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科学范例

卫生科学

卫生科学范文1

【关键词】微课;微课程;初中生物教学;应用

引言

学生到了初中,学的科目日渐增多,生物就是众多科目之一,虽然知识不是很难,但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是新奇的,对于刚接触这类知识的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此时,微课这种新型教学方式,开始进入老师们的视线,然而,对于微课的内容、使用方法、使用效果都是未知的,教师需要对其进行了解、掌握。微课与微课程作为这种方法的主要方式需要进行探究,分析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获取知识的优点,来保证教学有一定的成效。

1.微课与微课程的含义

微课的含义就是微型课,该模式运用视频方式进行讲授,通过对知识的充分了解,作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运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对某个知识进行简短、完整的教学;微课程的含义就是微型课程,它是一种线上教学,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所以又称为短期课程。

2.微课的优点

2.1相对较小的资源容量

微课是一种在线播放视频的教学方式,它的所需储存量较小,而且视频的格式也是常用的,它可以便于储存携带,学生能够更为方便的进行自动化学习,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学习内容。

2.2小容量,传播力度较强

微课所需容量较小,便于存储,同时微课视频的时间较短,一般在20分钟左右,甚至更短,经过研究发现,人们注意力的集中时长本来就较短,长时间授课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情况是传统教学非常常见的,而微课恰恰相反,所以对学生听讲具有更好地效果,而且,微课教学,给学生们带来一定的新鲜感,是针对某个知识点的分析,语言简洁,内容简练又把握重点,而且课程内容条理清晰,格式便于同学们下载、学习。

2.3明确教学内容主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微课在教学中明确教学内容的主题,对教学内容的难点进行逐个突破,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细致分析,使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教学,微课可以充分的展示老师的讲课水平、知识素养及老师对知识的整理分析效果,对于学生如何更好地学习一定的针对性。

3.微课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立足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微课与微课程内容

老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对于微课与微课程的选用要依据学生本身情况,根据大部分学生共有的问题来进行选择,如果课程选择不当,可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使学生不能更好的学习到生物知识,同时对于课堂氛围的调节又不利效果,学生们可能因选择内容不当降低自身的学习欲望,在课堂上不活跃,学习效率低下,而恰当的课程选择将会有与之相反的效果。在对生物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应对学生的听课情况及学生性格特点有充分了解,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并且选择适合学生的微课与微课程。同时,初中生物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复杂的,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要用新奇的方式进行教学,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有效化解,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3.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制作微课与微课程

在当今的学习教育中,在学习知识的条件下,还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所以在生物知识教学中,学生作为课堂的核心,老师应当对其进行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概括,在对内容进行了解分析,有序的排列整合,自主制作出视频,在课堂上与同学进行分享讲解,共同学习。这种课堂互动,可以培养学生地自主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充分了解与整合,对以后学习具有奠基作用,同时对于同学之间交流感情有一定促进作用,课堂氛围将会很活跃,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将会提高。自主学习,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效率。

3.3注重引导学生的生物思维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对于生物学中的很多知识,学生们不能更好的利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其中的乐趣,所以,利用微课与微课程进行教学,能够让生物知识得到更好的讲解,教师在视频讲授中设立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学生们经过思考探索,对问题得出各种各样的答案,通过学生间辩解、讨论,得出最终答案,充分发挥微课的作用。

3.4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以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好比老师在进行微视频制作时,可以邀请学生一起进行制作,老师在制作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边讲解边操作,使学生增强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感,有利于学生培养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在视频制作时,学生也可以有效地回忆学习知识,能够更为有效的掌握知识。同时,课堂也不是一味地进行教学授课,可以开展评议会等活动,对微课内容进行评议讨论,学生们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与见解,老师可以根据这些,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4.结束语

卫生科学范文2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生物;微课;教学设计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何打造一个高效的高中生物课堂已经成为一线生物教师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常用的手段和工具,其中微课就是最为常用的一种。生物教师通过应用微课,给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增添了几分活力,并最大限度地提升了高中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微课与高中生物教学

