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范例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范文1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近年来,由于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的热点,但在许多舆论宣传和研究文献中,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是模糊不清,甚至混淆。因此,有必要进行概念剖析和区分。   1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定义剖析   生态旅游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最早提出生态旅游的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对生态旅游做出如下定义:“带着研究、欣赏和品味自然风光、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对没有被污染或破坏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这种旅行,既包括在没有遭到破坏的森林的随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区对独特自然现象的探索和研究”。世界旅游组织将生态旅游归属为专项自然旅游的一种,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为基础的专项自然旅游,强调旅游的“原生态”,如小规模组团去参观自然保护区,或者体验异域民俗文化,等等。而我国旅游行业内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比较通俗,也易于被公众接受和理解,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主要依靠自然和生态资源吸引旅游者前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在此过程中达到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目的。也有学者从旅游者角度给生态旅游定义,认为生态旅游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它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品位高雅,强调休闲、保健、求知和环保理念,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乐趣,又能增强旅游者热爱自然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虽然国内外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各不相同,或者各有侧重,但这些从不同角度的定义却都有两个共同点:①都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活动,②其主题都强调为保护自然做贡献。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演变,可以看出,生态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涉及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文化熏陶乃至人类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低碳旅游”概念是在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理念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个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09年5月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在一份题为“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将低碳旅游定义为一种减少“碳排放”的旅游,是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的绿色旅游方式,它要求将出行观光、度假休闲等消费行为的碳排放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使旅游业能成为环境友好型的产业。蔡萌,汪宇明认为,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响应,它倡导在旅游过程中的餐饮、住宿、交通、游憩、购物、娱乐等环节中减少污染、节约能源、降低碳排放、减少碳足迹,用行动来实现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具体的定义———“减少碳排放”的旅游,也有着更为明确的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内在契合性分析   在旅游行业,生态旅游与低碳旅游都是很时髦的词,虽然两个概念提出的时间不同,但概念提出的背景却是相同的,即世界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它们都是环保观念在旅游业的自然反映,也可以说都是“环境危机倒逼人类反思和改革”的产物。提出这两个概念的初衷也相同的,即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意识,注意到旅游业快速发展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充分考虑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着想,注重资源的节约与环境的保护。应该说,低碳旅游和生态旅游具有相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都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其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旅游业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是在传统乡村旅游基础上融入了生态文明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乡村旅游“对大自然的体验”,生态旅游更强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既要保证经济效益,又要保证生态效益。因此,低碳旅游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特性与生态旅游追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内涵上是共通一致的。可以说,低碳旅游与乡村生态旅游具有某种内在的契合性,在发展自然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引入“低碳”的概念,对于推动低碳教育、传播低碳理念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推行“环保与节约”,能进一步推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的区别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是两种不同的范畴。目前大多数人倾向于将生态旅游的对象限定为自然景观,当然国内也有些专家认为一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文、民俗景观也可归属为生态旅游的对象。但不管怎么说,生态旅游只能算是一种针对特定的旅游对象(自然景观)的旅游活动,属于自然旅游的一部分,通常是一种小规模的专项自然旅游,它是旅游市场中的一个细分市场。而低碳旅游指的是一种旅游方式,一种减少污染、降低能耗、减少碳足迹的绿色旅行方式。低碳旅游对旅游资源、游客类型、旅游规模等都不作限制,任何一种旅游活动,都可以通过旅游环境、设施、旅游消费等方面实现低碳化而成为低碳旅游,因此,虽然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二者不属同一范畴,但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方式,就是在原有旅游方式基础上限定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更小的旅游“碳足迹”来承担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行业责任,其涵盖范围比生态旅游涵盖的范围要更大。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生态旅游借鉴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强调旅游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低碳旅游则吸收了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其核心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生态旅游在陶醉于大自然的享受时,注重保护和修复旅游景区的自然文化生态系统;低碳旅游则表现为两个方面:作为旅游市场供应方的整个旅游产业链的低碳生产行为和作为旅游市场消费方的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过程中的低碳消费行为。生态旅游是由于大众旅游的自然取向性调整而催生出的一个新型的旅游市场,它属于自然旅游,但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旅游,而是注重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自然旅游;低碳旅游着眼于节能减排和减少环境污染,强调旅游市场供方的“低碳生产技术”和旅游市场需方的“低碳消费方式”,要求通过低碳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旅游消费方式的转变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二者的区别在于,生态旅游更侧重理念的宣传,倡导维护自然生态系统,而低碳旅游更侧重从实践角度说明实现旅游低碳化的具体行为要求;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更象是一种空泛的理念口号,而低碳旅游是一种可以量化(对减排的量化)的旅游,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性更强。#p#分页标题#e#   4低碳旅游是对生态旅游可持续理念的实践与深化   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有明显区别,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时尚、高雅、休闲式的,并蕴涵自然生态文明的旅游形式。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如果没有低碳旅游方式做保障,生态环境必将被破坏,低碳旅游强调“低碳化”,通过控制旅游中的碳排放量将环境保护落到实处,低碳旅游旅游环境的生态性,进一步关注旅游环境的整体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充和丰富。   生态旅游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绿色的“理念”,而低碳旅游更多地体现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从生态旅游到低碳旅游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从理念到实践的飞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比生态旅游,低碳旅游有着更为明确的定义和更具体的目标———碳减排,其针对性强,因而有利于指导低碳旅游各项实践工作的开展。碳减排的可量化性体现出低碳旅游强大的可操作性,建立相应指标体系并将减排量化工作落实到各项指标,可以解决生态旅游在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在当前全球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低碳旅游概念引入到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理念的实践深化,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长期努力。从政府层面看,低碳旅游的推行需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战略上规划与协调,政策上支持与引导,观念上宣传与教育。还要建立制度保障,并实行追究机制,对破坏环境的高碳旅游行为要追究其履行生态补偿责任。从旅游行业协会看,要尽快制定旅游行业的低碳生产标准,包括低碳旅游产品、服务、管理的低碳质量标准,从而使旅游企业的旅游产品开发、经营及管理达到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从旅游消费者看,要树立低碳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共同维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生态旅游范文2

 

