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应急管理范例

能源应急管理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1

关键词:医院;安防管理;智能化技术;应用;思考

1引言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目前国内医院安保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国家中医药局等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21]28号),就推进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要求各医疗机构加快医院安全秩序管理工作,完善保障体系、优化工作流程、提升管理水平等,并对推进医院智慧安防建设作了明确的要求。

2安防智能化技术主要应用特点

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其中安防行业智能化技术主要包括人脸识别技术、图像结构化技术、视频压缩传输技术、云储存技术、图像快速分析技术等。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普及,安防行业和智能化技术逐渐融合,安防行业当中将近有一半的业务内容和视频监控技术有关联,现阶段我国视频监控技术已经从模转数转变为高清数字视频的创新,因此将安防行业和人工智能相结合凸显出其重要性。在安防智能视频监控中,人工智能的加入让原本被动的监控转为主动,从中加入了感知计算,再加上先进高效的算法以及强大的硬件算力的支持,能够对事物进行预警,能够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利用智能化技术替代传统人工巡检、识错、纠错的过程,让安防管理工作更全面、更精准[1]。

3医院安防管理风险的特征

医院的运行过程中,分为很多个区域,这些区域各自有不同的功能,对于安防管理的要求不同,如果这些地方发生问题,会给医院人员造成一定的损失。根据我国医院安防的法律法规,我们可以将医院安防区域分为两种,一种是重点封闭区域,另外一种是重点开放区域,不同的区域对于安防的功能、风险、保护对象都有较大的不同,是对部分三甲医院安防区域进行调查的结果。医院重点封闭区域与重点开放区域对比如表1所示:

4功能区域典型风险类型分析

4.1入室盗窃类型

主要是相关犯罪人员,通过非法手段入侵医院重点封闭区域,对区域类的重要设备、财产进行盗窃。由于医院重点区域内储存有昂贵的药品、物品以及一些具有高价值的设备,给犯罪分子带来贪婪的目光,通过盗窃将偷来的物品换成金钱,还有部分犯罪分子将偷来的特殊物品作为其他企图,比如:盗窃某种精神类药品,用来制作毒品谋取暴利,这些物品一旦流于犯罪分子的手里,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医院重点区域的安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这不但关系到医院本身的财产安全,还关系到社会的安定[2]。

4.2个人极端行为类型

个人极端行为出现的形式多样化,出现的原因很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对于医院来说,这种行为主要针对于重点开放区域,例如医闹事件、伤医事件,以及其他由患者个体导致的突发事件等,往往发生在诊室、候诊区、检查区等人员密集区域,这类事件除了对人身及财产造成危害外,更会导致现场秩序混乱,严重破坏医疗机构在患者心中的形象,产生较坏的社会声誉,影响广大患者的就医体验。

5医院安防管理智能化升级

由于医院重点封闭区域和重点开放区域出现的威胁主要是入室盗窃和个人极端行为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都必须经过非法入侵的手段,正常的手段无法顺利实施,因此医院在进行智能化安防管理时,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计实用性安全防范系统[3]。

5.1感知层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面对大量视频监控数据和较高要求的管理业务,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行业的需求,计算机技术对于安防行业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并成为智能化技术普及最广的行业,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拥有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等核心技术,但在拥有这些技术带来方便的同时,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和算法,安防系统的应用需要全面的感知风险的技术,在实际运行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操作数据、视频、音频等,需要正确的计算方法来分析这些资源,将智能化、多形态多维信息融合一体,采用人脸识别、智能门禁、智能监控等智能设备,加强前端系统数据的规范,增加安防提前预警的能力,实现对人、物、房等全方面监控[4]。

5.2基层设施层+数据治理层

基层设施层主要是由基础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和存储系统组成,通过数据治理层实现对医院各类数据的分析,以医院感知数据为核心,实现医院数据共享和业务共治[5]。

6结论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2

关键词:城镇燃气;安全管理;标准化体系

0引言

我国安全生产标准化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在煤矿、化工、机械等行业领域开展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安全生产标准化旨在通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全员全过程参与、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网络,实现PDCA科学有序循环。随着新《安全生产法》的修订,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的,均明确将安全生产标准化作为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加之2017年12月《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T/CGAS002—2017)出台,更进一步的为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陕西燃气集团交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交通能源公司”)目前已投运17座LNG加气站,设立专职安全生产管理部门,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2人。在建设、运营过程中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三同时”管理要求。每年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对所属的各加气站进行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截至目前均不构成重大危险源。近三年来未发生责任性生产安全事故。目前安全生产形势依旧严峻,主要面临的问题:一是当前运营场站和在建场站遍及全省,区域跨度大,途径道路远,管理难度大;二是员工队伍普遍较为年轻,在经营性手续办理、管理类综合水平、技术类操作能力等方面经验积累有待加强;三是LNG加气站作为经营性场所,面临的不可控风险因素多样;四是员工安全意识水平有限,作业现场的风险隐患辨识能力不足。

2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过程

交通能源公司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遵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风险管理、隐患排查治理为手段,以遵循安全生产责任制为基础,明确职责,落实责任,逐步建立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可分为四个阶段:创建准备阶段、创建实施阶段、体系试运行阶段和申报评审验收阶段。

2.1创建准备阶段

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以生产运行实际为基础,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工作小组”),由公司总经理任小组组长,对照各项要素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创建需要,根据生产运行现状和安全管理力量,形成安全标准化创建方案细化工作内容和时间节点,明确阶段目标和职责分工,科学合理推进。

2.2创建实施阶段

先进行安全生产现状排查,根据排查情况,分内容进行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宣贯,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创建,双重预防机制构建。

2.2.1安全现状排查及问题汇总

工作小组组长牵头,以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技术人员为主,专、兼职安全员配合。排查以“查细、查全、查实、查准”、“走一个单位建一个档案”为原则,参照《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中8个一级要素56个二级要素,对照对公司安全管理基础及现有的17座站进行摸底排查,汇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形成安全现状排查报告,要求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整改的纳入到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和双重预防机制构建中,明确整改时间、责任人和措施,经工作小组审核通过后开展后续工作。

2.2.2安全生产标准化宣贯

工作小组组织开展以安全现状排查报告为基础结合安全生产标准化有关规范要求为内容的宣贯活动,公司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场站长、安全员参加,由行业安全技术专家进行讲解,着重对安全现状排查报告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要素构成以及体系创建要求和目标任务进行培训。

2.2.3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立

安全生产目标。根据公司当前生产经营各环节实际情况,制定公司总体安全生产目标和年度安全生产目标,按照各部门、场站、班组等在安全生产职能、职责,确定安全生产任务目标和考核细则办法。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及时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建立清单和电子数据库,汇编成册,对其严格遵守,并贯彻到各项工作中。组织机构和职责。按规定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并建立安全责任制,明确各级单位和人员的安全职责,并编制主要负责人安全承诺书、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图、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图等。规章制度。结合公司安全管理实际和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一是修订完善现有安全规章制度,二是补充建立缺少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印发实施。教育培训。优化完善安全生产培训教育管理程序,明确各部门安全教育培训要求,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定期识别安全教育培训需求,制订并实施安全培训教育计划,计划应涵盖所有岗位、人员,形成教育培训资料库,加强教育效果的考核,建立人员安全培训教育档案,实行全程跟踪、动态管理。设备设施及工艺安全。要求安全设备设施应符合“三同时”规定,所有安全设备设施应满足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并通过建立安全设备设施、关键装置和重点部位台账、检修计划、操作规程等进行规范化管理。作业安全。对特殊作业及危险性较高的作业实施许可管理,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尤其,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和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职业健康。根据岗位职业危害因素,为员工配备符合防护要求的劳动保护用品以及检测仪器、操作工具等。应急救援。以各场站生产运行实际为基础,按公司规章制度及应急预案内容配备应急救援装备,储备应急物资,执行周期性的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可靠。定期(不定期)修订完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并对演练进行效果评价,持续优化应急管理工作。事故报告、调查和处理。依照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创建要求,修订完善现有事故管理制度,加强险肇事件管理,按照海因里希法则建立险肇事件统计分析资料,将事故预防关口前移,坚决落实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自评,根据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创建实际情况,适时开展自评,原则上每年不少于一次,自评由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对公司生产经营过程进行自查评估,通过对照标准逐条逐项进行打分,形成自评报告,以此作为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过程中的试金石,查漏补缺、不断完善和提高。本地区其他要求,结合陕西省上及各地市要求,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

2.3体系试运行阶段

安全标准化体系试运行以“一边创建一边试行一边完善”的原则进行。工作小组要对试运行的各项内容对各部门、场站进行详细培训和讲解,明确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等规定事项的目的和意义,台账、记录等使用的注意事项。同时根据使用情况形成反馈意见,为下一步改进提供依据,以达到持续循环改进,不断完善管理体系的良好氛围。

2.4申报评价阶段

2019年11月由中安广源检测评价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对我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进行验收评审,12月由陕西省城市燃气热力协会城燃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审查专家组(共六人)依据中国城市燃气协会标准《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管理办法(试行)》,针对申请我单位的申报材料中组织机构、燃气种类、场站性质和数量、设备设施种类和数量等开展了评审抽检,针对中安广源检测评价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的评审报告进行了审查,审查专家组采用人员询问、文件查阅、现场查看等方式进行了现场审查,通过查阅企业相关文件、资料和记录,从目标职责、制度化建设、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事件、持续改进等8个方面对评审报告进行了审查,并完成了审查意见书,最后专家组审查认定我单位陕西燃气集团交通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达到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企业管理要求,予以通过现场评审,经公示后颁发证书牌匾。

3结语

城镇燃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创建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管理平稳有序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安全生产三基工作、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参与、落实安全生产人人履职尽责的重要举措。通过本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对当前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风险管控进行了全面的审视,进而实现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更进一步完善了交通能源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锻炼了安全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了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此次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创建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规范生产运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发挥安全管理效能具有里程碑的指导意义。交通能源公司将以此次审查为契机,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持续科学改进,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以更高的标准、更严格的要求,扎实做好安全工作,为下一步安全生产标准化申报一级企业而努力,为我陕西省城镇燃气行业的安全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燃气协会.T/CGAS002—2017城镇燃气经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S].

