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教育范例

社区安全教育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1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虽然给社区居民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使社区网络面临着一些安全问题,因此对社区网络安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区居民网络安全意识淡薄;社区居民易受到网络失范行为的影响;社区居民运用网络成瘾。对此,需要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创造一种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增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强化社区网络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网络安全意识,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

社区;网络安全;教育

社区安全是确保社区居民生存和生活以及发展的基础,也是社区发展与存在的前提条件。一个社区在安全方面做的好和坏与社会甚至国家稳定的大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改变着社区居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其开放性、互联性及共享性程度越来越大。小到一个社区大到一个国家,会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威胁,甚至可能造成社区电力、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安全隐患[1]。由于网络对于社区影响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社区居民对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社区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安全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一、社区与社区网络安全教育

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作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00年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指出,“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规模做了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2]。目前,我国学术界就社区给出了多种定义,尽管下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在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上认识是较为一致的,认为一个社区应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同时认为,社区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有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社区家庭是使用网络最多的群体,几乎每个家庭都涉足网络。社区居民作为应用网络非常广泛的人群,他们对生活、学习以及对于人生的认识往往由于网络的融入而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尽管一些社区居民掌握了一定的网络安全知识,但使用网络时却缺乏相应的网络安全意识,这就使社区居民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这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了社区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民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我国社区网络安全教育滞后,一些社区居民的安全观念陈旧、自救自护意识不强、自我防范意识较差。同时,许多社区居民在主观上不重视网络安全教育,缺乏“网络安全观”理念,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网络安全事件不会发生到自己身上,其网络安全意识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因此,一些社区居民在使用网络时往往会成为网络诈骗的受害对象,他们在网络上受骗上当主要表现在:其一,在与网友进行聊天时上当受骗。许多犯罪分子通过网络平台与人聊天,从中寻找目标来实施诈骗,而大多数社区居民由于网络基础知识欠缺,在与网友聊天时,往往会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从而成为犯罪分子的诈骗对象。其二,使用网络进行交易时上当受骗。近几年,由于方便快捷、价格相对偏低,网络购物逐渐成为社区居民购物的一种方式。一些社区居民对网络购物所涉及到的安全知识不太熟悉,导致他们在网络购物过程中,很容易把个人信息泄露出去而被不法分子利用,这样就会造成个人财物损失。其三,在网络上获取信息时上当受骗。现在,国内和境外的一些敌对势力利用网络抹黑中国,在互联网上刊载许多具有煽动性、反动性以及低级庸俗的文章,大肆宣传西方思想、文化等。由于一些社区居民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还不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外来思想的冲击。如果他们长期受到西方不良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就有可能误人歧途,并实施违法行为。

(二)社区居民易受到网络失范行为的影响

网络失范行为主要包括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和网络失德行为。当前社会网络传播速度较快,但我国网络法律尚未完善,网络道德还需要建构,这就使得一些社区居民网络行为规范意识比较淡薄,在思想上与行为上形成了一种网络是没有道德空间、没有规则的错觉,进而实施一些网络失范行为。网络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其一,运用互联网对市场经济秩序与社会秩序进行破坏,例如,使用网络技术复制制作作案工具盗取他人财物,以及在网上从事与交易等违法行为;其二,运用互联网侵害他人的人身权利,如利用电子邮件来散布一些虚假信息、泄露他人隐私、对他人进行心理上与生理上的攻击以及冒用他人网名而损害对方声誉等;其三,运用网络黑客技术危害互联网运行安全,黑客入侵是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体系中影响力最大的威胁因素,当计算机系统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时就会为黑客提供可乘之机[3],包括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通讯服务和侵入特定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等。

(三)社区居民运用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又被称作因特网性心理障碍,是由于人们长期应用网络而造成一种着迷网络的状态,进而给人们带来一种不能抗拒以及想再次进行使用的欲望,除此之外,人们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都会有依赖性。网络成瘾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信息成瘾以及网络交易成瘾等几类。当前网络成瘾的居民在社区并不少见,网络成瘾往往让社区居民从心理感到非常无助,非常痛苦,这一现象也引起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对此,相关部门专门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症的学生人群在社区居民所占比例为6.8%,相当多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而选择了放弃学习以及退学,其中因使用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的学生人群占比在60%以上。与此同时,网络成瘾的社区居民大多数情况下沉溺在网络带来的虚拟世界里,他们不愿意面对现实社会,这就使得他们不愿意与人交流和接触,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弱。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一方面,大多数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非常紧张,被老师与家长管得较严,几乎没有自由,在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氛围变得相对轻松,于是就在网上放松自己,这种情况男生比较常见;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新的人际交往领域与学习环境之后,一旦受到挫折就会感觉失落,此时他们一般会把网络作为寄托,在网络上寻找朋友聊天,向网友倾诉所遇到的烦恼。另外,还有一些社区居民由于好胜心比较强,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某种诉求没有满足或者受到了某种伤害,于是便在网络上寻求心理补偿。这样久而久之,上网时间会逐渐增加,从而导致网络成瘾。