九子海村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北部,北纬26°59'53″~27°01'39″,东经100°17'38″~100°19'32″,距丽江城区约26km,总面积2667hm2,北与玉龙雪山相连,东接古城区金山乡,海拔最低处为2813m,最高海拔2944m,地貌类型为高山草甸湿地,森林茂密,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为70.46%。九子海村共居住有50户,208人,是一个汉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傈僳族等多民族混居村落,养殖业是当地主要收入来源,同时种植苦荞、马铃薯等农作物。2010年九子海村牛存栏数为232头,羊存栏数为657头,猪存栏154头,年人均纯收入910元,是丽江市古城区最贫困的自然村之一。   1九子海村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九子海村地处玉龙雪山中麓,是丽江市古城区黑龙潭景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四面环山,中间为大片的高山草甸湿地,草甸中有若干季节性水塘分布,村落散布于草甸周边。每年5~9月,山上绿树成荫,山下草青水碧;成片的报春花盛开在绿草之中,三十余个大小不等的水塘星罗棋布,波光粼粼;一条季节性河流若隐若现,穿梭其间。风景如画的九子海虽然藏在大山深处,但每年仍有千余名游人前来游玩。随着游人的递增,九子海景区的保护和建设工作迫在眉睫。目前,九子海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为:   (1)伐薪烧炭造成的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   九子海村群山环绕,四周面山主要生长有丽江云杉、云南松、黄背栎等乔木树种。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能源来源是靠砍伐周边山林得到的薪柴。此外,由于九子海村民生活普遍比较贫困,伐薪烧炭成为了收入来源之一,全村伐薪烧炭窑有近百个,周边的树木遭到严重砍伐。村庄和道路建设也使得多处地块出现了土壤裸露,特别是在草甸中央已经被行人(车)碾压出了一条土路,破坏了整片高山草甸的连续性。雨季来临时,裸露的土壤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给饮用水源涵养区的水质带来不良影响。少量的树木砍伐对于植被覆盖度很高的九子海来说,原本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如果周围面山的树木被大量砍伐,则会造成山体滑坡和水土流失,给九子海脆弱的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2)外来湿生植物入侵   九子海高山草甸中生长有5种报春花,分别是桔红灯台报春(PrimulabulleyanaForrest),报春花(PrimulamalacoidesFranch),粉背灯台报春(PrimulapulverulentaDuthie),岩生报春(PrimulasaxatilisKom)和高穗花报春(PrimulavialiiDela-vayexFranch)。现场考察发现,九子海湿地部分区域已经出现了物种入侵的现象。在草甸中央的季节性河流的河漫滩地带,原来生长有报春花,而现在已经被喜湿的其他物种占据,并且还有进一步扩展蔓延的趋势。入侵物种减少了报春花的水分和养分供给,降低了高山草甸原生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3)湿地围垦对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破坏   九子海属于高山草甸湿地,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多种原因,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村民生活贫困。为了维持生计,当地居民不断扩大湿地围垦的面积,在原来的湿地区域种植了荞麦、马铃薯、油菜花等农作物。大面积的围垦使得湿地面积减少,围垦农田不仅会对水源和养分过度利用,而且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又造成了湿地水质的污染,湿地中原生的报春花的分布面积也大幅度缩减。   (4)旅游业的无序发展   九子海景区尚未被开发,没有规范的接待和服务设施以及相应的管理机制。同时,进入九子海景区的游人却逐年增多,游客数量远远超过了九子海村目前的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污染和自然生境被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核心景区的草甸开始出现退化现象,九子海高山草甸生态系统的保护已刻不容缓。   2九子海村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九子海村远离城区,交通不便,种植业、养殖业及伐薪烧炭是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耕地面积广,但地处高海拔地区,产量低,大面积围垦湿地进行农作物种植、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的现象严重,长此以往,九子海自然生态环境将遭受更大的破坏。为此,应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拓宽经济来源渠道、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比例来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也称绿色旅游,是20世纪80年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是人们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大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和更自觉地保护大自然。生态旅游已成为趋势,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与国外生态旅游开展较早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旅游仍处于起步状态[1]。九子海村虽地处黑龙潭景区的水源涵养区,但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野生物种资源却是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若能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以增加当地村民收入为出发点,以保护九子海自然生态环境为最终目标,使当地村民意识到优美的自然环境就是发展经济的最大优势,就能达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3九子海生态旅游运营保障对策措施   九子海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开发运营过程中,必须严格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确保九子海高山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更好地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生态旅游开发,以九子海生态旅游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作为依托,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而反哺生态系统保护与环境保护,实现生态与经济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   3.1合理规划,分区管理   根据现场调查和分析,九子海村的主体功能分区为:高山草甸湿地保护区、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区和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好之后,需要注重环境治理,严防污染破坏。高山草甸湿地保护区是保护的核心地带,是各种原生生态系统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是动植物最好的庇护所。坚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切实保护好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必须对核心区加以严格保护。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区是在现有的九子海的两个村民聚居区,进行垃圾收集处置清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等村落环境整治工程,改善九子海村落环境,减轻对周边高山草甸湿地的污染排放。生态观光农业建设区内,种植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苦荞、油菜花和马铃薯。这三种不同作物的花期不同,且花色均比较鲜艳,镶嵌于绿草中,映衬在蓝天下,与草甸中央的报春花相映成趣。#p#分页标题#e#   3.2引入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资金投入保障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资金作为后盾和保障,单纯依靠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前期投入难以完成规划的任务。建议丽江市古城区政府引入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推动建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通过资金、物质补偿、提供就业机会和优惠政策等形式,吸引和帮助九子海水源涵养区内的居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增加就业机会,降低周边社区对水源涵养区的压力。建议古城区政府每年从古城维护费中划拨一部分资金,作为生态补偿基金,投入于九子海生态旅游规划中的各项工程中,同时,在政策上对九子海生态旅游适度开发给予支持,例如在门票收入等方面给予政策方面的倾斜。   3.3坚持社区共建的原则   九子海居民作为生态旅游区旅游业发展的利益主体之一,如果不能在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得到经济效益,生态旅游区将会处于“建而不管,管而不灵”的状况。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时,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允许并尽量吸引社区群众参与生态旅游规划、景区建设和管理、旅游活动的组织等,使得多主体的利益合理分配;通过规划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餐饮服务、为游客牵马游览服务、土特产品开发等,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缓解居民传统生活方式与保护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让社区居民通过生态旅游得到实惠,支持旅游区的工作,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   3.4合理确定环境容量,适度控制旅游规模   众所周知,旅游区的生态平衡主要取决于人类对旅游区环境和资源影响的方式和强度,以及大自然对这种影响的消除能力。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应在草甸湿地保护核心区及旅游区其他范围(包括露营区、居民区、落水洞附近、草甸周边山地等)进行环境监测(包括水质、土壤、大气、噪声等)和生态监测(主要是土著物种的种群数量及生长状况等),通过反馈信息检验和判断生态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给决策部门提供防治措施。当游客数量超载,旅游污染靠自然力本身不能恢复时,就会造成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平衡失调。旅游环境容量是旅游资源容量、生态环境容量、设施容量、游客心理感知容量和社会容量等几方面的综合。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由于旅游饱和与超载会对生态旅游区产生影响和其后果的严重性。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旅游容量加以控制:①每天进入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内的游客人数严格控制在200人以内;②严禁在九子海生态旅游区内进行破坏整体景观、威胁高山草甸湿地生态系统、损害水源涵养区的功能的开发行为;③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定位是高端生态旅游,旅游者主要为摄影、户外运动、生态科考和自然野趣爱好者,可以将九子海生态旅游区逐步建设成为高端生态旅游的典范,适当提高门票的价格;④对九子海草甸核心区严格管理,严禁游人进入踩踏;⑤作为丽江古城黑龙潭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由部分农户自发开展农家乐形式的餐饮服务,但是不提供游客过夜的设施,仅在居民区附近规划一处面积为100m2的露营地,供少量户外爱好者休息露宿。露营地将设置警示牌,要求露营者的各项行为严格遵守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要求。   3.5加强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旅游主体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旅游主体是指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当地居民,这三者是否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否遵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是保护区生态旅游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必须对他们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使之树立意识承担起各自责任。宣传教育可以利用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充分利用布告、标语、图画等宣传媒介,加强对九子海生态旅游区的居民和游客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法规学习,提高居民和游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二是通过岗位培训、讲座研讨等手段,帮助当地居民了解和掌握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熟悉当地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执行情况。加强导游培训,培养他们对保护区植物、动物、生态、地理等知识和环境保护的宣传意识,引导游客消费活动内容和消费行为合理化和生态化。三是通过生态旅游区内设立景区导游解说指示牌,强化对游客进行环保意识的灌输和美学常识的启蒙,自觉增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6多元旅游产品的开发   在九子海生态旅游区,拟开发的游憩项目包括野营、野餐、游览、骑马、考察和教育等。针对生态旅游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野生花卉资源(包括5种产于本地的报春花)和原始自然的生态环境,结合现代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积极推出一些如高山草甸氧吧、徒步登山、科考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项目,根据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在九子海村原小学校址上建立九子海生态旅游区游客服务中心,在该中心内将建立报春花科普宣传与教育展览;开发当地的土特农产品(如苦荞酒、野生菌等),以农家乐的形式,满足人们品尝原生态食品,回归大自然的愿望,适应人们对生态旅游多样化的需要,把生态旅游区建设成为具有野营、科研、教育和观光等多功能的旅游区。综上所述,只有建立有效的保障措施,才能保障九子海高山草甸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同时推动九子海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范文3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便盲目地进行探索时,粗放式的开发,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由于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上游和周边森林遭到大肆的砍伐,使这里湖泊水每年降低6—30厘米。有关部门为了大量揽客,在九寨沟内大量建造宾馆,严重损坏了景区的自然美。世界上最高、载重量最大的户外观光电梯,张家界百龙观光电梯,其350米的高度比法国埃菲尔铁塔观光电梯还要高出233米。它虽然赢得了两项世界之最,方便了游人,增加了地方税收。但它对景观美感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它让地质、旅游、美学等专家学者扼腕,让真正懂得美、欣赏美的旅游者痛惜。相对来说国际生态旅游的景区管理更加趋向于可持续性发展,注重自然环境和人类的和谐共生以及公众的长远利益。美国政府规定,禁止在国家公园中建造豪华宾馆,只允许设立简易的过夜设施,但保证安全和卫生。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的国家公园内见不到宾馆饭店,有的只是供游人野营的古朴而简易的基地,高质量的游景道和各种向导性的指示牌。而且就是这些基本设施,也力图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的干扰和影响,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德国阿尔卑斯山国家公园的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公园内并无一条索道,若干条索道都是设在公园之外的。意大利贝瓜帕尔科地质公园在2005年被认定为世界公园之后,就受到来自当地作家,旅游组织和运营商,企业,农场主,大学和研究机构,学校,志愿者以及环境保护组织的大力关注。为了突出其新兴地位,公园的管理者设计和实施了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战略。该战略将这一区域所有的旅游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举行辩论。结论是,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该地区自然景观,文化遗产,传统饮食和运动设施以及该地区独特的地质风貌的总体布局相结合。文化景观和历史建筑遗迹与当地饮食结合起来,用以增加产品价值,相关的教育性考察避免旅游高峰期,这一举措也可以帮助旅游季节性周期的延长。这样一来,地质旅游在促进地质,文化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和当地区域利益平衡之间找到了替代性的解决方案。