[2]孟繁昌.城镇燃气企业安全运行管理探究[J].化工管理,2018(11).

[3]杨伟伟.安全生产标准化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体系有机融合[J].商品与质量,2019(20).

[4]王淼.燃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化工贸易,2017,9(20).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3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着眼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以前瞻思维、宽广视野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们必须面对、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能源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和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推动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举措,对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时期是我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我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第一个五年。本规划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阐明“十四五”时期我省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保障我省能源安全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能源保障供应和转型发展任务,全省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加快推动能源结构升级优化,着力构建统筹内外的能源供应保障体系,深入实施能源领域改革创新,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以较低的能源消耗保障了全省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提供了有力支撑。

能源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青电入豫工程建成送电,形成保障我省电力供应的青电、疆电“双引擎”,省级500千伏“鼎”字形网架基本成型,城乡配电网供电能力实现倍增,电网发展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新增充换电站996座、公共充电桩4.1万个,布局合理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初步形成。洛阳石化扩能提质一期工程基本建成,鄂安沧输气管道濮阳支线投产送气,全省“两纵三横”天然气长输管网更加完善,管道天然气覆盖全部省辖市及90%以上县(市)。濮阳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南阳等6座区域LNG(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中心、鹤壁等3个煤炭储备基地、百兆瓦电网侧分布式储能项目建成投产,南阳天池等36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明显增强。

能源结构升级优化迈出坚实步伐。五年累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近600万千瓦,关停容量居全国第一位,实现郑州主城区煤电机组“清零”。新增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能力2.5亿平方米,完成清洁取暖“双替代”改造548万户,实现我省北方地区散煤取暖基本“清零”。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755万千瓦,年均增速超过45%,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超过30%。提前完成汽柴油国六标准提质升级。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6820万吨。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比降到67.6%,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1.2%。

能源助力脱贫攻坚交出亮丽答卷。充分发挥光伏扶贫脱贫带动作用,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67.6万千瓦,覆盖全省110个县(市、区),惠及40.4万户贫困群众,扶贫电站规模和带贫人口总数均居全国第一位。全面完成53个贫困县、6492个贫困村、85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电网改造任务。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扎实推进,实现平原地区农村机井全部通电、全省自然村全部通动力电和中心村电网改造全覆盖,农网供电可靠率、综合电压合格率、户均配变容量均高于国家目标要求。

能源体制机制创新加速释放活力。省级电力交易机构完成股份制改造,实现增量配电改革试点省辖市全覆盖,试点数量居全国第一位,市场主体数量、交易电量规模居全国前列。率先提出“租地下库容、引海气入豫、建区域中心”天然气储气设施建设模式,探索实行“两部制”气价运营模式。组建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统筹省级干线管道建设。兰考作为全国首个农村能源革命试点,探索多能互补、城乡统筹的农村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取得明显成效。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落地见效,绿色电力调度、规划监测预警、充电桩信息互联平台等投入使用。

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实现全面提升。全国首个轮毂高度超过140米风机在我省率先并网发电,推动平原风电发展进入新阶段。全部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60万千瓦以上机组占比达到65%,全省煤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降至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优于全国平均水平6克。全省采煤机械化程度超过95%,掘进装载机械化程度超过92%。平煤神马集团“煤矸石山自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郑煤机集团高端大采高及薄煤层采煤机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面临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是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阶段。

从国际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欧盟、日本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争相推动经济绿色复苏,产业绿色转型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全球能源结构加速向低碳化转型推进,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主要发达国家积极谋划率先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能源低碳转型推动全球能源格局重塑和供需版图深度调整,正在进入可再生能源主导的全新能源体系和发展模式。

从国内看,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相比西方国家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力度更大,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其中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是关键。当前,我国能源低碳转型进入爬坡过坎的攻坚期,碳排放达峰和低碳化已成为能源发展的硬约束,能源结构和系统形态将面临巨大变革,化石能源消费增长空间受限,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亟需能源系统加快适应和调整,绿色能源生产消费新模式亟待形成,战略性前沿性技术亟待加速突破。

从我省看,在工业、建筑业、能源、交通运输、服务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中,能源行业碳排放占50%以上,是我省碳减排的关键领域。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能源发展面临优化结构、保障供应、强化治理等多重目标统筹平衡的考验。一是能源低碳转型压力较大。我省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问题较为突出,煤炭消费占比高出全国水平约10个百分点。国家要求我省煤炭消费减量10%左右,压减煤炭消费、降低碳排放需要供给侧、需求侧协同发力,共同克服用能成本上升、产业结构调整等困难。二是能源安全保障风险持续增大。我省能源资源以煤为主,油气、水、风、太阳能等赋存相对偏少,预计“十四五”期间60%左右的能源需从省外引入,供应保障不确定因素增多,应对极端天气、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以及区域性、时段性紧张局面的保供能力亟需强化。三是能源科技支撑能力薄弱。我省能源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强,灵活高效燃煤发电和现代煤化工等技术研究亟需突破,新型储能、氢能开发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前沿技术和相关产业亟待发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等新模式新业态对新技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四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发挥仍需强化。以绿色能源为导向的价格和交易机制尚不完善,市场主体参与能源领域的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迫切需要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相适应的现代能源体系。

当前,我省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面临着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正在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能源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在一定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牵引下,必须通过降低能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加快外引清洁能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实现,这既对能源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能源发展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蓄积的发展动能持续壮大,也为促进我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能源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和供给保障,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第二章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以生态文明思想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统筹发展和安全,树立“项目为王”鲜明导向,统筹抓好能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坚持节能优先、内源优化、外引多元、创新引领,着力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着力强化节能降碳增效,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创新,持续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绿色低碳为导向。把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作为根本要求,先立后破,一体推进减煤、稳油、增气、强新、引电,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能源生产消费模式绿色低碳变革。

坚持以保障安全为基础。把能源保障、能源安全风险作为防范的首要风险,坚持系统观念,树立结果导向,统筹利用省内省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能源保障途径,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维护能源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碳达峰进程中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构筑能源安全屏障。

坚持以智慧高效为标杆。把数字化智能化作为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5G、人工智能、区块链、北斗、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与能源深度融合,驱动“风光水火储”“源网荷储”横向纵向一体化,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能源系统向更高形态演进。

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改革创新作为破解难题、激发活力、培育优势的关键一招,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通过要素配置、价格机制、排放标准等措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破解能源发展瓶颈约束,增强能源持续健康发展活力。

三、总体布局

按照构建现代能源体系要求,综合考虑全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环境承载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优化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布局,建设“一廊道、两张网、三基地”,形成区域优势互补、协调互动的能源发展格局。

沿黄绿色能源廊道。依托我省黄河流域干支流沿线及周边区域优质可再生能源资源,建设豫北黄河北岸、豫东黄河故道、豫中南引黄受水区、黄河两岸浅山丘陵区等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一批千万平方米地热供暖规模化利用示范区,实施豫西、豫北等“可再生能源+储能”示范项目,有力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坚强智能输电网络。加快建设外电入豫新通道,强化以郑州大都市区为中心的省级500千伏主网架,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推进电网智能改造和调度运行,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

内外联通油气管网。积极拓展四大外气入豫通道,加快推进西气东输三线段等国家主干输气管道和“两纵四横”省内天然气干线建设,完善县域支线网络,基本形成省外引入方向多元、省内管网互联互通的天然气供应格局。推动日照—濮阳—洛阳等油品入豫通道尽快投运,谋划实施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工程,研究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进一步巩固提高全省油品供应保障能力。

中原能源储备基地。依托我省区位优势和现有基础,完善以地下储气库、沿海LNG储罐、省内区域中心为主体的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和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在保障我省能源消费需求的基础上,辐射周边地区,为实现中部地区绿色崛起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围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结合我省乡村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农村能源资源丰富的实际,在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再推进一批试点示范,打造农村能源革命示范基地,为促进新时代乡村振兴奠定坚实能源基础。

智慧能源创新基地。以提升能源系统综合效率为目标,实施能源大数据创新应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示范工程,布局建设一批能源云平台、智能电站、虚拟电厂、分布式能源站、储能示范项目,推进能源全领域、全环节智慧化发展。

四、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能源消费增量的50%以上由非化石能源满足,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能源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全省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煤炭消费占比降至60%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6%以上,风电、光伏发电装机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非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国家目标任务。

——能源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全省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1亿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1.3亿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煤炭产能稳定在1.4亿吨/年,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达到11000公里以上,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更加完善。

——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碳成效明显,单位GDP(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以上,煤电机组供电煤耗降至297克标准煤/千瓦时。能源系统灵活性显著增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的5%。能源系统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能源服务民生持续提升。城乡能源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电网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部地区领先水平,重点乡镇燃气管网基本实现全覆盖,能源领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供电、供气、供暖行业用户报装时间进一步压缩,群众生产生活用能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五”期间,经过继续努力,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展望2035年,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安全可靠供给水平、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大幅跃升,现代能源体系基本形成。

