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数字化范例6篇

媒体数字化

媒体数字化范文1

关键词 传统媒体;网络融合;大数据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078-02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的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的新闻媒体发起了一个巨大的挑战,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巨大的存储能力,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更为全面快捷。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娱乐、微博、动漫游戏等众多数字媒体产业的蓬勃发展,数字媒体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兴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也在重点推动数字媒体的产业化进程。

1 传统媒体的衰落

传统媒体具有先天的不足,当今时代每时每刻需要传递给人们海量的信息,使得编辑工作比较繁重,任务量巨大。信息追求的是时效性,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可谓争分夺秒。哪一家媒体率先对热点的新闻做出报道,就占据了主动,进而成为新闻战争的胜利者。传统媒体在此方面具有很大的滞后性,市场需求发生的重大变化使得完全依赖传统媒体的企业经营状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近日,英国老牌报纸《独立报》宣布停止发行纸质版,所经营的业务全部将转型为互联网新闻产品。2013年初,《新闻周刊》已经宣布全面停止纸质版,将其产品转而改为单纯向互联网。同样的情况在国内更比比皆是,近百家报纸休刊转而退出自己的新闻客户端,转变了向读者传播信息的渠道。这些已经释放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曾经,影响着几代人的传统媒体在每个清晨都会如约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办公桌上的一杯茶,摊开一份报纸,这样的场景已经很难重现。

随着时代的进步,只要有网络,数字化媒体就可以载入内容,人们就可以阅读世界此时此刻所发生的一切。在新的世界里,人们几乎永久处于在线和沟通状态,每个人都在公共空间表达意见,并且有多种多样的声音被听见。

新型数字化媒体给当今时代带来了深刻变化,使得人们不再仅仅依靠电视、广播和报纸来获取新闻资讯,通过数字技术、互联网、移动终端媒体等,就可以给读者带来崭新的体验和乐趣。

2 新媒体的兴起

当今社会,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传统新闻媒介的日子举步维艰。就实际情况而言,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有着各自的优势,例如,传统媒体主要给人的感觉是内容比较严谨,信息相对来说比较权威,更贴近百姓的生活,贴近实际新闻的内容;新型媒体给人的感觉是互动方便,传播也比较迅速。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两者可以实现资源互补。我国当前对于数字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全国已经建立了14家部级数字出版基地。“十二五”期间,国内一批很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将发展的重点投向了数字出版产业群,如腾讯、完美世界等。与此同时,已经形成了一大批富有创意的以猪八戒网为代表的数字出版内容创意和版权交易产业集群。

数字期刊、电子图书、网游动漫等数字化产品在媒体出版产业所占的比重在逐年增高。一些传统媒体也在努力寻求各种手段主动契合微博、微信、网络客户端的传播特性,支撑自己的发展。主动拥抱互联网是传统媒体自身发展的努力和尝试。已经休刊的媒体做到“新闻不打烊”,继续为读者提供阅读服务。中国的媒介正在逐步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数字新媒体是信息科技和媒体产品的结合,也是未来媒体生产和发展的方向。

3 新闻媒体的出路

首先,数字化时代的新闻媒体是一个海量数据集中的行业,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如果能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挑战,即可有能力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占得先机。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媒体不再仅仅是断断续续的消息,而可以看成是由各种各样的数据来组成,本质其实可以看作数据分析的过程。将数据赋予背景,就成为了信息。我们要做的就是运用各种各样的工具对每时每刻所挖掘的数据做出正确的决策。

现阶段,媒体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大都出现在了各家媒体的显著位置,一些资金比较雄厚和和拥有战略眼光的新闻媒体,相应开设了自家媒体的移动客户端APP,将听众范围进一步扩大,大大增加了媒体影响力,做到了信息传播无处不在。所建立的传播渠道可以使源源不断的高品质新闻产品呈现给观众,持续传递正能量。要深入开展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必须尝试运用当前比较热门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顺应互联网的传播趋势,尽快培养一支集采、编、摄、播综合于一体的数字媒体新闻队伍。

人才的培养在新媒体时代尤为重要,例如,凤凰传媒北京发行中心9个工作人员在2015年实现了销售码洋1亿元的伟大壮举。与此同时,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媒体,将所经营的新闻领域拓宽。一方面他们主要依托凤凰媒体自身的品牌优势打通上游和下游的合作渠道,为优质的运营产品建立基础保证。将采、编、发的效率运用提升到很高的效率,经营风险控制到最小。我们可以看到人才在一个优秀的新闻媒体中所占据的地位。

以浙江卫视品牌转型升级为例,其下《王牌对王牌》等融合文化的创新惊艳出世,使得收视率达到全国所有综艺节目的新高点。仔细研究成功的亮点主要在于,在文化与电视深度融合的目标下,不断推进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的结合程度,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注入了品牌。成功实现了新型媒体的转型再升级。每年的春节晚会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团圆的盛宴,为了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力,2016年春晚做了很多的工作。在《洛杉矶时报》刊登英文版的广告,旨在引起美国人的注意,在亚马逊、YOUTUBE、iTunes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和移动终端大规模地上线,覆盖了将近230个国家。与此同时,超过6 000套春晚的光盘已经销售完毕。在数字化新媒体方面所做的成绩斐然。

要想成为新时代新闻媒体的佼佼者,必须强力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积极利用两者各自的优势,扩大新闻宣传效果。无论是传统还是新闻媒体,都应将受众的需求、喜好放在首位,围绕市场化的意识,打造一个成熟的媒体品牌。在融合的同时,应该努力转变思路, 加快传统媒体的转型,将新闻媒体的重心渐渐向新媒体转移,相应国家的号召加大新媒体的投资力度。新闻媒体的竞争归根结底还要依赖自身内部人才的竞争,建立一支敢闯敢干的全媒体团队,加大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大力推进现代新闻媒体的发展壮大。

4 结论

本文主要介绍了传统媒体的衰落、新媒体的兴起以及新闻媒体未来的出路。传统纸质媒体的关停意味着冗余介质的死亡,我们不应该浪费时间和精力来感叹已经逝去的技术,应该把未来努力的重点放在生产出更加优良的新闻内容上,而应将传统媒介与数字技术有效结合起来,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努力使自己顺应时代的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激烈的时代变革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邓芳芳.数字化媒体时代报网融合的相关思考[J].科技传播,2015(5):181-182.

