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基础设施范例

市政基础设施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1

 

中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1年全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51.3%,城镇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借鉴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经验,当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直到城市化接近70%以后才逐步放缓,即未来中国城市化还将有较大发展空间。在此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但总体上对其多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往往为人们有所忽视[1,2]。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过程,而无论是城市人口的居住需要,还是工商业的发展需求,都离不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3,4]。因此,城市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应该更加重视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的力度和科学性。   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成就   1.1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体制机制改革顺利推进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大是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近几年,我国城市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的比重达到世界银行推荐的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低标准。城建投资重点已逐步向与环境保护密切的城市燃气、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及道路交通设施转移,管道燃气、集中供热和园林绿化的投资增长较快。“十五”时期,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为16180.8亿元,是“九五”时期投资总额的2.85倍,2009年我国城市供水、燃气、集中供热、公共交通、排水、园林绿化、市容卫生和道路建设投资分别达到368亿元、182亿元、369亿元、1738亿元、730亿元、915亿元、316亿元和4950亿元,分别是“十五”末2005年的1.63倍、1.28倍、1.67倍、3.65倍、1.98倍、2.22倍、2.14倍和1.95倍。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释放建设活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已经从供气、供水等个别行业向市政公用事业全行业推进。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不仅促进了市政公用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提高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市政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9年底,全国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关键指标分别达到96.12%、91.41%、12标台、12.79m2、10.66m2、34.17%、75.25%和71.31%,分别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提高了0.79倍、6.88倍、3.56倍、6.07倍、6.11倍、1.73倍、9.75倍和10.47倍。城市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呈现阶段性提升趋势,集中供热面积近三十年来一直呈指数加速上升趋势(图1)。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近20年来加速改善,进入高速发展期;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加速提高,市政公用行业供给与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公用行业供给和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1981年至2009年,城市供水能力、燃气供应能力、集中供热面积、城市道路、污水处理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等指标显著提高,29年间分别增长7倍、41倍、324倍、8倍、105倍和108倍。城市市容环卫设施建设阶段性推进,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60%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对稳定,污水处理率稳步提高(图2)。   1.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实现质的提升   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大幅提升。以1981年指标值为“1”计量,其他各年份指标值除以1981年指标值即为各年份的标准化值。大部分单项指数是线性上升的,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呈现出波浪式上升状态,反映出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难题,容易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等外因影响。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用水普及率指数呈“S”型增长趋势,2009年燃气普及率和用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41%和96.12%。污水处理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数呈现加速上升趋势,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生态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和道路交通设施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表1指标体系和指标叠加方法,得出市政基础设施各分类指数和综合指数(见图4)。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指数及各分类指数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91年以后,各指数呈现明显加速上升趋势。其中综合指数呈直线上升趋势,生活设施指数和交通设施指数呈“S”型上升趋势,并趋于稳定;生态设施指数呈加速上升趋势,而环卫设施呈波浪式上升趋势。生活设施和交通设施是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先发展领域,从设施保障能力角度来看,目前建设相对较好,所以提前进入“S”型曲线的第三阶段稳步发展阶段;生态和环卫设施建设起步较晚,近几年进入大发展期,其指数有加速提升趋势,处于“S”曲线的第二阶段。从时间序列尺度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综合水平大幅提升,但不同类别的设施建设发展阶段不同。   2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问题和原因分析   2.1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问题   第一,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总体偏低。2009年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全国平均水平指标与联合国人居城市奖获得城市的市政设施水平指标差距较大,各项指标几乎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环卫类指标差距非常大,其中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都相对落后(表2)。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和水平不高与经济快速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将在今后长期存在。   第二,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区域差异较大。市政基础设施城乡、区域间发展很不平衡,协调区域发展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依然很大。区域上看,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规模等级来看,超大、特大型城市设施水平要优于其他规模的城市;从城乡的角度发展来看,这种不平衡将更加突出,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为例,乡镇基本没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九五”时期以前,东、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极不平衡。除排水管道密度指标外,其他指标都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的特征。其中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东部地区要比西部地区高31.3个百分点。“十五”期间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水平的差距在逐步缩小。部分市政设施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中、东部地区,如2005年西部地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47.28%,超过中部地区7.58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倾斜,但总体而言,中西部地区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与东部地区相差依然很大(图5)。东部地区已经逐步摆脱依靠国家投资建设市政基础设施的单一配置模式,形成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市政投融资模式,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依赖于政府财政投资。#p#分页标题#e#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发展不均衡。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往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先受到重视,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普遍超前,与人们生活环境改善密切相关的污水、垃圾处理等环卫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尽管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加快了建设进程,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落后于其他行业发展。   2.2市政基础设施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中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为投资融资、机制体制、统筹协调、运营模式和市场化改革等方面。   第一,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渠道比较单一。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市政公用事业建设投资加大了投入,但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两项所占比重为54.4%,企业自筹资金约占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的32%,发行债券只占0.3%。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主要以财政和国内银行贷款为主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面临投资缺口最大的地区是中小城市,多数中小城市和县城财政能力有限,融资受到市场因素限制,非经营性市政基础设施缺乏资金来源途径。   第二,市政公用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区域垄断性的特征。