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经济学范例

实用经济学

实用经济学范文1

关键词:专题教学法;农业经济学;课程教学;应用

1《农业经济学》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是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在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稀缺资源的约束条件下,农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市场、农业的组织方式、农业的产业结构以及农业的保护与发展的部门经济科学。农业经济学是农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核心课,在专业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学课程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1多学科知识交叉

从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它是由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政策学等学科综合、交叉和相互融合而成,因此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外延较大,学科知识犬牙交错,涵盖了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理论、农产品及其生产要素价格形成理论、农地制度理论、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农业微观经济组织理论、农业技术进步与技术变迁理论、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形成了庞大的理论体系。

1.2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农业经济学课程不仅涉及面广,而且应用性强。在我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为农业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和做出政策诠释。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质,希望能够解决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等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和科学技术等资源及其利用、农民收入增长、粮食安全和流通、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农村公共品供给、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宏观调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农业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科边界不够清晰,教学内容缺乏相应的理论深度

农业经济学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缺乏清晰的学科边界。农业是产业范畴、农村是社区范畴、农民则是身份或职业范畴。这就使得农业经济学学科内容体系较为宽泛,教学内容多而不精并与相关学科交叉重复,如《农业概论》、《土地经济学》、《农产品商品学》、《农村社会学》、《农业政策与法规学》、《发展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近年来的教材不但没有突破其在内容体系和框架上的局限,反而成了更多学科的综合体。外延的不断扩大导致内涵变浅,内容缺乏理论深度,过于侧重宏观和概念化的说教,微观和定量分析较少,很难体现农业经济学原本的学科特点。

2.2教学方法多以说教为主,理论与实践脱节

由于农业经济学课程内容繁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多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这种“满堂灌”的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很难体现出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学生仅限于课堂上被动地听取教师的讲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挫伤,课后很少进行自主学习或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导致教与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学效果自然也不尽如人意。通常学生学完课程后,只是简单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理论和知识用于农业经济现象的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

农业经济学的课程考核大多还是以期末卷面考试为主,很大程度上只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能力,没能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试的公平、公正和有效性,却导致学生普遍采取课堂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这却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全面考查学生的能力,作为任课老师明显感觉到卷面成绩无法真实反应学生的课堂表现,体现不出学生对农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的高低。

3专题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意义

专题式教学是指是指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打破原有教材章节体系的限制,有选择地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成若干个专题,使其更具根据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一种教学方法。

3.1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

由于农业经济理论的发展及国家“三农”形势与政策的变化,农业经济学教材滞后于现实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对现有教材和时下的热点问题进行整合,着重体现农业经济发展所特有的规律性。专题式教学便于教师突破教材的束缚,把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新案例及时导入课堂教学中,并与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融合,设计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专题,使学生能接触到农业经济学的前沿知识。如在教材“农业产业结构”一章中可以加入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加具有应用价值。

3.2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突破师资的限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传统的教学大多数采用一名教师负责制,即一个任课教师负责一个教学班一门功课的全部教学,教师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缺乏与相关专业教师的交流与促进,不利于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教师的成长。专题式教学鼓励两个或更多教师一起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拟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并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研究方向进行专题分工,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这可以突破单个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上的不足,使每个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师资的资源共享。同时,由于一位教师只需要负责一个或几个专题的教学,缩小了教师们的备课范围,使教师有更充裕的时间备课,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3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专题式教学法要求授课老师要紧密结合当前中国“三农问题”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来安排教学内容,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农业产业化、农业合作社、城镇化、农民增收与精准扶贫等。学生围绕某一专题内容,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交流,在师生相互交流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题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

农业经济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将农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按照教材讲授给学生,缺乏实用性,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专题式教学方法通常给学生一个兼具有系统性、综合性和启发性的主题,让学生通过理论综述、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演讲辩论等多种手段来消化和吸收主题内容,这有助于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化解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提升教学的效果。

4专题式教学法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中的实施建议

4.1对课程内容的解剖和重构,将其分为若干个教学专题

专题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专题的确定,在农业经济学课程体系中,农业生产要素的利用被放在核心位置,它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应,进而影响农产品市场的供求与价格,农业生产的组织是重点。除去导论,笔者把农业经济学课程从微观到宏观层面,分为农产品市场(包括农产品供给与需求、农产品现货市场、农产期货市场、农产品国际市场)、农业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与信息的组合与管理)、农业生产组织(包括农业家庭经营、农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结构(包括粮食安全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的保护与发展(包括农业保护政策、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五大专题,每一个大的专题又可以根据需要细分成若干个小专题。

4.2根据教学专题的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在专题的理论部分可以采用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尽快掌握基本原理及相关的知识体系;在学习“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应用性内容时,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法,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现实中的典型事例进行教学,效果很好;在农地制度的专题中,可以采用讨论或者辩论的方法,对比各种土地制度的优缺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可以将农业经济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将理论分析与应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3重视过程考核,完善评价体系

考核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对于运用专题教学法进行讲授和学习的课程,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讨论发言情况、课外调研以及报告质量,重点考察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消化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例如,在农业生产要素这个专题中,笔者要求每一个学生调查其家乡的一个典型农户,详细地了解其家中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情况,并对上一年该农户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做分析,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问卷的设计、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技巧、报告的撰写质量和主题的发言都要做好记录及评价,才能更全面和客观的反映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波,张红云.《农业经济学》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实用经济学范文2

本项目在设计和运用案例的基础上对卫生经济学课程实施小组式教学,分别在实施过程中与课程结束后进行即时评价和课后评价。结果发现,小组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

卫生经济学;小组式教学法;公共事业管理

卫生经济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其主要是运用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医疗卫生领域中投入和产出的经济关系及经济规律的一门医学社会科学。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性质和特点给其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1]。加之传统的“一言堂”和“灌输式”教学模式也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因此,设计案例并改进教学方法显得较为迫切和必要。课题组成员从2013级和2014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入手,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

1小组式教学法的内涵和优点

小组式教学法或称小组讨论式教学法,是在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PBL)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通常以设计和运用案例为载体,以互动开放式提问与分组讨论为形式,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或集体讨论,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与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小组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好本职工作,还要扮演学生学习的管理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等角色,师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为合作—参与关系,这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研究表明,小组式教学法避免了PBL教学法的所需资源多及时间多等缺点,同时又保留了PBL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知识理解、培养解决较复杂问题能力等优点,近年来已在国内外各教育层次中得到广泛应用[3],但目前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仅局限于实验课程[4]。

2小组式教学法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课程案例的设计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设计案例:课前案例、课中案例和课后案例。(1)课前案例一般简短并具有启发性,旨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2)课中案例针对性较强,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课后综合性案例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若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教学要求,且会降低学生参与兴趣;一般采取连环设局方式,将几节课的重要知识点融合在案例中,或围绕一个主题将数个相关案例串联起来,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锻炼综合思维能力。

2.2实施过程

根据案例的设计,选择以部分课中案例或课后综合性案例为载体开展小组式教学(由于课前案例主要是为了将问题提出,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一般不将此类案例纳入小组式教学中)。(1)学生分组,根据班级学生规模,将每个班分为3~6个小组,每3~10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每组由学生推荐一名组长和一名记录员(组长和记录员由每组成员轮流担任);(2)展示案例;(3)小组讨论;(4)各小组组长发言;(5)教师点评。根据课程时间安排和案例特点,教师可尝试多种形式开展小组式教学:(1)课上展示案例,课下讨论,下次课上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2)课上展示案例,课下讨论,下次课上组长根据大家的分工进行PPT汇报;(3)课上展示案例并讨论,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释疑解惑、讨论等方式,增加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此外,也可采用互动开放式提问模式,该模式要求问题的设定不局限于课本,发问也不局限于教师,而是鼓励学生相互提问。为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根据提问记录随机确定发问和提问学生,同时对其发问与应答情况进行评分,并纳入平时成绩。由于该种提问模式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基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和经验所得答案均是个性化并富有创造性的,这对发问者和应答者而言,有一定挑战性,既能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也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2.3教学效果评价