生态旅游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旅游环境的污染可分为自然生态环境污染和物质主义精神污染。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驰名世界的泰山、黄山垃圾随处可见,甚至连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也留下了游客众多的饮料袋、包装袋等垃圾,致使那里不得不花费巨资去清除。在经济大潮的带动下,很多原本淳朴偏远地区居民开始不择手段赚钱,民俗民风丧失原汁原味。例如在珠峰圣洁的雪山下,游客想要和当地藏民合影必须要付钱才可以。

生态旅游规划滞后

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例如,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在生态旅游规划方面就很重视。巴西位于塞拉阿州的阿拉里皮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世界上现存的最为重要的化石之一桑塔纳化石。2001年起在里约热内卢的地质服务部门开发了CaminhosGeológicos工程(地质路径工程)。该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专业知识传播来保护和开发国家地质遗迹。截止到2008年,该项目已经在里约热内卢地区的26个市级机构设置了67个专家组。这样,地质路线和地质教育就可以通过小册子,旅游指南和视听材料网站在游客,当地社区和地质科学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通过这些专业信息来帮助游客提高对于地质遗产和其他自然景观的认识。

政府在生态旅游中投入不足

发展生态旅游,应当将自然保护区视为保护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科研基地和公众教育和生态旅游基地,拒绝商业运作,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就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发达国家,都将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纳入社会公益事业,每年由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国家公园内的一切设施,包括道路、野营地、游景道和游客中心等均由政府投资建设。美国总统罗斯福确立了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他曾给《户外生活》杂志撰稿,在文章中说:“我们不是为了一时,而是为了长远。作为一个国家,我们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极大的繁荣,同时要考虑到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合理运用的基础上,以保证未来的更大成功。”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州,国家公园局每年预算为1.148亿澳元,主要来源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市政税收,而公园本身经营收入仅0.1亿元。但是由于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与西方不一样,中国多数景点景区是需要自负盈亏的,它们不但要养活自己,也要考虑维护与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名山大川动辄上百元的门票,被媒体戏称为世界上门票最贵的国家。而国民收入是我国数倍的美国,“世界遗产”级别的景点,门票更多的时候是按车收费,而不是按人收费。一辆车花费“入门费”10美元到25美元,一个家庭三四个人,买一张票就可以在7天内自由进出景区。

生态旅游范文4

广西生态旅游评价起初的研究主要是对生态旅游开发资源环境条件评价,随着广西生态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入,广泛开展了不同类型生态旅游评价研究,主要是从生态适宜度评价、生态风险评价、生态足迹评价、生态承载力评价、生态旅游区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如蒙可泉等(2004)在分析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主要自然景观和景点的基础上,对保护区的体验性美感质量、单因子的技术性、旅游环境生态质量、景观质量等进行评价[5];根据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GB/T18005-1999),分析和评价广西黄猄洞天坑国家森林公园的风景资源[6]。廉同辉等(2010)以广西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为具体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通过对专家问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评价指标体系各层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模型,并制定了生态旅游开发潜力评价的总体评价等级[7]。生态旅游适宜性的研究可以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规划设计、合理利用及合理功能分区提供科学依据,为科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冯磊(2010)从产品的竞争力、资源条件、市场需求与定位、开发效益、外部协调性等几个方面对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的适宜度进行了实证评价[8]。谢雨萍等(2008)应用旅游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构建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红岩村2004年和2006年旅游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9]。

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研究,主要是从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分析、开发条件研究、开发策略探讨、开发模式探讨、开发可行性研究、社区参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如廖钟迪(2011)通过分析龙虎山低碳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指出低碳化发展是打造广西第一低碳旅游区、实现产品转型升级、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对于如何实施提出一些具体开发措施和对策[10]。覃杰凤等(2010)通过SWOT分析的方法,对广西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发展机遇(Opportunities)和面临的威胁(Threats)等内外部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11]。区路基(2010)在研究广西横县茉莉花生态旅游开发背景和条件的基础上,探讨茉莉花特色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路,并提出了开发的对策和措施[12]。社区参与是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军等(2009)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广西大明山周边6个村(屯)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大明山周边社区居民对参与生态旅游的看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13]。陈道品等(2009)在对广西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生态旅游可行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保护区自然资源为背景,生态保护为前提,瑶文化旅游资源为突破口,树立鲜明旅游形象,创新旅游产品,抓住时代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区域旅游联动,打造西南瑶族文化旅游圈,以促进千家洞自然保护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14]。范新宇(2007)以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自然保护区科普旅游开发模式[15]。结合广西花坪部级自然保护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湖泊、瀑布等旅游资源,确定其可开发的科普旅游产品有植物科普、动物科普、气象科普、地质科普、天象科普、生态科普、水文科普、民俗科普等。马宗福(2006)以广西百色古龙山峡谷漂流为例,探讨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过程如何针对其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16]。

