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例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1

行政管理效率是根据企业内部相关的行政管理制度规定,衡量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管理职能产生的效果,通常通过企业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日常执行活动体现出来。企业执行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则是建立在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的基础上。企业执行行政管理,首先有助于提高企业目标的实效性。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加强行政管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有助于企业形成其独特的文化,以最终达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目的。其次有助于构建企业管理的层级性。通常情况下,在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中,最重要的两个层级是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层。管理层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做出决策,而后由执行层实现。而在这两个层级之间,行政部门主要承担起两者间的协调作用,上传员工意见和工作成效的同时准确及时下达企业高层决策层的思路和意志,并予以监督和协调。因此,由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润滑剂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工作僵化、监督力度不足等的问题,行政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层级性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最后助于提高企业管理的时效性与灵活性。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信息的时效性对企业决策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即协调企业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形成适当的衔接关系,提高企业效率,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的行政管理严格执行着执行—反馈—挑战—执行这样一套操作过程以尽量减少时间滞后,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延误和损失。同时,行政管理工作具有强灵活性,它与时俱进,通过频繁的变通、变革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企业行政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分析

提升企业的外部市场竞争力、追求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目标和动力。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承担着企业内外部的管理工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担。因此,企业要顺利经营,需深刻了解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此目标制定工作的标准和准则,制定相关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企业经济效益的状况除了反映企业的盈利状况、技术水平高低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高低,是企业内部行政管理状态的体现。

三、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由于缺乏正确认识,我国部分企业在行政机构设置上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机构庞大臃肿,部分不同机构间管理内容相同,导致政出多门现象的发生,经济效益大打折扣。行政机构的庞大臃肿直接导致了单位内部办事效率低下,命令无法得到有效传递,下级部门执行效率低下。同时,不必要机构的大量存在,导致机构、人员日渐增多,行政开支越来越大,将影响行政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行政规章制度不健全,执行力不大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基础,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规章制度。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在规章制度方面尚存在问题:一是行政部门规章制度不健全。部分企业的规章制度未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味地复制大型企业的规章制度,部分企业规章制度更新不及时,较为陈旧,无法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二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大。部分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由于制度尚不完善,只是形式工程,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和落实,只用于应付上级偶尔的检查。规章制度的不健全引发了较多的员工矛盾,导致内部矛盾重重,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

(三)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多偏低。由于多数企业管理者不重视、行政管理部门和环节偏多等原因,导致行政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业务能力低下,服务意识欠缺等现象,行政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不高,将严重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行政人员缺乏全局观念容易导致行政部门运转不灵,导致效率低下。

(四)官僚主义作风严重

部分企业受传统家长制的影响较为严重并一直秉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决策的民主性,管理的科学化。另外,也导致了行政管理工作突出不讲实效的管理,偏离了原本服务的轨道,极大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加强企业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一)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运营需要有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保障企业决策能够得到高效的贯彻落实,达到行政管理的目标。为此,建立健全的行政管理模式,首先要实事求是从企业实际出发。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层应透彻了解自身特点,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合理并适合企业实际需求的行政管理模式。其次要严格遵从规范化要求。在坚持实用科学性原则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合理科学的行政管理体系。最后,要强化企业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将企业管理的职能交由行政管理部门执行,强化其实际管理职能。

(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加强行政管理提升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合适的规章制度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企业可以通过法律法规的行政促进行政管理工作的提高,建立起健全的各项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岗位责任制等,为行政部门的法治工作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另外,若行政规章制度得不到严格落实,则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与实际作用。因此,企业领导层应领头号召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严格遵从规章制度,维护其权威性,真正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提高企业行政人员的综合素质

行政管理工作作为企业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生产发展、经济效益等产生重要影响。故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综合素质将促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良好的心理、择优决断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协调统筹全局等基本能力是现代企业对行政人员素质的要求。要组建培养高素质的行政管理队伍,一方面是要得到企业领导层的支持。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内部领导层不能再单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更要具备战略眼光,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注重行政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为行政人员队伍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另一方面,应加强对行政人员的培训工作。行政人员应该同时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企业定期地对行政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不断更新和提高行政人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素养,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四)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

