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统计论文范例

生物统计论文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1

1.1工作原理

本研究以病原菌为检测对象,通过蛋白A将病原菌抗体固定于金叉指阵列微电极表面,制备了一种阻抗型传感器。以Fe(CN)3-/4-6作为氧化还原对,经过化学电阻抗谱表征电极表面修饰及抗原捕获过程,采用等效电路阐述其阻抗谱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待测溶液中病原菌浓度的对数值与叉指阵列微电极的电子传递阻抗的变化值呈线性关系。传感器系统将上面的输出信号进行电压放大、A/D转换等处理,然后由已知的定量检测模型得出表征被测物含量的数值,并通过LCD装置进行显示,且可在超过安全值时进行报警。

1.2基本结构

实现定量检测和自动报警等功能,单片机是核心部件。本设计选用STC89C52单片机,它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可满足系统工作的要求。该系统以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包括阻抗测试模块、阻抗电压转换模块、电压放大电路模块、A/D转换模块和显示及报警模块。此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不仅便于扩充不同测量单元,而且可防止各模块间相互干扰,利于仪器稳定。

2硬件选型及电路设计

2.1集成放大器选择

A/D转换电路所需的电压幅值一般为2V,而叉指微电极输出的电压信号比较小,所以需要对叉指微电极输出的电压信号进行放大。主放大电路采用放大器ICL7650,其电路具有电源电压范围宽、静态功耗小、可单电源使用及价格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各种电路中。

2.2A/D转换模块设计

经放大电路输出的电压值是模拟信号,不能直接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还必须进行A/D转换后送入单片机进行处理。本设计选择ADC0809芯片作为AD转换装置,此芯片功能简单,能稳定实现本设计的要求。

2.3显示及报警模块设计

2.3.1显示电路设计

传感器需要输出液晶显示结果,主要包括检测物名及物质浓度等。本系统选用LCD1602液晶显示屏,它是一种专门用来显示字母、数字、符号等的点阵型液晶模块,能够同时显示16×2(16列2行,即32个)字符,可满足显示检测物名称和浓度的要求。

2.3.2报警电路设计

为了实现超限自动报警的功能,需要蜂鸣器接受单片机发出的超限报警信号发出警报,警示微生物的数量已经超标。要实现自动报警的功能,可采用实现单频音报警。其接口电路较简单,发音元件为压电蜂鸣器,当在蜂鸣器两引脚上加3~15V直流工作电压时,可产生3kHz左右的蜂鸣振荡音响。压电式蜂鸣器结构简单、耗电少,更适于在单片机系统中应用。压电式蜂鸣器约需10mA的驱动电流,可在单片机一端口接一只三极管和电阻组成的驱动电路来驱动。浓度超标时,单片机P3.6输出高电平,驱动蜂鸣器报警,提醒检测者被测物超标,并做相应处理。

3软件设计

为了便于程序修改和升级,软件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方法,主要程序包括:主程序、键盘处理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液晶显示子程序及报警子程序。系统工作流程为:检测人员通过键盘输入被测物种类,MCU通过判断处理之后,阻抗测试仪测量获得多个阻抗值,经阻抗电压转换电路和放大电路,A/D转换器处理,将得到的数字信号送入MCU;MCU对数字进行计算、比较等处理,得到被测物浓度,判断出浓度是否超限;接着,MCU将浓度送入LCD进行显示,判断比较结果是否需要进行报警,需要时则控制报警器报警。

4结论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2

(一)概述

由于井下采矿具有作业人员在井下流动性大、地面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分布和作业进展情况以及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处位置等特点,矿井一旦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地面工作人员因不能实时了解井下情况,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突发冒顶和人员被埋的紧急情况下,由于人工描述不清或不能及时精确、自动探测被埋人员的准确位置,在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下丧失宝贵生命的有效抢救时间。井下定位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UPER-RFID技术,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FID的发展得益于芯片技术、无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发展。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将RFID应用在矿井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井下作业中,既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已有多家矿山企业开始尝试RFID技术,来实现井下作业管理,这就是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搭建的一条地面上下沟通的桥梁,使地面人员能够及时动态地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身份、分布以及作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井下安全管理,一旦有事故发生,地面人员可以准确、及时、快速地进行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井下的生产调度,通过动态地获取无轨运输设备的方位信息等,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人员考勤功能,亦可对进出矿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身份识别,以保障矿场的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

(四)井下定位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1.系统构成

井下定位系统设备主要包括:中心站主机、数据通信服务器、人员定位系统、无线射频单元识别读卡分站以及识别卡、矿用人员管理系统软件、信息传输接口、通讯电缆、矿用隔爆兼直流稳压电源等组成。目前国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组成网络结构大部分是采用的RS485远传网络,它具有接线简单、传输距离远和可靠性高等特点。