(一)微课内涵

微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微课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并且以互动性强、参与性强、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所谓微课主要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以视频为载体,并紧紧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而展开的一种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具体来说,微课不是单纯的视频教学,也不是对原本课堂教学的压缩,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1)时间短。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微课教学时间比较短,一般为5~8分钟。这一教学时长主要是以学生的学习规律为出发点,而进行设计和规划的一种片段性学习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习。(2)主题突出。微课教学时间比较短,其设计常常围绕某一个教学主题展开。在这种单一的教学主题下,教学目标更加突出和明确,更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3)教学内容比较少。在微课的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主要是结合相关的主题进行知识点讲解,对复杂的教学设计进行简化。(4)辅助性。微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辅助工具,是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但不能替代整个课堂教学[1]。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就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来说,其知识点较为杂乱,内容比较难,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而通过在教学中应用微课,首先,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次,教师可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并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需求,进行查阅学习,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微课,打破了学生课下学习的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2]。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实践

在“互联网+”时代,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已经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首先,在生物课预习中运用。教师在进行生物课预习时,结合教学目标对生物知识点进行整合、分类,并针对其中的知识点,录制多个教学微视频,建立一个微课资源库,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开展预习。其次,借助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从互联网上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制作出微视频,并借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例如,在开展“胚胎工程”教学时,教师结合“多利羊的诞生”微课进行课堂导入,并在教学视频中,向学生提出问题:小羊多利是怎样产生的?这个过程运用了什么生物技术?再次,借助微课构建生物知识体系。鉴于高中生物知识点多、繁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形成一个生物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借助微课这一形式,给学生搭建一个良好的生物知识体系。例如,在开展“DNA复制”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并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最后,借助微课实现知识的延伸。在传统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而借助微课这一有效的形式,可对生物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求。例如,在进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设置出难易程度不同的教学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视频进行学习,以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的设计思路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目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设计高中生物微课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更新教学理念。要想加强微课在高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一方面,教师必须要转变、更新传统的生物教学观念,并将微课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在实施微课教学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安排好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并对学生微课的学习节奏进行控制。第二,教学分析。在高中生物的微课教学中,为了保证微课的有效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紧紧围绕这一中心,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重点、难点),精心制作教学视频,并将其到教学平台上,引导学生对其展开学习。例如,在“生态能量流动”教学中,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能量的流动”作为教学重点,并据此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出一定量的教学视频,将这一重点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完成对教学重点的教学。第三,重点与目标。微课虽小,但是在教学中也要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下,开展微课教学。第四,微课设计。微课设计必须要注意两点:一方面,在微课设计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主要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微课教学材料进行整理和优化,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微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在进行微课教学设计时,教师还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测评,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为其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五,反思。微课在高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中应用之后,教师必须要加强教学反思,对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对其进行改进、优化等,进而不断提升微课的应用质量。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反思时,应避免从自身的角度进行考虑,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对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以确保反思的科学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彰显出巨大的应用价值。在高中生物课堂上,教师通过在预习、课堂导入、构建生物知识体系、知识拓展和延伸中应用微课,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提升了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微课具体的设计思路,制作出高质量的生物微课,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江婷婷.微课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9.

卫生科学范文3

药学微生物是一种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之一。侧重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基本微生物培养技术中,药物制剂的消毒,杀菌处理,药品和其他内容微生物检验的各个方面的生态。药学微生物重点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微生物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为主,大多是“一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模式,微生物繁殖不生动,形态逼真的内容,体育展示给学生。此外,教学条件,不能好学生的技能。出于这个原因,许多教师以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很多工作。如制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后用长挂图也变得模糊,并不能体现空间感。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觉得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难以理解,微生物类变得乏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的兴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合理教学手段的同时,逐步引入幻灯片,教学视频等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枯燥生动,可视化,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一定程度的兴趣。微课教学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微生物制药,呈现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多维空间。用图,文,声,像,传播的模式的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的集成,生动,直观,表达教学内容切合实际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内容课堂教学中,克服了传统枯燥和教条式的教学,提高主动学习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微课教学的优势

2.1微课教学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在做一些实验教学,你可以实验原理,实验演示中显示的视频动画的形式,连同解释,使一些问题无法厘清的传统教学已经成为简化,学生容易理解。可以由学生自己和实验操作等关键信息的原则进行控制,如果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可反复观看这一部分,教师需要作出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减少对演示的复杂性操作时,在实验的成功率通常将改善。

