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摘要:滨水绿地集生态、绿化、防洪、休闲、娱乐等众多功能于一体,是提升城市形象、丰富区域风貌的重要城市绿地资源。本文结合笔者相应滨水绿地规划设计实践经验,首先简要阐述了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所应遵循的相应原则,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探讨了景观生态视野下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以供广大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者借鉴参考。

关键词:景观生态视野;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1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的相应原则

1.1系统性原则

滨水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的重要绿地资源,其是自然与自然循环等综合作用的过程,在整个过程的作用下形成了复杂的滨水绿地系统,且系统中任何因素发生变化都会对系统内整个景观的效果与风貌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滨水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时,应将滨水绿地作为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的一个系统,并立足整个城市绿地景观系统甚至是更高系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对滨水绿地景观予以全方位的规划设计,避免与大的系统空间割裂而影响滨水绿地景观的整体效果。

1.2生态性原则

景观的改造与基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表进行的生态改造都会对原基址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滨水景观的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原生态、原基址的原貌,遵循尊重自然的规律来进行设计,尽量减少或避免人工规划对自然的干预程度。因此,在规划设计前须对原基址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包括气候环境、水文地貌、植被特征及覆盖情况,以及野生动物的保有情况,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对上述因素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及破坏等行为。同时,按照景观生态学的规律,通过与自然水岸线以及周边生态群落结构的拟合,以打造绿色为理念,结合生态造景并同时兼顾植被的维护,发展植树造林,按照原始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多元化、和谐性的改造,尽量采用天然材质来塑造自然野趣的城市滨水景观。

1.3功能性原则

城市滨水绿地不仅负担着解决水运、防洪等各类功能,而且还肩负着改善生态环境,改进城市水域生态环境与江河、湖泊的亲水性。因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功能的兼顾性原则,确保在对原始生态环境不造成破坏的前提下,改善滨水生态环境,提高江河湖泊的水质情况,增添人文景观和休闲功能,把城市滨水绿的真正建设成为多功能复合型的城市公共空间。

1.4文化性原则

每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的人文背景与地方特色,因此,在开展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时要注意与当地历史文化、民族习惯、地区特色等人文因素相结合,突出城市的文化内涵,重构与强化滨水绿地的地方景观特色。尤其是在一些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地区或城市,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特色,并通过景观营造的表现方式加以表达,以充分激活滨水景观的历史积淀,凸显滨水绿地的地方特色与文化底蕴。

2景观生态视野下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设计

2.1建筑小品设计

从景观生态视角出发,滨水绿地的规划往往需要设置一些景观建筑或者功能型建筑、小品等,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休憩、布景的功能,例如较为常见的景观建筑种类有休憩亭、连廊、花架、水榭亭台、码头、休憩长椅、景观桌凳等(如图1),小品种类主要有假山、水车、雕塑、栏杆等。另外,景观建筑与建筑小品的设计与选择要保持与城市滨水绿地定位和特点的统一性、协调性,一方面能够符合绿地的风格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衬托和增强滨水绿地的景观特点。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景观的设置数量和位置上也应遵循与整体风格的统一性,在保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避免景观冗余而影响整体景观的美观性,且建筑小品的选择应精巧,并呈点状布局融入整体的景观环境中,这样才能由小见大的凸现滨水景观的特色。

2.2景观空间设计

城市滨水绿地是水域与陆地的衔接地带,在格局上通常为开放性空间,因此,在空间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外部开放性空间的景观,还要兼顾江河、湖泊等水面景观,综上考虑,作为观赏主体人的站点与景观点位置的处理上有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空间即街道观赏;内部空间即绿地内道路及广场游览、休憩、观赏等;还有临水边观赏、水面上观赏、水面向陆地方向观赏等多个视角。为打造丰富层次的立体景观,就需要注意景观的纵向设计,可通过设置带状空间来串联各个景观节点,并且,带状空间沿水岸设置,更能够兼容陆地与水面景观的立体感,通常景观节点间距宜控制在300m~500m左右,以形成错落有致的带状景观序列。另外,景观的纵向设计还要充分利用生态景观的高低形态,结合建筑景观、建筑小品打造高低起伏的景观序列,通过地形的堆造或者不同风格的植被装点,形成林冠线或者景观天际线,使纵向景观富有节奏与律动。与此同时,要综合考虑纵向设计与横向设计间的协调性与统一性,横向设计主要指的是滨水空间的横断面,从美观角度出发要在同一断面上布置错落有致的临水以及亲水景观,形成不同的高程来丰富景观画面的参差错落感,另外,横向滨水空间的设计还要考虑水位、流速、交通以及景观等多个要素,来采取多个层次复合式的断面结构,且各个结构层次间通过各种景观营造方式进行纵向连接,从而形成兼具功能型与美观性的立体景观空间系统。

