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科教育范例

生物学科教育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健康教育;渗透

引言

学生时代是接受能力最强的黄金期,也是各种行为方式养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学生自我的发展及完善,需要从多角度来认识自身的变化,正确而积极地解决由于身心变化带来的问题,提升自我发展这正是开展初中健康教育的意义所在。通过中学生物教学开展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卫生习惯,认识青春期心理变化,并且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身心健康为人们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基础的保障,也是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青少年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心理健康,阳光的心理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他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减少危害健康的因素,以下是我关于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措施:

1.抓住实验教学契机,渗透健康教育

中学生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阳光的心态是青少年儿童健康的外在表现。在生物教学当中,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渗透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在实验教学课上教师都会遇到这样的场景,例如在观察蝗虫实验当中,有的学生会产生畏惧或者是怜悯心理不愿意动手参加实验,而有的学生就会主动将蝗虫进行截肢虐待,并且面无惧色,这些现象不但会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也非常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方面,应该用合理的方式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心理滑坡,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建立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爱护生命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实验课中,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热爱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在教育学生学习生物知识和提高实验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创设温和的实验情境和众生情怀,以减轻他们在实验过程当中对小生物的伤害,实验完毕后也不能草草的了结此事,应该将生物放归到大自然,感谢小动物对我们获取知识做出的贡献和牺牲,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能够懂得善待生命和珍惜生命,疏通心理,达到渗透健康教育的目的。

2.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真谛

生物教学中,通过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能够体验生命的真谛,体验性课程有着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它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践课程当中,真正实现学生主动去学习的意愿。有意识地将良好个人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承受能力渗透到生物教学活动当中,和实验活动有机的进行结合,例如胆小的同学可以多参与动手活动,练习胆量,自卑的同学可以提供其表现的机会帮助树立自信心,通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生物学科教学当中渗透健康教育,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产生珍爱生命的想法,当参加生物科技活动的同时,看到自己亲手栽种到开花结果,不仅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也体会到生命的产生、发展以及壮大的过程,对生命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饲养组的同学可以通过饲养小动物,来获得对于学习的兴趣,体验生命的乐趣,产生对于生命的依赖,这些实践活动能够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参加生物学实践活动,体验生命真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心理健康,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实践活动中更好地了解生物知识,同时也是对自己生理或心理健康的洗涤。

3.潜移默化渗透健康教育

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当中潜移默化的渗透健康教育,通过有效扩大心理健康影响的重要渠道是当前生物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极好机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渗透健康教育,教师应当结合生物教学的实践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当中强化学生对健康的认知,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龋齿对于人体的危害。可以培养正确的刷牙方法和习惯,在讲授消化系统的同时向同学介绍龋齿,是在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恶性肿瘤、心脏病以外的第三大疾病,以及龋齿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时间不清洁,牙齿表面有微生物的滋生与发酵有关,并且告知同学避免龋齿有效的方法就是经常刷牙,结合教材传染病的预防和人体免疫内容,通过讨论课、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关于预防传染病等方面的知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能够使学生边学边用,使得知识的传授和卫生习惯的培养能够同步进行,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健康教学,让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教学当中,想用合理的方式渗透健康教育,在传授初中学生生物知识的过程当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其心理和精神上的辅导,帮助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渗透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对初中生物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水平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应当具备良好的分析判断能力,并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生物教学与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朱红亮.新课标下构建新型生物课堂教学结构探析[J];青春岁月;2010年18期

2夏华纺.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三个面向”[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0期

3罗明芳.增强课堂教学健康教育的探讨[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中生物;生态道德

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大工作。保护环境本来就是一项基本国策,现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更是对合格公民的新要求。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既要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也要注重课程标准要求。但是就目前而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依然还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不容乐观。

一、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及要求不够明确

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想要更好的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也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也需要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料。但是就目前而言,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人们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目标依然还不够明确。很多教材还是以生物学科本身的知识内容进行撰写,关于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分散比较广,不集中也不明显,并没有独立的章节讲述在生物学科中如何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2.学科教学中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意识不强

我们常说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必要,当然同时也是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需要。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牢固记忆考试必须的知识点,总会加强对学生的习题训练,教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育人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存在的问题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学生会重视老师反复强调的考点,对生态道德教育也会不够重视。