企业应对外引进科学合理的如绩效评估、目标管理等管理方法。当前企业行政管理方法陈旧落后,单纯地注重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降低了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引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在增强企业行政人员责任感的同时还利于更客观公正地衡量行政人员的工作业绩,有助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质量从而提升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目标。

五、总结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常态化

一、内部控制管理曾经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设计院)开展专项内部控制审计前,主要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如下:一是规章制度建设系统性不强,整体规划及顶层设计不够。各类规章制度累计250余项,涉及行政管理、党群管理、财务管理、人资管理、资产管理、纪监审计管理等18个方面。另外,规章制度多以文字为主,制度内容可读性差、知晓率较低;部分新兴领域制度不健全。二是制度执行常态化监督力度不足。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是否严格执行,仅依赖于干部职工的自觉性,未能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体系,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及考核机制。对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的监督管理,往往融入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效能监察、巡视巡察等工作中,未能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内部监督机制,干部职工违反制度的成本过低,有时出现明显违反制度的行为,无法严肃处理。三是制度制定修订废止程序不严谨。部分制度的制定、修订或废止未经立项,起草仅仅机械照抄照搬上级制度原文,内容明显不适用于本企业实际情况。部分制度前未经审议、会签流于形式、未经法律审核等。各制度归口管理部门未定期对制度的适用性进行评审,制度修编自由度较大,造成制度的适配性存在问题,实际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二、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常态化的新举措

基于上述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湖北设计院内部审计部门2016年至今每季度定期开展专项内部控制审计,选取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业务活动的某些环节开展审计。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包括某项业务活动的制度建设情况、制度设计缺陷情况及制度执行异常情况等,报送院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并将专项审计情况依据经济责任制纳入绩效考核。

(一)拟订年度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专项内部控制审计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企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的影响程度,确定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年初内部审计部门根据上年度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列明的控制缺陷以及企业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中列明的主要风险点,明确重大风险业务,确定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范围,并确保年度内实现审计全覆盖。2019年湖北设计院以季度为周期,确定一季度专项审计范围为市场经营管理,二季度为总承包项目管理,三季度为综合行政管理,四季度为分子公司管理。内部审计部门将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列入企业年度审计计划并同步。

(二)编制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方案。每季度初,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年度专项内部控制审计计划编制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内容及重点审计对象,针对各季度侧重点确定专项审计具体业务流程及涉及的管理部门与规章制度。以某季度总承包项目管理专项审计为例,具体分为项目策划管理、分包管理、勘测设计管理、费用管理等7项业务,涉及7个部门。针对每项业务流程涉及的规章制度,审计组在拟订审计方案过程中,认真梳理制度中的要求、审计资料清单以及审计要点,形成审计检查表。以分包管理中的《国内总承包项目分包管理办法》为例,经梳理列出制度中可供审计检查的相关规定,对应的审计资料清单及审计要点如表1所示。

(三)“横纵结合”组织实施现场审计检查。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现场实施分为横纵两个部分。“横向”审计类似制度执行审计,按照审计方案列明的制度规定情况,以部门为主,列明部门涉及的主要制度,对照制度内容开展审计检查,说明检查异常情况;如未发现异常情况,在审计底稿中列明检查情况。“纵向”审计是指以业务流程为链条,纵向贯穿业务管理各个环节,覆盖经营、生产、管理各个领域,以此督促各部门单元不断优化制度建设,强化制度执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在现场审计过程中,还要全面考虑被审计业务是否存在制度缺失问题,是否存在制度设计缺陷问题以及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以某季度专项内部控制审计为例,审计发现企业海外工程项目投(议)标业务、海外工程合同管理业务、国内工程议标业务暂未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审计人员依据业务实际开展情况,将业务关键控制要点进行还原,如表2所示,并督导相关部门制定有关制度,规范运行。

