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改良设计范例

产品改良设计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1

关键词:模块教学;核心素养;课程优化

一、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涵义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指引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其教育的目标更贴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和潜移默化育人功能,美术课程提炼出具有学科特征的五个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

二、高中设计模块开设现状分析

笔者采用问卷法,对本市区部分高中学校美术模块开设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经统计分析,高中设计模块开设学校的比重少于鉴赏、绘画模块,但有逐年增加趋势。(见表1)加强高中美术设计模块课程开设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全球化人才激烈竞争局面下显得尤为重要。设计模块创新意识的培养在高中模块教学中对学生素养的形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尤为重要。设计是在造物活动中,根据一定的功能和审美要求进行创意性构想、计划的艺术门类。[1]高中生是人生成长关键期,应该把握好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时机,让学生掌握关键“知识”“技能”,形成具有优良品德和创新实践的必备能力。设计模块教学正是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优化

(一)项目学习与单元化教学

1.单元内容优化整合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核心素养视域下统领着课程内涵,以“单元教学”“项目学习”通过具体设计模块课程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满足学生的爱好与特长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开阔文化视野,从而达到课程的优化与整合,提高教学效率。[2]根据学情优化课程内容,进修单元化、项目化整合。每节课重点学习一个美术主题,并在每节课中融入相关主题的知识技能及动手尝试实践设计和活动交流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学生在创意实践综合活动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主动的实践探索。湘美版《设计》模块三个单元为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对于18节课的设计,首先尝试安排更为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实践创意的《产品设计》单元开始设计模块教学,激发学生对设计课程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掌握设计的构思、表现方法、形成创意设计能力;其次选择《视觉传达设计》单元,深入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再次学习人文性更强的《环境艺术设计》单元。优化后的单元内容安排,更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其对设计模块学习的兴趣。

2.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时设计

通过学时设计达成五个核心素养为目标: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例如,湘美版设计第二单元第三课《你能让我满意吗》,从课本呈现经典设计作品来看,大致课本内容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与服饰类产品设计两个版块内容,根据教材教学重点,把这节课设计成三个课时完成。第一节《产品改良设计》、第二节《服饰创新设计》、第三节《设计图绘制及展示》选择产品改良设计或服饰创新设计的一张设计稿进行完整设计图绘制。在三个课时课程学习中,充分考虑设计产品尺寸、材料、外观、实用、经济、环保,并形成综合设计思维和科学的设计意识。第二单元第三课,进行3课时教学计划是一种尝试,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学情适量增加课时,让学生深入探究。以上主要对整节课教学内容进行分课时教学的探索。每节课鉴赏内容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性、经典性的作品。挖掘学生生活中“反人类设计”或生活中影响生活质量及使用便利性的产品,进行尝试性的产品改良设计。学生思维由片段式变为完整式,形成知识体系框架。

(二)优化教学环节,实施有效教学

以美术学科五个“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美术鉴赏模块为必修模块,有了美术鉴赏的学习基础,学生掌握了一定作品赏析的方法与鉴赏能力。再进行选择性必修课程《设计》模块时,设计课程首先,从经典作品入手,围绕知识点展开讲授。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设计作品或产品来激发学生设计意识,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其次,对相应设计模块的设计要点、方法进行讲析学习,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思维,形成“审美判断”;再次,在知识、技能学习基础上运用相应设计方法进行设计实践,即“美术表现”。课堂上学生展示个人设计思路及设计草图(并附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创意实践”能力;最后,教师点评学生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并进一步改良设计方案,使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高中生深入探究的能力。整节课教学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美化生活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意识,形成对设计产品“文化理解”。在《你能让我满意吗》(湘版设计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一课时《产品改良设计》教学整合与优化。步骤一:创设情境,视频“新颖的机器人榨汁器”吸引学生。传递出设计师对“榨汁器”在产品造型与使用功能上的整合设计能力。不仅具有“实用性”“美观性”,而且关注个性化产品外观设计需要,突出表现产品的“创新性”,导出这件榨汁器具有实用性的造型、材料新颖的特点。同时欣赏另一件具有个性化外观产品“安娜开瓶器”,它告诉我们现代产品设计在使用中设计师根据消费者需要不断改良,功能上更加便利、实用,外观上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并且开始追求独特个性化的设计产品,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机器人榨汁器”“安娜开瓶器”的赏析让学生讨论总结好的产品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实用性、美观性、创新性、经济性、环保性原则。步骤二:问题创设。产品设计的原则是什么?在作品选择方面主要赏析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产品设计及经典案例。感受这些原则在产品改良设计中的运用。分组讨论,归纳其实用性、美观性、创新性。“实用性”是产品的首要功能特性。赏析透明胶的改良设计,体现针对视力、触感弱的特殊人群的关怀;从“小东西•大学问”设计理念体验厨具的洁净性设计。通过日常五孔插座的“反人类”设计,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重点培养关注解决问题的设计意识和思维。“美观性”是产品充满竞争力法宝,好产品除了满足人的物质要求,更应从产品外观上得到美的体验,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实现产品的“美观性”,设计师应着眼于造型、色彩、材料等方面的思考。“创新性”是产品的生命力。一件产品如果失去了新意,必将被淘汰。列举《不烫手夹子》《可以躺着看书的眼镜》在赏析中感受产品巧妙、新颖的设计,将学生的设计热情充分点燃。产品设计的在提升、发展的生活中不断改良,改良产品设计正是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实用、美观、关注经济性及环境保护、物质资源节约等让学生体验到不断改良设计的产品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步骤三:讨论改进设计的流程:确定主题、调查、构思、草图(并附设计说明)。结合产品改良设计基本流程,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创意实践”思维。学生汇报课前对笔筒开展的社会调查,收集笔筒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尝试研究性学习既培养学生生活调查的能力,又学会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步骤四:产品表现。学生根据教师示范的改良设计的示范流程,进行实践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构思,并运用简笔画勾勒草图和陈述设计说明的表达能力。步骤五:学生分组汇报实践成果:设计草图及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师随堂点评学生作品并在学生设计理念基础上进行提升性范画表现。最后教师对整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评述。整节课教学让学生置于设计文化的情境中,参与活动与评价互动环节,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通过产品改良设计,使产品更加实用、美观,具有创新性、环保性。学生在产品改良设计的活动体验中形成发现关键问题、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感受到创造美的热情及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以“核心素养”为主线,落实“三维目标”

改变教学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如改变设计课中缺少动手实践的教学环节;设计理念只简单地通过文字呈现;弱化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的现象。教师应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形成共鸣。例如《产品改良设计》是一节以产品改良设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课,课程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物品使用功能的特殊要求方面展开联想、改进等活动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教材选用创新性强的物品导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仔细观察和发现问题,解决产品设计中功能拓展的可能性及产品改良对于现代生活的重要性,感受产品功能发展和改良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通过市场调查获得的产品设计的优缺点,再进行改良设计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遇到难解决问题时再通过同桌之间的学习共同体,合作、探讨交流,研究解决方案;小组展示设计图、设计说明时,可以整合小组成员优良的创意点,形成合力,再由小组派代表阐述小组产品改良设计的成果。这样学生在实践过程,易于培养相互信任、合作探究的品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1.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2