应用小组式教学法后,需及时采纳学生的意见及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就学生对小组式教学法的评价进行了调查。评价分两个阶段进行:(1)即时评价,即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的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2)课后评价,即在课程结束后,对采用小组式教学法的2013级和2014级3个班共130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05份,有效回收率80.77%。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满意(见表1)。此外,80.95%的学生认为应用小组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61.90%的学生认为有利于其成长为实用型人才;对于“你更喜欢哪种教学模式?”,有81.90%的学生选择“互动式学习”,仅有18.10%的学生选择“传统‘灌输式’教学”;对于“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些能力有所提高?”,分别有76.19%、84.76%、60.00%、60.95%的学生认为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关于“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你认为分组讨论中每组多少人最合适?”91.43%的学生选择“4~10人”。

3教学改革成效与经验

通过在卫生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小组式教学法,不仅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能动性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还为师生交流搭建了平台,增进了师生关系,实现了学生与教师、学习与教育的双赢和双向互动,改革成效明显,并获得如下经验。(1)精心设计案例,使案例既符合学生专业情况,又贴近生活,接近现实。充分的准备是开展互动式案例教学与小组式教学的前提条件。(2)应根据班级学生规模决定各小组学生人数。每班分3~6组,一组3~10人较为合适。(3)小组式教学中,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教学方式,但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下负担,应尽量采用课上展示案例并讨论,组长根据记录员的记录发言的形式。(4)小组式教学中,学生分组应尽量统一,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另一方面也方便教师课后的统计评分。

4不足与改进措施

4.1进一步筛选和设计案例

案例是开展小组式教学的重要载体。基于卫生经济学课程特点,选取的案例应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热点和教材重点,紧密结合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目前课题组设计的案例来看,有部分案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用效果不理想,因此,筛选和设计合适的案例是课题组教师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4.2逐步提高小组式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

根据考核评价方法改革要求,卫生经济学课程考核已经改变了过去一考定成绩的方式,而是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其中,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出勤占15%,作业占15%,课堂提问占10%,小组讨论占10%。由于该门课程的小组式教学法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小组式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比重偏低。随着小组式教学法的逐渐成熟和完善,课程教学考核中,将适当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注重过程性评价,提高平时课堂表现和小组式教学考核的分值,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4.3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掌控能力在小组式教学中至关重要。比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握课堂节奏、掌控学生讨论的进程和方向、引导学生的思路以及针对性地总结等,都需要教师精心准备,并具备包容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同时,教师还要及时对教学效果、存在问题及原因、改进措施等进行总结,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冯毅.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经济学教学案例的设计与使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3):260-262.

[2]宗安民,李炽民,康惠生,等.关于医学生学习模式选择状况调查结果浅析[J].医学教育,1994,132(6):23-27.

[3]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77-78.

实用经济学范文3

第一,经济学的影响要素发生改变。经济学既是一门社会科学,需要使用抽象方法,在研究过程中,由于经济现象非常复杂,研究时总要忽略掉一些“次要因素”,这也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但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经济学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色进行分析。首先,要看其是否具备市场经济的基本特色,例如中国晚近30多年经济表现就可以分析其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特色。其次,要分析市场经济学内容还要结合其他经济学理论,包括影响经济要素的制度因素外,人口结构、与发展阶段相联系的比较优势、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储蓄和投资和空间位置等因素都会影响经济增长表现。例如在研究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年增长表现,不能放弃包括产权制度变革的体制变量。

第二,经济学的教学形式也相应发生改变。随着市场经济的渗透,我国高校的经济学内容逐渐与社会接轨,进入信息化时期,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和技术训练尤其重要,需要在基本理论逻辑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运用基础理论方法的直觉,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对象基础上,精细化研究内容。但是目前我国的现状是,很多经济现象都没有一个基本准确的描述和概况,而利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工具则体现更多的局限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教学方式,更加需要建立基本的逻辑框架和直觉,基本逻辑、基本假设,对基本变量和关系的处理和定量描述,再加数学方法分析等方式都现代市场经济学中的关键方式。

二、我国高校经济学未来的发展分析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逐渐在经济学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通过采用多变量回归以及其他相关统计分析技术,为我国高校的经济学提供了一些具有竞争性的理论解释工具,并且能够较好的检验和论证其市场特性。

随着市场化的趋势不断加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加强,很多经济学分析推论,获得广泛市场经验的支持。在“食物消费的收入弹性较低因而“恩格尔系数”随经济增长而下降,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动会如“配第-克拉克定理”预测得那样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占比持续下降趋势,需求定理描述的物品相对价格与需求量反向变化等等。”经济学逐渐与其他学科相互联系,加强了与社会科学的紧密性。

另外,随着市场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经济学的预测开始逐渐建立在特定的分析机构和程序基础之上,但是其预测的科学规范性也逐渐加强,但是由于市场发展过程还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性,因此市场经济学的发展也开始呈现一定的不可控性,但是总体趋势还是呈现市场化。

三、结语

实用经济学范文4

[摘要]随着当前信息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许多教学课程都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型,比如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课程中运用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有利于课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使学生在情景中加深对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印象,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也会在情景化教学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电工电子;情景化;教学研究

电工电子技术专业是当前职业学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时,主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但是在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一直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操作能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当前信息化的教学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情景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的提高。

一、情景化教学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实施的原因

(一)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问题

当前社会人们对中职院校教学内容了解不充分,导致当前职业院校生源不足,因此,许多中职院校开始降低录取分数线来保证生源的稳定,致使职业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和学习能力偏低,教师在教授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相关内容时,遇到了许多阻碍。而且由于大部分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使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另外,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受教育过程中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导致进入职业院校之后无法适应职校的学习生活,很多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学习兴趣不高,总是抱着混文凭的学习态度学习。因此,为了使学生真正地在职业院校中学习到技术,就要创新自身的教学手段,才有利于解决当前学生的学习问题。

(二)课堂教学问题

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时在课堂上较为被动,大部分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材内容来安排,导致教学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另外,由于在教授电工电子技术课时,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述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还由于一些家长不重视电工电子技术,家长的心态也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和热情。综上所述,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时,如果没有理论知识,在具体实践中就会处于迷茫的状态;如果实践少了,就会是纸上谈兵,因此,实践和理论知识同样重要。为了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实行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

二、情景化教学方法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的原则

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课堂中,教师运用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是学生较为认可的教学方法,并且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情景化教学方法,也可以达到教师所预期的教学状态,情景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相关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知识,因此,教师为了使情景化教学可以对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学习效率产生预期的教学价值,就要遵守情景化教学在电工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原则,从而有利于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的有序开展。

(一)趣味性原则

教师在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中运用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所创设的情景内容,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遵守趣味性的情景化教学原则来合理地开展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在教师所实施的情景化教学中调动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述串联和并联电路应用时,在向学生讲述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要让学生根据课堂所讲述的内容亲自操作改装电路图,学生可以拿自己改装的电路图来作为实验测试内容。在这个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进行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和兴趣[1]。相比于以往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数据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二)主体性原则

教师在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所安排的课程内容一定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技术能力来合理安排,在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意识,有利于学生在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中,重新树立对知识内容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激发自身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实用性原则