2.2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主要由微缩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教学等手段来实验教学,可以使实验具体,生动,动态显示方式,便于学生观察,探究实验产生的直觉,感知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

2.3微课教学有助于反馈实验信息

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的教堂,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反馈,所以老师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验中,利用微课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过程。通过成像技术,将展示在大屏幕上的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操作的分析是标准化的,实验结果是合理的,这与传统的测试,直观,生动的对比。通过这些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效地检测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3运用微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3.1课件设计突出重难点,切忌繁琐、冗长、过于华丽

传统医药微生物学教学的教师由参考书,口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手段来解释,这是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利用微型教学,解决一些传统教学的问题。利用微课,教师要备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幻灯片,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如使用的不同的字体颜色,大小不同的文字,但也乐音斑点,视频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弄清楚的重难点内容,容易掌握。微课的课件设计应清晰,美观,有层次感,短,但并不复杂。没有太多的文字,字体要清晰,厚重,要与背景色对比强烈,以及为避免视觉疲劳要注意色彩搭配协调。你可以使用一些小插曲,但不是太夸张了。总体来讲,涉及微课课件画面,然后选择你要简单,明了,没有过多繁琐的新奇的电影,太华丽,以避免分散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学内容的干扰的注意。

3.2微课教学是辅助工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微课教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集成,同步输出,同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带领学生到微观的现实世界,感受真正的实验环境。如果忽略微类是一个辅助工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CAI播放模式,这将导致在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盯着文字,图像屏幕上,听着语音音频,形成了典型的计算机为主导的模式,老师只是计算机操作员,像一个剧场观众的学生,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不仅模式降低了学习的学生的利益,也影响智力发育学生。因此,使用微课教学是不是教学的唯一模式,教学方法和微课教学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组合,以确保教师为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配套使用微课教学。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4结语

卫生科学范文4

药学微生物是一种药物制剂,药物分析,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的专业之一。侧重于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基本微生物培养技术中,药物制剂的消毒,杀菌处理,药品和其他内容微生物检验的各个方面的生态。药学微生物重点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微生物理论,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教为主,大多是“一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模式,微生物繁殖不生动,形态逼真的内容,体育展示给学生。此外,教学条件,不能好学生的技能。出于这个原因,许多教师以提高教学效率做了很多工作。如制图,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后用长挂图也变得模糊,并不能体现空间感。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觉得微生物“看不见,摸不着”很抽象,难以理解,微生物类变得乏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课教学的兴起。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中合理教学手段的同时,逐步引入幻灯片,教学视频等教学设备,教学内容枯燥生动,可视化,提高了学生在学习中一定程度的兴趣。微课教学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微生物制药,呈现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多维空间。用图,文,声,像,传播的模式的各种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的集成,生动,直观,表达教学内容切合实际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信息内容课堂教学中,克服了传统枯燥和教条式的教学,提高主动学习的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2微课教学的优势

2.1微课教学提高了实验操作的成功率

在做一些实验教学,你可以实验原理,实验演示中显示的视频动画的形式,连同解释,使一些问题无法厘清的传统教学已经成为简化,学生容易理解。可以由学生自己和实验操作等关键信息的原则进行控制,如果学生不理解的部分,可反复观看这一部分,教师需要作出必要的解释和指导,减少对演示的复杂性操作时,在实验的成功率通常将改善。

2.2微课教学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但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主要由微缩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教学等手段来实验教学,可以使实验具体,生动,动态显示方式,便于学生观察,探究实验产生的直觉,感知和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上。

2.3微课教学有助于反馈实验信息

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教学的教堂,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评价反馈,所以老师在课件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验中,利用微课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实验教学过程。通过成像技术,将展示在大屏幕上的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讨论,实验操作的分析是标准化的,实验结果是合理的,这与传统的测试,直观,生动的对比。通过这些互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有效地检测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3运用微课教学的注意事项

3.1课件设计突出重难点,切忌繁琐、冗长、过于华丽

传统医药微生物学教学的教师由参考书,口语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手段来解释,这是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留下深刻的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合理利用微型教学,解决一些传统教学的问题。利用微课,教师要备课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幻灯片,紧扣考试大纲,抓住重点,突出难点。如使用的不同的字体颜色,大小不同的文字,但也乐音斑点,视频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容易理解老师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弄清楚的重难点内容,容易掌握。微课的课件设计应清晰,美观,有层次感,短,但并不复杂。没有太多的文字,字体要清晰,厚重,要与背景色对比强烈,以及为避免视觉疲劳要注意色彩搭配协调。你可以使用一些小插曲,但不是太夸张了。总体来讲,涉及微课课件画面,然后选择你要简单,明了,没有过多繁琐的新奇的电影,太华丽,以避免分散学生,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学内容的干扰的注意。