在实际的设计实践中,产品设计的创新尺度很难把握。俗话说“过犹不及”,设计师要破旧立新,就要处理好产品设计中的新颖性与典型性的关系。同类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被称为典型。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在事实上,典型性会倾向于与熟悉度大量的关联,但后者变量不应被视为典型性的一个定义特征。新颖性则体现在产品的性能、参数、用途、造型上具有更少的熟悉度。一个典型的产品很少是新的,相反,一个新奇的产品也不会被认定为是典型的,这两个特征似乎是不相容的。进行产品设计时,我们习惯于将创新放在首位。确实,市面上同质化产品太多,没有变化、改进的产品是平庸的,让人意兴阑珊。但没有典型性的产品,就像无土之木,设计风格缺乏一致性,开发产品缺乏系统性,严重影响企业品牌的定位与塑造,进而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缺乏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典型性和新颖性共同而同样地解释消费者对产品的审美偏好,但它们会抑制彼此的影响。人们究竟更喜欢什么样的新产品?如何在产品设计中适当地体现典型性与新颖性?产品怎样才能拥有这两方面的最佳组合?产品造型如何变革?企业与设计师需要依据具有说服力的理念指导工作。

2产品设计中典型性与新颖性的应用

2.1新材料应用

PhilippeStarck的台灯,因为它采用了合成材料可以称之为新奇性,同时,因为它的整体样式又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典型的台灯。因此,典型性和新奇性不应被认为是相反的,尽管经常发现二者的高(负)相关。

2.2设计元素的变化组合

通过对产品进行设计元素解构,将单个设计元素进行合理的变化,根据使用习惯进行位置调整或不同组合,可以使产品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2.3品牌造型变革

成熟的产品品牌,其风格定位是鲜明且易于识别的。它的设计理念立足于品牌定位,该品牌产品造型设计的定向与发展受其造型设计理念指导。以汽车为例,成熟的汽车品牌会对设计理念进行统一的策划,并且渗入研发到上市整个流程的各个环节。大众汽车公司的设计总监Walterde’Silva曾明确表明大众未来的造型设计要回归到原有大众汽车的传统特征和品牌DNA,并在此基因的基础上进行发展。他曾定义说:“我们所称的DNA,是指在我们设计出的经典车型上看到的典型款式结构。”这很好地归纳了产品改良设计中的典型性与新颖性。成熟品牌的产品造型,是传承与颠覆的不断循环,家族统一性通过不断地沉淀最终成了不可磨灭的品牌设计思想的源泉。

3产品形态的典型性与新颖性关系

产品创新最直观的价值体现是形态,良好的产品形态能渗透品牌文化,提升产品的感染力,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提高产品设计的艺术个性。形态设计不是简单的造型、配色、装饰性改变,它的设计目的是使产品整体性能达到最优,既包括丰富产品美感,也包括建立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就产品改良设计中体现典型性与新颖性的尺度问题。

研究人员假设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消费者与“外行”消费者对同一产品的审美判断不同,假设专家型消费者更喜欢新奇性的设计。为测试这个假说,研究人员选择中型汽车作为研究对象,因为汽车爱好者与仅把汽车当作交通工具的人对汽车的关注与了解截然不同,通过客观汽车知识测试,可以很容易地将他们区分开来。通过使受试者对不同的中等型号汽车造型的典型性与新奇性评估,得出结果表明,典型性与新奇性对审美偏好具有相对重要性,专家型受试者比非专家组更能辨别汽车的典型性与新奇性,但观察者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不影响对车型新奇性的判断,专家组在车型的独创性上和非专家组意见一致。但这些结果并不能证明专家型消费者更偏爱新奇性的产品。

根据偏好原型理论(Whitfield&Slatter,1979),一个物体越典型,它越会是审美首选。家族相似性是典型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使用的电话作为刺激物,使受试者评估其典型性,新奇性与审美偏好。这个研究证明了典型性和偏好之间具有一个重要(直接)的相关性。这三个研究的所有发现表明,典型性和新奇性共同而同样的有效解释了消费品的审美偏好。但是,这两个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对立的,互相抑制对方的积极效应。这个结果为RaymondLoewy发明的MAYA工业设计原则提供了实证基础。MAYA是“非常先进仍然可接受”的缩写。为了创作一个成功的产品改良设计,设计师应该在新奇性和典型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试图尽可能的创新精神,而保存尽可能的典型性设计。

4总结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3

1.1数控机床色彩设计因素

(1)色彩与功能统一。色彩设计时,要首先考虑色彩与机床功能的统一性,以加深操作人员对机床功能的理解,有利于机床功能的发挥并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色彩可区分各部分的功能及各操作部位的快速识别。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眼球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用户在正常视域范围内,也会根据颜色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一般色彩的视域范围由小变大依次为:绿、红、蓝、黄、白。因此,在数控机床主体设计中,针对不同的操作装置,应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设置不同的颜色安排,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2)人机协调。在人机工程理论的指导下,能实现数控机床的人性化设计,根据操作者的行为、能力、本能极限及其他特性来对数控机床进行设计,创造良好的人机互动关系,减轻操作者的疲劳感,体现数控机床对人性需求的关注。(3)适应环境。环境及气候条件在数控机床的操作中会影响到人的情绪,包括地理环境和车间环境。如根据色彩带来的心理感受,在气候条件长期寒冷的地区,色彩设计上应多采用纯度高、明度低的暖色,给人以热情和亲切感,反之应用纯度低、明度高的冷色系。(4)美学法则。在设计色彩时,要充分运用美学法则,如对比与协调、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良好的色彩设计给产品带来生气、稳定、亲切的感觉。系列化产品色彩设计时,还应考虑与其他系列产品主色调的一致性,保持企业产品整体的统一性和美观度。

1.2数控机床的色彩特征

(1)安全性。色彩不恰当的视觉搭配会给操作者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不良影响,造成视疲劳、紧张和错觉。因此,数控机床的色彩不恰当容易造成误操作,易酿成大的工程事故,危及安全,反之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带来舒适感。(2)行业特色。数控机床色彩的行业特征鲜明,如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控制面板按钮较多,国家标准GB2893—1982规定:红色表示禁止、停止;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绿色表示工作正常、允许进行等。因此,在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中,一些色彩应按《安全色》国家标准选定。由于我国数控机床的发展较晚,在色彩设计中还没有真正走进多元化的色彩潮流,从最初的绿色覆盖到现在大多选用1~2种色彩作为产品主要色,并且不会轻易变换,以维持企业产品的色彩识别性。因此色彩较单一且相对稳定成为我国数控机床的色彩特征。

2数控机床色彩设计程序与方法

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设计,经过前期调研与分析,结合数控机床的色彩特征和设计元素,展开设计定位,充分了解数控机床的色彩特征和色彩设计影响因素,最终得到合理的色彩设计方案。数控机床的色彩设计主要程序:数控机床的调研分析、色彩设计定位、色彩设计方案、色彩设计方案评估、产品色彩试制。

2.1调研分析

为使数控机床色彩设计更加科学地提高操作效率和安全性,满足操作人员的心理舒适度,并且和企业文化理念保持统一,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工厂及体验操作等方法,针对数控机床的结构与功能特征、操作流程、人机界面、企业文化理念等四方面,对现有数控机床的色彩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