在中职院校的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课堂中,由于该课程内容本身的特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记忆较为繁杂的课程理论内容,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得不到显著增强。还由于教师教学手段的单一,导致学生很难将课堂学习到的理论内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甚至有些学生在教师讲述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知识时产生了抵触的心理,因此,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当前的学习困难,需要在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中突出实用性原则,要多运用和借鉴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可以从真正意义上透彻地了解课堂所讲述的理论内容[2]。教师在进行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中,要向学生讲述有关电工电子技术专业的实际用途,理解操作要求和学习目标,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和理论的学习。

(四)系统性原则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学生需要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深刻的记忆,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导致学生很难将电工电子技术进行系统化的知识归纳。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的效率,需要在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将每一章的内容整合成一个课题来向学生进行讲述,符合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规律[3]。

三、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情景化教学分析

(一)创设问题情景

情景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为了使学生可以在所创设的情景中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应当在所创设的情景中,根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或者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提出有关电工电子技术的问题。比如教师在教授功率放大器组装和调试教学内容时,可以在情景化的教学中向学生提问:学校在开设新年晚会时,由于舞台录音监听的声音不够大,每个学生不能清晰地听到主持人所讲述的内容,那么如何将音源器材中的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教师在情景化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带有趣味性并且贴合生活实际的问题,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进行导入功率放大器的组装与调试内容的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4]。

(二)明确教学目标

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课堂中,功率放大器的组装和调试内容占据了大部分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功率放大器的组装与调试内容讲述上,学生在学习该部分内容之前,已经了解了示波器和毫安表的使用方法,并且还对示波器内的原件以及故障维修原理进行了初步了解,因此,教师在讲述功率放大器组装与调试内容时,应将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掌握三极管的电流特征内容上,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了解工作电路的特征和设计,从而可以进一步掌握功率放大器的调试工作。

(三)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由于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知识较为烦琐,学生假如靠自己一个人来学习的话,学习效率得不到显著的提高,所以教师可以在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让学生共同探究未知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基础知识掌握水平来划分相应的合作小组,并且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来领取相应的探索任务,比如在小组成员内,可以由两个人负责万用表或者是示波器的直流稳压电源检测,小组中的另外两个人则负责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数据分析,使得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对课题内容小组合作探究之后,一定要向学生讲述有关三极管放大器电路故障分析方法等探究内容,使学生可以充分地掌握正确和全面的三极管放大器的内容。

四、结语

由于在传统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教师运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来向学生讲述电工电子技术的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提高,所以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电工电子技术的操作能力,需要在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可以全面地理解电工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并且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景化的教学方法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绍平.电子电工技术[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2]何伟.基于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高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8):158-159.

[3]沙印.电子电工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时代农机,2015(35).

[4]江丽.电工电子技术情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7).

作者:詹前来 单位:广西荔浦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第二篇:情景教学在妇科住院医师培训中应用

[摘要]目的:深入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进一步探清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加深对情景模拟教学的认知与了解。方法:随机选取郑州人民医院妇科学习的低年资(工作年限<3年)住院医师4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每组医师均有20人。分析与比较两组学员的考核得分,并将数据录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系统分析,避免主观因素对比较结果产生影响与干扰。结果:在两组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差异无统计意义基础上,就两组学员学习完毕后的技能考核成绩而言,观察组学员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应用

急腹症是妇科的一类常见疾病,指的是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性的病例变化,常见的有异位妊娠、卵巢肿瘤蒂扭转、黄体破裂等,病情变化较快,鉴别也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如不能及时就诊,则会给患者造成或大或小的身体影响,严重的话,还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于患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及时救治,这是挽救生命的最合理做法。而负责救治妇科急腹症患者的医师大多为临床一线人员,负责的是非工作时间的患者救治,往往是妇科急诊患者求助的主要对象,而面对急诊性质的疾病,就需要妇科住院医师具备较为扎实的应对能力,还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方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诊断并救治急腹症患者,而想要让医院妇科住院医师具备这样的能力和素质,有必要开展相关培训,而想要让培训有效与合理,就需要采用创新与高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出现及应用的宏观背景,以下为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妇科学习的低年资(工作年限<3年)住院医师4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有20名医师。对照组住院医师均采用传统教授法进行教学,观察组住院医师均采用传统教授法+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其中,年龄在23~30岁,平均年龄为(26.6±3.1)岁,职称均为住院医师。住院医师就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P>0.05)。纳入标准:(1)在我院妇科学习的低年资住院医师;(2)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同意书。

(二)方法

采用传统授课法的对照组: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突出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进行预习、学习和记笔记,对妇科急腹症救治进行详细讲解并亲身进行示范,让理解吃力的学生能够知晓教师的意图和目的,并加深对急腹症病症及治疗手段的了解与认知。待教师教学完毕后,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小组学习,然后根据学生学习现状进行针对性辅导,即为全部教学流程和内容。采用传统授课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观察组:改组教学,需在传统授课法基础上加入情景模拟教学法,观察组的传统授课法与对照组基本无异,主要针对后续的情景教学法进行操作,具体内容如下:1.病例设计妇科急腹症是一种急性疾病,此病变幻莫测,标准化的流程仅仅只能作为参考,只因现实生活中的急腹症往往出乎意料、无法预测,这就需要临床医师根据经验、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做评判、进行治疗。而本次培训的重点也可放在急腹症的变幻莫测上,以此来设计多样的病例情况,每次指定特定人数的住院医师来进行演练和实训,在情景模拟中完成实践演练、加强对学员的磨砺,进而加深学员的知识印象,积累诊断、救治经验。2.过程演练演练前,要明确演练人数、演练人员,并实行轮流制,让每位学员都有机会参与情景模拟演练,进而将培训中的学员主体性体现出来,为每位学员提供实践机会及上升空间。建议将20名住院医师划分为2组,每组10人,分别扮演患者、家属、护士、住院医师等角色,其他小组人员则进行观看和点评。为了让情景更具真实性,患者要竭力按照妇科急腹症症状进行表演,而住院医师则需要根据自身经验、知识储备和能力做出及时反应,如做好接诊、病史采集、借助辅助工具进行检查等,来进一步诊断患者的疾病类型、病情严重性,期间还要囊括住院医师与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需要囊括患者与护士的交流和沟通,不管怎么说,需要突出每个人物存在的价值和个人特点。在演练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赋予学员自由发挥的权利,鼓励学生不全按照剧本和计划进行表演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更磨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洞察能力,也只有如此,才可让情景更具真实性,利于学员从中获取意想不到的收获。3.评价和总结这里的评价,即是对课堂上的情景模拟进行评价,包括学员的表演好与坏、住院医师操作行为规范与否、患者对病症的理解到位与否,等等。除了让表演小组进行自我点评外,其他小组及成员也需积极参与到点评与讨论中,除了阐述情景演练中的优点,也需将缺点提出来,确保可以从中看到学习过程中的缺陷和误解,进而将错误观念、错误理论看法进行修正和调整,以此来提高住院医师们的知识储备、见识见闻、应对能力。到评价的尾声,相关教学教师也需对本次课堂中的情景演练进行点评并做出详尽的总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制订纠正问题的方案和计划,以此来提升培训效率,并落实对住院医师学习及进步的实际帮助,相信可以取得不错的成效。

(三)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有两个,分别为技能考核成绩对比和学院对教学法的满意度调查。其中,技能考核需在研究结束后进行,满分为100分,对比两组学员的技能考试成绩,以此来明确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学员满意度调查则需要让学员对教学中的一切因素进行点评,涉及教学氛围、学习成效、师生互动等内容,满分为10分,7~9分为非常满意,4~6分为基本满意,3分及以下为不满意,以此清晰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整体效果,也是进一步探清情景模拟教学价值的合理手段。