媒体数字化范文2

关键词:报纸;经营;数字优先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11-0079-02

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壮大,对报纸等传统媒体产生巨大的冲击。互联网凭借其方便快捷、内容的海量性、互动性强等强有力的优势逐渐消解报纸的优势,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量受众由报纸流向互联网使得报纸的生存变得尤为艰难。在西方,曾有不少持“报纸消亡论”的学者先后预言过报纸的消亡,早在1994年,美国未来学家迈克尔克莱顿就将报纸称为“媒介恐龙”[1],认为它行将成为一种历史的陈迹;《华盛顿邮报》的媒介批评家霍华德库兹则称报纸产业正弥漫着“死亡的气息”[1]。美国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的教授菲利普迈耶出版了专著《正在消失的报纸:在信息时代拯救记者》,在读书的中译本封面上,赫然印着他对报纸消亡的预测:“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最后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消失了。”

一、报业危机的爆发

美国和欧洲是现代报业的发源地,在那里创办了许多专业水平高,历史悠久的大报纸,但是自2008年以来,报业的危机就在它发展最繁荣的地方开始爆发。进入2008年以后,美国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如《辛辛拿提邮报》、《首府时报》、《阿尔布开克论坛报》等都因为发行量的巨大减少相继停刊。这些名气不大的小报停刊我们大可以从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同行竞争大,经营不善等方面找理由,但是在2008年10月,《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公开宣布即将“停刊转网”。该报创办已经整整100周年,在美国新闻史上曾经屡获殊荣,这样知名度、美誉度都位于前列的大报纸也因巨额亏损而停止发行了,这就预示了历来报界所称道的品牌特色、专业水平、历史权威、社区需求等这一切报纸的优势也抵挡不了报业危机的降临。

“地球村”的概念是由加拿大传播学家M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日益发达的媒介使得世界缩小为一个村落,他所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的社会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也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欧美报业的危机波及到了世界其他地区报业的发展,比如在亚洲和世界其他一些地区,报业同样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震荡,只不过影响程度小于美国和欧洲。

在纸媒竞争激烈的中国,纸媒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在2005年的下半年,人民日报旗下的《京华时报》的社长吴海民最早提出了报业的“严冬期”一说。随着北青媒体和广州日报两大媒体的同时下滑和衰退,全国报业都出现了“崩溃”。

众所周知,报纸的收入,一靠广告,二靠发行。世界各地不少报纸面临着发行量急剧下降,报社的经济命脉——广告收入不断减少,报社大量裁员,年轻读者大量流失的问题,报社呈现出史无前例的经营惨淡现状,似乎毫无起死回生的希望。面对这样的情况,报纸媒体也在积极地挽回这样萧条的局面,比如发展手机报、停刊转网、与新媒体整合等等。

二、“数字优先”的必由之路

1.纸媒数字化的崛起。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报业发展的首要议题。受到国外报纸数字化建设的启示,我国同样把建立数字报业作为缓解报业危机的重要的发展战略,借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推动传统报业的改革。

报社面临的发行量下降、广告收入减少、报社大量裁员等种种问题就像是多米诺骨牌的连锁效应,紧密联系、互相影响。2005年,鲁伯特·默多克对美国报纸编辑协会说:“报纸正在遭到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唾弃……现在十几岁、二十几岁乃至三十几岁的人‘不想让一个像上帝那样高高在上的人来告诉他们什么东西重要,他们肯定不希望新闻报道像是传道’。[2]”年轻一代是在互联网普及的环境下成长的,因此他们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式与上一代人已经不同,绝大多数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具备了新媒体阅读终端,他们习惯于从互联网获取新闻,并且有强烈的交流愿望,而报纸比较适合老年人的阅读习惯。

纸媒体的“数字化”,最早是从电子化开始的,所谓的报纸电子化,就是各大报纸在网络上呈现报纸内容,这样读者通过互联网可以阅读纸媒的内容,迎合了读者的阅读习惯。随后,为了提升阅读感受,使读者像读报纸一样方便舒适的视觉感受,出现了纸媒的PDF版,能够在网上看到报刊的原样版面。除此之外,由于手机用户量庞大,有潜在的市场,于是有的报社与通讯运营商合作,推出了免费或者包月等形式的手机报服务。但是,手机短信又存在信息容量小的问题。为了不断满足现代人看新闻的习惯,报纸借助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断地改进数字化发展模式,现在利用开启官方微博、创办官方网站等途径已经在新媒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2.停刊转网的报业实践。在初始阶段纸媒体的“数字化”并不彻底,大部分是纸质版与电子版并存。各大报纸还没有对新媒体有足够的重视,报社内部没有与新媒体进行资源的整合,因此不少报纸经营还是处于低迷状态。进入21世纪,纸媒的“数字化”则进行深入的改革与实践:停刊转网。美国一批百年报纸甚至停止发行印刷版,转而加入网络经营的行列,如《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西雅图邮报》、《安阿伯新闻报》等具有百年历史的报纸先后转报为网。

停刊转网的成为许多报纸自救的方式,一些美欧报刊社实施数字优先转型战略从而扭转自身亏损的案例不在少数,它们用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大西洋》月刊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行多平台改革,确立数字优先战略,经过几年的努力,2010年终于开始转亏为盈,取得经营成效。

2009年3月底停刊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果断地停止印刷转为以网站为主新闻,同时出版一份新闻周刊。该报停刊时,订户数已不足5万,而在停刊转网后的一年其运营出现了转机。因此,该报更加坚定地进行媒体转型,并致力于开发数字产品,成功地摆脱经营危机。

从经营角度看,这些报刊遵循了市场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时而变。对于媒介经营而言,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首先对媒体针对的受众进行研究,通过各种渠道的反馈分析其需求是否发生变化,其次做好内容。然而大部分的报刊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依旧满足于纸媒的专业性、权威性的优势之中,忽视了受众消费、使用媒介的习惯的变化,对数字化的迫切性认识不足,直至发行量的大幅度下降和广告向新媒体大量转移后,才意识到危机已经来临。显而易见,正式是媒介管理者们媒介经营意识的缺乏导致自身衰落,只有加强对媒介的经营,遵循市场规律,才能在竞争中取胜。

