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产业技术范例

生物产业技术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1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生物机体进行改造的技术,被称为生物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尤其在农业种植中应用更为普遍,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非常复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外界干扰的因素较多,操作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但是,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经过不断的科学试验,生物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产量增长。

1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提升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如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生物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培育抗逆性较强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如嫁接水果、转基因大豆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增加农产品产量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耕地面积不会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那么,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如何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正在成为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现代生物技术就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灵活地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水稻的改良,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我国粮食紧张的现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1.3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从而降低农作物的产量,严重时还会造成农作物的大量死亡,病虫害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合理应用,可以起到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能力的作用,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对保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是通过人为干预,进行DNA的复制、剪裁、重组等操作,获得抵御病虫害能力更强、营养更丰富、品种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此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玉米等,都是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成果。转基因技术可以通过吸取一种农作物的优良基因,并将这一优良基因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上,使得转基因农作物的基因更加优良,抵御病虫害的能力更强,同时还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农产品的品质更加优越。

2.2组织培养技术

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植物的培养,可以在无菌环境下将植物组织培养成整株植物,是一种基于全能性细胞、借助人工诱导来实现组织无菌发育的技术。此项技术可以使植物的繁衍速度得到提升,从而缩短培养时间、提高培养效率。同时,通过组织技术培养的植物,其抗性、抗倒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

2.3生物农药技术

生物农药也是生物技术的应用方式之一,借助生物技术进行农药配制,通过调节生物的新陈代谢达到治疗的效果。和传统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技术没有污染、可降解,且成本相对偏低、无公害、防治效果良好,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效保障[4]。

3加强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和推广的具体措施

生物技术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不仅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对于保护环境、降低土壤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应加强对生物技术的科普宣传,扩大技术推广范围,引导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生物技术,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

3.1提高宣传力度

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我国已经培育出了水稻、棉花、小麦、油菜、甘蔗等一大批作物新品系,如将苏云金杆菌的Bt杀虫蛋白基因转入棉花培育出的抗虫棉,其对棉铃虫的杀虫率达到了80%以上。因此,应加大对这些生物技术成果的宣传力度,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生物技术,了解使用生物技术的好处,并对生物技术实施方法进行普及,鼓励农民将成熟的生物技术积极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3.2重视技术培训

生物技术相对烦琐、复杂程度较高、受影响因素较多,想要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必须要针对生物技术应用开展相关培训。农业生产相关部门要安排技术人员对农民朋友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农民认识生物技术的优越性,了解生物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逐步熟练掌握这一技术,切实发挥生物技术的作用,进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

总之,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提高粮食产量、防治病虫害、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培育优良品种等方面具有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优点。通过合理运用生物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农作物的品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能实现绿色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因此,应加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宣传力度,扩大推广范围,只有在农业生产中逐步普及生物技术应用,才能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作者:李先富 单位:平昌县笔山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作用篇2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被普及和推广,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难题,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正在不断发展进步,并且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种植中,对我国的农业种植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对目前使用的生物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所运用的生物技术的基本情况,对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相对重要的生物技术进行进一步调查和研究,希望可以对目前生物技术的改进工作起到作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快速提升。

一、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作用

将生物技术科学合理地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有助于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及产量,助推我国农业进一步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添力量。

(一)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人们格外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的质量要求也日益严格。借助生物技术手段,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借助遗传基因等生物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农作物整体的质量水平。

(二)提升抗病虫害能力

导致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受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问题。在我国某些地区,病虫害问题严重的将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但是,借助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从而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周边的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老百姓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目标。

(三)增强农作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缓解粮食进口的压力,进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强贸易出口,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现状

现阶段,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效。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技术也日趋现代化,新型生物技术不断被应用于农业种植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种植业的进步,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不断应用生物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生物技术的成熟发展。我国疆域辽阔,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种植产量也在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农作物的质量及出口水平。但实际上,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应用与发达国家及地区相比存在着短时间难以弥补的差距,而且生物技术的应用水平及发展也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生物技术不断发展,并且国家政策也在大力支持,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赶上发达国家生物技术水平的道路还很遥远。

三、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一)生物农药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农药技术是生物技术中的一项新型生物技术,其显著特征是通过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农药喷洒技术是我国长期使用的一种较为传统的农药施用技术,虽然应用这种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治病虫害,但是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产质量造成不利影响,而且会严重污染环境。而利用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来预防病虫害的新型农药技术则有着很多优点。通过应用生物农药技术可以在减少农药等化学物质使用量的同时,有效防治病虫害,使农作物健康地生长,而且能极大地降低对农作物质量的影响,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这种新型的生物农药技术值得大力推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二)组织培养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产品质。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必须要在无菌的环境下进行,其主要是利用细胞的全能性,借助专业的手段,培养农作物的结构组织,以达到保证整个农作物组织个体维持完整性的目的。组织培养技术包括多种类型,如器官培养、组织培养等。要想应用好组织培养技术,必须将光照、温度、空气湿度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且要严格控制pH值及相关压力。在进行组织培养时,酶类物质的含量发生变化会致使组织结构的表面出现褐变,因此必须科学地处理这种情况,始终严格控制无菌培养的各种条件。

(三)杂交育种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将生物技术应用到农业种植中,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我国,杂交育种技术有着较为悠久的应用历史,在农业种植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杂交玉米和著名的杂交水稻都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实际效益。其操作简易,主要是控制生物体细胞中的同一种遗传因子,确保遗传因子之间不相互融合,当进行后续配种时,遗传因子会发生分离的现象,并伴随配子遗传到下一代。应用杂交育种技术可以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并且能充分有效地根据土地情况进行利用。此外,农民较早就开始接触杂交作物,因而对杂交育种技术接受能力较强,能很好地推广应用该项技术。

(四)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

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其中转基因技术是相对重要的生物技术。转基因技术是利用遗传物质和染色体的转移以及细胞的重组,以获得更多更优良的农作物品种。转基因技术的关键之处在于科学正确地把目标农作物内的基因提取出来,用以实现基因的改变。此技术的重要环节是检测农作物产品的生物细胞,在对多细胞进行检测后,再单独培养单体细胞,让其得以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最后再进行个体培养工作。传统的农业种植受病虫害及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以致整体产量呈下降趋势。而应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虫害、抗旱抗涝等能力,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转基因技术除了应用在农业种植中,还可以应用在林业、养殖业等方面,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大力推广和应用转基因技术,通过科学的手段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高新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能改善整体的生态环境、改良作物品种,能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农业技术的进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想将生物技术更全面、更深入地投入到农业种植中,必须切实分析每一项生物技术的特点,针对农业种植的基本情况科学合理地采用适合当地使用的农业生物技术,以促进农业科学发展。

作者:欧东昌 单位:岑溪市波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作用篇3

1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积极作用

1.1提高农作物的质量

近几年,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因此人们格外重视食品安全,对食品的质量要求日益严格。借助生物技术手段,能从源头上有效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此外,遗传基因等生物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作物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农作物整体的质量水平。

1.2提升抗病虫害能力

导致我国大部分农作物受损减产的主要原因是病虫害。在我国某些地区,病虫害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农作物颗粒无收。借助生物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病虫害问题,从而降低农作物的损害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周边环境,最终达到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的目标。