政府不仅是提供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的最终责任者,而且要保证逐步实现共享市政公用产品与服务的均等化。解决市政公用领域的运营效率,要求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公共财政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尽快形成保障逐步实现人人均等共享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顺,基础设施协调统筹与共建共享尚未建立,行业监管仍是薄弱环节,预警应急能力低,安全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力度不够。首先,我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编制不完善,基础设施选址和建设布局难以落实。,各专项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安排和控制,专项规划设施建设用地不能得到保障,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尤其是对环境有一定影响的垃圾处理设施往往难以选址新建或扩建。其次是各行业协调性差。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各行业分散建设现象,供水、排水、供热、燃气、环卫等项目缺少协调和配套,造成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   3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取向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略大于城市居民的实际需求,市政基础设施各行业均衡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当前城镇化发展阶段,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按照东中西地区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导,并配合以宽松的发展政策,整体推进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发展。   3.1高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   我国沿海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中型城市,重点是推进实施“优化发展”型模式。“优化发展”型配置模式以生态、集约、科技含量高为主要特点。由高效集约的空间布局模式、多元化的社会融资建设模式和低碳生态的运行管理模式构成,符合未来城市低碳化、集约化发展趋势。   第一,推进高效、集约的空间布局。发达地区城市未来市政基础设施配置的发展方向以优化建设为主,即通过对旧有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增设施的配置,使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更好的为城市发展服务,集约合理利用城市空间和城市资源。基础设施立体配置模式可能是今后发展的概念模式之一,是未来现代化城市发展的一种趋势,特别是交通网络的布局采用立体配置模式,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集约化、科学化配置[5]。   第二,多元化、社会化的融资建设。未来高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采用BOT、TOT、BT等融资建设模式。其中BOT可以动员民间资本参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民间投资者可通过收费获得投资回报。TOT模式集中体现租赁特点,中标者一次性向政府支付租金,政府既回收了设施建设资金,盘活了存量资产,又解决了公用设施的管理和运营问题。这种模式直接租赁、管理现成项目,不需要承担建设期的风险。BT模式适合于缺乏收入补偿机制的设施,例如,实践中的污水管网的建设投资,对建设财力薄弱的地方政府或融资能力强的承包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6]。   第三,生态化、低碳化的运行管理。市政基础设施不仅要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更要实现人与自然、城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和谐融合,重点体现在人居环境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上,使城市向着生态化、低碳化方向发展[7,8]。生态人居环境建设上,运用生态技术,减少利用能耗,建设新能源供给体系,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实现居民区的能源使用生态化;广泛布局中水和雨水的回收利用设施,达到节水的目标,缓解城市普遍缺水的重大环境压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上,体系应逐渐形成以常规公交为主体、以快速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辅助、出租车为补充的公共交通体系,实现与自行车“双零换乘”相结合的绿色交通。城区内为片区之间及与邻近地区提供公交快速出行服务,公交系统服务覆盖80%人口。城市内部道路交通大力提倡积极发展清洁型电动汽车,以公共交通运输为主,建成无污染、高效节能、快速便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立公交与自行车之间实现零换乘,打造网络化快速顺畅绿色交通体系。道路施工管理过程中,使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实现节能节材,严格执行绿色标准,建立低碳、环保、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9]。   3.2中等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模式   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中等位置,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的大中城市,未来重点实施“适度超前”型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一方面强调市政基础设施的实用化、适度超前建设,使市政基础设施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强调建设与环保相结合,突出地域特色、促进环境友好。#p#分页标题#e#   第一,适度超前、网络化的空间布局。具有中等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水平的城市,未来应以适度超前为原则扩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配置。适度超前是快速城市化地区的公共设施配置理念,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必须形成跨区域的互动协调机制,同区域各相邻城市之间经济、社会联系紧密。临近城市的公共设施体系应相互连通,互为补充,实现网络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弥补城市过渡地带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发展[10]。   第二,经营城市、市场为主的融资建设。中配置水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应该充分发挥经营城市的融资方案,以城市资产来吸引投资提高资源利用。以市场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采用股权、产权转让等激励方法,不断吸引外来资本,投资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发展是这类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重点工作。例如,BOO模式适合于收益稳定,需要给投资人提供更多财务激励的新项目,要求政府对这些设施的运营服务质量易于监管。   3.3初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模式城市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中小城市,重点实施“快速发展”型配置模式。主要方向是快速发展、积极建设,以满足人民日常生产生活需要。   第一,突出“点—轴”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我国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构建处于初级阶段,应当遵从“点—轴”扩展式的空间布局模式,在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核心城镇大力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和交通基础设施,形成区域公共设施体系的重要核心节点。推动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流动,带动交通沿线经过的低级节点城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使公共设施系统沿交通沿线辐射扩展,带动区域整体建设发展。   第二,多渠道、政企结合的融资建设。该融资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与其他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公用事业项目,具有以下明显优点:一是政府可以融通社会资金,减轻政府财政压力;二是打破了原来的垄断体制;三是非公有资本介入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由于政府资金或其他形式资本注入,合营模式可以提高投资者信心,减轻投资者融资和还贷压力。公有资本作为股东,便于政府调控项目服务收费价格。   第三,实用化、清洁化的运行管理模式。初级配置水平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配置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注重实用性,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首先应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切入点,做好区域间交通设施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上下水系统、供气供热系统、城市公交系统、照明系统、公共休闲健身系统等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性设施建设[11]。   3.4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取向   第一,创造良好的体制与政策环境。政府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针对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量大的实际,政府应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过程中,特别是要提供良好的服务废止或修改歧视性政策。加大市场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加强公用企业、市政设计、施工、维修养护等企业的资质管理。加快特许经营地方性法规的制定,规范融资行为,完善行业服务质量评价考核标准,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监督。   第二,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价格调整机制。按照“平均成本+合理利润”的定价原则,合理调整和确定公用事业的产品基准价,实现公用事业福利服务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对纯公益性公用行业,其经营成本和合理回报由政府财政全额拨付给予保障;对提供城市公用服务并向消费者收费的项目,产品价低于基准价的,应按市场化方式运行,逐步调整价格标准;对于主要服务于生产的营业性市政公用行业,应合理计价,实行企业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要树立“使用者付费”、“污染者付费”观念,不断调整有关价格和收费标准。   第三,建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部门协调机制。一是明确地方人民政府工作职责,中小城市政府需要作好投资来源、绩效评估、维护和管理等工作,主动承担起市场监管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管理义务,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各行业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健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长效联动工作机制,理顺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三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统筹,尤其是城市道路、照明、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等都与城市生态建设相互联系,生态湿地与污水处理的有机结合等。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2