(四)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产生的所有数据均需录入SPSS20.0软件中进行系统分析,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学计量资料[n,%],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观察组与对照组学员培训后技能成绩对比

待培训结束后,分别对观察组学员及对照组学员进行技能方面的考核,满分为100分。其中,对照组考试最高成绩为89分,最低成绩为58分,平均成绩为(76.58±3.2)分;观察组考试最高成绩为96分,最低成绩为65分,平均成绩为(82.47±4.5)分。通过技能成绩对比,可明显看出采用传统课堂教授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观察组学员成绩更高,远超只采用传统课堂教授法进行教学的对照组学员成绩,可间接体现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价值和作用。详见表1。

(二)观察组与对照组学员教学方法满意度调研

为了清晰培训中住院医师的感受,也为了进一步探究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成效,我们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获取学员的真实感受,并以结果来探查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问卷为10分制,7~9分为非常满意,4~6分为基本满意,3分及以下为不满意。具体来说,对照组20名学员中,有10人对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有4人对教学方法基本满意,有6人对教学方法不满意,满意度为70%;观察组20名学员中,有15人对教学方法非常满意,有3人对教学方法基本满意,有2人对教学方法不满意,满意度为90%。从满意度上可以明显看出,观察组学员对教学方法更为满意,远超对照组学员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以此证明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成效更好,也进一步体现了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详见表2。

三、讨论

妇科急腹症是一种急性疾病,是威胁女性群体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带去不少痛苦与忧愁,且该病变幻莫测,严重的时候,还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需要及时诊断与救治,方可挽救宝贵的生命。临床中,妇科急腹症多表现为腹部疼痛,有轻度(隐痛)、中度、重度(剧痛)之分,疼痛程度因人而异。且该病存在诊断上的诸多难点,可通过实验室检查确诊,也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不管怎么说,这都需要住院医师具备较强的技能、较为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些素质和能力缺一不可,也由此奠定了妇科住院医师培训的必要性,而教学方法在培训中的价值与意义在这个时候充分凸显出来,较好的教学方法无疑可以使得培训事半功倍,也由此引申出了本次的研究主题。本次研究我们为了更清晰地认知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随机选取我院妇科学习的低年资(工作年限<3年)住院医师40名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随机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均有20名医师。对照组住院医师均采用传统教授法进行教学,观察组住院医师均采用传统教授法+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待培训结束后,对技能考核成绩、学员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和分析,由此印证和清晰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采用传统课堂教授法+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观察组学员成绩更高,远超只采用传统课堂教授法进行教学的对照组学员成绩。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6.58±3.2)分,观察组平均成绩为(82.47±4.5)分;观察组学员对教学方法更为满意,远超对照组学员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对照组学员满意度为70%,观察组学员满意度为90%。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教学在妇科急腹症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具有特殊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萧鸿,张会君,解杰梅.网络化OSCE在临床护理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1(24).

[2]赵玉祥,武荣,韩良荣,等.新型综合培养模式在新生儿科进修医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5(18).

[3]章振林,汪纯.带教代谢性骨病专业进修医师短期培训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15(4).

[4]刘伟.李晓庆.儿童普外科进修医生培养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2(3).

作者:李枫 单位:郑州人民医院

第三篇:情景剧教学模式跨学科应用

摘要:微情景剧教学模式是从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创新教学模式,该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在限定较短时间内将指定的原理或概念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前期教学实践和研究表明,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应变和表达能力、锻炼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的能力。本文将探讨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跨学科应用,重点介绍在6门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由此归纳该教学模式的一般实施流程和操作要点,旨在为不同专业领域的一线教师应用微情景剧教学模式提供指南。

关键词:微情景剧;创新教学;教学模式;课堂教学;跨学科

教学模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媒介。近些年来,教学模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对已有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其二,新型教学模式的开发;其三,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从新型教学模式开发这一角度,本文作者在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学实践中摸索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1],近七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并对学生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有显著效果。目前,该教学模式已在多种学科中尝试推广,如《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中医诊断学》《中国传统造型语言》等。尽管这些学科领域相距甚远,微情景剧教学模式都得以成功“植入”,实施方式也不拘一格、各有特点,教学效果十分理想。本文作者在推广该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反馈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施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即以上述6门学科的微情景剧应用为例,阐述该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进一步归纳该教学模式的一般实施流程及操作要点,以供不同专业领域的一线教师参考。

一、微情景剧教学模式概述

情景剧是一种起源于美国的轻喜剧,由一个人或几个人为现场观众表演,后来也演化为室内取景的电视剧,其主要特征是轻松幽默、贴近生活、制作低廉。本文作者将情景剧融入课堂教学,由学生将指定的原理或概念以情景剧的方式演绎出来,又因表演时间严格限制(通常为5分钟),因此取名为“微情景剧教学模式”。以下简要介绍该教学模式的特征及教学功能。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具有如下几点特征:(1)即时性。教师讲授某个知识点完毕,当即指导学生登台演绎该知识点,表演时间通常限制为5分钟,因此具有即时性特征。(2)形象性。微情景剧一般选取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作为演绎对象,其表演是形象性地解读。形象性也衍生出生动性,即轻松幽默的喜剧面貌。(3)互动性。微情景剧的表演者和观众均为同班学生,彼此间的熟知为互动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互动性体现在表演学生与教师之间、表演学生之间、表演学生与其余学生之间。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教学功能可梳理成以下5点:(1)调动课堂气氛。微情景剧的演绎因其形象生动、轻松幽默,而且演出者和观众皆为同班同学,亲切自然,因此极容易调动课堂气氛。(2)锻炼应变能力。微情景剧设定的准备时间较短(通常限为1分钟),一方面是出于教学秩序的考虑,一方面也是着意锻炼学生的快速应变能力。(3)激发学习兴趣。微情景剧的任务设置实为创设问题情境,由学生以肢体语言为主进行阐释,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和解决方式能有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培养表达能力。微情景剧主要使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进行表达,这对于传统教学片面重视文字表达的倾向是一种补充和平衡,即有效提升和完善学生的表达能力。(5)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转换。学科重难点知识通常为原理、概念一类,其表述形式为抽象语言。相比于用抽象思维来理解原理、概念,形象直观的方法,诸如实物、模型、图片,则更容易达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微情景剧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之间进行转换,用直观、比拟、感受、体验等形象思维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抽象的学科知识。

二、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跨学科应用案例

微情景剧教学模式自提出以来,已逐步推广至多种学科课堂教学之中,以下选取有代表性的6门课程,各介绍一个教学案例,概述其实施过程,以便读者通过案例比较体会共通之处以及多样化的应用形式。

(一)在《微生物学》[2]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病毒的复制周期病毒的复制周期是“病毒”一章重要的知识点,其内容包括病毒复制周期的定义、复制过程阶段的划分、各阶段发生的事件及特点。具体来说,病毒复制周期是指从病毒吸附于细胞开始,到子代病毒从受染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可划分为5个阶段:(1)吸附;(2)侵入;(3)脱壳;(4)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5)装配与释放。一次有代表性的微情景剧的实况记录如下:学生A、B、C牵手合围作为“细胞”,其中一人兼作细胞表面的“受体”;学生D饰演“病毒”与细胞表面“受体”相遇并拥抱(表现第1阶段“吸附”);进而“病毒”转移至细胞内(表现第2阶段“侵入”);“病毒”脱下衣服外套(表现第3阶段“脱壳”);学生E、F饰演“子代病毒”进入细胞(表现第4阶段“病毒基因组复制,病毒蛋白合成”);细胞打开缺口,D、E、F三人作为“子代病毒”从细胞内释放至细胞外(表现第5阶段“装配与释放”)。