2.工作原理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和要实现的功能,在矿灯收发处、矿井出入口、各个巷道分叉口和作业人员可能经过的通道中安放若干个无线标识读卡分站(每一台具有不同的ID号),将它们通过网络连线与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联网。每个井下作业人员携带的矿灯上安装一个具有唯一标示号的无线标签(标示号与标签携带人的身份、矿名、作业大队和班组在计算机数据库里唯一对应),当作业人员出入井下时只要通过或接近安装在通道内任何一个标识读卡分站,基站即会自动识别到路过人的标示号并立即上传到地面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计算机程序将无线标签的标示号(对应到个人)、无线标识读卡分站的ID号(对应井下的具体位置)、该基站返回的强度信号和确切时间等信息实时记录到数据库里,数据库管理程序可以对库里存放的信息很方便地进行查询、统计和生成报表等操作。如某个人目前所处位置的查询、某区域的人员情况统计并在基于地形图的背景上显示出来、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利用统计和报表生成功能构成矿山考勤系统。除日常管理之外,最重要的是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

二、井下定位系统功能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实现的基本功能如下:

(一)通过矿区图形信息作为用户界面可以实时显示和查询井下情况。

(二)任何时间段(计算机由记录的)井下全部或某个识别读卡分站范围有多少人。

(三)每个人在井下任一时间用表格方式表示的活动轨迹。

(四)查询一个人当前的实际位置,查询一组人当前的实际位置。

(五)地面人员对井下人员呼叫或井下人员向地面人员报警,方便调度中心快速电话联系该人员和出现紧急情况时及时组织救援。

(六)井下人员在井下超过工作和升井时间自动向地面值班人员报警,便于管理者及时查明原因和组织搜救。

(七)查询相关人员在任一识别读卡分站的到/离时间和工作时间等信息,用于督促和落实重要巡查人员按时准点到位进行各项数据的测试处理,从制度和技术手段上杜绝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相关事故隐患。

(八)井下人员总人数在巷道中的实时动态分布图,计算机程序管理背景是根据井下的实际现场情况制作的矿区巷道地理图,井下人员分布情况可生动形象地显示在屏幕上。

(九)数据库操作管理界面采用具有权限管理的基于局域网模式,可实现多点共享供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地点查看。

(十)自动统计算出各类人员井下的各类报表(月报、周报和日报,如果需要的话可以随时生成),如生产作业人员出入井时间表、出勤报表、加班报表、统计管理人员的巡查情况报表、请假和缺勤报表等,若有必要还可与工资报表系统提供软件接口。

(十一)参观访问人员所处位置实时监测,是否按要求到达指定区域或已进入危险地带。

(十二)一旦发生事故,能及时查出有多少人遇险,遇险人员在哪里和确定他们的身份。

(十三)抢险救援时采用手持移动搜救器,快速准确地识别遇险人员被埋人员具体地点、深度和方位,及时抢救有生还可能的人员,明显提高抢险效率和救援效果。

(十四)可实现井下设备管理包括井下车辆和其他重要移动设备的实时位置识别等。

三、井下定位系统的技术特点

(一)使用全球开放的ISM频段,无须申请和付费。

(二)多功能:实现了井下人员实时跟踪定位、辅助考勤、轨迹查询等重要安全管理功能。

(三)高容量:在井下可容纳数百个矿用型读卡器,以及大型矿业数万员工同时使用标识卡。

(四)无线标签与读卡分站之间可实现双向高速数据交换,透明/加密传送数据和信息,即应用灵活又保证了数据安全,为在人员定位网上扩展移动数据采集、地面井下双向信息交换和移动瓦斯监测系统提供了平台支持。

(五)多种技术集成:系统集成了RFID技术、无线数据传输、总线传输等。

(六)定位系统可以向目标发出呼叫信息,如一般呼叫、紧急呼叫、撤离呼叫等信息;可以呼叫一个特定目标,也可以呼叫多个目标(群呼);信息可以在第一时刻立即传达到每一个人,实现实时信息传递。紧急情况下,井下人员还可以通过便携式卡向系统发出呼救信号,从而得到其他人员的及时救助。

(七)通过系统采集井下人员的分布情况,支持事故后准确地判断人员所处位置,为实施应急救援创造有利条件。

四、井下定位系统作为辅助救援必要性

众所周知,国内矿山企业事故时有发生,如何加强安全生产和安全监督工作力度,当灾难降临后如何提高救援和搜救工作效率,这类问题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切身利益,涉及建立和谐社会维护安定团结局面的大事。因此,国家各级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应该尽一切可能将这类问题解决好。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对现场紧急辅助救援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万一井下发生事故或灾难,可在电脑上立刻查出事故地点的人员数量和事发后人员的动态分布情况,考虑现场环境等多种因素,为及时组织救援在极短的时间提供准确和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从而避免了传统人工方式传递信息的低效率、不准确、救援的盲目性和冒险性,为有效地组织救援赢得宝贵的生命时间,使灾难的危害降到最小提供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决策支持。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是整个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和稳定发展的需求,它可以提高安全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在灾害辅助救援时发挥重要作用。尽管目前井下人员定位系统还不像瓦斯监测系统那样已成行业的强制标准,但科学技术进步是矿山行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由之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它的技术会不断发展而其应用会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结论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3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认为“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应该由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教学主题或目标设计提出,并针对所提出的任务,采取演示或讲解等方式,分析任务并给出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结果。其实,这种理解不全面,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任务的设计过程中应该转变思维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在教学开始前可以与学生代表进行探讨,综合考虑专业教学的需要、课程本身的需要、社会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需要,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层次现状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使任务具有探究性、创造性和生活性。