(1)市政基础设施的施工场地较为狭窄

在城市建设中,随着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数量的增加,不同工程项目相继开工,使得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面极为狭窄。另外,因为某些工程处于城市的繁华路段,为了减少对交通的影响,不得不控制施工场地的面积。因为施工场地狭窄,导致很多质量问题的出现。对于这种情况,工程监理人员必须要同施工企业协商,制定出既可以解决工程质量问题,又可以减少对交通影响的方案。

(2)地下管线错综复杂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的地下管道越来越多,布局极其复杂。在新的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因为地下管线的原因而使工程难度增加,严重时还会引发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国家、给城市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这种情况,工程监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要求施工企业在施工之前对施工场地之下以及周边进行全面、仔细的调查,搞清楚地下管道的位置,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因为管线的缘故,使施工难度增加,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质量和安全问题。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在当今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工程监理工作,将各项监理措施落实到位,确保监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全面提升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顺利、安全地进行。

2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的原则

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监理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①监理人员必须在国家相关质量标准的基础上严格执行相关的监理工作,监理人员必须全面了解国家的相关质量标准,并在监理过程中对这些质量标准进行灵活地应用,以此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工作的质量。②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中应该以安全监理为主要工作项目,因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其涉及到广大社会民众的根本利益,所以其监理工作能否到位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经济发展,相关的监理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安全监理。③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还必须重视工程建设的质量监理。工程质量是保证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使用寿命、使用功能正常发挥的关键,因此监理工作必须以质量监理为工作的核心,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对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除此之外,在施工进度上要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3如何做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

3.1处理好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的关系

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来说,要顺利开展监理工作,必须要处理好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①要加强对监理工作重要性的宣传,让建设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的所有人都深刻认识到监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监理工作的方法、目标、作用以及原则,积极配合监理工作的开展;②要统一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目标,必须将质量控制放在首位。只有将二者的目标统一,才能避免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产生利益冲突;③建设单位不得干预监理单位的监理工作,更不可侵犯监理单位的权利。同时,建设单位还必须支付足够的费用,保证监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监理工作的公正性、独立性以及权威性。

3.2明确监理人员的监理职责,提高其监理能力

对于监理单位中从事监理工作的人员来说,要正确使用监理权力。从当前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监理工作的情况而言,很多时候监理人员的地位以及权力并未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建设单位干预监理工作有一定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因为监理人员本身缺乏监理能力以及责任感。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培训。①必须要在思想上强化监理人员的监理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使他们做到敢管、会管、能管,敢于承担监理责任;②通过一系列培训措施提高监理人员的监理能力,丰富其监理知识,提高其处理各种监理事务的能力。

3.3监理工作必须做到“四字诀”

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监理工作而言,必须做到“熟、勤、严、正”四个方面。①“熟”字诀:其义是指监理人员必须熟悉各种监理业务,一定要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图纸进行详细地解读,知道各施工部位的尺寸、钢筋的型号规格、结构形式以及各种材料用量等。同时,还要熟悉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施工规范以及施工工艺,记住各工序允许的误差标准,以便及时发现和纠正施工中的错误;要知道并牢牢地掌握住土方开挖、土方回填、砌石以及混凝土振捣等方面的技术要领。②“勤”字诀:其义是指监理人员必须在监理工作中做到脑勤、手勤、腿勤、眼勤、嘴勤。要多想问题,多想方法;要多动手测量,要多做记录;要多走动,要多巡视;要多看、多观察,要看全、看准、看出问题根源;要多讲规范,多讲措施,要及时指正。③“严”字诀:其义是指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监理工作,将“质量第一”的原则放在首位。对每项工程的施工环节、工艺技术等都必须认真检查,必须严格执行相应的报检制度。一旦发现质量问题,绝不姑息,该重做就重做,该停业整顿就必须停业整顿,切不可“讲关系,看情面”,更不可在监理工作中出现“凑合、差不多”等字眼。④“正”字诀:监理工作,归根到底其性质属于服务类型,它服务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质量。作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利益交叉点上的第三方调解者,监理单位必须公正自己的立场,不可偏袒任何一方,既要保护建设单位的合法权益,又要保证施工单位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3

【关键词】市政基础设施工程;3D数字化管理技术;施工管理;路桥

引言

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是城市建设的根本,建设质量可直接决定城市运行效果,在信息化时代,应主动应用先进管理技术,如3D数字化管理技术,构建可视化管理体系,使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能够有序推进,对工期、成本、质量、安全、环保五个方面进行严格管控[1]。3D数字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施工管理模式,以更为直观清晰的方式完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规划,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1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

1.1工序分解优化

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施工环境进行明确,整理工程资料及技术特性,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施工技术,确定施工工序,按照质量目标、工期目标将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序进行分解优化,以此实现连续性施工,为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基础。

1.2确定工序工时

为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能够在既定工期内完成施工,需根据施工工序分解情况确定各工序工时,对工程项目是否具有可套用定额、是否含有类似工程资料情况进行分析,采用不同方式确定工序工时。

1.2.1定额直接套用

从现行《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中寻找工程项目是否存在可套用定额,若有规定可直接套用,若并未注册定额,则从其他规定中寻找定额情况。得出可套用定额后,结合工程施工图纸计算工程量,以此逐步得出各施工工序所需工时。定额直接套用主要应用在以下两种情况:(1)现有规定定额,可直接套用;(2)借鉴类似工程,并通过系数计算的方式进行间接套用。

1.2.2BPNN技术估算

BP神经网络技术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运用BPBP神经网络技术中的BPNN技术进行估算,对样本及特征量进行分析,寻找可借鉴的工时确定因素,以此估算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有序施工条件下的工序工时。

1.2.3灰色理论模型预测

当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仅具有少量资料可进行借鉴时,可运用灰色理论模型进行工时预测,灰色理论模型是一种指数规律数列,已知序列数据:(1)可将式(1)模型进一步累积,生成一个新的数列模型,并逐步累积转化计算,最终可回归得出原始数据模型,经抽象转化并间隔取样,进行数据级比检验,构建GM(1,1)模型,进一步计算出预测值列,检验预测值,以此借助灰色理论模型完成预测工作,继而得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工序工时情况。

1.3寻找关键线路

为确保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可顺利推进,充分发挥出3D数字化管理技术应用价值,应在确定工时后寻找关键线路,定位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期间的关键工序。寻找关键线路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为网络计划技术,应用双代号网络图,从多条线路中找出耗时最多的工序线路,将其定义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关键线路,通常情况下,可采用线路加粗的方式在双代号网络图中将关键线路标出,在此基础上定位关键工序,计算关键工序工时用长,此时可通过缩短关键工序时间缩短整个工程工期[2]。

