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专业工程范例

市政专业工程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1

1.1市政工程技术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市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市政工程结构及基础理论较为熟识,同时能够直接参与到市政工程项目施工活动当中。通常来讲,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需要进行市政工程技术的专业理论学习,在具备给水、排水等多种基本理论之后,掌握经济管理相关内容,并能够自主进行市政工程和市政设施的设计和规划,真正能够处理市政工程项目中的核心难题。

1.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属于工程类专业,虽然对数学等基础知识的要求不多,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习中,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学生需要具备自主管理、自主设计以及自主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其二为具备市政工程的造价估算能力,学生需要在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基础上,还需要学会如何借助技术经济理论进行造价成本的评估,这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掌握较多的相关知识和先进理论,进而才能够科学评估造价成本,保证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质量。

2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存在着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等问题。

2.1市政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时展的需求

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只是按照课本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学生的知识学习质量较差。传统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理论框架结构难以满足课程设置的最初目标,市政工程专业教学活动实际应用价值变小。同时,知识经济时代下,各类先进的市政工程技术和市政工程管理理念频出,也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当前时展的需求,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市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2.2市政工程专业学生存在学习和实践脱离情况

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实践技能水平,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在市政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空有满腹的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应用,这对于市政工程专业学生的未来工作和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3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新时期背景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以及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等方式来具体开展。

3.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理念

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时展的特点以及当前社会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将现代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观念融入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活动当中。结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学生实际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当前市政工程对人才的定位较为明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需要结合当前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职业定位,选择适合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未来选择的职位,并需要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有效整合,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定位。例如当前新疆市当前市政行业建设、管理以及养护单位中,比较缺乏的是市政工程施工员、预算员、安全员、资料员、监理员等,人才规格应定位在高职高专。结合新疆市的人才需求结构可以看出,当前新疆市的预算人才、监理人才等较为匮乏,学校即可以根据市场所需多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注重对学生相关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校需要将“以学生未来工作和发展”为主要导向,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的道路,培养面向市政行业的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市政工程技术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毕业生需要掌握丰富的市政工程技术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能够从事各类市政工作的评估、管理和养护等工作,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

3.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开展,其一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其二为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3.2.1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模式

比如教师可以将相关的理论知识课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进行展示,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跃然于屏幕当中,变得更加生动而直观,视频、动画的形式能够快速吸引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教育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当中,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分析实际的案例,明确其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构建生成性、互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3.2.2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真正灵活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才能够发挥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当前很多学校中忽视了实践的价值,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相互脱节的问题。这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下,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水平较差,学生在毕业后难以快速找到适应的岗位,还有一些学生会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针对这种问题,可以创新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的模式。比如可以在指导学生完成“公路工程测量”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将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几个学生为一个小组,进行实际公路工程测量,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成员之间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这种实践教学方式能够将合作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结合,不失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另外,学校还可以增加选修课、课外讲座、学习兴趣小组等,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相关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能力。

3.3构建校企合作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是建立学校、企业和个人三方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拓展学生的综合实践场地,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这种三方共赢的方式受到一致好评。校企合作的模式是近些年来所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在各大高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学生所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活动当中,并通过实际的工作氛围和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产生明确的认识,通过努力的工作证明自身所学知识,通过努力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水平,通过努力的工作为未来的实际工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就业为导向的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和发展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于实践活动当中,结合当前市政工程技术职位的实际要求,明确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在实践活动的当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能够将企业管理的理念和工作的模式融入于教学活动当中,使学生能够一改往日里懒散的行为和思想,尽快适应到岗位当中,使市政工程技术教学能够更加贴合实际、贴近生产和生活。学生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将会直接和学生的学分及期末成绩相联系,这种方式也能够增加学生对实践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价值与意义,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4结束语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2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政专业;课程建设

1概述

近几年,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教育部2006年11月16日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的要求为奋斗目标,逐渐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重心由重点抓扩大规模转向重点抓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一文件的提出主要是由于高职新生入学时基础薄弱,各个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高校的扩招,使这一问题更显突出和尖锐。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其中最重要内容就是课程建设,因为课程的安排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因素,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志。在这一形势下,如何对专业课程进行安排,怎么才能让学生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思想上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少年强则国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终究还是要依赖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先进思想的青年大学生。而如今的大一新生,几乎都是00后的天下,他们的思想大胆开放,他们从小可能吃的是外国进口的奶粉长大,但却少了一丝爱国情怀,所以对他们00后的职业教育中不仅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让思政走进课堂,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所以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市政专业的教学教改进行探讨,找到一个适用于高职学生实际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案至关重要[1]。

2高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一般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根据学情分析,高职教育应该以理论学习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但通过调查,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在进行课程学时安排时,仍然将基础理论学科的重要性放在第一位,实践教学环节只是口头上的形式,没有让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这又导致了很多学生出现挂科现象,最后出现大批的同学补考,甚至有的同学连毕业证都难拿到的情况[2]。对应此类现象,我们应制定一套适应学生学情的课程方案显得尤其的重要。