二、农业推广课上师生共同设计任务

1.农业推广课程性质。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营销学、传播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基础之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学科,主要研究农业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学科。农业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保障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的专业。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农学、茶叶栽培、设施农业、作物栽培、园艺等多个专业均开设农业推广课程。

3.职业院校开设农业推广课程的目的。

农业推广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发展史,以及农业推广的原理和方法、组织管理等。高等职业院校开设该课程旨在培养农业推广机构基层推广及管理工作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可以使得农业院校的学生可以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教学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多种教学活动和手段,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加深对我国农业推广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学会灵活改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基层实际推广工作水平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工作能力。

4.农业推广课上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

(1)教师设计部分。综合考虑农业推广学科性质、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此课程的目的、学生所在专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特点及教学任务设计的原则,笔者在农业推广课程授课过程中采取了师生共同对教学任务进行设计的方法。即教师将整门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为一个符合课程需求的、规定了教学范围但不指定具体名称的综合性较强的教学任务(×××地×××项目的推广),这一综合任务又下设若干子任务:①农业推广人员角色认识;②×××地农业推广项目的选择与确定;③×××农业推广项目的实施;④×××农业推广项目的总结评价;⑤×××农业推广项目成果报奖。整个学科的知识点分别穿插于若干个子任务中。(2)学生具体设计任务及实施。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农业推广人员角色扮演的身份及工作性质与程序;然后结合社会岗位需要、个人兴趣爱好、农业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本课程知识点、当地自然与社会条件等综合分析选择确定农业推广项目,并撰写推广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确定了具体推广项目后的工作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结合自选项目的复杂程度、当地农民素质条件,以及硬件设施等选择确定项目的推广模式与方法,并撰写推广项目实施方案,模拟推广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农民的采纳情况随时应变使用多种方法,并锻炼学习人际交往及演讲的沟通、交流、语言技巧;项目推广演练结束后,学生需要进行双重总结与评价,一重总结为对自身所选项目及推广情况进行专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综合总结评价,并撰写总结报告,二重总结为学生之间相互对课堂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总结,总结在评价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最后,学生们需要撰写推广项目成果请奖申请书,学习推广项目的报奖流程。

5.师生共同设计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4

文献计量是一种基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它以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目前已有众多学者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究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2-3]。在植被生态学研究中,生物量既是表征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重要参数,又是反映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主要体现,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同时,通过生物量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碳储量做好铺垫,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生物量近似估计碳储量的大小,尤其是大尺度的碳储量的估计基本上是采用生物量数据去估算。因此,生物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重视。但是各领域对生物量的研究呈现不平衡的特征。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把握国内生物量研究的演进历程、当前研究热点、扩展范围及发展趁势,并为生物量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2统计分析结果

2.1文献量年际分布

文献量是指某一学科研究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文献量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统计分析中国期刊网生物量研究文献的数量来衡量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生物量的研究历程可大致分为初期、发展、兴旺3个阶段。1975—1991年为初期阶段,该阶段研究文献数量极少,年均24.1篇。1992—2005年为发展阶段,该阶段文献量呈缓慢波动上升,2005年达到169篇,发展阶段年均文献量为110.77篇。2006—2015年为兴旺阶段,年均文献数量为441.7篇。从2006年开始生物量文献年均数量急速增长,发展速度迅速上升,2014年文献数量达到最多499篇。总的来说,1975—2015年间生物量研究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表示国内对生物量领域的研究呈现越来越强劲的势头。

2.2按文献类型统计分析

2.2.1硕博士学位论文统计分析

生物量研究领域的发展引起国内众多硕博士的关注,硕博士学位数量反映了这些高校在生物量中占较大比例。关于生物量最早博士论文是1998年北京林业大学胥辉的“立木生物量模型构建及估计方法的研究”。最早硕士论文是2000年陕西师范大学冯险峰的“GIS支持下的中国陆地生物量遥感动态监测研究”。之后各高校陆续发表相关论文,直到2015年生物量硕士博士论文文献总数量达到527篇。其中硕士论文有454篇、博士论文有73篇,比例约为6∶1,分布于97所学校。统计得出发表硕博士论文在10篇或以上的学校有16所,文献发表数量共320篇,占总硕博士论文的60.72%。这些高校和科研单位对生物量研究做出了贡献,具体的名称和发表文献数量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生物量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林类高校是因为生物量相关专业在农林类学校多一点,此外,具有农林专业的综合性高校也推动着生物量研究进程。

