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问题探究

媒体艺术设计实践性教学问题探究

摘要: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且寻求对策,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切实提高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必须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以及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精准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科学构建;精准育人

纵观目前各大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各企业的用人情况,不难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抱怨学校没有教会他们任何东西,导致被企业弃用,而用人单位则抱怨现在企业为了让毕业生顺利上岗,不得不进行二次培训,浪费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不是“老师没有教、学生没有学、用人单位要求高”,根本的原因在于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上跟不上形势,导致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技能性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提道:“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其中特别提出了“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其中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则是重中之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效果未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探讨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寻求对策,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所凸显的问题

1.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生产一线的生产、管理高级人才,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需求,高职教育体系必须与行业、企业对员工的技能要求一致。但是就现状看来,其原因主要在于: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真正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的,循序渐进地从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从而掌握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现行的实践性环节教学仅仅解决了与理论知识相对应的“点对点”的问题,无法到达综合实战训练的目的。就目前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来看,内容设置多为课程项目和虚拟项目,例如在“摄影基础”理论课后设置“摄影实践”实训,在理论课“数字视频编辑”后开设“视频短片剪辑”实训,综合实训则以虚拟项目为主,这种类型的实验实训项目,教师会对其进行理想化安排,这样的安排固然能够达到训练学生技能的目的,但是这样的理想化操作,往往规避了非常多的突发状况和随机问题,这样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是针对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归纳式”实践,而无法满足实践性教学的核心任务,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看来,实践性环节安排过于“概念化”“书本化”,极易造成“缺哪儿补哪儿”的尴尬局面,这种“碎片化”的安排模式,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技能的系统性掌握。

2.师资结构不合理,教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最终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真正能为企业所用的毕业生,完全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其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由于目前的高校用人制度所限,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来源于各大高校的应届的硕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普通高校培养的基本是理论性人才,对于实践性教学无论从知识储备和技能储备方面都有欠缺。例如本专业曾经聘请过一位某知名艺术院校毕业的硕士生来从事影视后期制作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这位老师非常圆满地完成了与该课程有关的影视语言部分的授课,但是当课程进入到实践性教学环节,该教师的短板即暴露无遗,无法胜任实践环节的教学,无法应对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的种种技术性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力是无法胜任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3.校企合作课程流于形式。校企合作是被各大高职院校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语,校企合作直接关系到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但是就目前现状看来,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是制约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另一个因素。现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纸面上,真正的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学校和企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不统一,企业的目的是盈利,而学校是为了育人;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学校的课程内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而企业的教学内容又缺乏对人才培养的全局观念。因此造成学校对企业对技能的要求把握不到位,不能合理有效的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导致实验实训内容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课程实践。

二、改进高校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对策和方法

1.以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系统性安排实践性教学。以岗位技能需求为目标,坚决杜绝“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碎片化”实践性教学安排模式。为了能够系统合理的安排实践性教学,需要学校深入的走访业内各个类型企业单位,真正了解各类型的企业需求,从施教者的层面了解和分析企业需求,同时邀请企业一线的管理人员真正意义上的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这样,学校从理论教学层面,企业从实际操作层面确定教学内容,做到课程内容对应职业标准,教学内容对应生产流程。针对岗位对技能的要求,采取模块化的实践性教学架构,将实践性教学内容分为“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能力”以及个性定制化的“创新能力”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分别对应学生毕业后的“初次入职岗位”和“迁移岗位”。其中“基础技能”“核心技能”对应“初次入职岗位”,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则对应“迁移岗位”。首先,“基础能力”和“核心能力”应该是该行业的入职基础能力,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后期制作方向为例,在该层次的教学内容中应加强绘画基础、构成基础、摄影基础以及音视频剪辑基础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拍摄能力以及后期剪辑能力。之后,开设企业参与的拍摄与剪辑类实践性课程,对以上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将已经具备的单个技能进行组合运用,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旨在锻炼学生的基础专业能力。同时,为接下来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2]。而“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在行业发展进步的重要能力,即岗位迁移能力,该能力直接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够在该岗位上得到发展和进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入职能力之后,需要的则是所有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我们依旧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影视后期制作方向为例,学生进入行业以后的第一岗位是:摄像、灯光、剪辑等一线职位,而他们的迁移岗位则是执行导演、后期剪辑总监、影视包装工程师等等,而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可以在“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模块中得以训练,在该模块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即组成团队进行完整的项目制作,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整个项目的操作过程,熟悉每个岗位的技能要求;而在第二阶段“创新能力”训练中则采取“个性化定制”“因材施教”的模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特长选择岗位进行训练。在这个阶段则需要企业的深度参与,过程中企业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起到了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监督工作进度、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等诸多作用,而学生在这个阶段唯一的角色就是企业员工,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整师资结构,强化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师资方面,目前高职院教师大多是来自本科院校的高学历人才,但是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而缺乏实践经验,针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应该“走出去、请进来”,即让教师真正的走进企业,充分了解企业的生产、管理、运营等各个方面,将他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提升实际操作经验,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自己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为企业生产出谋划策,这样才能让理论知识“落地”,从而能更好地胜任高职院的教学工作。同时,还要积极聘请相关企业的领导、主管以及优秀员工来校开办讲座、参与教学,企业的一线员工带着项目进入课堂承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授课。

3.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实现精准育人。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对培养学生的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就企业而言,他们所看重的是学生能否第一时间上岗,为其创造价值。对学校而言,作为施教者,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提高以及满足其终身发展的需要[3]。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中企业的介入,加强课程衔接,在学生有适度的理论知识之后,共同研讨开发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进行精准的实践性环节训练,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学校为主、企业为辅的实践性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实践性课程开发项目中,课程标准对应行业标准,开发相关课程资源及实训案例,引进企业的实际案例作为学生实训课程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逐渐掌握企业所需技能。同时教师到企业当中,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企业提供服务,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实践性课程开发提供依据。而后,将企业实例进行总结梳理,将所需技能植入到对应的课程中去,这样可以使校企双方的教学内容得到一定程度的协调[4],有效地避免了校企教育的“时间差”,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相关实践性课程与企业需求的贴合度,同时也能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在教学方法上,学校应该尽量营造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开展实践性教学,教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监督和帮助的作用,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将课堂真正的还给了学生,这样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便于学生真正掌握技能。所以,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所在,只有科学系统的安排实践性教学、组建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学校企业双方深度合作开发实践性课程,才能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5]。

作者:杨晓笛 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