生态规划研究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行之有效的生态旅游规划,因此,生态旅游规划一直受到生态旅游研究者和开发者重视。广西对生态旅游规划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理念在规划中的体现、景观规划、功能分区等方面。如郑文俊(2008)以广西猫儿山部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为例,从规划范围、性质定位、功能分区、旅游产品体系、旅游项目设计、资源保护、公众生态教育、生态旅游管理等多方面探讨生态理念在自然保护区旅游规划中的具体体现[17]。周志红(2011)以广西大明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为例,通过“一带八区”的功能区划定,以及道路交通与游览设施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与特色旅游项目的策划,在探索山地风景旅游区规划设计方面进行了实践[18]。李川(2008)以广西三江程阳八寨为例,研究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提出民族村寨旅游景观规划应在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学的基础上,贯彻保护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从民俗学的角度,给予旅游景观更多的文化内涵[19]。王婕纯(2008)以黄岭村的旅游规划为例,针对当前乡村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初级阶段所面临的问题,从资源整合、市场开发、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对策[20]。

生态旅游范文5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取得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1-2]。它不是人类向自然生态文明的简单回归,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实质上是对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扬弃,是一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相协调的新的社会结构模式,是整体性、革命性的社会变革[3]。其内涵可从4个方面理解:从自然观上看,生态文明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客观自然与历史自然的统一,人是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人的价值只是自然价值的延伸和升华,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内在价值也只是自然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从价值观上看,生态文明价值观要求摒弃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强调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价值观强调人地平等,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与生态系统之间,存在的权力是平等的,并且是相互依存、协调共生的。从发展观上看,生态文明发展观要求发展的强度必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发展的模式、规模及速度。只有把发展强度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消费观上看,生态文明消费观以实用节约为原则,在不影响人自身生存的前提下,强调生活方式的实用性。三峡大坝建成后,国务院在《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把三峡库区建成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维护长江健康生命”,这表明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三峡库区长期关注的重点问题[4]。秀山县位于三峡水库腹地,渝东南边陲,武陵山区中段,属云贵高原东北角武陵山脉二级隆起地带。其位置襟黔带楚,东连湖南,南接贵州,北通湖北,历来是渝、黔、湘、鄂四省(市)边区的物资集散地,多种文化在此交流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对推进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决策和实践意义。   1秀山县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条件   1.1资源基础   资源基础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根本条件。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土家、苗族民风民俗为秀山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条件。这些生态旅游资源有其自身显著特征。   1.1.1垄断性   “秀山花灯”被评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灯文化在秀山广为流传,几乎遍布各乡镇,这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具有一定垄断性,可成为秀山发展生态旅游的一大亮点。   1.1.2整体性和综合性   整体性和综合性是所有生态旅游资源的共性。由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及当地居民等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综合体在秀山能够找到很好的载体。从地形地貌来看,秀山既有高山隆起形成的盖顶草原(以川河盖为代表),又有中部较为平坦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被称为“小成都”的秀山坝子,也不泛“奇、幽、静”而著称的酉水河峡谷风光[5]。   1.1.3高投入、高收益性   秀山发展生态旅游需投入比传统旅游业高得多的开发和运作成本,且见效期长,这也是企业或个人不热衷于投资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因。但是,在秀山生态环境相对较好的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业也是一个高收益的产业。   1.1.4永续利用性   秀山发展生态旅游需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加以保护和提升,使区域内生态环境在稳中求升,从而得以永续利用、造福子孙。以地跨渝、黔两省市三乡镇的太阳山山脉为例,该地区被重庆市政府划为“市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00km2,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上千年树龄的银杏、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云豹、林麝等珍稀野生动物。这些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环境一旦得以有序、有效地利用,其产生的经济和环境效益将是永续的。   1.2交通和市场基础   秀山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重庆主城及周边区县,8小时重庆的公路建设贯通、2006年11月1日渝怀铁路开通客运及渝湘高速公路的建设大大提高了秀山的可进入性。此外,重庆市实施的通畅工程也使秀山内部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到景区景点的行路难问题得到很好解决,“两小时秀山”(重庆主城到秀山用时2h)已变为现实,“一小时秀山”也在加速实现的进程中。随着1997年重庆直辖,秀山也开始在武陵山区及重庆市范围内频频露面,知名度大大提高,走“边城”、看“花灯”、进“土家苗寨”已逐步成为重庆主城区市民休闲的重点,秀山的生态旅游也借此东风开始起步,并赢得重庆主城这个大市场。2001年秀山旅游接待人数仅6.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52.3%,2007年秀山年接待游客达2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8.9%,2010年,秀山年接待游客高达42.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4.7%。   2基于生态文明的秀山生态旅游经营策略   2.1秀山生态旅游业经营的要素构成分析   旅游地要发展生态旅游业,应以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的六大要素为基础[7]。在与之相对应的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等企业或服务机构上,运用区别于常规旅游业的模式进行经营管理。   2.1.1生态旅游餐饮和生态旅游住宿   现代常规饭店由于规模宏大,内部装修豪华,因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越来越明显。从目前秀山较高档次的饭店来看,基本以燃煤为主,且大部分都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对环境的污染相当大。为应对发展生态旅游业的需要,绿色饭店应运而生。绿色饭店不仅是饭店经营的一种新理念,更有具体的评定标准和动作模式,可参照浙江省旅游局制定的国内首部《“绿色饭店”评定标准》。就目前软环境和硬件条件来看,秀山县要完全达到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作为参考标准,促使秀山旅游餐饮业向着生态旅游餐饮发展。#p#分页标题#e#   2.1.2生态旅游交通   鉴于景区外部一般都是远距离旅行,因此出入秀山的交通方式因时间和距离等因素使其难以达到环保化、生态化,因此应努力促进生态旅游交通发展。生态旅游交通主要针对景区间和景区内部的交通,它是生态旅游景区中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也是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以太阳山和川河盖为例,目前基本没有旅游道路,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到游览道路对环境产生的分离和阻断作用,避免形成破坏生态和景观的廊道。一些核心生态景区不宜建设公路,应将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阻隔在外,景区内步道也尽量不使用钢筋混凝土等与四周环境不相协调的建筑材料,而应就地取材用沙、石、木质等天然材料。   2.1.3生态旅游景区   “生态”一词应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上可把生态旅游景区理解为一个大的生态环境或是全球;狭义即为生态资源富集的地区,也就是这些区域才适宜开展生态旅游活动,才可理解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由此标准可见,秀山的太阳山区、川河盖草场、酉水河风光等适宜发展生态旅游,应辟为发展的重点,明确生态旅游发展项目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前提和经营管理的基础。   2.1.4生态购物和娱乐   若要促成此构成环节的生态化,必须以旅游者为主题。经营者在旅游者进行旅游购物和娱乐时,应向其宣传旅游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理解,强化生态意识,对其行为和习惯进行引导,使旅游者能够自我约束,形成一种理性的旅游购物和娱乐,即生态购物和娱乐。   2.2依托秀山生态农业建设经营乡村生态旅游   对秀山县而言,经营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多重意义。首先,经营生态旅游利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求较完善的相关基础设施,这将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可拓宽农村人口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经营生态旅游,第三产业在农村得以大力发展,进而改变秀山农村单一以种植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第三,可促进传统手工农业向现代化生态观光型农业迈进,提高农业劳动生态率,以期达到农产品高商品率的优化状态。最后,利于保护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8]。   基于此,我们可探索2种秀山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的模式。(1)依托秀山坝子经营农业生态旅游。武陵山区乃至重庆市少有秀山这样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的平坝,平原田园景观在这里得以微缩。以清溪场镇为例,土家、苗族先民于此留下众多古迹,古孔明洞、古堰、古地道、古风雨客寨桥以及神奇龙潮湖、加上平坝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生态旅游资源在这里得以完美结合。在该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没有所谓的景区与核心景区,更没有界线之分,也没有景区管理员。处处即景,当地村民就是生态旅游经营与管理者,大家相互协作、分别经营,这种模式既能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又能灵活运作。同时,该模式给旅游者一种淡出景区的逆向思维,使其真正溶入到生态农业中去,大胆设计、创造出独特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模式。(2)经营钟灵水库库区生态旅游及太阳山森林生态旅游。政府、企业(如茶厂、太阳山林场)、村民三方合作,经营生态农业旅游。企业出资,当地居民出力、出资源,政府对内出台优惠政策,引导村民和企业发展旅游,对外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游客。   2.3实施生态旅游品牌经营战略   生态旅游品牌是旅游产品品质高低的象征,是市场有序竞争的产物,也是旅游经营走向优化的表现。由于地处武陵山区中段,因此各种因素决定了秀山的自然环境、地貌、植被等和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的武陵山区其他区县相似,具有很强的重叠性。要想在诸多同质生态旅游资源中打出特色,必须创造自己的品牌,因此实施生态旅游品牌经营战略尤为重要。通过建立品牌体现秀山生态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在旅游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独特的形象,使秀山作为生态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度得以提高[9]。   2.3.1生态旅游品牌的设计和建设   目前,秀山生态旅游呈现“散、乱、小”的特点。“散”即经营分散不集中,旅游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建设;“乱”指零乱,没有做出品牌,概念、名称模糊,无法给游客留下清晰的概念;“小”则指规模小,多以家庭或当地居民自己经营,相互之间只有竞争没有协作,难以形成规模,故不易做大做强。建设品牌首先要依据主要客源市场旅游者的需要和动机进行品牌定位。秀山生态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是重庆主城,通过与主城旅游者的沟通和问卷调查得知,秀山远离重庆主城,相对封闭独立的自然、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秀山花灯”及少数民族文化,是吸引主城游客的最大亮点。因此,首先推出的应是“秀山花灯”这一品牌;继而依托洪安“边城”、梅江民族村(其民族小学是重庆唯一一所苗汉双语教学的小学),打“边城”、“民族村”两张品牌,彰显少数民族文化;最后将秀山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与上述人文景观相结合,经营秀山生态旅游品牌。   2.3.2品牌经营策略   一是全民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和经营观念,目前该区居民还缺乏品牌经营观念,旅游经营者需加强宣传促销力度使其具有持久性。二是避免品牌形象模糊,可理解为个性不突出、定位不明确等[10]。品牌的选择上应紧紧围绕重庆少有、武陵山区不多、秀山独特的资源来定位,如花灯、民族村等旅游符号都是品牌定位的首选。三是对品牌进行整合营销,将旅游的六要素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经营、管理、销售,提高营销的效率和效果。最后即进行差异营销,与武陵山区周边各县旅游目的地间实施严格的市场区隔,相互协同避免同质、同类竞争[11]。以“花灯”品牌为例,因邻近的贵州、云南都有相似的花灯歌舞,秀山在进行品牌宣传战略时必须强调“秀山花灯”,与之区别开。  #p#分页标题#e# 2.4发展可持续生态旅游,以保护促经营   可持续生态旅游的开发与经营已经成为生态旅游经营的发展方向和终极目标,但到目前为止,开发和保护的程度如何才算是可持续发展尚未有科学的衡量标准,必须依据具体旅游地和旅游业发展情况而定。应统筹考虑秀山当前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及资源现状和发展趋势,理性评估秀山生态旅游发展的潜力和环境承载能力[12]。目前,秀山旅游业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开发过度不可抑制的局面。因此,把握好这个“度”是秀山生态旅游经营可持续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维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3结语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旅游发展方式的转变。位于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秀山县并不缺少战略性旅游资源,关键是要在生态文明导向下,转变旅游经营模式,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当地经济进步,以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范文6