三、社区网络安全教育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宣传

一是社区领导要重视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是社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的有效途径。二是创办一些网络安全主页并及时登载网络安全的一些法律法规,便于社区居民学习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或者通过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和黑板报等方式促进他们了解网络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应举办社区网络安全演练,加强相关训练,以强化社区居民的网络安全意识[1],他们在思想上构筑一道防线,自觉抵制网络上的虚假信息与违法内容,从而维护网络安全。

(二)创造一种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社区网络文化是一种互动性与开放性的文化,社区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可以从安全文化的顶层设计入手,大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使社区安全管理制度与居民的生活活动具有较强的文化约束力。[4]对此,社区可以针对居民的身心特点开展一系列健康的社区网络文化活动,尽力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增强他们辨别不良信息与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社区也可以联合高校通过开展“网络文明”讲座等形式讲授社区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力求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网络文化环境。

(三)增强网络安全教育的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一般没有网络安全教育的教师,大部分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由保卫干部承担,导致社区网络安全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尽管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不足,但还是要做好网络安全教育,以确保社区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一是要强化对保卫干部的培训,努力完善其知识结构;二是社区可以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邀请高等院校专家和教师来到社区开展网络安全教育讲座或者培训活动,为增强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实效发挥积极的作用;三是在社区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纠正以往只教理论知识不注重技能培训的做法,可邀请有关专家进社区开展社区网络安全教育演示、演练活动,推动社区居民自觉参与到社区网络安全教育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罗志成.关注网络攻击对社区安全的影响提高社区网络安全应急响应能力[J].国际博览,2010(03).

[2]张海波.社区在公共安全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06).

[3]吾湖兰•吾拉木.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的分析与探讨[J].科技风,2016(16).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附近社区2013年1月~2014年12月慢性病患者120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其中男78例,女4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0例,其中男45例,女15例,年龄61~88岁,平均年龄(70.6±8.4)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2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同时患2种疾病以上10例,病程1~27年,平均病程(12.8±6.9)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22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0例,自费医疗8例。研究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62~89岁,平均年龄(73.9±7.2)岁,慢性病类型:高血压22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19例,同时患2种疾病以上6例,病程2~26年,平均病程(12.5±7.8)年,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公费医疗24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31例,自费医疗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针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疾病诊断结果、病情进展、基本的治疗措施及长期服药物名称、剂量、服药时间、地址和联系电话等。对照组给予常规的社区慢性疾病管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安全用药的健康教育措施:①向患者介绍服用药物的基本知识,药物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用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口服药物时的食物及药物之间的禁忌;学习阅读药物说明书;理解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与副作用;学习记录用药后身体反应。②向老年患者发放安全用药的手册: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安全用药的知识,增加对药物的基本认知,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可能引起的并发症。③强调不规律服药或者不按照剂量服药的危害:自觉症状改善不能代表治愈;服用药物存在个体差异,别人的经验不能作为参照;保健品只能辅助治疗而不能代替药物。④对于记忆力较差的老年患者可以采用三色口服药杯和闹钟结合的方式进行服药,从而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行为评分情况针对两组老年慢性病患者购买药物、研读说明书、服药依从、药效自我监测、贮存药物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每一项满分为100分,安全用药行为评分越高,安全用药行为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老年慢性病患者安全用药行为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3

1.将安全教育与幼儿日常生活环境结合

将安全规则要求渗透在校园环境营造中,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如在走廊拐角处、盥洗室便池边、饮水桶前、电源插座旁等处,贴上幼儿设计的各种安全标志,时刻警示幼儿注意行为安全,强化安全意识。

2.将教育内容渗透在主题活动环境中

如:在“马路上的安全”主题中,在走廊或活动室专门开辟一块空间,设置安全教育主题墙,根据主题活动开展的线索,将各种安全标志图片及幼儿对标志的认识与判断图片,逐一呈现在主题墙中,让幼儿在参与环境创设和活动的实践体验中,获取安全知识接受安全教育,形成自觉的行为习惯。

3.将教育内容融入游戏情境中

在游戏区里,为幼儿准备了红绿灯标志,设置了人行横道、十字路口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还可以为幼儿设计各种安全棋,如:熟悉社区环境的社区棋、乘车安全棋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安全知识,提高自护意识和能力。《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直观化、常规化的体验式环境教育,以幼儿易于接受、乐于践行的潜移默化方式,有效解决了安全教育枯燥抽象教条化问题,明显提高了教育效果。

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引导我们要把安全教育要渗透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各环节,形式丰富多样,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过程。

1.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将安全教育从外在于教学活动的具体保障措施,内化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安排系列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过程。如,小班主题“能干的我”,通过“安安全全玩滑梯”、“不跟陌生人走”、“防止抓咬伤”等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和自护意识。中班主题“安全标志大揭密”,通过观看课件、收集标志、组织讨论、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让幼儿学会辨别各种交通安全标志,增长知识。大班主题“安全运动”,则开展“我是安全检查员”活动,让幼儿查找日常活动中存在安全隐患,共同讨论、了解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设计安全运动的规则标志,张贴于公共活动区域中,主动宣传。