第三章积极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持续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着力提升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清洁低碳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天然气等低碳化石能源替代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能源供应格局。

一、加快非化石能源发展

积极推进太阳能高效利用。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导向,加快屋顶光伏整县(市、区)推进,鼓励利用开发区、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大型公共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探索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结合采煤沉陷区、石漠化、油井矿山废弃地治理等,建设高质量“光伏+”基地。探索光伏发电与5G、制氢、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等新领域高效融合。推进太阳能烘干等工业化应用和热利用技术,以乡镇、学校、医院、新型农村社区为重点,建设一批太阳能供暖、供热水兼发电示范项目。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有序推动风能资源开发利用。按照最大保护、最低影响、适度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高质量风电项目,打造沿黄百万千瓦级高质量风电基地。在电力负荷集中、电网接入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规划、协同开发分散式风电项目。加大已并网项目技术升级改造力度,推进新建项目智慧化、数字化。到2025年,新增并网容量1000万千瓦以上。

因地制宜开发地热能。加强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提高地热资源开发利用量,完善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按照合理开发、有序推动、取能不取水的原则,大力发展中深层地热供暖,实施黄河滩区居民搬迁安置点及已勘查出的地热资源有利区域地热供暖示范工程。积极推动浅层地热能、土壤源、地表水源热泵供暖制冷,利用污水处理厂中水发展水源热泵。扩大地热能在住宅小区、医院、学校、公共建筑等区域供暖制冷应用,研究应用地热能发电技术,加强地下水源回灌监测管理。打造千万平方米级地热能供暖示范区,到2025年,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能力5000万平方米以上。

提升生物质能利用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清洁高效的原则,建立健全资源收集、加工转化、就近利用的生产消费体系。以热定电设计建设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原有纯发电项目进行热电联产改造,推动发展生物质锅炉供热,逐步完善清洁分布式供热体系。推动城镇生活垃圾能源化利用,鼓励省辖市、济源示范区布局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或改扩建原有焚烧设施,支持相邻县(市、区)共建共享垃圾焚烧发电设施。稳步发展非粮液体生物燃料、成型燃料,提高生物质能利用效率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多功能木本生物质能源树种、草本植物,利用荒山荒地、沙化土地大力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合理开发木质生物质能源材料。推动生物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建设一批生物质天然气示范工程,新增生物质天然气产能3000万立方米/年以上。

着力推进氢能发展。积极开展绿氢示范应用,支持集中区域、清洁外电落点区域有效整合富余风电、光伏发电、低谷电力,开展电解水示范,支持发展微电网和共建制氢工厂。不断优化传统氢源,鼓励氯碱、合成氨、炼钢等企业利用剩余产能制氢。着力开发工业副产氢纯化装置,优化氢气提纯技术,提高副产氢回收利用率。构建氢能储运网络,在重点发展高压气态储氢和长管拖车运输基础上,逐步开展更高压力的氢气长管拖车运输和液氢运输示范,适时推进天然气输运管道掺氢和区域性氢气输运管网建设运营。加快推进加氢站建设,优先支持在氢能产业发展较快地方布局建设加氢站,鼓励建设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试点在现有具备条件的加油(气、电)站中增设加氢装置。推进郑州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与郑汴洛濮氢走廊融合发展,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物流园区、城市建设、垃圾转运、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厂区等示范应用。

积极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方针,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水电产业,积极发展绿色水电。着力提高水能资源利用效率,加大老旧水电站技术改造力度。鼓励和保护农村水电生产积极性,优化水资源调度,增加水电发电量。规范水电站安全生产管理,提高水电安全水平。

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按照国家部署安排,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核电,切实加强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开展内陆核电项目前期研究。探索核能清洁供暖,重点聚焦核能小堆先进技术,在条件适宜地方适时启动核能供热小堆示范项目研究。

二、促进化石能源绿色转型

推动煤炭绿色高效发展。推进煤炭从总量性去产能向结构性优产能转变,加快绿色矿山建设,适度发展优势煤种先进产能,持续淘汰落后无效低效产能,对30万吨/年以下矿井进行分类处置,确保煤炭产能稳定在1.4亿吨/年左右。优化煤炭产品结构,持续提高煤炭入选率。促进骨干煤炭企业传统非煤产业转型升级,延伸煤基产业链,将燃料变成材料,建设一批碳基半导体、高性能纤维材料生产基地。

加快火电结构优化升级。优化煤电项目布局,原则上不再建设除民生热电外的煤电机组,在严格落实产能置换的前提下,在豫南、豫东等电力缺口较大地区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清洁支撑电源。持续优化调整存量煤电,淘汰退出落后和布局不合理煤电机组,有序关停整合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机组供热合理半径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按照等容量置换原则,在保障电力、热力可靠供应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城区煤电机组“退城进郊(园)”。推进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电源转型,加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能力建设。实施煤电机组标杆引领行动,深化煤电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加强工业余热回收再利用,积极发展余热发电。

充分挖掘油气生产潜力。稳定省内常规油气资源产量,加大中原油田、油田区块精细勘查力度,实施“控递减”和“提高采收率”工程,保障持续稳产。积极推进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持续推进炼能优化。对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谋划打造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洛阳高端石化产业基地,引导洛阳石化按照“少油增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实现炼化一体化发展;调整洛阳石化现有油品产品结构,提高航空煤油产量。支持濮阳新型化工基地建设,结合现有化工产业基础,研究谋划石化接续项目。支持南阳特种石蜡生产基地建设,充分释放油田石蜡精细化工产品产能,提高石蜡高端产品产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加强电力灵活调节能力建设。加快推进在建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完善支持政策,谋划新一批抽水蓄能站点。全面推进火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引导燃煤自备电厂调峰消纳可再生能源。合理规划布局调峰燃气发电机组,推动气电与新能源发电融合发展。推动新规划建设的风电、光伏发电项目配置储能设施,提高新能源消纳存储能力。

推动电力系统适应高比例新能源并网运行。统筹高比例新能源系统发展和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强化系统有功调节和调相机等动态无功支撑能力建设,增强电力系统清洁能源资源化配置能力,推动调度运行智能化、扁平化,提升新能源并网友好性和电力支撑能力。整合优化区域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合理配置储能,以先进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建设一批“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模式。

持续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扩大电力需求响应实施范围,突破工业用户作为单一主体参与模式,加强负荷聚合商培育,深入挖掘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和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等灵活性调节资源,进一步释放居民、商业和一般工业负荷的用电弹性。加快电力需求响应与电力市场建设有效衔接,研究建立用户侧参与市场化辅助服务的补偿和激励机制,引导用户错峰用电,推动需求响应从临时性、紧急性措施逐渐转变为常态化、市场化手段。结合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建设省级电力需求响应平台,实施响应全流程管理和线上办理,深化需求响应大数据分析。

提升电网运行调度水平。推动建立多种能源联合调度体制,发展柔性直流输电,优化电网安稳控制系统配置,全面提升电网灵活控制和抗干扰能力。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提高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适应分布式电源广泛接入和多元化负荷发展需求,增强电网就近就地平衡能力。增强电网适应性,加大配电自动化改造力度,发展以消纳新能源为主的微电网、局域网、直流配电网,实现与大电网兼容互补。支持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项目建设,实现新能源就地就近开发消纳。

第四章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增效

持续实施节能降碳增效行动,把节能降碳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形成节能低碳的能源消费新模式。

一、推动能源生产绿色化

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加强化石能源生产过程碳排放监控,加快应用绿色开采和智能化技术,加大余能、副产品回收利用力度,降低煤炭、油气开采过程中碳排放。加大煤层气(煤矿瓦斯)、油气田甲烷采收利用力度,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推广应用。推广化石能源开采先进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等电气化改造。

推进能源加工储运提效降碳。加快炼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延伸炼化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行煤炭分质分梯级利用,推动煤炭转化向高固碳率产品发展。优化煤炭物流网络,提升铁路、水路、铁水联运等运输比例,发展多式联运等绿色运输方式,支持企业推广智慧低碳仓储和物流。

大力发展能源低碳循环经济。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开展采煤沉陷区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积极推动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避免污染空气和地下水。利用采煤沉陷区、关停高污染矿区发展风电、光伏或农林生物质产业。探索开发已枯竭或无开采价值油气田、煤炭采空区的二氧化碳地质封存能力。探索开展废弃岩盐钻井、闭坑的金属矿山地下巷道、采空区对二氧化碳的地质收纳封存研究。

二、促进用能方式低碳化

推动重点行业绿色低碳用能。加强工业领域节能,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广节能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建立以碳排放、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为约束的减排机制,推动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建立绿色用能监测与评价体系,完善绿色能源消费认证标识制度,引导工业企业和园区高效开发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改造升级挖掘节能减排潜力。推动提高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发展节能低碳建筑,推进城镇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加强建筑能耗计量、监测、统计,深入推进新建建筑规模化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鼓励重卡、船舶使用LNG或氢能替代燃油。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提升工程,开展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节能,提高数据中心、5G通信基站等能效标准,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市政基础设施融合,提高运行效率和节能水平。

促进生活领域用能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推进清洁取暖,提升现有大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能力,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地热能供暖,扩大集中供热覆盖区域,增加省辖市城区和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县城城区集中供热面积。推广商用电炊具、智能家电等产品,提高餐饮服务业、居民生活等领域电气化水平。大力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居民科学合理用能。持续开展散煤治理工作,加大民用散煤清洁化治理力度,积极稳妥推进洁净型煤配送供应,到2025年,力争我省平原地区散煤基本“清零”。