[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文化;生态保护;经济效益旅游文化具有旅游行为综合性、时间空间延展性以及景观意态的趣味性特征。旅游行业在发展中要具有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旅游文化。生态旅游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以及维护人民生活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重视生态旅游以及旅游文化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1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

(1)生态旅游具有可持续化的特征。生态旅游就是利用地理优势、人文民俗作为主要的吸引物的一种旅游形式。生态旅游对于文化的完整保护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生态旅游理念之下进行自然以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生态旅游是认识自然、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经济进步、环境价值综合利用的有效体现。生态旅游对于生态环境、民族风俗以及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使游客领略原始的自然风光以及民族文化,对当地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生态旅游的文化意义。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元素,在民族、地区的发展中,不同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以及生产方式逐渐地形成了属于本地区的民俗习惯。在生态旅游中,通过挖掘不同的民俗特征、文化元素,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文化是生态旅游的关键。生态旅游是通过文化发展旅游行业,是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生态旅游要以人文资源为基础,通过在民族风情中挖掘文化价值,整合历史遗迹、宗教文化,将生态旅游与经济有效的融合,通过文化凝聚、传承传统的精神,利用文化的凝聚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生态旅游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核心发展。在进行旅游文化研究分析中,部分学者认为旅游文化反映了观念形态,是一种渗透在旅游活动以及环境中的理念,充分地体现了旅游观赏以及人际交流的实践性。也有人认为旅游文化作为一种产品,消费的层次较高,其会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效益。而基于文化的角度发展旅游是必然的趋势。在进行旅游文化的发展中最为关键的就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将自然环境与文化遗产有效的融合,挖掘其内的文化价值,在文化与旅游的互为补充之下,相互促进,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路径

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的融合,基于文化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实现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

(1)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背景。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以及发展,都与社会生产力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也日益明显。旅游具有综合性、时空性等的特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在社会的发展中,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也充分地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生态环境的毁灭作为代价。而生态旅游、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旅游发展中,将生态与旅游文化有效的融合,将“文化自觉”作为文化活动,对于旅游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积极的作用。

(2)增强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自主性。生态旅游与文化旅游与所在地区的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具有密切的关系,与当地政府、居民在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潜在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挖掘生态旅游的卖点,将其作为优势进行文化旅游的开发,自觉成为文化、生态旅游的主体,充分地利用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的优势,通过发展的眼光分析文化资源。人作为环境的产物,文化则是人类发展的产物。在历史、客观以及现实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形成一个积极的、充满文化氛围的价值取向,对于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对传统的农耕文化挖掘,基于自然发展的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基于现展的角度,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关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发展,推动文化发展,是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键。人的主观意识在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中,要在整体上,通过包容的眼光分析问题,基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问题;人作为文化发展、生态旅游的关键要素,要明确自身在自然发展中的作用,将自身的本体意识与自然有效的融合,实现自觉主体以及自然环境的共存。因此,在进行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中,要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的发展理念。

(3)保护传承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之路。科学保护、适度开发是推动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键。基于环境保护为基础,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是推动文化积淀、生态发展的关键。在进行各种建设活动开展之前,要基于生态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空间规划分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避免生态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的出现,真正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关键。因此,生态平衡是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关键,基于经济的角度进行分析,要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生态平衡的保护,在进行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开发中要将生态保护作为主要的原则。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的关键就是“文化”“生态”,在开发中,要通过科学规划避免出现环境污染等饮鸩止渴的问题。基于现有的文化元素、历史文化、生态环境,明确农业、文化旅游项目,通过生态文化发展的方式合理进行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的统筹规划。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可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也可以利用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中,人文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具有鲜明民族品格、浓郁原始文化、历史韵味的文化,则可以吸引大批的旅游群体。将当地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融合文化元素,可以满足游客对文化的好奇心,也可以传承传统的文化。通过旅游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一项互惠互利的经济、文化、环境发展模式。通过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有效融合,实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宣传效果,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其产生的不良影响也是必须要正视的问题。如果文化的主体意愿、民俗文化传统性失真,则不利于生态环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在进行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发展中,要将文化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关键因素。也就是说,在进行生态旅游发展中,要重视旅游文化,明确文化主体的重要性。通过政府、政策等给予一定的支持,达到加强当地文化主体的文化自觉性,提升生态旅游与旅游文化融合,提升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

3结语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发展的理想形式,通过将旅游、生态以及经济、社会几个方面有效的融合,挖掘其内在的、深层次的文化含义,对文化的传承、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刚.从“生态自觉”到“文化自觉”:弄拉康体养生旅游建构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9.