(四)多角度结合撰写审计报告。根据四年来每季度定期开展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的探索实践,湖北设计院固化形成了“5+4”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报告格式,即正文5个部分的内容以及4张附表,分别为:第一部分介绍本季度专项审计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包括受审部门以及规章制度。第二部分统计截至本季度年度制度修编计划的完成情况,依据年度计划,动态监控、督促企业规章制度建设。第三部分为本季度专项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包括制度缺失问题、制度设计缺陷问题、制度执行及监管问题及合理化建议。第四部分为上季度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回头看”。专项审计以季度为一个固定周期,每次均对前期发现审计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审计建议落实到位。第五部分是各部门内部控制考核得分情况。湖北设计院将专项内部控制审计结果纳入经济责任制绩效考核,每季度根据专项审计情况对各部门进行加分或扣分。一般情况下,针对制度缺失及制度设计缺陷的问题,不予扣分,但会由内审部门督促责任部门列入制度修编计划;针对审计发现的制度执行(监管)不到位情况,会依据重要程度进行扣分处理;针对审计过程中各部门提出的内部控制合理化建议,依据采纳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鼓励。审计报告包含4张附表,分别为本季度内部控制加(扣)分情况一览表、各部门本季度内部控制考核得分表、本年度制度修编完成情况表、本季度内部控制情况检查表。

三、内部控制专项审计常态化的成果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3

作为一个企业,取得一些特定的资质,必然有一定的人员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资质管理的规定。取得一定的资质,必须有一定数量的注册人员,一定数量的高级技术人员,配备相当数量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结合大量的基层技术人员。组成一个企业的合理人员结构。因此,一个企业的总裁(总经理),均具有一定且必须的人员结构思想理念,保证单位(企业)的经营资质;而在人员不够或人员结构有所欠缺时,及时补充招录相关人员。正常情况下,一个合格单位,合理的人员结构,核心技术层(注册人员)与主要技术人员及基层技术人员的搭配比例,应为1∶3∶3;按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现场技术人员合理的搭配比例应达到1∶2∶5。另一方面,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也相当重要。它既是新来职工的岗前教育培训,也是职工工作中工作能力技能培训,再教育培训,这项工作做好后,能使职工对一个单位有所依恋,增加归属感,还能提高职工的成就感。同时包括企业员工业务能力、交际能力、情商系数与官商系数的培训,职工的孝心教育,对稳定职工队伍,对企业文化建设,增加企业收入是至关重要的。培训过程还包括企业法人(当局决策者)的现代管理理念学习培训,全局观念培训的内容,只有决策者的决策水平全面提高,才能确保航船永不沉没。

二、企业的技术与创新

存在就是合理的。一个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生存,必然有它的可取之处,经过历年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各企业形成了自己单位的技术特色,持续改进,发挥每位员工的活力。技术的管理,首先是一些技术规范、规程、规章的管理,包括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成熟的规范规程,本单位多年来制定的有效规章制度。这些规定,包含了多位学者的智慧,是难能可贵的,必须严格执行。其次是上述规章制度的学习理解、培训,重要的是贯彻执行。各企业往往把学习过程安排到职工岗前培训、过程培训、进修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时候,对于培训教材,考题考卷的编写,就显得尤其重要。政策和策略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最后,是规章制度的执行。再好的制度,没有人来执行均是无法实现的。政府各行政机关均设有执法大队就是这个意思。对于一个中小企业,可能无法做到设立“行政执法大队”,但也且必须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对一些规章制度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控制对质量及法律的执行,最少也要达到一个项目不少于一个人,且这个人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