3课程教学分析

3.1专业教学探讨

高职院校跟本科院校相比而言,基础课的课时量较少,市政专业的主要课时集中在市政道路工程、市政桥梁施工及管道施工这三个部分,要在有限的课时量里,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掌握市政道路、桥梁及管道的施工及简单的设计这一点很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更偏重于实践课而非本科院校的理论及科研的知识。统计本校近几年市政就业情况可知,毕业生从事道路桥梁施工行业的占总数较大,这足以说明《城市道路工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故安排了96学时,这个学时的数量不亚于某些本科院校,可以使学生从设计及施工内容都熟练掌握。合理的施工方案及造价对于一个施工项目至关重要,结合企业实际用人单位需要,在大三上学期开设造价及施工组织设计课程,课时安排150个课时,让同学们根据大二所学的施工课程编写施工方案并对施工方案所需的工程量进行计算,从而掌握项目的整个流程。对于《工程力学》《水力学》等这些理论较强的课程宜相应的减少课时量,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其基本概念和原理及在工程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根据“学情分析”来对课程课时进行安排,这样更符合高职生自身特点和需要。

3.2建立系统全面的考试题库

考试是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考试可以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可以促进教学工作的改善。建立健全试题库是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可以利用一下教学软件例如“超星平台”将在word中编辑好的试题导入这个平台,同学们手机下载超星平台软件,随时随地可以翻阅题库进行学习很方便。同时根据课程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突出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而且,我们将考试考题的内容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用到的技术证书相结合,让学生在毕业时可取得“双证书”,对于市政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施工员、造价员、质检员等相关工作。一级建造师及二级建造师的证书在施工过程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高职上来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可以到了考二级建造师的年限,所以在涉及二建考试内容的课程,例如:道路工程施工技能、桥梁工程施工技能、管道工程施工技术,将一建、二建相关的真题做成题库,结合现场真实案例,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去解决施工现场的一些技术问题。对于市政道路施工这门课程,里面主要是路基路面的施工,我们可以结合二建市政真题案例,使学生的身份转换成现场的技术人员结合这门课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相关问题,按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的原则,进行考核,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真正体现了高职高专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针对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4]。

3.3思政进课堂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高职相关的课程有机结合,让所有的课程既突出了技术性,又实现育人的价值,关键是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优点与特色,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把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培养和塑造通过“潜移默化”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的课程更加丰富多彩,在学习专业知识中感受到精神层面上的指引,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桥梁工程》这门课,珠港澳大桥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人类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我们可以在讲授桥梁施工的同时将中国桥梁建设中一些壮举,加入到课程当中,加深同学对知识记忆的同时也为祖国桥梁事业的发展而感到无比的自豪[5]。

4结语

通过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可以整合优化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他们将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根据当前的“学生学情”分析学校当前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在发展中进行相应的改善。本文认为,市政专业的课程课时安排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应结合社会上明确职业岗位需求将“考证”涉及的重点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并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融入到专业的课程当中,设计出符合市政专业学生发展的课程安排和考试形式,从而培养出市政工程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6]。

参考文献:

[1]张萍.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8(10):22-23.

[2]郭启臣,边喜龙.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7(17):70-71,73.

[3]施晓丽.浅谈高职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四川水泥,2015(12):105.

[4]于付锐.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薛晓明,李艳霞.大学通识课做好“中国梦”进课堂的途径研究———以思政课教学为例[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7(1):73-75.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3

关键词:软件人才培养;课程思政;软件工程专业;实施路径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热门专业和重要支撑专业,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据统计,目前培养的高端软件人才大量外流,严重影响了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和国家信息安全[2]。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仅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忽略了政治认同和职业素养提升,从而导致所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此,如何基于课程思政新理念,探索一条能够将软件人才留在祖国大地的有效实施路径,已成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3-4]。目前绝大部分地方院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处于起步阶段[5-7],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少数核心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如文献[8-9]分别对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研究,文献[10]对计算机科学导论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1]对数据结构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2]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3]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4]对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文献[15]对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研究。与前述已有研究成果不同,本文以长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为例,面向提出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针对我国软件人才严重外流及地方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等问题,在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开展创新探索与实践,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1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

1.1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本文基于地方院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软件工程专业特点,将软件工程专业体系蕴含的思政元素凝练为八大类课程思政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思维、人文伦理道德、现代法治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国际形势与使命担当、国内外软件行业现状与国家安全、新时代职业素养,从多角度强化立德树人的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如表1所示。基于上述八大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元素”有机融入到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将课程体系变为“育人体系”,有效解决了传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内容体系中存在的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及思政教育相脱节的问题,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教学内容保障。

1.2面向课程思政的教学团队建设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建设能否取得实效。针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性强的特点和地方院校高水平师资匮乏问题,通过选拔德才兼备的骨干教师进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或联合攻关等方式,打造一支“三高(师德高+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高)”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以“师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提升教师的育人能力,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团队建设环节中存在的“重才轻德”问题,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提供师资队伍保障。