加快农村生产生活电气化。推进大型农业生产机械电能替代,培育和发展电气化农机服务站点,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合作社、家庭农场、现代农业园区电气化改造,加大农用散煤替代力度,推广电气化育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技术等。优化电网企业办电流程,大力推广高能效用电技术。加快迭代升级农业电气化新技术、新产品,助力乡村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推进家居生活领域电能替代,倡导使用节能高效空调、电冰箱、电厨炊等家用电器,提升电能在农村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引领乡村绿色用能新风尚。

三、提升节能降碳管理能力

完善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严控能耗强度,以化石能源为重点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实施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探索实施区域能评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强化节能审查事中事后监管,形成“区域能评+分类管理+能效标准”的节能管理模式。以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重点,加快制度突破、机制创新、模式探索,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企业、项目流动和集聚。建立智慧节能综合服务平台体系,有效提升节能管理水平。推行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实施能源消费集成化、智能化改造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改造。

持续推进煤炭消费替代。科学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严格落实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加强重点行业煤炭消费监测预警管控,着力压减高耗能、高排放和过剩落后产能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进工业余热余压、电厂热力、清洁能源等替代煤炭消费,加快推进燃料类煤气发生炉、燃煤热风炉、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窑)、建材行业煤炭替代,大力削减民用散煤及农业用煤。

第五章着力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坚持底线思维,加快引入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持续完善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全面提高能源供应稳定性和安全性,切实保障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过程中的能源安全。

一、构建多渠道全方位能源外引格局

扩大外电入豫规模。积极挖掘现有外电入豫通道送电能力,加快特高压交流电网建设,逐步消除特高压“强直弱交”安全隐患,全面释放青电、疆电入豫工程送电能力。加快推进陕电入豫工程建设,其中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不低于50%。加强与内蒙古、山西、吉林等省(区)衔接,综合考虑经济性和合理性,积极研究论证第四条外电入豫通道。

拓展外气入豫通道。对接国家“西气东输、北气南下、川气东送、海气登陆”战略布局,积极拓展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外气入豫通道,多元引入西气、俄气、川气、海气、晋气、陕气等资源,构建多方向气源、多途径引入的通道格局。进一步扩大西气东输一线、二线、榆林—济南输气管道等现有资源外引通道输气能力。全省天然气外引能力达到240亿立方米/年。

完善油品外引通道。打通海上原油入豫通道,降低省内炼化企业原油运输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完善以郑州为枢纽的油品骨干网络,强化互联互通,提高成品油管输比例和外引能力,保障全省成品油市场稳定供应。

提升优质煤炭外引能力。鼓励省内企业与晋陕蒙等高品质煤源地建立战略合作共赢发展机制,形成稳定的省外煤炭供应保障格局。优化调整煤炭运输结构,充分利用大能力铁路通道,积极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减少公路运输量特别是中长距离运输量,推动运煤专线与矿区、用户、储备基地等无缝衔接。

二、完善能源输运网络

打造新一代坚强智能电网。推动省内骨干网架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城市配电网和中部领先的农村电网,形成各电压等级灵活调配、多元化负荷安全接入的坚强智能电网。持续强化省级500千伏主网架,提升豫西外送断面、豫东受电断面、豫中—豫南大通道输电能力,消除末端电网供电安全隐患。推动市域220千伏支撑电网优化升级,加快城市新区、工业园区及末端地区变电站建设,强化220千伏环网结构。加强城镇配电网建设,开展供电高可靠性示范,实施城镇老旧小区配套改造,提高城镇配电网供电能力和防洪抗灾能力。巩固提升农网改造升级成果,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区电网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提升乡村电气化水平;持续完善农村电网架构,缩小供电服务半径,提高户均配变容量,逐步缩小城乡供电服务差距,实现农村电网供电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完善油气输送网络。按照省级统筹、多主体参与的原则,加快推进“两纵四横”省级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强化气源统筹调配能力。持续推动国家天然气干线配套支线、县域支线管道以及储气设施就近接入管网,补齐跨区域、跨市县调配短板,提升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实施天然气管道入镇进村工程,形成区域成网、广泛接入、运行灵活、安全可靠的天然气输配管网系统。畅通洛阳炼化基地成品油外送通道,推进省内油品管道互联互通,持续完善覆盖全省、辐射周边的成品油输送网络。

适度超前建设充电网络。加大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居民区、单位内部停车场、产业园区、景区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干线公路沿线服务区快速充电设施布局,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支持开展光、储、充、换相结合的新型充换电场站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的充电网络。大力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推动与省新能源汽车平台互联互通,形成“车桩互联”的智能充电网络,为无人驾驶、无感支付奠定基础,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充电服务。

三、增强能源风险管控能力

提高电力应急处置和抗灾能力。强化电网分区运行能力,推进220千伏分区电网建设,进一步提升电网互通互济能力、上下级电网协调水平。积极推进郑州坚强局部电网建设,实施供电“生命线”工程,优化电网项目选址布局和设备选型,全链条强化防灾能力,确保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坚强局部电网恢复重要用户供电时间不超过2小时。加强电网黑启动电源建设,加快推进南阳天池、信阳五岳、洛阳洛宁等水电调峰设施建设,新建一批小型燃气发电机组。推进重要用户自备应急电源配置,落实《重要电力用户供电电源及自备应急电源配置技术规范》要求,开展重要用户应急能力建设情况排查,督促重要用户配足柴油发电机、UPS(不间断电源)等自备应急电源,确保应急发电设备“应配尽配、配而能用”。加强应急发电车、应急照明装置等防汛抢险保供电应急装备配备,适当配置卫星电话或远距离应急对讲机,采购涉水能力较强车辆或为车辆加装涉水配件。提升电力安全核心信息自主可控能力,购置国产自主化的电子信息安全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中间件,逐步减少对国外产品和技术的依赖,实现软硬件设施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降低安全风险。

强化电力系统网络安全。落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完成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保护。完成各地调度主站、配电自动化主站、调控云、数据中心等防护能力提升建设,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处置方案,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健全7×24小时网络安全在线监测机制,完善全场景态势感知平台,加强关键节点监控,提升网络安全分析管控能力。加大安全接入平台、隔离装置等自主可控产品应用力度,建立网络安全常态监督和通报机制,完善网络安全技防体系,健全全域网络安全技术监管体系。加强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建立“企业负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管理机制,督促储能电站建设单位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加强设计、施工、运行、拆除等环节全过程安全管控与监督。

提升油气储备调节能力。加快构建“大型地下储气库、沿海LNG储罐、省内区域储气中心”三级储气调峰体系。建设中原储气库群,打造百亿方级储气基地,加快推进江苏滨海大型LNG储罐等项目建设,适时增加省内6座区域性LNG应急储备中心储气能力,形成与全省天然气消费水平相适应的储备能力。完善储气调峰运行机制,培育储气调峰市场。打造洛阳原油商业储备基地,新增原油储备能力80万立方米。

建设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鼓励煤炭生产、流通、消费等企业新建、改扩建储煤设施,提高储备能力。利用输煤通道在煤炭生产地、消费地、铁路水路交通枢纽等地,因地制宜推进煤炭储备基地建设,补齐煤炭绿色运输、应急储备短板,完善煤炭储备体系。

第六章积极培育现代能源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升级,做优做强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支撑能源低碳转型的新增长点。

一、推动能源智慧化升级

推进电网数字化建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构建高度智慧化电网运行体系。推动新型计量设备改造升级,提升数据采集、检测的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新型计量体系建设,全面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探索电力行业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保护体系。到2025年,基本实现电网状态全息感知、信息全向传递、业务全景协调、安全全域防护、数字全效赋能。

加快智能煤矿建设。对具备条件的生产煤矿加快智能化改造,在采掘(剥)、供电、供排水、通风、主辅运输、安全监测、洗选等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进行智能优化提升,推进固定岗位无人值守和危险岗位机器人作业。推行新建煤矿智能化设计,建设智能化生产、安全保障、经营管理等多系统、多功能融合的一体化平台。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新建煤矿要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到2025年,大型煤矿和灾害严重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实现开拓设计、地质保障、采掘(剥)、运输、通风、洗选物流等系统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协同运行,井下重点岗位实现机器人作业,露天煤矿实现智能连续作业和无人化运输。

促进油气设施智能化发展。建设全省智能化油气管网平台,采集管理管网基础信息,监控管道运行动态,统筹调配全省油气资源,提升全省油气管道保护水平。加快推进城市燃气系统智能化改造,推广物联网智能燃气表,推进天然气接收站、调压站智能化建设。

优化综合智慧能源服务。聚焦产业发展、新能源发展、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深度挖掘“能源—经济—环境—民生”关联关系,拓展能源大数据应用场景。开展智能调度、负荷调控等智慧能源系统技术示范,推进能源资源协调开发和科学配置,促进与多能互补示范园区、智慧综合能源服务的融合发展。围绕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智慧能源平台,推进共性技术平台化服务和商业模式创新。

二、强化能源科技创新

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深度脱碳技术研发储备,加大CCUS技术开发与示范力度。超前研发新一代低成本、低能耗CCUS技术,发展与能源耦合的负碳排放技术。推动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重点领域整合新建一批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加快低碳能源技术装备产业化,推进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围绕煤层气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加快能源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工作,积极探索核能清洁供暖。

