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贸易论文范例

网络贸易论文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1

网络经济是被用于经济活动中所产生新的运行发展方式,换一种角度上看,这是利用网络与经济的融合,来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网络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对比之前的经济形态来说,由于受到网络信息的特点影响而衍生出诸多的发展方式特点。其中主要是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第一,网络经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全时段进行网络商务活动。第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化的经济,所以,网络经济活动要能将空间因素制约减低到最小的程度,使得整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让各个国家的经济依赖度正在不断提升。第三,网络经济可以作为一种虚拟经济,可以使得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网络上进行,逐渐成为当前现代化企业经济发展新趋势。第四,同样的,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速度型经济,现代企业的网络技术可以实时处理一切的信息,从而逐步加大现代企业的贸易活动速度。第五,网络经济也作为一种创新型经济,在现代化企业的经济制度和商务管理等方面的要求也随着提升。在另外一方面,现代企业通过采用电子商务的贸易方式,交易双方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支付就可以了,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交易方式,有效地提升现代企业的管理效率,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同时,还可以极大提高了现代企业资金的流转速度,这对我国现代企业走向国际化市场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间的转型。

二、网络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企业国际贸易发展方式创新的举措

在我国网络经济的出现和电子商务影响下,我国企业贸易手段和贸易规章制度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当中,所以,我们要能够积极地认识到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我国国际贸易电子化进程还需要不断改进,在面对全球贸易的电子化趋势中,只有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在企业国际贸易中的运用,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1.现代化企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

针对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运用情况,笔者认为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我国企业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与西方现代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言还相差很远,并且在网络运行速度上比较慢,所产生的维修和保养费用也比较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为此,只有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外贸发展环境。

2.加强企业外贸的信息化程度

在当前我国企业实行全球化的战略过程中,只有不断加强企业的外贸信息化程度,并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进一步挖掘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不断提高企业我国现代化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和研发能力。而要实现企业的信息化,这就必须要时刻加强企业的电子商务的经营管理。同时,还要能够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应该要结合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相应的网络经营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的保护等问题,逐步加强我国企业法律以及贸易法规的制定,制定一系列更加契合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制制度,有效确保我国现代化企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实施。

3.国际贸易与国际各部门之间进行紧密合作

在现代化的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传统企业逐渐转型到现代化的管理模式,除了要树立全球化的发展眼光,还要能够加强企业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合作。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与其他的商务活动有所不同,这就集中体现在对它所涉及的部门和业务相对来说是比较大的,例如,在现代企业的交易过程中,必须要涉及到海关、银行以及保险和商检等各个方面,所以,在现代化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现过程中,必须要能够和国家相关部门之间进行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企业国际贸易的发展。

三、结语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2

1、电子书籍。

电子书籍与各类纸质版同步,但使用费用要便宜许多,支持PC、触屏手机、平板电脑多种设备在线与离线阅读,如当当网、亚马逊网均有丰富的类似资源。

2、电子期刊。

主要包括电子报纸(如中国贸易报电子版等),电子杂志与期刊(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上的期刊),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三种类型。

3、教育网站。

部级教学资源网站,如MOOC课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各类培训机构开发的教育培训网站,如环球外贸培训网站、百度外贸培训实战班;网络媒体机构开发的网络课程,如网易公开课等。

4、国家部门或行业网站。

如商务部网站、海关总署网站等网站;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企业网站,如阿里巴巴网站、环球资源网等外贸平台,可以直接让学生来操作,这些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

5、各类论坛。

如福步外贸论坛,福布斯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圈等,这些论坛上的跟帖也是网络教育资源之一。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实践

1、教师教学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教学中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将最新政策变化或行业动态信息融入课程;将网络上大量涉及国际贸易工作情景的图片或视频等素材融入教学,将某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学习电子商务运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利用阿里巴巴的免费外贸平台-速卖通,以组为单位创建免费的网店,可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店铺装修、产品图片、国外客户联络、对外报价等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

2、学生学习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网络多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学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世界大学城上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学生可随时随地多次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学生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国际贸易部门官网主动登录学习,成为新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学生还可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精品课程及学习计划开展自主学习,可以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如爱课网上与国际贸易精品共享课现共有8门,推荐北京师范大学赵春明教授的《国际贸易》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推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陈科鹤教授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学习国际贸易操作方面的技能。

3、教学考核测评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测评学生,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学生测评学生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定结论,而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指定一些与国际贸易相关网络教育资源,安排指导性的学习计划,通过网络定期设计相应的检测试题,指定测试时间,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可快速地反映出来,通过类似的多次的网络测试,结合其学习的态度、学习笔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交流互动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了一个大课堂,超越了时空、身份、地位的障碍,交流更加顺畅和自由。如学生可以外贸福步论坛上学习外贸同行们的交流跟帖,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发贴提问,让来自外贸工作一线的人员帮忙解答。教师也可在世界大学城这类公共教育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专门开辟了课程讨论区,教师定期讨论题,学生们在后跟贴自由发表看法与观点,开展讨论。