3.学科教学中教师的生态道德教育不专业

很多高中生物教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他们缺乏相应的思考,在上课的时候没有相关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相关的思考和研究,也没有把生态道德教育作为生物学科的教学目标,因此也缺乏相关的途径。尽管有时候找到相关的途径也没有做足相关的工作并且很多老师所进行的生态道德教育也很比较浅层面,没有太多的深入,这就会使得生态道德教育在高中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教学缺乏完整性和专业性。

二、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1.强化教师生物学科中的生态道德教育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生物学科的教师必须首先树立生态道德意识,践行生态道德行为,以身作则,教化学生。如果学校能对生物学科的老师开展集中的生态道德教育学习与讨论,先让老师们具备生态道德观念,从而使学生能将生态道德外化为行为。通过较为集中和系统的培训和训练,提升生物老师的生态道德教育水平和能力。

2.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生态道德教育

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一般结合了教师用书、参考书,再加之多年授课经验讲解内容。也应该将固有的知识点结合新时代的新事件再做另一番讲解。更加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心。通过情景导入或者引发思维等等方法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这样适度的引入也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感受到不遵守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深刻牢记保护生态,保护资源的警钟。

3.根据学科内容进行生活实践活动

劳逸结合,寓教于乐是轻松学习的好方法。如果能将生物学科的学习和生态道德教育轻松结合,通过老师的编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再表达给学生,就能使让学生牢固记忆并时刻践行。比如学校各部门相互配合,每年的植树节、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等节日举办简单的主题活动。如在世界环境日当天全校师生就可以举行一个“建生态文明、享绿色未来”的主题讲座,或者举行一个废物利用节能减排的手工艺品展示活动并进行节能宣誓和签名活动。

三、结语

不可否认一个人对生态道德的认识也反映其对生物与环境的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行为准则。这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蔡泳.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7(3):93.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3

[关键词]生物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冲刺阶段,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本科教育是关键。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生物学科相关专业的学生,能读写科技论文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生物学科是一门由许多实验组成的验证性和探索性的学科。除了开展一定的理论教学外,还开设大量的实验课教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特别是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最终通过实验报告撰写方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课的关键知识点。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实验的探索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他认为自己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光需要他们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也要求他们学会阅读文献,从学者和科学家的研究中获得最新最前沿科学信息,学会对知识的总结、筛选、查漏补缺,最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提出创新思路,并通过实验去验证,最后建立创新的方法或理论,才能实现创新。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提高实践探索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创新和创造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的知识进行验证,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积累经验,才能为以后的科学创新素养奠定基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科研和实践,实验课是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素质和兴趣的重要途径。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一)实验课的意义

生物学科专业的实验课是实现对本科生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应当引起高等教育部门的重视。首先,学生通过实验课动手操作,亲自去验证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应告知学生如何设立对照组,注意实验操作的严谨与准确对实验结果可靠性的影响等,由此培养本科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其次,实验课需要成立若干小组,各成员协作完成,这对于促进团队分工和合作有切实的帮助,也是一个团队必备的合作精神。实验课也可以锻炼本科生的团队分工和合作能力,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爱好,互相配合推进实验,快速准确、操作规范的完成实验。最后,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是最终获得准确可靠结果的重要前提。要不断排除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求学生要同时进行动脑思考和动手锻炼等。

(二)撰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操作的系统总结,是本科生提升科技论文写作和阅读非常重要的方式。目前,大部分高校没有对本科生撰写实验报告的要求,导致许多本科生撰写的实验报告格式不一,有的学生直接把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完全照搬抄袭实验指导书;对实验结果只是把实验课程的结果简单复制、粘贴,就此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报告的质量可想而知,实验课收获到的知识与实践能力也大打折扣。这样的培养方式对学生科技论文报告和文献格式的认知极为不利,直接导致许多本科生撰写学位论文的随意性、格式错误、逻辑性差,同时也助长了抄袭的不良风气。因此,建议针对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加强本科实验课锻炼,特别是要按照科技论文格式(题目、摘要、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撰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课提升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这对于本科生毕业后从事相关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非常有利。

