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图形化初探

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图形化初探

摘要:目的研究在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的图形化设计的特征。方法在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技术普遍发展的情况下,用语言学原理、符号学理论和影像语言中的蒙太奇理论对信息化的图形展开分析,研究信息图形化设计的特征,从数字图形编码类型分析开始,展开对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图形信息解码的研究。结论信息图形化已开始逐渐由明确的信息视觉传达发展为内容模糊的信息解码自由开放的状态,信息图形化设计也呈现出在可视化视觉语言的基础上,以图形交互式表现为手段,以主次分明的信息结构、动态的图形组织结构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的后现代主义审美色彩。在图形化信息的解码过程中,主体先验图式的主观投射和视觉思维下的移情与同构是其主要的方式。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符号;信息图形化;视觉传达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不仅把文字,更是把声音、图形图像和身边的所有信息数字化。所谓信息图形化,并非一个新的概念,最早人们在地图、数据分析等领域就已经开始研究了。主要指的是用点线面、色彩、肌理、光影等视觉语言对抽象的难以描述的客观事实加以说明,使信息在传播中更加易读易懂。信息图形化按照信息解码结果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明确的信息图形,比如公厕门上男女图形标志、禁止吸烟的标志等;还有一种是内容模糊的信息图形,也就是信息化图形编码者只是把数据用恰当的图形表示出来,没有预设观点和结果。

1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信息图形化设计特征

1.1可视化的信息语言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形态从以语言为中心向以视觉为中心转化,在社会消费中大众越来越依靠视觉器官,图形、图像、影像等成为人们了解世界不可或缺的一个手段。就对比文字语言来说,视觉化的信息语言是一个具有传播性、说服性的符号,它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有效[1]。在数字媒体时代,遇到的信息会越来越复杂,而受众则越来越没有耐心,鲜有人再去读那艰涩的文字,而图形化的信息则不同,简单的说明性文字加上趣味横生的图形图像能让受众在最短时间内用最简便的方法获取资讯。甜甜圈配料的图形化数据见图1,这种图形化信息除了让受众更容易、更便捷地获取知识外,还减少了受众对一些枯燥数据信息的厌烦和恐惧心理。

1.2交互式的表现手段

在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性或者说互动性是信息图形化设计的一大特征。互动的意思就是信息接收者在数字媒体平台中不仅可以接收到任意的图形化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选择、反馈、发表和展示,这是一个双向的运动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人机界面来实现的,因此人机界面就成为信息图形化设计的重点。由于人机界面处于信息接收者和者的连接位置,它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人机关系的合理性。它的合理又集中表现为对用户命令的反馈与表现,也就是交互性[2]。因此在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图形化设计不仅要认识用户的认知心理,比如知觉、认识、思维、表象等,而且涉及人机工程学、设计艺术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既要研究用户的心理情感,又要对人机界面的构图和色彩合理性、交互中的动作流畅性、操作中的人机工程学等问题进行思考。

1.3层次化的信息结构

考虑到图形化信息对受众认知心理的考验,所以信息图形化设计需要做到科学合理。受众在阅读图形信息的时候,他们的视觉会有一个自然流动,这就是视觉流程,这个视觉流程构成了信息阅读的结构层次。在信息接受过程中,接收者的视觉是有一个流动顺序的,首先对整个图形进行全面观察,接着其视觉会很快被自己感兴趣的点或者设计者有意设计的趣味点所吸引,然后是次重点和附加内容,最后回到视觉焦点。成功的信息结构层次能引导受众按照设计者的想法,以合理的阅读顺序、方便的视觉习惯和有效的感知方式获得图形信息。