打造一批重点能源研发平台。鼓励重点能源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开展协同创新,在能源与生态协同等领域联合组建一批“政产学研用”一体的研发基地作为联合创新平台,积极培育建设能源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进能源科技领域国际合作交流。重点加大引进培育力度,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开展“院地合作”,加强与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部级研发机构在我省布局创新平台和基地。

三、打造能源产业发展新引擎

推进风能产业集聚发展。重点突破大型风电场运行维护、变流变桨智能控制、风场大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升低风速风电机组生产制造水平。支持许昌、安阳、信阳、濮阳等风机主机生产基地扩能提效,带动叶片、轴承、制动器、塔筒等风电配套产业集聚发展,推动风电装备产业链更加完备。推进风电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加快风电与储能技术融合,提高风电基地消纳利用水平,提升风电稳定性和持续性能力。

推动太阳能产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先进晶硅电池、高效光伏组件和智能逆变系统,促进太阳能集成应用技术开发,推动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阳能利用新技术产业化。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发展,促进分布式利用技术与储能技术融合,实现上游制造与下游应用市场协同立体化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推动生物质能地热能产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发展生物质资源收运、成型、气化、发电及供热综合利用装置,突破先进生物质能源与化工技术,培育发展非粮生物质液体燃料多产品联产,探索开展纤维素乙醇、绿色生物炼制产业化示范。稳步发展生物质供气供热、生物液体燃料等,培育一批生物质装备制造、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综合服务等特色骨干企业。开展地热核心技术攻关,探索地热能发电技术研究应用。大力发展先进地热监测技术、钻井设备、高效热泵、换热器装备,补齐地热装备制造业短板。推进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融合,完善产业链,培育一批地热能产业龙头企业。

加快储能产业发展。积极开展新型储能技术和装备研发,协同推进先进物理储能、化学储能技术创新,加强大规模储能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突破。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领域储能示范应用,促进储能系统与新能源、电力系统协调优化运行。开展压缩空气储能、利用废弃矿井建设无水坝抽水储能试点,鼓励增量配电网、大数据中心等配套建设储能设施。加快储能商业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和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争取储能产业相关上下游企业在我省布局,带动储能产业链延伸发展。力争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

培育壮大氢能产业。加强氢能产业自主创新,促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发展,加快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装备研发,聚焦工业副产氢纯化和绿氢制取、氢气储运及加注、氢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系统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集成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提升氢能供给水平,优化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开展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示范。探索氢能应用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氢能制取和储运新业态,培育氢能产储运用全产业链。充分利用氢—电转换优势,通过多能互补和智慧微网等手段,因地制宜布局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推动在工业园区、矿区、机关、学校、医院、商场等开展以氢为核心的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为用户提供电能及高品质热源。

第七章创新完善能源碳达峰、碳中和体制机制

坚持破解瓶颈和增强活力相结合,持续深化能源领域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和商业模式创新,为能源高质量发展和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

持续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电力中长期和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扩大市场交易主体范围,推动新能源发电及跨省区电量有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推进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扩大辅助服务提供主体范围,探索开展跨省区电力交易、辅助服务费用向用户侧疏导等机制研究。稳步推进输配电价改革,进一步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实施尖峰电价和季节性电价政策,逐步形成结构优化、水平合理的输配电价体系。加快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提升配电网内清洁能源利用效率和运行效率。加强电力市场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推进交易机构独立规范化运行。

有序推动油气体制改革。完善省内天然气管网建设机制,充分发挥省级天然气管网公司统筹作用,鼓励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健全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探索实施储气设施定价机制及运营模式,合理疏导储气成本。依托中原储气库群规划建设天然气储配交易中心,推进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化定价范围,完善管道天然气输配气价格体系。推动油气管网设施向第三方市场主体公平开放,提高油气集约输送和公平服务能力。

二、拓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

打造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升级版”。深化兰考农村能源生产、消费、技术、体制革命,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和消费规模,加快“能源+”特色片区建设,持续推进惠民利民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创新,开展多能互补、能效管理、需求响应、智慧用能的多类型综合能源服务,推动实现“资源能源化、用能低碳化、能源智慧化、发展普惠化”,将兰考打造成为全国农村能源革命的典范。

推进新一批农村能源革命试点示范。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县域、开发区、村镇为单位,采取多能互补、智能园区、产业融合等模式,建设新一批试点示范区,推动农村能源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充分开发和就地消纳,推动试点示范区逐步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供应消费体系。鼓励各地结合能源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城乡清洁能源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城乡统筹、多能互补的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新模式。

三、强化政策保障和能源监管

加强能源低碳转型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考核机制,研究制定可再生能源供热相关标准和规范,不断完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完善绿色电力证书交易机制,加强与电力市场、碳市场衔接。推动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新能源、储能、氢能、CCUS等绿色低碳技术应用。鼓励商业银行通过优惠利率、专项再贷款等绿色信贷方式,对低碳项目建设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支持各地、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专项债券,为低碳技术推广、高碳产业及高碳项目低碳化转型提供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支持政府引导基金带动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能源领域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或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新兴技术研发和低碳产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

优化能源监管模式。加强与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各地政府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相互配合,确保国家和全省能源重大规划、政策、标准和项目有效落地。加强能源领域信用管理,强化能源市场作用,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健全能源监测预警应急机制,强化能源生产、运行、环境等领域事故应急能力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完善演练制度和应急调度机制,有效减少能源中断损失。依托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建设区域性能源资源交易系统,探索开展天然气、电力、煤炭等能源资源线上交易,有效发挥交易平台在要素配置中的优化集成作用。依法依规履行能源安全监管责任,加强油气管道保护、电力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加强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督促企业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坚决遏制能源领域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第八章加强规划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省现代能源体系建设和能源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指导推进规划实施。各地要结合实际,细化本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推动各项举措落实落地。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对工作推进不利的责令限期整改,对工作成效显著的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予以通报表扬。建立健全督导服务机制,根据规划明确的各项目标任务,对各地实施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指导,跟踪分析进展情况,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二、明确责任分工

省发展改革委要发挥规划实施牵头作用,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协同联动的规划实施工作机制,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相关工作,及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农业农村、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研究制定细化配套措施,建立任务台账,加强联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协同做好相关工作。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4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纯电动公交车;运营管理;维护保养

前言

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同时也可以促进节能减排,有效防治城市空气污染,人们生活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也可以得到大大提高。在近期的《广东省“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实施方案》中也曾提出到2020年,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累计超25万辆,其中私人乘用车领域累计超20万辆;新能源公交车保有量占全部公交车比例超过75%,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比超过65%。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已成大势所趋,尤其纯电动车将成为公交车的主导。

1现有新能源公交车的类型及使用情况

参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而当前新能源公交车的类型主要分为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纯电动公交车、燃料电池公交车。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是一种新型的混合动力电力汽车,它能够利用发动机以及电力电池为驱动电机提供能量,驱动车辆行驶。它综合了纯电动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的优点,它具有整车造价相对低,运行起来更加灵活,燃油经济性及排放性能更佳,使用及维修成本低等特点。燃料电池公交车是以氢气作为主要燃料,它不会产生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和颗粒物(PM)等有害物质,只生成水(H2O),具有零排放、无污染的特点,但由于氢燃料电池技术不够成熟,成本高的特点,暂时限制了它的发展。纯电动公交车是指仅以车载充电电源为动力,用电机驱动车轮行驶的公交车辆。该车辆可从制动过程回收能量,除此外必须通过外部充电设备来补充电能。综合比较三类车型,由于纯电动公交车具有零排放利于改善城市环境,综合能源利用率最高,利于国家实现能源结构调整,结构简单、使用和维修方便、使用成本低等优点,因此纯电动公交车是我国新能源公交车的主要发展方向。

2纯电动公交车的运营管理保障

我国纯电动公交车自2005年在国内正式运行以来,运用范围不断扩展和延伸,但由于技术不成熟,在使用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续航里程短、故障率高、运行费用大、火险事故等。因此,为保证公交线路的正常运营,加强运营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可靠的线路运行调度保障是实现正常运营的基础。在营运调度方面,应采取作业计划的调度方式,采用独立的智能调度系统来管理纯电动公交车线路运行,通过建立监控中心,以信息化手段监控线路运行,保证计划执行率达98%或以上;建立一个快速反应、可操作的营运应急响应机制。其次,加强车辆运行技术保障。一严格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及职能、日常使用、远程监控、驾驶操作、维护保养、技术标准、应急处置流程和运行管理的规范;二建立规范、专业的驾驶和维修队伍及应急保障队伍;三科学汇总分析,跟踪车辆日常运行情况,加强运行记录和数据收集,定期汇总、分析车辆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排除问题,为进一步完善运行管理总结经验。

3纯电动公交车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纯电动公交车主要有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电机控制器、DC-DC变换器、整车控制器部分、车载充电机、辅助系统等组成。纯电动汽车作为公交车使用,其特点是车速不高,启动、制动频繁,载客量大、负荷大,同时电池系统也存在续航里程短,受环境温度影响大等特点,因此在使用过中需要掌握合理的使用和维护方法,才能提高使用安全性及降低故障率,延长车辆的使用寿命。