(三)实验教师的使命

实验教师通常要求完成一定的实验课教学任务,在这过程中应当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培养本科生开展生物相关实验课的浓厚兴趣,积极启发与调动本科生探索科学的热情,鼓励发挥团队协作精神,从而得到科学、合理、客观、严谨的实验结果,提高实验课的价值与意义,切实培养高素质的生物专业本科生。对本科生为完成作业而抄袭实验报告指导书的现象,实验教师要严厉制止,及时纠正学生实验报告出现的撰写错误。对于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师要树立“科技创新思维始于实验课”的观念,肩负起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使命。

三、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的提升

许多本科生觉得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分,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是本科阶段的主要任务,片面地认为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应该是研究生以后的事,从而忽视实验报告与科技论文写作。部分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生进入研究生阶段,独立阅读文献很困难,有的甚至连中文文献也看不懂,常常不知所措和迷茫,更不要说撰写科技论文和提出创新严谨的科研实验设计方案。在知识飞速更新的时代,如何快速把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阅读与写作对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综上所述,生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来源于扎实的科学专业基础,起始于本科生实验课学习。因此,建议高校重视生物学科专业的本科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切实提升本科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慧,邓屹洋.地方本科院校“融合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21):42~43.

[2]成红,赵维.实施整合培养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教育教学论坛,2019,(20):74~75.

[3]鲁钊阳.本科创业创新教育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评论,2016,(03):89~92.

[4]杨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的实现路径[J].智库时代,2019,(23):154~155.

[5]孙永正,勾丽,田甜.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5,15(05):106~110.

[6]石茶,王胜迎,宋建卫,等.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与践行[J].高教学刊,2015,(16):29~30.

[7]李艳红,葛风伟,赵惠新.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6(03):93~96.

[8]雨茂.为什么本科论文抄袭难以避免[N].中国青年报,2016-04-26-02.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4

 

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土地日渐荒漠化……这样的生态状况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些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人类的不当活动,包括在错误观念指导下的生产发展模式引起的。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方面得到发展。初中生物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其施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首先,生态道德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实施应立足于课堂。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创设模拟情境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2节《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时,教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观看一幅幅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图片:工厂烟囱冒出滚滚浓烟、沙尘暴肆虐、生活垃圾满地乱扔、河水变得黑乎乎……并让学生知道,这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那么,人类是不是可以模拟人类休养生息的地球(科学家称之为“生物圈Ⅰ号”)建造另一个生物圈供人类居住呢?美国的科学家在1991年进行了闻名的“生物圈Ⅱ号”实验。教师接着提供“生物圈Ⅱ号”实验的视频供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概括“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的原因:“生物圈Ⅱ号”中的物质循环远不及自然地球,导致“生物圈Ⅱ号”中的空气质量越来越差,生物相继死亡。另外,有人别出心裁地认为,既然地球污染这么严重,那就抛弃地球到其他星球去生活吧。可是,离地球最近的月球的客观环境是:无水,基本无大气;太阳连续曝晒约两个星期,最高气温达127℃;接着是两个星期长夜,最低气温下降到-183℃。人类是无法在月球上生存的。教师再一一介绍水星、火星、金星等星球的客观环境,让学生思考后知道,地球外的其他星球也不适于人类长期居住,只有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因此,人类只有约束自己的行为,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保护好人类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掘教材,对学生实施生态道德教育。例如,在学习生物教材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第5章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教师应适当拓展教材内容,从植树造林对保护环境的好处: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吸收有害气体以净化空气,促进人体健康……一一谈开,使学生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明水秀的美好生态情景。另外,告诉学生,乱砍滥伐则会造成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等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如1998年发生在我国的特大洪灾就是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土壤过分流失沙化而造成的。通过这些正反事例的介绍,使学生获得生态道德的体验。   又如,学习《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时可以用日本福岛核电污染事故对周围人们生活,对海洋环境及周边国家造成的影响作为事例,告诫人们建核电站时应注意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把保护好生态环境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在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时,可以介绍发生在日本的“水俣病事件”;在学习涉及生物防治的内容时,可以拓展保护鸟类的知识,告诉学生:90%的鸟类以昆虫为食,许多益鸟是庄稼、树木的卫士,是害虫的天敌,如果没有这些益鸟,害虫就会泛滥成灾,因此人类应该保护鸟类。在地球上,人类、植物和动物及周围环境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他们构成了一个“生物圈”“朋友圈”。这样通过发掘利用教材教育学生,人类要对地球上的其他形式的生命承担责任,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再如在八年级下册第26章《留住碧水蓝天》一节的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消费观念———“绿色消费”教育,教育学生自觉抵制对生态环境有消极影响的物质产品和消费行为,如不食用野生动物、野生鸟类、对庄稼有保护作用的青蛙、蟾蜍;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方便筷,而使用能降解的生态环保袋或布袋等;购物时选择购买对环境没有污染的、对健康无害的绿色产品,用环保消费行为引导和迫使生产经营者生产环保产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倡导生态道德和绿色消费的良好氛围。   其次,生态道德教育应注意采取课内外活动相结合,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我国及整个世界的生态状况,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事关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可以通过专题报告向学生介绍我国自然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从法制层面加强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课外参加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节活动,收集塑料瓶、易拉罐等可回收利用物品的活动等。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以自己的行为践行环保,如使用无氟冰箱,不焚烧秸秆,不向河水中倾倒垃圾,不随意丢弃废电池等。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课后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开展调查,写调查报告,如调查农村垃圾分类回收的状况,调查白色污染现象等,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法。   总之,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对全社会生态文明素质与生态道德意识的提高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因此,对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更是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5