2.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

充分利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如,在区角活动做交通警察的游戏,懂得过马路时要等绿灯,走斑马线;利用情景表演游戏“小兔乖乖”中创设的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想看电视了,怎样插插座?”“、水和饭菜很烫,你该怎么办?”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设想各种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反复练习,懂得在第一时间采取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提高自护能力。

3.安全教育渗透日常生活

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最好载体。如,晨检时,保健员要注意检查幼儿口袋是否有尖锐的器具或小珠子之类的东西。午餐时,要注意提醒幼儿餐前要洗手,以防病从口入,吃饭时热汤热饭要吹一吹再吃,以免烫伤,吃饭时不说话以免噎着。教学活动时,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锐的东西。户外活动前,教师要告诉幼儿整理好衣冠、鞋带,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活动中要注意不狂奔乱跑,避免摔伤、跌伤。玩大型玩具时,帮助幼儿先制定规则、注意安全。自由活动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不要抛、扔或互甩玩具、不攀爬栏杆、窗户,防止安全事故。

4.安全教育走进节日活动

幼儿园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契机和重要的载体。它将安全教育与游戏、表演、歌唱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有机融合、自然呈现,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创编、表演,有效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如“六一”节安全童话剧编演、“元旦”亲子安全游戏创编体验、“六一”安全歌曲编演等节日活动,都可以成为安全教育的最好载体。

三、构建家园社区互动机制

家庭、社区既有丰富的安全教育的资源,但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家庭、社区对幼儿安全教育作用是幼儿园无法取代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构建家园、社区互动的桥梁和科学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如定期举行家长讲座、开辟安全专栏、家长开放日、网站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指导运用正确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假日前的公开信,让家长有意识在假期中抓好安全教育。

建立校园信息库,储存幼儿相关资料信息,开辟安全栏目,针对问题进行互动。邀请参与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体验。信息的沟通和机制的建立,改变了家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消防大队、派出所、交警大队、街道社区是安全教育的重要资源,应努力挖掘社区安全教育资源,使安全教育更加直观有效。如定期邀请相关人员来校面向师幼、家长讲解安全知识,让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到实地参观、调查、实践,拓展安全认知,有效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应急处理、自我保护能力。

四、结语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4

1、将教育内容融入游戏情境中

在游戏区里,为幼儿准备了红绿灯标志,设置了人行横道、十字路口等,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交通规则。还可以为幼儿设计各种安全棋,如:熟悉社区环境的社区棋、乘车安全棋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增长安全知识,提高自护意识和能力。《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生活化、直观化、常规化的体验式环境教育,以幼儿易于接受、乐于践行的潜移默化方式,有效解决了安全教育枯燥抽象教条化问题,明显提高了教育效果。

2、开展丰富多彩活动

《纲要》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要求,引导我们要把安全教育要渗透幼儿一日生活活动各环节,形式丰富多样,让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参与过程。

(1)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将安全教育从外在于教学活动的具体保障措施,内化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精心设计、安排系列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过程。如,小班主题“能干的我”,通过“安安全全玩滑梯”、“不跟陌生人走”、“防止抓咬伤”等系列活动,培养幼儿的安全和自护意识。中班主题“安全标志大揭密”,通过观看课件、收集标志、组织讨论、了解各种标志的含义,让幼儿学会辨别各种交通安全标志,增长知识。大班主题“安全运动”,则开展“我是安全检查员”活动,让幼儿查找日常活动中存在安全隐患,共同讨论、了解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的一些问题,并自主设计安全运动的规则标志,张贴于公共活动区域中,主动宣传。

(2)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充分利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自救技能训练。如,在区角活动做交通警察的游戏,懂得过马路时要等绿灯,走斑马线;利用情景表演游戏“小兔乖乖”中创设的情景:“你一个人在家,有个陌生人敲门怎么办?”“、想看电视了,怎样插插座?”“、水和饭菜很烫,你该怎么办?”等,让幼儿在游戏中,设想各种自救自护的方法并进行反复练习,懂得在第一时间采取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提高自护能力。

(3)安全教育渗透日常生活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是安全教育的最好载体。如,晨检时,保健员要注意检查幼儿口袋是否有尖锐的器具或小珠子之类的东西。午餐时,要注意提醒幼儿餐前要洗手,以防病从口入,吃饭时热汤热饭要吹一吹再吃,以免烫伤,吃饭时不说话以免噎着。教学活动时,教幼儿正确使用剪刀、游戏棒等尖锐的东西。户外活动前,教师要告诉幼儿整理好衣冠、鞋带,上下楼梯要靠右走。活动中要注意不狂奔乱跑,避免摔伤、跌伤。玩大型玩具时,帮助幼儿先制定规则、注意安全。自由活动时,教师要时时关注幼儿,不要抛、扔或互甩玩具、不攀爬栏杆、窗户,防止安全事故。