(二)在《食品微生物学》[3]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1:黄原胶的性质和用途黄原胶是经发酵生产的一种微生物胞外多糖,是由D-葡萄糖、D-甘露糖、D-葡萄糖醛酸、乙酸、丙酮酸组成的五糖重复单元聚合体。黄原胶性能优越,可作为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浸润剂、膜成型剂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某学生小组以“黄原胶的性质和用途”作为选题表演微情景剧,采取连环叙事的方式依次展现黄原胶的几种性能及其用途,此处节选“乳化剂”一节的表演简述如下:学生A扮演“油”,学生B扮演“水”,学生C扮演“黄原胶”。“油”与“水”在其他同学的牵拉下伸手相连而不得,此时“黄原胶”出场,扫清阻力,“油”与“水”得以相连,且以相拥的方式象征二者融合,此时,充当旁白的学生D解说道:“黄原胶可以用作蛋白质饮料的乳化剂,防治油水分层”。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将“油”和“水”的名片牌分别写作“油君”“水妹”,给情景剧增添了几分诙谐,也更为形象。该微情景剧是由小组自选题,课前有所准备,而且使用了一些道具,诸如名片牌(头戴式)、雨伞,等。案例2:食醋的酿制食醋是以粮食等淀粉质为原料,经微生物制曲、糖化、酒精发酵、醋酸发酵等阶段酿制而成。食醋的酿制是本课程“微生物与食品制造酿”一章中较重要的知识点,具体可分为酿造原料、酿造微生物、酿造工艺三个部分。一次有代表性的微情景剧表演记录如下:学生A扮演发酵产物,学生B扮演发酵酶,学生C、D、E牵手合围充当发酵容器,学生F担任旁白。学生A置身于学生C、D、E合围的“发酵容器”之中,用举名片牌的方式示意自己担任的角色,先后充当淀粉、葡萄糖、乙醇、醋酸;学生B也用举名片牌的方式示意担任的角色,先后充当曲霉、酵母、醋酸杆菌。扮演发酵酶的学生B进入发酵容器之中并与学生A拥抱,随之旋转一周,用以象征酶促反应的发生,随后扮演发酵产物的学生A改变名片牌,以示意发酵产物的转换。

(三)在《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蛋白质翻译蛋白质翻译,是指将核酸中由A、U、C、G四种核苷酸组成的遗传信息破读为蛋白质分子中的20种氨基酸排列顺序。mRNA是指导翻译的模板,tRNA是氨基酸的转运载体,核蛋白体是蛋白质合成的装配场所。翻译过程可分为起始、延长、终止三个阶段。关于该知识点的微情景剧演绎,学生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具体如下:6人饰演A、U、C、G核苷酸,手牵手象征mRNA模板(含2个密码子),1人饰演tRNA,2人饰演氨基酸(与2个密码子相对应),其表演以蛋白质翻译过程为主线,以特定故事情节融入,颇具观赏性。

(四)在《实验室生物安全》[4]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实验室安全日”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目的在于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的学生培育良好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生物安全实验室简介、实验室主要设备及操作、个人防护装备、危险标识、理化及消防安全、消毒及废弃物处理、突发事故防范与处理,等。在本课程讲授结束之后,可选“实验室安全日”为题,组织学生分组排演微情景剧,将各章知识点贯穿起来,作为全课程复习的一种独特形式。具体来说,每个小组设计基于实验室工作的剧本,其中需要体现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的使用、实验仪器的操作、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规范、废弃物的处理、突发事故的处理等一系列知识点,并且有意安排不合规范的操作细节,留给观众“找碴儿”。各个小组轮流上场演绎,一组表演,其余各组找碴儿纠错,课堂实践表明微情景剧互动效果极佳。

(五)在《中医诊断学》[5]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中医问诊问诊,是医生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的询问,以了解健康状态、诊察病情,是医患之间直接进行语言交流的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在疾病诊察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问诊是本课程独立的一章,待理论知识讲解完毕,即可安排微情景剧环节,作为问诊实践模拟。学生以4人为一组,分别扮演医生、助手、患者、陪诊者,医生围绕患者的痞闷、疼痛、困倦、麻木、沉重等征象进行询问,在掌握患者具体症状之后进行辨证施治。该微情景剧的角色有统一规定,而问诊过程可以自由发挥,各小组轮流上场,教师在各组演绎之后做点评。

(六)在《中国传统造型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书体的演化中国传统造型语言是针对艺术类学生开设的一门集视觉艺术原理、中国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实践于一体的视觉艺术课程。该课程涉及的中国传统造型语言包括书法、白描、建筑、皮影、刺绣等,学生通过临习和制作中国传统造型作品,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造型元素进行现代转换。关于书体的演化这一知识点,可以尝试微情景剧演绎:多名学生分别扮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类书体,以肢体语言或者舞蹈的形式表现各类书体的关键特征,并设计一定情节连贯起来,以示书体演变的过程。在背景音乐选取方面,考虑到不同书体的形成有其特定时代,音乐风格需与之相应。

三、微情景剧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和要点

纵观上述关于微情景剧在不同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演绎风格虽各有不同,而实施方式是有规律可循,可以概括出一个基本实施流程,分为三个步骤:其一,教师讲解完某一课程知识点即指定数名学生分配微情景剧任务,限定准备时间(1~2分钟)和表演时间(3~5分钟);其二,被指派的学生聚集于讲台一侧讨论情节安排和角色分工,有时还需要准备简易的道具(比如:示意角色的名片牌),接着上台开始表演;其三,学生表演结束,教师对表演的创意等方面进行点评。微情景剧实施流程的三个步骤,起先是由教师主导,然后是由学生主导,最后回到教师主导。此外,考虑到微情景剧设计和表演的难度差异以及道具的准备和制作,有些知识点的微情景剧排演并不适合当场进行,对此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进行课外准备,在下一次课堂上直接表演。在上述几个教学案例中,“黄原胶的性质和用途”“蛋白质翻译”“实验室安全日”即采用了课外准备、课堂表演的实施做法。微情景剧在跨学科的推广过程中,收到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一线教师的反馈,问题焦点集中在实施流程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对于后者,本文作者认为任课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引导第一次表演。微情景剧并非普遍应用的教学模式,学生对此没有先前经验,所以在第一次实施微情景剧之时,教师需要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引导,否则学生将无所适从。(2)谨慎选择知识点。需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微情景剧演绎。对于某个知识点,教师需要考量是否适合演绎以及预期的效果。此外,简易或不重要的知识点,即使适合于微情景剧演绎,也无此必要。微情景剧应该侧重于重难点和较抽象的学科知识点。(3)严格约束时间。应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分配微情景剧时长并严格执行,教师需要向学生说明准备和表演的时间限定,如有超时应该提示和督促。没有时间约束的微情景剧必然干扰课程进度和破坏教学秩序。(4)选择背景音乐。恰当的背景音乐可以增强情景剧氛围,帮助学生“入戏”,同时也作为演出开始的提示音。背景音乐绝非无足轻重,不仅需要而且应当仔细挑选。(5)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第一次微情景剧之后,学生即已掌握其基本范式,诸如实施流程、角色扮演、拟人与象征的表现手法等,其后的微情景剧应该减少对学生的干预,留给他们更加自由的空间,将会收获更加精彩的创意和演绎。

