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技术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实用技术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用技术论文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1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问题;对策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科学技术在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科技进步成为农民增收的决定性因素已被人们所共知,但是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经不能跟上农业科技的前进步伐,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1存在的问题

1.1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面对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和新的农业实用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是摆在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进行转化的桥梁和纽带,是将农业新技术、作物新品种“最后一公里”落地,是提供新技术和新品种信息,实现科技专家与农民、技术与生产有效对接的实施者。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认识不到位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2点:一是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财政编制被挤占,很多地方根本没有专职的推广人员;二是业务上受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而行政上接受当地政府领导,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1]。

1.2农业科技推广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农业有其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农业的资产利用率低、资金周转缓慢,农业收益率比较低,而且农业生产面临市场风险与自然风险双重压力。尽管政府财政这些年来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资金逐年增加,但和农业科技推广现实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往往还得不到保证。很多地方甚至连推广人员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势必使得很多有能力、懂技术的乡镇科技人员大量流失,科技推广工作根本无法正常进行。由于乡镇一级镇政府财力有限,根本就没有专职的农业推广人员,更没有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专项经费。乡镇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在业务上接受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的业务技术指导,但行政上又必须接受当地政府的领导,在农业推广经费问题上,2个部门相互推诿,无人出资。相对于政府而言,其他农业科技推广主体的积极性也不高。农业科技成果、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大多来自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他们的项目研究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和横向联合研究单位,研究经费仅仅能满足项目研究本身,根本没有多余的经费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2]。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管在农业科技推广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它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农业成果转化,还是农业新技术的实施,都是围绕着自己企业开展的。

1.3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素质普遍不高。随着农业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一大批新科技成果和新实用技术被开发、推向市场。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如何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起着很大的作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传授给农民的传授者,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成果及新农业实用技术转化速度和转化效率。现阶段,很多乡镇没有专职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行政干预太多,而不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工作。这些兼职人员的文化科技素质参差不齐,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不到1/2,而且长期得不到培训,业务素质无法提高。由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福利低、工作环境差,有文化、有技术、有能力的工作人员大多改行,留下来的基本是没能力的老弱人员。基层农技推广工作人员被人们形容为“远看像要饭的,近看还是推广站的”,可见他们的工作处境有多么艰难。

1.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任务是把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迅速传授给广大农民,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目前现实情况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40%,这既有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原因,也有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成果主要来自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他们研究的项目主要集中在“高、大、上”方面,而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则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民个体不具备吸收“高、大、上”科技成果的能力,更急需一些“短、平、快”的实用新技术,这就使得很多农业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脱节,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要积极发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去寻找一些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适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科技论文”写到田间地头,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新技术的兴趣和能力。

2对策

2.1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和新型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业的高质量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及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广大科技专业人员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切实把它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当地政府一定要设立专门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定岗定编,以解除当地农民的后顾之忧。此外,优化农技推广服务方式,政府出资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的大数据平台,以“互联网+”推动资源整合、力量整合,做好线上、线下的“点单式”农技服务。

2.2加大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资金投入。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属于公益性服务机构,地方财政要在确保科技推广人员工资的前提下,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增加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支出,让他们每年都能有机会进修和培训;鼓励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推广机构及广大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承包、入股等形式参与新型农技推广工作;鼓励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支持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或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让他们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切实发挥好银行的推动作用,加强农业科技信贷供给,既要支持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和科技项目,又要支持科技示范种植、养殖大户[4]。

2.3提高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把农业科技成果及农业新型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农业科技成果及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纽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但是,现阶段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主要是县、乡、村的科技人员,受科技体制、人员编制、推广经费等问题的限制,对基层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提出过高要求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只能采取切实可行且具备操作性的办法,那就是“送出去”和“请进来”。“送出去”就是根据现行的推广工作需要,把从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人员有计划地送到高等农业院校、农业职业学院进修,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发达地区参观、学习、培训;有计划地举行县、乡、村之间的农业生产经验交流、参观学习等活动。“请进来”就是邀请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生产现场举行科技讲座,进行现场交流指导,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以上措施,尽可能地使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得以提高,满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秦发兰,汪华.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5):3376-3380.

[2]全锋,陈淳,孙雄松.新形势下农业高校科技服务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2):48-50.

[3]白净,常春荣.中国基层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分析[J].热带农业工程,2016,40(4):80-84.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2

一、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现状

涉农类期刊一般创刊早、发展历程较长,其依托于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产生,具有较强专业性,同时也广泛服务于农业行业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涉农期刊创建特色栏目对期刊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创立特色栏目,才能吸引优秀的稿件和增加读者群体,进而提高期刊的质量和知名度。因此,特色栏目的创建对期刊来说应摆在首位。通过分析期刊自身特点和优势,创立特色栏目,征集高质量的相关稿件,不但使得特色栏目内容应用性和科学性更强,而且通过创立特色栏目的举措,也可以提高编辑的专业水平和期刊的管理水平,最终大幅提高期刊的发行量,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杂志创办于1984年,由安徽科技学院主办,是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其特色栏目“动物科学”主要报道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医学等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于1992年创刊,依托于安徽农业大学的优势学科,为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的实施提供建言立说的平台。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重点关注“三农”问题,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安徽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服务。《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主管主办、安徽省农科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出版,创刊于1972年。杂志主要刊发农、林、牧、渔业应用研究及与农业有关的技术研究论文,报道各学科最新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其特色栏目为“资源与环境科学”,包括“科学研究”“污染与控制”“土壤与肥料”“农业气象”“水土保持”“生态农业”等子栏目,涵盖农业与环境相关的多方面内容,充分体现了实用性。

二、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思路

(一)发挥主办平台的优势作用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依托其主办单位安徽科技学院这一高等教育科研平台,在报道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成果和新信息方面独具优势。尤其是其动物科学学院,为“动物科学”特色栏目创建提供了优势条件。该学院的动物科学专业、动物医学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特色专业,并承担多项改革试点工作;拥有动物生产学、基础兽医学和预防兽医学3个省级教学团队,拥有提升畜牧学学科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基础兽医学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动物科学”栏目借助学院有利的学科优势和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有针对性地建设特色栏目。通过积极联系相关优秀人才团队,巩固专家资源基础,持续稳定和不断扩展优质稿源,提升栏目水平。

(二)紧跟国家政策导向

2005年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随后,新农村建设一直是国家和政府关注和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广大农村地区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此背景下打造其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聚焦“三农”问题,针对各项社会关注的农业土地资源、农业人口医疗与教育、农村金融、乡村旅游、农村人口就业等热点进行报道,提供新的农村可持续发展政策、信息,交流各种新农村建设成果等。《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密切关注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积极整合期刊人力和资源,着眼于目前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国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改革”问题。国务院《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指出:“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投入品过量使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加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推动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十分迫切。”基于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需要,“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中的“污染与控制”子栏目针对此热点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满足社会行业需求

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频发,而农业生产对气象因素的影响极为敏感,迫切需要总结相关应对策略和实践经验,以应对各种极端气候条件,保障农业稳产和高产。因此,《现代农业科技》杂志“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中的“农业气象”子栏目注重探讨区域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气象灾害分布与防御,尤其关注气象为农服务,直接指导农业生产一线,为农业生产者及农业企业经营者提供技术服务,具有很强的实践作用。《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顺应农业生产发展趋势,紧跟农业生产行业热点,着重报道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生态农业实用生产技术、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注重探讨与农业生态环境友好密切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