三、项目管理

如今社会实行市场经济,中小企业靠各种关系找来项目,实施和完成项目,结算收回成本,赚取利润,成为一个单位项目的全过程,均需要技术人员、技术力量的大力支持。寻找项目及项目设计阶段,需要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员跟综,使谈判过程中,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规程,符合常用术语。在保证技术安全的前提下,尽量满足甲方与工程的应用要求。而在项目实施、竣工验收及结账过程中,尽量保证技术资料的完整,相关变理数据的说明,追加费用的解释等内容,更需要技术人员头脑清楚,思路清晰,以达到企业的最大收入。这些过程,均需要技术人员具有一定程度的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

四、结语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4

1、被管理者违规利用制度漏洞

作为被管理者,为了规避制度的约束,也在不断研究制度执行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并找出其中的破绽,一旦发现,便在管理者无察觉的情况下,绕过管理制度,按照符合自身利益的行为去行事。这样变通,让管理者认为出现问题后,首先质疑是不是制度本身在制定时有问题。如果不作深入的调查,仓促修改后,会把本来正确无误的制度改为错误的制度,而当发现事实的真相时,已给管理者带来极大的混乱。

2、基层管理者对制度完善的忽视

各级基层管理者为了小团体的利益或出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在制度执行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或者按制度执行会影响其小团体的利益时,不愿意将问题说出来。按程序修改原制度中的缺陷,将其完善,为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今后管理中不再出现此类问题的制度,而更愿意将出现的问题掩盖起来,通过变通的方式。违背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执行力被大大地忽视。

3、企业各部门间未能协调配合

当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各层面执行制度遇到问题后,不是积极应对,而是采取各扫门前雪的方式,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证明事件本身和自己、或自己的小团体无任何责任,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全部推给别人或别的部门,做出管理不能调查等理由,就会传给其他部门来效仿,就会形成互相推诿,引起连锁反应,企业的执行力在这种局面之下就会变得软弱无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4、企业管理中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不流畅

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工程中,最基层的员工遇到的问题而自身又不能解决时,基本上都采取向自己的上一级的管理层汇报。如果这一层管理者不能解决所出现的问题,作为基层,员工只能等待,基层管理自身的心态是自己解决不了,又不愿上报更上一级,生怕影响自己的利益等,这样最好的办法就是采取拖的办法,直到不能拖下去为止,问题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而造成工作的停滞,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基层员工遇到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等,不敢越级上报,这种等待往往不是一个工序,而是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这是对执行力的极大破坏,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二、提高执行力:行之有效的几项工作

企业的执行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而其对整个企业管理能否顺利进行又如此重要,很多企业家,管理研究者都在探讨。笔者根据自己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悟出企业的执行力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应该怎样加强、不被弱化。

1、企业目标制定时应符合实际,全面贯彻

任何一个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要制定相应的远、中、短期目标,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而制定实际或者保证目标实现的规章制度,这属于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对目标的制定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目标制定既要先进又要合理,执行者通过努力可以直接达到,否则就会出现消极的情绪。同时还应注意企业发展中的外部环境(如不利因素)。二是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每一个员工清楚,你是制度的参与者,也是制度的执行者,这个过程也是制度的学习的过程,使制度的制定严而不行,不至于偏激,使全体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制度,严格执行制度。

2、企业目标应随市场作动态调整

在一定时期之后,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动态的,要不时地根据外部市场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如企业内部发展变化,对有较大影响的目标、任务及相应的规章制度作出科学合理的实事求是的修订、调整,使得所制定的目标,不是遥不可改,规章制度更符合实际,让执行者感到制度中的处罚不是目的,而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制度中的奖励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将自己的工作按照制度中的规定,无论是定性的还是定量的都应做到,而且做得比别人更好才能得到,这体现了它的先进性。

3、企业每隔一定的时间都要对自己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整理优化

因为在执行时,这些制度可能是几个文件中并存着,前面文件中的条款一部分被废止,这对执行者如管理者来讲都是容易搞不清楚的区域。当然,整理需要管理者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在整理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前后的制度进行系统化,使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实现闭环,这样也使正在执行的制度更清晰,透明,便于制度的执行,消除了此制度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