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对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的作用

1、教与学的形式更多样化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后,教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用于对于国际贸易中抽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讨论式教学法用于对国际贸易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体验式教学运用于操作性的技能学习;ISAS教学法则针对一些专题学习。多样化教学形式交叉并用,使理论性强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不再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高了。

2、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

整合了网络教育资源后,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教学时间也不再只有那课堂上的45分钟,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学习,随处都是课堂。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师生可以突破传统的师生身份,充分交流,相互启发与学习,教学相长。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整合了网络教育资源后,克服了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慢的缺点,借助网络将最新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发展、动态、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从而使学生能要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能保持教学的现实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3

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已经遍布我们的生活。这一篇论文从中国的网络文化发展的状况、以及网络文化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并对相关的对策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

网络文化;产业经济;问题;对策

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不但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对经济的发展等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网络技术是推动他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中国,网络的出现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进行商业活动的机会,网络的出现推动了更多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网络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能够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一、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网络的发展始于90年代,但现在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普及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首先,网络技术遍布我们的生活,更多的人运用网络,能够带动更多的新的就业岗位的出现。2007年,全国的网民的数量达到了2.1亿人,上网人数远远超过了美国。上网人数的不断增长,带动了相关网络产业的不断发展。2007年年底,中国用网络购物的数量近4640万,相关的一些网络广告近76.8亿元。网络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扩宽了就业的渠道,大量的网络职业也迅速的发展起来。

二、网络文化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

根据相关的一些资料显示,各国间的贸易往来大都是在一些发达国家之间进行。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一些文化产品的贸易出口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不足。比如韩国,它的民族的文化范围十分的浓郁,韩国的一些文化产品2004年向日本、中国、泰国等国家的出口额达14.2亿美元,占其他产品出口的7%。中国的文化产品出现的贸易逆差情况,十分突出的表现在相关的一些网络文化产品上。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和政府一直相关的一些学者们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国家的《文化建设“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指出要“不断地发展新兴的文化产业,要对网络文化产业等技术产业进行不断地发展,也要对相应的一些动漫产业进行发展,使中国的动漫产业的数量得到不断地提高。对相关的网络文化产业进行大力的发展,支持国家的自创产业、扩宽文化产业的范围”如果不做到这些,就会向美国的《纽约时报》中说的,“以前百战百胜的中国,在将来的网络文化中将会惨败”。如果网络文化产品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况,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2.电子传媒业的市场占有率极低不高

如今,美国人利用好莱坞的大片,在网络技术水平的推动下,投入大量的资金,运用科学技术,把网络技术与传统的电视、杂志各个作用进行融合,成为了文化大国。在《财富》杂志中对全球最受欢迎的6家娱乐公司的相关名单进行说明,大部分的公司都是美国的,美国在当年的总的销售额达867.25亿美元。仅3亿人的美国,在电影的票房上每年能够达到百亿美元,每年所生产的影片的数量位居榜首。从2000—2004年这四年的时间,中国能够用于进口的影片仅只4332部,可出口的影片数量更是稀少。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不断发展、人口众多的一个背景下,中国的网络技术不能够适应时展的步伐,不但不能够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还让自己的销售市场被别人占领。

3.网络游戏国产化的程度较低

目前全球都进入了一个网络时代,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网络游戏也受到了全球很多的青少年的喜爱,游戏产业也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中国的网络游戏的发展十分的迟缓。在2001年,在韩国的网络游戏《传奇》从上海盛大被引进之后,上网的数量达到了50万人,随后各大传媒公司都积极地加入到了网络游戏行业中来,网络游戏的市场一下就成长了起来,网络文化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由于中国原创的网络游戏不成熟,而使得网络游戏不成熟的因素就是没有好的科技劳动力,这就使得中国的网络文化的程度十分的低。

三、我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增加网络文化产品出口量

到了21世纪,中国的网络文化产业出现了不断增长的趋势。根据中国新闻出版总局的相关资料数据显示,中国的版权的贸易逆差有所减小,进口和出口比例从2003年1:15下降到2004年的1:8.6。中国的网络文化在不断地探索和变革中,在相关的一些政策的支持下也逐渐的成长起来,也在慢慢的为中国的经济发作出努力。但是,中国的原创电影依然不在西方的主流市场之内。因此,应该迅速快加大文化产品的出口竞争。

2.重视网络文化的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

文化部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把“文化产业”当作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提出来:“文化产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所形成的。”把网络文化经济当作文化产业新的一种经济形式的相关的一些理论的研究就更加迟缓了。但是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早已高于了网络的技术层面,在发展网络文化的时候,要重视对相关网络文化的产业经济理论的研究,不能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上。