2.2.2期刊文献统计分析

1)期刊文献数量的年际分布。在学术界里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的作用和意义有一定的区别,普通期刊被引用及下载次数等相对少,目前核心期刊被用做评判学术期刊质量和鉴定论文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统计分类5273篇生物量期刊文献,其中核心期刊文献有2949篇,普通期刊文献有2324篇。1975—2015年的期刊文献分布如图3所示。从1995年开始核心期刊文献发表数量缓慢增长,2006年开始年文献发表数量达到100篇以上,2008年开始急速增长,年均文献发表量远超普通期刊文献发表量。普通期刊从2008年开始年文献发表量超过100篇,2014年期刊文献量达到顶峰时期,其中核心期刊文献达到275篇,普通期刊文献达到174篇。统计1975—2015年的总期刊种类数量及每个期刊的载文量可知,5273篇期刊文献发表在774种期刊,其中普通期刊有590个,载文量有2324篇,核心期刊有184个,载文量有2949篇。由表1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统计得出载文量前10名的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根据《2014年北大核心期刊目录》分类比较载文量前10名的核心期刊与普通期刊,核心期刊有11个,载文量为1208篇,占核心期刊文献的40.98%。普通期刊有13个,载文量有504篇,占普通期刊文献的21.69%。从表1可以看出,核心期刊及普通期刊的载文量反映出生物量在生态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此外在农业、林业及草地研究领域也较为受到重视。2)期刊文献被引用和下载情况。文献被引用的频次是衡量该科学领域交流程度和作者吸收同领域研究进展的信息程度,它是科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文献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统计1975—2015年的核心期刊及普通期刊文献的被引用频次得出数据如表2,其表示了被引用文献在总文献中的百分比、平均每篇文献的被引次数及最多被引次数,表明期刊文献被引差距及期刊文献的平均被引次数。从表2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的被引用次数最多,高度被引用体现了其作为学术窗口的价值,2949篇核心期刊的85%曾经被引用过,平均每篇核心期刊被引用18.77次。2327篇普通期刊的74%曾经被引用过。由表3可知,论文的被下载次数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献的被关注度和影响力,统计比较生物量核心期刊文献与普通期刊文献的被下载次数,被下载1500次以上的核心期刊占0.5%,普通期刊占0.2%。被下载1500~1000、1000~500、0~500、0次的核心期刊依次占1.5%、8.5%、89.2%、0.3%,普通期刊依次有0.6%、3.9%、95%、0.1%。显而易见生物量相关研究的核心期刊较普通期刊更能引起学术界、社会的关注,被下载次数也比较多。

2.3文献内容分布

可以看出,文献研究的主题分布将5800篇生物量研究文献按研究内容分为森林生物量、草地生物量、耕地生物量、微生物生物量、其它生物量、菌生物量、动物生物量、土壤生物量和浮游生物量的研究,从数量变化看出,森林生物量的研究不断扩大。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碳库,单位面积比其它陆地系统储存更多的碳,通过增加森林陆地面积,能有效减少大气中CO2的浓度。森林生物量已成为量度森林结构和功能变化的重要指标。借于森林生物量研究的重要性,许多学者从森林入手,开始研究森林生物量,并逐渐形成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在此理论基础上延伸至草地生物量及耕地生物量。目前的研究以宏观为主,微观环境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5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以《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研究为研究资料,涉及的栏目主要有学生营养、健康教育、心理卫生、疾病控制、生长发育、重要论著和专题文章。

1.2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所刊发纸质期刊,仔细查看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对象与方法”中有无“知情同意”或“获得伦理学审查”等相关信息。本文中知情同意包括本人知情同意、家长知情同意、本人和家长均知情同意。

1.3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表格,统计《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文章的获得伦理委员会审批、本人知情同意或家长知情同意的篇数,心理卫生栏目及干预性研究的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篇数,采用χ2检验进行率的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总体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月~2019年6月共刊发2697篇研究论文,除去述评、专题笔谈、综述及Meta分析等不需要通过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的研究论文504篇,共对2193篇研究论文进行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情况分析。获得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的论文共884篇,占40.31%,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330篇,占15.05%,以2019年占比最高,为57.97%;经知情同意的研究67篇,占32.37%,以2018年占比最高,为37.27%。不同年份获得伦理学审查、知情同意的文章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66.29,43.58,219.83,P值均<0.01)。见表1。在884篇经过知情同意或伦理学审查的研究中,仅有4篇说明了研究是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并获得作者所在单位的伦理委员会批准。

2.2心理学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654篇心理学研究,去除Meta分析等不需要通过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的研究34篇,共对620篇心理学研究进行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情况调查,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92篇,占14.84%,以2019年最高,为63.64%;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187篇,占30.16%,以2018年最高,为44.6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知情同意的心理学研究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07.55,16.80,58.66,P值均<0.01)。