三、涉农期刊特色栏目创建途径

科技期刊特色栏目建设对提高期刊知名度至关重要,作者的科研水平、专家的学术水平及编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特色栏目建设的成败。特色栏目的建设离不开作者、专家、编辑三支队伍的建设。因此,加强科技期刊作者、专家及编辑队伍建设是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关键。特色栏目的创立是提高期刊创新性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期刊杂志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充分发掘期刊自身的优势以及读者需求,创办特色专栏,拓展优秀稿源,提升期刊影响力。

(一)提升期刊从业队伍职业素养

1、强化编辑队伍综合能力

杂志社应建立起一支具有对口专业背景、稳定度较强、业务水平较高的编辑队伍。一是注重通过内部交流学习提升编辑的业务能力。定期召开业务会议,主编统筹引领方向,社长综合协调日常工作,除了进行常规工作安排和交流,应有针对性地探讨特色栏目选题与策划,选择开放式议题,各个栏目编辑共同参与,鼓励创新,尤其是尝试对跨学科的新颖题材进行探讨,多维度地提升专业水平。加强交流,多角度拓展视野。二是有计划地参与业务培训,更新业务知识。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要求,编辑应当每年进行相关业务培训,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紧跟行业发展需求,强化与更新编辑业务知识,使期刊出版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与创新。三是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拓展视野。有针对性地参加学术会议,尤其是特色栏目相关学科的专题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并且有意识地联系相关专家和研究团队,把握学科发展动向,为特色栏目的组稿、约稿奠定基础。

2、强化通联部门的服务意识

通联部门是负责日常接洽读者与作者的部门,是杂志社对外沟通的窗口,通过邮箱、QQ、网站、电话、信函等多种方式与作者(读者)交流,全天候有求必应,解答疑问,满足需求。通联部对特色栏目创建也有重要作用,应明晰栏目的特色方向,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注重适时推介和引导,主动出击,让更多的读者和作者了解特色栏目,从而吸引他们参与其中进行交流互动。及时听取读者和作者的反馈意见,对有益的建议进行总结,通过提供贴心服务,让读者和作者满意,从而愿意主动为期刊发展建言献策。

(二)严格进行选题策划

1、正确把握导向,坚持科学的办栏宗旨

涉农期刊是为我国农业行业服务的,为农业领域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提供交流平台。刊物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把握正确的导向,各项组织工作均围绕发展农业这一立国之本而开展。在特色栏目创建过程中,更需要坚持科学的办栏宗旨,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引下,既顺应时展趋势,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区域社会的实际需求。

2、立足本刊实际,以栏目和刊物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依据期刊的特色制定期刊长远规划和年度规划,组织开展市场调研和论证,并针对特色栏目创建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编辑根据期刊的年度计划,对相关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进行筛选,选择能反映特色栏目的新方法、新经验等相关选题,进行内容与形式的策划,使作者撰写的文稿能按照策划编辑的总体思路进行表述,从而强化特色栏目的特色。

3、关注国家重大决策,对前沿热点迅速捕捉

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特殊的地位,涉农期刊对行业新政的关注尤为重要。在特色栏目的选题策划中,应当围绕国家的重大决策,对时政方针正确进行解读,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甄选主题。关注社会热点,紧跟学科新动态,开展选题研究,不仅迅速捕捉前沿热点,还要使选题策划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和延续性,通过系统性地选题策划,突出特色栏目的深度和广度。

(三)积极组稿和约稿

1、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依托主办单位拓展稿源

农业科技期刊的来稿质量直接关系到期刊的学术水平高低,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基础环节。编委会是期刊学术性水平的体现,也是优秀稿源的重要保障。因此,应当利用编委会的专家资源,积极争取优质稿件,在特色栏目建设中重点关注领域内专家的动向,主动邀约优质稿件。依托主办单位这一重要发展平台,发挥其学科优势,扩展专家库,延伸读者和作者群体,形成群体效应。针对特色栏目相关的学术群体,联合权威机构和科研团队广泛组约稿件,为栏目的发展建立信息支撑。

2、关注行业热点动态,重视学术会议交流

密切关注特色相关专业各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有目的地组织编辑人员参加相关专业学科学术会议,还可以组织专题座谈会,与各有关学科的带头人、课题负责人保持密切联系,函约或面谈,以便及时、准确地组织或约到优秀稿件。

(四)严格审稿和严谨编校

1、坚持主编审稿制度,甄选优质稿件

在特色栏目创建中,主编和编辑都应当具备前沿意识[7-8]。平时针对特色栏目注意积累热点信息,了解行业和学科动向,审稿时遴选出切合特色栏目的稿件。

2、不断进行横向比较与纵深挖掘

编辑在特色栏目创建中,应当注重与其他同类刊物的相关栏目进行横向比较,扬长补短,吸取其他刊物的经验,总结其成功之处,结合本刊特点,发挥本刊独特优势,刊载优质的特色稿件。强化问题意识,坚持深度纵向挖掘,即对相关领域的社会现实问题进行剖析,寻找契合点。尤其是农业技术研究期刊,应从实用角度出发,针对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关注的问题进行报道,突出技术论文的实用价值。

3、强化编校质量

涉农期刊要生存和发展,内容是根本,编校质量是保障。在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尤其注重确保编校质量。不仅要符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出版物的审核要求,也是期刊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实行编校一体化,坚持三校和通看终审制。定期组织抽查审读,尤其针对特色栏目,将刊物送至相关的专家进行审读,针对性地听取其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编校质量。

(五)提高出版发行质量

涉农期刊的封面设计各具特色,但是一般尽量遵循出简约、大气的设计理念。《现代农业科技》封一追求极简主义设计风格,左下方绘有期刊公众号二维码,以方便读者(作者)通过纸媒延伸到网络端。内文设计根据技术研究性期刊的特点,追求庄重、简约、有序的风格,视觉效果很好,也便于读者阅读;特别是接转部分,极易查阅,克服了传统排法很难找到或找不到论文接转部分的弊病(有些杂志校对粗漏,甚至丢失接转部分,或者美编粗心,排版时丢失转接部分;还有些期刊,为排版方便,把论文的接转部分排在论文首页的前面,不便作者阅读),设身处地地为读者(作者)着想,深受读者(作者)好评。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在体现期刊一贯风格的基础上,针对栏目对设计进行变化和创新。如内封设计中,均可以特色栏目相关领域为切入点。《现代农业科技》杂志针对“资源与环境科学”栏目,配合增加环保主题的公益广告,从而适时起到特色栏目宣传作用。

(六)贯彻期刊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

《现代农业科技》杂志在特色栏目建设过程中,自筹资金,自建具有稿件管理、期刊宣传、后台服务等功能的期刊网站,并不断更新和优化。为了加速期刊内容的传播,满足作者(读者)对信息时效的需求,还加强与国内知名的期刊网站合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上述网站近几年公开的数据表明,《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的各项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均名列前茅,期刊的“网络发行量”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处领先水平。“网络发行量”的大幅增加,不仅大大提高了该刊的知名度,累积了品牌效应,也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作者的社会影响力,加深了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稳定了一支可信可靠的作者(读者)队伍,2017年度《现代农业科技》杂志社在微信平台的搭建实现了PC到手机的延伸,使数据获取和信息反馈更为迅速便捷。主要定期推送一些农业生活常识、刊社动态、企业文化、每期目录和重点及热点论文等。最主要可以实现手机微刊的在线阅读,从而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特色栏目建设效果