1.4确定显著性项目

确定关键线路并找出关键工序后,需进一步结合CS理论确定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显著性项目。此时应站在经济性角度上,考虑工程工序施工成本,分析成本预算,找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成本支出最大的施工工序,以此找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显著性项目。显著性项目确定流程如下:(1)以工程量清单为依据分析单项工序,并将其整理;(2)计算各项工序成本;(3)对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总成本进行计算;(4)基于上述数据计算工序平均成本;(5)找出成本大于平均成本的工序,该部分工序可能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显著性项目;(6)从上述工序中找出在总项目中占比超过20%的工序,该部分项目则为显著性项目。

1.5搭建数据库

从工期、成本、质量、安全、环保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搭建“五控”保障机制,并制定相应的施工管理目标,具体如表1所示[3]。完成“五控”目标确定后,分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隐患,并制定预防解决措施,搭建数据库。

23D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应用实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为增强3D数字化管理技术在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应用分析实践价值,本次选取某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行针对性分析。该市政基础设施工程为路桥项目,地处丘陵区域,为双向六车道,道路宽40m,整体路面为沥青混凝土材料铺设,设计时速50km每小时。在该路桥项目中,桥梁部分全长1100km,右幅桥与左幅桥分别设置为30—40、30—37m的预应力T梁桥。该桥梁结构T梁梁肋均采用直线预制的方式进行生产,预制T梁顶部宽度为1.8m,桥梁桥墩为桩柱墩接盖梁,共有三种规格,第一种桥墩墩柱直径、桩基直径分别为1.5m、1.8m;第二种桥墩墩柱直径、桩基直径分别2.0m、1.8m;第三种桥墩墩柱直径、桩基直径分别为2.2m、2.0m。在案例桥梁项目中,水中桩施工与桩基深长桩施工均借助钻机成孔工艺进行施工,并采用导管法实现混凝土的管柱施工,软岩部分运用凿岩机进行开挖,硬岩则爆破开挖[4]。预制梁完成集中制作运输至现场后,应用龙门吊设备移动存梁。在案例施工中,为保障该路桥市政项目可顺利完工,引用了3D数字化管理技术。

2.2搭建3D数字化管理技术体系

2.2.1工序优化

采用网络计划技术对案例路桥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工序进行分解与优化,厘清各施工工序之间的关系,并运用网络计划图进行呈现,找出关键线路,在此基础上进行工程资源分配,使该工程项目尽可能应用最低的资源量完成施工,以此提升工程经济效益。运用网络计划图进行工序分解优化,按照工程设计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进度,以此促进“五控”目标的实现,若施工进度无法进一步优化,则需做好资源配置利用工作,减少资源损耗。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应做好人员配置,实现用工均衡。对资源应用情况进行调整,避免出现某一工序资源需求量过高的情况,防止出现资源紧缺现象。对上述内容完成优化后,从不同角度优化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计划方案,争取实现低成本、短周期,并提高工程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优化方案为依据对各项工序进行分解。案例路桥市政工程项目施工工序分解情况及计划工作日情况如表2所示。

2.2.2确定工时

在案例路桥市政工程中,采用灰色理论模型进行工时预测,对路桥领域相关资料进行搜集,将其归纳整理,根据相关数据搭建灰色理论模型,并分析路桥施工发展趋势及运行过程,以此保障工时预测效果。在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分析期间,主要通过系统预测、灾变预测、区间预测、波形预测、数列预测的方式分析已知数据。灰色理论模型预测方式适用于资料数据较少的工序中,如若某工序所采用的工艺技术较为新颖先进,则可借助灰色理论模型预测。在灰色理论模型过程中,根据案例路桥市政工程现有数据列出动态微分方程,后对工序发展展开分析预测,在此基础上得出该工序用时消耗情况。灰色理论模型工时预测方式解决了传统方法无法完成的工序工时确定工作,在资料不全面情况下尤为适用,且可通过灰色理论模型精准化验算保障预测精度,对数据量及外部因素无特殊要求。在案例路桥工程中,以T梁安装工序为例,灰色理论模型预测结果如下:工序进度平均2.28榀/工日,左幅桥梁T梁、右幅桥梁T梁分别为287榀、330榀,故左幅桥梁T梁、右幅桥梁T梁施工工时分别为126工日、145工日。

2.2.3绘制网络图

在工序预测基础上,运用网络计划图分析关键线路,定位关键工序,并运用3D数字化管理软件对路桥结构进行仿真漫游演示,如图1所示。在案例路桥市政工程中,关键线路与关键工序为:左幅桥梁桩基础施工、场地平整施工、右幅桥梁桩基础施工、台柱梁施工、地系梁施工、左幅桥梁T梁安装施工、右幅桥梁T梁安装施工、现浇梁施工、附属工程、铺装沥青层、伸安装缩缝、试验与验收。上述关键工序总工期共计731工日。

2.2.4确定显著性项目

对案例路桥市政工程项目工序进行分析,制定施工方案,根据现有造价资料,得出各项工序的成本预测工作。以“均值理论”为指导,计算各项工序的平均成本,用平均成本数值除以工序预算设置,将数值结果大于1的工序视为显著性项目,案例路桥市政工程共有7项显著性项目,即预制T梁、左幅桥梁台柱梁施工、左幅桥梁地系梁施工、左幅桥梁桩基础施工、右幅桥梁桩基础施工、右幅桥梁地系梁施工、右幅桥梁台柱梁施工。在实际施工期间,需针对上述显著性项目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2.2.5建立数据库

对“五控”目标进行动态化追踪,了解“五控”管理工作实际情况,阶段性计算“五控”目标完成情况,便于总体把控。根据以往建设经验建立问题对策数据库,在实际施工期间重点把控,待工程验收时计算“五控”目标完成度,案例项目整体目标情况良好。

3结束语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4

【关键词】基础设施;征地迁占;补偿资金;投资包干;规范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更加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以下简称项目)建设征迁量大,征迁资金所占总投资比重大,征迁工作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涉及群众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规范项目征迁程序、强化征迁资金管理很有必要。