3.将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西方的一些国家十分重视网络文化的发展,而且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相应的战略目标联系起来。比如美国重视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利益之间的联系,把网络文化提升到当前国家国际竞争力的程度上来。因此,中国以及相关的国家政府应该在进行网络文化的建设时,大力支持相关的企业和一些民间的风险对网络产业的资金投入力度,给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条件,不要把一些网络文化建设的资金、发展的环境等相关的问题都让市场来进行处理。另外,要加大网络文化的建设力度,使网络文的化发展运行得到规范,创造出一些优质的网络文化的产品,而且要向一些具有优秀的技术水平的国家学习经验,借鉴优秀的科学技术水平,把网络文化产业与现实的情况的相互联系来不断地研究。只有把网络技术水平和网络文化经济的不断发展、网络盈利和网络社会相关责任进行统筹规划,中国的网络文化产业才可以不断地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志民.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4,(9):81-85.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4

当今社会,网络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开展,要求我们适应时代的潮流,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革。国际贸易课程是针对外贸业务岗位而开发的课程,随着网络渗透到人们生活学习中,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元化分析也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

网络环境;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实践性、技能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是国际贸易领域的核心课程。近年来,中国网民数量显著增加,互联网无处不在,在网络环境下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分析是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

1研究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多元化的必要性

1.1课程性质和特点的决定性

国际贸易课程是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需要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尤其是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但是国际贸易课程内容烦琐复杂且内容抽象,学生想要很好地完成授课任务和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并非轻而易举。所以,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教学方式多元化,充分利用网络教学是实现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1]

1.2国际贸易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增长提出的必然要求

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不可扼转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国际贸易也显著增加,对外贸易规模较大。2016年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当月累计高达17126.7亿美元。逐年将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推进也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目标,所以需要通过国际贸易课程让学生了解当今国际分工、区域经济等问题及相关经济现象。

1.3网格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教材仍没有与时俱进

国际贸易并不是保持静止、一成不变的课程,它与国际经济前沿联系最为紧密,是动态发展的学科。所以编写国际贸易课本既要体现传统的国际贸易形式又要与时俱进,增加新的内容。虽然国际贸易专家都意识到这一问题,每两年至三年就会更新一次教材,但是在更改到出版所用的时间内,国际贸易的政策形势又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又不能及时地在改版的课程中得到显现。[2]并且案例在课本版面上受到限制。所以,由于编写教材自身的局限,想要在国际贸易教材上看到完整的体现国际贸易的最新的内容是不可能的。最近英国脱欧问题炒得火热。欧洲大陆是英国最大的金融和贸易服务业海外市场,英国退出欧盟将影响英国金融贸易服务业,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也将带来巨大影响。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不能及时地在教材中得以显现。

1.4“慕课”的出现加快了课程改革的进程

“慕课”是不受时空限制只要想学习都可以注册加入其中学习。“慕课”的到来为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它极大地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在此情况下,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并有效地通过网络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这样可以改变教师全程占据课堂的局面。对于学生而言,学生不应该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步子学习,而是学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针对地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当然,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全部有弊,我们要学会很好地将“慕课”与传统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各取所长。

2网络环境下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多样化分析的核心问题和解决

2.1国际贸易课程与时俱进

一方面要以科研促进教学,高校教师考核的重要一环是科研,通过撰写科研论文让教师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最前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动态,对国际形势了解。[3]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结合的方式就是专题讲座,深入分析某个国际贸易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2利用现代网络手段

可以通过以下三种现代网络手段进行授课:一是视频教学法:在教课过程中,不能仅限于自己枯燥地一个人讲,要学会适时地插入国际贸易相关问题及事件的视频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利用网络搜集最新的国际贸易案例。教材的资源很有限,而互联网具有更新数据及时性的特点,所以在讲到某理论时,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案例进行讲解,达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目的,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三是“慕课”的使用。“慕课”的使用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它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包括国内高校的“慕课”也包括国内外知名高校与国际贸易相关的“慕课”。

2.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参加课程的讨论,尤其是尽量让每一个学生参加讨论,这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方法。使用讨论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问题:第一,讨论的内容必须是大家所关注的,并且学生感兴趣的。第二,讨论不能无目的无次序,应该有组织有领导,这样才有利于讨论顺利进行,不然会导致课堂混乱。第三,必须强调讨论的成果。关于课后思考题的布置,每个章节和内容后面都会有思考题,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思考题的布置,促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强化,并理解内容的现状。在第二次上课前,通过抽查方式来考察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后思考题的布置不能是简单易完成的内容,而应该选择需要学生思考的综合类有实效性的题目。

3构建多样的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方式

一是在正式讲解内容前,通过提问和视频教学法,用与本课堂有关系的视频(专题报道、新闻报道等)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兴趣;二是上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式(如上面表格所列);三是课后为巩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互相讨论,在思考中解决问题;四是不上课的这段时间最容易被忽视,在日常中,可以通过国际贸易专题讲座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层面。“慕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推动课程的完美进行。