1.3增强农作物的产量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采取科学的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缓解粮食进口的压力,进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贸易出口,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2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

2.1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作物的遗传特性,主要应用包括细胞重组、染色体工程以及遗传物质的转移。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作物的品种,使其具有更强的抗涝、抗旱以及抗病的能力[5]。例如,抗虫棉品种19的栽培就源于这一技术。普通作物的品种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比较低,假设发生了自然灾害,农作物的产量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和成活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2.2杂交育种技术

杂交育种技术已经成为我国种植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比如最著名的杂交水稻。这项技术最明显的优势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地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和转基因技术相比,杂交育种技术的成本比较低,应用的范围广。此外,杂交育种的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也较为成熟,可以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3组织培养技术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生物细胞在无菌条件下的全能性,通过生物组织培养形成新的作物组织,使得组织发育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促进作物的发育、生长以及繁殖,大幅度提高作物的病虫害抗性(无菌培养)。但组织培养技术实施的要求比较高,一定要保证其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的范围。

3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策略

3.1强化生物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宣传

要推进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的应用,首先一定要让农民了解生物技术的优点。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多元化方式进行良好的宣传,提高农民对生物技术的认识水平,为生物技术在农业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成立完善的生物技术推广制度

政府部门应该在生物技术的推广过程中设立良好的法律法规,使整个生物技术更加规范,更好地发挥标准化的作用,为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此外,政府部门还应该积极完善农业生产生物技术的立法,通过加强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使法律法规更好地适用于实际情况,促进生物技术的推广效果。有关农业生产者还应该依法开放生物技术的应用,合理有序地利用生物技术。

3.3认真开展生物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基层农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更多农民了解生物技术的优势。因为生物技术比较特殊,很难操作。除了日常的宣传工作外,相关生物技术的专家还应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技术培训。系统的培训不仅可以促进农民对生物技术的接受,还可以促进农民把生物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最后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活动促进生物技术的创新、应用以及发展。

4结束语

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使我国农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采取科技手段,适应时代需要是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减少农药喷洒对环境的污染,保证食品的安全以及可靠。然而,现在还不够明确生物技术的使用是否真的对人类的生命没有危害,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这就需要采取科学手段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参考文献:

[1]潘洪银.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推广与应用探析[J].湖北农机化,2019(15):35.

[2]欧东昌.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应用[J].河南农业,2019(17):54-55.

[3]雍田景.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推广与应用探析[J].南方农业,2019,13(6):105-106.

[4]田政.简析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及应用[J].南方农机,2019,50(1):70.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2

[关键词]物理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

世界人口一直都处于增长状态,而农业资源才是保证世界人口数量稳定并且能够实现增长的基础,现如今我们更应当重视农业生产行业现状,为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很多农业生产者开始引入物理农业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更好地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实现科学生产。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物理农业技术。

1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提升作物质量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育种工作室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农业工作者们可以利用多种现代农业技术来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育种,提升农作物种子质量,确保其以后的生长情况优良。在进行育种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种子磁化处理基础,直接将种子进行磁化处理,确保种子内部的种子酶保持更高的活力,从而达到提升种子抗病虫害和新陈代谢能力,种子在生长发芽的时候可以更有效的吸收水和肥料,相比于正常育种的种子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发芽率。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等离子体和高压静电场等技术进行育种,这些技术都能够对种子的发育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声波对于植物的生长有一定影响的特点,使用声波助长技术提升农作物质量。声波助长技术最为常见的应用就是使用音响发出的特定频率,使得频率与植物自身带有的生理声波频率形成共鸣关系,进而引发共振,促进农作物内部电子流的运动速度,这样能够更好地保证农作物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效率,增强农作物质量。一般来说,使用声波助长技术能够帮助叶类蔬菜产量增强30%作用,而作为大田农作物产量增幅则能够达到20%,除了增强农作物产量以外,像西红柿和草莓这类农作物的味道也会好上很多,甜度提升效果显著。

2应用物理农业技术,优化生产管理

我们尝试着在农作物生产中引入现代物理农业技术的过程中,还应当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确保先进的物理农业技术被得到更有效的使用。比如,我们在使用声波助长仪去促进植物生长的时候,应当提前针对植物的生长特性与设备操作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在实际使用中,选择最适合该农作物生长特性的频率进行生长促进,并且在进行促进的时候,设备使用时间也应当有着比较严格的管理,确保植物能够得到最大效果的生长促进。另外,我们还用在农作物种植的温室大棚当中构建空间垫层,借助电厂中加速的高能带电粒子为植物构造更加优良的生长环境,大大降低植物患上气传病的可能性。并且,还应当科学安装电子杀虫灯,利用昆虫的向光性进行病虫害的防治与解决,其中在安装电子灭虫灯的时候也需要有所选择,如果种植的是菌菇类农作物,我们就可以考虑利用静电灭虫解决菇蝇类害虫,使用电击的技术来解决螨虫病虫害,尽可能地不适用农药治理病虫害,生产更加健康的蔬菜水果,为人们提供更放心的绿色食品。

3应用物理农业技术,改进生产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产量,农业工作者们还应当致力于进行生产模式的改进,结合多种农业生产技术和现代化农业设备提升农业生产质量。农业生产者们可以尝试着引入物理调控技术来进行无毒优质果蔬的生产,建造环境更加安全可靠的温室来作为果蔬生产单位,并且在温室内部应用土壤电消毒灭虫技术、声波助长技术以及电除雾防病促生枝技术确保植物生长过程中遭受病虫害的概率大大降低,对于常见的植物病虫害和土壤传染病实现及时把控,确保农作物健康生产,培养出品质优良的产品。而在禽畜生产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打造环境安全性禽畜舍,禽畜舍中安装先进的除臭灭菌设备,达到净化环境、灭菌杀毒的作用,将各类粉尘和飞沫都进行及时的处理,为禽畜提供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养殖人员还应当及时进行禽畜疫病情况的检测,做好防范工作,即使出现了疫病,也能够迅速采取措施进行疾病的隔离和处理,实现安全生产。对于水产养殖行业来说,安全洁净的生长环境对于水产品的生长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养殖者们可以考虑利用水体电解技术及时空气净化自动灭菌系统来进行水产养殖环境的优化,进行海水或者淡水的微电解,并且在电极两端导入多个介导鱼礁,为水生动物们打造更好的生活环境。总而言之,农业是支撑一个国家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尤其是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更是应当重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改进,农产品生产者也应当考虑顺应时展,应用现代物理农业技术实现农作物的增产,确保农作物能够得到更好的生长环境,从而提供更加健康的绿色食品,提升大众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付三玲,张伏,李建昌,等.集中物理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展望[J].农机化研究,2016(11).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3

1.1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特点

1.1.1生物转化与自然增值

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发生自然增值,其价值通过人类劳动与自然增值共同作用形成。同时随着畜牧业生物资产的成长,其价值也在不断增加,直至达到繁育年龄,价值达到最大。之后随着畜牧业生物资产的老化,价值逐步降低,直至为零。

1.1.2多样性

在畜牧业生物资产中,不同种类资产具有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以乳用牛为例,可以将乳用牛划分为犊牛、育成牛、青年牛、成年牛、淘汰牛5个成长阶段,而蛋鸡则可以被划分为雏鸡、育成鸡、产蛋鸡、淘汰鸡4个成长阶段。同一畜牧业生物资产在生长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生命体态,使得价值差异较大。