三、报纸品牌竞争的创新之路

在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是趋势,尤其是报业必须加快与新媒体融合的步伐,可以说谁能更快与新媒体融合,谁就能在媒介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而现代媒体的竞争也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品牌成为传媒经营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媒体的品牌代表了一个媒体在受众心中的总体形象,包括媒体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等等,媒体的品牌价值越高,那么市场占有率也越高。

那么对一份报纸来说,要想生存都必须在内容、营销方面创新。纸媒转型在读者积累、知名度积累等方面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当然,数字化转型也绝非易事,一方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与整合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支持,而在报社经营不善、经济亏损的情况下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其经济负担。此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播环境和媒体经营环境,要想在停刊转网的道路上走好走稳更需要内容的创新、经营理念的转变。

因此,媒体整合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报纸上的内容转移到网络,也不是走捷径转载一些爆炸性新闻,这些并不是新时代的受众所想要的。要明确的是,如果数字化转型仅仅停留在内容的转移这个层面,那注定是要惨败的,也必须认识到报纸自身的人才优势、渠道优势、受众积累等等。再者,网媒的编辑方式、报道方式、经营模式都与传统媒体有所不同,知名的新闻门户网站强有力的竞争也压迫着传统媒体建立的新兴网站,要想分得广告投放的一杯羹更加困难,因此必须着力于内容创新,建立起报纸良好的品牌形象。

互联网是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对重大的热点事件各类媒体都会争相报道,使得报纸同质化的问题更为严重。报道内容创新已经成为报纸拉开竞争层次,建立竞争优势,谋求突破,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要做一份有特色的辨识度高的报纸,报纸的内容要独一无二,报道的角度要更独特,如果不能做到“人无我有”,就要努力做到“人有我优”。简单地从其他网站直接转载或者稍作改动已经错失了新闻的新鲜性、时效性,不足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要在这样的大海中脱颖而出,唯一的选择就是找准自身的定位并持之以恒地做出特色。只有差异化才能生存,只有做出特色才能成功。由南方都市报出品的杂志《南都周刊》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依然能站住脚,正是因为它有明确和独特的定位,《南都周刊》是中国唯一一份以城市为关注对象的新闻杂志。它关注城市话题、感知城市冷暖、探查城市底蕴、把握城市脉搏、引领城市潮流。在内容上坚持走高品质路线,杜绝过度煽情和娱乐,始终以城市高端人群为目标群体。

四、我国纸媒的未来发展

尽管面对强势的新媒体,纸媒似乎已经毫无优势与存在的意义。的确,互联网为我们快速地提供海量的新闻信息,但是调查表明,一个人一天所需要吸收的信息不会超过一份报纸的容量,由此可见,报纸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新闻需求,只不过人们对网络的无比依赖使得他们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搜索上,误以为自己需要如此繁多的信息。

媒体网络化带来的问题也很多。一方面,信息爆炸的时代使得网民置身于信息的海洋,而从互联网取得的信息鱼龙混杂、亦真亦假,读者产生了筛选信息的苦恼;另一方面,电子阅读呈现出快速、碎片化的特征,这种“浅阅读”的阅读趋势也导致了受众走马观花,缺乏深度阅读,因此,深度报道、新闻专业主义仍然是纸媒的生机。

总之,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纸媒有其天然的优势,在新媒体时代仍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只有在充分发挥纸媒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借助网络等媒介的传播技术与传播方式,在内容与视角上凸显与网络、手机等媒体的差异,加大新闻报道的深度,保持自身的权威与公信力,增强纸媒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媒体数字化范文3

关键词:多媒体 传播能力 内容优势 跨界融合 产业升级 创新

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立市”的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鹏城歌飞扬”正式创立,并由深圳市委宣传部统筹指导,深圳广电集团音乐频率和深圳市音协具体实施。

10年来,“鹏城歌飞扬”以寻找、挖掘具有浓厚深圳地域特色的原创音乐为己任,发现并推出了深圳原创音乐作品9000余首,包括《有没有人告诉你》、《月亮之上》、《丁香花》、《彩云之南》等广泛传唱的经典曲目。“鹏城歌飞扬”还以网罗、培养扎根在深圳的本土音乐人为担当,造就了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原创音乐歌手,陈楚生、周笔畅、凤凰传奇等已经成为当前华语乐坛的实力唱将。

此外,“鹏城歌飞扬”还在国内外举办了大量展现深圳原创音乐魅力、展示深圳本土音乐人风采的演唱会和活动,其中包括悉尼歌剧院、洛杉矶帕萨蒂娜剧院等世界级舞台,擦亮了这块立足深圳、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原创音乐品牌。正是这些知名而又极具时代特色的歌曲、歌手和活动,极大地提升了深圳广播在全国的品牌传播力,扩大了整个深圳广电在全国的影响力,展现了深圳这座先锋移民城市在全国的文化创造力。

去年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同志提出,要将深圳广电集团打造成为全国一流“文化航母”。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同志也明确提出,深圳广电要努力打造大型文化传媒集团。这既是对深圳广电近年来发展成绩的充分肯定,更是对集团未来发展提出的新期待与新要求。

为了不辜负上级领导的期望,我们于今年年初制定了打造全国一流“文化航母”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要通过全面实施传播能力提升、卫视跨越发展、内容精品打造、媒体跨界融合、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创新等“六大工程”,来具体落实打造全国一流“文化航母”的发展目标。其中,实施内容精品打造工程,就是要打造更多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有文化引导力的文化精品,全方位体现“全球视野、国家立场、深圳表达”。