2.2色彩设计定位

结合前期调研成果,以企业长期形成的色彩特色风格为基础,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结合色彩特征与科学的视觉理论,制订产品的色彩设计方向,并开展小组头脑风暴,确定主体和辅助色彩方向。

2.3色彩方案设计

根据前期调研及色彩定位,以色彩设计理论为前提,结合数控机床的色彩影响因素,展开设计,提出设计构思和改良概念,制订2~3个草案,经过小组讨论,选出一个最佳方案制作色标。

3设计实例

数控机床色彩设计主要包括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主体部分主要有工作台、主轴传动装置、床身等,主体主要针对防护罩进行色彩设计。主体色调要求统一,特征突出,色彩不宜配置过多。辅助部分主要有防护罩上的厂标、商标、型号等。防护罩上的型号、厂标等色彩处理能起到细节点缀作用。但是,这些部件的色彩不能纷杂,面积不宜过大,而应简洁、醒目、生动,有较好的关注度。以某数控机床有限公司的一款全功能数控机床为例,应用数控机床的设计流程和色彩设计分析,对该款全功能数控机床色彩进行改良设计。经过对数控机床功能和区域划分的资料分析和实地体验,结合该公司的设计风格及公司文化背景,明确了改良设计的方向。综合知名品牌最新设计风格和色彩流行趋势,展开不同品牌之间的色彩对比,包括主体和辅助色彩的比例关系、明暗对比。

根据产品意向尺度法,对该企业产品色彩配置方式和色彩选用规律进行挖掘,结合该企业文化背景进行综合分析,进行色彩设计定位。该企业在国内发展一流,走国际合作路线,技术创新已达到了国内较高水平,在色彩的运用上,既要注重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又要注重装饰性。在产品主体设计及色彩选用中,以理性、稳重的黑、白色搭配作为主体色调,在辅助色彩设计中,选用绿色、黄色作搭配。绿色视域范围较小,是蓝色和黄色混合而成的中性色,介于兴奋和冷静两种感觉之间。黄色是暖色系,可以使人兴奋。最终设计方案将黑色用于底座,突出产品的沉稳,而白色的视域范围最大,不易干扰视线,所以大面积用于防护罩。绿色点缀该企业节能的理念,商标文字处理以黄色做搭配,在警示色中,以安全色为准则,有别于传统企业对数控机床的色彩选用。控制面板在数控机床中主要完成显示、程序编辑管理、系统输入等任务。为使控制面板得到高效、安全的操作,在控制面板的色彩设计中,用色块和线的形式对其进行区域划分。以蓝色和黄色进行冷暖对比,突出识别性。

4结论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4

关键词:装饰标准化;家居构件;家居定制

一、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家居环境是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一个安全舒适的室内空间对人们积极的生活状态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家居装饰行业的现象:不同材质的乱拼乱贴,安装尺寸的将就镶嵌,收口收边粗糙处理,结构误差较大等诸多问题,通过水泥、胶水、枪钉等方式解决生产与装配存在的缺陷,掩盖其加工流程与装配工艺中暴露的问题。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娴熟的装配工艺也是无法掩盖其空间结构的缺陷。定制家居实现了将个性化设计理念与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的先进生产方式的结合。具备个性化的私人定制,不仅具有节省空间、整体感强、环保节能等诸多优点[1],而且能够通过设计与数据的分析,更加有效地实现节约资源与成本的目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健康环保的价值。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努力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家居定制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其基本的使用功能,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更加关注房屋空间的整体布局、设计的主题风格,参与设计与实践的快感、产品品牌以及文化内涵等因素,更加注重健康环保的材料与装配工艺。定制家居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家居行业消费领域新的增长点[2]。不仅对国内外先进的家居制造市场、设计技术领域有较为深刻的借鉴意义,而且能够为新技术、新材料的广泛应用提供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家居企业的工艺技术和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定制家居市场的快速发展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密不可分。一方面,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使得购置新房添置新家具的需求增加;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消费购买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城镇人口的流动对流行时尚潮流更加敏感[3],个性化主题风格设计的追求,对家居的品牌价值及质量的选择更加注重,促使家居更新换代的速度不断加快;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新生代的崛起,消费观念、生活态度、个性追求、时尚思潮的多样性,使得个性化定制模式不断发展成熟。因此,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定制家居行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我国家居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服务规范的规章制度与标准也在不断健全与完善。2013年9月1日,我国首部《家居行业经营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正式施行。《规范》通过对家居行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的规范要求以及家居装饰服务等方面内容的规定,对行业内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化规范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规范》适用于行业的设计研发型、生产制造型、销售型、服务型等经营服务和相关管理活动[2]。《规范》的施行将对整个家居行业的秩序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在国外,以发达国家的家居行业发展现状来分析,因为较早进入工业化时代,家居装饰行业历经工业化、规模化生产模式的发展阶段,已经逐渐走向成熟的个性化定制模式领域。产业发展及行业规范都走在领先行列,从设计标准、工程规模到资金投入、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发展方向以研发新材料以及寻找可替代材料为目标,涌现出众多的明星企业以及知名品牌。装饰标准构件的研发及应用也得到了较早的普及推广。成熟的装饰标准化构件的普及应用,在家居装饰市场环境中能够实现各异的材料及材质的搭配,实现个性化定制风格的装饰效果。在发达国家的家居装饰行业中早已形成较为成熟的行业标准及规范。发达国家经历高速发展的工业化时代,已经迈向个性化私人定制的高端制造领域,拥有成熟的设计研发体制和高素质、高水平的生产、制造、安装、服务、管理等领域的先进人才,具备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及工程管理队伍培养的模块化发展模式。

三、立题依据

定制家居根据客户订单进行设计生产及安装等全案服务,首先大幅降低了成品库存的压力,降低了经营风险、提高了盈利能力,实现了追求个性化主题风格的效果。但定制家居在设计、生产、安装等过程中,其工艺及管理流程较为复杂,对企业信息化技术、柔性化生产工艺技术等要求较高,受消费者订单多样性、产品复杂性的制约,目前,定制家居企业中大部分企业仍面临难以实现规模柔性化设计[4]、生产、安装等全流程的规范管理的服务能力。在家居空间中,墙体装饰、地面铺设、吊顶设计与制作等内容无法实现统一精确衔接与安装,精确程度不高,甚至出现不同材质的乱拼乱贴,安装尺寸的将就镶嵌,收口收边粗糙处理,结构误差较大等诸多问题。首先,不仅无法通过实现定制化设计的有机更迭与替换,达到有效的持续利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以及节省成本的目的,而且使家居装饰标准化构件沦落为快餐服务模式的一次性零部件。其次,国内外成熟的装饰标准化构件的应用都无法实现无胶水粘合剂的辅助,一方面,化学胶水粘合剂的先天缺陷,具有超标的对人体有害物质;另一方面,胶水粘合剂的使用也使得装饰标准化构件的应用无法实现定制化设计的有机更迭与替换。标准化构件的结构缺陷成为制约其发展与应用的重要原因。如何实现家居空间的设计、制造及安装从“标准构件→定制设计→标准生产、安装及验收”的产业化流程的整合是本项目研究的方向。