4结论

国际贸易课程包括了国际贸易的方方面面,虽然看上去比较枯燥乏味,但还是丰富多彩的。因而要让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对国际贸易大有裨益的杰出人才。

作者:续彩虹 单位:中山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曹杰.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3(6):55.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5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高校经济学专业当中的重要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该方面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国际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而英语应用能力在国际贸易活动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复合型、实务型人才是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需要,进而在中英双语教学当中,要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能够学以致用,将专业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国际贸易活动当中,这就是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予以实现。

二、开展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要点

(一)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开展,要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学生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对于国际贸易活动的内容和程序有着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能够准确的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市场形势,还能够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路,具有创新意识。其次,在熟练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以及国际贸易的市场规则,以更好的参与到国际贸易的交流与合作当中去。第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能够严格遵守国际贸易的规则,拥护国家政策,才能更好的胜任国际贸易的工作。

(二)围绕学科专业建设。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围绕学科建设来进行。首先,构建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将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学科作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基础课程,围绕围绕学科专业建设来展开。其次,构建专业知识结构,将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与国际贸易规则、国际经济法、对外贸易概论以及国际贸易市场形势分析等内容作为辅助教学教学内容,纳入到基础课程教学当中。第三,在国际贸易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技能训练类课程,以更好的与教学实践环节相适应,实现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国际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国际化的教育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英语应用能力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家贸易课程中英双语教学当中,需要有效融入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根据世界经济形势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动向,合理的进行教学规划。在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当中,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组织和协调。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融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与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贸易发展趋势相适应。构建国际贸易活动情景,模拟国际贸易活动情景,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开设专题进行讨论,开展英语讨论会和辩论会,专题论文、课题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研究报告等都需要通过英语来撰写,以更加熟练的应用英语,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

当前的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需要进一步的补充和拓展,以适应当前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双语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借助丰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双语教学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对课堂教学来说是很好的补充。由于世界经济形势不断的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理论也随着做出适应性的转变,需要及时的更新与完善。在国际贸易双语教学体系当中,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适时更新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的教材,有效的开展信息化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建立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

构建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优化教学资源,有效协调中英双语教学。将双语教学与经济学、高等数学、管理学、投资学等一系列经济类基础学科有效的联系在一起,形成完善的双语教学体系。其中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都是服务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有效促进双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协调好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保证专业理论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能够同步进行,充分发挥双语教学体系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

四、结论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6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大批研究生成为我国各行业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我国研究生教育,立足于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但是,与国际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培养经验不足,创新应用能力较弱、毕业生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等。”教育部2011年提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要求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2016年,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强调:“探索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政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由此可见,现行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朝着“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方向深化改革。

一、当前地方院校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长期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而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较弱。2016年,全国有大约有124家高等院校招收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每年为全国培养几千名国际贸易学硕士。但总体来看,目前国际贸易学硕士培养模式还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我国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着眼于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国际贸易学专业对硕士研究生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全面、扎实的经济学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理论基础以及系统的外经贸专业知识,能够针对现实国际经贸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基本的国际交流能力,毕业后到外经贸部门、各类涉外企业从事中高层次实际对外经贸实务工作,或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有关教学和科研工作。但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仍将大部分精力投放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创新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所以,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清晰,在培养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定位方面也不太明确。另外,我国目前研究生培养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学生通过了入学考试后,在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科研论文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评价环节,但这些环节的评价制度、管理体系不太严格。在经过三年的学习、学术研究、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拿到学分,顺利毕业。“严进宽出”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并降低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学生情况来评价其能力和水平,忽视了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培养的人才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的现象。

(二)师资队伍结构单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地方院校国际贸易硕士导师队伍建设落后,导师质量参差不齐、导师结构不合理、近亲繁殖情况严重,不能满足硕士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的要求。很多高校国际贸易学硕士培养方式采取的是“师徒制”模式。这种方式使硕士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指导,其学习视野也受导师水平的限制。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导师大多是学术型的导师,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课程体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我国很多高校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包括国际贸易学基础的理论课程、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课程。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特色不突出。从课程安排来看,实践课程体系不完善,偏重于传授知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这导致其实践能力较差,适应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

(三)创新能力不足,实践机会较少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地方院校的国际贸易学科起步较晚,科研力量相对较弱,科研经费有限,限制了部分学生的研究和学习,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主要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导师能力差距较大,科研项目没有形成体系,难以打造高水平的科研平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行程。此外,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培养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国际贸易相关的实践经验,高校与外贸企业建立的合作平台不完善,学生的实习机会有限,没有建立起共同培养机制,致使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到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四)地方院校生源紧张,质量相对较差