1培养崇尚科学──血染的实验报告介绍

孟德尔8年的豌豆杂交实验、达尔文5年的环球考察是他们揭示遗传的基本定律、生物进化论的重要里程碑,他们的成功与他们对科学的执着与挚爱密不可分。为了培养学生崇尚生物科学,每当讲到这部分内容,笔者对历届学生讲得最多的就是关于美国科学家卡尔•施密特的真实事例:有次在观察一条美洲蛇时,他不幸被蛇咬伤,由于受当时当地条件限制,不可能进行有效治疗。在生命的弥留之际,他以惊人的毅力记录下自己被毒蛇咬伤后的反应:“体温迅速升到39.5℃”“胃剧痛、燥热、耳鸣”“睁眼时眼皮痛”“四小时后,我的创口、鼻子、嘴开始出血”“视力开始模糊了,都快看不见体温表了,情况非常糟糕”。最后,他这样记录到:血从鼻子和嘴里流出来,软弱无力,但疼痛感消失了,估计可能是脑部开始出血了……在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之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怎样能为人类做好蛇毒发作后的第一手资料记录,为将来的攻克做好铺垫。可以说,他把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人类,这记录就是用血和生命书写的。每当笔者讲到这方面事例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无不动容,之后又啧啧称赞。不少学生感叹到:科学真正是至高无上的,许多前人为了科学可以献出一切,甚至生命,而当代科学的发展,就依靠我们这代人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教学过程的点滴细节和微妙处理可以净化学生心灵,既避免了长篇大论的说教,也可潜移默化地修炼学生崇尚科学之德,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从而为他们掌握、利用、探索生物学的奥秘做好铺垫。

2注重学以致用──噬菌体的应用介绍

学生怀着极大兴趣来学习生物课程。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一味地讲授枯躁的知识,必然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教师要让学生感觉到他们学习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有用处。如,每当讲到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时,笔者都会举如下事例:1985年5月26日深夜,上海的一位叫邱财康的炼钢工人被超过1000℃沸腾的钢水严重烧伤,急送医院抢救。不久,创口上出现了一层淡绿的颜色,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它意味着一种生命力很强的细菌──绿脓杆菌开始在创面上繁殖了,如果绿脓杆菌进入血液,生命就十分危险。当时对付绿脓杆菌只有一种抗菌素──多黏菌素,经飞机从广州调来了多黏菌素后,绿脓杆菌很快被打退。但不久,创面上又重新出现了绿色的脓液,绿脓杆菌又重新繁殖起来了,这说明绿脓杆菌对多黏菌素已经产生了抗药性,抗菌素已失去了作用。这时,医生们向细菌学家求援,细菌学家立即投入战斗──寻找绿脓杆菌的噬菌体!先在患者的脓液中寻找未果,后发动医学院的学生从粪池中寻找,终于,一滴含有噬菌体的滤液滴入长满绿脓杆菌的混浊培养液中,立刻就转成清澄透明,制服绿脓杆菌的武器终于找到了,邱财康得救了!教师提出问题:多黏菌素一开始能制服绿脓杆菌,为什么后来不能?噬菌体与细菌是什么关系?噬菌体为什么能对付细菌?其原理是什么?这么重要的噬菌体最早又是怎样发现的呢(这又可以引出科学发现的一段佳话)?每当讲到达尔文进化理论、生物种间关系、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时,都会引用上述故事。学生们一个个凝神定气,一双双目光聚焦讲台,其情其景真让人感动。“粪池中的东西也能救命”,这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他们感慨:这个世界看来永远是未知大于已知,值得我们去探究的东西太多。其实,只要留心观察积累,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如罐头食品的盖上往往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使用加酶洗衣粉时需要用温水;不适宜在林中进行晨练,等等。如果教师能常选取身边的生动事例教育引导学生,无疑学生学习时就有了更大的动力,所学知识也会更加鲜活、牢靠。