四、特色与创新

本课题基于家居空间装饰及个性化家具定制行业的背景,探索装饰标准构件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旨在发掘在工业化、市场化以及智能制造的社会环境下,家居标准构件的运用逻辑及其生命力,对我国家居装饰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完善的标准化构件以及生产安装的工艺和方法。在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家居装饰环境下,定制家居的深化发展与智能制造的结合,产品的品牌化定制的趋势,标准化构件的结构与形式的改良与创新能够弥补标准构件在定制设计、制造及安装服务方面的缺陷,实现定制化设计的有机更迭与替换,达到有效的持续利用、节约资源、生态环保以及节省成本的目的。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通过标准化构件的结构及形式的改良与创新,实现家居定制设计、制造及安装服务从“标准构件→定制设计→标准生产、安装及验收”的产业化流程的整合。解决生产制造、安装服务过程中存在收口、压边、镶嵌、更换等国内外出现的标准化构件无法镶嵌、固定的结构问题,避免在生产制造、安装服务过程中定制家居存在不同材质、结构件因无法镶嵌、固定而被动使用胶水粘合剂、枪钉等辅助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如何实现标准化构件的结构及形式的改良与创新,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目前,市面上较为成熟的装饰结构件存在问题的具体情况如下:第一,设计研发阶段没有充分考虑其安装、拼接、镶嵌、收口等结构问题,大部分装饰构件在收口、镶嵌方式上只能借助胶水粘合剂的辅助才能完成安装。尺寸误差、接触面粗糙等问题成为制约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在生产制造、安装过程中采用水泥、胶水等粘合剂固定,导致安装、更换无法实现正常的拆卸替换,以致于在维修、更换阶段出现整体拆除,破坏结构的暴力行为。一方面,在二次维修、更换阶段效果都较为粗糙;另一方面,致使甲醛、苯等有害物质超标,危害居住者的身心健康。第二,推广使用阶段,装饰构件出厂的成品结构制约其使用缺陷,大部分装饰构件没有设计固定槽、定位结构区,导致安装固定只能采用水泥、胶水、枪钉等方式固定,无法量化标准,更换拆卸就无法实现有机更新的目标。致使无法实现通过利用标准化构件合理分隔空间,以及家居定制由设计、生产到安装的整合及应用于智能家居产品的多样化设计制造的理想模式。

(二)思路与方法

家居装饰标准构件的技术工艺以标准化服务个性装饰为特点,解决生产安装过程中拼接、镶嵌、收口等结构缺陷问题。在节约经济成本的同时,突显材料与工艺在家居装饰空间的有机更新,达到资源有效的利用、健康环保的目的。具体实验方法与步骤如下:

1.第一阶段

第一,对家居行业市场的数据进行充分分析与论证,利用信息技术与辅助软件,对家居空间进行数据测绘、分析与重构,掌握家居装饰空间材料的布局与方法,合理利用标准化构件解决家居装饰材料的安装、拼接、镶嵌、收口等结构问题。第二,落实标准化构件的结构及形式的改良与创新的研究与设计,以“单元格”作为模块化的标准形式实现装饰构件的结构和形式的改良与创新。采用数列矩阵的定位模式解决标准化构件在安装、拼接、镶嵌、收口等结构固定问题。完善构件标准化的安装规范和工艺。第三,实现装饰构件的标准化固定槽的设计研发、型材的结构定位方式的统一,实现安装固定的量化标准、更换拆卸的有机更新目标。

2.第二阶段

第一,推广应用过程中采取大数据监测与量化管理的模式,深入开展与企业合作对接工作,深入了解在项目实践环节中存在的缺陷问题。加强与设计机构合作完成家居功能及装饰方案落地设计。第二,借助现代化软件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软件技术有效计算出标准的尺寸数据和使用装饰材料种类及用量,实现节约资源、高效环保的目标。第三,利用模块化的装饰标准构件对工程项目的方案进行设计、结构布置,实现量化管理的目标。

3.第三阶段

工程施工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结构缺陷、尺寸误差等问题,能够通过拼接、镶嵌、收口以及拆卸替换等方式进行解决,量化标准验收及售后服务规范。

(三)关键技术与解决策略

第一,材料市场标准化管理,解决行业规范的首要条件是消除行业壁垒,实现统一的量化标准。第二,五金连接件的深化设计与研究,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丰富了行业的选择途径,其中五金连接件的创新是实现结构优化的必要条件。第三,跨领域、多行业整合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实现智能制造的前提是加强跨领域、多行业整合发展与协同创新。

(四)技术考核依据指标

第一,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第二,建筑装饰装修管理规定。第三,GB50327-2001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

六、效益分析

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家居装饰市场环境下,定制家居实现了将个性化设计理念与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的先进生产方式结合,不仅满足个性化的私人定制需求,而且实现节省空间、降低成本、健康环保等诸多优点,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定制家居的深化发展与智能制造的结合,标准化构件的结构与形式的改良与创新成果能够有效弥补标准构件在定制设计、制造及装配服务等结构固定缺陷。根据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公共建筑装饰装修(含整体楼盘成品房装修)工程总产值力争达2.6万亿元,增幅为136%左右,年平均增长率18.9%;住宅装饰装修目标达1.2万亿元,增长幅度在26.3%左右,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9%左右[2]。在标准化构件工艺技术应用与推广的前提下,将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定制家居设计体系的系统研究。《规范》对定制家居行业市场的规范管理,实现将个性化设计与标准化、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相结合。改良后的标准化构件作为家居定制和工业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辅助性成品配件,用途广泛,更新、装配简易,市场需求空间巨大。具有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践高端智能家居制造的基础性标准配件的应用前景。

七、科学技术成果和应用前景

家居装饰标准化构件在定制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解决了家居装饰定制设计、制造及装配服务从“标准构件→定制设计→标准生产、安装及验收”的产业化流程的整合。改良后的标准化构件的推广应用,弥补了定制家居中个性化与多样化的装饰设计理念无法精确的制造与装配的缺陷,在标准化构件的辅助下完成工程施工,最终实现规范的验收标准。而且能最大程度节省装饰材料,减少重复浪费、降低经济成本,达到健康环保的标准。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潜力。具体表现形式如下:

第一,应用标准装饰构件的装配优势,按照客户个性化理念进行设计,通过改良后的标准构件搭配不同材质的活动层板、抽屉、格子架等,产品风格、花色、款式、材料也有多种选择,最大程度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4]。

第二,空间的充分合理利用。定制家居根据室内空间的布局特点进行产品设计,合理搭配标准化构件形成嵌入式柜体,充分有效利用空间,完成柜体与墙体有机结合。而且柜体内部也可以充分利用标准化构件合理分割挂衣空间、摆放空间等,满足用户节省空间的需求。

第三,通过装配改良后的标准化构件,实现定制家居产品多样化设计,用户可选任意款式、不同风格的组合,使得定制家具与墙面装饰和吊顶的风格更加统一、制作安装更加精密、视觉效果浑然一体。

第四,实现企业对行业品牌影响力的追求,标准化构件的规范化设计研发与应用,消除行业壁垒,提高生产制造的工艺水平和效率,使得定制家居市场更加健康地发展。

第五,实现定制家居由设计、生产到统一装配人工耗时短,最大程度节省装饰材料资源、降低经济成本、达到健康环保的标准,而且具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

第六,在智慧城市与物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改良后的标准化构件为智能家居设计制造提供有效联接构件与装配基础。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5