1征迁资金管理特点及依据

征迁资金包括直接费用、其它费用、基本预备费、有关税费。直接费用包括农村移民安置补偿费、专业项目复改建补偿费、抬田防护工程费、库底清理费。征迁资金实行政府领导、分级负责、县(区、市)为基础、项目建设单位参与的管理体制。征迁资金管理十分复杂,其特点:一是项目建设征迁涉及面广。征迁涉及群众、单位多,涉及需要工作协调的部门、层次多。二是项目建设征迁涉及政策性强。征迁涉及土地征收、房屋征迁、社会保障等多项政策;征迁所涉政策的内容多,仅土地征收政策就涉及土地规划、征用审批、耕地保护、征收公示、征地款发放等。三是项目建设征迁涉及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征迁涉及土地补偿、青苗补偿、房屋征迁补偿等,补偿资金总额固定、行业补偿标准不统一、群众期望值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社会和谐稳定。征迁资金管理主要依据:工程初步设计概算批复文件,具有相关资质等级的社会评估机构出具的征迁补偿评估报告,项目建设单位与征迁实施部门、征迁实施部门与被征迁对象签订的征迁协议,具有相关资质等级的社会中介机构的测绘勘测界定报告,与征迁有关的国家、地方政府(部门)政策规定。

2征迁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征迁补偿标准差异大。项目建设征迁存在同期、同区域不同项目的征迁补偿标准不一致情形;相邻征迁补偿区域,城区征迁补偿与农村征迁补偿标准差别大,参照《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规定执行的按市场评估价补偿,按照国家关于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政策执行的补偿标准远低于按市场评估价补偿标准。2)征迁程序不规范。项目建设客观上存在先征迁后补征迁手续的违规操作,或边征迁边办理征迁手续,没有按照规定征迁程序办理。项目建设单位未与征迁实施部门签订征迁投资包干协议,征迁实施部门未对土地征用范围、补偿标准进行公告,未与被征迁对象签订征迁补偿协议。项目建设征迁程序被简化,征迁程序执行不到位。征迁后期对“钉子户”妥协,征迁补偿“前紧后松”,同一项目征迁补偿不公。3)调查锁定信息不完善。项目建设单位未将征收调查锁定的信息在拟征收范围内向被征收对象公示,或虽已向被征收对象公示,但公示的调查锁定信息不全、公示时间少于7d。土地征收补偿协议、房屋及青苗补偿调查表无调查人和物权人签名,房屋土地证号、面积等重要原始信息填列不完整。4)调查与兑付不严肃。征迁补偿兑付表与征迁补偿调查表的内容不一致,征迁补偿调查表无征迁实施部门签字、地面附着物未标注规格。地面附着物补偿执行单价与评估单价不一致或无评估单价,征迁房屋的搬迁费和安置费计算依据不足。临时征地补偿面积大于实际测绘勘测定界面积,地力损失补偿面积大于临时征地面积。征迁补偿兑付表部分补偿表数据在征迁补偿调查表中无对应项目。5)征迁资金管理不严格。征迁实施部门出借征迁资金,擅自动用结余征迁资金支付其他工程款。土地补偿金、安置补助费等补偿款项发放经县、乡、村多环节,有的借故拖延补偿款发放、以补偿款抵扣其它费用,有的弄虚作假克扣、贪污、占用补偿款等。

3征迁资金管理建议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5

关键词:岩溶地区;市政桥梁;桩基础设计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其中存在很多的盐酸盐类型的岩石地区,在我国面积范围内露出的面积已经达到了1250000km2,占到了我国总面积的14%左右。公路桥梁工程建设经常会面临在这种类型地质条件施工的状况,传统形式下在选择施工线路的过程当中,都会尽可能的避免这种碳酸盐类型的岩石区域,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我国城市化发展进度不断提升,城市当中的立交桥或者是一些高速公路等大型市政基础工程的建立,使得人均可用土地的总量不断降低,要是对这些岩溶地区总是进行施工避让的话,不但会浪费了大量的土地使用面积,同时还会造成更多不必要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问题,相关施工的单位通过不断研究和分析,针对在岩溶地区的桥梁施工技术进行运用,重点对桥梁施工中桩基础的设计工作进行了分析,充分保证了在岩溶地区桥梁施工桩基础的稳定性。

1工程概况

通过对我国湖南省某道路桥梁工程施工为例,本项目共有主线设桥梁9座,互通匝道桥3座,共计桥梁12座,预制20mT梁224片,30mT梁889片,40mT梁394片,合计1507片,对桥梁结构进行统计之后[1],如表1所示。

2岩溶地区市政桥梁工程桩基础设计

通过对该地区桥梁工程建设设计,其中所涉及桥梁施工桩型的选择,在持力层上选择设计方案的优良程度,直接关系到了桥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施工周期、成本投入以及施工安全等方面问题,因此,在实际施工和设计过程当中需要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2]:

2.1地质勘探工作

地质勘查工作中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钻探与物探相结合的方式,相互之间实现连接,从钻探工作中的见洞率、钻孔分布、空隙率、加层状态以及溶洞的填充状况等,通过顶板尺寸大小,来实现对岩洞当中对地基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对岩溶的整体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同时还对现场施工的土质条件进行了解,重点发现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状况,同时充分了解了地下水的分布状态,对周围建筑物已经建立好的成功桩体进行参照,进而为地质勘探工作提供出准确的评估意见。

2.2充分运用上覆盖层,不损坏岩溶

在施工过程当中,处于岩溶上方的覆盖层,在长时间的地质作用下,已经形成了一种相互比较稳定和平衡的土质,同时在设计工作当中需要尽可能的保持其原本产生的应力状态。由于工程施工过程当中要是损坏了岩溶,就会造成对周边环境与岩体土质形成新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工程施工上的技术难度。以湖南省该出桥梁工程建设为例,依照地质钻探相关资料数据:其中1.7m为杂填土、1.5m为粘性土壤、8.0m为堆积的亚黏土、28.0m为风化砂石土;岩洞以下的顶板厚度大约为0.7m,洞体整体高度为2.0m。在对该溶洞实施钻探施工过程当中,通过对钻探岩体的勘探,得出为6.0m的完整基岩,通过对该桥段设计过程当中,上半部分作为简单的支护梁体、单桩承载力要求>6800kN;要是依照相关设计规范中,对镶嵌岩体桩的设计分析,在桩体设计过程中桩径长度为1.20m,此时桩径必须要进入到石灰岩的1.0m之内,同时桩基底部必须要设定3倍厚度以上的完整岩体,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桥梁桩体的整体稳定性[3]。