3.2微课教学是辅助工具,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微课教学的应用和发展,在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集成,同步输出,同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带领学生到微观的现实世界,感受真正的实验环境。如果忽略微类是一个辅助工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这一点上,整个教学过程中全部使用CAI播放模式,这将导致在一个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盯着文字,图像屏幕上,听着语音音频,形成了典型的计算机为主导的模式,老师只是计算机操作员,像一个剧场观众的学生,这种机械枯燥的教学,不仅模式降低了学习的学生的利益,也影响智力发育学生。因此,使用微课教学是不是教学的唯一模式,教学方法和微课教学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组合,以确保教师为主导,而学生主体地位,配套使用微课教学。形成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

4结语

卫生科学范文5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微课作为一种重要的微文化逐步进入我们的课堂。本文在微课理论和时代背景下对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程教学的可能性进行初步的实践研究,期望能为中职学校今后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和学习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课;现代信息技术;微生物检验检测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时代,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之下,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育已经是主流,移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文化正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这直接引发了学习方式和课程形式的变迁,微课就这样顺应时代而产生。

1.微课产生的理论基础和时代背景

微课由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发明。这所学校地处山区,交通不便,经常出现学生缺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尝试把教学内容录制成视频,配上PPT和讲解,专门发给缺课的学生用于补课。慢慢地,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让所有学生提前在家看视频听讲解,自主学习,第二天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练习,学会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欢迎,由于和传统的课堂学习正好相反,所以人们称之为翻转课堂。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从理论和模式的角度,提出了“微课程”,并首创了声名远播的“一分钟的微视频”,这为翻转课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教学模式直到2011年才开始在全球大热,引起全球教育界的对微课的关注与争论,这要归功于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他创办了“可汗学院”,将放在YouTube的视频同步在自己的网站上,利用网络影片进行免费授课。目前,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国内率先提出“微课”应用研究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教育部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这样定义“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有个体的专长水平(即先前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复杂性及学习材料的组织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简单、组织形式单一的课堂,认知负荷过低,造成教学时间浪费;教学单元知识点繁多的课堂,认知负荷过高,阻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活动,也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涣散。教学的理想模式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自主地对重难点、要点、技能点等知识进行满负荷学习,而短小精悍的微课恰好满足了教学理想模式的要求。

2.《微生物检验检测》微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2.1《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分析

微生物检测是食品安全控制链中重要的监控点,在食品企业中有专门设立的微生物检验岗位。该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技能性强的课程,传统教学中,一般先是教师讲解、操作演示,再让学生模仿操作练习[11]。这就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时候,学生识记式地在大脑里过一遍,等自己动手操作时就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一团乱等现象,或是不知道如何准备,或是忘记操作步骤的先后,或是不关注细节,更多的是完全不知道该如何操作。这样一次课下来,学生会产生挫败感,导致对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且操作课一般具有连贯性,缺乏对其中一个技能的掌握,就会影响到下个技能的学习,如此,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面对太多的困难,学生便会处于一种想学又不知从何学起的状态;另一方面,课程中的有些操作技能,需要教师不断地重复讲解和演示,这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且在学生操作练习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个或小部分学生有不规范或不正确的操作时,教师的关注力将不能分布于整个课堂,这样就很容易忽略其他学生发生的情况。此外,对于中职生来说,本门课程中有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名词解释和概念定义,如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的定义,如果仅有语言描述,学生很难接受并理解。针对上述的种种情况,若能设计一段时长不超过5分钟的生动形象的微视频,学生或能在最短的时间理解并牢记。因此,将微课程引入微生物检验检测课堂,既能解放教师重复劳动的时间,又能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微观内容宏观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有效课堂的形成。例如:可以将实验准备、样品称量、实验操作等环节分别录制成一段简单视频录像或制做成一段简单有趣的动画,甚至可以设计成一款通关小游戏作为课前预习或课后巩固配合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随地停下来反复学习领悟,琢磨参详。