对3家涉农期刊2011-2017年载文情况以及特色栏目论文数量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通过几年的努力,《安徽科技学院学报》的“动物科学”特色栏目的创建取得了累积性的成效。2011-2017年,全刊载文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其特色栏目的论文占比呈明显上升趋势,由9.14%上升至15.03%。此外,“动物科学栏目”的基金论文比例也由35.29%提升至78.26%,由此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栏目论文质量水平呈上升的发展态势。《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栏目“新农村建设”,经过不断调整,其论文数量比例也得到提高。2013年该栏目论文数量仅占比10.93%,到2017年增加至14.65%,增幅明显。《现代农业科技》的“资源与环境科学”特色栏目,其论文变化趋势十分明显。2011-2017年,期刊精简版面,优选论文,全刊年载文量减少37.65%,而该栏目论文数量却稳中有升,其占比逐年攀升,由10.67%提升至18.79%。通过特色栏目的创建,使栏目有效地发展壮大,其在各栏目中的优势地位逐年凸显。

五、结语

涉农期刊是传播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平台,为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农业院校学生提供交流空间。为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同时实现期刊的自我发展,应当针对期刊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创建特色栏目对于提升涉农期刊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涉农期刊应充分利用农业类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平台优势,紧跟国家政策导并满足社会行业需求,积极创建特色栏目;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继续根据国内期刊的发展态势以及本刊自身的发展需要,不断巩固特色栏目建设效果,持续带动期刊整体发展,从人才队伍、选题策划、审稿与编校等各个环节多管齐下,有效提升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的知名度,进而把刊物办出特色,成为引领我国农业科研水平和指导农业生产发展的旗帜。

(一)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涉农期刊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期刊研究团队建设,培养一支专业水平与稳定度较高的研究团队至关重要。在特色栏目创建过程中,通过开展持续研究,在关注与分析期刊发展趋势和农业领域热点动态的同时,不断总结经验,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团队持续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努力创新,为未来栏目的更新与调整做准备,为本栏目和期刊的持续发展蓄积力量。

(二)发挥优势,促进栏目纵深发展

涉农期刊应利用特色栏目的优势,继续加大与行业专家的联系,吸引知名专家审稿和投稿,掌握其研究动态,以便深度挖掘各学科前沿热点议题。针对性地策划专题,对某些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进行持续跟进,追踪报道,从而扩展特色栏目的深度,提高期刊学术水平。在达到一定要求后,可以把水平较高、系统性强、特点突出的特色栏目整理成专集或创办成新刊。

(三)以点带面,提升其他栏目的水平

总结涉农期刊特色栏目的创建经验,带动期刊其他栏目的发展。寻找共性的规律和可借鉴的措施,努力提升其他栏目的水平,使其各有所长、各具特色。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形成一批颇具优势的特色栏目,带动了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期刊;作者群培养;分析;对策

农业科技期刊是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创新成果,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交流的重要平台,它最广大的受众群体是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高等院校和一些基层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全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农业科技类期刊600多种,作者投稿选择余地较大,其中地方性农业期刊与全国性的核心强刊相比办刊力量相对薄弱,学术评价指标不高,在吸取科研项目以及创新成果数量上缺少核心竞争力,因此都会面临稿源不足,择稿困难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打造期刊自身特色,构建一支稳定的作者群将是地方性农业科技期刊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作者群调查分析

《辽宁农业科学》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其作者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内科研院校以及地方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近年来通过会议交流,网站宣传,省外作者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研究作者身份特征以及所属单位的分布情况,有助于编辑把握期刊的稿源,也能够了解各单位的科研动向,以及各个不同层次科研人员投搞活跃程度。本文对《辽宁农业科学》2017-2019年刊登的461篇文章第一作者的身份以及单位类型进行了统计,其中作者身份分为初中级职称、高级职称(副高、正高级)以及学生;单位类型分为科研单位(包括各级科研院所)、各级高等院校,农技推广部门(包括各级农技中心,农业局、种子站)还有一小部分单位是公司的作者(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初中级以及副高级职称作者占多数,这与其需要评职称以及他们是其部门主要科研工作力量有很大的关系;这里也有一些学生作者,充分显示了本刊在保证文章符合刊登条件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各个层面作者投稿的需求;《辽宁农业科学》是农业科技类期刊,因此,来自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作者比较多,约占整个刊稿量89%,他们也是本刊的核心作者群。

二、作者群培养对策

(一)全面提高服务作者的意识。在整个期刊的出版体系中,作者是处于“源头”位置的,只有作者源源不断的来稿,这个出版流程才能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作者对于期刊生存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编辑只是习惯于在办公室编辑稿件,经常面对的是文字,只是对文章进行编辑、校对、修改;对作者的一些的诉求、咨询,缺少服务意识,不够重视,很少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文章的思路,总是习惯用自身现有知识评价文章的好坏,是否刊用。众所周知,综合性农业科技期刊,包括农业各个层面,编辑虽然有一定的农业知识储备,但是完全不足以应付多学科,所以,面对不同文章,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显得十分必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电话、微信,QQ、邮件等等,通过最初咨询稿件接收情况,何时能刊用,到后来文章中的技术问题,都需要与作者保持联系,这时作为编辑一定要有耐心,要虚心,时刻记住编辑就是给他人作嫁衣的工作,不断地缝缝补补,通过你来我往的多次沟通,不但会使文章达到最好的刊登状态,还能提高编辑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作者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以后写文章总会想到这个期刊,还会一传十,十传百,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形成一批稳定的作者群。

(二)增加特色栏目,吸纳作者投稿。农业科技类期刊增设特色栏目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辽宁农业科学》为例,作为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农业期刊,是整个辽宁省内农业科研人员展示科研成果、作物新品种以及实用技术的阵地,也是普通百姓了解农业动向,获取所需农业信息的平台。近几年刊物主要栏目是研究报告、综述与论坛、简报、选育报告、技术交流等5大块,综合性很强,如果能不定期的设立一些特色栏目,例如针对大家都很关注的“三农”问题,诸如农业土地资源、农村人口就业、乡村旅游等热点可以设立“新农村建设”这样的特色栏目,收集专业人员稿件,集中发表,进行透彻解读;如在某个时期发生重大农作物病虫害,农民急切需要得到专家的帮助,我们可以设立“专家论坛”栏目,专业、全面、系统地解说相关问题,等等。通过特色栏目吸引更多的科研人员撰写文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表观点,这样既能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增加其权威性和实用性,也能增强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作者群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编辑出版流程。《辽宁农业科学》现为双月刊,每双月18号出版,出版周期为60天,这期间的编辑流程是稿件收录→初审→排版→定稿校对→主编审稿→再校对→作者自校对→三校对→出版,如果期刊出版的周期延长,的时效性势必会降低,也不利于吸引作者投稿。因此就要求我们编辑加快出版流程,对准备录用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缩短作者等待结果的时间,减少稿件外流;同时,需要修改的稿件及时与作者沟通,限时改回;编辑要加快排版速度,送主编审阅及时审回,校对如期完成,最后做到按时出版。这样就能满足投稿作者见刊快的心里,大大提高了作者再投稿的热情,对稳定作者群有很大的好处。

(四)稳定老作者,开发潜在作者群。《辽宁农业科学》作为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同时也是中国期刊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方收录期刊,有它稳定的作者群,主要来自省内各级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他们因晋职称、课题结题、项目验收、硕(博)士毕业,有的需求,所撰写的文章通常是基金项目论文,是几年辛苦农业科研工作的总结和提炼,他们是一批稳定和优质的作者群,这批作者使本刊文章的质量得到的持续性的保障。近几年,通过对外参加期刊会议、宣传、联系,增加了来自外省市诸如河海大学、商洛学院、西安外事学院等高校的论文作者,论文主要是农业经济方面,质量也很高,同时填补我刊这方面文章少的空缺,而且投入本刊的稿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他们逐渐成为《辽宁农业科学》相对稳定的作者群。基层农技部门的科技工作者每年投在本刊的论文数量有限,这与他们的工作性质有关,他们长年在乡下跟农民打交道,了解生产一线情况,了解农民的需求,他们是把农业科学技术普及给农民的“桥梁”,虽然也有晋职称的需求,是本刊潜在的作者群,但是符合我们内容格式要求的文章“怎么写”对他们来说往往是个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编辑通过多种方式,如提供范文或者是在期刊夹页中附上格式要求,并对其投来的文章用心修改,长此以往,这部分作者写文章就会得心应手,投来的稿件自然会越来越多。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4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文做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二)西北民族大学的经验