3.1动力电池的合理使用与维护

目前,纯电动公交车的充电方式有快充、慢充、快换和在线充电4种类型。充电电池采用哪一种充电方式取决于电池的类型和特性,例如:磷酸铁锂电池通常采用“慢充”,而多元复合锂和钛酸锂电池可以采用“快充”。“慢充”采用小电流充电,时间需要5-8小时,可以满足公交车一天的运营;“快充”采用大电流充电,时间仅需10-15分钟,续航里程通常可以满足公交车一条线路一个来回的运营。电池在使用中不可以长期过充或过放电,因此要根据不同电池的充电特点及时调整班次,合理利用客流低峰时段,换班间隔时间,充分做好车辆的补电工作,以达到既保护了电池又不影响公交车全天的正常运营。另外,驾驶员的操作习惯也会对车辆的运行造成重要影响。例如,车辆行驶时尽量避免猛加速、猛减速,尽量避免停车起步过于频繁,否则不利于能源的节约。动力电池需要每三个月或运行5000km后进行一次电池单体电压检测,运行1.5万km后进行单体电池换位,并统一放电,再重新充电到标准值,以激发电池活性,保证电池组电压的均衡性及电池容量。对动力电池维护进行日常、周、月、季度、年度保养。每次保养需检查连接插头是否有磨损、松动、烧蚀等故障;查看显示屏电池界面的电池电压、电流、温度、SOC等信息是否正常。周维护时要查看电池有无漏电情况;正、负极电池动力线是否有变形;电池箱风扇是否正常运转;检查辅助发电是否正常;电池充电期间有专人看护,禁止雷雨天气给车辆充电。当电池组出现起火、冒烟等紧急情况时,应先切断高、低压电源,再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电池箱应定期检查及清洁,检查急停开关是否正常工作。

3.2驱动电机的维护

出车前检查水箱防冻液,如不足应及时添加;检查驱动电机及控制器各连接部位是否有松动;检查连接驱动电机的相关线束及插件是否存松动、老化、破损、腐蚀等现象。每两个月检查电机与控制器的水冷管道是否通畅;每半年对电机与控制器的表面用高压气枪进行灰尘清理。

3.3动力转向系统的维护

定期检查转向间隙;定期更换转动器润滑油;再换季保养或1万km时检查转向油液位及油液是否出现渗漏。

3.4制动系统的维护

定期检查制动管路的密封性,若管路出现弯折、破损、变形等情况应及时更换;排出储气筒中的冷凝水;检查制动系统密封性。

4总结

发展新能源车是未来节能环保,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而发展新能源公交车也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尤其在车载电源、动力、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充电量等方面成熟以后,纯电动公交车必然是今后城市公交车辆的发展主流。纯电动公交车只有在运行中采取高效的运营管理和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技巧,及时做出正确的维护保养,才能让电动公交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陈武.纯电动公交车运营技术管理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6:33-34.

[2]邱建欣,孙善杰.浅谈新能源公交车的综合应用[J].人民公交,2016(06).

[3]张铭博.新能源客车的发展[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10:135~137.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5

关键词:联合储备管理;应急电力物资;物资调配;信息系统

引言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其中应急电力物资储备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我国能源资源高效可靠配置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的应急物资管理策略主要是面对意外事件时采用紧急调控的临时决策。在电力应急物资的分配与管理方面,必须加强管理,确保在突发事件下的调配速度。

1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目前发展现状

当电力系统遭遇突发事件,很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进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恢复供电。如果电力基础设施遭到损坏,电力行业的安全性面临很大的挑战。然而电力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一旦中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当突发事故发生导致电力设施的损坏,相关的电力部门必须在较短时间内修复使损失成本降到最低。当电力系统不能正常工作时,其设施修复需要充足的资源,因此,为了防止意外发生,电力系统的有关部门会储存一些备品物品作为电力应急物资,以便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发挥重要作用。在灾害预测与灾害演化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无法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电力事故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进行准确预测,进而导致电力应急物资储备管理难度较大。在现有的电力应急物资管理方式下,省级电网的大多数电力应急主体均独立地对电力应急物资进行储备。由于各主体的不同个体之间缺乏应急电力物资资源分享条件,导致各主体的电力应急物资储备可能出现类别重复或数量缺乏的问题,不利于提高资金利用率。同时,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电力应急物资调度和运输需要较长时间,应急物资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快速调配。

2电力应急物资管理与调配的作用

突发事件引发的电力物资需求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特点,这一特征使得电力应急物资的储备策略难以确定。当意外事故发生时,通常会出现电力基础设施的损坏以及使电网遭到破坏,这时电力应急物资的及时供应是保障电网后续正常运行的基础,合理高效的电力应急物资调配能够节约大量的修复时间。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力突发状况导致的损失,需要对电力应急物资的管理进行系统分析,制定电力应急物资的管理优化方案。当突发事件或灾害发生时,合理地分析物资的需求,制定调配策略。

3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的系统分析

当发生意外事故时电力应急物资的管理和储备是应对困难采取的主要措施,但由于电力应急物资的数量以及种类都是各种各样,这就会使得电力物资的管理过程通常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所以,如何科学高效的应对电力应急物资进行优化是基础工作。

3.1应用场景

如图1所示,在整个电网企业发生事故期间电力应急物资的调度、使用、回收等环节中,系统着眼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电力应急物资数据使用、管理、保存场景:数据作为电力应急物质信息化及后续利用的根本,数据的来源是使用、根本是管理和保存。应急物资系统会完成从电网系统部门或应急事件搜集关于应急物资数据进行利用和存储的应用场景。(2)电力应急物资系统查询利用场景:当电力事故发生后,在收集电力应急物质数据的基础上,怎样将有用的电力应急物资数据准确收集出来是保证电力应急物质进行科学支援和分配的前提条件。电力应急物资系统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发生事故的状况对电力应急物资数据进行不同方式的查询收集的应用场景。(3)电力应急物质分配监控应用场景:当提取需要的电力应急物资时,然后将电力物资实体从储备地点分配至发生事故的现场时,电力应急物资调运监控对紧急支援工作的相关安排具有重大的影响。

3.2建立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管理运作流程图

如图2所示,当电力部门发生紧急事件后,应快速开启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管理系统,其中包含开启电力应急物资管理和信息系统,并创建对应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会根据电力事故发生的相关状况,对电力应急物资需求进行初步的分析,并通过电力应急物资信息系统了解有关电力应急物资的保存、规格、品种等具体衡量标准,以及电力应急物资的数量及发放品种等,后续来找出联储管理系统内的电力应急物资,并进行分配和运输送达到需求者手中。

3.3电网企业应急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通常情况来说应急电力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应急电力物资管理系统的基础,与此同时由于应急电力物资管理具有特殊性质,以及在信息系统的网络数据保存和电力应急物资分配等方面可能与传统的电力物资管理系统具有显著的差别。开发电力物资管理系统,把通常情况下的电力物资管理与紧急状况下的电力物资管理模式区分开来,平常管理对紧急状态下的物资管理不同,并试图重新建立独立的应急电力物资储备系统以及对应的电力物资管理部门,并试图做出充分准备并保证在不同情况下,确保电力应急物资管理系统安全和高效地运行,并为电网系统的稳定奠定良好的基础。

4应急电力物资联合储备管理相关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系统地阐述应急电力物资联合储备的相关发展现状以及应用管理等问题,电力物资联合储备系统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联合储备模式为解决物资重复储备、资金大量使用以及物资闲置提供了有效的作用和方法,目前联合储备的实行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研究联合储备模式下的应急电力物资管理为新库存管理模式下的电网物质配送管理方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未来还需要加强对其电网应急电力物资联合储备的管理研究。

参考文献:

[1]黄燕金.加强应急物资管理[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8(6):38-39.

[2]王乐,孙强,刘建琴.中外应对电网冰灾事故措施对比分析[J].电力技术经济,2008,20(2):6-10.

[3]刘盛.浅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工作[J].电力技术经济,2003,15(3):54-56.

[4]梁灿.浅析供电企业的物资管理状况[J].广东科技,2010(8):121-122.

[5]王秀焕.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青海电力,2003(4):39-43.

[6]尚敬福,张瑜,张建华.电力应急物资联合储备管理系统设计[J].能源技术经济,2010,22(06):57-60.

[7]张素青.电力企业建立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建议[J].科学理论,2011(08):35-37.

[8]安莉.基于联合储备模式的电网企业仓储网络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

[9]赵文航.电力企业维修物资储备方式转型探索[J].神华科技,2011,9(02):3-6.

[10]曹俊超,戴克商.物资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1]刘国巍.我国地震灾害应急物资协调调配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6

一、中段建成投产,南段加快建设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吉林长岭—河北永清)——中俄东线中段工程于2019年7月4日全面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日,国家管网集团组织该段管道正式投产运营,来自俄罗斯的清洁天然气正式抵达首都北京和京津冀腹地,为首都经济圈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中俄东线中段建成投产,有利于改善环渤海地区空气质量,拉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完善区域能源结构;同时与已建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陕京管道系统及大连LNG、唐山LNG、辽河储气库等互联互通,有效增强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应能力和调峰应急保障能力,提升供气能力2700万立方米/日,助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河北永清—上海)——中俄东线南段工程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届时,俄气直通上海,实现“北气南下”,该管段联通已建成的东北管网、华北管网及华东管网,投产后日输气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比现有输送能力提升近3倍,将打破京津冀与长三角经济圈天然气输送能力瓶颈,进一步提高油气管网的应急保供能力。中俄东线南段工程所经四省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布,施工技术复杂、安全环保要求高。国家管网集团在中俄东线南段建设过程中优化路由设计,近1/5的线路管道采用非开挖穿越方式,最大程度保护生态自然原貌,既维护了“绿水青山”,又在工程质量、科技、安全、环保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二、“万里长江第一长隧”有序推进