4、企业在不断地发展中要逐渐的细化管理制度

这样便出现了制度越来越多。一个系统、庞大和繁杂的管理制度使管理者与管理者执行起来都感身心俱疲,这样使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变得困难,办一件事情往往可能会涉及到几个制度。而如果将这些制度编织成简便,一目了然的流程,便形成了各项工作的标准化,使企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企业管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行为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楚什么是自己所要做的,每一件事如何去做,这使得管理变得更加简单,透明。有效,清晰的流程管理也使管理变得效率更高,推诿、扯皮的事情会越来越少,这也会使企业管理的执行力有所提高。

5、设置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考核标准

任何目标实现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公平、透明的考核标准,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形同虚设。因为没有监督、考核,做好做坏一个样,奖罚不分明,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又不能将其奈何,使企业管理陷入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的恶性循环,那企业就无管理可谈,就会迅速进入衰落期。因此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工作就要进行考核,做到依法管理,执法必严,让那些遵守企业制度的人得到奖偿、不遵守制度甚至破坏制度的人无法生存,才能使所有员工都能选择其创造性,使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6、保持管理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企业管理既是动态的也是静态的,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管理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是至关重要的,要使员工能够遵守制度,也需要这样做。作为管理者,希望制度在执行中要不折不扣、并使每个管理活动都要留下痕迹,以便能够检查。然而往往违背管理制度的一些行为者又想方设法将其消除、这会是优质的管理制度无法避免的问题。

三、信息化管理有机结合:企业管理的体会

通过我们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将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一个解决企业执行力落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具体做法是:一是将此企业现有的管理为基础,将现有的管理流程完善、梳理。二是将考核的内容中定位的部分都尽量量化。三是将企业中并行的各种成果放在一个平台上,消除企业管理中的信息孤岛,实现企业管理过程的全信息化。四是将企业全部的管理流程、基础信息固化在计算机系统中,一切游离在系统之外的东西都是无效和非法的,都将无法得到核算的确认,管理者的签字是按流程拟定管理权限的管理幅度在系统中审批,但事情怎么办是按流程来的,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我想怎么办就怎么签。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活动都将在计算机系统中留下痕迹,系统也会通过核算自动考核,审计考核部门通过系统就可以监督企业管理的每一个活动。系统还可以设置生产过程的异常停止,基层员工在遇到问题时,无需再向其上一级汇报而是由系统的终端显示系统汇报出现的问题,系统中设置了根据问题解决的难易程度,给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者留出了解决问题的时间,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将问题解决,系统将把问题自动升级,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在某一个层级得不到解决生产停滞,基层员工又不敢越权汇报的难题,又对每一层级的管理者解决问题能力考核由定性上升为定量的考核,这样企业的管理就实现了从人治到法制的穿越。

四、结语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5

关键词:工业;物流;绿色

近年来,现代物流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迅速发展,而循环经济概念在物流中的实施方式也迅速发展,绿色物流已成为主要关注的问题。它还将成为再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许多目标必须通过物流过程来实现。这是关于促进工业改革,逐步建立以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的外部经济结构重要方向。

一、绿色物流的内涵

我们的目标是沿着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同时确保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这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减少环境风险,同时净化物流环境,充分和有效地利用物流资源,包括绿色运输、绿色仓库、绿色包装和反向物流。绿色包装也是一个紧迫的问题,因为情况危急,2018年的销售量为500亿吨,预计到2019年将达到600亿吨,总回收率不到20%。绿色包装旨在促进无害环境的、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改善包装材料的回收,有效控制资源消耗和防止污染。在再循环经济中建立绿色物流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供应链中的企业生态精神;第二,企业之间建立绿色供应链和网络的共生关系;第三,扩大生产链,建立反向供应链和加强反馈机制。以循环经济为基础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系统是一种现代管理模式,结合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保护。考虑到原料采购、产品设计和制造、产品销售和运输、产品使用和产品再循环的整个过程,实现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的目标,通过绿色技术和供应链管理在产品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能源利用和供应链系统的总体效率。