“鹏城歌飞扬”作为一个有着10年光荣历史的原创音乐平台和广播音乐品牌,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并将继续大有可为。深圳广电集团以全国流行音乐“金钟奖”和“鹏城歌飞扬”这两大品牌为双翼,推动深圳原创音乐在更广阔的天空上自由翱翔,提升深圳的文化形象和城市品牌,为我国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世界文化传媒业的发展格局,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数字化传播的新时代。新媒体和新技术成为决定文化未来的关键元素。在这方面,深圳一直致力于推进并实施全媒体发展战略,推进传统媒体内容优势向全媒介推送与分发,建立多媒体传播平台,牢牢把握舆论宣传主导权,引领主流价值观,全面提升媒体传播能力。在音乐文化与媒体传播的深度结合方面,“鹏城歌飞扬”是一个很好的试点和样本。它在推广城市原创音乐方面的努力和成绩,是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蓝海、发挥自身文化影响力的鲜明例证。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应该如何有效结合,政府与媒体应该如何共同推动城市原创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从而适应日新月异的数字文化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在这方面,“鹏城歌飞扬”立足于深圳,调动一切可能的传播手段推动城市音乐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行之有效的探索。“鹏城歌飞扬”正是诞生在数字化席卷而来的大潮中。10年来,“鹏城歌飞扬”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尝试与互联网、手机终端联姻,使广播的收听地点不仅仅局限在住宅、汽车、学校,而是扩展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终端,只要你可以上互联网、只要你有手机,即使没有实体收音机,也可以收听广播节目里介绍的新歌,并且所有的节目主持人都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和在线QQ群和听众实时互动。

媒体数字化范文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业得以广泛推广。为增强旅游的美丽和魅力,要以刘云山同志在2010年博鳌国际论坛上提出的“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指导,重视和加强旅游文化发展,顺应时代潮流,寻求信息时代旅游文化传播的改革与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兴起于20世纪末,属集成技术性、媒体性和艺术性等特点的新艺术形式,具有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和跨媒体传播力,正以强劲势头渗透至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本文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和旅游文化的本质和传播学理论知识,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一、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基于数字科技和现代传媒,集成人类理性思维和艺术性思维,在表现形式上、创作过程部分或全部依靠数字科技手段的新艺术形式,称为计算机生成艺术或计算机图形艺术,简称为CG(Computer Genarated Arts或Computer Graphic Arts)艺术。数字媒体艺术受控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工业设计和信息设计在表现形式、表达内容和传播形态上密切相关。随着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成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开始走进艺术领域,促进了艺术发展,更新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在数字化时代得以普及和繁荣,以其数学化技术特征和交互性传播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具有可实现信息更加高效、便捷、人性化和艺术性的沟通的优点,已全方面渗透至包括摄影、摄像、电影、电视、报纸、书刊、动画和网络等各种媒体和包括传统绘画、平面设计、展览展示、建筑和工业设计、旅游业、咨询业、计算机游戏及远程教育等信息服务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共媒介系统。作为与传统艺术不同的新兴艺术形式,归属于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具有独立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具有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作品呈现多样性、表现题材广泛性和艺术传播大众化的特点。

二、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定居地,为体验不同文化和经历,本着对另一个地方的向往,选择去这个地方旅游,以实现认识这个地方的目的。旅游过程中,除了对旅游地独一无二的自然景色、人文特色和历史遗迹等观光外,对旅游地文化的认识和传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新追求。正是这种新需求,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这也是旅游业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深挖旅游地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文化与旅游活动同步产生,但被得到关注和重视仅有20多年的历史。旅游文化被晏亚仙先生在《旅游文化管见》中被完整定义:是基于区域规划和建设思路,以山水景等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为框架,以历史文化、革命文化、民族文化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展览和科研等多种途径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综合性活动。如果说旅游的灵魂是文化,那保证旅游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就是传播。旅游文化的传播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山岳景观文化、水景观文化、生物景观文化和特异景观文化等自然景观文化传播,人文景观文化传播,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社会景观文化传播及企业文化传播等。

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可以是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等旅游主体,也可以是旅游社和旅游地职能部门等旅游中介。其中旅游者既是旅游文化的传播者,向旅游地居民和来自其他旅游居住地旅游者传播自己居住地的文化,也是旅游文化的接受者,可以接受旅游地的文化和其他游客的文化传播。随着数字化信息社会的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媒体业已为旅游业中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体,旅游文化呈现出视觉化传播和媒介化传播时代特征。一方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元、生动形象的视觉化旅游文化信息内容,提高旅游地的吸引力,且以旅游者角度出发,提供符合旅游者的需求和接受方式的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旅游文化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实现有效的旅游文化传播。

三、数字媒体艺术对旅游文化传播的影响

旅游文化的传播是不同地域间景观、人文、社会和民族文化等文化信息的流动,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从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旅游者及传播效果等方面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渗透至旅游文化传播的各个角落,在传授关系、传播形式、传播媒体、传播效果和传播意义等方面产生了下列的影响:

(一)传授关系

依托于电视媒介和平面印刷媒介的传统旅游文化信息基本上属于被动型媒体,信息和旅游者形成的是给予与被给予的单一关系,旅游者仅可以被动接受信息。基于主动化传播是传播的重要属性这一思想,数字媒体艺术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以其强大接受力和传达效果实现了旅游文化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主动传播。旅游者可根据个人情况和实际需求选择旅游文化信息,从灌输式传输的消极接受过程到互动双选的主动参与过程,通过双向沟通、合作、互动和反馈过程,旅游者从传统的旅游文化接受者角色主动转变为旅游文化的传播大使。基于数字技术数字化和高容量的特点,数字媒体艺术增强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效性和丰富性,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品的制作过程中,从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中均采用数字化形式和数字设备完成,利用计算机将实拍素材和图像合成实现非线性自由编辑,经数字保存、压缩和传输技术完成高质量影像作品至旅游网站、旅游电子地图、旅游电子杂志、网路虚拟旅游等数字终端设备上,均以数字化的形式打破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时空性。

(二)传播形式

无形的旅游文化经数字媒体艺术视觉听觉综合处理后,具有多感官体验的综合表现,有利于实现旅游文化信息传播的最好传播。基于数字技术和创意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可以增强旅游文化的视觉感知,加之文字、声音、图片和影响等新型形式组合的巧妙使用,不仅有助于增强旅游者对文化信息和内涵的视听感官效果,而且会以全面化和立体化,具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效果,吸引旅游者以主人翁身份参与旅游文化传播活动,开阔旅游文化传播新视野和高效互动性。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集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综合考量,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响、文本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维性的创意设计语言集中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三)在传播媒体上,实现了多媒体的整合传播和新旧媒体的延续与共融