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金融学专业已经拥有了设备比较先进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理论课与实务课同时依托于实验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理论课主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可以依托经济学院的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点的教学,其研究范围应定位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金融事业发展、经济发展。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小课题的研究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行多年级、多专业合作,鼓励学生同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合作,多门课程的教学协作,例如《SPSS实用技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可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四年中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作深入研究,直到最后作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在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可以转化为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甚至是各种比赛所需的论文。通过做初步的学术研究还可以为实务课程的实践铺平道路。实务课的实践环节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只能依托于实验室的各种模拟操作软件。除了课内作实务模拟之外,还可以依托实验室平台,进一步开展各种活动。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已经开展了较多的专业活动,但还没有与实验室接轨,也没有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成果的转化。如果将来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可以建立长久的证券、银行、保险实习基地,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可以作为前期的基础训练和业务补充。

三、总结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5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其根本职能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提供实用技术服务。唐山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七年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本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经历了侧重兽医、畜牧兽医并重和以动物疾病防治为主线,兼顾畜禽养殖,突出饲料兽药营销三个阶段的变化。同时我们根据调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了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及依据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构建教学体系过程中力求做到:(1)把培养适应社会和人的发展需求的,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的基本目标;(2)以畜牧兽医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设计课程和相关教学环节、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依据;(3)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学完规定课程之后可以获得国家主管当局认可的在劳务市场上从业的能力和资格证书;(4)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为学生将来就业做准备,又为学生自我发展做准备、还为学生将来履行公民职责做准备。

二、理论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和重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就业率,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课程的设置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在课程改革中打破“小本科”的学科型教学课程体系,建立起新的、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的课程结构体系。即围绕行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需要,尽量地保证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和就业需要能力而进行课程结构体系的建设。根据市场的需求,淡化兽医与畜牧专业的学科界限、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畜禽饲养管理技术、畜禽常见疾病防治技术和畜禽良种选育与繁殖技术。

1.压缩、重组文化基础课。本着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我们压缩了文化基础课的门类及学时数,并对相近课程进行重组。如计算机类课程去掉了“VFP程序设计”,且“计算机基础”课缩减为68学时;英语由原来的三个学期变为两个学期,数学由两个学期压缩为一个学期;化学课程缩减了一半;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把“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组为一门课。这样,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获得较多的课外学29习时间。

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调整。为加强专业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我们调整了课程结构,更新部分教学内容。我们根据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专业理论教学时数适当削减,把一些相关课程缩减合并为综合性课程,并将那些应用不多的理论课程内容大幅削减为一些章节或部分,整合到相关课程中。环境卫生课缩减为30学时;增设中兽医课;动物普通病中的产科学抽出与繁殖学、遗传育种学重组;家畜传染病学学时数缩减;动物防疫与检疫与兽医法规合并;家禽生产与猪生产合并。在教学内容上,剔除陈旧和重复的教学内容,增加本专业科学发展最新动态、最新成果等内容,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通过课程的综合和整合,实现课程结构的合理化。我们对原教学计划中的家畜遗传育种学、家畜繁殖学课程开设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从行业上讲,畜禽育种技术的工作岗位相对较少,即使是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生,毕业后在本行业也多数从事的是畜禽生产技术、兽医临床技术的工作,作为高职高专教育的毕业生更是如此。从教学效果上看,原计划重在讲畜禽繁殖与育种理论,但高职学生基础差,听不懂,同时学生动手能力也不强。经过分析,我们将两门课程合并,减少了原理和理论的内容,增加操作技术内容,并加入产科学部分内容,开设“动物繁育技术”课程,使教学效果大为改善。根据近年来养殖业中畜禽普通病的发病率相对比流行病、群发病的发病率低的特点,我们对畜禽疾病防治技术方向的课程进行了重新组合。将外科病、内科病和产科病的一部分内容调整为一门“动物普通病”课程,学时数缩减为120学时。随着有机畜牧业日益受到重视,使用中草药防治动物疾病将在行业内越来越重要,为此我们开设了“中兽医基础”课程,并以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兽医临床知识为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宠物养殖数量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宠物保健业人才需求增加,为此我们新开设了“宠物保健与疾病防治”课程,以适应学生择业时的需要。

3.开设选修课。为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为了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发展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一专多能实用型人才的目的,我们在保证专业理论教学课时的前提下,开设了一些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如应用写作、实用口才训练、网络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等,使学生适应多种就业渠道,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如“创新能力”课程旨在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意识,使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提高。

4.减少总课时。减少总学时数,给学生留出较多的自学时间,辅导学生自己阅读课外资料,自行参加校办牧场和周围农户养殖场的生产活动等等,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充实学生知识,提高学生技能。

(二)教材改革与建设

根据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新教材内容,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简化理论性过强、删减学科间交叉重复的内容,增添有助于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积极开展教材评价,在教材编排上,尽量与面向21世纪教材和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相统一,突出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特色,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p#分页标题#e# (一)加大实践性教学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为目的,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长期任务。为改变原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的现象,我们压缩了理论学时,增加了实践和技能操作学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的合理化。目前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教学总学时数已达到46%。,教学实习与专业实践由7周增至l2周,第六学期2个月的毕业实习延长为6个月的毕业顶岗实习。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实行“两个结合”。一是教学与畜牧生产结合。学生的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多数安排在实习基地进行。部分学生还利用假期自发到养殖场、兽医院等单位实习,他们既学习了技术,又为实习单位做了部分工作,在提高锻炼自己的同时,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认可。二是生产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我们将毕业生产实习由原来的两个月增加到半年,给学生提供较长时间的与企业相互了解和双向选择的机会,使毕业生就业率不断提高。同时缩短了学生就业后对专业岗位的不适应期,使学生能够快速胜任本职工作。在实验内容上,减少验证性实验,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制定畜禽饲养繁育、饲料生产销售、畜禽疾病防治等主要环节的实践技能操作要点,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力度;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上,分层次、分阶段、由浅入深加以实施,并注意加强指导,保证质量。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拓展专业技能,向双证书或多证书方向发展,使技能培养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加强了基础实验室的建设,把实验室建设成了融教学、科研和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室,提高实验课开出率及实验质量,增加了学生实践动手机会和专业兴趣。二是本着巩固老基地,开拓新基地的原则,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目前,已建立15个符合实习要求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严把毕业实习关和毕业论文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高度重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这是对学生在校三年来学习成果、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察的主要环节。系部每年都成立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和毕业论文指导小组,并聘请实习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习期间积极主动地研究问题,查阅资料,论文题目大多与实践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相联系。最后,学生还需进行毕业论文答辩,这也是对毕业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一次大检阅。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6

一、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

首先,农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过程。这决定了在农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应该被社会共享。并且也是由于该特点,决定了使用农业技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由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农业生产者不愿意进行农业技术创新,需要政府投资进行农业技术创新。其次,农业推广服务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资与农产品经营服务。农业科技、信息等属于知识结构中容易传播的一类,根据其消费上所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程度的不同,有的属于公共产品,由公共部门直接从事科技活动的投资;有的属于准公共产品,由政府对从事科技活动的私人部门给予补贴。最后,由于农业技术创新除了面临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外还面临较大的自然风险,但是其效益具有外溢性,会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决定了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由公共部门承担。综上所述,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当然,需要明确一点,农业推广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并不代表其就是公共产品,其中有一部分农业推广服务是具有私人物品的属性,属于私人物品。