二、工业物流绿色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法律和规章制度不健全,政府规章制度不健全

政府关于绿色物流的立法和规章制度不足,规章制度不足,支助政策不足。没有具体的一般准则和执行规则。在执行过程中,许多政策文件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执行,因此,这些文件的执行没有产生预期的结果。我国工业物流绿色化发展之所以缓慢,是因为位置不确定,决策方向不确定,政府规章制度不健全,缺乏鼓励绿色物流的政策,企业参与绿色物流的动机不大。

(二)消费者对生态的认识低,缺乏绿色文化

有些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的认识不足,缺乏知识,而且整个社会没有能力创造一种有利于所有人参与的环境。环境意识薄弱,而且常常被不加区别地放置在垃圾桶中,尽管有些人愿意对垃圾进行分类,但由于营运人缺乏回收包装的基础设施,他们也难以这样做。

三、工业物流绿色化发展对策

(一)改善政府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以促进绿色物流的发展

各国政府应在发展绿色物流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各国政府应积极促进绿色物流立法,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并通过制定和执行绿色物流公司的行为守则。完善绿色物流政策的规章制度,研究与开发、提高我们绿色物流的技术水平,采用强制性废物分类制度和垃圾排放定价制度,干预消费者行为,提高公众对生态的认识,创造一种有利于所有人参与环境监测的社会环境,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发展绿色物流的环境。

(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资源循环型社会

建立和改进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处理和利用系统,积极促进废钢、纸张、塑料、轮胎、废旧家用电器、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和再循环包装等,建立一个无害环境的消费体系。在传播循环经济理念和提高公众对绿色消费问题的认识的同时,政府主动购买无害环境产品,如可再生产品。在建立无害环境的采购制度的同时,鼓励使用这些产品。

四、结语

在21世纪,物流行业必须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地球环境的保护置于发展议程的首要位置,从生产到处理,这是一个全新的过程。信息流动与材料流动循环绿色物流系统。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在尽力促进绿色物流,将其作为物流发展的优先事项,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绿色物流方面的专门技术研究。目前资源匮乏和环境退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威胁着我们的出口工业,所以我们需要加速实施绿色工业物流,优化工业结构。

参考文献:

[1]胡江虹.绿色物流发展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8-16.

[2]干隹.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战略措施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6(4):44-52.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6

1人为因素

由于变电运行这一环节,操作繁琐枯燥,且所使用的设备较多,出现故障的概率较大,使得操作人员容易形成思想上的不重视,从而在实际操作中,较易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稍一不留神,就会影响整个电网的安全运行,严重时会引起重大安全事故。人为误操作主要体现在电气方面,在这方面出现不当操作不仅会对人身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还会影响电网瓦解和设备损坏,从而影响电力的使用情况。那么电器误操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笔者根据翻阅大量文献及实际经验,认为对操作制度思想上的松懈及违章操作是主因。作为变电运行的操作者,若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技术、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精神上的松懈以及缺乏对安全生产的认识,都会引起错误操作,造成严重的后果。

2安全管理没有落到实处

常见的电力安全生产违章行为有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等。在电力企业,对于规章制度的完善工作做的较好,而出现安全管理的不规范行为主要是管理制度无法落到实处,对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及监督力度不够。许多管理层仍旧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说得多、传达指令多,检查少、监督力度不够等。由于管理出现问题,导致一些临时性的工作容易发生一些无票作业。在供电企业中,管理人员对大型作业给予足够的重视,却忽视了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在实际管理中,管理人员应尊重客观规律,通过规章制度严抓安全生产,切不可通过发动专门较大的检查形式提高企业管理。

3设备故障未及时检出

电气设备的使用年限都有规定,然而在实际使用中,若不注重对设备的维护、保养,必然会缩短其使用年限。电气设备从出产到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磨损、老化,从而成为影响变电运行安全的隐患。在设备使用中,没有对其进行检查、更新、维护,对设备出现故障具有不定性,从而成为电力安全事故发生的潜在隐患。