2.3避免嵌岩桩产生超长柱

在工程实际设计过程当中,经常会产生各种不同类型的施工方式同时进行。通过工程相关规定,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嵌岩桩以下三倍桩径范围内的设计来讲,应当不存在软弱层、断裂带、裂缝等,在实际施工过程当中,桩底以下如果之后50m的小溶洞、溶槽、溶蚀等裂隙等,则可以采用县灌浆和注浆等方式,对岩体处理完成之后,在进行桩体基础施工,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了桩体过长给施工带来的诸多难题[4]。

3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岩溶地区市政桥梁工程桩基础的设计方式施工方法的分析,从中可以总结出在对岩溶地区进行桥梁桩基础施工过程汇总,必须要充分做好地质勘查工作,同时在施工过程当中需要对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理念加以运用,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桥梁在一些特殊地质下的施工质量,这对我国桥梁工程建设发展起到了促进性意义,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袁定辉.岩溶地区做好桩基施工的途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14):164~166.

[2]曹智骅,韩滟静.岩溶地区路桥工程勘察与桥基处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11):76+78.

[3]周厚兴.贵州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施工技术措施的商榷[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3):253~254.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会计职能从事后核算向预算会计的转变

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年度部门预算能够系统、连续、完整地计划、控制和管理下一年度的财政资金收支情况和使用进度。在年度财政资金预算阶段,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的准确、高效、及时整合和共享的关键因素是会计信息化、数字化赋能,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班子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年度预算信息处理的速度和效率,节省了时间,从而在会计核算的准备阶段便有效地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会计人员在进行部门年度预算编制时,会计信息化的全面应用也提高了前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有助于会计流程与业务流程相互融合、相互衔接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使得会计人员摆脱了传统手工记账的繁琐工作,更好地与业务流程相互配合、相互衔接,相互协调,更充分地发挥了会计流程所具有的管理控制职能,为业务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化处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连接,能实现数据共享,实现数据加工、处理、存储、传输等一条龙服务。会计凭证制作完毕,系统自动生成财务报表,业务部门可以根据需求直接调取相关会计数据,随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这样极大地提高了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业务的有序和顺利开展。

(三)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高效性、准确性、科学性

随着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受到5G通讯技术、AI技术、德勤财务机器人的深刻影响,不再像以前那样将重心放在会计核算方面。在应对VUCA(未来不确定、多变、复杂、模糊)挑战的过程中,在当前这个互联网时代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工作必然催生会计信息化,这将最终有利于提高会计核算信息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借助和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会计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区域网网络技术,可以避免会计人员在账务处理过程中发生失误,有效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

二、现阶段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会计信息化对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重要作用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受传统管理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对行政事业单位总体效益提升的关键作用,在会计信息化进程中将其全部交由财务部门负责。很大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概念和作用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单纯地认为要建设好会计信息化仅仅需要去购买一个财务会计核算软件,并用其核算功能代替传统手工记账方式就已经大功告成,并没有充分利用财务管理软件配套的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数据预测等功能。同时,由于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方式根深蒂固,部分年长财务人员不愿意接触和学习新事物,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也存在差别,职业技能和观念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思维模式和方式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性。

(二)专业型、复合型、应用型的会计人才相对匮乏

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对于学习并掌握会计知识的新领域特别是新型计算机网络知识,主动学习动力和吸收消化能力仍然较低,在经验和实操方面则缺少老员工长期以来获得的熟知度,虽然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多为财经院校毕业,大多能够熟练掌握日常办公软件的操作和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但欠缺计算机信息安全处理方法、信息网络技术应用、信息系统日常维护、大数据挖掘、云计算、服务器管理等的相关技能,导致在日常工作中碰到有关信息技术的疑难杂症往往无法独立解决。

(三)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不规范

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会计信息化工作流程是行政事业单位高效保质开展信息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由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晚,缺乏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缺乏全面、科学、完整的会计信息化管理机制对会计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会计工作进行规范地约束,这些因素导致不能有效明确相关人员职责,导致会计信息化管理混乱。具体工作中,由于计算机和网络上的财务数据信息较多而且较容易被复制,导致很难识别其真实性。与此同时,虽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制定了会计信息化的相关管理制度,会计人员在实施过程中很少能够严格按照这些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对会计人员工作效果的奖惩机制的缺乏,导致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能有效地调动起来,其结果必然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质量提升停滞不前。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加强会计信息化宣传,推动会计信息化观念转变

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步骤,首先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主管财务的领导干部对会计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需进一步地提高,必须转变原有观念,会计信息化不是简单地购买一个财务软件就能建设好的,它首先要做到业财融合和会计信息共享,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和其他业务科室工作人员共同配合,共同处理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活动以及业务活动的关系,这样才可以在节省财政开支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因为会计信息化建设并不只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单位的工作重心之一。信息时代的财务会计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从更高层次要求应具备维护网络安全的能力以及运用会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以上要求,对单位内部进行系统维护后勤工作的人员、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定期选送人才到外部进修,实现“走出去”;也可以引进专业的计算机信息人才对本单位系统维护后勤工作的人员和会计电算化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和讲解,实现“请进来”。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时,普及计算机操作系统维护、财务信息技术管理等知识。