1.3教学组织模式建设

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达成课程思政目标而生搬硬套思政元素,要根据专业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巧妙地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思政素质。为此,针对高水平软件人才培养涉及到理论与实践两个重要环节,以及学习与双创(创新创业)两个重要阶段,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通过采用双通(课上+课下)混合式(线上+线下)教学新模式,在传统基于专业角度的教学评估模式中引入思政评估指标,构建一种基于双角度(专业+思政)的教学评估新体系,实现思政对软件人才培养全环节全过程覆盖,为提升软件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保障。

2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实施案例

2.1教学内容设计范例

首先,通过分析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内容,选择出合适的知识点,然后基于前述八大类课程思政目标,分别挖掘出与各知识点相关的课程思政元素。部分代表性范例如表2所示。基于八大类课程思政目标设计多类实践范例,以隐性的方式合理拓展专业理实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如在动态规划法解决背包问题的实验中设计了用动态规划法解决人生背包问题的实验题目:给定6个物品t1(爱情)、t2(事业)、t3(健康)、t4(梦想)、t5(道德)、t6(使命)和一个承重量为W的背包,假定6个物品的重量分别为w1、w2、w3、w4、w5、w6,价值分别为v1、v2、v3、v4、v5、v6,求能够装到背包的前提下使得背包中所装物品的价值最大化问题。让学生自由设定各物品的重量、价值以及背包的承重量,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得到的答案是否符合自己的内心期望,并组织开展人生背包的课后讨论,使大家在无形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2三高双师型教学团队组建范例

为保障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以软件工程湖南省一流专业建设为切入点,从合作的高新软件企业引进政治可靠、技术水平高的工程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授参与专业课程思政目标确立、思政教学内容审定以及课程实践案例设计等工作。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一支以德才兼备的学科方向带头人为核心、以德才兼备青年教师为骨干、以德才兼备企业专家为辅助的三高双师型课程教学团队。

2.3双通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范例

基于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理论课堂教学中,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设定的思政元素,并基于不同知识点分别采用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进行个人价值塑造。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基于新设计的面向课堂思政的实践范例,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算法设计实践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考虑到双创软件人才培养需要,在基于“线下+课上”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全面覆盖第一课堂的同时,通过“线上+课下”的方式进一步将课程思政延伸到第二课堂,如针对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引导学生课后加入校内专业导师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学术论文写作,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针对学生创业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加入校外导师工作室和校内专业竞赛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后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训练和专业技能竞赛,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在德才兼备的导师言传身教之下,进一步提升个人思想素质和职业素养水平。

3实施效果

基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新理念和新思路,在长沙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进行为期两年的实施试点,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志向,实现了从“学为小我”到“学为大我”的质变,使得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如表3所示,近两年来该专业的投档分数线、最高录取分数、毕业生考研录取人数、毕业生创办企业人数、在校学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励数、在校学生发表SCI期刊论文数等各项指标均成效显著。有3名学生在《BMCBioinformatics》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一名学生获得“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一等奖,在湖南省排名第一、全国排名第24;一名学生获得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邀请赛银奖,一名学生的作品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通过在教学评估中引入思政评估指标,分别从专业和思政双角度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考核,课程思政实施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试点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90%以上的学生在问卷中表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创业科学思维、人文伦理道德、现代法治观念、大国工匠精神、国际形势与使命担当、国内外软件行业现状与国家安全、新时代职业素养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4结语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4

关键词:实训课程;课程开发;开发原则;开发步骤

1生产性实训课程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实训课程的开发将致力于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的课程开发过程,在开发时,技术方面应遵循整体性原则,结果方面注重有效性原则。

1.1整体性原则

课程在开发时,技术方面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其整体性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全学科的整体构架。从全局出发,建立课程结构、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三位一体的系统构架,明确该课程在专业教育中的定位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使师生明确实训课程的方向、途径与方法。其次,全课程的整体设计意识。从岗位需求出发,统筹兼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根据实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不仅要重视理论教材的编写与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应重视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训、练习、实习等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再次,全课程的教学整体把握。每门课程要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教学中要突出重点。在突出重点的同时,也不能忘记或忽视非重点。这就要求对课程内容要认真钻研,整体把握,合理取舍。最后,考核的整体考虑。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及对学生的技能考核,要进行整体的考评。

1.2有效性原则

课程在开发时,结果方面应遵循“有效性”的原则。教学有效果,指教学产生的结果,它指向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效益,如果说有效果是学生学到了东西,即有结果,那有效益则是学到的东西为学生所用,学而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使人聪慧,使人有力,使人不断转化、内化、升华为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专业能力。课程在开发设计时,其教学的环节就必须在应用中、项目中、情境中进行学与教;在探究中、质疑中、操作中、反思中进行学与练;学生不仅用脑,而且是用心、用行为进行学习。教学有效率,其内涵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花费的必要时间最少,借助的教学手段最少,师生花费的精力最少。

2实训课程开发步骤

对于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要紧贴技术进步与生产实际,即开发生产性的实训课程。

2.1组建课程开发联合体

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联合行业、企业,组建课程开发联合体,合作开展教学资源开发、实训设备研制、职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创业与办学并举,不断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动态要求。学校、行业、企业、科技公司组建的课程开发联合体,人员数量合理,至少8人以上,校内校外人员比例达到1:1,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上,校内人员要求具有10年以上的专业教学经验和课程建设经验,校外人员要求具有5年以上的施工一线工程管理工作经验。