关键词:服务设计;产品设计;宠物用品

引言

随着养宠家庭的逐渐增多和宠物行业的蓬勃发展,宠物用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广。人宠在同一空间内共同生活,对于家居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只对人的使用需求的考虑转向了对人和宠物生活需求的权衡。传统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包含了对人、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等多方位的考量,从而尽可能地满足人的需求。而随着养宠人士的逐渐增加,宠物成为家里的重要成员,进而宠物用品越来越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人宠共用的产品应运而生。宠物的加入使得产品设计新增了一个用户维度,在设计的过程中,宠物的需求同样需要被满足,以达到人在养宠过程中更高的愉悦感。面对两类用户的不同需求,需要有更为具体的设计方法进行指导。服务设计的理念,强调考虑各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追求使用者在整个流程中的良好体验。在人宠共用产品设计中借鉴服务设计的理念和方法,能够综合地考虑人宠双方的使用体验,通过产品成为两者沟通的媒介,达到人在养宠物全过程的愉悦感受。文章引入服务设计的理念和方法,研究人宠生活全周期的现状和产品设计需求,去找寻养宠家庭中的共同需求点,改变市场上人宠产品格格不入的现状。

一、服务设计概论

服务设计是透过不同接触点设计人们体验的方法,是有效的计划和组织一项服务中所涉及的人、基础设施、通信交流以及物料等相关因素,将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相结合,通过对服务接触点进行有组织的、有脉络的发掘、整合和设计,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的设计活动。[1]通过服务设计,能够让系统中的各个环节更加高效、合理地运作,提高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在养宠物的过程中,人能够在和宠物的互动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但也必须服务于宠物,照顾它们的饮食起居。人与宠物相处的一系列过程,可以视为服务系统的一个使用周期,人和宠物分别在用户与利益相关者的角色间切换,与产品形成一个体验闭环(如图1)所示。产品在这个闭环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服务关系,它只有被当作一项服务的形式时才有意义。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的联合不是独立的个体设计,而是寻找契合过程的整体设计,必须考虑产品自生产出来后,一直到进入用户使用环节中的所有预设问题和行为[2]。如何让人在养宠过程中的体验优化,可以视作是该服务系统的优化过程,服务设计的方法也同样适用于系统中的人宠共用产品的设计并起到指导意义。

二、服务设计在人宠共用产品设计的运用

(一)服务设计的主要要素

1.利益相关者:服务设计中强调要综合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通过设计让各方利益相关者都可以高效、愉悦地完成服务流程[3]。因此人与宠物的相处过程中将宠物也作为利益相关者,将宠物的生活习性和喜好作为设计的参考,能够更为综合考虑各方的需求,以达到人宠都能够很好地使用的效果,避免设计出一厢情愿的宠物用品。2.接触点:接触点是服务设计中利益相关者与服务系统进行交互的载体。接触点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4]。产品作为服务系统的重要部分,连接了人与宠物之间的互动和接触,通过产品触达人和宠物,除了能满足双方的基本需求,更能够建立人和宠物间更亲密的关系。在人与宠物的相处过程中,增加人宠之间的物理触点例如链子、宠物包,情感接触点例如互动玩耍、共处等能够提升亲密度,而无形的触点例如喂食、铲屎等人宠不会同时进行的环节。融合接触点例如宠物玩具既能够提供物理接触点、又有情感接触(如图2)所示。对这些环节的精心设计,也能够减轻负担,增加养宠过程中的乐趣。3.流程:服务设计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触点,而是由多个触点组成的系统的、动态的流程[3]。服务系统的节奏、各触点、服务阶段的划分与组织都是进行服务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人与宠物相处的体验也非单一的行为过程,而是包含饮食起居和娱乐的多方面的综合,是人宠相处的整个周期。提升人宠相处的体验,需要综合考虑与宠物相处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需要尽可能地减轻人在养宠过程中的负担和顾虑,并且通过增强人与宠物间的互动,提升养宠的幸福感。服务设计的流程包含了探索和发现、概念设计、测试和反馈、概念实施四个步骤,与双钻设计模型相吻合,这个流程也同样能够运用在人宠共用产品的设计中。探索和发现阶段通常包括了解服务背景、现有服务中的利益相关者、现有服务过程中的问题等[3],是对人、宠、环境、现有产品的多方位了解和数据收集。概念设计阶段不仅是考虑使用者的需求,更要考虑到利益相关者,让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够拥有更好的体验。然后通过测试和反馈原型不断地对产品进行迭代,让人和宠物都在真实的场景中试验,能更清楚明了地得到他们的使用情况。

(二)设计方法的借鉴意义:服务设计的许多方法同样也能够在人宠共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使用,便于对人和宠物的需求进行更准确的分析。如用户角色模型,能够在人宠共用产品中,通过建立两个用户角色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定位到用户的真实需求,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利益相关者地图能够更好地将主人、宠物、家人、宠物医院医生等多方角色建立起联系,让设计更能从全局的角度思考和发散。服务情境图能够更好地向用户传达产品理念,也能够帮助设计者检视产品功能和效果,在描述人宠理想相处的直观关系上有很好的帮助[5]。用户体验地图包含了用户行为流程图、用户情绪变化图和机会点的分析。通过对人宠整个流程的调研和分析,能够了解他们在现有流程中的情绪高涨点和低落点,从中发现能够进行切入的设计点,改良现有不好的使用流程,提升整体体验[6]。文章将以用户体验地图为例阐述服务设计方法的运用,并结合人宠共用设计多特点对该方法进行改进,有利于同类产品的设计和研发。

(三)人宠共用设计体验地图:传统的用户体验地图只能记录单一

用户的行为和情绪分析,通过情绪的高低起伏表现不同场景下的问题点的影响程度,以找寻对应问题点解决的机会点。人宠共用家居用品的难点之一是找寻人和宠物的共处场景,通过对共处场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找到易于着力的设计点[6]。另一难点是宠物的情绪和喜好难以用发声思维进行表达,于是现有宠物用品的设计常常难以满足宠物的真实需求。宠物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表现出它们的习惯和喜好,将宠物放在平等的位置进行设计,则需要对宠物的行为进行分析。人宠共用产品设计需要记录下人和宠物的行为轨迹以及获取人宠相处的共生场景,因此需要对传统的用户体验地图进行改良,将人和宠物的活动按空间进行分类,对他们的活动轨迹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将宠物的行为和人的情绪变化放在一起,同时考量两者的相互联系,能够更好地发现不同场景下的需求点。文章重新绘制了针对人宠共用产品设计的体验地图(如图3)所示。该人宠共用产品体验地图,主要是记录下在人宠相处的不同阶段人宠的典型行为轨迹和人的情绪变化,结合人宠的行为轨迹交点和人的情绪对该阶段进行评估,找寻共生场景下的问题点,并梳理出问题点。阶段描述人与宠物相处的不同活动内容,触点则是该活动下人与宠物相处的接触点。活动代表人和宠物所处的不同位置,利于发现人宠共处的现况。情绪一栏则是对人的情感进行评估,一般通过访谈和观察或是日记研究等调研方法总结不同场景下的问题点,并找出设计的机会点[7]。为了更直观地表达人宠共用产品体验地图的实践意义,文章以猫为研究对象,对人宠的行为进行简要调研和记录,总结出在不同阶段下的人宠活动内容,记录下人宠所处的环境空间,并对该阶段进行分析和总结出各方面的问题点,以举例说明该体验地图的具体使用方法。该地图描述了在不同的养宠活动中,人与猫之间的触点,这有可能称为后续改良设计的方向。并且展示了每个阶段中人宠在空间中的活动位置,便于记录和理解不同活动时人宠的关系,同时记录人的情绪,能够对目前现有产品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在人的情绪起伏的曲线中对一些重点事件进行标注,可对问题点的总结有启发作用。设计者通过分析地图中得出的问题点,寻找能够进行设计或改良的机会点,并通过情绪变化帮助设计师在设计着力点上进行权衡,更加系统地对人宠相处过程进行优化,在设计的前期对调研内容的整理和设计需求的把握有指导意义(如图4)所示。