四、结语

实用经济学范文5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的基础课程之一,所有高校学生都必须学习这门课程。教学目的是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在现今信息化社会中能用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去解决学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这是计算机学习的入门课,更看重对计算机基础概念的理解。但是,《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例如文字录入,Office办公软件的操作等,这些技能都与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既要重视理论教学也要加强实验教学,并且要求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收知识。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安排不合理;学生感觉听理论部分难以理解,难以融入教学当中,致使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无法正确的解决问题。针对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笔者根据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施了教学改革。第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由于内容多,课时紧张,很多学校都是将实验课作为理论教学课的补充,造成实验课时不足。这样导致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过短,无法熟练的掌握课程中的内容,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第二,授课教师重视不够,教学中重理论轻操作,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只简单将基本操作步骤教授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实验操作练习中教师只是规定了学生练习的基本操作内容,没有对这些实验内容进行更多地和实际结合,加上实验课上对学生辅导不够,学生实验教学目标不能达到。第三,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特别是文科方面的学生,缺乏兴趣。学生在实验课上,由于只是让学生练习单纯操作步骤,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目标和实际运用,所以无法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一些学生自身自制力又不够,实验上机时没兴趣,无所事事,干脆玩游戏看网页。结果自己无法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影响了其他的同学。第四,在教学计划中教学和实验内容的设置枯燥、理论性强,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脱节。有部分院校在教学中理论和实验分开,有的甚至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分别安排不同的老师教授,实验课只是让一些实验员简单的带一下班。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求学生能够将一些基本操作步骤进行练习,缺乏监督考核机制,导致学生对实验操作练习理解不够,也不能通过实验对知识进行吸收,无法认知到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   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   针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了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进行了改革,以情景式教学为基础,项目驱动进行教学改革。   1.完善教学计划,科学设置教学情景,修改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兴趣   加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从教学计划着手,科学地设置教学计划中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设置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情境,并在实验教学内容中融入理论教学要求学生完成的项目,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有兴趣完成情境中的项目促进了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实验教学课程的开设时间应该等同于理论课时间,促进学生在实验课上消化理论知识。如果受课时的限制,教学计划安排总课时有限,则要对应理论知识,精选实验内容及实验实例,争取在有限实验课时中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作为大学生进校后第一年的公共基础课程,刚接触时,很多学生仍然采用高中的学习方法,为了应付考试,重理论知识轻实验操作,还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的陌生,基础较差。其实,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当大部分,例如网络连接、文字输入、办公软件等,操作性知识占较大比例,也是平时学生容易接触的操作。根据这种情况教师引入教学情景,提起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的兴趣,让基础差的学生更容易接受这门课程,在掌握高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较多时间的上机实验练习,促进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操作技能的掌握。[1]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让学生多练习多思考,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练习中,要求学生自己多动手多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有些操作看似简单,实则包含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教学时,若学生遇上难点,教师最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给学生提示,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通过反复练习来总结,达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实验课时有限,在课余,学校机房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些实验内容多练习,为他们提供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外部环境。[2]   3.建立与教学情景相适应的实验项目   为了让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建立了与教学情景相适应的实验项目,就是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实验教学与日常工作、学习相关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有机结合,设计实验练习的实例与练习任务。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考试方式,以上机考试为主,平时实验作业完成情况为辅,在考查学生的理论的同时,通过上机考试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我们还借鉴了计算机一级考试的模拟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一级考试,提高学生的过级率。   4.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是在教室里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布置上机任务在机房让学生上实验教学课,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自觉性好的的学生还能照着教材上的操作步骤练习,但也效果差,还有部分学生实验课上根本不知干啥。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我们应用了情景+项目驱动教学、多媒体教学,并在教学实践中将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1)情景+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先进的教学模式,是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老师引入一个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根据教学情景布置相应实验课的实做练习,设计这些实做练习时要将练习的知识点、操作技能包含其内,通过这些实做练习学生既能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了实例,又将实例分解成一个个任务,每个任务就是一个知识点,一个操作技能,学生在完成一个个任务的同时就是完成了一个个的技能操作。例如,word排版章节的实验教学,我们设计了一个计算机公司宣传海报的实例,又将此实例分解成文字字体设置任务、段落设置任务、背景设置、插入图片,图文混排任务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去分解实例任务,并做相应的完成这些任务操作的示范,学生在实做练习中去体会和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很快。[3]#p#分页标题#e#   (2)多媒体教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模式日渐成熟。现在院校的机房都配置了包括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教学系统,条件好的院校还在机房每台计算机上安装硬件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有的有师生互动软件,利于教师对学生实验课的监管和问题答疑。不管怎样都基本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基础。我们要精心制作教学示范课件,利用多媒体系统将教学情景中设计的实例操作步骤演示给学生,形象、明了,学生可以先理解教师的实验操作,然后自主练习。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改革增强了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让一些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同学能够便于接受这门课程,让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通过学生在实验课上的实做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大大提高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我们将会在实际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总结。

实用经济学范文6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计量经济学;教学案例

计量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必修课,要求学生在掌握经济学理论以及高等数学、概率论、统计学等数理方法的基础上,以建立计量经济模型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日常教学主要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课程需要运用大量数学工具,学生有畏难情绪;二是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定量研究方法接触较少,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三是学生大多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对其今后发展的作用心存困惑。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讲授计量经济学难以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到所学知识的实践意义、在个人职业发展中的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程教学效果,是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中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1]。在此背景下,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开展了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在传统授课范式的基础上,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将学习的重点和责任转移到学生身上,增加学生的课程参与度,通过课程设计的规划、关键知识点的细分、定量方法的应用、案例说明的配套、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打好经济学专业基本功。

一、引入探究式学习的课程设计

探究式学习方法起源于古典时期哲学对思维的思考,20世纪初开始,学者们对批判性、创造性思维展开研究并支持提问教学。Virginia(2004)定义探究式学习为“让学生调查复杂题目和问题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课堂活动。”[2]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培养思维能力是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总结来说,探究式教学是基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设计课堂提问和学生课题促进学生有效探究,以期达到培养学生批判性、创造性和对话式思维的教学方法[3]。考虑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应用型人才内涵,教学方法上尝试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进行转变,将讲授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教师讲授分享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例如: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在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介绍探究式学习方法,再通过适当的问题来促进学生有效探究,例如:虚拟变量、模型设定等知识。基于“学习范式”,明确每章节教学目标,逆向设计课堂活动,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群体进行调整,具体设计课程原则:一是讲授式教学夯实基础。针对学生数学基础不牢等问题,在相关章节讲授前说明所需要的数学技巧并要求学生提前做好预习。针对横截面数据的回归分析,教师采用案例说明概念,讲授并板书推导过程,帮助学生掌握基础。二是探究式学习锻炼思维。采用适当的社会热点现象和经典文献作为案例,教师设计提问,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案例,帮助学生监测和改善思维方式;并在后半学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研究一项社会经济问题,形成报告并在课上进行答辩,以有争议的问题为中心展开师生讨论。三是注重软件实际操作。教师课上演示相应的软件操作,并布置学生课下练习,培养学生将计量经济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基于上述课程设计思路,将课程整体分为:导入阶段、积累阶段、探究阶段、评估阶段。

二、教学实践案例

2017-2019年,分别在上海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班48学时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中探究式学习分成两部分展开,课内探究式教学,基于教材案例,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课外拓展型探究,学生小组自主研究,学生选题、搜集数据、计量分析、形成报告、课堂答辩、最终展开师生讨论[4-6]。下面就分别以课内探究式教学案例和课外拓展型探究案例具体阐述教学实践过程。