2.3干预性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干预性研究235篇,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43篇,占18.30%,以2019年最高,为62.96%;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73篇,占31.06%,以2017年最高,为44.23%,总体检出情况以2019年最高,为96.3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的干预性研究及总体检出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4.40,18.46,P值均<0.01)。

2.4采集生物样本研究的伦理学审查和知情同意情况

《中国学校卫生》近5年共刊发采集生物样本的研究148篇,其中获得伦理学审查的研究22篇,占14.86%,以2019年最高,为66.67%;获得知情同意的研究33篇,占22.30%,以2019年最高,为33.33%,总体检出情况以2019年最高,为100.00%,2015年~2019年获得伦理学审查的涉及生物样本研究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1)。

2.5获得伦理学审查及知情同意研究的作者单位及地区分布

通过查阅第一作者单位及所在地,统计发现,884篇获得伦理学审查或知情同意的研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147篇,16.63%)、广东(73篇,8.26%)、安徽(63篇,7.13%)、上海(58篇,6.56%)、江苏(52篇,5.88%)、河南(44篇,4.98%)、四川(38篇,4.30%)、浙江(36篇,4.07%)、黑龙江(36篇,4.07%)、山东(34篇,3.85%);且各年份排在第一位的均为北京地区,分别为18篇、18篇、26篇、50篇、35篇。第一作者单位排名前10位的分别为北京大学(68篇,7.69%)、安徽医科大学(35篇,3.96%)、哈尔滨医科大学(23篇,2.60%)、宁夏医科大学(19篇,2.15%)、复旦大学(19篇,2.15%)、重庆医科大学(17篇,1.92%)、中山大学(13篇,1.47%)、广东药科大学(12篇,1.3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篇,1.24%)、贵州医科大学(11篇,1.24%);各年份排在第一位的作者单位均为北京大学,分别为11篇、8篇、9篇、19篇、21篇。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6

一、核心期刊的类别:

目前,与医生朋友们职称晋升关系最为密切的核心期刊包括两种:统计源核心期刊和中文生物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全称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2年评定一次,各项指标达到标准的,则入选最新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录,反之,则被排除在外;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学图书馆联合众多学术界权威专家鉴定,全称是中文生物核心期刊,或称“北图”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在统计源期刊的基础上,每4年筛选、评定、刷新一次。

也就是说,中文核心期刊一定是统计源期刊,统计源期刊却并不一定是中文核心期刊。友情提示:作者朋友们在投稿时一定要根据晋升政策选择相应种类的核心期刊,切勿发错!核心期刊发表周期:核心期刊有其严格的审稿流程与标准,发表难一直是作者投核心期刊的一大难题。核心期刊的正常审稿周期1——3个月,发表周期是6——12个月,还需得在论文质量较高的基础上;若论文本身先天不足,便极有可能面临退稿,或多次返修,致使周期更长。所以,作者要求的“近一两个月发表”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二、核心期刊发表现状: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7

目前艾滋病已在全球广泛流行,我国于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1],截至2011年底,估计中国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HIV/AIDS病人)78万(62万~94万),其中艾滋病病人15.4万[2]。为探索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现状,采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BiomedicalLiteratureDa-tabase,CBMDisc)作为检索库,检索1981-2011年艾滋病文献,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主要来自CBMDisc,CBM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开发研制的综合性医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1978年以来1800多种中国生物医学期刊,以及汇编、会议论文的文献题录,年增长量约40余万篇,每月更新。覆盖范围涉及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中医学及中药学等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检索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多种词表辅助检索,可获得良好的查全率与查准率。

1.2检索策略

(表略)

1.3数据处理

在CBM数据库中,下载所有题录,将下载的题录导入noteexpress软件,对题录进行后,提取相关字段,将数据导出至excel2007,然后分别建立出版年、基金、第一作者及所有作者、出版机构、出版期刊、主要主题词数据库,最后将数据库分别导入SPSS17.0,形成频次表及分布图,并累计百分比。

2结果

2.1文献年代分布

共检索到34529篇文献,1983年出现第一篇文献。总的来看,文献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在2007年后文献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趋于平稳。由于数据库更新滞后,2011年文献收录不全,年代分布见图1。早期文献以译文及综述为主。1996年以前,综述及译文文献量占总文献量的50%以上,1986年开始陆续有论著发表。1993年以前艾滋病文献增长相对较慢,2000年以后文献量急剧上升,2002-2011年十年的文献量为26344,是总文献量的76.3%。

2.2基金资助论文分析

标记有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共6699篇,占全部文献的19.4%。其中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资助论文最多,达980篇;其次为全球基金(85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8篇)、“973”和“863”项目(271篇)、卫生部艾滋病防治应用项目(173篇)和地方自然科学基金(141篇),此前6位的基金资助的文献量约占总资助文献的50%。从1992年开始出现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献至2011年,基金论文总体呈增长趋势。