被视为俄气入沪最后的“卡脖子”工程的长江盾构穿越项目,是目前世界油气管道领域单次掘进距离最长、埋深最深、水压最高、直径最大的管道穿江盾构工程,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长隧”。因施工区域位于长江主航道以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采用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小直径常压刀盘盾构机“畅通号”,独头掘进10.226千米,创下全球单台盾构机独头掘进里程最长纪录。其中盾构过长江段7.5公里,是在建穿越长江最长的隧道。中国盾构机“畅通号”2021年5月18日始发以来,不断刷新掘进纪录,特别是在2021年11月,单月掘进1003.5米,创造了泥水盾构机单月掘进新的世界纪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国家管网集团采用泥水平衡盾构及弃渣密封船运等环保措施,综合应用迷宫型泥浆池、多级筛分系统、细颗粒离心系统,实现泥浆不落地、弃渣不漏失,达到“零渗漏、零排放、零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长江自然生态。按照计划,到2023年底,“畅通号”将完成这场“江底马拉松”,进入隧道管道安装阶段。横贯中国东部的这条能源大动脉预计2025年可实现全线贯通,把途经东北三省、京津冀地区的俄气送至长三角地区,提高长三角地区天然气的应急保障能力。

三、“平安管道、绿色管道、发展管道、友谊管道”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7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气污染;治理

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期,经济发展体系比较粗犷,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产能过剩、过度开发能源、经济增长结构不合理和机动车燃油排放量不达标等问题,加剧了大气环境的污染。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现状主要是工业排放不达标,不科学合理的过度开发能源、汽车尾气排放不合格和工业建筑扬尘等问题。所以大气治理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优秀经验,结合城市地理环境,针对突出性问题展开严格治理环境的方式与手段。

1大气污染的原因

1.1宏观经济结构失调

在工业发展时代的后期,对于工业经济体系来说,随着重工业的工业产值增加,高度资源损耗和能源消费指数增长比重相对增加。因为能源利用科学技术水平的局限性,能源可重复使用率普遍较低,因此也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根据我国部分城市正在开展经济结构改革期间,节能减排与能源可持续性利用科学技术还不够完善,仍然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

1.2工业生产偷排直排

城市周边的重工业企业存在着工业废气不按照国家标准排放的问题,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直接排放会导致大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科学规划胡乱排出工业废水,通过中央督导组严格惩治后现象有所改善,但绝大部分没有资质的小企业还是在和监管部门打游击战,这种夜间偷偷排放的现象还是没有杜绝[1]。

1.3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机动车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出行方式之一,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我国机动车还没有全部加装汽车尾气净化技术,汽车尾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合物,加剧了空气密度二氧化碳的形成是主要大气污染问题之一,机动车拥堵时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所以汽车尾气排放量是大气环境严重污染主要原因,排放的化学物质形成颗粒物能够造成大面积的大气环境污染。

1.4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

我国不少城市并没有避免工业化经济体系改革的通病,而是用过度开发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换取城市建设发展速度。重工业的工业废气不但会导致大气环境的污染,还会造成城市空气环境污染,所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一定要注重工业体系的节能减排。

2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2.1提升跨域产融结合能力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要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应用宏观调控政策,科学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科学指导各项产业发展,坚持产业绿色发展、环保节约、节能减排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选择。根据国家城市发展步伐,结合科学技术理论的产业结构转型方针,规划好产业结构多元化升级目标,各级政府结合自身城市特点,规划好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治理方案,完善保障好产业结构转型的目标[2]。经过战略整合布局,资源整合重组,有效促进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挖掘深度开发技术潜力,降低节能减排的投入成本。

2.2强化区域联合专项督查

为了彻底杜绝企业违法违规排放,政府可以利用执法必严的治理方针,重拳打击城区周边和城乡结合区域的违规排放企业,通过具体部署对排放散污染企业严格监管方案,重点倾向对三不管地区的严格排查,防止工业废气现象。同时,积极引导低级产业退出市场的机制,帮助周边人民群众建设绿地花园。对企业整改不到位的反复排污的现象要从严惩处。属于大气污染物淘汰类企业,必须依法关停取缔,积极开展两段三清政策。根据跨区域执法监管的方式重拳打击漏网的排放污染物的违法企业,全面开展散污企业的治理工作。积极利用高科技检测装备(如无人侦察机和大气污染物检测仪器),精准实施对区域企业的强化管理。

2.3构建区域能源互联网

为了更好地进行节能减排,应该科学规划能源管理工作制度,把煤炭污染作为治理工作的重点内容,积极改革与创新传统工业企业的污染排放的环保设备,做好工业污染治理工程的建设。首先,应该治理煤炭行业的排放问题,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控制好工业废气的排放,推进开发能源的精细化管理措施,在城市主城区率先开展能源精细化管理工作,积极引入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然后结合城乡区域实际的情况展开推广[3]。其次,必须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划好管理制度,积极引进科学技术建设好大数据管理平台,创新开发检测体系。对负担不起环保设备成本的企业,应该建议采用无烟煤来进行过渡,规划好过渡性节能减排方案与具体细节。最后,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目标,结合实际能源开发情况,制定好节能减排方案,有效推进产业降耗工作的展开。逐步建立互联网检测能源消耗体系,创新与发展能源传输速率,建设电网供电的可持续性发电能力,通过科学配置优化能源产业布局。

2.4构建区域联动技术体系

根据大气污染的严重程度科学建立好应急技术工作体系,包含预警信息系统,应急处理方案制定和全程跟踪检测的技术能力。这种管理工作体系的构建,充分代表了国家对节能减排,保护环境重视程度,必须加快创建城市区域大气污染应急体系。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积极自主研发智能除尘设备,积极用高层建筑为中心,依靠高压射流科技手段,借助互联网监控技术,实现区域自主除尘体系的建立,建设网络基地,使区域除尘技术得到高效提升,这种方法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规划方案。根据大气环境的污染指数,结合动态检测模式,改善区域预警系统,进而实现区域大气污染的定量管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实行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方针下,减少碳达峰指数和碳中和指数逐渐成为生态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大气环境污染的治理,能有效给社会发展带来经济增长,也能为人类生存环境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赵国龙,殷晨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大气污染内生治理模式[J].企业经济,2021,40(8):11.

[2]崔丽媛.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危害与治理方案的解读[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4):2.

能源应急管理范文8

关键词:山地风电;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三同时

1风电项目发展现状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振兴规划,在新能源各个子行业中,风电和光伏项目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风能利用难度相对较低,风电项目作为一种优质的绿色能源,是对国家能源结构的有效补充,对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污染实现碳中和有着积极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坚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举,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加快发展东中部分布式能源,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建设一批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基地,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至20%左右。为实现规划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必将进一步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1-2]。高原型山地风电的特点是叶片、塔筒等超宽超限设备较多,运输难度大,高山地区道路崎岖,施工难度大;高海拔地区气候变化频繁,易形成独特山地小气候且难以有效预报和监测;风机机位多,分布较为分散,部分机位吊装平台狭窄,大型施工设备需频繁转场。同时,现阶段开发建设条件较好的陆上风电都已基本开发殆尽,并网和消纳条件较好的低风速高山风电项目成为开发的重点。气候条件复杂、道路投资大、设备运输难度大、环保水保风险较大等独有特点,对高山风电项目建设进度管理要求越来越高[3]。

2风电项目管理难点分析

采乃风电场地处四川省凉山州普格县耶底乡、特口乡、洛乌乡、吉乐乡境内的高原山区,场址区由南北方向2条主山脊及其支脉组成,海拔在3000~3550m,场址距普格县城直线距离约20km,场址内有县乡公路与省道S212连接,对外交通相对便利。本工程等别为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规模99.2MW,安装31台单机容量为3.2MW风力发电机组,叶轮直径均为155m,轮毂高度均为93m。项目通过4回35kV集电线路接入已建的甘天地一期220kV升压站,集电线采用架空与直埋电缆相结合的方式,架空线路长度为8.51km,直埋电缆长度为32.58km。项目全场年等效利用小时数2418h,全场多年平均发电量23986.6kWh,预计总投资73644万元,建设工期10个月。项目管理难点较多。

1)建设周期短,强度大。风电项目从规划到建设开工,一般需要1~2年,建设完工约需要2~3年,根据上级公司批复的采乃项目总工期为10个月,工期尤为紧张。加之项目地处凉山高海拔地区,大件运输困难,施工条件相对恶劣。凉山地区每年10月至次年1月为大风季,风速高达30~50m/s,且该时段叠加冬季严寒天气,道路结冰情况严重,大件运输、户外混凝土施工和吊装作业等工作基本无法开展;而每年的3-5月又是森林防火高风险期,按照地方森林防火要求,户外作业基本停滞;加之每年7-8月份的雨季,一年中正常的施工作业时间仅6个月左右,工期十分紧张。在实际施工中,由于工程量大,工期短,为保证施工进度,多个单位同时进行交叉作业,给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任何环节不到位或外界影响都会给风电项目埋下隐患。

2)设备供货紧张。在疫情防控和风电抢装潮的大背景下,产业链各设备产能明显不足,风力发电机组和塔筒供货十分紧张。2020年是“十三五”期间国家补贴风电项目的最后一年,在抢装潮影响下,大部分风电项目的设备供货并未按期完成,供货时序将按照合同原则顺延至2021年上半年,加之设备、材料招标必要的采购及制作周期,尤其是钢板采购及后续塔筒制作等,采乃风电项目的设备按期供货是影响项目投产的关键因素之一。