在逐年研究生报考数量萎缩和专硕招生数量剧增的双重形势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越来越难,研究生招生数量下滑严重,并且生源质量也难以保证。从近几年地方高校国际贸易学学术型硕士招生情况来看,推免生外流,一志愿报考人数逐年缩减,生源一半以上属于调剂录取,专业不符情况较多,生源质量不高。

二、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模式的内涵

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是指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用人单位等人才培养主体共同参与、整合资源、相互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将以学术研究为主的高校环境同以创新实践为主的应用环境相融合,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联合发挥作用。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的“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如下图所示,在政府营造的大环境中,以培养国际贸易学创新应用型硕士研究生为中心目标,各主体为硕士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服务。参与联合培养的各方是相互联系、互惠互利的。其中政府机构处于宏观层面,为联合培养各方提供政策资金支持环境,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不同环节具体的培养活动,属于微观层面,用人单位代表市场需求,是人才培养效果的检验田。首先,在联合培养模式中,政府应营造良好的互动环境,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政府要营造好有利于企业、高校和研究所合作的大环境,出台明确的法律政策来确保“政产学研用”各主体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归属等重要问题,同时,政府应通过设立项目来锻炼人才,在硬件基础设施和专项研究资金提供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支持,将政府服务和市场导向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正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保护网。第二,在产业中的企业是高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对市场反应最灵敏,社会需求最了解,是创新活动的主体。大型跨国公司和外贸企业接纳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进行社会实习实践,吸纳研究生的创新思想和成果,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第三,高校为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传授专业前沿知识和提供必要的师资及学术环境。高校中云集了众多专家和学者,其研究成果代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内最前沿的新知识,在政产学研用中,高校扮演了知识与技术“加油站”的角色。第四,科研院所以项目合作、联合培养等方式为研究生提供项目研究和实践机会;研究院所具有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和便利条件,可以检验研究成果在市场中的接受程度。最后,用人单位为研究生提供工作岗位,人才创新应用能力评估反馈。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国贸研究生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来的人才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所以用人单位是人才创新应用能力检验器。政府营造联合培养的政策环境和相关的经费支持;企业作为实践教学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岗位实习机会,同时接收科研成果应用;高校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主体提供师资与学术环境;科研院所通过项目合作提供科研环境和成果转化环境;用人单位及时反馈人才评估结果和岗位用人需求。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利用各自资源和优势,弥补了高校硬件和师资的不足,形成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的联合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模式。

三、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的建议

(一)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

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势在于教育资源的深度整合,政府应立足于创造好的合作环境,协调好各方关系,出台各项政策引导,促进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网络的形成。政府可以建立国际贸易高层次人才政产学研用联合育人中心、国贸硕士研究生创新创业基地和研究生实习实践企业联盟等多方合作组织,由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人员参与,明晰政产学研用各自职责,协调各方行动。政府可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设立政产学研用合作专项资金,扶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申报的科研项目,促进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通过提供市场需求促使研究生科研选题瞄准产业应用;高校要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自身优势,不断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企业和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改完善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高校反馈用人需求信息,科研院所依托项目合作实现优势共享;用人单位应及时向高校反馈用人情况,以便优化培养方案等。

(二)改进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以应用创新型为主

国际贸易学是一个实践应用性强、涉及范围广的经济学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学术研究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改革的重点在于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培养目标要以培养人才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线,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科学有能力水平安排实践教学活动和进行科研项目合作,实现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无缝衔接

(三)加强学科建设,打造多层次师资结构

高质量的生源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基础。学生在选择报考院校时,倾向于教育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具有国际贸易学突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地方院校对国际贸易学硕士的吸引力较弱,一志愿上线生源严重不足。为此,高校应大力推进学科建设,促进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高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通过手机、网络以及参与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等宣传其国际贸易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为学生报考提供充足完善的信息。政产学研用联合培养模式应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培养和提高任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安排国际贸易学硕士授课教师和导师到企业学习考察,聘请外贸知名企业人员来校进行讲座,使教师获得实践教学方面的思考和指导。由企业推荐一些专家,聘为高校校外导师,形成“双师”制培养模式或由政产学研用各方专家组成导师组,集体指导学生,发挥不同部门导师的专业优势,强化研究生的交叉思维能力,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加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地方院校应积极支持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生导师的科研工作,利用各种资源和优势,争取层次高、水平高、含金量高的科研课题,开展创造性工作。此外,科研经费的多少也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设立国际贸易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通过与企业联合进行横向课题合作与科研成果转化来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作为研究生培养的有力补充。同时,以创新实践基地为依托,扩大研究生创新实践的参与范围,充分调动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支持创新实践活动,支持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实践中提升研究生创新应用能力。

(五)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确保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国际贸易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使研究生始终处于规范的有效的培养氛围之中,踏实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落实淘汰机制,从严考核。从重处理在课程考核、科研论文考核、学位论文答辩、实习实践等环节中不合格的同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硕士研究生予以警告,要求其限期整改,如在整改期内仍不能达标者,予以延期毕业或清退,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爽,谭忠昕.高等农业院校国际贸易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7(2):129-131.