2.3文献作者分布

(1)以第一作者发文共19648人,平均每人1.8篇,最高发文54篇。(2)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分析:合作率反映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科学合作程度,是科学计量学中常用的重要指标之一。合作率为一个学科在一年内出版的多著者论文数除以总论文数的百分比。合作度即篇均作者数,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3]。由于数据库的标引有误,1983-1988年论文均只有一个作者,因此在本文只分析1989年以后的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合作率还是合作度,都随着年代的增加而增加。

2.4文献发文机构分布

标引作者单位的文献共28783篇,发文量前6位的研究机构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60篇)、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含北京协和医院,932篇)、复旦大学(455篇)、北京市佑安医院(355篇)、北京大学(325篇)、军事医学科学院(236篇),发文量占总文献量的10%左右。

2.5文献的期刊来源

34529篇文献分布在1510种杂志中,最多的发文2814篇,平均每种杂志发文22.9篇。发文量>100篇的杂志共56种,共发文17693篇,占总文献的51.2%。发文量前10名的期刊依次为:中国艾滋病性病(2814篇)、国外医学(2582篇)、现代预防医学(741篇)、中国健康教育(598篇)、中国公共卫生(548篇)、预防医学情报杂志(393篇)、疾病监测(383篇)、实用预防医学(367篇)、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57篇)、传染病网络动态(355篇),发文总量9138篇,占总文献的26.5%。

2.6主要主题词分析

抽取每条题录中的主要主题词,然后分别对1983-2001年的文献主题词及2002-2011年之间的文献主题词进行频次统计,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HIV感染”外,对前25位主要主题词排序并分类,主要主题词分布在流行病、治疗以及实验室研究三大领域。其中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一直是艾滋病研究的重点及热点。

3讨论

生物统计论文范文8

1数据论文与数据期刊的缘起

数据是科研成果重要的支撑材料,从长远来看,数据的价值甚至可能更高于其所产生的科研成果。科研人员越来越希望拥有访问基于期刊文章结果数据的权限,以对数据进行个人探索并大规模挖掘,正因为如此,数据共享已经成为科研过程中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早在2003年的《柏林宣言》中就已经明确将科研数据作为学术知识的一部分;2012年英国皇家学会也认为“未来真正能够被利用的科学数据是以智能化开放数据为表现形式”,同时“敦促科研人员应该在合适的数据知识库里存储数据,让人使用和验证数据”;2017年7月,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要求所发表的研究论文必须开放出版或在出版后存储到开放知识库。由此可见,科研数据的开放共享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学术要求和趋势。在全球“数据共享与再利用”的大背景下,科研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显得日益重要,对科研数据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以下3种:1)数据(遵循版权协议的前提下将数据在网络或其他媒介上);2)数据资料(以论文附件形式或将论文相关数据存储在数据知识库中);3)数据论文(以正式的期刊论文形式对实验和观察数据集进行描述)。随着数据出版的发展,国际上有很多期刊都制订了“科学数据共享政策”,数据期刊也应运而生。数据论文是正式的学术论文,遵从学术发表规范,接受严格的同行评议。数据论文与常规学术论文有很大不同:数据不是支持学术观点的辅助性材料,而是论文主体,它并不重点报道基于科学假设和科学问题的研究结果,而是重点描述科学数据本身;发表的是可被检索的元数据文件,用以描述单个或一组可在线访问的数据集,其内容主要是对数据采集、获取、处理等过程和方法的描述,不涉及对数据和研究结果的推论、发现以及假设论证,目的是让科研群体更好地发现、获取、理解、复用数据,并再次进行科研创新。数据期刊指那些致力于发表数据论文的期刊,其重在描述实验和观察数据,并有效整合传统学术论文的内容和结构,力求在最大程度上促进数据重用,帮助用户进行检索和数据挖掘。数据期刊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混合性数据期刊,出版数据论文的同时,也出版综述、研究论文、会议报告等类型的文章;另一种是纯粹数据期刊,其出版单元全部为数据论文。