2.2实训课程开发路径

课程开发联合体召开课程开发方案讨论会,由企业提供国家行业标准、企业职业标准,行业技术标准与规范、职业工作任务、岗位工作过程、岗位知识和技能要求。校内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依据以上资料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分析、岗位要素分析,提取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结构,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职业能力体系;依据实训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及课程培养目标、学时学分,教师优选实训项目,根据企业提供的建设工程项目案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重构实训内容,明确实训难点、重点及核心技能,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设计若干个实训及考评项目,由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开发实训课程难点的微课视频、三维动画、仿真实训软件、实训设备、精品在线开放实训课程平台、技术远程教育培训平台等教学资源和平台。教师在教学应用中,将实训设备及实训课程平台使用情况及时反馈给科技公司,同时,企业将行业发展、技术创新等行业前沿信息反馈给教师,课程开发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平台更加优质、教学环节不断优化。课程开发联合体在实训课程开发的同时,进行工程工艺及实训设备的研发,从而体现专业立足行业、服务行业、支持行业、引领行业的显著功能。

2.3实训课程开发内容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为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的教育要求,由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的过程。[1]它以预先确定的基本标准为合格依据,对高校工程专业进行全面评估,判断其教育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其中,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否符合毕业后在工程相关领域从事专业工作的要求,是专业认证的关键所在。作为高等教育评估重要组成部分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认证的性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针对工程专业的教育评估,是合格性评价,是对工程教育是否达到预先规定的最低标准的检查,并不是选优评估。因此,工程专业通过认证仅意味着达到最低的教育质量要求。其次,认证的主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主体包括工程企业界、教育界和其他相关群体。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社会评估,反映工程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工程教育的介入和质量干预。它不是囿于工程教育系统内部的自我评价,而是认证主体构成的认证小组考查、评估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过程,是院校、社会各界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具有开放式的互动反馈过程。最后,认证的功能。工程教育认证体现了对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控制,以保障未来的工程从业人员能够获得与其职业发展密切相关且具有质量保证的专业教育,这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主要目的。认证结果所反馈的教育质量信息资源还可以提供给有关需求群体,共同享有、共同研究。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内容及对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的作用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于2012年7月重新修订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其认证的通用标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所设置的工程专业必须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表现进行跟踪与评估,并通过记录进程式评价的过程和效果,证明学生能力的达成程度,以保证学生达到毕业要求。在“培养目标”方面,除强调学生应达到毕业所需的要求外,还重视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职业领域能取得的预期成就。在“毕业要求”方面,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进行了具体描述,强调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达到有关素养、知识和能力方面的10条要求;在“持续改进”方面,强调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上;在“课程体系”方面,强调课程体系设计应有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置应能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在“师资队伍”“支持条件”以及“专业补充标准”等方面,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为有效支持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提供各种教学保障。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具体内容反映出工程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内在发展要求,它作为一种质量保证制度必然对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教育产生直接的引导作用。首先,它有效地保证了工程教育质量,有助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专业认证着重从工程人才培养的7个方面提出基本标准和要求,对申请认证的各类工程专业来说,旨在促进工程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毕业标准的制订,构建支持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建立工程教育全过程的监控、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质量管理机制,创建满足工程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条件并保证教学的持久投入,以实现地方工科院校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目的。其次,它以学生能力的达成度为核心,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工程教育理念。清晰的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能够引导地方工科院校在制订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学校自身定位,并加强对学生学习产出和人才培养的结果是否与目标相吻合的考查。最后,它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工程教育的平台,促进工程专业教育与企业的有效接轨。专业认证标准在“持续改进”和“课程体系”方面要求各方共同参与,使工程教育能更好地反映当前工程技术的实际状况,从而增强工程教育的产业适应性,形成有关利益群体的互动,发挥工程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构建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主要措施

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工程专业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趋同、定位模糊和培养模式单一;工程专业教育与企业界脱节,缺乏地方行业的引导和支持;工程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普遍缺乏;学生工程实践环节严重欠缺,导致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较弱,缺少工程创新能力;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质量不相吻合。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是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这已成为教育界和工程界的共识。构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地方工科院校应从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产学研合作、工程师资队伍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入手,对照专业认证标准寻找学校工程专业教育中的不足,针对问题开展整改,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一)构建适应地方产业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支撑。地方工科院校应吸收企业、相关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制订符合社会培养要求的教学计划方案。地方工科院校要注重课程体系的科学、合理及完整性,主干课程设置和主要教育实践要能反映相关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与区域社会、生产实践需求相结合的特征,为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在保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不削弱的前提下,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同时,实施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高校应与企业建立相关的合作机制,制订学生在企业实习阶段的课程规划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创建专兼结合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地方工科院校应通过完善管理机制,重点解决专业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历的问题,关注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改善工程教育的教师队伍结构,为教师提供参与工程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使他们有机会深入相关企业的生产一线,促进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工程专业教学水平,学校还应优化教师从事工程教育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工程教学第一线以及参加企业工程开发和业务进修。另外,地方工科院校可与企业建立师资人才合作关系,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历的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为工程专业学生授课。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实践平台