(二)运用绩效考核手段,加强会计队伍人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所以单位在实际工作中应注重运用绩效考核等手段,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复合型和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会计信息化发展瓶颈之一,相对与企业来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流动性不强,岗位竞争性不高,会计人员掌握的专业技术也比较单一,这些因素导致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难以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应积极引进同时全面培养会计专业能力强、具有丰富财务管理经验、精通网络技术、综合业务素质高、能解决工作和业务上实际问题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并通过运用绩效考核手段,进行会计人员考核,以此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过程中,首先,可以进行现有会计人员计算机操作、财务软件技能等有关信息化知识的培训,保证相关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行政事业单位还可以尝试利用社会力量,聘请信息公司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助,使那些计算机操作基础比较弱但财务管理经验丰富且还难以替代的会计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新的信息化模式。建立会计人才培养和考核机制,通过在职培训,聘请专业老师授课等方式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使财务人员不仅懂财务,也要懂得软件的应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信息化的需要,适应“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时代要求。

(三)建立会计信息化监督和考核制度,完善会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部分之一是与会计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内部监管制度的建立与执行。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参考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模式来建设与会计信息化相适应的监管制度。首先,为了使不相容职责的财务人员岗位相分离,建立起财务人员AB岗轮岗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而且可以避免出现会计工作上的疏漏。其次,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个业务环节的科学性、完整性、有序性,建立起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这样不仅可以确保会计核算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而且可以对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高效和全程的监督。最后,对于日常会计信息化工作过程中容易碰到的各种问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可以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更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并应用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化财务系统,不仅要善于总结并科学分析以往会计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更要优化信息化系统的操作程序和流程设计,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岗位职责,使得各项业务活动有理可依,有章可循。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中,应以岗位分工为基础,依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调整传统的会计业务管理模式,赋予会计人员特定的管理权限,并在业务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做到权责分明和不相容职务分离,以此实现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合理性、可靠性、安全性、真实性。

四、结语

由此可见,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管理需要从会计信息化管理方式转变、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和会计信息化制度完善三方面重点着手,既要保证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能得到质的飞跃,又要确保会计数据使用网络传递的安全性,避免其被人为随意篡改破坏。伴随着以云计算方法、云平台建设、大数据挖掘技术为代表的会计信息化建设日趋成熟,各行各业会计信息化建设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态势。行政事业单位应紧紧把握提升自身会计信息化水平的发展良机,创新探索、把握机遇、稳妥发展、提升水平。从本单位实际着手,结合本单位发展需求把自身会计信息化制度建立健全,从根本上保证本单位的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会计管理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在也上级单位的指导下,加快本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廖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界,2016(15).

[2]赵永福.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J].财会学习,2018(13).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7

【关键词】园林设计;课程思政;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100周年之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讲话知识精神的大背景下,高校应继续推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专业信心,因此,专业课堂必须与思政课同行。园林专业近几年来文理兼招,是比较热门的专业。在该专业的课程学习中,园林制图,园林素描与色彩、设计初步、平面构成等课程都是该专业必修的设计基础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是园林专业大学生最先接触的重要专业课,在课程育人中具有先导性。设计基础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更显得尤为重要。园林专业设计类基础课程一般在第1-3学期开设,这类课程应统一同步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改革。以笔者所在学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融合思政教育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本科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专业课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思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时展的要求。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一般难度较大,而且开设时间早,学生在积极性方面,学风建设方面相对薄弱,而且长期以来,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普遍重视专业培养,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忽视了“育人”内容。对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进行思政改革,有利于强调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一定要分析每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在对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研究的前提下,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凸显价值引领功能。

2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实施途径

2.1修订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教学大纲,加入思政课程内容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园林专业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背景下对2019级园林专业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新培养方案中强化了模块教学,园林专业确定了设计类基础课程,即园林制图、设计初步、园林素描与色彩、平面构成等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平均学时40学时以上,平均学分2.5分。而且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每年面向园林系各个班级100人以上的学生进行开设,影响面广,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中就要明确思政内容相关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课程组成员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理念指导下,对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授课标准进行修订,将原有的素质目标中融入德育元素,明确了在新形势下,专业基础课教学树立的思政融入总目标。培养目标中要求对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愿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服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诚实正直,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求学生具备较丰富的人文学科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熟悉中外优秀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现代具备基本的科学思维,掌握一定的设计与研究方法,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好的综合素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2.2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教学中要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积极有效引导学生自强自信自立

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求专业教师自身要修身立德,教师要进行自我思想道德教育和熏陶,要求园林设计基础课教师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内容的学习,把政治学习作为常态学习与专业学习同步进行。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具有立德树人的意识,时刻要体现出育人的职责,课堂中要注重每节课的授课形式和内容,改变以往重知识轻价值传播的教学方式,要以课堂教学专业知识为载体,将每节课深入挖掘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传给学生,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统一。要力争改变传统的专业课教师只注重“授业、解惑”而“不传道”的局面。

2.3深化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

在学校建设特色型应用大学背景下,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加强学生绘图能力和设计能力,重在动脑动手,在教学中以多种形式来融入思政内容。

2.3.1园林制图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第一,增加案例教学,使学生通过案例学习来加深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第二,课堂中增加学生讨论环节,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有责任有担当,具备职业道德。第三,课堂及课后作业环节中,要求学生讲诚信、独立完成、不抄袭不剽窃,树立专业情怀和为祖国发展而勤奋努力的专业思想。

2.3.2设计初步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点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在课堂中积极思考,大胆探讨,设计中不敷衍草率,不弄虚作假,讲诚信,讲道德。第二,培养学生爱专业,增强专业信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考研学生的经验交流会,通过沟通和交流,使在校生增加了专业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目标,掌握了专业学习方法,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成绩有所提高。

2.4对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进行考核改革

对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进行学习成效评价,主要采用平时学习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方式,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技能考试,在考核环节中对考核内容设定了给分点。思想表现融入到考核内容中,例如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完成作业和设计图要求学生诚实守信,现场逐一考核时可检验学习效果。

3园林设计基础类课程思政的实践效果

在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教师本身教书育人,加强对自身道德修养提高,为学生树立榜样

专业课融入课程思政最关键的就是专业课教师的道德修养水平,教师加强思政内容学习,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对自己严格要求。园林系设计教研室教师加强了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

3.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目标

园林系实施了导师制培养制度,针对学生个性特点和不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习中讲究学习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大胆探讨,设计中有严谨态度,不敷衍草率,不弄虚作假,实事求是,讲诚信,讲道德。培养学生爱专业,增强专业信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了优秀毕业生和优秀考研学生与在校学生的交流会,通过新老生的交流,使在校生增加了专业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目标,学生学习劲头十足,成绩有所提高。

4结语

将思政元素融入园林专业设计基础类课程的各教学环节中,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地做设计、搞研究,同时着力推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感恩自然、回报自然的优秀品质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与国家发展和社会主流价值同形同性的价值取向。是符合时展的切实举措。以点概面,如果所有专业课程都能发挥育人功能。针对学生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对学生励志学习,树立为社会发展而努力奋斗的目标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洋.“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农业研究,2020,(6):67-68.