3剖析热点事件──提升学生学科悟性

生活中重大的公共事件往往给人类带来非常巨大的影响,人们对此做出的思考是深刻与长远的。近年来,我国遭遇了几次惨痛的巨大破坏性地震事件,人们不得不总结、思考地震中的一些现象。课堂上,教师可以这样引导:(1)人们对历次震后的救援工作进行总结,发现不同类型的人在遭遇绝境时,身体的抗击能力不同。如在地震发生后200多h,仍有一些生命被救出,但这些救治对象中,老年人特别多。你能总结出老年人耐受性更强与细胞代谢知识的关联吗?(2)可从这种现象联系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吗?(3)地震后十多天后才发现许多尸体,由于高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发现时,这些尸体有不少已无法辨认,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问题吗?(4)震后某些地区人口密度大量下降,联系种群数量特征,如何分析?(5)地震的发生往往与其他恶劣天气相伴而行。如汶川地震时,灾区雨水频繁,大到暴雨的天气时有出现,人们常常饥寒交迫。此时,人体参与调节的主要激素有哪些?(6)在地震发生时和发生后,不少动物的生存也面临严重威胁。在一个气候和环境多变的灾区中,有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种群有什么特点?客观地说,上述问题涉及的知识背景并不复杂,但如果教师将这些与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地震相联系,参与热情高涨。在同学讨论与老师的点拨下,学生基本都能解决这些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常让学生积极主动关注身边的“生物现象”,用生物学的观点“剖析生活”,可以提升学生用生物学观点思考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其对生物学科的悟性,对生物学科成绩的提高和生物学素养的开发与提升,都裨益非浅。

4从生活实际中发现、体验科学──胰岛素及其分泌器官的发现介绍

探究能力早已被列为从事现代科学活动所必备的最为基本的素养之一,而观察则是探究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关于糖尿病的发现,就有这样一段科学佳话:1889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德国斯特拉斯堡的医院里,一位年轻的医生正在散步。忽然,他看见附近有两滩尿液,一滩上招惹了不少蚂蚁,而另一滩上却一只也没有。这个现象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经过一番打听,原来是生理学家敏柯斯饲养的狗所排的尿。冯末林医生取了尿液作了试验,发现吸引蚂蚁的尿液中含有糖分,而另一滩却没有。他把这个结果告诉了生理学家,这使得生理学家也大吃一惊,因为生理学家把一只狗的胰腺割去了,另一只没有割去。也许,没有这位德国医生的偶然发现,这一科学成果的取得尚需一段时日,人类饱受糖尿病折磨的历史要延期多长也不得而知。学生如果能联系生活现象,进而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效果就会更加理想。其实,生物科学并不如原来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它就是那么普遍与客观地存在与现实生活之中,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教师要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分析、探究生活琐事背后的生物学原理,可以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多一份理性的思考。昙花一现、望梅止渴、万紫千红不都蕴藏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吗?