地方工科院校应在互惠互利的原则下,积极拓展区域内的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及科研攻关等方面与共建单位开展多种形式和层次的合作,学校的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吸收相关企业、行业专家加入,对专业发展规划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订实行全过程参与指导;鼓励企业、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工程专业的教学活动,增强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的互补性。同时,推进工程实践平台的建设,促成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和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开展创新工程实践和项目开发的机会训练,让学生在体验企业工程实践的过程中,认识企业关注的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工程知识、素养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四)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工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对工程专业建设提出具体要求,而且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质量保障要求。地方工科院校需修订和健全学校内部的各类管理制度,针对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和效果等各环节,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出发,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学校要优化内部质量监控机制,明确各个教学环节的具体质量标准;作为质量监控体系成员的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反馈质量信息,有效解决教学质量中存在的问题。为便于评价工程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状况,学校应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毕业生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有效推动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

四、地方工科院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专业认证对工程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同时,也与工程教育的发展存在一些差异和矛盾,其根源在于认证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特点。

(一)工程教育的个性化与专业认证的规范性

专业认证所体现的规范性,是一种规则和制度的要求,如强调开设工程专业必须具备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及支持条件等基本要素,这对保证工程教育质量、规范高校工程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若过分或片面追求工程通用的认证标准及要求,也可能会妨碍地方工科院校工程专业教育的个性化和特色化发展,产生工程专业发展的趋同性现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针对这类问题要加以防范,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在认证的标准方面,采用产出标准而不是投入标准;在认证的方法方面,多采用定性而非定量的方法,重点关注工程专业所培养毕业生的能力状况,促进工程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针对这一问题,地方工科院校在组织专业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自身工程教育的特点,以专业认证强调的通用和专业标准为基础,构建各类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知识的掌握,学校应制订个性化的学生培养方案,促成学生能力的提升及人格的完善,办出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为社会输送满足不同类型需求的工程专业人才。

(二)工程教育的多变性与专业认证的稳定性

从专业认证实施的角度看,实施的标准、要求和程序都是长期工程教育实践积累的产物,体现一种清晰、稳定的规则表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种特点是有效实施专业认证的需要。但是变化发展的现实不断对工程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倘若不能及时更新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认证制度的质量保障作用不仅不能发挥,还约束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对这一矛盾的解决,应重视认证的实施现状和效果分析,及时、准确地把企业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体现在专业认证标准中,以不断完善认证标准,从而使认证制度更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地方工科院校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不能因一时的变化发展而“见异思迁”,应正确处理现实工程领域变化发展与工程教学规范稳定的关系。在制订、实施具体的工程人才培养计划时,学校应充分认识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不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而应以新的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为工作准则,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三)工程教育的独立性与专业认证的开放性

工程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有其自身运行和发展的规律,而专业认证制度是开放的,是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平台,是高校与社会外界的互动反馈过程。倘若工程界的力量过大,在实施专业认证中处于优势,那么地方工程院校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运行上就可能忽视工程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更多地考虑外界的需求。为此,为确保工程教育的独立性,专业认证小组应合理配置认证专家组成员的各方力量构成,强调各方力量的制衡和确保各方的利益,并给予被认证专业相应的申诉权等。地方工科院校应在遵循工程教育规律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分别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视角评价专业的总体教学效果,在专业建设以及主要教学环节管理中,正确处理好教育运行规律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以确保工程专业教学的有序进行。

(四)工程教育教学的多样性与专业认证的统一性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6

关键词:IEET认证;《悉尼协议》;药品生产技术专业

广东省教育厅在粤教高[2017]1号文中明确提出,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国内外权威认证机构组织的专业认证[1-2],全面推进我省高等学校专业认证工作,并将切实加强专业认证的工作保障。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牵头联系,由台湾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负责启动了广东省第一批高等教育专业认证,本次共有8个本科院校13个专业,12所高职院校13个专业参与认证,我校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是本次认证中食品药品制造专业大类唯一的高职专业。

1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国际认证的基础

本专业原名生物制药技术,创办于2008年,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验收,2016年更名为药品生产技术,并被立项为广东省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被立项为广东省二类品牌专业。专业毗邻中山市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等部级健康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区域产业支持。本专业专任教师具有高职称(副高以上职称比例达83.3%)、高学历(博士以上学历达33%)的特点,而且均有医药企业工作实践经验,双师素质比例达89%,专业带头人还成为广东省高职教育领军人才、“千百十”省级培养对象;兼职教师士3人,硕士7人,高级以上职称8人,广东省优秀兼职教师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三年,学生获得省级技能竞赛奖项15人次,20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100%(高级工获得率为98.1%)。据麦可思数据(成都)有限公司调查,本专业2015届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81.7%,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1.2%,均高于广东省高职同类专业平均水平。