[2]胡伟辉.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教育论丛,2013(3):159-160.

[3]王安国.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2(4):40-43.

[4]涂亚庆,毛育文,杨辉跃.“政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57-60.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7

关键词:网络;服装营销;数字时代;专业建设

1加强服装营销管理人才培养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自2010年起,欧美发达国家逐步把供应链中服装加工制造业迁往东南亚国家,我国的服装产业开始转型升级之路。伴随着电商贸易的快速发展,服装产业链的驱动力从“品牌核心企业”转向“消费者需求”,小批量柔性生产链成为新的挑战。2017—2019年,国家连续3年把“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3D虚拟技术”等数字技术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明确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终端重构实体经济产业链,提升效率、创造新的产业价值,也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发展步入“数字时代”。在这个宏伟的战略布局中,人才问题是关键,截至2019年,全国纺织全行业的从业人员约1000多万,在全国就业人口中约占8%,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约有400多万,总体受教育程度低,其中营销管理专业生占比微小,服装产业中营销管理相关岗位有巨大的人才缺口。

2广西高等教育中服装管理学科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2.1广西高等教育中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建设缓慢滞后

面临着即将带来巨大变革的“数字时代”,广西地区的高等教育中服装营销学科的建设基础薄弱,与全国发达省份相比不仅有“时间差”,更有“时代差”。据走访了解,2019年以前,在课程体系中明确设置了服装营销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方向的广西高等院校仅有广西经贸学院、广西纺织工业学校等5所职业院校;广西艺术学院、广西演艺职业学院等十余所中、高等院校设置了服装营销管理相关的课程。2017—2019年,该区部分服装职业教育领导者对营销相关学科建设有所重视,但教材少、理论知识体系陈旧、师资缺乏、教师远离前沿技术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该区服装营销管理专业建设的步伐和信心;少部分的服装职业教育管理者还未认识到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对服装产业发展的重要,亦不知中国顶着服装制造大国的称号却仍处于全球时尚产业链的低收益国地位,正是受制于服装产业供应链方式和质量管理的滞后。把服装专业建设局限于传统的“服装工艺/设计”范畴,把服装学科只当“服饰”而不当“产业”来研究,用具有“时代差距”的人才培养理念来做服装教育,势必制约本土服装产业品牌升级、新技术融合应用、供应链管理升级等方面的发展。

2.2“一带一路”倡议给广西服装产业带来机遇

2020年春“”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期间,欧美国家政客对中国的责任甩锅策略使霸权国家想要遏制中国快速发展的用心暴露无遗,中美、中澳、中加之间都因政治外交问题演变为经济摩擦。由此预见,疫情后的中国经济全球化将进入一个曲折前进的发展阶段,此前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目标愈加重要,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中,广西的区位优势明显,广西服装纺织品商贸面临着数字时代特殊时期给予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产业网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4.43万亿元,增长14.1%,东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20年3月份,中国的最大进出口贸易伙伴由欧盟转变成为东盟。在中国对东盟2020年3月份的出口贸易额中,纺织类产品排在第3位,货源主要来自山东魏桥、浙江温州等地,广西只是贸易通关口。如有好的服装纺织产品、好的商贸平台,广西有条件扩大对东盟的服装纺织品出口份额。为此,需要加大对东盟的服装贸易相关人才培养,着力在广西高等院校中建设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增设服装网络营销专业,扩大招生。

3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

3.1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国内外的先进教育成果为指导

通过查阅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有关服装网络营销教育论文后发现:在服装高等教育领域,国外的营销管理学科建设比较成熟。以美国纽约时装学院为例,时装设计专业在前4个学期是服装专业基础课与社会科学类通识课程,第5个学期开始分别有5个专业方向,涉及时尚产品营销及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法国时装学院IFM同时招收艺术设计、工程技术和营销管理3个专业毕业的本科生,交叉学科共同学习的组织方式,让工程专业的懂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会工程和营销管理[1]。并且,欧美的基础教育文理不分科,重视自然科学,服装专业生数、理、化都有一定基础,服装从业者擅长用统计学工具、实验方法、调研数据分析等做营销管理方面的研究,技术手段先进[2]。国内较早建设服装营销管理学科的是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约在2000年已确立明确的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后成立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创建了“时尚、网络、营销”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相对成熟[3]。上海工程大学服装学院的鲁成等[4]于2018年调研了国内多家院校发现,在招生计划中明确开设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的全国仅十余所院校,如香港理工大学开设时尚与纺织营销时尚零售方向、北京服装学院开设服装产品策划与买手方向、浙江理工大学开设服装贸易与营销方向、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设服装营销方向,西安工程大学开设国际纺织品贸易专业等。临沂市工业学校的高敏通过大量调研发现,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营销的一专多能职业人才倍受用人企业的欢迎[5]。这些成果为广西区相关专业办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3.2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数字技术的营销应用为侧重点