二、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体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其组织结构、推广方式等在面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表现出了诸多的问题。

1、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高

我国财政在农业上的支出总量偏低,导致了虽然我国政府农业推广投资占财政农业的比重不低但总量低的现状。目前,我国农业推广投资不足农业总产值的0.2%,不足发达国家的30%。从推广项目来看,其地区投资结构、行业投资结构均表现出不均衡性。从农业推广事业费支出结构来看,人员经费占了近90%,业务经费仅有10%左右。由于农业推广投资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农业推广的有效开展,是其投资效益不高。

2、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素质低,知识结构落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机制,我国农业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落后。对于农业推广人员缺乏岗前培训和定期培训,使其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农业比较优势低,具有高素质的农民均进城务工,真正务农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

3、农业推广内容单一,主要为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我国现行的农业推广属于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其内容主要以农业实用技术为推广重点,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及其在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应用,忽略了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忽视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宣传。

三、我国现行农业推广体系重建的对策建议

农业推广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并不是说农业推广就是公共物品,在进一步优化农业推广体系时,应该强调政府在农业推广上的主导地位,同时通过转移支付、价格补贴等形式激励市场力量参与到农业推广中。

1、强化公益性农业推广组织建设,鼓励经营性农业推广组织发展

强化公益性农业推广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行政型、教育型、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的有机结合,建立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体系。做好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工作,加强教育、科研管理,保证老师教授的知识、研究员确立的课题都是以市场需求和农户需要为导向,以便农业人才能够更好的投入农业推广工作,农业科研成果能够更好的转化使用。同时,借助自助型农业推广组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借助企业型农业推广组织更好的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优化农业推广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

农业推广的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对农业推广的投资应以公共财政为主,不断提高市场资金的参与力度。加大公共财政在农业推广领域的投入力度,建立农业推广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支农资金的投入结构。政府主要投资公益性和基础性农业推广项目,市场主要投资回报率高的经营性项目。

3、通过转移支付和价格补贴,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农业推广

公共产品供给不仅可以通过政府或公共部门直接提供,还可以是政府通过向市场购买后提供。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转移支付和价格补贴等形式,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到农业技术创新中,向农业提供农业推广服务。间接实现向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业推广效率。

4、建立有效的农业教育培训机制

农业教育作为农业推广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准公共产品,需要由政府来提供。政府牵头,加大对农民及农业推广人员的技术、技能的教育培训,建立完善的农业教育培训机制。创新农业教育方式,加大职业技能教育的比重,采用讲座、夜大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教育。

5、以农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农业推广服务政府或公共部门在提供农业推广服务是,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的评估农户对农业推广服务的真实需求和偏好程度,建立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农户的生产需求,提高农业推广效率,提高农业技术的转化程度。

作者:赵玉婷 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

(二)

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发展对策

(1)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政府人员和技术人员要明白农村技术推广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要树立长远发展目标。此外,还要要求技术人员时刻学习新技术,不断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提高技术水平,多参加科研学习和交流活动。

(2)强化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意识,努力认清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起到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

(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标准是生产的发展、生活的富裕以及建立良好的村容村貌,从而实现农村的规划建设。农村技术推广的不断深入能实现农村建设的新面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助于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4)进一步加大农业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认识,了解技术推广的优势和最终获利的成果。加强舆论引导,坚持由个别到一般的推广道路,在农民中找到领导先锋,由农民自己宣传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如,农村选举出来的村长,是农民信赖的对象,因此可以先转变村长的思想,发挥村长的带头作用,农民之间的互动宣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广方法。

(5)不仅是农民带头作用,还要对乡镇进行试点推广,由特殊到一般的辐射性推广方式。对个别乡镇进行推广试点,并且要保证最终能够取得好的结果,只有看到实际收获,农民才会主动学习农业技术。

(6)加大资金投入,技术推广需要引进新技术、开设公益设施以及优先购买重点技术,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经费问题是一个工作能够如期完成的前提和保障,政府部门若要使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要加大投资力度,让农民真实地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利益。

(7)普及科学知识和技术,从农民抓起。农民要转变思想,主动接受农业技术的推广,只有这样才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果。改变农业思想可以从基础教育抓起,加紧培训和辅导,开设学习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认识,实现推广目的。

(8)完善基层配套服务,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现农村技术推广一体化服务,对农民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指导,产前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技术服务,产后销售一条龙服务,让农民感受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的优质服务。

二、结语

综上,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长久的、复杂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要坚持持续发展战略,逐渐让农民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和实效性。技术推广人员要明白农业技术推广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现状、提高农业经济产值以及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它还能随时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服务,实现科教兴农的战略目标,因此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要不断实践,将工作落实到位,确保农业推广工作顺利进行。

作者:杨晓荣 单位: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三)

一、创建以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重视实践与应用的“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生源选拔优质化

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为例,高校要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控制学术型研究生的招生规模;要采取“进校不离岗”等多样化的培养方式,吸引优质生源;要选派高素质教师到各林业局、林场、科技推广站、林业种苗繁育中心等基层单位开展相关宣传,提高基层单位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认识,从而吸引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报考;在招生复试的笔试和面试过程中,要聘请校企共建实践基地企业方的专家参与考核,重点考察考生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推广能力和外语口语表达能力。这有利于避免研究生复试阶段的笔试和面试走过场、走形式,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质量。

(二)培养方案实践化

1.校企联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为例,高校要根据林业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与企事业共同修订人才

培养方案,以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符合生源单位的需要。

2.根据林业技术前沿、生产发展急需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为例,要重点设置森林资源培育、保护、经营与高效利用等领域的课程,并强调所设置的课程必须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要有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3.增设选修课模块,将个性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难题相结合。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为例,要遵循理论教学与林业技术前沿、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增设选修课程模块,并要求学生按照模块选修课程,从而保证课程体系的连贯性;同时,要将相关的科研成果纳入教材和课堂教学。

4.强化案例教学。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要深化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例如,在“科技写作”课程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重点讲授学位论文、学报论文、课题申请、课题鉴定或验收、成果报奖、研究报告等的写作方法,以使学生的研究成果能够顺利发表。

5.逐步完善网络化远程教学。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建设为例,要初步实现部分课程的网络化远程教学,构建网络自学、网络自测、网络考试、网络答疑等互动平台,在实现网络化远程教学的同时加强师生教与学的互动。

(三)基地实践全程化

1.建立协同创新中心,互利共赢联合培养产业化人才。北华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与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吉林特研药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吉林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主要以项目为导向,通过资源共享、联合攻关、成果共享,搭建了校企共同培养高层次产业化人才的平台。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直接进入该中心参与项目研究。

2.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北华大学与吉林省林业厅共建了吉林市二道科研教学实践基地,还与吉林省林木种苗繁育示范中心、吉林市林科院、吉林市绿化管理处等多家企事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并与这些单位签订了合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协议。这不仅为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而且强化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过程,探索了课程实践、科研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3.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实践教学以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为例,理论教学主要在学校进行,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课程教学互动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实践教学则充分利用校内外基地开展。校内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吉林省林业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吉林省采育林科技创新中心、吉林省林特产品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