(4)安全教育走进节日活动幼儿园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是开展安全教育的契机和重要的载体。它将安全教育与游戏、表演、歌唱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有机融合、自然呈现,充分调动幼儿的活动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创编、表演,有效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如“六一”节安全童话剧编演、“元旦”亲子安全游戏创编体验、“六一”安全歌曲编演等节日活动,都可以成为安全教育的最好载体。2.3构建家园社区互动机制《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家庭、社区既有丰富的安全教育的资源,但也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家庭、社区对幼儿安全教育作用是幼儿园无法取代的,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应尽快构建家园、社区互动的桥梁和科学机制,形成教育的合力。如定期举行家长讲座、开辟安全专栏、家长开放日、网站等途径,让家长了解安全教育相关知识,指导运用正确方法进行安全教育。假日前的公开信,让家长有意识在假期中抓好安全教育。建立校园信息库,储存幼儿相关资料信息,开辟安全栏目,针对问题进行互动。邀请参与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和体验。信息的沟通和机制的建立,改变了家长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有效提高了他们的教育质量和水平。而消防大队、派出所、交警大队、街道社区是安全教育的重要资源,应努力挖掘社区安全教育资源,使安全教育更加直观有效。如定期邀请相关人员来校面向师幼、家长讲解安全知识,让幼儿参与社区活动,到实地参观、调查、实践,拓展安全认知,有效增强安全意识和安全应急处理、自我保护能力。

二、结语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5

ABC岗位制在未成年人安全教育中的基本做法为“相互提醒、互为备用、第三方监督”。下面分别论述A、B、C这3个岗位的职责和在学校(或幼儿园)、家庭、社区中的具体应用。

(1)A岗位,即英文“ACTION”,是“行动”的岗位;在汉语中,即“按照”的含义,可引申为“按铃”、“按键”,也就是按照安全的方式去学习、去生活,按照规定的要求报警、按照科学的方式呼救。其岗位职责是在C岗位的督导下,按照B岗位提供的行为标准,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方式,包括观察其在应急演练中的行为,强调和鼓励安全行为,随时制止、纠正不安全行为,并在必要的时候报警呼救。另外,A岗位还需配合C岗位、B岗位,具体执行安全行为训练、灾难应急演练,包括情景模拟与体验。A岗位强调防范与应急,强调操作技能,相当于“观察员”、“报告员”。在学校(或幼儿园),该岗位通常由对“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比较熟悉,也比较有责任感的教师(或保育员)、学生代表(如生活委员、劳动委员、体育委员)来担任;在家庭,则由与孩子密切接触的家长(如照顾日常起居的母亲或保姆、陪同玩耍的成年亲友)担任;在社区,一般由管理居住小区的水、电、气、消防、保安的物业公司(或村委会委托的类似岗位人员)来负责。

(2)B岗位,即英文“BROAD-CAST”,是“宣传广播”的岗位;在汉语中,即“传播”的含义,也就是宣传、标示,包括准备安全教材、安全防护用品(培训用)、宣传张贴安全标识,把与安全教育有关的书籍、教育视频、安全教育防护设备、活动器材等进行整合,收集最新的安全教育资讯(含安全事故案例),教会幼儿基本的应急知识如衣服着火后的自护三步曲“停步—倒地—翻滚”等,训练青少年了解并熟练掌握使用灭火器、救生圈、防毒面具等常用的应急救护品。B岗位强调意识,强调准备,相当于“宣传员”、“教练员”。该岗位在学校(或幼儿园)通常由教学(或保育)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保育员)、理论与动手学习能力均较强的学生代表(如宣传委员、学习委员、课代表)共同组成;在家庭,则由生活阅历比较丰富、工作相对不繁忙的家长或其他共同生活成员(如祖父母、全职家政员)等来担任;在社区,一般由居委会(或村委会)组织,物业公司(或村委会管理的水、电、气、消防、保安等岗位人员)配合。

(3)C岗位,即英文“CHECK”,是履行“检查监督”职责的岗位;汉语含义是“督查”,定期评估、识别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风险点并督促整改,包括对A和B的安全岗位职责实施情况的检查,对未成年人学习和生活器具及周边环境安全隐患的排查,建立奖惩制度,侧重对各类伤害进行主动监测,围绕“伤害”主题教育质量工作开展过程评价,根据结果进行奖惩等。C岗位强调责任,强调效果,相当于“督导员”、“排查员”。该岗位对安全职责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尽可能地安排2~3人或更多的成员共同组成。在学校(幼儿园),通常由未成年人所处组织中比较有权威、对组织日常运转起决定作用的校长(园长)牵头,教导主任、班主任老师、学生班长(或学生会代表)、家委会代表共同担任,可结合“家长会”、“家校通”等平台组织安全检查并通报相关检查结果。在家庭,正常情况下,C岗位应由家庭中最有威信和权威的人来担任,比如父亲;但现在留守儿童较多,日常照顾孩子的家长往往很难有精力顾及细致的安全检查,而这样的家庭,其居住环境、周边环境又常常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此时,可由其监护人委托家族中较有威信的亲属家长来代为履行检查,居委会(村委会)配合。在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应在其日常行政机构中设置、配备相应的岗位和人员,或由其组织机构中负责社区安全的人员兼任,可考虑充分发挥业主委员会(或村民代表)的作用,吸收业务代表(或村民代表)组成督查小组,在未成年人安全事故高发期(如寒暑假、节日期间)组织检查、提醒、整改。