二、有效控制变电运行安全管理措施研究

1提高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变电运行操作人员是执行变电运行的关键环节,因此操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对整个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实际操作中,只有不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安全操作技能、严格执行操作步骤才能保证变电运行的安全性。对变电运行值班员的业务培训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将专业培训同日常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分层次、逐步对变电运行值班员进行轮训。

2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

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实现变电运行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在变电运行中,许多工作都存在着安全隐患,稍有不慎便酿成大祸。为了保证变电运行的操作规范,必须制定规章制度,此外,规章制度制定后必须做好贯彻工作,确保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按规定做好每一步操作。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操作的优点在于:营造安全管理氛围,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使每一位操作人员都能够深刻意识到自己岗位的重要性,加强责任感;进一步规范操作人员的操作,提升他们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及综合素质;有利于将安全操作规范纳入日常管理中,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在变电运行中的地位。总而言之,制定并贯彻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能够细化安全指标,有效提高每一操作环节的效率。

3加强设备管理

设备管理也是影响变电运行是否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因素,设备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延缓或暂停变电运行工作的进行,因此加强设备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第一,加强设备基建时期的管理;第二,日常工作中,可提高对设备运行情况的检查力度,并做好维护工作,加强运行监盘,确保监控设备良好运行,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分析原因;第三,根据设备的实际使用情况制定修试计划,确保设备安全运行,设备修试后应做好质量的验收。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7

赣西公司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这六年来内部审计所揭示的问题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经营管理问题的发展和变化趋势。目前,审计发现的问题和风险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财务管理问题上揭示了以财务处理、资金管理综合反映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业务管理为主,以具体工作操作不当为主转变为业绩考核人为因素为主。六年来,财务处理、资金管理、基础管理等问题所涉及到的金额逐渐下降,问题也不断减少,但仍然存在预算编制刚性风险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部分预算资金没有细化;二是不同的项目资金相互挤占。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突发性、季节性因素等难以准确预计或需要集中处理的事项,部分单位为保证重大任务或临时性任务的及时完成,出现项目支出超预算情况,只好临时占用其他专项资金。其次是从不同单位的个性化问题为主转为多数单位的共性问题为主。

六年来,工程完工程度问题及工程招投标管理工作问题呈增长态势,且转化为多数单位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管理要求风险。一是为遵守程序规定而影响预算执行进度。如有些部门基建类项目与科技项目、技改项目执行进度不理想,这些项目预算之所以执行较慢,除了部分项目属于事前调研、实施准备不充分外,更多是因涉及到物资采购、招投标、协议签订、价格变动等以各专业化分公司内部控制为抓手,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梳理,围绕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科学性、完整性进行评价,发表监察审计意见。在监察审计过程中对相关专业化分公司和县公司,在营销、生产、采购、服务等各环节的内部控制进行监察审计,挖掘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科学制定考核制度。一是提高上一级单位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化解因基层单位执行困难而出现的问题,扫除基层单位执行政策路上的“地雷”。监察审计部要围绕公司管理层关注的经营管理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经营审计,全方位关注风险和弊端,发挥监察审计在企业战略决策、管理控制、作业执行三个层次的风险管理作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二是强化制度的实用性和执行力。没有制度,就谈不上发展;有了制度,不认真抓落实,再多的制度亦于事无补。因此,制度建设的关键是强化制度的实用性和执行力。制度要有实用性,即管用,要避免制度冗长,难以执行。制度要简单易懂,便于员工理解,让员工意识到这是一种工作需要,不能造成员工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工作;而在制定制度时,要体现“三线”——制度就是红线、底线、高压线。另外在强化制度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强调其执行力。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健全完善规章制度,对现有各类规章制度进行甄别、梳理、修订、补充、完善,形成一套科学权威有效的制度管理体系,注意做到“五性”:

1、时效性。实行制度动态管理,随着“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和业务发展变化,分析研究并准确把握政策规定,对不适用、不完善、缺失的制度,及时予以废止、修订、补齐,使制度管理紧跟形势和业务发展需要,避免控制滞后。

2、适用性。要把国家电力法律法规,有关业务管理条例、规定、办法等,转化为具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性操作规范,使制度既全面贯彻上级有关政策、方针和要求,又切合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

3、全面性。既要健全业务管理制度,覆盖电量管理、电价管理、工程结算管理等各业务领域,又要健全电力管理制度,覆盖办公运行、财务后勤等内部管理各领域,使每项工作、每个行为都有规可循,有章可依。

4、可控性。把对各项业务操作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细化到每项工作、每道程序中,科学设定岗位及其权责,“自控、互控、监控”制衡严密。

5、约束性。建立科学完善的监督、考评、奖惩制度,形成强有力的执行约束。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人和事,严格追究、严格处罚。

企业规章制度执行范文8

技术应用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执行力度保障:规章制度是保证一个行业规范有序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对煤矿行业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有良好的监督,才能有效保证煤矿企业的管理与操作符合相关规定。但由于我国的煤矿企业众多,且规模大小差异性较大,往往监督管理让其有漏洞可寻,执行力度不够发挥不了效用,煤矿企业违规操作等严重影响到了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管理层忽视了对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只顾眼前利益:一些煤矿企业眼光过于短浅,只顾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肯将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的研发与引进中,只关注生产的数量。而作为高危行业的一种,若只强调产量而忽视安全,虽然短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长远来看企业的发展将停滞不前。

小矿场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采矿技术无法合理应用:我国的煤矿企业过多,且规模不等,一些中小矿场普遍存在着缺乏技术人才的问题,很多技术购买了但是应用能力不足,造成了设备闲置、技术浪费。还有则是矿工知识水平不高的问题,缺乏对采矿知识和技术的系统学习,多是凭劳力,在事故发生时不能及时有效的避险,保证自身安全。

解决煤矿采矿技术应用问题的具体对策

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保证采矿技术的应用规范化: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煤矿行业的规章制度,为煤矿企业的发展和具体工作目标和内容设定系统的规则并加强对煤矿企业的监管力度,从而营造一个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保证了整个行业的有序性,保证了煤矿生产过程的规范性,才能从根本上提升煤矿生产的质量、效率和安全。

实行有效的激励体制,引导对高新技术的研发工作:一些煤矿企业的管理层只关注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没有为整体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提高为环境方面、社会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考虑,且研发高新技术需要付出一定的额人力、财力和物力,企业担忧价值收不回来。因此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激励工作,可以有一些优惠政策,进行技术创新的鼓励。从而平衡两者之间的管理,即促进了高新技术的研发,又保护支持了企业发展。

加强对矿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综合素质:很多矿工在煤矿企业和煤矿生产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多的是重劳力者,他们缺乏对采矿知识和技术的系统学习,更多的是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而现今的形势,企业需要的是能掌握新型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我们要加强对矿场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提升其知识能力和业务素质,以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队伍,从而保证采矿技术的科学应用和生产安全。

几点思考

重视采矿技术向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现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环境保护是我们在进行煤矿生产时的一个重点工作内容,而由于采矿引发的环境污染也是很严重的,因此我们要重视采矿技术向无废料、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对于保护煤矿地质环境质量要高度重视,要致力于研究能保证煤矿生产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煤矿采矿技术,以及将废料、废水等各种垃圾变废为宝的技术探索。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煤矿采矿技术的数字化进程:这是信息技术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煤矿采矿技术带来了很多的积极影响,比如说在采矿工程设计、生产调度、监控和灾害预报、救援服务等都开始发挥着重要作用。计算机监测系统能24 h监控对井下情况进行掌握,一有异常及时处理,而人员定位系统能在出现事故时准确掌握救援情况,更好的科学调度和救援,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煤矿采矿技术的数字化进程,最终实现高度信息化和生产自动化以及智能化采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