3个省级平台的良好条件开。展研究式教学。校外的实践教学主要在校企共同建设的基地开展。目前,北华大学已经拥有分布于吉林省东、中、西部的蛟河林业实验区管理局实践基地、二道基地、乾安基地等多个校外基地,覆盖了吉林省东部的森林区、中部的农牧过度区、西部的荒漠草原区以及吉林省的整个植被类型。布局合理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为提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师资队伍“双师化”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针对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教师缺乏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较低等问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进入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升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积极从校外基地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客座教师,通过开设讲座和参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指导,促进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案例教学法的推广,而且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2.实施“双导师”制,保证全程指导。为了突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高校应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配备“双导师”。一方面,要严格遴选学术水平高、职业背景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内教师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另一方面,要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校外实践基地认真遴选具有高级职称和一定学术背景的技术人员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校外兼职导师。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以校内导师为主体的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的方式,校内导师重点负责理论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指导实践过程和整个论文研究过程,从而保证了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全程化指导。

(五)考核评价制度化

1.课程考核。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安排在寒暑假集中授课和研讨,并辅以平时的网络课程远程教学。因此,高校应采取课堂理论测试、网络课程远程自测、撰写课程论文和专题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理论课程学习成绩。2.实践考核对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情况的考核主要由校外实践基地的教师进行,高校主要是通过建立“重能力、强实践”的考核体系,强调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核。

(六)论文督导全程化

1.选题多样化。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多样化,可以是校内外导师正在主持的产业化课题,也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和发现的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难题而提出的自主课题。高校应通过学科导师组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开题进行督导,以实现选题的最优化;同时,在为学生配备导师时,应允许师生双向选择。

2.中期检查。高校应组织校内外导师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首先,在学位论文中期检查阶段,学生应向自己的导师汇报论文的进展情况。其次,由校内外导师组成的导师组应对学生学位论文的实践环节和实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论文进程进行分类指导。

3.论文答辩。高校应建立严格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制度,由学科导师组(包括行业内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负责组织答辩。首先,学生在答辩前应提出申请,经导师推荐并通过预答辩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正式的双盲论文评阅。专业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采取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申请、应用基础研究论文等多种形式。其次,学位论文的评价应把重点放在论文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上。最后,对通过答辩的毕业论文,要按照10%的比例实施论文抽审,以有效地保证论文的质量。

二、“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研发、推广、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会了撰写课题申报书、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大幅度提升了科研成果推广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主持的课题有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研究专项1项、中央财政林业推广项目1项、吉林省科技厅和吉林省教育厅等立项的省级课题10余项;研究成果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项,在核心期刊或研究简报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二)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六化”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例如,2010级农业推广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中有近49%的学生毕业后得到单位的重用,获得了职位升迁,其中1名学生毕业后成为2012年省级拔尖创新人才,2名学生毕业后晋升了高级职称。这与他们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与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密不可分。他们取得的科研成果对生产实践和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受到了单位领导的肯定。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7

关键词:技术类期刊;行业;影响力;定位;质量;编辑;作者;新媒体

一、引言

技术类期刊是承载行业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平台,是传播科学技术和产品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从业者获取目标知识的重点来源之一。编辑出版行业技术类期刊是科学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延伸,是承载科学研究技术成果、交流生产经验和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桥梁,也是培养和发现行业技术人才的阵地,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之外的有益补充。《中国人造板》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致力于对人造板行业科学技术与行业发展方向的报道,是业内与产业化发展结合效果比较突出的媒体。近年来,出版行业对于行业期刊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研究较多,力图突破中文期刊相对于国际影响力低,不利于吸收高质量文章的困局。为更好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服务,既传播知识也要服务行业,本文结合近年《中国人造板》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通过坚持期刊定位、提高文章质量、培养编辑人才、维护作者团队,以及运用新媒体平台几个方面,总结了技术类期刊在新形势下提高行业影响力的方法。

二、坚持期刊定位

期刊定位包括期刊类型、作者群体、读者范围和发展目标。期刊定位是期刊发展的根本,明确的期刊定位是办好期刊的前提,编辑部需要依据期刊定位制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打造期刊品牌形象。技术类期刊一般都有固定的作者和读者群体。多年以来本刊坚持“为行业发展服务、为科研教学服务、为企业生产和创新服务”的办刊方向,刊发的文章范围有两大类,一类是科研成果方面可以向市场转化的实用技术,另一类是产品实际生产中涉及的技术设备工艺,以及生产中相关技术改造、质量控制、标准等方面的问题。论文中既有最新前沿的试验成果,供引导行业创新研发参考,沟通了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更多是面向企业一线生产技术中解决疑难问题的论文,这类论文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实用性很强,对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工作有直接的参考价值,为企业生产技术改进提供思路,提高生产效率或节约成本。

三、提高期刊质量

期刊质量是保证期刊影响力的根本。期刊质量既指其刊载论文所提供信息的创新价值,也包括文章的编辑校对情况。有质无量的文章影响传播效果;有量无质的文章从传播角度来说没有意义。期刊影响力是评价期刊对传播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最重要指标。期刊质量的第一载体是论文。期刊质量基本取决于论文质量,因此,高质量稿源是编辑部追求的目标。编辑人员必须把好稿件质量关,将文章价值和质量作为选用稿件的首要标准。有针对性的约稿、组稿,积极发掘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提高期刊影响力。

(一)文章类型分析。期刊栏目实际安排上,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兼顾影响力。从论文引用率考量,读者感兴趣和引用的文章多为当前热点、前沿领域的综述性论文[1]。增加高质量综述性论文的载文数量,是提高期刊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创办优秀期刊的重要因素[2]。另一方面,行业发展,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无论是研发新产品,寻找替代的新材料,还是研发创新设备,交流生产经验,改进产品质量,都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促进作用。技术类文章是行业技术类期刊的中坚力量,也是期刊报道的核心。期刊出版中,抓住了高引用率的综述性论文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性论文,期刊影响力就有了基础。因此在出版中,此类稿件的约稿组稿是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编辑要具备高度的职业敏感性,遴选适合期刊定位且具有社会和经济意义国内外创新成果,向有关专家特约相关论文,通过技术类期刊的传播促进成果转化。与业内重点企业的技术总工,要保持良好的沟通。一些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对于新产品开发的需求,可能比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具有更为敏锐的洞察力。提高企业效益的驱动力可以反推行业生产技术进步。

(二)组稿约稿方法。掌握期刊报道方向的有效途径是编辑策划报道栏目,之后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吸引与策划与专题相关的稿件和作者。以下4类专题方向比较常用:①国际国内有潜力的产品。②分类市场中较成熟产品,总结探讨生产技术。③报道领军企业的创新技术。④聚焦报道行业会议。约稿比较有效的方法包括:编委约稿、会议约稿、项目合作(如企业或者课题组承办)。编委会成员一般是活跃在期刊所属领域中不同研究方向或领军企业的技术性人才,他们不仅掌握学科发展动向,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对于企业创新也有敏锐的洞察力。因此,如果编委本人能够撰稿或者向业内相关人员为期刊约稿,获得的稿件基本质量都会比较高。为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编辑部可以在年初即提出年度工作计划,提请编委对办刊思路、报道方向出谋划策,并针对约稿选题和约稿对象寻求编委支持。编委撰稿约稿是期刊高质量稿源的重要途径之一。会议约稿的方式主要包括:①承办会议,编辑参与会议演讲嘉宾PPT内容的审核工作,对多数演讲嘉宾而言,修改沟通演讲PPT的过程中就可以完成约稿。②协办会议,参与部分筹备会议工作,委托会议主办方协助约稿。③参加会议。到会听取报告,面谈约稿。听取会议报告后,遴选出适合期刊出版的报告,向专家介绍期刊,当面约稿。④整理会议报告,出版文章。有些专家比较忙,会后编辑部依据演讲PPT整理成文章,专家确认后刊发,这类工作的工作量比较大,不过相对来讲论文的含金量也比较高。项目合作。部分企业或者课题组、研究机构,在某些领域颇有建树,会有意向与期刊合作,承办其中一个栏目,或者出版一期专刊。在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的基础上,具有集结出版专题或者专刊的部门,都是在这一方面可以作为领军的机构或企业,此类文章的集结出版,是业内交流学习的极好机会。