在蓬勃而多变的网络经济时代,在充满机遇的中国,针对线下实体商贸研究的传统市场营销学理论已无法满足数字化服装营销人才的培养需求。理论知识体系需要更新,新的发展趋势要纳入专业通识教育,借用东华大学一句标语—“我们应该教给学生未来的知识和技能”,故而提出“服装网络营销”这一专业名称,“网络”一词侧重强调未来技术引领下的行业思维塑造,服装产业发展态势、服装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最新应用都可以纳入课程内容。

3.3广西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应以本地区产业发展实际为办学特色

想要在广西开设跟得上全行业发展步伐的服装营销类专业似乎道阻且长,一是本地区的服装制造业相对落后,产业基础薄弱,本区20多年的服高等教育发展正受限于此;二是对口师资缺乏,各大学的教学实践和科研范围中涉及服装品牌文化和推广应用的研究还很浅显,纺织服装贸易、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研究成果几乎空白。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政策以来,柳州地区的生丝产量数年来一直居全国之首,生丝原料及粗加工出口贸易体量大;柳州的轻纺工业有数十年的积淀;玉林福绵是两广地区小有盛名的牛仔产业集群地;南宁的时尚产品商贸发展迅猛,内需旺盛,并逐年吸引东盟各国商贸企业的青睐;桂平的大型服装产业园建设已有成效;广西民族大学和广西大学开展东盟相关的研究已经有十余年基础;广西大学和广西财经大学工商学科高产工商贸专业人才;广西艺术学院服装研究生院吸纳A类地区服装研究生比例逐年增加。广西服装纺织品商贸稳步发展给本区服装高等教育提供了产学研基础。确立切实解决本区服装纺织商贸发展问题的教科研方向,成就广西区发展服装营销管理学科建设的办学特色。注重教育资源的优势整合,也为本区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提供初代师资。

4结语

广西的服装网络营销专业建设以发达国家地区的教育成果为经验,衔接前沿的“互联网+”、数字技术,并以本地区的服装纺织品商贸优势产业实际应用为特色办学,大有可为。不仅本地区的服装专业院系可以开设服装网络营销专业方向,综合性大学的工商院系也可以开设服装纺织品贸易专业,针对服装产业领域的营销管理专业方向,构建科学、务实、符合数字时展趋势的服装网络营销专业体系,培养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助力本区服装纺织品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侃.国外服装专业教学模式研究及启示[J].上海工艺美术,2016(1):107-109.

[2]张巧玲.中外服装营销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对比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6.

[3]沈蕾,李宏,杜芹平.基于网络平台的国际化时尚营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纺织服装教育,2012(3):217-219.

[4]鲁成,胡守忠,唐新玲,等.服装营销管理专业方向的市场需求[J].时尚设计与工程,2017(6):46-52.

网络贸易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互联网+”;商务英语;移动化教学;能力培养

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对外交流不断加强,过境贸易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新时代、新形势要求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为国际贸易培养优秀的人才,需要顺应时代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改革旧的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学理念,进一步使高校教育与网络化和信息化接轨,更好地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使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培养出英语功底好、商务知识扎实、外交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对高校教师移动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任务。“互联网+”为高校商务英语教学提供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促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移动化教学模式,最终推动了以培养合格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为理念的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市场化方向的进一步发展。

一、“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移动化教学

“互联网+”战略由总理于2015年3月提出,主要内涵是整合互联网技术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使其不断发展壮大。而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更能突显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标志商务英语的教育模式开启了新的纪元,培养英语交际能力强、商务基础知识稳固、经济贸易和管理等理论知识熟识、能熟练使用英语进行商业交往的国际综合型人才,是“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跨时代商务英语移动化教学专业的理论体系、培养目标及教学科研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对跨文化商务英语教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尤其对以往研究之不足进行简要评析。商务英语教学使学生不能单纯地满足于对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社会文化及主体价值观念的了解,除此之外,必须对交际对方的职业文化、个体差异有所了解,了解其他文化的总体经济状况。商务英语专业要培养合格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人才,有必要通过科学论证、精心设计,建立系统的立体化跨文化商务交际课程群。