2专业国际认证的大致流程

本专业从2016年10月启动专业IEET认证工作,IEET认证专家团在2017年9月中旬完成了对本专业的实地访评后给出了离校意见书于并于2018年3月颁发了认证证书。回顾整个认证过程,其中的关键工作步骤如下:(1)IEET认证知识培训。主要学习IEET认证的宗旨、一般程序、基本规范和申请手续;如何准备佐证材料、如何撰写自评报告书、如何设计毕业学分及课程百分比;如何准备专业材料;撰写自评报告书进度的确认以及实地访评的日程安排及相关具体要求。(2)IEET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制度。从长期与本专业进行校企合作企业中挑选职业经理人加上同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系部负责人以及校友代表组成认证专家咨询委员会,并形成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制度:专业教育目标、毕业生核心能力、人才培养方案及自评报告等专业重要事项必须经过会议表决通过而形成。(3)必要的调研。主要是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教育目标的重要程度和达成程度以及毕业生核心能力的达成度。(4)自评报告和佐证材料。药品生产技术教研室教师分工协作,完成并提交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教育认证(TAC-AD)副学士学位自评报告书》和相关佐证资料。依据反馈意见,教研室又修改了自评报告和补充了相关佐证资料。(5)实地访评。认证专家团来到我院进行了为期3天的实地访评:首先听取了学院介绍和专业介绍;然后分别访谈了学院行政领导、业界代表、校友代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实地检查了图书馆及专业实训室和设备,重点检查了本专业准GMP标准的药物制剂实训中心;最后对佐证材料进行了现场检查。在认证总结会上,本专业的认证工作获得了认证专家团的高度评价和离校意见书。

3专业国际认证的关键内容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技术教育认证(TAC-AD)副学士学位自评报告书》按照认证要求包含9个规范,分别是:教育目标;学生;教学成效及评量;课程组成;教师;设备及空间;行政支持与经费;领域认证规范;持续改善成效。将以上内容拣起精要陈述如下:

3.1确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3]为面向健康产品制造业的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医院药房、药品检验部门及监督管理部门、药物研究机构等企事业单位适应研发、生产、检测、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药物制剂生产、药物检验、药品调剂、药品营销等职业技能,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能从事药品研发及辅助研发、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支持、生产设备维护、市场营销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经过教研室专题研讨及专业咨询委员会讨论,本专业教育目标确定为:具备药品生产及相关的专业知识及职业能力;具备执行任务和解决问题能力;具备团队协作意识及管理能力;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2制定评量制度。学院把有关规章制度统一汇编成《学生手册》供学院内各系部、各专业遵照执行,全面涵括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方面管理要求。设立以学生评价为核心,同行评价和督学评价为辅助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对学生的班风班纪、学习成绩、成员表现等方面促进持续并有效执行学生的指导与评量。另外,实施素质拓展证书制度,把道德培养融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素质拓展成绩按照学生处制定的《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管理办法》和《学生素质拓展评分办法》要求,累计达60分及以上,取得学院颁发的素质拓展证书。本专业所有学生必须获得素质拓展证书才能获得毕业证书。《学生素质拓展评分办法》中详细规定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可以获得的素质拓展分数,借此来激励同学们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委托第三方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形成完整客观的调查报告。本专业严格执行从国家到学院各个级别的规章制度,确保本专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3.3确立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核心能力并进行评量。专业教研室根据专业教育目标、学生规范经过和专家委员会的反复研讨,并参照TAC-AD规范中核心能力的要求[2-3],确定本专业教育成效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如下:具有药学、化学、生物学及数理统计知识等医药基础知识和能力;具有药物制剂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具有执行GMP规范操作并制定实施相关文件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药品生产过程问题的能力;具有药品质量检测、营销和药学服务的能力;具有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遵守医药职业道德,具备人文素养及社会责任;具备持续和跨领域学习的能力。专业学生核心能力与教育目标紧密相关,各项教育目标均与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指标对应。并按照认证要求对2017年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核心能力具备程度调研,用以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核心能力具备程度进行评量。经过三年的培养,本专业的学生取得以下学习成果:(1)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说明本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较高;(2)本专业毕业生雇佣单位的满意度在90%以上,说明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建立良好的职业态度,获得社会的认可;3.100%毕业生获得素质拓展证书;4.每年都有学生获得中药传统技能竞赛(省赛)奖项。

3.4制定与教育目标一致且符合行业产业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在对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对职业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参照国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标准以及企业技术岗位工作要求,分析归纳药物制剂工、药物检验工、医药商品购销员三个典型职业岗位所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在此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归类合并,归纳出岗位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9项,并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职业行动领域并构建了以制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4-5]课程体系架构基于药物制剂前处理、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制备、药物制剂生产等领域岗位任务,分公共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三种类型,共有38门课程,其中专业课程18门。根据主要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药物质量检测、药物制剂前处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GMP)实务、制药设备运行与维护等5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本专业培养学生技术专精的专业与实务课程(工程专业课程)学分数为65.5,而最低毕业学分(总学分)数为143,占最低毕业学分八分之三以上。其中实验或实作课程为35学分,高于6学分;且学时数总计为480小时,高于216小时。

