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2篇

历史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2篇

第一篇

一、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特性分析

(一)综合性

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为学生传输各类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图表等内容,图文并茂,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综合知识的认识水平。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求新知。

(二)时代性

多媒体技术也是时代信息技术发展进步的见证。它通过多种信息媒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以教材为指导又不拘泥于教材,既能融入时代前沿理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帮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理解和巩固。

(三)直观性

多媒体教学能对学生的“听、读、说、写”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可以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还能改变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给教师留有更多的分析、讲解和评价时间,在扩大教学信息量的同时也能赋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方便师生交流。

(四)创造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将音频、视频、游戏、动漫、字符、地图等介质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串联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之后再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信息,掌握其中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现创造性学习。

(五)教育性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成熟的重要时期,历史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外,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为人处世,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并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创设德育情境,也可以运用历史知识加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历史学科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中,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一)绪论课

绪论作为初中历史课程的导言课,是整个课程的总体概况,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总结性。绪论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课程的大体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基本线索。绪论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难,也较抽象,学生由于尚未接触过此课程,难免缺少直观的认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教学时,可采用时间顺序和主题内容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教学,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四个单元进行统筹介绍。在文化类课程设计上,可以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基本线索,用图片展示夏商西周时期灿烂的青铜器文明史、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的勃兴、昌盛时期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等内容,在每一历史时期都要突出其相关特征,准确勾勒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给学生留下直观印象,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二)综合课

在综合课的教学中要完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如课程导入、讲授新知、巩固提高、练习作业、检查反馈、总结评价等。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课程的构成方式,导入框、正文、阅读文字、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活动课等内容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多媒体教学能够在综合课中发挥独特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之前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教学,突出重难点,如上一节课的作业练习、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和趣味学习内容等,以达到课前巩固、课中提高、课后反馈的教学目的。

作者:李小霞 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哲理中学

第二篇

一、巧妙培养创新精神

在学习《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出示“秦灭六国动态地图”,并用历史换位法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秦始皇,当你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后,你是否还会延用西周时的分封制,为什么?这一问题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基本达成统一的意见,坚决不再延用分封制时,教师可以乘势追问学生:废除分封制后,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治理你的大秦王朝?学生们纷纷发表意见:我会选派一些有才华的文官到地方去帮我管理国家;我会派一些武将去帮我镇守边疆;经过这么多年战争,国家的经济遭到很大破坏,我会大力发展农业,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在各抒己见中,感受到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在不断的提升。

二、巧妙激活史学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的象征和标志,是智力影响因素的核心。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历史知识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是不能重演的。不同于物理、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来演示给学生。但当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画面时,学生就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对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首先为学生播放电影《甲午风云》,用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寿典,大肆铺张等几个片断帮助学生再现历史,然后再结合史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实力不弱的北洋水师会全军覆灭?学生自然会联系到历史再现中的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从而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为了达到再现历史的效果,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历史现场,让学生在课堂上即兴表演历史短剧,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学习佛教这一难点问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佛教创立的背景及佛教教义,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并茂的历史现场———王子的苦恼,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历史现场:王子的苦恼是什么?他又是如何解决他的苦恼的?通过这样图文并茂的历史现场,教师再把相应的历史问题蕴含其中,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巧妙融入虚拟现实

考证是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路径,比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展览馆等。但在现实的中学历史教学中,能把学生带到历史博物馆去学习历史的机会少之又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虚拟历史博物馆,可以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选择。在虚拟的电子博物馆中,可以为学生展示大量形象直观的文物,为学生创设许多独立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

例如,在讲授《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把教师和学生在课下搜集的文物图片,借助多媒体技术制成形象直观的文物展览馆,为学生创设模拟考古探究的教学情境。根据大量真实具体的文物,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观察、想象和推断,学生就可以凭借历史文物了解和认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打破了传统教学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再如,《青铜器》这一课的讲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为学生展示一个大气恢弘的博物馆门面,并用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这个博物馆的馆长知道同学们要来参观,特地为同学们写了一个小告示,入馆须知:欢迎各位同学来到最具中国特色的博物馆,馆内展品由铜、锡、铅的合金组成,工艺精湛,享誉国内外。本馆展品在商朝时发展程度最高,商王也对此爱不释手,展品的产量和质量直接折射出国力的盛衰。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陈列什么的博物馆?“同学们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列商朝青铜器的博物馆,在参观的过程中,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虚拟博物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四、巧妙拉近历史距离

历史记录的是过去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场景,远离现在,因而与现实有隔离感、陌生感,一提历史,总让人感觉很遥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巧妙地创设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的教学情境,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于参与其中。例如,在学习《唐都长安城》时,为了突出长安城的合理规划,培养学生古为今用的意识和环保意识,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长安城的平面图,同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并借助精彩画面让学生进入角色,“假如你是现代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从唐都长安城的规划中你能借鉴哪些经验?”有的学生从长安城“条条青槐街”中看到唐朝人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并从中加以借鉴,认为现代的城市规划更应注重绿化而且还要扩大绿化面积,种植更多的树,更多的绿草和漂亮的花卉,美化我们的家园。有的学生从长安城的平面图中看到长安城“市”和“坊”分开,使城市看起来秩序井然,而且十分整洁。从这一点又联系到他所生活的小区,一到晚上街道两边都是做小生意的,把小区的街道弄得特别的脏,而且还影响交通。所以应借鉴唐都长安城的规划,把小区的市场集中到指定区域,加强管理,从而一定会使这种局面得到改善的。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的设置,一方面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空间,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五、总结

为了进一步的突出长安城的繁荣,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梦回唐朝的问题情境,“假如你生活在唐朝,而且是当时长安城内的一名导游,你将如何为当时的中外游客解说长安城?”通过把导游这样一个现代的职业融入到唐朝的社会中,立刻就又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真情实感,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一定会为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明确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哲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者:刘海燕 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