二、“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移动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1.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一心扑在论文和科研上,他们更注重的是职称评定和课题研究,这就导致他们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和科研成果上,没有多余精力运用互联网对学生进行移动化教学指导。这种在教学态度上不够重视是问题的根源,是目前需要改善的首要环节。例如,一些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钻研,,导致几年下来部分同学能写出相关论文,却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没有真正的跨国交往能力,缺乏商务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缺少真正的实用性人才,这些都需引起教育行业警惕。另外,还有一些年长的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一根粉笔书写整个课堂,不愿意学习并使用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呆板落后。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作为一门综合型专业,商务英语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为国家培养既精通商务知识又能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用型人才,而不只是研究型人才。因此,如果仅教会学生关于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培养出来的更像是英语专业的人才,而不是跨专业学科的综合型商务人才。教师除了讲述专业知识,还应教会学生具体的应用方法,能够将商务知识学以致用,用精通的商务知识和熟练的语言能力解决真实的商务问题,这样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真正实现。3.教学方法不够恰当。“互联网+”时代是呼唤新事物的时代:在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移动化购物中心——各种电商平台;衍生出移动化支付方式——在线支付;创造出移动化交通工具——共享单车,这些都离不开先进技术和恰当方式的综合运用。在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行业最关键的技术方法,没有得到广泛恰当应用。在商务英语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打破传统教学系统限制,教学媒介采用网络下载的现成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笼统地接受和运用在教学中甚至将多媒体当成讲述英文单词的“电子词典”,网络中单词的发音、意思、例句一览无余,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甚至成为投机取巧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导致学生学习时一味敷衍,无法深刻记忆。4.缺乏优秀的教学资源。首先,商务英语方向的优秀教材并不多,配套的教学资源有限,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部分教师虽然学历较高,专业技术知识较扎实,但由于缺乏授课经验,不懂得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只是系统、片面地按照互联网上的内容进行讲解演示,导致讲授内容严重脱离实际,照本宣科,课程重点不够明确,没有主次,知识不能连成体系,学生无法深入透彻地理解课堂内容,不会举一反三。例如,个别短语和语法不能结合真实的商务背景进行分析举例,导致学生无法运用到实际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三、“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移动化教学的策略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备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语言能力、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是教师最宝贵的财富,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应多参与各种培训,多听优秀教师的公开课,不断地学习积累先进的教学经验,结合实际,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实现自我提升。在“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的移动化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较高的文学素养,精通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了解互联网和计算机的属性特点才能顺应时代的需求,把自己储备的知识用高科技手段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学生的跨国交际能力。2.端正教学态度。为祖国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跨国商务交际人才是每一位商务英语教师永恒的追求。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以传道授业为己任,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摸索,将商务英语这门新兴的专业了解透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紧密结合,为培养应用型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无悔的选择和光荣的使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收获充实与快乐。3.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创新。知识讲授、小组讨论、商务案例分析,这些惯用的教学方法常常出现在课堂中。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往往使课堂失去活力,变得沉闷,学生被动地接受课堂上的一切。“互联网+”时代,移动化的商务英语教学可以采取师生互换角色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讲解知识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做好课前预习和准备工作,将预习中遇到的困难记录下来,等待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一来,学生刷新了存在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借助移动互联网,教师可以轻松地实现课堂转换,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由教师传输知识转变为学生输入知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管理APP或者微课视频在网络上布置学习任务,相关通知,设置模拟测试,记录课堂表现和平时成绩,实行“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自觉主动地完成任务。也可以小组进行团队合作,比一比看哪组最先完成并提交。教师可以线上进行查阅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中遇到的难题,集中讲述,及时解决,还可以为表现突出的小组点赞、发放礼品,让他们在APP中为全班同学演示操作方法,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轻而易举地掌握商务知识。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每个单词的词性、意义、用法也不同,同一个知识点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理解也是不同的。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放在学生手中,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化教学模式,才能将每个知识点细化,渗透在网络课程中,让学生在APP中愉快而高效地学习。4.学会资源共享。商务英语专业要求学生既具备英语专业的语言能力,又具备商务专业的实践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时,英语的语音、语法、听说读写、商务英语常用表达方式都是重点;在锻炼实践能力时,结合外国文学文化概况、世界经济学、国际营销与贸易等跨国跨领域的课程,这对商务英语教师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许多学校因教学资源的缺乏而导致课程和资料不够完善,某些课程一直空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利用“互联网+”时代移动化教学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共享各高校的优秀教材和教学设计,通过线上参与观看、线下研究讨论的方式解决教材缺乏、资源不足的难题。另外,高校借助互联网能使商务英语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完善,使学生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课程体验。5.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成为优秀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必不可少的能力。有时能与学校进行合作的企业数量并不充足,商务英语教师无法一一指导每一位学生进行实践,也不可能在每一个学生参与实践时陪伴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克服客观条件上的艰难,运用移动化教学手段与各个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商务情景模拟,让全体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商务活动中。这样既进行了商务英语的教学,又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节约了企业资源成本,让企业导师和商务英语教师可以同时指导全班的学生。“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教学更加快捷高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移动化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要求教师具备互联网移动化教学能力,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大数据的应用背景下,教师实现课堂模式的转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积极主动地挖掘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云计算的技术解决方案提高了课堂管理效率,减轻了教师的负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互联网+”时代移动化教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也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移动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魏黎,王月.“互联网+”时代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新路径[J].滁州学院学报,2018

[2]王天枝.互联网语境下的商务英语笔译教学——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