2.2基于微课资源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项目一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为例,在最后的检验报告中有“实测结果”这一栏需要填写,这需要学生能够分析三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平均值,并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方法进行计算,但对于计算能力欠缺,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这里一直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又恰恰是该项目的重点之一,且另一项目“霉菌和酵母菌的检验”也有这样类似的内容,因此需要学生能够掌握并能运用至实际情况。鉴于此,我们选定“细菌菌落总数的检验——实测结果的计算与报告”为一次微课内容,并根据这个内容的特点选定采用可汗型微课,该类型的微课可使用手写板制作。教师前期需要构思好教学过程,准备好录制时所需材料,比如:确定好三个稀释度及每个稀释度下的菌落数;计算过程;学习效果的检测小练习等。录制结束后再用相关软件进行剪辑、美化、配字幕,最后配音。根据内容特点、学情,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先将微课视频上传至班级群里,通知学生下载。课上,将课堂分为四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视频,同时要求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视频学习结束后,将组内每位成员的问题汇总,小组长组织讨论,组内互相帮忙解决,并列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张贴于本组的墙上;再采用画廊参观的形式:每组留守一位学生,剩余学生到其他组帮忙解决其他组的问题,且要教会那位“留守”学生,让那位“留守”的学生教会组内其余学生。还有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全部答疑。第二阶段,检查学习情况,完成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小练习,小练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仅更改数字,其余与视频一样,第二部分更换稀释度,第三部分更换计数范围,这样逐步增加难度,以便检测学生是真的学会了,还是仅仅是依样画葫芦,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第三阶段,以小组为单位对菌落计数的规则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能够概括出六种情况,教师再补充非常规情况的菌落计数。第四阶段,实战演练,鼓励学生尝试计算出自己检测报告上的实测结果。在视频学习效果检测后,班级的一位性格外向的学生主动说:“老师,我喜欢这样的方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节奏去把握,这才是我的学习我做主!”这时,其余学生纷纷表示有兴趣,并且自信心更足了,还有学生说自主学习视频时就担心自己学不会,还反复观看了好几遍。

结束语

微时代的到来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多创新的空间与途径。微课是新时代教学、学习的另一个方向性的导向,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研究,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学习,每次小小的量变引发无穷的质变。因为是微课,所以它在广度、深度和复杂度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总之,微课教学在《微生物检验检测》课程中应用的可能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实践,在课程内容重难点选取、环节设计、内容呈现、交流反馈等许多方面还有待优化,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张露娟 单位:上海食品科技学校

参考文献:

[1]梁乐明.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2]马红芝.教育实习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D].2012.4.[3]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4]中国微课[OL].www.cnweike.cn.

[5]陈巧芬.认知负荷理论及其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7,(9):17-19.

[6]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2013:36-4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8]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9]Shieh.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26):A1,A13.

卫生科学范文6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2年提出的[1]。该理念认为教育活动中应重点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与潜能发挥,在教育过程中,教学中心要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变,即在学习中,学生是主体,知识是由学生“建构”的,教师起引导的辅助作用。在“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对《生物化学》课程进行了初步改革。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些措施是比较有成效的。

1框架化学习保留主干删减支路

《生物化学》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二学期,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要求学生用一学期72学时将绝大部分知识完全掌握是不现实的。以往的教学中,学生都反映生物化学难学,知识点很多、很杂,要学的内容很多。一般授课到学期中段,进入动态生物化学内容,就会有一半学生跟不上了,而且越落越远。小知识点都明白,但放到大的知识体系中,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就太难了。改革后的《生物化学》课程分为三大部分,对于每一部分各章之间、每一章各节之间的关系,教师要为学生建立整体框架,使得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明显,前后知识的关联也建立起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把握框架,每一章都要求学生绘制框架图或写反思。随着课程的推进,在老师的引领下以及学生之间相互的学习,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课程后期每一张框架图风格各异,但都有清晰的逻辑表达,通过老师引导、学生建构的方式,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层次划分能力、感知重点能力、逻辑思考能力都在提高。虽然具体的知识讲得少了,但学生站得更高了,能“观全局”,相信未来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或备战考研时,他们能在自己建立的框架内,迅速找到“索引”,继续深化学习。