3.5建立保证教育目标的达成的师资队伍本专业坚持。“内培外聘、名师带动、骨干支撑、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原则,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引领,以全面提升专业团队整体素质与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深海探珠”、“青蓝计划”、“专兼一对一”等措施,培养了一支以“名师+行业专家”共同引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14名,兼职教师11名,专兼职教师共计25人,师生比13.9∶1。专任老师队伍中,副高以上教师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78.6%,具博士学位教师专任教师中占比为50%,有执业药师证或高级技工证11名,在专任教师中占比为78.6%。本专业获得省优秀教师团队称号;专任教师中有省专业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千百十省级和院级培养对象;兼职教师有省级优秀兼职教师。学院建立了一套有效整合所有教师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的合理机制。

3.6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并符合产业需求。专业每年度采用调查问卷和委托第三方进行培养质量分析报告等方式,评量应届毕业生具备专业核心能力的情况。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检讨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进行整改,其中专业咨询委员会、校友、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置,使专业课程更符合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本专业制定毕业生问卷,对2017届毕业生进行了核心能力具备情况的评估,本专业毕业生对8项核心能力得分均在3~4分之间,提示专业在后续教学过程中,应对课程设计进行适当调整,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养成。学生、督学和企业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促进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量方法。通过上述机制,持续改善教学成效,确保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核心能力。为确保专业课程与教学须能持续符合产业需求,每年进行专业发展调研,组织修订每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专家进行论证[6]。

4结语

《悉尼协议》是国际化的专业认证协议,通过认证后,本专业的办学质量将得到该协议10余个成员国的共同承认,半专业毕业生的国际流动将更加便捷,有利于促进本专业建设国际化、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TAC规范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管理者治学等方面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以专业认证为抓手,将能明确本专业办学基本标准,建立持续改进机制,极大的推动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本专业人才得到行业、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在就业、人才国际流动等方面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广东省对一流高职校建设和高职品牌专业建设均明确提出要进行专业认证,加大国际交流合作。本专业是我校第一个在《悉尼协议》框架下,按TAC规范进行国际专业认证的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可供本校其他专业参考,推动我校省一流高职校建设。

参考文献

[1]顾京,韩冰.论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3):23-26.

[2]黄旭伟.引入《悉尼协议》加强高职工程技术教育类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97-200.

[3]卢桂萍,崔宁,冼华龙,郑锦辉.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的大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7):1-5.

[4]凌悦菲.高职药品生产技术专业课程构建与职业标准对接探索[J].轻工科技,2020,6(36):175-176.

[5]陈秀虎,谌俊,刘元江,等.现代学徒制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1(21):81-84.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7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学专业认证,基于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学科六十余年的人才培养经验,制定了针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十大”能力要求,使本专业毕业生具备口径宽、基础厚、能力强的优异素质,具有成为复合型、创新型精英人才的能力和潜质。该“十大”能力如下: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微积分、概率与统计、物理、化学等相关的数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市场经济及经济管理知识。

(3)具备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学校外语四级考试是毕业的必要条件;通过国家外语四级考试是取得学士学位的必要条件;必须通过学校统一组织的计算机能力一、二级考试。

(4)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力学、机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基础、自动化基础、机电一体化等基础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5)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8)了解与机械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发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津、法规,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9)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10)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毕业生能力培养的生产实习主要内容

为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导思想,该专业制定了紧密围绕毕业生“十大”能力的生产实习教学环节,即: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生产知识,验证、巩固和丰富已学过的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提高其在生产实际中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生产实习,还可使学生了解现代化生产方式和先进制造技术。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毕业生能力培养的生产实习主要环节包括:

(1)实习前动员及实习计划传达:使学生了解生产实习课程及实习单位的要求。

(2)入厂安全教育:由实习企业安全部门对学生进行入厂安全教育。

(3)实习企业文化讲座:通过该企业文化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了实习企业以及相关专业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4)专题讲座:根据实习企业实际情况,由企业工艺工程师现场讲授工艺专题讲座。同时,通过专题讲座,还可使学生了解先进的生产理念和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等。

(5)车间实习:结合专题讲座,在指导教师带领和现场工人师傅指导下完成装备和工艺方法的车间实习。通过车间实习了解现场生产工艺知识,是对课堂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深入理解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

(6)相关企业参观:参观本行业特色企业产品的制造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了解、认知机械制造行业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通过参观也可使学生了解产品设计过程及相关知识。

(7)撰写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注重写实习日记和报告,分析现场工艺的合理性和欠缺之处等,鼓励学生在报告中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

(8)实习答辩:为验证实习效果以及保证实习教学的完整性,现场实习后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答辩。由上述生产实习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该生产实习各个环节构架遵循实习现场观摩纪录、专题讲座以及非实习现场的分析消化、报告整理等形式进行。整个过程注重工艺记录的完整性、专题讲座的深入性、非现场分析的及时性、报告整理的全面性。

3生产实习主要环节与毕业生能力要求

除了毕业生能力要求的第2条和第3条之外(这两条能力要求对应了相应的课堂教学环节,非实践环节),生产实习的各个环节涵盖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其它8条能力要求。这说明该专业的生产实习环节设计最大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毕业生能力要求。