2代表性数据期刊的特征分析

本文根据上述数据论文以及数据期刊的概念,对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数据出版的期刊进行调研,据不完全统计共有26种数据期刊符合上述特征。发表描述软件以及其科学影响的软件论文,刊发实验过程中开发和使用的方法、材料的材料和方法论文的期刊,以及自创刊至今发表数据论文的数量小于5篇的混合性期刊均不作为本研究的重点对象。由表1可见,按照WebofScience(WoS)对期刊学科领域的分类,调研的26种数据期刊涵盖了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10种)、综合性(6种)、自然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等5种)、应用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软件2种)、艺术与人文科学(1种)、社会科学(2种)等多个研究领域。从学科分布来看,包含多个学科的综合性期刊占比最高,有6种(23.08%),包括《F1000Re-search》《DatasetPapersinScience》《ScientificData》《DatainBrief》《中国科学数据》《Data》。地球科学、气象与大气科学的数据期刊数量排名第2位,有4种(15.38%),包括《EarthSystemScienceData》《GeoscienceDataJournal》《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全球变化数据学报》。生物化学、基因遗传与分子生物学学科有3种数据期刊,排第3位(11.54%),包括《HumanGenomics》《BMCResearchNotes》《GenomicsData》。其他为:植物科学、生物与医学、信息科学与机器人科学各2种;动物学、环境与生态学、农学与生物科学、化学、考古学、心理学艺术与人文科学各1种。在26种数据期刊中,有14种是纯粹的数据期刊,专门发表数据论文,另12种是以数据论文作为子栏目之一的期刊,也收录其他类型文章。目前对于数据论文的命名还未有统一的规定,各期刊根据自己的内容特点来选取名称,对于科研人员在检索数据期刊或论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些障碍。现有的数据期刊以Datapaper命名的最多,有13种;其次是以Datanote命名,有3种;以Dataset/数据集、Datadescriptor、Dataarticle命名的分别有2种;除此之外,还有Database、Genomedatabase、DatainBrief、Metapaper这几种命名方式。对数据论文的命名不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数据期刊发表数据论文的内容差异,例如:Pensoft出版的几种数据期刊发表的数据论文均被称为Datapaper,其内容是对大的数据集的描述;《BMCResearchNotes》《GigaScience》发表的Datanote文章主要描述生物学、医学、遗传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数据集或数据库,并且可以从关联的数据库中获取发表的数据信息;《DatasetPapersinScience》发表的Dataset是对数据集进行描述的文章;《ScientificData》发表的Datadescriptor是对有科学价值的数据集进行概述的文章;《GenomicsData》发表的DatainBrief文章对基因组数据进行详细的描述,并包括对试验方法和质量控制分析的介绍;《HumanGenomics》发表的数据论文以GenomeDatabase命名,表明其文章内容均为基因组数据。本次调研的26种数据期刊均采取开放获取(OA)的方式出版,其中个别不属于全OA出版的期刊其发表的数据论文也可被在线免费获取。数据论文的文章处理费用(APC),除了《EarthSystemScienceData》等4刊目前是免费之外,其他数据期刊的APC为$127~3000。其中:≤$500的16种,占61.54%;$501~1000的3种,占11.54%;$1001~2000的4种,占15.38%;$2001~3000的3种,占11.54%。在出版周期方面,部分数据期刊打破了按照固定周期出版的模式,14种数据期刊只要数据论文通过同行评审,随时可以在线发表。在26种数据期刊中,有10种被SCIE收录,其中属于纯数据期刊的包括《GigaScience》等4种,2016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6.696、6.871、2.8和4.836,在10种数据期刊中分别排第1、2、5、8位,从影响因子指标的角度可见纯数据期刊的影响力比混合数据期刊好。

3国内外数据期刊发展的现状及出版政策

1999年美国生态学会(ESA)出版的学术期刊《Ecology》首次刊发数据论文,2001、2003、2008年OA出版商BiomedCentral先后创办了《BMCPlantBiology》《HumanGenomics》《BMCResearchNotes》3种数据期刊,2008年Pensoft创办了《ZooKeys》,但这5种均为混合数据期刊,只是将“数据论文”作为一个子栏目。2009年Copernicus创办了一种纯数据期刊《EarthSystemScienceData》,自此每年都有新的数据期刊创立。从2012年开始,数据期刊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2—2014年间创刊的数量剧增,3年间共创办了13种,占目前数据期刊总量的50%。我国第一种数据期刊是2014年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行的《地理学报增刊》,该刊介绍有重要共享价值的科研数据,同时配合“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的运行。2016年,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创办了《中国科学数据》数据期刊,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2017年创办了《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从数据论文的发表数量来看,自2012年开始,数据数量平均每年以115.42%的比例增加,至2016年发表数量达到最高,为1616篇。从发表数据论文的总量(表1)来看,截至2017年《DatainBrief》发文量最大,为1553篇。为了实现数据的可利用,必须制定合适的数据共享政策及机制,以促使科研人员能够有效地共享并利用数据。目前国际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大型出版社纷纷对科研数据的存储以及传播提出明确政策,几个典型数据期刊出版社的数据出版政策详见表2。

3.1数据存储位置

数据期刊或数据论文的核心是数据,因此,数据存储位置是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有2种数据存储方式。1)要求作者将数据按照特定类型提交并存储在适当的第三方公共仓储中。大部分数据期刊属此类情况,如BMC、Springer-Nature、Elesvier均为每种数据类型推荐相应的数据仓储清单(Genbank、DDBJ等)。如果某些特殊数据类型找不到合适的存储位置,可选择通用仓储进行存储(Figshare、Dryad等),作者提交数据论文时提供注册号或检索地址。公共数据仓储使数据更易被发现和获取,并提供数据的格式化存储,支持特殊领域的数据发表标准。2)数据期刊有自身的数据库,允许将数据直接提交到期刊的数据库中。如《Ecology》发表的数据论文要求作者将数据提交至ESA官方数据仓储EcologyArchives中,BMC出版的《GigaScience》有自己的数据存储库GigaDB。