2增强鼓励反馈机制为学习注入动力

为什么有些学生不爱学习,却会沉迷网络?换位思考一下,也不难理解。传统形式的学习只有意义感,没有愉悦感,一般人很难坚持。因此,如何让学习变得有趣是关键。这就需要老师“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教师应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和谐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应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理解和尊重[2]。教师要将鼓励反馈机制引入到学习中,增强学习的愉悦感,促使学生更主动的投入学习。《生物化学》课程的鼓励反馈机制包括:平时增强和学生的联系;课上增设习题、抢答、投票等互动;及时批改作业,通过评语进行鼓励;公布积分排行榜等。课程中,教师应主动增强和学生的联系,通过QQ、微信等渠道和学生联系,询问他们对课程的建议、遇到的困难,并对于他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课上利用超星学习通,设置习题、抢答、投票等互动环节,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通过评分给予学生反馈。上学期《生物化学》课程一共布置了11次作业、10次分组任务,全班61人,10个组,共评分、写评语771次。每次批改作业几乎都在一周内完成,目的是及时给学生反馈,给他们信心、鼓励,提出继续努力的方向。

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教学内容,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培养出来的只是知识蓄积型人才[3]。这样的人才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因为他们很难脱离学校环境后继续进行高效率自学。在当前课程内容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继续学习的需求?那就需要教师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生才能自主学习,然后实现自我发展。针对不同内容,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实践,慢慢建立一套自己的学习体系,提高学习的能力,应该是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提高学习能力,需要载体,知识就是载体,是学生可以实践的。只有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才能为未来学生步入社会后持续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习的方法是什么?这也是笔者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问题。不同知识对应不同的学习方法。上学期,笔者通过自身实践总结出一些可行的学习方法。比如学习概念时,引导学生使用“关键词”法,找到每个概念中最重要的几个关键词,在逻辑上进行辨析,然后组合成一句话,还原为原有的概念。使用这种方法后,学生不再需要完完全全的“死记硬背”了,只需要理解几个关键词,在理解的基础上即可复述。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小了,而且逻辑上更清晰了,可谓一举两得。此方法在期末考试反映出的效果很明显,学生的名词解释大多没有完全“照搬”课本,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关键词都涵盖了。这说明他们对于知识已经内化了。还有很多通过实践验证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类比关联法,就是把微观的、晦涩难懂的课本知识和宏观的、学生熟知的生活场景做类比和关联,帮助他们理解。每章学习结束后,在学生的复盘反思作业中,也能看到一些学生自创的、巧妙的类比关联,为教师今后的授课提供了素材。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把知识揉进自己的经历去进行类比,这样的学习很深刻,效果也很好。还有一些学习方法,如“前后知识关联”“读图能力”“反向归谬”“以终为始”“去繁就简”等,笔者在备课时会有意添加,上课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优势,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习惯在课上、课下再创新应用。

4社会化学习营造集体学习氛围

一个课程真正重要的资源是什么?仅仅是知识吗?当然不是。还有传统课堂会忽略的“学习圈子”。对于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有独学和向老师学两种,学生个体之间的互相学习同样重要,而且往往效果更好。因为身为同学,他们身上相同的特质更多,更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生物化学》课程中引入了社会化学习。将61位学生随机分成10个小组,组内推举出组长。上学期安排了10次社会化学习,疫情期间要求每组上传学习会议记录、聊天截图等。10个组的完成度各不相同,有的组一开始就非常喜欢,有的组花了一段时间才磨合好。秉承及时鼓励反馈的理念,每次社会化学习,老师会挑出有特色的小组,展示成果。让学生评价,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有些小组是主题很吸引人,讨论学习中的态度、方法等普遍问题;有些小组是非常踏实,通过讨论解决了具体问题。学生返校后,鼓励他们录制小组讨论视频,进行面对面学习。开始大家社会化学习的地点几乎都选在教室,有些拘谨,也有“念稿式”讨论。为了更加直观的展现和比较各组作品,还组织学生观看他们的作品集锦,同样让学生点评,老师再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提一些小建议。学生们慢慢就放开了,状态越来越好。趣味性和知识性都有了,也能看出,他们是在“真讨论、真交流、真学习”。有些作品传递出的情感以及对学习的探究、对老师的感谢,让人非常感动。通过社会化学习,学生活力满满。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逐步交还给他们的结果。