4结语

市政专业工程范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本科实验教学;演示—设计教学法

一、工程教育认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在高等教育中构建了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特别是建立了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我国自2016年3月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协议正式成员国后,我国的工程教育得到国际认可,为我国工程类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学历,也提供了更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二、工程教育认证对实验课程的要求

高校的专业实验在实践类课程中,不同于公共实验普遍适于各理工学科大类,也不同于实习设计极强的工业操作性,是每个专业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开设的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实践课程。工程教育认证要求专业必须有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其中,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包括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理论等工程知识,还要求学生可以识别、表达并运用这些工程知识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能针对复杂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或工艺流程等,会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能分析和解释数据[1]。而专业实验在实践类课程中,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操作的过渡,是从思维模式到操作方式的实现和转化,在实践课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将以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综合实验为例,阐述专业实验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中如何实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三、演示—设计模式的物性实验教学

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包括:验证、巩固和补充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了解材料性能的分析和测试原理,研究材料物理性能和规律,掌握材料物理实验方法以及材料物理量测量方法;能够设计材料性能研究的实验,制定并实施材料物理量测量的实验方案,且利用图、表等方式分析和评估实验数据;了解测试仪器的基本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掌握常用仪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应用材料物化基本理论来研究、分析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等复杂的材料工程问题[2]。在传统的目标导向教学模式里,学生通常使用实验室已经搭建好的测试模板,将实验样品测量得出数据并计算,列出图表分析即可。而结果导向(OBE)的模式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设计的过程。为此,笔者设计了部分演示—整体设计的教学模式。部分演示—整体设计的教学方法下的实验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在掌握仪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后,自主搭建测试平台或者设计实验方法来测算材料物性数据,并根据具体要求列表作图,分析图表的数据。考虑到实验仪器的复杂性和可操作性,教师需根据实际课堂进度,增加直观的演示过程。本文以材料的导热性能测试实验为例证。材料导热性能测试实验要求学生测算导热系数以及比热容等数据[3]。常用的导热测量方法有非稳态导热法和激光闪射法,两种方法的原理不同,使用的仪器设备也不相同。非稳态导热法主要运用的是傅里叶定律,是在准稳态的时间段内记录和测量数据,而激光闪射法是利用激光光源照射样品,瞬间完成测量并借助电脑软件采集数据分析计算。我们关注到,非准稳态导热法的实验装置简单,但测算得到的不是直接数据,需要通过计算获得导热系数,因而精度有限。而激光闪射法可以快速精准地得到导热系数,但是无法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实验过程和具体的细节。因此,我们将这两种方法相结合。首先,带领学生梳理实验思路,明确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向学生介绍两种方法,回顾和巩固两种方法使用的理论依据,列出物理模型和数学表达式。接下来进行激光闪射法的演示。不同于独立实验课程,激光闪射法在本实验中是一种辅助的测试方式,因此,教师应当减少占用课堂时间进行激光闪射法的实验准备过程。可用直观的原理图解释其原理方法,然后由教师操作完成测试,并利用电脑软件得出数据,操作的过程不应过长。笔者认为,对这种方法的演示,有助于拓宽学生设计非稳态导热法实验方案的思路,是衔接理论模型与设计实验之间的一座桥梁。下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使用非稳态导热法来设计测试平台,包括从样品,隔热装置,测温装置,以及电流电压测量仪的准备,到逐步设计出测试模型,过程中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让学生发现误差来源和减少误差的方法。笔者在承接本门课程中,采用学生与教师互问互答的方式,不断给学生铺路,在道路上又设置各种问题,让学生解答,最终形成完整的装置,并且在互问互答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使用的公式每一部分来源于实验装置的哪个环节,以及设计这些环节的原因。最终,由学生将两种方法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不同方法的优势劣势。而这些分析,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实际工程或者科研、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实验,以达到设定的实验目的。整个课堂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如何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一环一环达到实验目的,并最终得出结论。这对教师对课堂的把握要求很高,这也是在高等教育里如何将工程教育生动化的挑战,使学生具备运用材料科学原理、科学方法对材料研究的整体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制定及方案实施和评估的自我创新能力。

四、在反馈中持续改进

工程教育认证中另一大核心思想,就是在反馈机制中不断持续改进。没有一成不变的老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学生,更没有一成不变的课堂,因此,在实践的反馈机制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位教师持久的课题。在本文例举的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反响来改进课堂的进度和环节的设定。例如,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合理分配各环节的时间,把握启发学生思考的进度,这就要求实验课堂不能大,而应该是小班教学,正好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在有充足的硬件配套设施的前提下,将学生小组化,小组分工合作的过程也能在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个体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的差异性,也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方面。在课堂中,根据实验环境和条件,灵活巧妙地转变演示方式,或利用三维影像,或利用工程实例,都能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而工程教育认证里,对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要求十分具体,因此,将产业与校园实验课堂相关联,也是未来实验课堂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作为课堂的主心骨,每位教师需要牢牢把握在固有的教学模式中灵活变通的思想。

参考文献:

[1]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R].上海理工大学,2016:172-175.

[2]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综合实验教学大纲[Z].上海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