三、总结

文章将服务设计的理念与人宠家居用品设计相结合,服务设计中的利益相关者、接触点、流程等都能很好地类比人宠的共处场景,通过运用服务设计中的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对调研地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全局地进行评估和判断。通过对传统体验地图的结构进行改良,能够更直观地发现人宠相处各个阶段中现状,利于发现问题点,并对问题点进行总结筛选出有可能的机会点。该方法的运用能够提升设计师在设计人宠共用相关产品过程前期的效率,为提升人宠共处过程的体验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朱军华,郭雪颖.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J].网络传播,2013(11):86-87.

[2]李欣霏.服务设计对产品设计研究初探[J].中国包装工业,2013(10):30-30.

[3]服务设计入门篇--理论与方法[Z].

[4]张新月.服务设计理念初探[J].艺术科技,2017(8):41.

[5]吉宗玉,徐明.服务蓝图法—一种有效的服务设计方法[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77-79.

[6]王祎,李灿熙.探析基于共用设计理论的宠物用品设计思路[J].艺术科技,2016,29(6):274.

[7]马丁.通用设计方法[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66-124.

[8]余友杰,巩淼森,谷悦.面向居家养老的服务设计策略探究[J].设计,2017,30(4):110-111.

[9]缑良智,吴祐昕.“互联网+”视域下服务设计助力传统产业转型探究[J].设计,2017,30(12):124-125.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6

字体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改良必须顺应当前的实践要求,在教学体系中导入项目课题,实现系统的、科学的培养目的。论文通过对改良措施的论证,总结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关键词】

字体设计;实训教学;改革

时至今日,字体设计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不论是西方的字母文字还是东方的形音义文字,都在当今信息时代的数字新媒体的视觉呈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字体设计教学的课程设置

视觉传达专业方向中字体设计的发展是整个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视觉传达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如何变革,字体设计仍然犹如一棵历史久远的青松屹立不倒,并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渗透到设计的各个领域中,为新的技术、新的视觉带来了无穷的活力。虽然新的技术为字体设计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更多的表现形式,随着电脑数字化的普及,设计者可以直接在丰富的字体库中提取元素,随意地变形、增减、放大、缩小,轻松地做出3D等形式的特效字体,但是伴随设计效率的提高也产生了诸多负面的影响,许多设计者不再经过设计草图的构思阶段,而是直接用电脑进行设计处理,这样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设计方案只能是昙花一现,毫无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当前的字体设计已经不是过去简单的字形变化和书法创作,而是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内涵、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运用多种设计手法和选择不同材质,来进行审美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设计。字体设计课程贯穿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始终,渗透到书籍设计、版式编排、广告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等各门专业课程中,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视觉传达专业金字塔的屹立必须以字体设计作为最坚实的根基。民办大学的艺术设计学科必须以实践应用为根本,培养学生较好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可以将理论转换为市场实践,做出具有较好应用功能的设计。所以,字体设计这门课的理论课时较少,将教学重点偏向于实践,教师将市场中的实践课题导入课堂,实现构思(Conceive)、设计、实现和运作的CDIO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达到最终综合教育的目的。

二、字体设计课程实训的教学目的

字体设计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是所有专业课程的基石,针对的是本科一年级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该课程包含专业理论讲授和实验环节,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课程的实验训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实践应用的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课程中的理论与实验环节相结合,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字应用的发展历史,熟悉每种字体的风格特点和应用法则,熟练训练字体设计笔形变化、结构组织的规律,掌握字体设计的构思特点、表现方法的规律,结合实践课题进行设计实验,通过单元的训练,提高学生对字体设计的创新能力。在专项课题实践中,教师将实践主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立足于市场需求,通过设计手段解决对应的问题,实现设计成果的呈现,并实现优秀作品的运作。

三、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

字体设计课程一直是视觉传达的专业基础课程。此门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合理的架构,随着市场要求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作出了调整和完善。

(一)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在设立初期,课程教学是以文字的基本结构练习为基础、字形变化为最终目的,主要偏重于美术字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只单纯地注重字体审美的层面,单纯地训练学生的构图、绘画的能力,并没有注重字体本身的含义。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通常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字体基本结构书写训练。学生在这个训练阶段主要是掌握手写字体结构比例的均衡性,汉字结构练习以传统的米字格为基础,用黑体字和老宋字体作为基本字形。以理论讲解为导入,要求学生熟记字体结构的书写法则,然后用铅笔、直尺和黑色描线笔为主要书写工具进行结构训练的练习。在此训练过程中学生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字体结构的基本规律,这个阶段的时间一般为一周左右。第二个部分是字体结构的变形训练。学生在掌握字体基本结构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单字和组合字进行变形设计。在这个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字体变形的基本法则,通过大量的变形练习实现熟能生巧的目的。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更偏重于字形结构,忽视了字体的功能性和综合的应用性,在整体教学中只有构思和设计的环节,并没有体现实现和运作的训练目的。所以,为了顺应当前的实践教学和新技术实现的要求,必须针对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模式进行相应的改良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学生的培养工作。

(二)当前字体设计课程实训教学模式的改良措施

在数字化时代,新的技术赋予了字体设计更多的含义,对字体的审美性、应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的信息由多种视觉元素进行呈现,其中字体是新媒体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不论是在传统媒体中还是当前的新媒体中,字体的应用对信息的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字体是指各种文字、字母、数字、符号、标点及记号等的式样、风格和特点。设计字体是指在字体原型的基础上按视觉设计规律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而形成的字体。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也要顺应当前的技术要求,在教学体系中导入项目课题,采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的模式,将各学科之间相互支撑,并明确地将基本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的培养融于其中,实现系统的、科学的培养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跨学科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得到双重提高,因此要对教学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改良。

1、构思模式的改良

传统的字体设计课程中将字体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进行思考,只侧重于字体的审美性,无法满足字体的应用及推广,所以改良措施中首先要调整的就是构思模式,不再将字体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将字体与品牌、市场结合,立足于综合性,从跨方向的角度进行设计构思,要求学生站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立场上,带有实践性的目的进行构思及创作,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2、设计方法的改良

在传统的字体教学模式中,要求学生以手绘为单纯的设计实现手段,但是在新技术的要求下,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手绘设计的技能,更要掌握不同的新技术的实现手段,运用不同的材料和软件实现字体形式的多种表现视觉,以适应不同环境、不同市场、不同数字载体的要求。既要实现传统字体设计的表现,又要进行软件的综合应用,以实现三维、四维的影音结合的视听表现,使设计的字体能应用于移动媒体、网络媒体、影音媒体等多种数字媒体中。