二、实施ABC岗位制的关键环节

1.1未成年人广泛、实际参与安全教育并定期轮岗

在ABC岗位制中,各个岗位上的人员包括老师、家长和学生,其上岗人员不仅是安全教育中的教育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应定期实施轮换,具体地讲,应既有分别在A、B、C各自岗位内成员的轮换,也有A与B、B与C、C与A之间的成员轮换。其中,担任A岗位的人员应随着未成年人年龄的增长,尽可能地让未成年人自己担任,并适量增加上岗人员,加快轮岗频率;特别是从儿童期到青春期的过渡阶段(通常是小学6年级至初中2年级),未成年人一方面身心变化快,心理矛盾多,逆反情绪强,另一方面求知欲和精力都很旺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挑战愿望增强,自身虽已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普遍具备担任“安全观察员”的初步条件,但仍需要老师和家长提供他们发现自身认知缺陷和安全隐患行为的机会,此时可安排他们担任其他班组、相对较低年级、家庭其他成员的“安全观察员”,鼓励他们成为低年级学生、自身家庭的“宣传员”、“教练员”。

1.2老师和家长均具备正确实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

安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需要动用的社会资源涉及公安、消防、卫生等多方机构和组织。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有时难以协调,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老师和家长提高自身的安全知识和应急技能,并将其作为和文化知识同等重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孩子。目前对教师的安全知识技能教育尚不专业、系统,应考虑在师范院校等培养教师的专门机构中加强安全教育课程的比重,将其列为教师的必修课和取得教师从业资格的必考课,并在教师的继续教育晋级和上岗以后的年度工作考评中增加安全教育工作成效的硬性指标。而对于家长的安全教育应开始于他们成为准父母阶段及孩子刚出生的关键时期,在妇幼保健院、卫生防疫站、医院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产后恢复、新生儿接种疫苗的关键时期,由医院牵头对孩子的父母(可延伸至祖父母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进行有关孩子人身安全(防拐卖、防意外伤害等)、疾病防范、用药安全等方面的基本教育;由家庭所在社区的居委会对小区内新生孩子的家庭进行居家安全、消防安全、社会治安等方面的安全教育,使初为人父、初为人母的家长们具备基本的、常用的未成年人教育知识和技能。待孩子入园、入校接受常规教育时,家长和教师再通过“家长会”、“家校通”等平台交流学习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保持常态的学习和更新。

1.3由学校、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网格管理

未成年人安全事故多发生在学校、家庭、社区安全教育的空白地段和衔接失效的时间,比如暑假期间高发的溺水事件、空巢孩子的坠落事故、孩子上下学途中的打斗事故等。未成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活动范围日趋广泛,早已不仅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社会一方面要加强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和应急能力,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公益广告、公益组织、科普媒介等,共同营造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提醒社会各界关注未成年人安全的整体氛围。A、B、C岗位不仅只是设置在学校,也涵盖家庭、社区,在未成年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相互呼应,共同保护未成年人的平安、健康成长。

三、结论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6

联邦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法案来督促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校园安全。《校园禁枪法》就曾规定所有接受联邦教育基金的州必须通过并执行《改善校园环境法》,否则将被取消领取联邦教育基金的资格。以加利福尼亚州为例,1997年州政府通过了学校安全领域的标志性立法《学校安全综合规划法案》,该法案要求每所学校拟定校园安全综合计划,制定与社区紧密合作的综合安全措施与项目,形成年度评估与更新制度。2000年,纽约州颁布《拯救计划》法案,专门治理校园安全,将攻击教师、学校职员与学生的罪名从原来的行为不检上升为D级重罪,加强保障师生安全。并对幼儿园到十二年级学生提供礼仪人格教育及预防暴力课程,要求所有学区制定一套完整的校园安全法规,提供职员防范暴力训练,学校要公开所有校园暴力事件的信息,建立起新的防范暴力计划。美国学校安全与否及是否在校园安全上做出改善成为政府评价学校及是否给予资金支持的重要评判标准,成为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3.严密的美国校园安保是校园安全的重要屏障美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枪支弹药管理比较松散,各种校园暴力等危害师生安全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按照联邦和地方立法的要求,所有学校都必须建立系统、严格的安全保卫措施和危机管理机制。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安装金属探测仪、监控摄像、护栏等设施。例如,设立门禁或来客登记制度,96%的公立学校要求来客登记,80%的公立学校实行封闭的教学环境管理,不允许学生在午餐时间外出;53%的公立学校对在校内建筑物实行严格的限制。美国中小学一般都聘有校园警察(或称校园辅导员,并成立校园辅导员协会专事指导和监督校园辅导员的工作),制止校园内的各种非法行为,保护师生安全和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二、先进全面的校园安全管理为安全教育提供先决条件