5总结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都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观念的影响程度[4]。通过课上观察、平时沟通、每章学习效果的学生平时反馈、期末总结反馈以及最后的成绩评定分析,总体来讲,上学期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程模式基本能够接受,且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但笔者认为达成真正的、系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和学生的沟通,应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不要把鼓励变成压力。比如学习方法的融入,应该更加系统化,有讲解和实践。对于社会化学习的引导,也要更加系统,讲求方法。习题的训练还不够突出,未来要加入一些高阶的习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8):1~6.

[2]郑英英.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智库时代,2019(16):216~217.

[3]杨金侠.卫生管理专业“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03.

卫生科学范文7

【关键词】卫生经济学;卫生事业管理;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践

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与人们不断增加的对健康的需求的这一矛盾在我国日益突出。比如抗癌药或针对罕见病的药品的昂贵费用给患者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经济负担,前不久上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更是引起了全民热议。而随着我国新医改事业的不断推进,改革的各项重要举措如基本药物目录,医疗保障制度等不仅与广大医务工作者有密切的关系也涉及到许多经济学的知识。因此,广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领域的专业人士在主观与客观上都有掌握好经济学的知识的必要[1]。通过对卫生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医疗服务中固有的经济学知识,理解经济政策,循证实践指南的含义,从而在将来的工作中做到在最大化人们健康的同时物有所值,物尽其用。诞生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卫生经济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分支科学,它是经济学在卫生领域里的应用,涉及到健康和医疗保健的生产与消费中的效率,有效性,价值和行为相关的问题。卫生经济学的学习有助于卫生事业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掌握经济学思维,正确理解卫生领域中的经济规律,并可以分析在该领域的各种经济现象。作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名教师,笔者将以我院为例,对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加以介绍。

1课程特点与目标

卫生经济学是卫生事业管理领域的重要课程,我院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必修课之一。卫生经济学的学习需要基于对于理论思想,分析方法,经济学公式与模型等的理解,而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较为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记忆,同时多数卫生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较为欠缺[2],实践经历也有所不足。这就使得对他们讲授卫生经济学课程存在一定的挑战。另一方面,他们对于我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渴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解答他们的一些疑惑,具有较好的主观能动性。针对这些特点,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在阐述卫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基本内容的同时对经济学思维加以培养。因此卫生经济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他们对于卫生经济学概念、理论与分析方法的掌握,训练一定的经济学思维及运用经济学知识解释医疗领域现象的能力。课程具体目标是经过该门课学习掌握卫生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明确健康、卫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并能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其行为和规律。通过此课程学习,使学生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建立起系统的卫生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正确理解基本概念,规范运用理论和方法,就医药卫生领域的现象和卫生政策进行初步的科学分析。

2教学实践

2.1教材的选择

卫生经济学的课程不仅需要掌握许多基本的理论,也需要结合实践案例以加深理解。我们注意到国内的教材往往理论内容偏多,案例较少[2]。而国外的教材虽然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但例子往往是基于国外的医疗卫生体系[3-4]。我们认为课程的教学不应该是某一本教材的教学,因此教材选择上同时包含了国内外的优秀教材,如程晓明主编的卫生经济学[5],MarkV.Pauly[6]主编的HandbookofHealthEconomics等,以做到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同时选取发表在卫生经济领域的知名杂志如HealthEconomics,ValueinHealth的一些文章以介绍该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热点问题。比如我们基于DingL与WuJ[7]发表于2017年ValueinHealth的文章,介绍了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对于我国门诊服务利用与支出的影响