3、设计成果的实现与运作改良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求教师有较好的实践能力,不仅具备理论的讲授能力,更要具备实践的操作能力。教师必须将实践项目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采取真题真做或假题真做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实现能力。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设计课题的运作,接受企业和市场的检验。在这个环节中,会让学生以企业标志、企业H5、App微平台、网页的设计为实战项目,最终将优秀的作品进行真正的运作。将国内外的比赛项目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将字体与包装、品牌相结合,设计综合性的案例,接受专业设计大赛的检验,让学生通过这个环节掌握最新的设计趋势和要求。

四、地域文化导入课题训练

在本次教学改良的实践中,将字体设计教学与地域特色紧密联系,运用具有实用性的课题打开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懂得字体设计不仅仅为张扬设计者的个人情绪,也要充分考虑受众对象的文化、审美等多种要求,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过字体设计教学改良与实践的探索,使用生活中的课题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分析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字体设计的最后阶段训练就是让学生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将课堂教学实践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解决相应的实践问题。在这个训练过程中针对武汉的地域特色,要求学生分析武汉具有历史性的地名并进行地域性的特色设计,不仅字体结构要合理,更要突出地域的特色,最后以武汉名片的形式进行呈现。在这个设计环节中,学生将字体设计、图形设计、版式设计、色彩设计等综合知识进行整合,实现具备实践性的作品呈现。

五、字体设计课程案例库的完善

作为字体设计教学的辅助模式,案例库的建立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首先,案例库必须是开放的平台,学生可以随意地浏览;其次,案例库要定期进行更新,结合教学要求全球优秀的设计作品;最后,案例库是展现学生作品的平台,通过作品的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当前的技术特点,案例库的建设可以用微信公众平台来实现,将公众平台给学生,可以定期地进行互动学习,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案例库找到老师本人,疑难问题可以得到最快的答复与解决。

六、总结

字体设计课程是视觉传达专业方向的基础核心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必然的优势,但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设计技术要求,所以要结合当前的新技术和新教学理念培养新时代的设计人才。学生不仅要掌握设计能力,更要掌握综合性的构思和运作能力,使设计不再仅限于课堂,而是通过实践性、真题真做或者假题真做的项目运作,实现课堂、市场、案例库三方面的整合教学,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思考和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融会贯通,提高跨专业的设计能力。

作者:彭娅菲 单位:武汉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苏克.新概念字体基础&应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17.

[2][美]吉姆斯.菲利奇著,胡心怡译.字体设计应用技术完全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美]特塞勒提斯,杨茂林译.新字体设计基础[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英]KarenCheng.字体设计的规则与艺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

[5]应江勇.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载体——手机新媒体[J].通信企业管理,2009(02).

[6]百度百科[EB/0L].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7

工业设计竞赛往往具有各自的行业特色和组织特点,知名竞赛具有各自倾向性。国际三大知名赛事,美国《商业周刊》工业设计奖(IDEA)、德国工业论坛产品设计奖(IF)、德国红点设计奖(Reddot),这三项赛事历史悠久,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作品,拥有含跨国企业、知名设计师、学生在内的广泛参与群体,作品质量专业且成熟。国内工业设计竞赛,相对发展较晚,但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标杆性赛事。如中国设计红星奖(Redstar),评委评审公平、公正和不受外界干扰,评审现场不对外开放,评委对产品进行试用和评估,以评委的独立判断为评审的最终结果。评委来自多个国家,包括资深设计师、院校教授、媒体和经济界人士,均在本领域有出色的表现并同意遵守评审的荣誉准则,代表着奖项的高水平。芙蓉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Lotusprize),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科学技术厅、湖南大学等单位承办。大赛已成功举办四届,成为“创新湖南”的国际合作平台,设计、转化、分享工业成果的平台,发现、培养工业设计创新人才的平台,吸引了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师广泛参与。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Cuidc)是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的公益性工业设计创意实践活动,旨在深入推进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向全社会展示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与时俱进的面貌,搭建高校工业设计教育成果与经验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制造业、创意产业寻找设计新力量提供最佳途径和机会。

2竞赛评价标准

创新性。产品是否体现了设计与科技、人文的结合,产品中是否应用高新技术成果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有效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概念独特新颖、能提供新的问题解决方案;能引领信息化、智能化产品及服务设计发展趋势。实用性。在经济社会、百姓生活中是否具有独特功能,是否解决了实际问题、产生了积极效果,产品性能是否优于同类产品,人机交互是否简便易于操作、使用和维护,产品是否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把企业应用作为根本性的评审标准,能够为企业转化应用、适合工业化批量生产制造。经济性。产品是否通过设计降低了企业成本、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自身性价比;产品是否被消费者广泛接受,符合当代技术发展趋势,综合高效利用社会和环境资源,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高性价比的设计与商业模式创新。在材料应用、加工工艺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否做到通用性强、质量优异、做工精良。环保性。产品是否应用了清洁能源、环保材料,在设计、生产、选材、制造、使用等环节是否体现了节能环保的理念,是否耐用,零部件是否可拆卸便于循环再利用;绿色、低碳、节能、新能源;考虑生态兼容性、对社会及环境的洞察力、思考力和责任,适应于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美观性。产品外观和造型在满足实用性的前提下是否体现出独特的设计理念,其外观品质如何,是否具有视觉吸引力。

3竞赛关键词结构

产品是工业设计目标载体,各竞赛的评价标准是以产品的最终形态来衡量,所以竞赛中产品类别的选择至关重要。为了给予参赛者更多的发挥空间,国内外赛事一般不限定狭义的产品范围,因此把握核心产品设计成为竞赛的关键。参赛者一般只针对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感性设计,往往优秀的产品设计并未获奖。所以,采用分析方法缩小产品的范围对竞赛至关重要,可对竞赛的关键词进行结构,从而获得准确的产品方向。如首届湖南省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主题之一:创新湖南,围绕湖南“新型工业化”战略,以工程机械、交通工具、电工电器、文化旅游、绿色环保等有湖南特色的制造业为主要内容的创新产品设计。第一层竞赛关键词为“新型工业化”,代表设计概念,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第二层竞赛关键词“工程机械与交通工具”,代表所属企业的关键产品,通过调研可知,湖南省三一集团、中联集团、山河智能、湘电集团、娄底大丰和电动车、乖乖兔电动车等均属此类范围,但重点是大型企业的典型产品;第二层竞赛关键词“电工电器”,代表所属企业的关键产品,通过调研可知,湖南省深思电工、迅达集团、碧波尔热水器等均属此类范围。

4竞赛指导过程

4.1进度把控

国内外设计竞赛周期、时间节点与学校教学时间很难完全重合,所以在指导时间进度上需要灵活安排。可以基于以下过程进行适当调整。第一时间段:1)大赛主题解读与竞赛关键词结构,获得典型产业、产品。2)大赛主题知识学习,由于学生实践知识与实践操作较少,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产品进行调研与分析,了解产品技术、结构、材料和创新点等,一方面可以获得详细的产品知识,其次可以形成知识累积效果。3)国内外相关赛事获奖作品解读,工业设计竞赛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较快,也是企事业激励创新与发展的良好平台,所以往往会出现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同时举办多个竞赛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要对其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特别是对已举办过的竞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4)手绘与电脑效果图制作能力再提高和认识的教学,竞赛作品质量要求远高于教学中作业的要求,需要在竞赛过程中对竞赛所需知识、技能、手段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与强化。5)参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寻找创新点。第二时间段,设计构思和创作,集中构思连续设计,设计讲评和作品完善。第三时间段,效果图制作、后期处理和版面设计。