1.4形而上的后现代主义审美特征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历了多次演化,内涵也多次转化。这里的后现代主义主要指的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以后,人们在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对信息化图形所表现出的审美特征。普遍认为80年代后的后现代主义审美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偶发性[3]。主要指的是对经典艺术风格形式的淡化,从对当代生活细节的表现,对传统审美精神的探索转而探讨数字时代技术作品的形成,放弃旧的媒介和艺术手段转而追求新的媒介、新的技术对审美的影响与形成。由于对传统的反叛、颠覆和解构,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图形艺术越发地表现出一种不可预见性,其中既有达达主义式的拼贴,又有表现主义式的涂鸦,可能还会夹杂风格派至上主义的理性与思索,波普风的模仿与抄袭等等。

1.5动态的图形组织结构

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信息化图形设计,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从单一发展到多向,从静止发展到动态,从空间发展到时空。由于受众和信息化图形的交流不再是受众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了,他们已经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信息的解读过程中,人们的思考方式也从以前的线性思考发展到网状思考。这种动态的图形组织结构的优势非常明显,让人们可以自由、方便、快速地接收信息,同时在对信息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后能使之成为另一个转化的信息。

2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信息语言设计的编码

2.1“数字图形”的语义三概念

弗雷格提出了语义三概念:专名记号、指称客体、表达意义,并研究了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数字图形意义的传播与解码[4]。本文针对“专名记号、指称客体、表达意义”这三个语言符号学上的概念,提出相对的数据信息、数字图形、自由解码三个概念。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数据信息”则包括各种数字化的信息内容;“数字图形”则包括了由像素组成的位图图像和由数据信息组成的矢量图像;而“自由解码”则指的是这种数据信息以一种图形化的方式在虚拟空间中传播,以及和受众互动的过程。

2.2信息编码类型

对于这种信息的“编码”,符号学家罗兰•巴特提出了“联想链”这一概念,也就是视觉图像的叙事关系。在这一理论体系中他提出了“编码”理论,他认为一个文化社会系统在条件与多因素的发展中,会形成自己的编码系统,让一个个的单个符号被综合起来,以编码的形式传播信息[5]。阿沙•伯格则对“编码”这一概念进行了拓展,提出了由四种转码类型——转喻型(引起联想的符号)、类推型(引起判别的符号)、替代型(意义可转致的符号)、浓缩型(由几个符号合起来的全新符号)为基本类的编码系统[6]。转喻型指的是能引起人们联想的数字图形,对自由解码有较大主观影响,但也能加强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度;类推型指的是在人们心中通过比较引起判断推理的数字图形符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更加易于理解,复杂的信息更利于接受;替代型指的是将一组或一组以上的数字图形的数据信息编码在另一组图形上形成新的意义阐述的类型,意义阐述的层次和深度不仅取决于元素对象的选择,更在于设计者的编码手段;浓缩型指的是对几个新数字符号进行联合编码,重新设计,经由自由解码形成新的意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编码手段和类型也不断出现,比如通过主客体互动形成动态编码结构,再如利用蒙太奇手法在多维空间形成数字图形图像。

2.3主客体交互下的动态编码结构

通常意义上的编码是指主体单向行为,一旦编码行为完成,信息主体将成为一个固化形式,其意义指向相对来说也有确定的范围。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信息交流因为平台和媒介的不同,在面对同一信息对象时出现了主体和客体编码和解码动态结构。此时客体,也就是大众,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一定程度上他们的反馈也让他们成为编码者,影响着数字信息发展动态和最终的传达。当然信息者也不再是纯粹的编码一方,他们同时会接收到受众的信息并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主客体信息动态编码见图2。

2.4多维空间下的图形图像蒙太奇式的编码方式

“蒙太奇”是一个电影术语,指的是镜头剪接的意思。图形图像蒙太奇指的是对不同时空的图形图像或者对完整的图形图像进行剪接分割[7],以造成对原有图像信息的重新解读,一般由图形编码设计师根据传播的要求和目的进行的有意的解构和重构,对所表示的基础图形图像元素在新的维度空间进行有机的组合和拼装。图形图像蒙太奇作为一种图形思维方式,它能在处理图像元素的过程中,把编码者要表现的内涵和思想更加流畅地表现出来。例如以禁烟为主题的信息化图形,见图3,是一个传达吸烟有害健康理念的创意图形,图形中包含香烟、生命刻度、烟化骷髅等视觉元素,这些本不相关的视觉语言,经设计者的重新编码,重构成了一个语义更加明了的信息传达图形。