(三)提高编辑业务能力。编辑人员的格局和素养,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期刊的发展,关注编辑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期刊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给编辑创造更多的机会,参加编辑业务培训、进修、研讨会等活动,提高编辑业务能力,另一方面,支持有余力的编辑参与科研工作,提升创新能力。从与作者合作的角度,需要编辑引导作者按期刊需要撰稿。行业技术类期刊作者中,一大部分中坚力量是一线生产技术人员,他们工作经验丰富,研究内容和生产结合紧密,对生产的指导意义大,有推广应用价值,但论文写作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尚有提高空间。论文写作中,综述类和技术类文章,都有一定的写作要求。综述类论文,前言部分需要交作背景,汇总前人研究工作,提出存在问题,引出作者撰写本文的原因。主体部分是论文的核心内容,是作者收集和研究的成果。结论部分一般是分析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技术性论文,简言之是: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引言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后,需要交代与试验相关的材料与设备,试验设计,数据统计与分析、试验结果。作者撰写论文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需要编辑对论文摘要、引言、讨论内容进行完善,对数据、参考文献进行核实,对公式、图、表进行加工规范整理等。如果有必要,编辑需要给作者提供符合期刊刊发格式的示范文章供参考。通过写作指导后撰写的稿件,稿件质量均会有所提高。

(四)维护优秀作者团队。在技术类期刊的编辑活动中,编辑和作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3]。分析作者群对技术类期刊的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工作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作者群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科作者的整体情况和该学科的成熟水平。提高作者群的数量和质量,不仅能够提升期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能够全面掌握某一学科的发展情况,为该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4]。依据作者群数据,可以构建期刊的核心作者数据库。核心作者是提升技术类期刊行业竞争力和品牌建设的重要资源。培养和稳定核心作者群,是高质量稿件了保证,对于提高期刊质量和竞争力有显著成效。约稿方向上,要注重向科研团队约稿,向中青年专家约稿。中青年专家往往创新意识强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适当引导,进而多向他们约稿[5]。注意扶持约稿中的新生力量,挖掘和培养有潜力的新人;鼓励被其他期刊退稿的稿件转投本刊,编辑部根据作者主张和审稿意见对稿件价值进行重新评估,若确有独特的创新性,仍可发表[6]。

(五)注重出版后推广服务。传统出版理念,出版活动以约稿、组稿、编辑、修改、出版、印刷为主,文章见刊后出版工作基本完成。新的传播理念中,文章出版以后,编辑应对文章进行推广,扩大文章和期刊的辐射范围,对文章影响力进行分析追踪,为今后选择约稿方向和约稿对象提供参考数据。可在期刊的官网、公众号、行业会议等场合加以推广,给作者和同行推介文章,引发专家对期刊的关注,即是对论文所述科研成果的推介,也可以提高期刊影响力,并为后续的高质量约稿工作奠定了基础。[7]出版后的推广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①编辑部资源范围内的网络传播。利用期刊公众号、网站、群发邮件等方式让更读者见到文章。②回访作者。稿件出版后,应该尽快告知约稿作者,对作者对期刊出版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③约请其他稿件。为了充分反映作者工作成果的连续性,在文章出版一段时间后,可以向作者约下一篇文章,以便产生后续效应。④推送相关专家。为使文章出版后在本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应尽量让有可能借鉴和引用此文章的专家知晓,因此编辑应主动向相关领域专家推介此文章。⑤跟踪评价稿件质量。文章质量的好坏,一方面需要在约稿前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在出版后进行跟踪分析,评价所约稿件的质量,为今后的约稿提供参考。

(六)利用新媒体发展机会。纸质媒体普遍出版周期偏长,直接影响期刊的传播时效。缩短周期有利于吸引作者投稿和提高稿件质量,提高期刊竞争力。目前的期刊评价指标已经不只是局限于影响因子这类传统的评价指标,为了让更多读者读到论文,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学术支持,国内多个高校的知名学者教授担任学术顾问团队提出的微信传播指数(WCI),在考察论文点击率方面更便于统计。相较其他指标而言,微信传播指数更能权威地反映微信公众号的整体传播力和影响力,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微信传播力的评判标准。采用总阅读数、平均阅读数、最高阅读数、总点赞数、平均点赞数和最高点赞数六个指标对账号进行评估,六个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目前,一般是在期刊的新媒体运营上,方法不多,一般只是在公众号和网站论文,以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率。未来如何结合新媒体,促进纸质媒体发展,是编辑部普遍面临的问题。

实用技术论文范文8

1出版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为提高自己的出版能力,应时刻注意学习最新的出版专业知识,了解出版动态信息;为做好农机化专业期刊,更应了解农机行业发展动态[3],了解行业期刊出版情况、稿件质量、常设栏目、办刊动态等,以博采众长。农机期刊编辑不仅应经常浏览国家农业农机化发展方针政策(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知晓出版行业新的法律法规,以敏锐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包括出版行业和农机行业);还应广泛与农机行业期刊互相交流样刊或有关信息,尤其要关注几家重点农机刊物,看看人家在报导什么、刊登什么、研究什么、展示什么、倡导什么,从而发现自家刊物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进而调整和确定哪个领域、哪一方面、哪个专题值得“发声”或重点深入报导。农机期刊编辑只有具备“面向大农村、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眼光,才能使期刊“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紧紧抓住农机化发展“热点”,才能稳定读者群,赢得读者的“掌声”。总的来说,同其他行业期刊编辑一样,农机期刊编辑应具备以下能力。

1.1组稿和专题

(专栏、专刊)策划能力农机期刊读者对象可分为:农机管理者、农机科研人员、农机院校师生、农机使用操作人员(尤其是拖拉机手)、农机维修人员、农机合作社成员等。上述人员中,前三者学历相对较高,编辑部来稿多由这些人员撰写;后三者学历相对较低(个别人员除外),但这部分人的农机使用操作或维修经验丰富,一旦投稿,其稿件实用性强,通俗易懂,农民“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所以,农机期刊编辑应针对上述对象,努力提高组稿和专题(专刊)策划能力。一方面应与农机科研、管理人员保持联络,熟悉他们的工作内容、研究方向、管理范围,有针对性地组稿或向其约稿,推出每期“专题”(专刊);另一方面应鼓励基层农机人员积极撰稿,可发征稿函,组约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的稿件,也可要求其就某一新技术或新机具谈谈应用效果、使用效益及改进建议等,甚至可以建立杂志社通讯员队伍[4],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写作讲座,为其写稿投稿提供指导。编辑部对优质来稿,可不收版面费,且稿酬从优[5],以吸引优秀作者,争取优质稿件。专刊策划能力是农机期刊实力和期刊编辑能力的重要方面。如出版能力、出版时间许可,农机杂志社可适时推出专刊,如《农机市场》2018玉米(籽粒)青贮收获机械专刊、2018粮食烘干机械专刊等。期刊报导要有深度,编辑对专题(专栏)策划能力是关键。如《当代农机》编辑部策划的“公司报导”专栏,《农机市场》编辑部策划的“企业平台”专栏,让一些著名农机企业以各自特色“亮相”,既是全国实力型农机生产厂家的缩影,又是农机行业趋势的集中反映,成为期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对农机生产企业的集中报道还促进了期刊的广告营销。