基于计算机虚拟完成平台和资源的整合,打破传统媒体各自为政的格局。在结构上,通过调研各媒体的优劣,优化组合,借助统一的数字形式整合众多单一的传统媒体为一个多元媒体组成的扩媒体传播平台,即数字传播媒体。在功能上,数字媒体集成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途径,构建了高效、高容、多元的传播方式,彻底打破时空限制,方便旅游者自主选择。新媒体的出现并不会完全取代旧媒体,旧媒体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反而会在新的数字环境下继续适应和演进。一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大的群体对新媒体的尚未充分适应,另一个方面,在数字媒体的帮助下,传统媒体也实施了相应改革,在内容制作和传播方面全面实现数字化。

(四)传播效果

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数字媒体艺术这种生动有趣的形式引起了旅游者的注意。数字媒体艺术多元化的设计帮助旅游者选择性理解,充分挖掘和彰显了人文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通俗易懂方式帮助旅游者顺利读懂人文景观文化。数字媒体艺术通过多种手段加深旅游者选择性记忆,帮助旅游者多记住有意义的旅游文化信息,同时忽略或抑制不友好的旅游文化信息。新数字媒体介入下的旅游文化传播中,艺术创造过程中采用的非线性数字技术及多层面性、大发散性思维模式,综合考量自然、社会和环境等各种因素,依赖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平面、三维、静态和动态的数字制作,追求更逼真的图像、图形、影像、本文和音频等多种组成的表现形式,开阔想象力和创意思维,带来更具表现力和传播力的作品,聚焦旅游者的注意力,对传播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加强对传播内容的印象、识别度和记忆度。

(五)传播意义

旅游本身是综合文化需求、文化交流和人际交往的活动。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可以实现追求文化差异,领略不同区域人文差异,寻求文化认同,探索文化环境的跨文化交流。数字媒体不仅有利于信息高度沟通,加大对话时空密度,丰富沟通内容,更能保证文化交流的及时性、互动性、个性化、全面性和直观性,尽最大可能避免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作为贯穿于旅游全过程的旅游文化传播,基于视觉形象的社会化和商业化行为,旅游文化实际上是每时每刻均有经济和消费相关,数字媒体艺术促进旅游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是基于数字媒体的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新的旅游消费咨询、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的过程。基于数字媒体艺术的旅游文化传播改变了传统旅游的模式,改变了破坏环境,破坏地方特色的粗犷式旅游模式。现代科技手段在旅游业的应用,保障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以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实现由传统单向、静态、被动的传播方式到动态、交互主动的传播方式的过渡,旅游者可通过网路自主在线观看、下载保存和沟通分享旅游文化。数字技术可通过扫描、拍摄、模拟等重塑传统传媒手段无法还原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技艺民间音乐等即将消失或业已消失的旅游文化,不仅可以通过配合文献解译、现场解说和文书解释为旅游者提供素材,还可以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子孙后代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一睹历史,实现旅游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延续。

媒体数字化范文5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 226000)

摘 要:在数字媒体充斥的时代,用户在数字媒体终端分享知识、分享观点、分享商品消费等,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传播方式,改变着人们的行为和言论,以及生活方式.承载着各种信息数字媒体如何在同类型的媒介中获得更多的用户体验,是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将情感化设计运用于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用户在满足实用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在情感上获取更多的体验.

关键词 :数字媒体;界面;情感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88-02

在数字时代,新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离开了它,就会造成很多的不便,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不是单纯是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结果,它涉及多种不同的学科如计算机技术、人机交互、视觉设计、美学、消费者心理学、数字媒体技术、语言学等学科.最后通过各种数字媒体终端,以媒体界面形式展现给消费者.根据界面设计不同的分类,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可分为视觉、听觉、触觉等和情感交互两个方面的需求.如何在名目繁多的媒介中获取更多用户是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运用情感的设计原则,将文化情感元素巧妙的建构在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有着重要意义,能够给用户带来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如归属感、自尊感、自我认同感.

1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是以互联网、计算机技术为支撑,以用户人性化、情感化体验为出发点;以传播文化为主体;以图形、色彩、文字、动画、图像等元素来传播特定的信息,是一种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媒介.而情感体验主要是指人的一种心理反应,人们在数字媒体界界面设进行交互体验的时候,不同风格的界面设计会给用户不同的视觉感受.

在认知心理学家唐纳德·A·诺曼的研究理论中,从设计的角度把情感因素分为本能、行为、反思三种.本能情感因素是用户对于事物的本能反应,是情感加工的起点,也是用户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行为方式在事物的外观直接获取的相关信息;行为情感因素是用户经过通过物品的使用,在物品功能的使用过程中所获取的情感体验;反思情感因素是用户对于物品的外观形象或对该物品使用后的整体印象,在反思情感因素的作用下,用户根据自己的体验,会对物品的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反应,因此,反思情感因素会抑制用户的本能情感因素或行为情感因素对于物品的情感体验[1].本能和行为情感因素是所有自然人的共同特性,这种本能与行为的情感反映对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在国内外大多数与儿童相关的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在色彩和设计表现元素的选用上都会充分考虑儿童的情感因素.在儿童的世界里,所看到的色彩是明亮、鲜艳、轻松的,所运用的设计元素动态二富有童趣的,来弥合儿童认知天性.反思情感因素的特性更多反应在社会人当中,每个人不同的生活环境、生存地域、文化背景等对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在情感反应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例如在中华文化背景下,一个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运用传统文化中金黄色龙纹视觉元素,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下,所感受到是尊崇、敬畏,在情感上更多是民族自豪感;反之,其他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用户感受到是视觉元素本身的形态与色彩,是单纯的形与色激发的情感反应.

正式由于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用户在面对同一事物的时候反思情感因素会存在着差异,设计师对于界面设计的预期与用户在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的感知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要获得更多用户在情感上的认同,在设计过程中就必须遵循用户所在地域的文化背景,充分发挥文化元素的象征性和代表性,使得用户在交互使用中获得更高层次的情感满足.创造出本土地域的文化语境,在实现查询、浏览、交互等资源的同时,来满足用户情感上的需要.如同消费者在品牌的选择上,无论从“皮尔卡丹”到“路易威登”,还是“Hermes”到“Versace”获取的不单纯是这些奢侈品的物质价值,而是在这些品牌背后所蕴含蕴含时尚文化象征意义.当用户不仅仅因为使用功能更因为其个性化的文化内涵而选择一个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便意味着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与用户间的长期纽带建立起来了.