1.1.3地域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导致同一种类但生长在不同地区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存在数量与质量的差异。如以体格健硕的西门塔牛为代表,西门塔牛多处于海拔较高,拥有清新山地环境的瑞士,良好的自然环境使得西门塔牛的乳房发育较好,产出的牛奶营养丰富,其价值也较高。

1.1.4季节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如奶牛的泌乳过程。正常情况下,16~25℃为奶牛泌乳的最佳温度。但是夏季高温酷暑时节奶牛厌食,精神萎顿,牛奶产量下降。而到了冬季,严寒同样会导致奶牛泌乳量下降。总之,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随季节的变化也会有较大波动。

1.1.5周期性与流动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命周期差异较大,如肉鸡的生命周期为1~3个月,而奶牛的生命周期则长达6~8年。同时,处于不同周期的畜牧业生物资产流动性也不同。如肉鸡、肉牛等消耗性生物资产在出售时价值一次性转移,因此流动性也较强;而蛋鸡、奶牛等生产性生物资产价值随着产出品的逐步转移,非流动性较强;但是这种流动性与非流动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蛋鸡可以改变用途用作肉鸡出售。

1.1.6风险性

畜牧业生物资产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风险。任何一种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生物都与周边的环境共同构成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对畜牧业生物资产来说,草场的沙化、疾病、瘟疫等,都会使得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下降。二是市场风险。畜牧业生物资产的价值可能会受到社会热点以及人们心理因素的影响。以禽流感事 件为例,人们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无论该家禽企业是否感染到禽流感都拒绝购买,使得家禽类生物资产的价值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下降。

1.2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综合分类

不同种类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具有不同特点,预期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不同,价值差异较大。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规定,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同时按照生物资产成熟与否,将生物资产划分为成熟生物资产和未成熟生物资产。但是对于畜牧业生物资产来说这样的划分是远远不够的。应结合会计准则和畜牧业生物资产特性进行综合分类。首先,对畜牧业生物资产按照生物资产生长发育周期规律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一年生生物和多年生生物。如上文中提到的家蚕,生命周期仅为短短的40d。如果家蚕是以生产蚕丝为目的而持有的,按照定义应该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显然,生命周期短于1年的家蚕列示在非流动资产中并不合适;因此,应将一年生生物全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其次,按照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种类及利用方向进行划分,如鸡可以划分为肉鸡与蛋鸡,其中肉鸡全部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在流动资产中列示。最后,按照畜牧业生物资产的生长阶段划分,如蛋鸡可以划分为雏鸡、青年鸡、产蛋鸡、淘汰鸡。将雏鸡与青年鸡作为未成熟生产性生物资产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产蛋鸡作为成熟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同样在非流动资产中列示,而淘汰鸡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列示在流动资产中。

2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选择与应用

按照我国新颁布的39号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的估值技术目前有三种,分别是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不同的估值技术下估值的结果差异较大。现实中没有一种估值技术是绝对完美的。同时,不同类别的畜牧业生物资产个体差异较大,价值波动明显,这必然会影响估值技术的选择。通过对不同类别畜牧业生物资产进行分析,并结合不同估值技术的特点,对不同类别的畜牧业生物资产估值技术的选择如下。

2.1成本法———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

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生产能力之前,属于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通常这一阶段的投入较大但是没有产出或产出很小,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未来收益难以确定,不具备采用市场法与收益法的条件。但同时满足成本法应用的4个条件(被估值资产与重置资产具有可比性、被估值资产历史资料容易获取、被估值资产形成的各种耗费是必须的、被估值资产可再生或可交割),因此对于未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更加适合采用成本法。成本法是指在现行的市场条件下,重新饲养相同或相似畜牧业生物资产所需要的成本减去各种合理损耗作为被估值资产的入账金额。具体成本法的应用以蛋鸡为例。首先将雏鸡和青年鸡从蛋鸡中剥离出来;再按照品种、外表特征、饲养时间等标准进行分类;之后归集成本,以现行市场条件为基础计算取得雏鸡的成本及后续饲养费等费用,扣除正常的合理损耗。完成成本归集之后进行成本的分摊,可以按照蛋鸡的类别、数量等比例进行分摊。

2.2收益法———成熟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

具备持续生产能力的生产性生物资产,属于成熟的畜牧业生产性生物资产。其预期收益、获得的预期收益所承担的风险以及获利年限可以预测并以货币计量。满足收益法应用的条件,适合采用收益法进行估值。收益法是指在对成熟畜牧业生物资产预期未来收益额、收益期及折现率估计的基础上,将各年预期未来收益额折算成现值并加总的估值技术。收益法的应用基础是确定收益额、折现率、收益期,下面延续上文中蛋鸡的案例来确定收益法的应用。1)收益额的确定。蛋鸡的收益额等于1年内所有收入(鸡蛋销售收入、鸡粪处置收入、淘汰鸡的处置收入)减去成本费用(饲料费用、医药费、工作人员薪酬等)。其中蛋鸡的成本费用相对固定,并且可以参考往年的会计资料,成本费用的估值难度较小。而对于收入的确定就需要综合考虑产蛋量、蛋重、市场中鸡蛋的供求状况,未来鸡蛋业的发展趋势等因素。以产蛋量为例,当蛋鸡具备生产能力后,第1年的产量最高,第2年下降15%~20%,第3年下降15%~25%,由此对蛋鸡的收入产生较大影响。2)折现率的确定。折现率由无风险报酬率、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构成,无风险报酬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可以从国家的数据或市场数据中取得,而对于风险报酬率的确定是折现率确定的难点。蛋鸡在生长的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风险,因此应动态地分析蛋鸡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风险报酬。可以借助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风险报酬率。3)收益期的确定。对于蛋鸡剩余寿命的确定,一般正规的蛋鸡饲养部门在蛋鸡出生时都会进行记录,如系谱记录、活体标记编号等。通过查看这些记录很容易找到蛋鸡的出生日期,以此推算蛋鸡的剩余寿命。如果没有记录,或记录不完整也可以通过辨别蛋鸡的体型、外貌等生理特征来判断蛋鸡的剩余寿命。

2.3市场法———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

处于淘汰期的畜牧业生物资产及其他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企业持有的目的是在1年内或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此类畜牧业生物资产大多拥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市场中可以找到相似资产的交易价格,如种畜、肉畜、肉禽市场,因此适宜采用市场法。市场法是指利用与消耗性畜牧业生物资产相同或相似的生物资产的价值,参照市场交易环境及价格进行估值的技术。其隐性含义是在一个有序的市场中,通过对比调整相似生物资产的价值来确定被估值资产价值。延续上文中蛋鸡的案例,可以从中国农业信息网和畜牧兽医等网站查找蛋鸡的价格,并根据市场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此作为蛋鸡的入账价值。

3结束语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4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高效发展;途径;研究

早在1983年,人们就已经采用基因工程制造出了转基因植物,而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后,转基因植物的培育技术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国际范围内,各类抗病、抗虫的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以及转基因马铃薯,都已经全方位步入到了商业化的应用阶段中,得到了十分广阔的推广,这些都是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而在我国的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中,尽管研究出了一大批创新性成果,但其具体成效却不尽人意,仍然需要进一步发展优化。