1、系统的校园安全管理网络学校安全不单是学校的事情,需要得到政府、社区和家长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州政府和地方学区为保障学校安全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各种专项资金源源不断地充实着学校的保卫工作;第二,地方政府特别是警力对校园安全的支持。一方面地方警察局帮助学校制定适合学校特点的校园安全计划,组织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校园安全培训和教育;另一方面是警察进驻校园。近年来,美国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聘请了经过宣誓、得到执法机关认证、被授予警察资格的专业人员组成的校园警察,其职责是执法和服务,可携带枪支、拘捕犯人、按地区法及州法律和联邦法律办事;第三,家长、社区和教师组成的安保系统渗透到学校安全的每一个角落;第四,先进而全面的校园安全措施和设备。为了确保校园安全,防止他人携带刀枪等武器进入校园,大约39%的城市学校安装了金属探测装置,还有一些学校安装一种名为“School Lobby”的高科技系统。“School Lobby”将学校员工、学生的全部资料和照片储存在系统中,每个学生、员工以及来访者都有一定权限的带磁条的ID卡,学校可以追踪所有在校的学生和教职员工、来访者的行踪。可以看出,美国校园的高科技手段正在建立完善的防火、防盗、报警等安全防范体系,确保校园的时空安全。

2、全面的校园安全评估聘请专业的安全评估机构对校园进行评估是美国中小学确保校园安全的又一措施。学校安全服务署对学校进行细致的考察和评估,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安全计划,使学校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善校园安全状况。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对象主要有:学校的防暴措施、校警的工作情况、安全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安全教育和实训、预防和调停工作、内部安全以及与社区的合作程度等。通过分析事实和数据来评估学校安全工作的政策及其实施的合理性,对师生进行学校安全方面的调研,对学校已往发生的犯罪和违纪事件进行分析,检测安全设备的运行情况,分析其他的公共资讯(如整个社会的犯罪率),采用专门的分析模型。安全服务署的评估工作一般是“暗访”,考察环节和内容会提前告知校方,但不事先对考察时间和考察地点进行流程安排,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正常进行,保证了考察结果的真实性。

3、全面的安全预警机制为了预防犯罪发生,根据《校园安全法》,美国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建立了完善的犯罪警报体系,定期排查和安全信息成为保护校园安全的又一屏障。公开的安全信息要求:第一,只要学校开放,必须每天安全信息;第二,年度安全报告;第三,犯罪信息统计,一旦校内外或当地有案件发生,犯罪警报将被及时,特别是有关性犯罪嫌疑人的资料包括: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嫌疑人的性别、肤色、年龄、身高、衣着、体貌特征、携带物品,案件的主要过程和后果,防止此类犯罪发生的建议,公布联系方式并希望得到相关线索等等;第四,即时警报,当有恶性事件发生时,必须第一时间将案情公之于众,以引起师生和家长的重视,做到防患于未然;第五,制定紧急事件预案,要求包括疏散程序和步骤。

三、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提高师生安全综合能力

1、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安全教育对教职员工和学生同时进行安全教育是美国保证校园安全的特征,也是最有力的措施之一。当有危害校园安全的危机事件发生时,教职员工会沉着冷静地组织学生自救和他救,不至于引起恐慌和混乱,这是保证师生安全的必要条件。学区和学校制定的安全训练计划必须是同时针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其他职工都要和学生一样定期接受安全教育训练,提高在突发事件中自救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如美国学校的防火演习:当课堂上突然响起防火警报时,教师和学生会保持良好秩序,快速走出教室和校园,在安全地带等待消防人员的到来。

2、教育手段多样化美国非常注重对中小学生的防灾教育,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第一,安全教育讲座。美国学校经常联合社区、警察局等部门,邀请专家到学校为师生做专题性安全教育讲座,或根据真实发生的案例向师生传授防灾减灾知识等。消防队在给学校师生进行消防安全讲座时甚至会开上设备最先进的云梯消防车,让学生亲身感受消防的魅力和作用,这种体验式的授课深得师生的欢迎。第二,安全教育演习及课程。在美国,影响力最大的安全演习是美国红十字会开发的“灾难演习”培训课程。“灾难演习”课程主要致力于向教师和学生传授灾难安全的内容,提高对危险、对人在灾难中脆弱性的认识,掌握灾难和救助的知识与技巧,提高自救和救助他人的能力。“灾难演习”课程主要针对美国发生频率较大的灾害事故,比如地震、闪电、飓风、洪水、龙卷风、火灾等,在课程中传授防灾技巧及提供安全信息,如防火与安全、伤病预防与处理等。课程的形式灵活多样,如教师常将消防安全课编成一个小话剧,让学生参与其中演出,告诉学生当遇到火灾时怎么办、怎么求救、怎么报警等。到2005年底,已有380多个红十字分会在全美推广了这个课程,520多万儿童参加了课程学习,并在近年被正式列入全国的校园课程,为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安全教育。

3、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注重实效性,因此安全教育内容都是和中小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贴近生活的,比如防火安全教育、应急教育、自然灾害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内容,以促进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增长自护、自助和救护他人知识和技能为教学目标。

四、美国中小学安全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美国促进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不一定完全适合我国,但是其有益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1、安全教育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可以有效促成安全教育的推广美国消防协会开发的“关注危险”课程之所以获得巨大成功,成为美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除了推广力度大之外,课程本身具有的特点也促成了课程的成功推广。课程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阶段来设计,寓教于乐,让学生主动参与:如幼儿园的安全教育课程以游戏、参观为主;高年级课程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以讨论和参与为主,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特点。除此之外,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强的团队参与也是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根据不同地区灾害特点研发课程,如阿拉斯加州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地震防灾上等。这启示我们在进行安全教育课程开发时应注重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充分吸收来自实践一线的智慧与经验,这是安全教育成功与否的基础。

