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个案覆盖不同国家和时期的作品,其中《爱丽丝漫游奇境》的译本最受青睐,其它被研究的经典儿童文学译作有《安徒生童话》、《快乐王子》等,也不乏现代儿童文学译作,如《哈利.波特》和《小公主》等。尽管具体的研究译本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中亦有共性,如跨文化翻译、儿童本位等(秦君,2006;杨丹屏,2006,张代蕾,2006)。   3结论   在1999-2008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数量显著增长,在后五年尤为明显,2004-2008年间的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占研究总数的95%以上。越来越多学者开始关注儿童文学翻译,包括时代变迁、译者、翻译理论和策略、个案分析等,但个案分析的对象范围较窄,多为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翻译。儿童文学翻译有着其独特的属性和价值,通过上述研究能够对当下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有较为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