1 当前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取得的成绩

当前社会环境中,我国的科学家已经独立完成了水稻的全基因组测序,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取得了巨大的突破,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了能够独立完成农作物测序工作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还创新出了花粉管通道的转基因方式,利用这种方法,能够进一步研制出转基因抗虫棉花,其还具有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除此之外,我国在克隆动物方面还先后研制出了克隆牛及克隆羊等,也成为了世界上掌握大型动物细胞克隆技术的国家。

2推进我国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2.1健全管理体制,实行行业组织管理机构

我国的农业生物生产技术产业在发展进程中,必须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市场以及政府两方面资源来更好的配置出与之对应的调节手段,优化技术、设施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具体存量,保证各方面优势都可以得到高效集成。同时,还要充分调动起地方、企业以及国家范围内科技人员的凝聚力以及内动力,建立起全国性质的组织管理机构,实现对于农业生物生产技术产业的协调指导以及全方位规划,实现决策的协调统一,为农业生物生产技术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调整战略布局,形成产业聚集区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5

关键词:生物农业;现状;推进策略

农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领域。多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农业发展列为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农业相较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生产效率不高、自动化程度不够、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而生物农业是采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综合运用育种技术体系和农用品研发体系,培育性状更优、产量更高的农业新品种,研制性能高效、安全的农业用品,适当投入能量和资源,维持系统最佳生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生物农业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范围来看,生物农业也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引擎,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抢占现代生物农业产业发展先机,相继出台政策、法规鼓励生物农业产业发展。通过加大政府预算和放宽民间资本融入,提高生物农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产业化发展水平。而我国的生物农业产业也在经历“十二五”“十三五”的快速发展之后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技术和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并涌现出杂交超级稻、转基因抗虫棉和禽流感疫苗等国际领先科技成果。但是,我国的生物农业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就目前我国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势态及特点,从宏观决策和参与主体层面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推进我国生物农业产业良性发展。

1我国生物农业产业构成

1.1生物农药。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针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1]。生物农药具有安全环保、针对性强、研发投入较少、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我国目前已有生物农药研究机构30多家,生产企业260余家,登记的生物农药产品4300多个,主要有BT杀虫剂,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以及其他病毒、真菌类的农药[2]。

1.2动物疫苗。动物疫苗是畜禽集约化养殖的生产必需品,也是生物农业产业重要的构成部分。进入2000年以后,我国的动物疫苗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时期,动物疫苗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超过15%[3-4]。近年来,伴随国家疫病防控政策的调整,逐步松绑的政府招标采购使得市场化疫苗所占市场份额逐渐增加,成为我国动物疫苗行业市场扩张的重要力量。

1.3生物育种。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方法培育生物新品种,是一种人工改良物种性状,获得目标新品种的生物技术。近年来我国生物育种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如抗虫棉、高效植酸酶玉米、抗虫水稻等。获批的商业化种植品种包括抗虫棉和番木瓜,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已经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运用,累计推广面积达3133.33万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发挥重要作用。

1.4生物肥料。生物肥料又称为微生物肥料,是指通过微生物生命活动使农作物获得特定肥料效应的肥料制品[5]。与常规化肥相比,生物肥料通常不直接为作物提供营养元素,而是通过增进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促进营养元素吸收,减轻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机制间接发挥作用。相较而言,生物肥料肥效更加持久,对环境污染性更小,种植出的产品更加安全。常见的生物肥料包括固氮菌剂、根瘤菌剂、硅酸盐菌剂、溶磷菌剂等[6]。

1.5生物饲料。生物饲料是利用新一代生物工程技术及发酵工艺制成的饲料添加剂或新型功能性饲料原料[7]。目前我国拥有生物饲料生产企业有1000多家,年总产值近500亿元,并在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8]。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饲用酶制剂、发酵饲料等,其中植酸酶、木聚糖酶等产品质量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6污染治理微生物制剂近年来,利用生物法治理土壤(水体、空气等)污染的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出各种功能性微生物制剂。包括粪污处理菌剂[9-11](芽孢杆菌、霉菌、纤维素降解菌等)、水产养殖水质调节菌剂[12-13](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不同的菌剂发挥的功能不同,如在堆肥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芽孢杆菌、纤维素分解菌等,可以加速堆肥腐熟过程,减少有害气体挥发和营养成分损失。再如光和细菌能够降低污染水体中有机物、亚硝酸盐以及硫化氢含量,改善水质。

2我国生物农业产业的发展现状

2.1产业多元化发展。规模迅速扩张目前我国的生物农业产业发展方向较为多元化,多元化需求带动了产业结构精细划分。涵盖了生物农药、动物疫苗、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等多个领域[14]。新产品(品种)的出现冲击着传统产品的市场份额。例如在农药和饲料行业,新型生物农药和生物饲料因其更加环保、更有利于动植物健康而被认可;在疫苗领域,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疫苗的科学使用显著提升了整个养殖行业的经济效益;而审定的优良农作物新品种,如抗虫棉,累计推广种植面积3733.33万hm2,减少施用农药9000万kg以上[15]。

2.2行业规范日趋完善。区域特色产业集聚技术和产品的上市伴随着标准和秩序的建立,我国已经在生物医药、生物饲料等行业建立监督管理标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以规范行业秩序。例如,2007年农业部审议通过的《兽用生物制品经营管理办法》,规范了兽用生物制品的科研、生产和流通秩序。针对生物肥料,我国也初步构建了由通用标准、使用菌种安全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和技术规程5个层面共21个标准组成的我国微生物肥料标准体系框架[2]。2018年,由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牵头起草了生物饲料领域第一个团体标准———《生物饲料产品分类》,明确了生物饲料的概念。这些规定、标准的出台有效地促进了生物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在产业布局方面,目前我国已经拥有23个部级生物产业基地[16],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区域生物产业集聚地。例如长春医药产业核心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疫苗和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并在生物制造以及生物质能源研发等领域领跑全国。江苏省已经建立了包括南京、苏州、泰州在内的多个区域性生物农业创新与产业化基地[17],构建了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在生物育种、生物医药及生物饲料等产业发展方面建立了中长期规划。

2.3企业多以中小规模为主,自主创新研发能力较弱。目前我国的生物农业企业多数由中小型企业转型而成,少数领军企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仍显欠缺。我国最大的生物种业公司———隆平高科2017年的营业收入31.9亿元,而同期美国孟都山种业公司全年的销售收入高达146亿美元。企业的规模小和人才储备薄弱制约了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少。不少生物企业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易陷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而且部分中小企业忽视研发投入,生产装备和技术相对落后,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优良产品的市场信誉,降低了生物农业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2.4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我国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也相对较晚[18]。比如生物育种产业,我国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还处于对新品种的粗糙保护阶段,尚未建立从种质资源到新品种推广全方位的生物育种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现实中还存在诸多法律空白和制度缺陷。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健全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甚至导致种质资源的外流,威胁到我国的农业安全。例如,我国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被国外机构窃取后,申请了黄豆新品种知识产权。其次,我国生物农业产业还呈现出成果转化率低的特点。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无法迅速转化为企业盈利的增长点。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中试放大、集成”环节和成果转化平台,投融资渠道不畅通,科技中介机构不发达[19]。