2、法律支持是安全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法律支持是美国安全教育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从联邦政府到州、学区,都为学校安全和安全教育提供了法律保护,将安全教育作为学校重要的教育任务确定下来,并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氛围。迄今为止,我国还未出台一部关于校园安全及教育的法律,尽早颁布并实施校园安全法律不仅是健全法制、完善教育法规体系的需要,更是使安全教育拥有法律保障、得以在全国实施的重要依据。

3、共同参与、协助是安全教育推广的基础美国中小学在实施安全教育时充分考虑家庭、社区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将家庭成员、社区纳入到课程计划中,而且中小学安全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以良好的社区氛围、长期有效的媒体宣传、家长的重视都是安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安全教育本身是一个涵盖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所以安全教育不应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其他组织特别是和中小学生安全相关的专业性机构,如消防部门、卫生部门、交通部门都应参与到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中来,给安全教育提供科学的素材。另一方面,这些专业组织应给安全教育提供实践演习的场地,如定期带领中小学生到消防部队进行参观,观看和参与消防演习,听消防官兵讲解火灾的危害、预防和灾后自救、救助他人等安全知识,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7

现阶段开展科学的居民安全教育计划应当从多角度考虑适应居民安全需求。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充分认识现阶段居民面临的风险,以及民众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全灾害谱对民众防护能力的要求。现代社会居民面临的风险有信息安全类的风险;自然灾害类风险;人为灾害类风险;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风险等等,所以居民需要的安全知识是一种全灾害谱的知识,要求居民具备全面的防护能力。在教育方法方面要侧重能力培养。人民防空教育是要让居民形成防护能力,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主动行动,保护自己和他人。这种动手能力的养成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获得,所以居民安全教育应强调训练的重要性。

在教育效果方面注重能力的获得,注重学习方法的获得。只有获得了学习方法,居民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实现居民防护能力持续提高的目的。此外在教育时间方面还应注重灵活性和循环性等。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得出,居民安全教育指导思想是针对居民所面临的各种可能风险确定教育内容,运用以训练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使民众在教育中获得能够持续提高的防护能力。防护能力主要体现为民众安全意识,掌握防护知识,形成安全防护技能,并能有效运用。

二、确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内容

开展安全教育之前要对本区域进行风险分析,考虑本区域内民众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的种类及所承担的防护任务,依据任务确定该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民众的哪种或哪几种防护能力。对于同一个灾种,不同对象的防护任务不同的。如居民安全负责人的防护任务以组织大家自救互救及有效撤离为主,而一般的居民防护任务是保证自身安全,尽其所能为他人的安全提供帮助等。所以还要区分不同对象的防护任务,同时,还要充分理解上一级的应急预案中要求的本区域防护任务,确定具体的任务承担方式,根据以上信息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本区域内人员的安全教育内容,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及防灾救灾效果的有效性。下表从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角度列出了居民安全教育内容,以供参考。另外,由于不同地域内人员居住特点、人群安全需求、面临的风险、技能水平等因素各不相同,安全教育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针对风险开展教育,这样才可以保证居民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有效的防护能力。这就要求安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安全需求,这样的安全教育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可和配合。

三、制定科学的安全教育计划

制定科学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是实现理想工作目标的保障。居民安全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安全教育计划。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是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一份教育计划的要素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师资等。需要强调的是,制定教育计划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任何计划都有时效性,因为计划是受制定背景、制定者认识程度等因素影响的,只能保证在一段时间内是科学有效的。所以要根据情况及时修改或制定教育计划。随时在教育活动中检验教育计划的科学性并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内容是制定教育计划的重要环节。让教育计划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育计划,形成教育计划与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计划中的教育时间应该是循环式的,为民众学习提供多个可选择的时间段。

安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一次性实现对所有人员的教育,所以教育的组织者应常年循环式开课,受训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听课时间,目的是方便人员学习,也能保证居民接受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群体。为社区15岁以上居民的教育计划(示例),以供参考。阳光社区15岁以上居民防空教育计划(示例)教育对象:阳光社区15岁以上常住居民教育目标:1.熟悉身边易发灾害的种类并能够判断灾害发生前兆2.具备稳定的自救互救能力,并能积极参加各类防灾减灾活动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内容4.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安抚教育内容与课时:1.心理防护知识(1小时)2.常见灾害应对知识:火灾、风灾、常见化学品泄漏、寒潮(2小时)3.个人防护技能训练(4小时)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小时)5.沟通与协作技巧(1小时)教学地点:多功能教室,训练基地教师:阳光社区各防护小组长:张三李四王五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教育时间:周一至周五晚上7:00-9:00。考核时间与方法:周六晚上7:00-9:00闭卷考试,周日上午操作考试。