2 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原则

2.1 人性化原则

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人服务,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也不例外.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作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人的需求,为用户设计出合理的、易于用户使用的、个性化的数字媒体界面为目的.所谓人性化设计就是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体现,做到了人性化设计,也就是实现了情感设计的本质.实现的过程是运用技术手段,以艺术化方式呈现给用户,既满足了用户的使用需求,也满足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将人性化设计的原则运用于界面设计,并贯穿于人机界面设计的始终.能够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设计,就可以长时间的把用户留在媒体中,如“腾讯QQ”“微信”等社交媒体,它不是单纯的聊天工具,在这里用户可以使用语音、文字、图片、视频、咨讯、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反之,一个没有充分考虑用户需求的设计,人性化就无从谈起,这样的设计用户在体验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继续关注的欲望,在新鲜感过去之后,也就放弃该媒体的继续使用.

2.2 审美性原则

数字互联网时代,人们在数字媒体中获得极其丰富的情感体验,浏览网页、查询资料、互动聊天、娱乐游戏等是极其丰富的,当人们打开互联网媒介界面时,图形、色彩、文字的设计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审美是人们对于不同事物认知的直接感受,不同的事物用户会感受到不同审美感受,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是能够让面对事物时会产生美的享受,这种感受正是审美对象基于人对形象与情感的结合[2].唐纳德·A·诺曼的情感化设计理论贯穿于用户的审美活动之中,界面设计师以设计神情愉悦的审美事物为出发点,来满足用户在视觉和情感上不同的审美诉求.

2.2.1 形式美

一个“有意味的形式”,都是通过形式美表现出来,都遵循形式美的规律如对比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尺度与比例等等.形式美感的变换是基于人的感觉与知觉而存在,用户在数字媒体上交互获取相关咨询时,还在视觉上欣赏到了愉悦的画面和丰富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界面设计时巧妙运用形式美法则,可以让冰冷的机器在用户面前成为情感体验的乐土,让界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图象、文字元素与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的主题在形式完美融合.

2.2.2 艺术美

艺术是感性的,富有美感的,是符合一定视觉审美趋向传达和表现.不能将数字媒体的理性与艺术的感性隔离开来,数字媒体界面的设计也需要艺术美,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正如古语中说的那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设计师通过对界面情感化设计,将用户稳固于某一个媒介,这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好用、易用之外,要将设计元素进行艺术加工、呈现给用户具有艺术美感的的界面设计.用户的体验与设计师创造有用的、符合用户多层次需求的界面设计出发点是一直的.界面设计师通过技术与艺术设计创造激发用户情感体验[3].

2.3 多样性原则

不同用户群体,对于事物有着不同的感知,在面对同一事物时,情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情感形态呈现多样化,因此情感化设计必须是包容性的设计.用户本能性的情感感知是长期在社会实践所积累的对事物的认知,不同层次的用户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用户在数字媒体界面中交互过程就是的感知过程,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用户通过本能层情感和行为层情感的激发,与自身的生理、心理、行为的反思进而获得更高层次情感体验.

2.4 情境融合原则

用户在数字化、虚拟媒体界面中获取信息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视觉查看事物,在这个过程中与信息产生感受交流,这种感受与情感的交流正是界面设计主题的内容通过色彩、图形、文字、图像等元素,呈现出来的视觉语境.让用户在视觉语言中产生联想,使用特定的文化情感元素进行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引导用户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反应,让用户在某种特定主题情境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反应.在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中显示,情境对于人的行为有这很大影响[4].特别是在情境决定论中,情境被置于主体地位.不同的情境会对用户有着微妙的心理感受.情境环境是愉悦的、严肃的、悲伤的等等,都能够对人们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5].当用户通过数字媒体界面进行交流互动时,界面设计中的色彩、图形、文字、图像、动画等等设计元素将满足数字媒体主题要求的同时,也将界面设计营造成了一种情境,用户心理在这个情境中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此时的界面设计与用户的情感体验进行很好的融合.因此,情境融合是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进行情感化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数字媒体界面在审美观上有着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用户社会阅历、知识结构、个人喜好和行为习惯等等,数字媒体界面设计师在界面设计的过程使用相关设计元素营造出与用户产生情感交融的语境,可以有效降低各种因素所带来的情感认知差异,最大限度的把用户留在情境之中,长时间的使用该媒体,接受该媒体的相关信息[6].

3 结语

数字媒体界面中聚集着各种各样为主题服务的视觉元素,如色彩、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底纹背景等等,各种视觉元素承载着这主题信息的某一个方面,来实现数字媒介传播信息、交流互动、商品销售、娱乐游戏等功能.它们构成了整个数字媒体界面.如何将这些元素运用情感设计原则巧妙的从界面设计中体现出来,主动营造出特定情境氛围,让用户在获得信息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7].注重用户的情感体验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界的大势所趋,也是每个数字媒体开发者的初衷,只有通过大量的用户使用或关注该媒体,这个媒体才会有存在的价值.除了媒体自身的实用用功能之外,运用情感化设计的原则来指导数字媒体的界面设计,最大限度的满足用户情感体验有着重要意义[8].“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数字媒体界面设计中恰当运用情感化设计,既提升数字媒体界面设计的价值和品味,也给用户带来情感上的启迪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情感化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6—20.

(2)王亚美.社交网站界面的情感化设计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2013(06).

(3)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42、31

(4)(美)Stephen P,Anderson.怦然心动:情感化交互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19.

(5)(美)Philip G.Zimbardo.Robert L.Johnson.Ann L.Weber.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16.

(6)童俐.儿童家具情感化设计原则之解析[J].装饰,2012(2):102-103.