3我国生物农业产业的推进策略

3.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我国在国家层面已经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引导、鼓励生物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2008年国务院决定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投资总额约200亿元[20]。“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到2020年实现生物农业总产值1万亿元,2家以上领军企业进入全球种业前10强的目标[21]。虽然在战略层面,国家已经做出具体明确的指引和规划,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扶持。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融资等关乎企业经营的现实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应继续加强生物农业产业发展的配套制度建设,加大对创新型生物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利用财税优惠等政策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地方政府也应发挥调度作用,积极在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投资机构之间牵线搭桥,共同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此外,针对目前生物农业产业领域内领军企业缺乏,企业规模多以中小型为主,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主管部门一方面要积极给予创新型企业扶持,培育行业内领军企业,推进前沿和关键技术的攻关,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严格规范新产品准入门槛和产品质量监管,在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等新兴行业,减少低端、同质性产品流入市场,限制行业的野蛮生长。

3.2积极发展。“研—销—服”一体化,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应当积极发展“科研+销售+售后服务”一体化模式。在产品开发方面,要从被动仿制向自主创新转变,持续重视研发投入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国内外技术合作,及时掌握最新的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其次,在产品营销方面,由于生物农业产品与传统产品存在较大差别,比如生物农药和传统农药以及生物肥料和化肥之间,只有对新型生物农业产品的特点和优势进行深入宣传,才能让广大种植户逐步接纳新产品。与此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售后的产品跟踪服务,指导消费者科学使用。总之,只有生物农业企业不断加强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才能向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6

关键词:生物药;市场环境;市场战略

生物医药市场作为21世纪最具有前景的朝阳产业,正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繁荣,具有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的特点。全球的生物医药行业正在迅猛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日益剧增,市场前景广阔,对于提升国家经济实力,调整经济结构,打开国际市场具有重大作用[1]。我国目前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培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趋势下,加强了国内外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外资和境外企业涌入国内市场,对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医药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3]。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产业效益、市场竞争力、国际贸易等宏观层面,对国内企业来说,挑战大于机遇,要想获得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实施合理的战略决策。本文就我国的生物药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叙述,以及针对目前的状况提出几点战略管理措施。

一、基于PEST模型针对我国生物药市场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

生物药行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它的迅猛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制定了多项扶持政策,来鼓励生物医药行业,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其它市级课题项目,生物医药都被列为优先考虑项目。北美、欧洲、日本等国际市场为生物药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引导。美国的生物药产业在研发能力、产业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方面都领先于全球,在国际上享有独一无二的声誉,已经延伸到癌症和糖尿病等目前社会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欧洲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使其领先于美国。日本的生物药行业相比于前者,起步较晚,但因得力政策的支持,使其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国际地位。2002年日本政府出台了生物产业立国的国家战略加大各项资金和人才的投入,为国际生物药行业发展树立榜样。面对世界上其他国家对生物药行业的支持力度,我国为加强本国的生物产业的发展,也制定并实施了相关政策,《中国制造2025》和“十三五规划”强调了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并制定相关方案来促进了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

(二)经济环境

欧美日国家为我国的发展也提供了良好的国际市场,美欧政府不断增加生物医药行业的资金投入;日本近期制定的生物医药产业规划建立生物产品市场。近年来,我国政府也采取了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制定了各项方针政策,加大对生物行业的经济支持。《中国制造2025》强调大量引进外资投入到国的生物医药行业,也鼓励国际上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同时,经济上支持我国的企业与境外的优秀企业进行国际合作。中国政府将生物医药行业定位21世纪优先发展的战略产业,“十一五”期间,中国生物产业产值由0.6万元跃升至1.6万亿元,“十二五”末,生物医药行业将达到3.6万亿元。

(三)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愈发增加,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使国家对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及投入也随之增加,而生物药因其安全、效果稳定、副作用小、环境友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人们也随之由化学药转为生物药。另一方面,我国的老龄化现象严重,癌症和心脑血管病呈上升趋势,而目前针对这些病症需要找到更加安全有效的生物药产品来有效的预防。

二、基于SWOT模型针对我国生物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一)生物药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1.产业发展迅猛

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依靠自身的发展优势及优惠政策,发展潜力巨大。在我国的一些生物药生产基地,产业的发展呈快速生长趋势,成为促进当地发展重要支柱产业。罗臻[6]总结了兰州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其中介绍了该行业的发展潜力和成绩,2006年期间,16家生物药企实现总产值22.72亿元,同比增长23.38%,完成销售收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25.75%,各项收益都获得了大幅度增长。黄成纬对我国景谷县的生物药发展状况进行总结,该县依靠自身发展优势和良好的管理模式,2015年末全县生物药总产量1.76万吨,完成总产值1.72亿元,完成市级任务数1.7亿元的101.18%,人均收入大幅度提升。杨涛介绍我国的墨江县的生物药产业,生物药种植历史从1998年~2016年,种类增加接近2倍,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达2837.33hm2,成为该县提高人民收入,促进当地发展的标志性产业。

2.资源条件充足

我国拥有众多的生物药材基地,该行业的迅猛发展也得力于自身得天独厚的药材资源。我国是药材资源大国,必须充分的利用和开发资源优势,实现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平衡。景谷县是我国重要的生物药生产基地,取得了可观的发展。该地区拥有自身得天独厚的气候和林下资源优势。适合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药材植物资源已达2000多种。墨江县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与调整,该地区在种植区域方面形成了自身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生物药材生产基地。结合合理有效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目前该地区的生物药产业初具规模,促进的经济的大幅度提高。徐岩[2]总结了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力于吉林省长白山的多种药用资源,为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3.政策优势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并采取了强有力的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方针举措,加大资金的投入,引进优秀人才,创新技术能力,使生物药行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2000年,世界的生物药行业吹响发展的号角,推动了各国的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2006年,我国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明要重点培育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保障国民健康水平的提升。2008年,提出了“重大新药创制”方针,指明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部署各项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生物药行业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吸引大量专业性人才服务于产业的创新和发展。2011年,国务院颁布《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强调对生物药产业的基金补助。另外“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最优开发项目”等,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我国政府的政策和文件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提供了制度保障[2]。

(二)生物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资本机制运作不完善

各项资本运转不完善,投入不足,制约生物药的创新发展。首先是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生物药材的种植常会受到管理设施、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企业在药材种植管理的保障体系不完善,导致药材损失量大,影响药材种植户的收入;科技推广不足,在药材种植方面,没有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导致管理不当,产量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各项设备投入不足,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制约生物行业的健康发展。生物药产品本身具有市场价格不稳定的特点,导致企业的资本运转出现波动的现象,风险投资较大,影响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科技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的生物药基地虽然在原料资源上占据优势,但由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创新的研发理念,没有形成自己的产品研发体系。部分员工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缺乏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进而无法开拓思维,使企业发展缓慢,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原因是因为生物药行业的科技人员缺乏培训。生物药产业蕴含着大量综合复杂、学科交叉的理论知识,定期安排培训可以共同学习理论知识、探讨相关问题和技术,另外分享相关生物行业的相关文献和报道,跟进行业的更新速度。二是缺乏科研单位的合作交流。生物药企业需要加强与科研单位或高校的合作,开发出本地特色生物药产品。三是技术无法普及,对于偏远地区的药材种植户,由于交通闭塞,开展技术难度较大。四是研发技术投入不足,以吉林省的生物医药产业为例,产品的代表性和垄断性均不足,因多年缺乏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仅达到销售额的3%,制约着吉林生物药的技术创新水平