3.2数据质量控制

数据的质量控制涉及数据的格式、内容与注释的完整性、同行评议等,精确、规范的数据是保证数据论文质量的前提。Springer-Nature出版的《ScientificData》对其发表的数据论文进行结构化和规范化,要求提交的稿件包含题名、摘要、方法、数据记录、技术验证、用法说明、图和表等要素,并符合对应的格式要求,这有利于信息检索、分析挖掘以及相关利用。那些存储在公共数据仓储库的数据,应该遵循不同数据仓储库的存缴、出版和共享政策,例如Pensoft与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联合启动了数据论文示范项目,作者提交数据论文时需遵从GBIF的元数据规范。Springer-Nature对数据质量进行控制的方法包括:对于数据描述符的内容信息是否符合规范进行审核;对于数据及产生流程的科学性进行专家评审。不同学科类别会成立专门的编委会来对数据进行评审,编辑和审稿人会评估数据描述的完整性以及与现有共同标准的匹配度、数据收集过程的技术严谨性、数据集的重用价值、用于存储数据的知识库是否合适。

3.3作者权益管理

政府、基金资助组织、科研机构和期刊出版界近年来陆续研究和制定了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政策,大多数出版社和期刊都鼓励甚至强制规定作者采用知识共享署名协议(CC-BY)。除ESA出版的《Ecology》的数据论文未提及作者版权归属外,其余的数据期刊均提到作者保留对其数据论文的著作权合法利用。对引用权限和创作许可的规定,不仅能够保证对数据论文的合理使用,更是对作者数据贡献的一种承认,同时也有助于跟踪数据重用和科学家的数据分享活动。Springer-Nature出版的《ScientificData》和Elsevier出版的《GenomicsData》规定他人在使用作者提供的数据时,可自行选择遵循CC-BY4.0或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使用(CC-BY-NC4.0)或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使用以共同方式共享(CC-BY-NCSA4.0)许可协议。Pensoft出版社采用开放数据共享署名(ODC-BY)作为数据发表的首要和默认协议,此外也强烈推荐作者采用知识共享豁免(CC-Zero)和开放数据共享公有领域的贡献与许可协议(PDDL)。所有数据期刊都有明确的引用要求,并给出了引用示例。因为同时涉及数据和论文引用,所以对数据论文的引用与传统的文献引用有所不同。《ScientificData》建议,其他人引用数据论文时用传统的参考文献格式引用数据描述符,引用格式包含:作者、题名、刊名、卷、文章号、数据对象标识符(DOI)、年份。Pensoft期刊有分别针对文中和文后数据和论文引用标准的示例,内容包括作者、年份、数据/论文题名、数据存储平台/期刊、数据标识符/卷页码DOI。

4我国数据期刊出版发展的建议

我国数据期刊出版起步较晚,在科研数据的存储、管理和发表上与国外相比还存在明显的差距。虽然从“十一五”开始已经陆续建设领域数据存储平台;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的数据提交政策,仍然缺乏广泛影响力的科学数据存储平台。同时数据的质量控制也是当前数据期刊还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数据质量不仅包括数据集的真实性、可靠性,也要求数据集的元数据符合领域或者相关标准,以便增加数据复用的便利程度。另外,对于衍生数据和加工数据的发表标准也还在进一步的探讨中。我国学术期刊大多欢迎作者提供可编辑的原始数据,但并未建立严格的科学数据审查机制,要求作者负责数据内容的精准和完整。此外,国内期刊对数据共享和传播的态度较为保守,限制数据复用会阻碍数据期刊的持续性发展。目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都将数据存储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其中,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网站提供了基础的共享政策和作者投稿政策,但作者服务政策、数据保藏政策和同行专家评审政策还没有公布。其网站的技术文档中提供了详细的数据论文出版格式、元数据标准、同行评议表、出版流程和DOI注册编码和规则。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出版的《中国科学数据》有明晰的投稿指南,详细规定了出版条件、投稿要求、写作要求、投稿方法和评审过程,但没有具体的同行评审和数据引用标准,采用CC-BY4.0共享许可协议。随着我国《科学数据管理办法》的,有关科学数据的共享、安全、传播等问题必将受到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出版界等多方人员更大重视。基于国内外科学数据出版和数据期刊的调研,本文建议从以下3方面加强我国科学数据共享与传播工作。

1)建立数据仓储并加强期刊与数据库的关联。目前我国的数据期刊仅是通过自建的数据库相关联,建议参照国外经验,对于专业性强的期刊,可以按公共数据仓储的要求建立专业数据仓储(如生物学、地球科学、医学等),供相关专业数据期刊集中进行数据出版;对于综合性期刊,可建立统一的公共数据仓储。此外,建议加强与国外数据库的关联,共同推进科学的数据管理、、共享、复用数据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