2.2教学方式

虽然我国的卫生经济教学已经趋于多元化[8],但考虑到多数学生对经济学缺乏了解而且该课程许多内容具有高度抽象的特点[9],教学方式以老师授课为主。同时卫生经济学内容非常广泛,教学实践中不可能面面俱到[10],因此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不同专题,包括卫生经济学绪论(健康及其生产),卫生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保险市场,效率,公平及其测量,政府与市场(医改,价格),成本及其管理,疾病经济负担,卫生经济学评价,卫生政策分析等。我们通常用一个医疗行业上的例子引入所要讲授的专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1]。我们还结合社会热点安排了若干次小组汇报,对如魏则西事件[12],流感下的北京中年[13]这样的社会热点问题,请学生从不同角度加以讨论与解读。如前述魏则西事件,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分组汇报的形式分别浅谈魏则西事件的个人理解(侧重经济学理解),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和背后的经济学问题,用卫生经济学相关理论解读等。然后对学生的汇报内容,理论理解,分析情况进行点评。然后由助教梳理该案例,对其中关键点组织讨论。最后再由老师梳理魏则西事件及其内涵经济学理论,点评案例分析的效果和建议。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卫生经济学理论的解读,让学生切实体会在实际生活中卫生经济学理论的具体体现,并尝试通过卫生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社会中的相关问题,进而加深对基本卫生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我们还邀请来自于政府,知名药企的有关人士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以让学生了解卫生经济学在我国有关领域的最新实践。比如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教授给同学们介绍我国医改的最新进展。因为实践经验的不足,学生对于现实的案例的理解往往过于理想化,生搬硬套现有理论知识去解读。而专业人士对于医疗卫生行业有着一针见血的透彻认识,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指出问题的本质所在,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结合实际。我们还将课堂教育延伸到课堂以外以提升教学效率: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系统上传所收集到的教材文献和教学辅助材料,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性学习。其目的对课堂讲授知识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扩充:让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卫生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其典型应用;了解特定领域卫生经济学的现况、发展及趋势。我们还建立了课程的微信群,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群里面询问老师,老师有最新的通知或者最新的相关文献也可及时分享给同学。通过这些教学形式,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的经济学理念,而且会把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案例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好,认为既有国际化的视野又立足于我国的具体实践;不仅理解了卫生经济的理论还掌握了实际应用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还有许多同学表达了对于卫生经济学的浓厚兴趣,询问该专业今后的发展与就业机会,希望进一步攻读卫生经济学的博士或者可以出国深造,将其作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方向。

2.3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核兼顾理论与实践,同时注意考察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考试成绩=平时成绩(20%)+阶段性测试(10%)+小组汇报(20%)+期末考试(50%)。其中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与案例讨论的情况。多样化的考察方式可以较为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4师资队伍

卫生科学范文8

一、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思想

在物理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堂教学核心思想为激发学生思维。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产物,也是学生课堂学习必不可少的品质需求,包括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实验的探究等环节,都需要思维的积极渗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思维、情感、行为互动的有效统一,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时充分进行思维活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创设思维情景,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重视学生合作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强化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掌握,提高知识灵活运用能力,促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

二、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问题是思维发展的有效途径,想要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可以通过问题的有效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联系已有知识,通过大脑思维质疑、分析与推理,实现新知识的迁移,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更好的集中学生注意力,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提高问题分析能力,促进物理科学思维发展。以“楞次定律”一课教学为例,本节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难度比较大,要重点引导学生在磁场知识和电磁感应知识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磁生电”的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楞次定律概念中的‘阻碍’一词有什么含义?”等。之后让学生进行猜想,比如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有关等,结合小组合作讨论或实验探究,最终得出问题结果,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促进科学思维发展。

(二)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发认知冲突。思维的迁移与提升是在不断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实现的,这也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相契合。对于高中生而言,经过初中物理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拥有了相应的学习经验,这些都来自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从“教”的角度来看,起点为学生知识储备,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认知构建,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和原理的深入理解。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自我构建即为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设置能够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学习场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以“法拉第磁感应定律”教学为例,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奥斯特实验,有了“电生磁”的认知,以及感应电动势的由来,了解了磁场的相关性质。教师可以从这些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自我梳理,建立新旧知识沟通融合的桥梁。

(三)优化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强化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与想象力,促进学生由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上升。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可以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实验设计探究问题本质,实现创造性思维发展,进而更好地掌握物理概念、规律与原理。同时,物理实验教学本身就是物理知识由抽象到直观的转变,借助物理实验可以有效降低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思维难度,提高思维敏捷性和深刻性,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实验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促进学科思维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思维能力是学生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认知冲突的激发以及实验教学的优化,结合新课标具体教学要求,促进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发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昌家.高中物理课堂如何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J].内蒙古教育,2019(12):57-58.

[2]张桂桐.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0):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