3.尚未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

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发达地区,功能资源分布较为松散,无法实现协作、优势互补,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当地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系不密切,产学研结合机制不完善。企业的研发中心对生物药品的研制还停留在传统的基础研究,很少关注最新的研究进展。而科研机构只停留在实验室研究而没有整合到实际生产中。高等院校在生物药行业的理论知识上掌握的更加完备,对国内外文献的大量研读,使他们有了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方法,然而他们的研究也仅停留在基础研究,与工业化和实际化有很大的差距。科研机构要成果,企业要利益,双方没有建立有效的商业模式,没有找到利益结合点,整个过程的知识、科研和产业互相互脱节,无法实现共赢。

三、生物药市场战略管理策略

(一)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生物药企业必须在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制定、公平竞争和市场维护的宏观作用下才能健康生存。想在同行业中独占鳌头,必须了解市场发展方向,清楚行业的市场环境,熟悉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物药产业的发展方向,才能达到产品研发的最终目的。企业来说,首先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遵从政府的市场调控;也要通过做好市场调研了解大众的需求。尝试寻找解决市场问题的办法,针对产品本身,作出合理的定价机制,选择合适的促销手段。针对市场的调查情况,研发者才能不断完善和改进医药产品,提高创新能力,为更好的适应生物药市场奠定基础。

(二)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

生物药行业作为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过硬的药类专业理论知识,国内外生物药行业竞争的加剧,我国需要实必须施开放式的创新格局,对内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外大力引进先进的人才和技术,加强国内与外资企业的相互协作。技术创新能力是生物药行业的根本能力和中心要素,是创建自己品牌产品,打造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能力。开放式创新格局提倡“引进来”和“走出去”。引进先进的技术,对重要医药资料和生产工艺加以学习和研究,将国外的先进思维和关键技术加以引进和吸收;对外大力引进医药专业性人才,吸引优秀海外博士、博士后为企业贡献科研力量。实行招商引资,引进海外优秀企业的人才资源、先进的技术资源和基础设备来加强和完善本土企业建设。“走出去”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化生物药产品,开拓海外市场,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生物药行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打造国际化平台。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在近几年已经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用于加快本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将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放到发展的重要位置,加大资金的投入和人才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行业的进步。上海张江“药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得力于我国政府科技研发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着研发资金投入不到位,基础硬件设施条件差、创新能力弱和人才缺失等问题。为更好地落实政府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部门可以成立监督小组,定期对企业进行检查,监督政策的实施;另外,在企业内部,安排专门负责关于政府对生物药企业政策的解读,提高员工内部的积极性。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做到措施落实,政策到位,真正做好生物医药发展的垫脚石。

(四)建立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

生物药产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复杂的理论知识,交叉的学科理论决定了该行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想要提升整个产业的发展能力,必须整合还内部资源,协调各个体系的功能发挥,形成良好的创新环境。加强生物药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药品,促进实验药品成果转化。而产学研协作创新就是整合这些机构的资源,加强合作,发挥各个部门的功能和长处,共同致力于生物药行业技术的创新。为了实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产学研协作创新体系的构建,由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多方面的合作,对医药产业进行合作研发,发挥自身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提升资源的利用率[2]。目前我国的生物药转化水平低,是因为研发技术水平和能力有限,因此有必要建立生物医药合作平台,将新药研发、质量检测、质量控制、生产、评价体系于一体的合作基地,提供一条线的高效服务。该基地需要与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密切合作,加快促进生物药成果转化进程,是形成专利自主权强有力的举措。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对我国的生物药产业的市场环境进行PEST和SWOT分析,总结出该行业发展的优势、机遇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市场战略对策,为我国生物药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国家加大对生物药产业的投入,各地区也将该产业作为战略主产业,随着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意识增强、宏观经济稳步发展。医药体系逐步完善等因素综合作用,未来几年我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必定迎来重大战略发展机遇期。生物药企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开放式创新格局、以国家政策为基础、建立新的协作体系。生物药产业要想获得稳步发展必须平衡好“规模与利润、速度与质量、短期与长期、目标与路径”的关系,实现转型升级,突破自我,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明会.生物医药行业营销渠道整合研究-以中生股份为例[D].西南交通大学,2014.

[2]徐岩.吉林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4.

[3]刘民.QHXC药业公司产品营销策略[D].南昌大学,2018.

[4]王丹秋.G生物公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

[5]顾彦.医药板块有望上演10年黄金成长期[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5(14).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7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生物技术产品检验;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课程目标达成;工程意识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能够加速高校的国际化进程和通识化教育,是保证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深入推广,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南阳理工学院是豫西南唯一一所理工科院校,2016年获批河南省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专业认证工作,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正逐步贯彻到人才培养全过程。2020年,南阳理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被受理,《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方向必修课,开设于第6学期,授课包含讲课32学时,实验32学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课程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教育理念为指导,按照“亲近产业、面向应用、强化实践、凸显能力”原则,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实践。

1教学内容改革

1.1教学内容改革要结合地方企业发展需求

南阳理工学院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办学定位,植根南阳、服务河南、面向全国,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之路。河南是农业大省,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发酵产业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物技术产品检验是生物类产品工业化生产的保障。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拓宽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本课程团队与本省典型生物技术企业进行深入沟通,把握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确定岗位所需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简化与补充。《生物技术产品检验》以往教学内容是按照检测方法分章讲解,在每种检测方法下再进行相关方法应用于相应生物产品的介绍,这样的布局能够保证学生掌握不同分析手段的特点、方法的基本原理等,但会造成对生物产品检测的割裂与不连贯性,学生掌握的是方法本身,而看不到生物产品一条龙的检测全貌,不利于学生融会贯通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内容改革后,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生物产品进行章节分类,检测手段为辅,强调对企业生产前原、辅材料的检测、生产过程中对半成品的检验和生产完成后对终产品以及生产废水的检验分析,从而达到在生产各个环节保证生物产品安全的基本要求。通过这些教学内容,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对象有初步的了解,能够更快的适应以后的工作环境,进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和适应能力的要求。

1.2教学内容改革要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和职业素养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于企业后,主要从事产品设计、制造、营销、生产管理、检测和生产服务等工作,他们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效益意识、创新意识、工程哲学意识、科学意识和环境意识等现代工程意识,才能在企业发挥重要作用[2]。以往的课程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这就导致了学生工程意识不足,在产品检验及生产过程中不能提出科学的、创新的见解,更不能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次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实验方法的选择更具有自主性。针对某一生物产品的检验,不拘泥于老师指定方法,在基本耗材试剂具备的前提下,适当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依据实验室现有条件选择多种方法进行检验。例如,“碳水化合物中还原糖检测”实验中,学生可自由选择“斐林试剂法”、“二硝基水杨酸(DNS)分光光度法”和“砷钼酸比色法”,实验结果后还需对检验效果进行有效评估,从安全性、经济性、科学性、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使得学生能够依据生物产品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仪器,信息资源、工程工具并能理解其局限性。二是以项目为导向。在原有实验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科研项目,适当补充涉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例如,依托河南省豫酒重大专项—“豫酒品质提升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学生们在充分了解豫酒振兴政策背景以及白酒酿造工艺特点的前体下,对白酒功能微生物筛选,高通量微生物多样性分析,酒醅、窖泥环境因子检测,白酒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分析开展综合性大实验。实验过程中,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管理,学生作为团队成员或者项目负责人的角色进行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在解决复杂生物工程问题的创新意识的同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