(一)课内探究式教学案例

以“虚拟变量”章节中的“通过虚拟变量包含序数信息”教学内容为例说明,该部分教学为学生设定的预期成果是培养对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第一环节是回顾虚拟变量的定义以及其在经济模型中的应用,帮助学生明确将讨论和探究的概念。第二环节给出包含序数信息的虚拟变量模型案例,要求学生2-3人为一组,限时讨论并尝试为案例构建计量模型,随后,请几位学生说明他们所构建的模型、构建模型的思路、以及模型如何体现序数信息。第三环节组织全班同学对已有模型进行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分析不同加入虚拟变量方式的优缺点及探究如何在模型中通过虚拟变量包含序数信息。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深刻理解虚拟变量在计量模型中的灵活应用。

(二)课外拓展型探究案例

由于课上时间有限,为了更好的实践探究式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一项自主研究。整体安排如下:首先,向学生介绍社会经济课题研究的主要框架,探究式学习方法的基本要求。教师选取社会经济现象和经典文献研究问题作为参考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研究。经过先备知识积累阶段后,将学生分成8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查找文献、确定选题、构建计量模型、搜集和整理数据、计量软件处理数据、分析回归结果、得出结论、制作PPT和小组答辩。教师通过面对面、线上答疑等方式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进度和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例如:教师在选题及模型构建、数据处理方法、软件操作技术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期末阶段,学生小组以PPT形式汇报研究成果,教师及其他组同学就其研究内容提问,小组成员进行答辩。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各组学生的研究情况给予点评。课外拓展型探究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理解计量经济学基础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加了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和计量软件操作能力。另外,个别小组遇到团队成员不太合作等问题,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帮助同学们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完成团队学习目标。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学习过程评估

探究式学习方法重点在于过程,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指导以及小组汇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进度。经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有所提升:一是师生间互信互动,学生在开展自主研究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主动联系教师探讨解决方案,例如,某组同学在进行“睡眠时间影响因素研究”课题时,多次与教师沟通睡眠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关系、控制变量的选择等问题;二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基于教师推荐的参考教材、软件操作手册等,学生小组利用课下时间主动学习了数据管理和绘图、多元线性回归等技能;三是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例如,某组同学将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于感兴趣的问题,选择研究“NBA球员投球命中率的影响因素”,并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非线性模型完成课题。尽管思维技能的培养需要时间,但经过半学期的训练学生开始从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索转变,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帮助克服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有意识的思考怎样建模怎样解释模型。

(二)考试成绩情况

计量经济学属于考试课,最终成绩包括过程考核和笔试考核结果。考虑到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期末考试成绩对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效果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2017-2019年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行探究式教学改革后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到期末阶段大多数学生能较好的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80分以上学生有所增加,不及格率则明显下降。卷面分析发现,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较灵活,能够运用计量术语准确表述,并分析和解释回归结果。

(三)学生反馈情况

课程结束后,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帮助教师了解实施教学改革后学生的反馈意见。2017-2019年,参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学生共160人,回收有效问卷87份,问卷回收率54%。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对课程整体设计、内容安排和考核方式比较满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特点,进一步从课程意义和教学方式改革两方面展开分析。2017-2018年度,75%的受访学生认识到计量经济学对个人发展是有帮助的,其中的20%认为有利于读研,33%认为有助于找工作。2018-2019年度,受访学生中91%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是有帮助的,其中31%认为有利于读研,25%认为有助于提升工作实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同学们能够肯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帮助性,但约有四成学生仍不清楚计量课程所学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具体作用。改革后的教学方式受到多数学生认可。图4表明,学生认为计量经济学课程颇有难度,倾向讲授为主,并喜欢教师讲授过程中多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不少学生表示小组学习方式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展开研究,练习软件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倾向小组讨论学习为辅。学好计量经济学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应用计量经济学需要探究的思维意识,应用型院校本科教学采用以教师讲授理论为主,探究式学习方法为辅的组合教学方式可能更为恰当。

四、结束语

实用经济学范文7

目前,我国应用技术型院校多为高职院校,近年伴随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已成为应用技术型院校的核心建设内容和集中探讨的课题之一,但学界尚未对实践教学体系形成较为一致的科学界定。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对实践教学的探讨,比较常见的有两个方式:第一,从实验、实习、实训等教学环节出发,这种界定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强调以应用技能训练为主,缺乏实践教学内涵的包容性及广延性。简单的技能训练只是达到了实践教学最基本的要求,而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与职业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将全人教育的理念与教学内容融贯始终,才是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第二,侧重对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借助系统论构建教学体系,提出以职业能力目标体系、实践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运行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来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这种体系论在实践教学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从现有研究和相关院校现状来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依然是以技能实践课作为构建基础,通识课与专业基础课则被视为理论教学的主体而独立出来,与实践教学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笔者认为,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分开是对实践教学内涵的片面理解,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实践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理论知识是技能知识的重要支撑,两者互为依托,实践教学是专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教学,同样,专业理论的学习是通过实践学习之后所获得的知行合一的理论认知。因此,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质上是一种整体的教学思想,专业理论知识是实践教学的导向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则是实践教学的要素,更是其重要的组织支持系统。

二、应用技术型环境设计实践教学的探索

(一)实践导向课程的设置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上,为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要求,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新的课程体系确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方案,把实践导向作为职业教育课程的核心。具体包括四大板块:第一,通识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人文素质培养的宽泛性并适当向职业素质化教育倾斜。第二,就业力基本课程。力求体现学院外语立校的发展特色,培养学生在各种岗位都应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中文表达能力、外语交际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沟通与合作及批判思维能力、职业礼仪与职业素养、求职与面试技巧、创新创业能力等。第三,就业核心课程。环境设计专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需求情况,确定了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和陈设与展示设计两大方向。每个课程模块都包含以就业方向为导向的环境设计综合实践平台、项目实训工作平台和创新创业实验平台三个教学层次。针对专业定位和社会就业的现实,环境设计专业四年教学进程逐步深化与企业行业对接的过程。如室内设计课程模块的专业核心课程对应室内设计师、工程制图员等。第四,行业企业课程。包括职业岗位(群)方向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本类课程主要面向行业企业岗位(群),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设置,能力指标要求与国际、国内权威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对接。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培养全人教育理念下的涉外型、复合型、技能技术型人才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全人教育理念主要分为三方面内容: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从而实现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智能与技能教育、情感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整合教育。以整合教育观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强调教学以学生为本位的主动体验、参与和达成,教师的启发、引导与互动,通过积极的整合学习共同创造促进学生健康与技能发展的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谋求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的组织形式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在于使教学活动更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能力和发展潜力。环境设计专业按照学院转型发展的要求,以职业教育的角度组织教学,实行“1211”的产教融合模式:“1”:从大一开始认知实习,了解行业全貌、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工作流程等而开设,对应的理论教学环节为专业课程导论课;“2”:大二开始核心专业课程学习,教室与实训室合一的基本技能训练,从以教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体验学习模式,借助环境设计的综合实践平台分阶段展开;“1”:从第二学期开始的实践教学模式,借助项目实训工作平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加入到环境设计实训工作室小组,以项目式和案例式展开教学,及参加各类设计比赛、进行真实项目设计,项目制作采用指导教师负责,行业企业资深设计人员进行定期授课和监督的方式;“1”:大四的毕业实习,深入企业行业进行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并结合毕业设计与研发服务,进行创新及研发能力培养。

三、结语

实用经济学范文8

使用后评价是促进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探讨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从使用者角度出发,认识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与途径,通过问卷、访谈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综合分析,完成校园景观的更新设计。

关键词:

使用后评价(POE);景观设计;教学实践

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内容包括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绿化建设、室外环境塑造、景观资源保护等诸多方面,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模式多是从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从场地规划到景观元素设置的一系列景观设计手段。然而,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忽略使用者的感受是最常见的问题。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是体现人文关怀,实现“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尝试引入使用后评价(POE)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了解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结合公众需求进行设计,进而改进设计思路,提高设计水准。同时,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也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探索人与环境的深层关系。

一、什么是使用后评价(POE)

使用后评价(PostOccupancyEvaluation)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利用系统、严格的方法对于建成并使用一段时间的设施(户外空间)进行评价的过程。POE的研究重点在于使用者及其需求,通过深入分析以往设计决策的影响和设施的运作情况,为将来的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使用后评价(POE)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通过对使用者的心理感受、行为活动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评估设计实施的成效和公众满意度,进而寻求改进设计的途径和方法。POE是利用社会学、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统计学方法,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学科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严谨的评价程序与方法,通过将原有设计的预期目的与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使用情况与绩效,总结反馈与意见,为以后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提供依据。如今,使用后评估(POE)的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园林设计、城市设计、道路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在景观设计领域,SWA、MVVA等著名的景观设计事务所都已经建立了完善的使用后评价(POE)机制,并完成了评价体系的建设,并对其完成的项目进行长期的跟踪和评估。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POE在城市公共绿地的规划和设计中已有使用,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土人景观在2010年和2015年对天津桥园做了两次使用后评价,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桥园改建前后公众的满意度水平。

二、使用后评价(POE)的意义

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体现的是设计者的责任。通过POE可以检验设计方案实施的效果,并加以改善,无论在景观设计还是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1.监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

POE能够有效地帮助设计者对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使用者进行观察、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采访,可以直观、真实地掌握景观设计项目的满意度水平,通过量化统计分析,可以掌握使用者的群体结构、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使用者在景观中的行为方式,进而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和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使用后评价(POE)检测景观设计的满意度水平需要建立动态的检测机制,以便规划设计部门与管理机构能够长期掌握公共绿地的使用情况及其变化,从而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设计调整。而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景观使用者的认知与偏好,掌握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沟通桥梁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让景观设计课程更具研究性,使学生更早地接触景观设计的研究方法和途径。

2.构建合理的景观设计策略

使用后评价(POE)的引入为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使设计过程变得更加完整与体系化。置入POE,将使景观设计从以往的“实地勘察—设计”转变为“实地勘察—设计—评价—再设计”,从而改变凭借经验总结和场地认知完成方案设计的途径。使用后评价(POE)有完整的程序和方法,通过观察、采访使用者和投放、回收调查问卷获取信息,结合信息的统计分析,掌握使用者的满意度和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并结合场地条件提出解决措施。设计策略的改变使设计结构完整、内容充实、目的明确,在景观设计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综合分析场地、使用者和设计师等各因素的水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建立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

以人为本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但一直以来,景观设计都是由规划者和设计者主导,“以人为本”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使用后评价(POE)则更关注景观使用者的感知与偏好、行为与活动等。与传统的设计途径相比,在景观设计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强调公众参与设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从而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景观设计教学,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和方法,了解使用者的感受和需求,进而通过综合分析评估,总结设计与修改,让使用者的参与能够体现在设计结果中,从而让学生真正了解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并认识到公众参与景观设计的价值。

三、使用后评价(POE)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价值

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对于景观设计教学是一种新的尝试。传统景观设计教学有着课程设计不连贯、重理论轻实践、缺乏研究性的弊端,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而在教学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改变以往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提高学生在课程中的参与度,增加学生的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科学、更综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建立起完整的、全新的思维模式和设计思路。

2.课程设置

经过设计初步、环境设计史等课程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了景观设计发展概况,熟悉了景观设计的基本要素,掌握了景观设计的原则、方法和程序。本课程将使用后评价(POE)引入教学,以安徽大学磬苑校区为个案,指导学生进行景观空间的阅读与感知,开展校园景观使用后评价,并结合场地条件完成校园景观更新设计。课程分三个阶段展开。

(1)第一阶段:场地体验

根据磬苑校区现状,将场地划分15个组团,由学生分组完成场地调查与场地体验工作。要求学生通过速写、拍照、标记地图等方法,将场地信息记录下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场地的地形地貌、植被结构、水景、现有景观元素等,并注意观察、记录使用者在场地中的活动情况。

(2)第二阶段:使用后评价(POE)

在完成场地体验的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包括使用者个人信息、受访者使用校园景观特征、使用者满意度水平三部分。问卷调查为期一周,包括平时和周末假期,调查时间从早晨至晚间,学生随机在校园中选择受访者发放问卷,并随机进行访谈,受访者包括在校学生、教职员工、校外人员等,一周后完成问卷汇总和数据库建立,并进行问卷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共投放问卷900份,回收有效问卷870份,有效率约97%。通过问卷分析发现,校园景观整体的满意度水平较高,使用者对校园的整体布局、交通组织、建筑风格、整体景观效果、环境声音等反映良好;对校园植被的满意度较整体景观满意度低,可能与校园建设周期不长、植被景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有关;对校园水景的满意度偏低,究其原因,可能与校园水景较为分散、体量较小且不容易到达、缺少休息设施等有关。而户外活动空间则反映出男女学生的差异,男生对校园活动空间满意度水平明显高于女生,究其原因,应是校园提供了大量的体育运动空间与设施,而使用该设施的男生数量显著高于女生。问卷同时反映了使用者在校园景观中的活动特点。其中,慢跑、散步等体育锻炼活动最为普遍,其次是约会、集会等社交活动,其他类型的活动则鲜有出现。而活动形式也与不同景观区域的空间分布、植被水平关系密切。通过分析还发现,使用者喜欢和不喜欢的景观空间高度统一。磬苑校区中,鸣磬广场、南体育场、鹅池等景观单元受到很多使用者喜爱,但同时也有相当多的使用者反映不喜欢该空间。这说明,这些空间受到使用者的高度关注,而通过深入分析可发现褒贬不一的态度是由于设计手段不足造成的,如,鸣磬广场缺少充分的顶层植被,鹅池的水景空间体量过小,缺少休憩设施,等等。

(3)第三阶段:更新设计

通过问卷分析,学生了解了校园景观的现状,掌握了各景观区域的景观价值与不足,结合场地体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出景观更新设计策略。课程设置建立了设计者与景观使用者的对话,学生开始意识到使用者的感知与行为方式对景观设计的价值,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的方案也更多地体现出从使用者角度出发的设计思维。如,为运动爱好者设计了骑行与慢跑的线路;通过步行道设计将校园景观中分散的水景联系起来,提高其景观价值,同时提供了更多的休憩空间;宿舍区旁的土操场则改造成林荫跑道、滑板场、多功能活动广场组成的休闲景观组团;而整体的植物景观的增加,则可以提供更多的林下休闲活动空间。

结语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引入使用后评价(POE)概念,可以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到使用者参与景观设计的重要价值,从而掌握使用后评价(POE)的基本方法和实施途径;通过程序完整的设计实践,可以使学生体验与使用者沟通的过程,并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意愿,进而完成景观设计的方案编制;引入使用后评价(POE)可以增强课程的研究性,让学生在设计实践过程中更具研究精神,从而更好地实现景观设计的服务价值。此外,使用后评价(POE)应根据一定周期长期开展,其形式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不断深入探索,其对课程的教学效果、研究性水平的提升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作者:陈泓 毛贵凤 单位: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

文章系安徽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专题下的‘多讲’模式景观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YXM201354)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