3)手续多,牵扯精力大。在风电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建设手续需要办理和审批,在项目开工前土地手续办理方面涉及用地预审、勘测定界、征租地补偿安置、永久征地组卷报批、项目建设用地批复、临时用地手续办理等;林(草)地手续办理方面涉及林(草)地手续组卷上报、林(草)地使用审核同意书等;环评、压覆矿等手续办理方面涉及环评手续、水土保持、不涉及保护区、生态红线、文物、军事设施等证明。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安全、技术方案、应急预案、质量目标、环水保和作业许可证等方面,同时,考虑当地的特殊政策与有关要求,往往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施工。现场施工作业存在很多不确定的突发因素和风险,协调的机构和利益相关方很多,应付各类利益相关方会占用大量精力。风机调试并网后,包括高低压穿越、功率曲线、电能质量测色、电网3次和5次谐波等多方测试认证与试验手续。上述手续的办理往往需要占用管理团队较多的精力和时间。

4)设备转运调配难度大。风力发电机组的主要组成部件叶片、塔筒等都属于超重、超长件,且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发展,风机的单机容量逐渐提升,风力发电机的尺寸和重量越来越大。如采乃风电项目单机容量3.2MW,风轮直径155m,轮毂高度93.5m。根据厂家资料,本工程最重设备为机舱,其运输重量约为124t,外形尺寸为7921mm×5650mm×7222mm;风机部分的塔筒(下段)重量约为51.26t;大件设备最长为风电机组叶片,其长度约为76m,现场吊装起重设备采用650t、800t级别的重型设备。加之风电项目的占地面积比较大,少则几十平方公里,多则上百平方公里,设备转运距离远,在高山风电项目道路崎岖复杂的地形条件下,对风机的吊装和运输的要求非常高。设备运输和道路条件都十分受限,大型设备的使用、转运、调配困难,项目施工难度增大,且工程建设过程中容易发生安全事故,进而影响项目施工进度和成本控制[4]。

5)参建队伍参差不齐,控制力较差。采乃风电项目主体工程施工单位为一新接触风电项目施工的承包商,以往类似工程经历不多,对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相关技术风险的认知程度不足,对相关技术和要求的认识不深。在施工组织、施工进度、施工工艺、施工质量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存在诸多明显不足,未按照标准化的流程和工艺进行施工,加之目前的建筑市场存在的“以包代管”、层层分包、挂靠资质等问题较突出,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作业队伍的资质和素质达不到要求,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工程建设进度管理,工期控制,施工质量、工程造价以及工程的验收和使用。加之管理团队成员相对年轻,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管理工作不够全面,项目控制能力较弱,这些都将对项目经济效益产生影响。

6)安全管理难度系数高。风电项目建设包括大量的吊装起重、高空作业、攀爬作业和电力作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管理的难度。第一,吊装作业频率高、主机机组设备吊装质量要求高,在施工区域风力过大情况下,对起重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要求高,增加了安全风险。第二,高空作业比较频繁,大量电气作业要在高空完成,而天气变化会增加危险因素。

3项目优化管理策略及措施

3.1项目决策和准备阶段管理策略

在风电项目决策和分析阶段,应综合考虑风能资源评估、微观选址、风机选型、并网方式、未来扩建预测等内容,从而对风电项目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并协调设计单位扎实开展方案设计,并根据测风数据和风机位置优化风机设备选型,初步确定风场最优输出功率,为后续风场建设和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风电项目准备阶段,应积极主动了解征地、征林(草)、环水保、压覆矿、项目报建、地勘等前期准备工作,缩短风电项目立项管理周期,降低项目风险。同时,还要注意与交通、供电、科研、咨询服务等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在风电项目施工准备阶段,要扎实开展项目策划。采乃风电项目在竞价核准后,即明确了三级公司的组织管理机构,详细划分各部门职责,落实人员,由二级公司相应职能部门牵头组织开展项目工程总体策划,结合采乃项目的工程建设规模、特点、施工环境、交通运输条件,按照项目管理的不同要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工程组织管理策划、工程设计策划、工程造价策划、施工组织策划、工程进度管理策划、工程质量及安全文明施工策划等不同专业方向的项目策划,认真分析研判项目施工重难点,并提前制定落实相应的措施。

3.2实施阶段项目管理

3.2.1项目安全管理措施要点

高海拔山地风电场风机基础建安和风机安装施工重大危险源有:施工道路行驶、高空作业、起重作业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有针对性的做好相关安全管控工作。1)加强施工队伍资质和业绩的审查,选择经验丰富的作业队伍。2)加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有效运行的监督检查,强化各级安全主体责任的落实,夯实安全基础。3)加强重大施工方案的审查,确保施工机具配置合理,施工方案和工序组织科学,各项安全措施完善到位。4)大型机械设备严格履行准入手续,严把机械设备进场关、机械作业人员进场关、起重作业指导书审查关、设备检查关、设备管理关,并按规定履行检查和验收手续。大型起重设备安装后,要按规定进行试吊,验收合格后办理验收手续。起重作业要制订有针对性的书面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过专家论证,并报总监理工程师审批后方可实施。5)强化过程监督,充分发挥各级监督主体的职能和作用,坚持安全“零容忍”和“一票否决制”。6)完善应急管理,确保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应急管理措施到位,应急物资储备齐全,应急救援预案科学有效。

3.2.2项目质量管控措施要点

1)强化资质管理,严格要求各工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2)强化以预防为主、过程控制为核心,重点做好事先和事中控制,加强过程和中间产品的质量检查和控制,严格执行旁站制度。3)严禁不合格或有质量隐患的设备和原材料进场。4)加强质量闭环管理,将质量风险降到最低。5)要以人为核心,重点控制人的素质和人的行为,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监理作用,严把工艺关、工序关,以工作质量保证工程质量。6)严格质量检查与考核。

3.2.3进度控制措施

一是按照合同约定的施工工期,结合技术要求和施工环境,优化施工总布置和资源配置,制定各层级、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节点目标,形成关键的项目甘特图和项目里程碑[5]。根据分析,采乃的关键线路为场内道路修建—风电机组吊装平台—箱变及风电机组基础工程。二是对于具体施工内容,要优化落实施工组织和人员、设备、施工材料投入,尤其是风机设备与主吊的调配和匹配使用,确定最优主吊使用和转场计划,充分发挥主吊的吊装效率。三是要制定项目月度滚动计划,重点跟踪关键路径,并对细节偏差和整体进度偏差进行分析,对关键路径落后的适时赶工。四是要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做好风机基础建设、风机安装调试和风电场验收等环节的工作。尤其要重点注意:1)进度计划的编制、执行、监督、检查、调整等均需参建各方及时、完整参与,以保证进度计划的及时性、完整性、规范性。2)建设方相关管理部门应定期检查,督促各参建单位的进度计划实施情况。如有偏差,尤其是关键线路上存在滞后,要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并监督其落实纠偏和整改。3)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根据对进度计划、实施、控制、检查、评比综合所得分数,按照考核办法和合同相应条款进行奖惩。

3.2.4造价控制措施要点

1)强化内控制度建设。认真汲取其他风电项目的建设经验,强化决策控制、概算控制、进度结算支付控制、竣工决算控制等内控制度建设,并在执行中进行修订和完善。进一步细化如基建投资计划管理、合同管理、合同价款结算及支付管理、完工结算管理、采购管理、工程变更管理、勘测设计管理、工程测量管理、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管理、考核管理、验收管理等具体管理办法,确保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同时,要制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机制,分析确定工程造价的控制关键节点,强化风险管控和措施,尽可能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2)增强在设计阶段主动对造价进行控制的意识,管工程必须管造价。通过与同类的风电项目相关技术经济指标的科学对比,对设计进行优化,从而降低造价。落实限额设计与标准设计。

3)深入开展设计优化。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是决定工程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要建立系统性、全过程动态设计管理理念,坚持效益至上。此项目在设计之初即要求设计单位进一步论证风资源,深入开展风机机位微观选址和风机基础设计优化,采用风电项目通过厂址区域范围内及邻近区域10座测风塔的测风数据进行本风场的风能资源评估,充分论证和论证采乃风资源。在微观选址和风机选型的过程中,采取理论计算和现场实地踏勘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考虑机型及本风电场的风频分布、风向分布、海拔、地形、地貌、已有设施的位置等影响因素,根据设备厂家的设备性能,以风能密度图谱为基础,在区域范围内按照山地排布规则和全场技术经济最优的原则,开展全场机位寻优,最终确定对应的风机机位坐标。在施工阶段,按照最新的风电机组技术设计规范《陆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10311-2019,进一步优化风机基础设计。在保证结构安全、适用的前提下,风机基础混凝土工程量从原设计值的457m3降至340m3,减少约16%,节省投资500多万元。

4)确定合理的风电项目建设工期。工期的合理性是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因素,项目“按期完工”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最有效手段。在保证工程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控制好关键节点和关键工作,加快施工进度,并及时果断地采取纠偏措施,确保项目按期投产。

5)对施工阶段的现场签证和设计变更进行严格的控制,可采取分级控制与限额签证的措施。工程管理人员应严格审核现场签证,技经人员则应在现场见证签证情况,且对签证产生的价格进行审核与确定。

6)强化合同的管理。合同中尤其是要明确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新增项目结算原则等内容,严格控制索赔问题。合同管理过程中,应对索赔事项进行严格的审查,并积极采取反索赔措施,以维护正当权益。

3.3验收阶段管理

在风电工程验收阶段,应严格风机吊装验收单管理,若风机吊装验收不合格,应要求立即整改,并由参建各方共同验收签字。同时,还应提前筹划办理涉网手续相关事宜,确保涉网手续与工程建设同步。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