5新课导入与结课──色盲发现介绍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6

任何学科,教师和学生的课下交流非常重要,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语言随意亲切,就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通过接触让学生喜欢教师,继而喜欢生物这门知识点枯燥的课,师生之间的课前“拉家常”可以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心情愉悦的进入课堂,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间接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为提高本节课生物教学课堂效率做了很好的铺垫。如在教学“酶”这节课之前,可以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对衣着鲜亮的学生可以询问:“这件衣服真好看,特别是颜色,很显性,在这个季节穿非常合适,新的吗?”如果学生回答说是新的,那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洗涤过程中不掉色;如果学生回答是旧的,就可以向该学生询问如何在洗涤过程中不掉色,最后将话题引入加酶洗衣粉,引导到本课的教学主题—“酶”。又如在“无籽西瓜”教学前,我会找几个学生问问“吃过无籽西瓜吗,它与一般的西瓜比有什么特点?无籽西瓜的大小、颜色、甜度等方面跟其它西瓜一样吗?无籽西瓜真的完全无籽吗?有谁见过无籽西瓜的是怎么种植?”等等。

二、开课直观生动,激发兴趣

教学的“开场戏”注重语言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开课的教学语言关系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影响教学的进程,是决定着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在面对不同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应该选择不同形式的开课语言,提升开课教学语言魅力,引起学生的共鸣,掌握抽象的知识,而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引导学生进入课题。如在学习遗传规律课时,我就先放一张幻灯片,内容为近亲结婚导致子女夭折、智力低下、病魔缠身的害处。让学生在下面哇哇大叫,窃窃私语一分钟后,教师引入:“这么悲惨的现象是遗传决定的,在座的男生要牢记:宁可光棍一辈子,绝不痴情取表妹。要想知道具体原因,让一起进入遗传学这块神奇而又相当具有挑战性的知识领域。”直接引入新课。以绝对直观,绝对震撼的家系图引入新课,这种直观的教学语言有可能激发的是学生对整块遗传知识的兴趣,唤起学生对整块遗传知识的求知欲。

三、课中科学幽默,帮助理解

(一)重视科学性和准确性。

生物教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所以在阐述概念、解释现象、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重视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避免在语言上口语化、语言随意,使传授的知识走样或引起歧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所以教师的语言要能精确表达知识的内涵,做到准确而不模糊。如高中生物学中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线粒体的功能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等,其中“主要”二字决不可忽略,否则就是错误。又如在讲受精卵染色体来源时,要强调父方母方各提供一般,而受精卵中遗传物质的来源母方提供的要比父方多。

(二)重视语言的幽默性。

在教学中教师语言幽默不但能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创设和谐欢乐的课堂,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够将抽象的生物知识化为具体、将深奥的知识点讲得浅显、将枯燥的概念变为风趣。如在实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学会用高倍显微镜,防止学生动粗准焦螺旋,就可以运用顺口溜:“先低后高,绝不动粗”,让学生在使用高倍显微镜时不犯错。

四、课尾严谨简洁,方便记忆

要让学生在生物课结束后有效地记住这节课相关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在“收场戏”上运用严谨、简洁、方便记忆的教学语言,让学生记得少一点,又记得牢一点。在生物教学中,为了更好的总结本课,课尾最好采用整理概念图的方式,将复杂的头绪和枯燥的内容,按其内在的规律和逻辑关系进行梳理归纳,使课堂的知识点严谨简洁,方便学生记忆、理解和掌握。如在课堂结尾就常常有意识的留一定时间,让学生对本课结尾进行总结整理概念图并记忆,复杂的内容由师生共同完成概念图,简单的内容由学生独立完成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完成,不仅能让学生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快速重现一边,帮助学生从对知识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且能从概念图反映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识记、理解的情况,是检测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五、总结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7

【关键词】生物科学史;高中生物教学;教育价值

前言

生物科学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它具体反映了生命科学的产生、形成、发展以及相应的变化过程,在深入探讨生物科学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规律以及科学方法等,这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应如何彰显和体现呢?笔者以高中生物人教版教材为例,就此问题作以下探究。

一、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高中生物的知识点比较多,其学习难度相对比较大,为了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课题导入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导入课题呢?具体而言,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为学生设计合理的课堂导入情境,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更多的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必修2“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一节时,在课本内容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谚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否正确,它折射了什么样的生物学道理?”通过这样的课题情境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后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本内容阅读和思考,学生在讨论学习中逐渐认识到基因与遗传的关系。为了更好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遗传因子”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遗传之父孟德尔的故事,让学生一起回顾探究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进行生物知识探讨,学生在探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发现遗传的奥秘。很显然,通过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加深知识记忆。