2教学方法改革

肺炎疫情已然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成为未来授课的主流模式[3-4],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兼有理论与实验的课程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课程改革在以往线下案例教学的基础上,探索线上线下一体化案例教学新模式。

2.1案例资料准备

依据《生物技术产品检验》各章节内容,构建思维导图,划分知识模块,典型案例的选取必须来源于实际工厂生产、科研项目或者大学生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选取的案例要与课程教学内容相一致,简单易懂,且可以适度扩展讨论,解决方案不唯一,能应用到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与样品采集理论课相关联的案例设置为结合豫酒重大专项,宋河酒业有限公司采集酒醅、窖泥等样品;密度法理论课程相关联的案例设置为结合精酿啤酒创新工场实际生产,啤酒质量控制;气相色谱法分析法理论学习相关联的案例设置为依托南阳市重大专项课题—“南阳红谷黄酒传统酿造工艺创新及主要功能成分研究”,黄酒发酵过程中的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等。

2.2案例分析课前准备

教师采用学习通、雨课堂、微信群等网络平台构建线上学习资源库,案例,推荐拓展资料以及线上解答学生提问。学生工作主要包括了解案例分析背景,查阅资料,上传相关视频、图片、文献等资料丰富线上平台资源库,提出案例分析疑问,在教师的协助下,小组展开充分的讨论,初步形成案例解决方案。教师在解疑过程中,注意把握尺度,可以适当引导,但杜绝提前“解密”。例如,在解决啤酒质量控制案例中,可提醒学生啤酒检测指标主要包括啤酒的酒精度、色度、浊度、苦味物质、双乙酰、氨基酸以及啤酒的外观浓度和实际浓度等,具体检测方案务必由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形成。

2.3案例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主要采用线下课堂面对面讨论的形式,这样更具有紧迫感和竞争性,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明显提升案例教学效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案例解决方案阐述,然后进入质疑和论证阶段。此环节中,教师的身份是主持人和组织者,可提出针对性的问题适当参与,也可提出新的延伸问题进行引导。例如,第二章“分析检测的基本知识”教学内容设置的是“白酒酒醅、窖泥样品采集”案例,各小组在课堂上从样品采集前准备、样品采样点设计、样品记录与保存等多个角度进行案例分析阐述,质疑和论证环节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样品采集前准备的工具是否恰当、周全,样品采样点设计是否具有代表性,样品保存方法是否得当等。教师提出的针对性问题为样品采样点设计是否考虑到后续实际工作的开展,比如工作量或者经费问题。教师提出的延伸问题为如果实验目的发生变化,样品采集工作哪里需要发生变动。通过这样深入、热烈的发言和讨论,学生扩展和深化了对案例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待全部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和问题梳理,这个环节十分重要,它能够将原本凌乱的、碎片式的知识点转变为有条理的、系统的体系,同时也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方案的合理解决上来。

2.4案例学习反馈

学生依据课堂案例讨论对方案进行修改并在线提交,教师依据初始方案、课堂答辩行为表现以及方案终稿进行成绩评价。在学习反馈环节,不是单纯的教师给分,学生被动接受,而是充分的利用微信群、雨课堂等留言区进行充分的思想碰撞,教师要给出成绩评定的具体依据,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针对优点与不足给予学生中肯的表扬与鼓励,充分发挥线上无障碍沟通优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最大范围的知识共享。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答辩讨论,师生互动以及成绩反馈多个环节,实现了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合作、主动沟通的自主研究性学习的转变,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3考核方法改革

传统的《生物技术产品检验》的考核内容包括期末试卷成绩、实验成绩以及平时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60%、30%和10%。实验成绩评定标准由课前预习、实际操作以及实验报告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参考出勤和平时作业。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评分细则不清,不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真实掌握程度,也不能反映学生工程能力,更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革后的《生物技术产品检验》课程考核缩减了笔试卷面成绩,增加了实验成绩以及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分别为40%,40%和20%。实验成绩增加了关于自主选择实验方案成绩、实验结果讨论表现以及创新意识评估。平时成绩增加了课堂表现成绩所占比例。课堂表现成绩主要构成包括随堂测试成绩、课堂提问与讨论成绩以及案例分析成绩,其中案例分析成绩以初始方案、课堂答辩行为表现以及修改后的方案成绩三部分组成。课程结束后,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充分利用“毕业要求达成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学生发展跟踪系统”形成课程达成评价报告,依据报告中的教学产出定量分析结果、教学目标达成定量分析结果以及课程支撑观测指标达成定量分析结果进行课程总结,并提出基于教学目标达成的持续改进方案。

4结语

生物产业技术范文8

1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学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变。纵观医学模式的演变,无论是神灵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还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是针对疾病症状,使用临床药物的医学模式。由于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一系列变化,使医学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人的健康、疾病和寿命是由遗传因素、机体的机能状态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决定的。城乡工业化,居住城市化,大气、土壤和水等环境污染以及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环境因素发生变化,对健康和疾病正在产生严重影响,如过敏性疾患和病毒性疾患日趋流行。随着太空、海洋、高原和极地的开发,需要防治特殊条件下出现的疾病;紧张、焦虑、郁闷和生活事件、就业与经济收入、卫生服务等社会心理因素发生变化,也正在对健康和疾病产生严重影响,如精神性疾病、神经性疾病、忧郁症、高血压、衰弱症和外伤问题等日益增加。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艾滋病、免疫病、遗传病受社会心理多因素作用或影响明显,逐步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和主要死亡原因。由于疾病构成变化(疾病谱、死因谱变化),从治疗传染病和普通病如鼠疫、霍乱、天花、黑热病、结核病等向上述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转变。世界性人口老龄化日益突出,医学模式向探讨老年病发生机理和预防对策方向上转变。“没有病但却感觉不健康”,这就是亚健康。现在医学模式对“亚健康”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束手无策,因而缺乏真正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手段。医学模式将以疾病为主导转变为以健康为主导;从单个患者转变为各种群体以至全人群;从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转变为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的和谐一致。因此,针对生态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针对健康-亚健康-疾病模式,医学模式在向“社会生态医学模式”转变。社会生态医学模式(Ecological-socialMedicalModel)把握时代的制高点、能更全面、客观地指导人们认识和解决现代社会的卫生保健问题,维护的是健康的社会属性和生态属性,强调人类健康与社会和谐以及人类健康与自然和谐。健康的社会属性方面要求人们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正常,在社会环境、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满意度等方面正常,强调人在气质、性格、情绪、智力等方面状态完好;健康的生态属性是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医学模式。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能实现人类健康、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需要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对植物提取物作用机制做更深入的研究,推动越来越多的植物提取物应用于疾病的治疗、消除亚健康和保持健康。