市政基础设施范文8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化工;实验室建设

1目前实验室现状

1.1实验室分布零散、布局不合理

目前,化工学院基础实验室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与仪器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分布于学院4到6层,实验室分散不集中。实验室布局设计存在较多问题,包括实验设备摆放、通风、防火防爆、逃生疏散、电路布线等问题。由于我院实验室建立时间久远,受实验场地限制,布局未进行合理规划,只是有空地先放置设备,导致实验室设备没有按功能放置,学生进行实验时各功能区交叉分布混乱,不便于管理且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这严重制约了我院认证工作的开展。

1.2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

实验室基础设施不完善。每间实验室只配备了1~2个通风厨,难以保障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导致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无法及时排放,危害实验人员健康;实验室未配备洗眼器,紧急喷淋装置,学生物品储存柜或置物架;实验室的开关、灯具存在老化问题且不具有防爆功能;未配备带有通风的药品柜,气体钢瓶无特定的钢瓶柜;实验室的紧急救护物品与防护用品配备不足;实验室未张贴规范性标识、安全警示线、逃生路线图、必要的提示标识或标识不显著等;水槽的下水功能严重老化或损坏,实验台面腐蚀严重,窗户破损。从形象到功能均无法满足教学需求,更无法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基本要求。

1.3化学试剂管理不到位

基础实验室承担的实验种类多,所需的化学试剂数量大、种类庞杂[3]。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药品未分类管理、存放、药品的采购、使用制度不健全,药品出入库无相关记录;实验室存在无标签、过期的化学试剂;有毒药品未做到双人保管,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药品)没有特定的药品存放柜,易产生安全隐患;各实验室配备了至少2个废液桶,但未建立“三废”台账,废液桶内倾倒的废弃物种类多,存在二次反应的危险隐患,也不利于后续处理。

1.4实验室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验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实验室未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责任制落实不到位,未建立实验事故应急预案等。实验室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不同实验事故应急处理知识不充足;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未得到系统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未建立实验安全知识考核制度;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实验仪器操作、药品使用、实验室逃生注意事项等安全教育不到位。

2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改进方案

2.1统筹布局,重新规划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统筹布局,对基础实验室进行重新规划。将基础实验室集中调整于学院院楼一层,有利于各实验室间紧急喷淋器、学生储物柜等资源的共享。对实验室功能分区重新规划,将实验准备与设备操作区域分开,人流顺畅,使学生实验操作便利,实验教师管理清晰,同时在认证考察环节便于获得良好的整体印象。

2.2加大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对实验室原有的水、电、通风等设施重新设计改造,每个实验室安装2个监控,配备4台通风橱,更换为防火、防酸碱的试验台,水槽安装洗眼器,楼道配备紧急喷淋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实验室安装万向通风罩、防爆灯、防爆开关、危险气体探测器;所有实验室配备护目镜、耐酸碱手套、公共实验服、呼吸防护面具、急救箱、消防器材(干粉灭火器、消防毯、消防沙);因学生在做实验期间不能将个人物品带入实验室,需在实验室外配备衣帽柜或衣物搁架;60m2及以上实验室各配备一个带通风装置的药品柜。所有实验室及实验走廊需配备各类安全标识、警示线、疏散逃生指示灯;所有实验室配备以下上墙文件:实验区域逃生疏散平面图,实验室消防与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办法,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流程,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与耗材损坏遗失赔偿办法等。

2.3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

实验室管理人员认真落实实验室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严格遵守实验室使用登记制度;规范每学期的化学药品的申购计划,严格遵守化学药品采购程序;落实剧毒、易制毒危险化学品双人保管制度,完善实验室化学试剂领用制度;切实做好实验“三废”的处理,建立“三废”台账,做到合理分类,由学校定期组织回收;实验室管理人员上下班都要对实验室门窗、水电等进行安全检查,保证实验室安全通道畅通、警示标志醒目、安全防护设施齐全,并做好实验室原始检查记录。

2.4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增强安全意识

实验室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素质教育与培训缺乏是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借助学校每年举办的“安全月”活动,学院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安全知识,如举办安全教育讲座、组织新生及新进教师参加实验室安全培训和消防逃生演练,要求师生熟练掌握实验室各类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能沉着应对实验室常见事故。在学生会设立安检部,由学院主管实验室院长带领安检部成员每两周进行一次全院实验室安全大检查,重点排除实验室水电、消防设施、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保管、气体钢瓶等存在的安全问题和隐患,及时与实验室安全负责人进行沟通,指明问题并督促其及时整改。建立学生实验室准入制度,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必须经过实验室安全培训和考核,通过考核的学生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未通过考核的学生不得进入实验室,须继续学习直到通过考核。实验室日常教学要求实验教师必须根据实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介绍实验化学药品的性能和实验注意事项、仪器的使用规程、对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办法等,同时要求学生进实验室要佩戴防护眼镜、手套,穿实验服、长裤等,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实验室不安全事故发生。

3结语

工程教育认证对实验室的要求也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实验室安全建设任重道远,我们应把握契机,紧跟时代要求,时刻坚持“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学院具体情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提升我院实验室综合水平,为本科生实践教育创造更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秀梅,黄民,彭宝营,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机械控制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17):148-150.

[2]张波,彭国丽.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2):285-287.

[3]范淑君,董恩梅.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J].化工管理,2014(35):281-281.

[4]张维维,李敏,许爽,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集群式信息处理课群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17(7):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