二、利用史料讲解生物知识点,帮助学生清晰地把握生物概念

在高中生物课堂讲解中,对于某些较为抽象、枯燥的公式原理以及概念,教师可以利用史料进行生物知识点讲解,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原理的来龙去脉,最终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生物概念和意义。比如当学生学习到必修2“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节时,教师可以从自然进化论观念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到生物进化论的提出到被大众普遍接受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上最早提出进化学说的学者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通过观察分析动植物得出结论,提出生物是不断进化和演变的。达尔文在漫长的航海旅行中通过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的动植物与化石,并经过长期的总结思考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而后,随着生物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渐渐地认识到变异与遗传的本质,最终奠定了现代进化理论基础。

三、借助生物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本讲解,还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深入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生物学科知识。借助生物科学史进行实验教学,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综合技能水平。比如当学生学习到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相关内容时,该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果酒、果醋制作的原理,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养成严谨的思维能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果酒制作的原理,教师可以借助生物科学史为学生设计实验环节,首先可利用教学视频或多媒体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将果酒酿制历史以视频、动画等形式播放给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深刻感受和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在生物必修1中已经深入学习了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内容,也对酵母菌无氧(有氧)呼吸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果醋、果酒制作实验,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告知学生相关的注意事项,继而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实践意识。

四、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将生物科学史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是教师面临的一大挑战。借助生物史导入课题及实验教学,并利用史料讲解生物知识点,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生物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生物学科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参与性

一、通过有实践性的课题作业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自参与其中,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知识的奇妙,才能对生物知识以及自然规律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因此,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性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高中课堂学习中,由于教学时间的紧迫和课堂内容过于充实,教师很难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其中。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给学生布置课后的有实践性的课题作业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参与性。在课题作业的选择上教师应该注意:一方面,课题作业作为对课堂学习的巩固,要紧贴课堂教学内容,而不能与课堂所学知识脱节;另一方面,教师选择的课题作业要符合实际,有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这个知识后,我让学生在课后利用生活中的原材料,小组合作完成细胞核的结构物理模型的课题作业。小组模型制作完成后,在进行组与组之间,班与班之间的评比,然后选出优秀的作品放到实验室长久留存并展示。这样的作业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又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遇到问题时,进行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合作探究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通过问题设置提高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参与性

学习的本质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和回答疑惑,在生物学习中也是一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好的帮助。在进行生物课程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认真备课,提炼好每堂课的主要内容,并根据此设置出合理、高效、有深度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设置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积极参与到生物课堂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一的《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这节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第一,常见的糖类有哪些?第二,糖类由哪些元素构成?第三,糖类对细胞的生长有什么作用?第四,细胞中的脂质除了脂肪,还有什么?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设置。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学习,学生们为了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而更加的专注和积极。尤其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以上问题时,几乎每一位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去。这正是我最希望看到的教学效果,而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他们对学习到的知识也更加的记忆深刻。

三、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在生物教学中的参与性

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而生物学习更加强调实验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实验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而且可以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加深刻。同时,实验过程中的实践操作充满了趣味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参与性。为了保证实验的效果,教师在开始之前应该详细向学生讲解实验的原理、完整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让实验真正变得有意义。例如,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这节实验课上,首先引导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利用绿叶中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的原理,对绿叶中色素进行提取;利用绿叶中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的不同,对绿叶中色素进行分离。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实验的步骤:第一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第二步:制备滤纸条;第三步:画滤液细线;第四步:绿叶中色素的层析分离。学生们在亲自动手实验时参与热情都十分的高,特别是观察到四条宽窄不一,颜色分明的色素带的结果的时候,兴奋的简直就像个幼儿园的孩子似得。看到实验课上学生们有这样大的热情,更坚定了我要在学校条件允许条件下,尽可能的带学生们多做实验的想法。

四、结语

教学过程不是仅仅由老师的单向灌输来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鼓励下积极地参与其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忌自说自话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为教师要养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以打造学生参与性高的高效生物课堂,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