2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中国植物提取业的发展

2•1一个靶点成就一个产业

中国生物医药界的领军人物———中国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先宏先生说过“一个靶点成就一个产业”[1]。中国第1个人源化抗体药物泰欣生TM(尼妥珠单抗,Nimotuzumab),能够特异性针对肿瘤细胞进行靶向性治疗。实现了泰欣生产业化生产,大大缩短了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抗体药物产业化进程中的差距,为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次大手笔。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改变,中国植物提取物产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抉择。寻求植物提取物作用的新靶点,应用创新技术,进行新产品开发和实现产业化是中国植物提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正如前文所论述的,社会的发展带来人类疾病谱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类主要死因居前3位的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伤害等重大的慢性及退行性疾病。针对以上疾病植物提取物作用靶点正在全世界兴起研究热潮,相应的植物提取物产品如伊立替康等都已经实现产业化。在治疗疾病的领域里,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靶向研究的植物提取物种类在日益增加,并且更加需要对亚健康状态下的抗衰老、抗疲劳和抗忧郁的植物提取物如何作用的机理进行研究,围绕保持健康、远离亚健康,在功能食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多个领域进行植物提取物新品种的研发。如果说一个靶点能成就一个产业,那么在治疗疾病、预防疾病、保持健康3个完整的连续健康观的领域里,仔细钻研健康-亚健康-疾病的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会出现10个、100个,乃至成千上万的植物提取物作用的靶点,由此来推动植物提取业的发展。

2•2推动治疗疾病的植物提取物的发展

在医学模式的转变推动治疗疾病的药用植物提取物的发展方面,主要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外伤。20世纪国际主流医学对癌症的治疗模式是“寻找和破坏”,即手术切除癌症组织,放化疗去消灭癌细胞,这种创伤性疗法,毒副反应大。进入21世纪,治疗模式已转变为“靶向和控制”。对于那些不能治愈的病人,进行靶向治疗或姑息疗法,可以控制癌病灶的扩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大量以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在肿瘤细胞水平的表达为靶点的新的抗肿瘤药物已经走向临床,主要包括血管新生抑制剂、细胞信号转导分子抑制剂、靶向端粒/端粒酶的制剂以及针对肿瘤耐药的逆转剂[2]。从中国特有的植物物种喜树中提取的生物碱类衍生物依立替康、拓扑替康是以DNA合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拓扑异构酶抑制剂;从植物长春花中得到的以微管为靶点的抗肿瘤药长春瑞滨抑制微管蛋白聚集,是目前单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最有效的药物之一;从红豆杉植物中提取得到的紫杉醇可以抑制微管解聚,其半合成衍生物多西紫杉醇用于治疗卵巢癌、乳腺癌、非小细胞性肺癌、头颈部恶性肿瘤等。这些植物提取物产品在临床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

2•3推动抗衰老植物提取物的发展

衰老虽然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加强外源性抗衰老活性物质的投人,以补充机体抗衰老的不足。山茱萸植物提取物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损伤与修复,通过抗氧化、减少自由基生成等发挥其延缓衰老作用[3]。甘草的提取物甘草总黄酮可以提高抗应激能力,具有扶正固本,提高生命力及生存能力,有延缓衰老作用[4]。何首乌、大枣、陈皮、枸杞子、沙棘、银杏、茶叶、山药、人参、菊花、黄芪、巴戟天、绞股蓝、生地、银耳等植物的提取物都是外源性抗衰老活性物质。包括诸如抗氧化剂、抗氧化酶、膜稳定剂、自由基清除剂、脂褐质清除剂或交联阻止剂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有茶多酚、儿茶素、大枣多糖、怀山药多糖、麦芽醇、水杨酸、香草酸、人参皂苷、红景天素、红景天、沙棘黄酮、沙棘油、绞股蓝总皂苷、银耳多糖等。#p#分页标题#e#

2•4推动了抗疲劳植物提取物的发展

现代社会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各种信息、精神压力刺激人体处于应激状态,出现疲劳甚至是过度疲劳,经常使人们更多的是由于身心疲劳而处于亚健康状态。植物提取物可以补充能源的消耗,防止肝糖原等过量消耗,血糖下降,并可以减少疲劳物质在体内积聚,乳酸和蛋白质分解物大量存留在体内;充分摄入含蛋白质与矿物元素高的植物提取物,可以防止体内环境的变化,包括体液的酸碱平衡、离子分布、渗透压平衡等的变化或破坏,增强机体的调节功能和抗疲劳能力。例如,红景天能够通过调节机体能量代谢、清除代谢产物、调节机体的神经系统及内分泌系统,从而达到抗运动性疲劳的作用[5]。大枣、沙棘、红花物、高良姜、百合、巴戟天、五味子等植物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抗应激作用。酸枣仁总皂苷、沙棘总黄酮、西洋参总皂苷、五味子多糖、五味子乙素等是目的活性物质。

2•5推动了抗忧郁植物提取物的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疾病,现代人最流行的心理疾病就是抑郁症。各种各样的压力久久散之不去,就有可能使出现忧郁的倾向。研究表明,植物提取物金丝桃苷能有效改善因精神抑郁、精经兴奋、神经痛、精神紧张、心绪不宁引起的失眠,对抗忧郁症状。从植物纳子仁中得到的纳子仁提取物可补充及增加体内血清素,可改善情绪及睡眠质量,起到抗忧郁的作用。植物中富含有改善心情效果的抗忧郁精油,佛手柑精油香气令人愉悦,提神、抗忧郁,能安抚愤怒和挫败感;葡萄柚精油只要吸入,会感到浑身充满活力,令人精神百倍;薰衣草精油能够平衡中枢神经,让人保持平静,消除头痛、神经紧张、忧虑。

3医疗模式的转变推动中国植物提取业发展的趋势

3•1需要对亚健康状态进行深入的定量研究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人们越来越关心亚健康,医学模式从原来的疾病才是病的观念转化到亚健康也是病,生理健康,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也是病人。疾病概念以定量为主,是机体具有功能性改变和相应的器质性病变,研究方法是将每种疾病在局部的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水平、乃至基因水平上找到可测量的异常改变,从而找出确定的病因。因此,亚健康概念的界定不仅是定性,而且在局部的器官、细胞或生物大分子水平、乃至基因水平上做定量描述,已经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现阶段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新世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已经成为可能的研究途径[6]。在目前医学模式转变研究中,运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生物技术,开发与健康相关的社会技术和心理技术[7]。一是健康相关社会技术的类型,二是关于健康相关生物技术、心理技术和社会技术的相互作用。在建立诊断标准的同时,建立客观有效的量化评价,这样亚健康研究必将取得大的进展,而在亚健康的调节中,植物提取物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2推动植物提取物作用机制的更深入研究

植物提取物面临重要的问题是从分子水平上弄清楚主要作用机理及其代谢过程,找到目的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点。在药用植物提取物如癌症、心血管疾病和类风湿等慢性疾病中对靶点的研究较为深入。但是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因素的影响加大后,虽然人们把目光集中在抗衰老、抗疲劳、抗忧郁上面来,但毕竟很少能找到目的活性物质作用的靶点。中国植物提取物产业要发展,新品种研发是关键,作用机理明确才能保证好的疗效和功能。产品才能够有占领国际高端市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