4.2指导过程与方法

第一阶段:提案(提出问题、概念、新想法、新思路),这一过程对大赛主题进行思考,采用头脑风暴或发散思维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此阶段只提优点以及可行性,不否定方案,最大限度展开想象力。第二阶段:完善与提炼,从产品系统设计的角度,对每个想法从功能、结构、原理等进行总结,使方案在产品属性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三阶段:提案优选,对一些方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方案的缺点,淘汰不合适的方案。第四阶段:草图构思,对优选的方案进行完善,从草图构思设计开始,建议先对相关产品进行了解,可以临摹一些相关设计,提取设计元素,探索造型趋势。第五阶段:草图优化,完成方案的造型、结构形式、比例感、体量感、运动机构或原理设计,使方案更加完整。

4.3竞赛指导思维

工业设计竞赛思维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基于产品改良设计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对产品功能因素改良,包含基本功能、辅助功能、使用功能、表现功能、必要功能和多余功能。此外还有对人机因素的改良,产品形态、色彩和材质的改良等。第二种是产品开发设计思维,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社会主题(环保可持续等)。思维内容紧扣主题,为了征集更多更好的作品、不限制学生的思维,主办方常常将范围设定较广。要针对竞赛关键词进行结构,获取的内容即可缩小范围,同时只要符合或与主题关联即可,就是我们所讲的“扣题”。贴近生活,作品需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不是“科幻”“胡思乱想”,它来源于生活便捷、工作便利、环境宜居、公共设施、环保节能和文化旅游创意等社会主流;关注热点,对国内外的事实动态,如地震、火灾、水灾等的救援方面;城市自身问题的关注,代步工具、设施便捷等。交叉与融合:如工程机械在旅游方面的应用,国家政策或地方政策等方面对产品设计的影响等。

5结语

产品改良设计范文8

随着我国生产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新能源的开发、新工艺的应用、新技术的研究、新材料的引入等均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对行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其中逆向工程技术是当前推动生产制造业快速发展最为突出的技术支持,为生产制造业发展开拓了新方向。本文主要对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生产制造业相关人员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

逆向工程技术;生产制造业;应用

逆向工程又称为反向工程,其是一种对产品设计过程的整体概念描述。在生产制造业中对产品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一般意义的研发某种产品即是指从无到有的产出过程,即为正向工程。而逆向工程则是对正常设计过程进行完全颠覆,将正常产品设计程序倒置,进行反向技术研究,该项技术在船舶制造、食品制造等生产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意义重大。本文主要从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意义以及应用过程两方面,对逆向工程技术进行详细分析。

1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意义

逆向工程技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主要是按照项目来确定研究对象,选取典型较强的产品进行技术处理,根据样件的体积、类型选,来择相应的扫描方式将产品三维空间数据传输入计算机内形成图像,之后运用相关软件根据数据建立电子三维模型,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后,将其转变成CAM产品样件制造过程。逆向工程在生产制造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作用,如在船舶制造中,对船用螺旋桨的设计与制造,运用逆向工程技术通过三座标测量仪对螺旋桨关键位置的数据进行测量,能够开发出与螺旋桨匹配的CAD/CAM软件,从而使螺旋桨数控加工工艺得到实现;又如在食品生产制造业中,对食品外包装的设计与制造,通过运用逆向工程技术能够设计出更吸引人眼球的食品包装,从而可极大促进食品生产制造业的发展。

2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

2.1公司概况

本文主要以某饮料生产公司作为研究实例进行分析,该公司生产饮料涉及汽水、果汁、运动饮料、咖啡、乳类饮品以及茶等。

2.2生产步骤

生产部门接到订单后,根据要求改良产品瓶罐包装,推出一款满足市场需求现状的产品,并将产品投入市场进行推广和销售,以为推出消费者接受度高的产品提出良好改革设计方案。逆向工程技术在某饮料公司生产制造中的应用流程如下。

(1)在扫描仪方面,应在已选用的模型上涂抹与扫描仪匹配的遮光材料,以避免在扫描过程中,因瓶体材料透光而导致模型结构扫描缺损,从而给后续建模处理工作加大难度或对建模准确性和进度造成影响。

(2)在模型体表面贴点方面,因为模型体表面上粘贴的点,是由特殊感光材料制作而成,其可对激光扫描发出感应,因此使用扫描仪对其粘贴位置模型体的三维结构数据进行扫描,从而可在计算机上得到三维数据输出。但粘贴时应注意的是,模型结构变化位置应与标点排布对应,避免过少而出现细节缺失。可增加相应的感应点排布,但由于其制作成本较高,在布置过多感应点后会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应根据以往经验进行合理布置,以使产业生产结构得到最优化。

(3)在模型体扫描方面,在完成准备工作后,即可开始扫描。在选择扫描仪时,应按照模型体结构类型与空间体积来确定,本研究中研究实例为饮料瓶,对此应选用支架固定扫描仪。将模型体放于支撑板上直至产品稳定后即可开始扫描,在扫描完一个局部面后,旋转支撑板直至产品稳定后继续扫描未知面。而在操作中,还应对观察扫描过程中的计算机输出成像,以确保模型体三维结构整体均被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

(4)在三维模型建立方面,在结束模型体扫描后,应按照扫描得出的数据建立三维模型。根据原模型制作出准确电子模型后,结合前期市场调研中使用者对产品情感诉求与功能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对产品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改良,以制作出改良后的创新模型。

(5)在样件确认方面,完成创新模型制作后,由技术人员对样件进行制作,同时完成完成样件确认工作。在创新模型样件制作完成后,不应将其立即投入生产,而是应将其返回至设计研究人员手中,以实行最后的样件分析确认。可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使用者进行调查,考查使用者对创新模型样件的接受情况,若该设计得到大众一致认可,即可最终确定该生产方案;若有多数使用者对该设计存在较大不满意情况,则需要对此进行再次修改,直至获得使用者认可,最后才可确定生产方案和投入生产。

(6)在模具制作方面,在最终确认创新模型样件后,即可将其投入到一线生产部门,制造相应数量的模具,之后根据模具进行批量生产,最后投入到市场进行大范围流通销售。直至这一步骤,逆向工程技术在生产制造业中的应用已完成完整的生产流程。

2.3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对比分析

传统工艺具有工业设计、测量数字建模、打样、样件确认、模具制造、模具试模、产品检测、投入生产8个生产环节。而新工艺只有扫描原模型、创新模型、样品和确认、制作模具、投入生产4个生产环节。通过对比分析,可得出新工艺在操作步骤上已明显少于传统工艺,为企业节约大量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而在技术方面,传统工艺测量手段存在较大误差,需反复修正,极大地增加企业生产成本。新工艺流程简单,扫描设计精度较高,使工作效率得到提升,极大节约企业生产成本。

3结语

总而言之,逆向工程技术是当前推动我国生产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因此应加大对逆向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不断提出新型的逆向工程技术,提升我国生产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李帅 张明慧 单位:中海工业(江苏)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蔡蕾.逆向工程技术于生产制造业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5(05):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