四、促进意识、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

社区安全教育范文8

在七十年代以后,战争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减弱,居民面临核化生武器危害风险的紧迫性降低,国家进入了长期战备阶段,相应的居民安全教育也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经济发展方面,居民对自身安全的关注程度也弱于对经济发展的关注程度,这一阶段居民安全教育在沿袭上一阶段的基础上,开展了一定探索。有的地方依然以“三防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为初中生;有的地方将“三防”内容压缩,增加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安全知识,如防火知识、自然灾害防护知识等,教育对象也从初中生扩大的小学生、大学生等。但是,由于该阶段的安全教育内容没有很好地贴近民众安全需求,所以居民对安全教育的关注度及教育效果并没有大幅度提高。虽然该阶段居民安全教育指导思想没有统一,但是有一点认识是共通的,即传统的“三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居民的安全需要。第三阶段是从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相应面临的风险也多样化,居民对自身安全的关注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各地的居民安全教育也蓬勃发展,体现出了对安全的不同理解。大多地方将消防知识、日常生活安全知识、气象灾害知识、网络安全知识、心理安全知识等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加列入居民安全教育内容中,内容涉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指导思想是教育内容中加入个人防护技能学习,达到能够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周围人的目的。纵观居民安全教育的发展历程,对安全教育的认识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是与时代背景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现阶段开展科学的居民安全教育计划应当从多角度考虑适应居民安全需求。在教育内容方面,应该充分认识现阶段居民面临的风险,以及民众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全灾害谱对民众防护能力的要求。现代社会居民面临的风险有信息安全类的风险;自然灾害类风险;人为灾害类风险;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风险等等,所以居民需要的安全知识是一种全灾害谱的知识,要求居民具备全面的防护能力。在教育方法方面要侧重能力培养。人民防空教育是要让居民形成防护能力,在灾害发生的时候能够主动行动,保护自己和他人。这种动手能力的养成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获得,所以居民安全教育应强调训练的重要性。

在教育效果方面注重能力的获得,注重学习方法的获得。只有获得了学习方法,居民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实现居民防护能力持续提高的目的。此外在教育时间方面还应注重灵活性和循环性等。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得出,居民安全教育指导思想是针对居民所面临的各种可能风险确定教育内容,运用以训练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使民众在教育中获得能够持续提高的防护能力。防护能力主要体现为民众安全意识,掌握防护知识,形成安全防护技能,并能有效运用。

二、确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内容

开展安全教育之前要对本区域进行风险分析,考虑本区域内民众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的种类及所承担的防护任务,依据任务确定该计划主要目标是培养民众的哪种或哪几种防护能力。对于同一个灾种,不同对象的防护任务不同的。如居民安全负责人的防护任务以组织大家自救互救及有效撤离为主,而一般的居民防护任务是保证自身安全,尽其所能为他人的安全提供帮助等。所以还要区分不同对象的防护任务,同时,还要充分理解上一级的应急预案中要求的本区域防护任务,确定具体的任务承担方式,根据以上信息综合考虑,从而确定本区域内人员的安全教育内容,以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及防灾救灾效果的有效性。下表从意识、知识和技能三个角度列出了居民安全教育内容,以供参考。另外,由于不同地域内人员居住特点、人群安全需求、面临的风险、技能水平等因素各不相同,安全教育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地域差异,针对风险开展教育,这样才可以保证居民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有效的防护能力。这就要求安全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掌握教育对象的安全需求,这样的安全教育才能得到教育对象的认可和配合。

三、制定科学的安全教育计划

制定科学的计划并按照计划实施是实现理想工作目标的保障。居民安全教育离不开规范的安全教育计划。教育的实施者和教育对象按照教育计划开展教育,是保证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要求。一份教育计划的要素主要有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设备、师资等。需要强调的是,制定教育计划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任何计划都有时效性,因为计划是受制定背景、制定者认识程度等因素影响的,只能保证在一段时间内是科学有效的。所以要根据情况及时修改或制定教育计划。随时在教育活动中检验教育计划的科学性并及时调整不合适的内容是制定教育计划的重要环节。让教育计划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育计划,形成教育计划与教育活动的良性互动。

需要指出的是,教育计划中的教育时间应该是循环式的,为民众学习提供多个可选择的时间段。安全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可能一次性实现对所有人员的教育,所以教育的组织者应常年循环式开课,受训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由选择听课时间,目的是方便人员学习,也能保证居民接受完整而系统的教育。最大程度扩大受教育群体。表2为社区15岁以上居民的教育计划(示例),以供参考。表2阳光社区15岁以上居民防空教育计划(示例)教育对象:阳光社区15岁以上常住居民教育目标:1.熟悉身边易发灾害的种类并能够判断灾害发生前兆2.具备稳定的自救互救能力,并能积极参加各类防灾减灾活动3.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基本内容4.能够进行自我心理安抚教育内容与课时:1.心理防护知识(1小时)2.常见灾害应对知识:火灾、风灾、常见化学品泄漏、寒潮(2小时)3.个人防护技能训练(4小时)4.《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1小时)5.沟通与协作技巧(1小时)教学地点:多功能教室,训练基地教师:阳光社区各防护小组长:张三李四王五授课方式:课堂讲授与实践操作教育时间:周一至周五晚上7:00-9:00。考核时间与方法:周六晚上7:00-9:00闭卷考试,周日上午操作考试。

四、促进意识、知识和技能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