[2]何楚千.新生态旅游文化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关系探讨[J].戏剧之家,2018(10):119.

[3]王汉祥.中国北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7.

生态旅游范文7

关键词:安徽黄山;生态旅游;营销策略;4P营销理论

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多次被提及,许多地方政府着力促进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上近年来人们对生态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从而促使一些以生态旅游为主打的地区加大对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的研究。安徽黄山作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效益。安徽黄山的生态旅游也必须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行动中,所以安徽黄山生态旅游的发展问题成为探讨问题的重中之重,对其生态营销策略的研究在当前至关重要。

一、安徽黄山生态旅游现状分析

(一)安徽黄山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布局趋于合理。“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是旅游业发展的支柱,应协调发展,使游客在旅游中对旅游从业者提供的服务感到舒心和满意。目前,黄山风景区正在由单一的观光型旅游经济向全面的产业型旅游经济转变,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生态旅游产业,为游客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2.旅游行业管理逐步完善。黄山风景区不仅是我国的5A级风景区,也是中国热门生态旅游城市之一。黄山市委市政府为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制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在黄山风景区认真严格的执行下,黄山风景区发展迅速,蜚声国内外,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逐年攀升。3.黄山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随着黄山市生态旅游不断的向上发展,生态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显著。黄山风景区以徽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形象越来越为大众所熟知。该地区的居民也依靠这些旅游资源,人均收入也逐年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也获得了增长。

二、安徽黄山生态旅游市场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是黄山风景区最大的优势,景观壮美独特,不仅有“五绝三瀑”和“六大景区”,还有大量展现古老徽文化的历史人文景观。2.独具品牌优势。黄山风景区不仅是5A级景区,还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黄山一直享有很高的盛誉。黄山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也可以说是黄山的象征甚至是安徽省的象征,那就是迎客松,安徽卫视的台标就是以迎客松为主体设计元素。3.消费市场广阔。安徽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中东部地区,东部是经济发达的江浙沪地区,该地区人口达1.63亿,并且还是黄山风景区的主要客源市场。同时,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其良好的区位优势,使得安徽黄山风景区的吸引辐射范围更广。

(二)劣势分析

1.交通不便。交通一直是黄山风景区的硬伤,因为黄山处于山地丘陵地带,大多数交通主干线直接绕开了黄山地区。虽然现如今黄山的交通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旅游高峰期,铁路、公路和航空的承载量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压力。2.基础设施不完善。黄山风景区的基础设施一直饱受诟病,也是黄山风景区收到游客投诉最多的问题点,尽管黄山市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受自然环境承载力和黄山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依然无法满足所有游客的需求。3.生态资源保护不力。黄山风景区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有所欠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游客在游览观光的过程中有意或无意的对景区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景区工作人员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些破坏行为可能无法及时阻止;二是大多生态旅游资源是及其脆弱的,一旦被破坏就无法再生,并且目前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三)机遇分析

1.政策的高瞻远瞩。黄山市在该市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都对黄山风景区的发展予以高度关注,黄山市政府将采取积极的政策来发展黄山生态旅游事业,这对黄山风景区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发展机遇。2.国民收入水平提高,节假日增多。近年来中国经济正在以中高速的高质量发展中,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列入了法定节假日范围内以及个别假期有所延长,人们可利用的空闲时间增多,国内旅游市场对生态旅游的需求也正在逐年上升,这将有利于黄山生态旅游消费市场的进一步扩大。3.中部崛起战略。我国在近年来一直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部崛起战略又有了新的内涵,那就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中部崛起战略将有利于黄山风景区进一步打开中部和东部的旅游消费市场,还可以借此机会,积极发展完善生态旅游事业。

(四)威胁分析

1.同类型旅游业的竞争。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国内各地方政府、旅游部门都非常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安徽省外的湖南张家界、湖北神农架、四川九寨沟等,以及安徽省内的池州九华山、安庆天柱山、滁州琅琊山等,这些风景区都有各自的旅游特色,是黄山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有力的竞争对手。2.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黄山生态旅游存在着开发不合理的问题:有些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旅游资源利用率较低;景区内的个别景点因管理不当,造成了破坏和重复建设,还有景区内的一些旅游商品价格存在不合理的现象;还有黄山当地部分酒店缺乏有效的管理,其服务质量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山生态旅游业的形象产生了威胁。

三、安徽黄山生态旅游营销策略现状分析

(一)产品策略

黄山风景区相继开发了西海大峡谷、光明顶、迎客松、天都峰等景点;建设了玉屏索道、云谷索道、百步云梯等登山步道,玉屏楼宾馆、排云楼宾馆、光明顶山庄等酒店、民宿,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游、赏花游和避暑游。观光游主要是安徽黄山风景区内的六大景区,分别是玉屏景区、北海景区、温泉景区、白云景区、松谷景区和云谷景区。赏花游主要是黄山风景区南大门外的黄山花谷,初春时节,谷中百余株鲜艳如霞的宫粉梅悄然开放,在春风里摇曳生姿,让人忍不住走近,驻足观赏,拍照留念。避暑游主要是盛夏时节,安徽黄山内一些景点成为了避暑胜地,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只有16度~20度,全山酒店都不配备空调,夜晚入睡还需盖棉被,曹文埴的“四月始知春,一岁竟无夏”正是黄山气候最恰当的写照。2020年4月,安徽黄山入选“2020中国避暑名山榜”

(二)价格策略

安徽黄山风景区的门票价格目前分为平旺季和冬游两种,平旺季即每年3月1日~11月30日;冬游即一年中的1月、2月、12月。针对持有证件的军人、老人、学生等,实行免票或优惠政策。2017年,黄山风景区挂牌价平旺季230元/人次,冬游150元/人次。根据国家有关降低景区门票价格的意见,黄山市将黄山风景区平旺季门票价格下调为190元/人次,淡季价格仍为150元/人次。具体的门票价格以及近些年来的价格变化可以参考表2。

(三)渠道策略

针对散客,微信、微博、官方网站、咨询电话等是黄山风景区与游客建立沟通联系的主要渠道。针对团队,旅行社、在线旅游、企业团体等是主要游客来源。其中,旅行社是除散客以外的最主要的渠道。黄山旅游官方平台独家活动门票模块也已经上线,并实施在线预订,此举可以进一步保持黄山旅游平稳运行,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避免游客扎堆。根据预订流程,游客可进入黄山官方旅游平台“江淮大地游”预定门票,或关注黄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点击“订票”进入。可以通过选择比赛日期、购买的门票数量和填写真实姓名信息来进行预约。每个订单最多可为5人制作。成功付款后,凭预约短信和有效身份证件就可以顺利进入公园。