1.2编校能力

许多农机期刊为技术类期刊,不像学术类期刊的读者对象学历相对较高。农机期刊读者对象的学历分层明显,高端者为博士、硕士毕业生,如农机院校师生、农机科研机构人员、农机管理部门人员,低端者为小学、初中毕业的基层农机手、操作工;因此,编辑在内容选择、论文格式、期刊版式、国际标准采用等方面与学术期刊有很大的不同。农机期刊来稿中既有严谨的农机科研论文、农机化管理学方面的篇幅较长的论文,也有短小精悍的农机使用操作维修经验交流文章,还有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介绍、农机界工作动态或农机化发展信息、趋势等。农机期刊编辑应学习研究几家著名农机期刊的出版定位,不断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将刊物做成“活泼、生动、丰富”“通俗易懂、实用性强”,农机工作者喜爱的产品。正因为读者对象、论文内容涵盖面不同,农机期刊论文格式、期刊版式也与学术期刊迥异:不少农机期刊文章标题、正文字体并不统一,如《当代农机》《农机市场》《农机科技推广》;有的农机期刊没有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等;不少农机期刊文后参考文献较少;除《农机使用与维修》等个别农机期刊外,许多农机期刊没有doi号。农机期刊编辑应取长补短,努力使自家刊物或呈现生动活泼的一面,或呈现严谨的一面,要针对自刊的读者对象,展示期刊特色,使读者“喜看爱订”。又如关于国际标准的采用,农机期刊编辑既要遵守国家出版法律法规,即科技期刊必须采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又要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差异及中国传统计量单位深入人心且沿用至今这一具体情况。就拿农田面积(农作物种植面积)来说,按出版法律法规规定,必须采用“hm2”,而现在许多农机期刊考虑到农民在记录和计算农作物种植面积、田块大小、单位面积产量效益等数据时,都采用“亩”作为单位,许多农机管理部门收到来自基层的统计数据,也是以“亩”为计量单位的,上述这部分人在阅读农机期刊时,看到“hm2”,或不熟悉或不熟练,知道“1hm2=15亩”的,也往往要对期刊论文中涉及的数据作一换算,不像“亩”那么直观。这就产生了必须遵守出版法规执行国际标准计量单位与中国农村实际流行做法之间的矛盾。这时,农机期刊编辑既应严格遵守规定,又要为读者顺畅阅读提供方便:如文中第一次出现“hm2”时,在“hm2”后注明“1hm2=15亩”,或在亩后面注明(1亩=0.067hm2),如《当代农机》;也有正文中全部采用“亩”作计量单位,但在文前或期刊版权页等处明示“本刊常用单位符号及换算”的,如《农机科技推广》。这类矛盾在学术期刊中几乎没有。农机期刊编辑一定要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在不违背硬性规定的前提下,采用农民读者和农机从业者喜闻乐见、更接地气的表述形式。

1.3审读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在审读样刊时,首先应关注每期刊物是否准确、及时地传达了国家的农机化方针、政策,是否宣传报道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是否传授了农机实用知识、技术、技能、经验等,是否及时传播了全国各地农机化动态信息。同其他期刊一样,审读农机期刊时编辑一定要坚持“内容为王”[6]。农机期刊编辑应不断提高对稿件质量的甄别能力,以及对报道效果的预测能力。正因为存在读者文化水平的巨大差异,农机期刊编辑审读时不仅要看每期刊物是否有学术性较强的管理理论、技术研究类论文,还要关注广大基层农机工作者欢迎的实用技术类文章是否足够,刊发的信息对广大农机手是否具有指导、参考意义。农机期刊编辑审读期刊版式、图表等时,也应以提高内容传播效果为前提。农机期刊编辑应不断丰富、更新农机专业知识和出版专业知识,提高对作者的文字应用能力及主题驾驭能力的鉴别水平。通过审读,准确地了解每期刊物的编校质量,以及有关编辑、校对人员的能力水平、责任意识等,农机期刊编辑应从期刊中“读”到编辑与作者的沟通交流效果,“读”到每期刊物核心内容的传播意义及传播时效性,以及编辑人员组稿能力的强弱等。编辑审读能力的提高,对期刊培优提质及刊社发展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4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的洞察力

农机期刊编辑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把握能力的提高要以“身体力行”为基础,如主动联系参加农机会议、农机展览、农机现场会等;深入农村一线,看农民到底喜欢应用哪种农业机械、农机技术,了解农机推广服务效果;到农机生产企业看看生产形势、产品销售情况,以及对期刊广告的需求等;关注时事新闻,如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对“三农”问题的阐述;去农机管理部门走走,了解一下政府部门的工作重点及年度工作计划,了解基层农机手通过官方渠道或基层农机部门反映上来的问题;时常浏览农机行业期刊,看看人家在重点报道什么,什么样的文章最博人眼球;与农机大专院校[7]、农机科研机构建立联系,听听他们的声音,知晓他们的研究方向。生产者的素质决定产品质量,编辑的职业素养水平决定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8]。农机期刊编辑只有与时俱进,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载体,才能走向时代前列。农机期刊推出的“本期专题”(如《现代农机》“农业机器换人”专题)、“特别关注”(《当代农机》)、“卷首语”、“要闻”、“声音”(《农机市场》)等,都是农机期刊编辑对农机行业趋势和热点问题洞察力的最好体现。2019年5月12日,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发生一起变型拖拉机违法载人侧翻事故,造成12死11伤,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和全社会广泛关注。杂志社立即就此典型事故案例作了安全使用农机的相关宣传,抓住农机安全监理热点问题,突出“严禁拖拉机载人”主题,警示各地吸取教训,推动农机化安全稳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2自我评价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要不断提高对自身及所在期刊的评价能力。对于专业期刊编辑,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对所在期刊的评价包括刊物质量、在行业期刊中的排名或者影响力等。农机期刊编辑可通过经常浏览行业期刊获得比较信息,比如对农机化热点问题的追踪报导深度及广度,例如《农机市场》“观察家”栏目及特定机械专刊、《现代农机》“本期专题”、《当代农机》“特别关注”栏目等。此外,农机期刊编辑还可定期整理期刊对某个专题的报导数据,分析该专题的广度、深度、时效性等,如“机栽机插”专题、“无人机植保”专题,以及时取长补短。每个杂志社都有其特有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或制度[4],如刊后审读制度就包含了一系列评价项目,包括编校质量、印刷质量、广告效果及是否遵守出版法律法规等。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恰如其分地评价,农机期刊编辑及其所在杂志社才能奋发有为,迎头赶上直至位居前列。

3经营管理能力

农机期刊编辑除了需在编、校、审等出版业务上精益求精,以及学习提高自身科技水平之外,还应积极参与编务工作及杂志社的经营管理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现在各杂志社人数有限,尤其是规模不大的农机杂志社,编辑除完成出版专业本职工作外,还应共同致力于期刊发行量的提升、期刊广告业务的拓展及农机化有关宣传品的制作等,以提高杂志社的经济效益。如《现代农机》出版《农机事故实例分析》宣传册,制作《漫话农机安全使用》系列宣传扇、展板,制作《中国梦•农机情——漫话农机安全》《智慧农机集萃》系列展板等,发行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一个优秀编辑,不仅应重视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精于出版业务,还应积极参与杂志社的日常事务管理及业务拓展。编辑在参与期刊发行及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广结人缘,获取行业热点信息,有利于策划选题及征稿,获得来自一线的优质稿件,进而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此外,编辑在参与期刊发行及经营管理过程的同时,还能知晓广大读者对期刊内容及印制质量的评价及对最佳出刊时间的建议等,有利于提升期刊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