3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的解码方式

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图形信息化的信息解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人类视觉文化的多元性。人们对图形化的信息进行解读时,会受到来自各个层面因素的制约,有的是解码主体的生活环境和知识构成;有的是视知觉的感知习惯和思维结构;还有的是由不同层面、不同纬度图形蒙太奇效应所造成的信息解码效果。

3.1主体先验图式的主观投射

所谓的先验图式,是主体用一种源自个人经验和既定的认知图式进行的信息解码。英国艺术理论评论家E.H.贡布里希认为,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要看的东西[8]。也就是说画家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有取舍的,这种取舍来自画家自身的经验或者心中某种既定的“图式”。同样,普通民众在对图形化的信息进行解码时,因个人立场的不同和知识背景的高低会形成不同的既定“图式”,这种既定“图式”让他们在信息解码过程中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的优劣暂且不论,但是它提供了各种可能和角度。在图形信息解码过程中,由于信息设计和解读者的“先验图式”的差异,导致图形化的信息在解码过程中从有限走向无限,从确定走向随机,从精确走向模糊。受众在看图形的时候,图形的编码设计者的最初意图被无限发散,其思维认知走向被各自的“先验图式”所限制和引导,从而产生不同的解码。在解码过程中,受众会运用大脑里已经形成的“先验图式”对图形化的信息进行解读,当已有的“先验图式”产生矛盾时,解码者则会适时地调整该图式以适应新的变化。贡布里希认为,训练有素的画家会学会大量的图示,然后逐渐矫正这个图式,直到附合他要表达的东西为止[8]。

3.2视觉思维下的移情与同构

“移情”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西方现代美学思想之一。“移情学说”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审美是由审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形成的,而人审美的产生其实就是一个移情的过程,一种人将自身情感经历投射到审美客体上的过程。当人们在欣赏事物时,会把努力或倾向实现于事物中,力量感觉、努力与意志和主动或被动的感觉,会被移植到外在和人们的事物里去[9]。图形化的信息在图形设计师的编码下,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存在,受众在解读这些图形时,伴随着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把自己的感情思想移植到图形中去的,把自己的审美投射到对象上去,达到主客统一的审美境界。这样的“移情”式解码,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带有自我的特点,也使得图形化信息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有、唯我、主观能动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的存在让数字媒体艺术环境下的信息化图形有了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如果说“移情”让图形化信息的解码变得模糊和不确定,那么“同构”则让它在多种层面建立起某种联系。从格式塔心理学的“异质同构”理论出发,在众多的图形化信息中存在无数的客观结构,这些信息的客观结构同人内心的格式塔相互对应,正是这种对应关系让人产生某种审美体验。按照厄棱费尔的见解,一个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构成成分——如它的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变的情况下,格式塔依然存在[10],信息图形本身“格式塔”的存在,让主观“同构”下,信息图形化的解码行为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由人的视知觉在长期对客观环境的适应造成的,因此,主观感知的过程因为这种“异质同构”就有了类似的审美感知体验。

4结语

总之,“读图时代”中,数字媒体时代下的信息越来越多地以图形的方式完成,这种图形化信息因为时代环境的不同也具有新的特征,诚然,图形化信息相较文字信息少了严密性和逻辑性,但是这些新特征无疑更适合数字化时代人们对信息获取的需求。图形化的信息以其传递信息多样化、信息表达多模态性的显见优势改变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信息传达的非线性过程更是加速了受众的认知接受时间,尤其是动态的交互式特征使得信息在编码的时候不同于符号学意义上的“能指”,而是以一种更加开放、多维、蒙太奇的方式呈现,对信息的解码也不再需要编码设计者有意的设定结果和路径。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参与到信息编码和解码的机会和能力会越来越多,人们也就越来越近世界的真实性。

作者:冯文博 单位:西安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