(四)促销策略

2020年,黄山风景区广告宣传主要在安徽地区的报刊、电视广播和互联网三种媒体上进行投放。2021年,进一步扩展了广告投放的媒体范围,大幅增加了投放资金,除了原有的媒体,还增加了户外广告牌、公交站宣传栏等,并且还在省外的主要客源地市场投放了广告,比如在江苏和浙江部分开通地铁的城市内,在地铁车厢投放黄山生态旅游广告。在加大广告投放的同时,黄山市也加强了与主流媒体的沟通,黄山迎客松品牌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人民网、安徽卫视及安徽日报等纷纷亮相。另外,安徽黄山每年都会固定举办一些节会活动,如黄山迎新春健身跑、黄山国际旅游节、黄山油菜花摄影大赛等。2020年举办了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围绕“相约徽州、乐享山水”主题,开展多项户外体验活动,将体育与文化、旅游、生态资源、农业等领域深度融合。

四、安徽黄山生态旅游主要问题分析

(一)产品问题

一方面,安徽黄山风景区目前主要的产品类型还是观光游和赏花游,旅游产品主要是迎客松、云海、奇石等,旅游产品单一;另一方面,黄山风景区虽拥有有世界地质公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等多个旅游产品,却未进行系统挖掘和开发,旅游产品更新缓慢,造成黄山风景区只能依靠“迎客松”这一卖点的情况持续至今。此外,黄山生态旅游产品在体现当地文化特色这一块还存在问题,旅游产品中徽文化的特色不够突出,没有反映出黄山风景区生态旅游的独特之处和历史文化内涵。

(二)价格问题

黄山风景区目前的挂牌价为:平旺季190元/人,冬游150元/人。而中国5A级景区2017年的平均门票价格仅为96元,黄山风景区所在的皖南地区平均价格为98元。与周边同类型景区横向比较,门票价格偏高。比如,安徽绩溪龙川景区挂牌价65元/人,江西庐山风景区挂牌价150元/人同为皖南山区的山岳型景区,安徽池州九华山风景区挂牌价50元/人,安徽安庆天柱山风景区挂牌价150元/人。较高的定价使得相当一部分游客被分流至其他景区。

(三)渠道问题

黄山市生态旅游营销渠道较为狭窄,营销手段比较单一。现阶段,黄山风景区虽然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络平台,也在宣传自己的特色旅游产品,但网页设计不够与时俱进,缺乏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导致网络营销效果不佳。还有就是新兴市场开拓不够的问题,通过携程、途牛、飞猪、同程等旅游APP提供的数据,对去过安徽黄山风景区的游客进行统计分析,初步总结出安徽黄山风景区旅游客源市场的特点。首先是对安徽省省内游客的分析,省内游客主要还是以黄山、合肥的为主。然后再对省外游客进行分析,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等周边省份,在省外游客源占50%以上。无论是散客,还是旅行社、户外拓展公司组织的团队游客,黄山风景区在安徽省内及周边江浙沪地区主要市场的占有率没有明显变化。

(四)促销问题

黄山市在旅游宣传促销活动中,对黄山市生态旅游的特色性内容的宣传和促销的不够突出。尽管历代文人雅士在观赏美景的同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流传至今的就有2万多篇(首),其中就包括李白曾作诗吟诵,以及流传千年的关于轩辕黄帝来黄山炼丹升仙的故事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黄山风景区旅游商品市场的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发挥连带作用,未能提升黄山市的旅游商品市场影响力。

五、安徽黄山生态旅游营销策略优化

(一)产品优化

产品开发策略一定要打破原有的模式,不能为了开发产品而开发产品,一定要把黄山的特色发挥出来。首先就是要赋予黄山生态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突出自身特色。旅游产品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载体,应当拥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能够代表当地的民风民俗文化和旅游区域形象。对黄山生态旅游产品的推广,要尽可能使用徽文化的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生态旅游产品与安徽当地的历史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徽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还有就是黄山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应当重点充分发挥其徽文化的特点,徽文化就是其鲜明的特色。此外,就是充分利用未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打破原有的“五绝三瀑六景区”旅游产品固定模式,开发新的生态旅游产品,这样不仅能吸引新游客,还能留住老游客。

(二)价格优化

面对黄山风景区门票价格相较于周边景区偏高的情况,建议适当降低门票价格,用最大限度的性价比吸引游客。黄山风景区淡旺季明显,要让旺季更旺、淡季不淡,必须重新设定门票价格。建议采取市场渗透定价法,降低旅游旺季门票挂牌价。同时,考虑到黄山风景区内的一些景点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建议挂牌价比竞争对手高一些,比原先的价格低一些,大概控制在每个人在130元~150元之间。在旅游淡季,黄山的一些生态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不及周边景区,可以采取略低于主要竞争景区的挂牌价,将淡季门票挂牌价控制在每人90元~110元之间。除此之外,还可以在节假日期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激发出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前宣传保留游客。

(三)渠道优化

采取渠道差异化的策略。比如将安徽本省城市,作为主要市场进行开发,可以采取市场渗透战略,扩大市场份额;针对江苏、浙江等消费力较强的市场,可采用市场开发战略,通过、包干等形式激发旅行社的积极性,拓展市场规模。同时,黄山风景区还应加强与太平湖风景区、西递古村景区、木坑竹海景区、丰乐湖景区等周边景区的联动,通过建立景区联盟,设计“黄山风景区+”旅游线路,充分发挥全域旅游优势,共享区域旅游资源。

(四)促销优化

生态旅游范文8

生态旅游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1]。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2]。而国家公园是当今国际社会保护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之一,不仅能有效保护自然和文化资源,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其经营和管理模式是世界上公认的解决开发与保护的最好的一种方式[3]。国家公园最重要的是其生态保护功能以及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环境教育的功能[3]。一方面,国家公园不同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强调的是绝对保护,生态旅游活动在自然保护区内是不允许开展的;另一方面,也不同于部级风景名胜区,部级风景名胜区难以包含“荒野”这个现代人极为重视的概念,开展的旅游活动称不上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更谈不上培养国家意识。只有国家公园能够两者兼得,自然和历史留给我们的财富不是属于哪一个地方,而是属于全国人民,一方面通过国家公园能够保护自然使其永世长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国家公园让国民欣赏壮丽的河山并在其中休闲娱乐[4]。因此,国家公园的发展理念和功能决定了国家公园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国际上也都是以国家公园来支撑生态旅游发展的,通过国家公园的发展,一方面给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场所,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公园的教育功能,能使更多的人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最终使生态旅游从小众走向大众,在保护中发展旅游,在旅游中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近些年来,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期,云南省又是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省份,已一跃成为世界上生态旅游爱好者追逐的天堂,而云南省生态旅游业是靠国家公园来支撑发展的。地处东南亚的东盟也是世界著名生态旅游胜地,东盟的国家公园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依附在自然风光上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生态旅客前往,使东盟国家成为世界著名的生态旅游中心之一,由国家公园支撑起来的生态旅游产业在整个旅游业中的比例越来越高。中国与东盟在基于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产业上在许多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又在不少地方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互补和共振作用强,两地在国家公园层次上开展生态旅游合作具有良好的条件。