媒体数字化范文6

关键词:传统媒体数字化时代机遇挑战

2009年10月,首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举行,会上传媒大鳄默多克说:“我们身处信息革命的浪潮之中,既使我们兴奋不已,又让我们诚惶诚恐。数字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跨越了地域、行业和媒体的边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物质社会财富的新来源。”兴奋不已是由于数字化时代的便利性、信息的共享性带来的,而诚惶诚恐则是指数字时代、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巨大。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新”、“旧”媒体概念正日益模糊,全球化、数字化的浪潮正推动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合二为一”。世界媒体正面临着媒体界的“新游戏规则”,需积极制定应对之策。

新媒体的出现,是基于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的成果,因而其出现后,很快就以其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容量、易检索和强大的交互性以及对媒介间壁垒的消除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势头,以至于很多的传统媒体人不禁大呼“狼来了”、“暗地里希望被称之为数字革命的这些事情赶快滚出我们的视线”,甚至不少人发出“数字媒体终将取代传统媒体”的感叹。经历了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们看到:数字媒体并没有也不能完全代替和吞并传统媒体,尤其是印刷媒体长期以来已被人们习惯和认可,在数字媒体广泛运用的今天,仍然显示着它的巨大魅力。如果说广播电视的视听效果可以为数字媒体所取代、其顺序播放的弊端终究为数字媒体所弥补的话,那么书籍和报刊的随意、舒适和简单,也许永远会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说人类传播的发展趋势是从口口相传的人际传播向点对面、面对面的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发展的话,那么网络传播的出现则可看成是传播形式上的某种“回归”现象。因而在世界媒体峰会上,世界各国的媒体人都达成一致的共识:“我们认为,数字化、网络化时代,世界传媒业的环境与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①

挑战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

金融危机的冲击。据统计,美国甘尼特公司等几家最大的报业集团今年第一季度的广告收入下降了大约30%,其他报纸的广告收入降幅多在20%以上。2009年上半年,日本报刊的广告收入较同期减少9.7%。中国报纸广告收入同比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负增长。②面对这种情况,全球不少媒体纷纷采取裁员、减薪、缩小版面等措施以求自保,甚至通过变卖资产、申请破产保护来维持生存。然而金融危机的影响只是暂时的,随着全球经济的回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少媒体的广告收入在今年第二季度就有所上升了。

来自新媒体的挑战与冲击。这一点可以说是目前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众媒体接触方式的变革。数字媒体迎合了受众接收信息的新变化:人们总是希望有选择性地接收与自己有关、会影响他们生活的信息;他们希望自己所关心的信息是不断更新的;他们希望控制作为信息来源的媒体,而不是被媒体控制;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参与对重要信息的编制与谈论……数字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因为网络传播既可以实现面对面的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当信息面向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媒体可谓大众传播的工具,而个别独立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挑战在于如何按照受众喜欢的方式传递信息。

第二,媒体内容结构的变革。数字媒体所使用的先进技术,使得其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突破时间、空间、行业甚至媒介的限制,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在传递信息、传承文化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不管你需要了解什么信息,只要在搜索引擎中键入你的关键词,就会有百万、千万整理好的信息源源不断地涌现在你眼前。传统媒介受到成本、时间、空间、版面的限制,同时也为了形成自己媒介的特色,在内容容量与结构上根本做不到像数字媒体那样包罗万象。

第三,广告模式的变革。在数字技术全面侵蚀媒体的趋势下,消费者对于传统广告形式的狂轰滥炸已经厌倦,尤其是在传统媒体中被动地接收广告信息。数字时代的企业营销传播策略将不再以广告为主,越来越理智的消费者需要有实际的体验才会去购买产品、必须是真正的喜欢才会与企业发生联系,因而体验营销会越来越盛行。同时,数字媒体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丰富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而娱乐恰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现在,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数字时代的营销正在走向数字与娱乐相结合的方向,数字媒体的选择与互动性,加上娱乐形式的大众性与广受欢迎,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武器,在营销传播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③未来的广告将走向点播式和主动传播式,控制权完全掌握在消费者手中,数字娱乐营销所强调的互动、主动、分享、体验,将是未来营销传播不得不面对的主流。未来的营销如果不具备娱乐性和资讯价值,将不可能成功,而数字化将前所未有地渗入营销、公关和广告中,正如之前其成功地渗入传媒一样。

数字时代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也是对传统媒体的挑战。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带动了整个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具体表现在:新媒体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资源和用户资源的现象更加明显,对传统媒体的冲击继续加大;新媒体的营销价值正得到广告主以及广告公司、公关公司等营销机构的认同,新媒体逐渐成为企业整合营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新媒体用户的潜力、营销能力等潜在商业价值,受到国际风险投资商和传统媒体机构的青睐,投资、合作、并购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产业创新速度加快,新的产品、新的服务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数字革命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跨越了地域、行业和媒体的边界,在世界各地形成了物质社会财富的新来源”④。具体说来,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经济规则,标志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使大量新的商业实践成为可能,一批基于它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这些新的企业充分利用了数字媒体的技术优势,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开创新的产业领域,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显示出与传统商业企业的差异。如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在其网站分类目录上,列出了超过250万种图书。网站是它的标志之一,它主要是面向家庭购物者设计,简单而实用,网页加载速度很快,使用起来也很方便,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店。数倍于竞争对手的存货周转速度给它带来了独特的优势,消费者购物用信用卡支付时,通常在24小时内到账,而亚马逊付给供货商的时间通常是收货后的45天,这意味着它可以利用客户的钱长达一个半月,这些都是依靠传统媒体开展营销传播活动的企业难以达到的效果。

新的商业模式更注重对用户点对点的服务,其起点就是客户的需求;更强调企业经营运行的系统性与变化性,降低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可能性;而这种新商业模式的基础就是传播技术的发展变革,传统媒体的传播技术很长时间以来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在顺应商业模式的变化方面就显得落后了许多。

媒体消费模式由于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发生了变化,世界民众越来越多地通过电视、互联网、移动电话、社交网络,甚至微博客等各种平台获取信息。而媒体必须不断地利用技术进行创新,从而带来新的媒体体验,在越来越细化的市场中为全球受众提供他们所需的服务。但传统媒体永远也不会被数字媒体所取代,原因就在于数字媒体的大量信息来源仍然是传统媒体,为数字媒体提供信息的“百姓记者”在专业性上永远不能和专业记者相比;数字媒体的虚拟性使得人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不免有怀疑的成分,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在于其有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品牌力,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公信力。