双方基于国家公园发展生态旅游业合作的基础

云南和东盟各国之间具有水陆相连的地理区位优势。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毗连,边界线长达4060公里,水路与柬埔寨、泰国相接,具有形成生态旅游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良好区位条件。云南与东盟国家“山脉同缘,江河同源”,具有地缘优势、亲缘优势、人缘优势、史缘优势和文缘优势[5],这是双方开拓生态旅游市场无与伦比的优势。云南历来就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条。有4条国际河流流经或发源于云南,其中澜沧江-湄公河是世界流经国家最多的少数国际河流之一,成为东盟与中国天然连结的纽带,在云南境内长1247公里,顺流而下,可抵达泰国;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构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色生态旅游区。中国与东盟文化相近,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正式文化交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祖籍云南的郑和其事迹至今仍在东南亚国家的民众中广为流传,已成为东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云南与东盟水陆相连,许多民族跨境而居,和睦相处,语言相通,民俗相近,社会文化相互融汇,形成较强的社会文化纽带,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也为云南-东盟之间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和条件[6]。地理区位上能使双方生态旅游者往来便捷,减小交通成本;文化上的认同能很好的促进相互理解,减少意识形态上的不必要的麻烦。基于地理区位上和文化相互认同上的优势,使双方国家公园具有良好的地缘和文化上的合作基础。

中国与东盟的国家公园从资源本底上来说同西方国家公园有较大的差异。西方的文明是建立在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人地对立,他们的国家公园建设之初都是将原有土著居民迁出,国家公园内较少存在人文资源,生态旅游注重的是纯粹的自然[7]。所以他们的国家公园在管理上要考虑的因素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而中国和东盟国家基于东方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思想,国家公园在建立之前,内部就早已存在众多的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的景观,人文社区多,利益相关主体也多,这给中国和东盟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也说明了东盟和我国的国家公园照搬西方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是走不通的,必须要找到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途径。我国发展国家公园是摸着石头过河,普达措国家公园自开业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客观上刺激了很多地方政府发展国家公园的兴趣,但同时也导致了商业化氛围越来越严重,如今中国的国家公园发展已走上了一个“十字路口”。而东盟国家的很多国家公园也面临发展与保护的双重矛盾,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双方存在合作探讨的必要。

双方合作的领域

中国与东盟国家公园应该怎么发展,需要有一个平台来具体负责在学术层面定期地召开双方专家共同探讨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开发的具体模式,可以设立“中国-东盟旅游学院”。同时设立学院研究基金,以资助双方专家进行具体的研究。当前,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国家公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管理方式(国际上通行的有国家垂直管理模式、地方自治管理和综合管理三种模式),才能更好地支撑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研究应该以何种方式才能更好的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让国家公园内的人文社区的社会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需要研究国家公园的解说系统及其教育功能;需要研究公众参与国家公园管理的方式;需要研究国家公园的保护机制以及国家公园内生态旅游本土化的问题等方面。一旦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将会对双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双方具有合作开发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的地理区位和生态旅游资源方面的基础。通过整合双方各具特色的国家公园旅游资源,联合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打造统一的生态旅游品牌,统一营销,对欧美和亚太地区生态旅游者来说无疑将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例如,我们可以将东盟的一些海景类国家公园同云南众多的山地类国家公园进行整合,共同打造山海大国家公园,强强联合,还可将东盟偏文化类国家公园同我国的高山草甸类国家公园联合起来。总之,通过双方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可以推出众多的不同类型的极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产品。#p#分页标题#e#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环境意识的提高,中国出现了群体庞大的大众生态旅游者(我们把生态旅游者划分为大众生态旅游者、专业生态旅游者、社区体验生态旅游者、生态休闲旅游者四类),而东盟国家最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经济也带动了生态旅游消费群体,两者地理位置相近,来往交通便捷。只要双方国家公园到对方加大宣传力度,政府给与一定的支持,双方互相成为对方的生态旅游海外客源市场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现在中国大陆游客对东盟国家的旅游资源理解还仅限于东盟国家的观光旅游和文化旅游产品,而对于东盟众多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知之甚少,这需要对方的国家公园到中国来宣传,打开中国巨大的生态旅游市场。由于中国的国家公园刚起步,因此仅靠现有的条件还不足以吸引东盟国家的生态旅游者,这需要中国的国家公园积极同国内知名旅游品牌绑定在一起,以加大东盟的生态旅游者对我国国家公园的关注。(1)各个国家要建立各自通往各个国家公园的立体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要根据各个国家的资源特点来建设,可以以高速公路为主体,配合航空、铁路、水路等各种交通形式。具体到云南,要以航空为主体,高速公路、铁路为辅的立体交通网络,鉴于云南已修建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丽江、普洱、腾冲等机场,现在要做的是尽快开通省内机场之间的航线。打造云南省国家公园2小时交通圈。(2)要尽快打通云南省省内机场至东盟十国重要国家公园依托城市的交通网络,这个交通网络要以航空为主体,如果条件许可,可尽快升级云南省内机场为国际机场,开通相互之间的航线,精简通关繁琐程序,使云南省各重要国家公园依托城市能方便、快捷地到达东盟重要的生态旅游城市,打造云南-东盟重要生态旅游城市5小时交通圈。(3)尽快开通云南-东盟重要生态旅游城市与欧美等西方重要城市之间的航空线,增加航班,使欧美等高端生态游客能快捷地到达云南-东盟重要生态旅游区。

云南和东盟之间自古以来留下了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茶马古道和滇越铁路就是连接双方的最重要的遗产廊道。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一条辐射滇、藏、川西南边疆地区及缅甸、南亚国家的民间贸易通道,沿途留下了大量的线性文化景观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世界认识云南边疆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现在的茶马古道已形成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8]。滇越铁路从中国昆明至越南海防,全长854公里,沿途景观优美,也是历史上连接云南与东盟的贸易大通道,由于历史原因,法国人对滇越铁路有着深厚的感情,滇越铁路虽然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在法国却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双方的一些国家公园本身就是这些遗产廊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双方国家公园可以利用这些文化遗产廊道在资源保护、市场开发、旅游线路组合、解说系统等各个方面通力合作,开展文化遗产旅游,吸引欧美等第三国高端生态文化旅游者。

鉴于目前双方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人才交流甚少的情况,双方应加大人才交流合作力度,取长补短,通过不同层次管理人才的交流,使双方的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经营的观念和理念得以碰撞,更新,营销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得到充实。在人才培养上,依托设立的中国-东盟旅游学院专门负责培养双方急需的生态旅游人才。同时,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很多院校都设有生态旅游类专业,特别是双方的很多林业院校,都具有培养生态旅游人才的良好基础,双方可积极开展师资交流、互派留学生以及生态旅游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的合作,联合培养适合中国-东盟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生态旅游的能力,双方可以互派专家到对方社区进行相关的培训,特别是语言培训,以减小社区居民在接待对方生态旅游者时的障碍。根据无国界旅游的需要,我们应有针对性地讨论和研究对互免签证、互通车辆、自由换汇、关税、信息、安全等方面问题的具体实施和解决办法,通过立法的形式抓紧出台针对这些亟需领域的旅游法律法规,实现双方互免签证区的全面旅游对接,从而为及早消除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公民自由出行的限制提供法律制度上的保障[9]。构建双方生态旅游信息共享网络,旅游信息共享不仅仅是双方生态旅游资源信息和管理信息的共享,还应该包括构建双方酒店、旅行社、交通网络预订的电子商务信息发展平台。构建双方旅游危机应急处理系统。生态旅游是一项危险性较高的活动,一旦某一方国家公园发生较大的危机,可以通过应急处理系统,迅速调派出相关专家和专业设备进行处理,使国家公园的损失能够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