机遇

来势汹汹的金融危机固然给媒体带来了空前的考验,但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世界传媒格局正面临一场深刻的大变革。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媒体已向传统媒体发起冲击,媒体发展到了一个重要关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被称作第五媒体的移动媒体的出现就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的一个最典型的代表,手机报纸、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互联网这些第五媒体几乎囊括了所有媒体的特征,再加上手机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使得第五媒体手机成了一个真正的超级媒体,万能终端。然而第五媒体――手机并没有以一种咄咄逼人的面目出现,而是通过其自身杰出的互动性把传统媒体给整合在一起了。几乎所有传统和新型的媒介都可以利用第五媒体的互动性创造出新的传播价值,第五媒体是媒体整合的超级引擎。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最重要的是看清数字时代的特征,把握机遇,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大潮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长足发展,实现新的飞跃。

参加媒体峰会的代表一致认为,对传统媒体而言,在当今数字时代至少有三方面的机遇:

第一,新闻采访技能融合的机遇。原本从事单一文字报道的记者,也可成为电视台和网站的摄像记者,可同时发回文字稿件、静态图片甚至录音录像,形成“一种内容,多种表现”的竞争手段。

第二,产品的数字化创新机遇。新媒体通过对新技术的运用,不断改造传统媒体的产品形态。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总编辑黄斌说,新技术通过对传统平面媒体内容的二次演绎,给用户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来武装传统媒体,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

第三,商业模式创新的机遇。“未来的媒体应是多形式的。”德国RTL电视台高级顾问汉斯・马尔的话,表明了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⑤创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有多种媒体共同传播,方能显示其强大的渗透力与影响力。

策略

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传统媒体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那么如何去应对这些已经存在的现实?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强化团队竞争力与管理水平,苦练内功,继续提升传统媒体的品牌形象。数字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媒体还是其他企业,要想生存立足,都要苦练内功,提升品牌文化,才能避免被竞争对手模仿的命运。数字媒体的快速、无地域时间限制、大容量地传递信息,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更多地集中在了企业文化价值的竞争上,“诚信”原本就是传统媒体的最大优势,传统媒体可以借助它长期积累的品牌优势和权威优势,在权威引导和理性说明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因而,在媒介变革时代,传统媒体首先应该紧守住自己的优势,以一支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专业性强的高素质团队,提升媒体自身的品牌形象,帮助获得新的竞争优势。

第二,强调通过“深度报道”巩固传统媒体优势。数字媒体打破了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在相当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权利的平等。在网上,传统媒体不再是信息的独家发言人,任何个人或组织都可通过网络新闻信息,尤其是突发性新闻信息。在网络等各种新兴媒体的直接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数字化传播时代传统媒体地位的改变,决定了深度报道才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为对非突发性事件如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报道及深入挖掘,是传统媒体的专长。虽然网络上的受众能自由地占有大量信息,但由于普通受众缺乏把关人的素质,尤其是缺乏职业的新闻敏感、宏观的透视角度以及对信息材料的过滤和二次加工能力,故进行深度报道,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这项工作,是受众无法胜任的,它是传统媒体的专长和优势,是传统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也是传统媒体扩大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第三,充分吸收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在有效覆盖的前提下,获得精确的用户需求和传播效果反馈,在有限的市场中进一步扩大自己的份额和竞争力。传统大众媒体的一个缺陷就在于不能很有效地反馈信息,这一点恰是数字时代的大忌,只有首先从用户的需求出发才能使传播是有效的。同时,媒体数量和种类的增多,已经将用户分割得越发细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既保证媒体的有效覆盖,又能有针对性地传播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就成为传统媒体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新媒体在信息定制与反馈方面是非常成功的,传统媒体可以借鉴其技术、方法,正是由于技术革命带来了媒体产业的重新洗牌,因而采用新媒体的技术来发展传统媒体,是传统媒体应对数字时代的一个必然趋势。

第四,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共同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传统媒体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发市场、扩大影响,又要通过规范新闻信息产品的使用遏制侵权盗用行为,从而妥善处理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实现与新媒体的合作共赢。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互相补缺,在传播信息方面实现多种媒体的联动,整合不同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形成最大的传播影响力,也顺应了企业经营运行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需要。在2008年的奥运会当中,这一点表现出了新旧媒体联动的强大威力。在奥运会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突破以往单一发放广播稿的面貌,改为文字、图片、声音三种发稿方式,以满足广播、报纸、网站的需求。为此前方记者的装备也大为改观。一个广播媒体已开始向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进军。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更是大打报纸、期刊、网络多媒体立体战。总社成立后曾加大网络建设,所属的25家报刊的全部资料都存入数据库。中国奥运代表团的每一个成员的详细资料也都入库,可以随时调阅,为新闻报道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新旧媒体的融合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潮流,任何一种媒体都必须将自己当做其中的一分子,与其他媒体共同面对有充足途径获取信息的受众,在其中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才不至于被淘汰。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存储技术等传媒技术的基础上产生的,以受众需求变化为导向,从整体上打破传统传媒业的边缘,彰显个性媒体的独特传播优势,实现立体式传播效果的演变过程,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媒介化。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种媒体都能占有一席之地,都将发挥一己之长,传统媒体也是一样,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媒体,要想不被它们吞并,就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迎来传统媒体发展的新的春天。

注释:

①引自《世界媒体峰会共同宣言》。

②引自世界广告媒体峰会资料。

③陈格雷:《广告业危机与数字娱乐营销之生》,《国际广告》,2006(1)。

④引自默多克在世界媒体峰会上的讲话。

⑤news.省略/o/2009-10-10/040616412197s.shtml

参考文献:

1.陈格雷:《广告业危机与数字娱乐营销之生》,《国际广告》,2006(1)。

2.杨希:《以新媒体为代表的中国媒体业发展前瞻》,《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7)。

3.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版。

4.Lister?摇?摇M.?摇New?摇media:a?摇critical?摇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dge,2002,9~11,193~194

上一篇云计算技术

下一篇混凝土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