2.3植物群落设计

植物群落是保障和完善城市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构成,因此,要充分重视自然生态群落与景观生态之间的协调性,充分保障植物群落的正常生长需求,重视自然植被的观赏性,并结合滨水绿地空间高低错落的地形以及模拟水系形成符合自然规律发展的典型地貌特征,例如,滩涂、湿地等,从而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也为保护原始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从而能够使得生态植被群落结构能够充分发挥恢复破坏、完善滨水绿地生态功能的重要作用。另外,为了恢复城市滨水绿地环境的生态功能,还要结合绿地生态群落的结构,综合人工种植与自然保护有的协调性,在滨水绿地的生态敏感区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例如种植天然的植被要素,建立野生动物保护栖息地,以为当地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生态环境。(1)合理选择绿化植物类型。结合滨水绿地系统的生态特点,广场疏林等游人较多的地段,以具有较强观赏性功能的乔木树种为主,例如银杏、栾树、夹竹桃等;游园路以及林荫小道可选择不同种类的开花乔木或引鸟树种,例如樱花、香樟、枫树等;滨水沿岸则以姿态优美的临水、耐水树种为主,还兼顾选择了具有一定耐水性的水生植物,例如垂柳、水杉、池杉等不同色系的乔木科,以及鸾尾、菖蒲等湿生植物,从而营造杨柳垂钓、柳条拂水、五彩缤纷、自然野趣的滨水景观效果。(2)合理选择植物群落结构。滨水绿地景观应以不破坏原生态与地形地貌为基础,并结合滨水绿地周围环境与乡土植物,采取自然化以及模拟大自然生态群落结构的设计手法,按照高大乔木、低矮灌、草花以及地被植物搭配的复合结构植物群落,以形成符合滨水景观特色的植物群落。同时,可根据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植物的合理选择,例如,在笔者参与设计的邓州市运粮河景观设计时,自然生态区植物景观的营造以为人们提供参与停留的自然游憩空间,感受自然,保护自然。整体氛围宁静淡泊,清新自然。广场较少,小品设施选择上也突出自然之意,在植物上也已大片的林相和管理粗放,自然长势良好的植被为主。其中,树阵景观以独干蒙古栎、紫椴为主;点景乔木主要选择丛生白桦、丛生蒙古栎;高层骨架树以家榆、银中杨、胡桃楸、旱柳为主;背景常绿乔木为河南冷杉、樟子松;小乔木选择了紫叶稠李、火炬树、茶条槭、丛生九角枫、金丝柳;大灌木为山楂、榆叶梅、华中连翘、红瑞木;中小灌木以桧柏、小叶丁香、金叶榆、金焰绣线菊为主;草本植物主要有玉簪、八宝景天、鸢尾、彩叶草;水生植物配置了菖蒲、千屈菜、水生鸢尾等。而都市生活区则主要提供城市市民各类娱乐、游赏活动。整体氛围欢快活泼,风格多样化。色彩丰富,造型富有艺术感,在植物的选择上也以花团锦簇为风格特征,色彩艳丽品种繁多。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时采取了如下设计,树阵以五角枫、银中杨为主;点景乔木为丛生拧筋槭、拧筋槭;高层骨架树主要为家榆、新疆杨、蒙古栎、旱柳;背景常绿树为冷杉、云杉、河南桧;小乔木则以紫叶李、火炬树、丛生九角枫、金丝柳、茶条槭、京桃、丛生暴马丁香为主;大灌木选择配置了山楂、山杏、榆叶梅、红瑞木;中小灌木有桧柏、铺地柏、小叶丁香、紫丁香、金银木、红王子锦带、卫矛、水腊;草本植物有玉簪、八宝景天、鸢尾、彩叶草、矮牵牛、大波斯菊、白三叶等;水生植物为芦苇、菖蒲、千屈菜、水生鸢尾、睡莲。

2.4驳岸景观设计

不规则的驳岸景观是滨水绿地景观中发挥重要功能的部分,是保护河岸、避免土体被冲刷侵蚀的构筑物或护坡。同时,驳岸作为滨水绿地最具生命力的地段,采用生态驳岸的设计,恢复自然河岸或采用渗透性较强的人工自然驳岸,不仅不会破坏河岸植被生态体系,而且还能显著增强河堤土体与上部水气的循环作用,既保证了驳岸的功能性,又具有生态和谐性。其中,较为常见的生态驳岸形式有三种(如图2)。其一,自然原型驳岸。即以种植垂柳、水杉等临水植物,通过植物根系的保护作用,稳固河岸、防洪固堤,并适当采用置石、叠石加固,以减少水流对土壤的冲蚀,主要适用于坡度自然舒缓,在土壤自然安息角范围内,水位落差小,水流平缓。其二,自然型驳岸。对于岸坡陡峭或沿岸有步道的地段,除要种植植物加固堤岸外,还要通过天然木材、石材等保护河底,或采用树桩、树枝插条、竹篱、草袋等可降解或可再生的材料辅助护坡,提高岸坡防洪能力,人工砌筑斜坡土堤,并通过配置乔灌草等植被,实现堤岸加固的效果。其三,人工自然驳岸。在自然驳岸的基础上,采用石才干砌、混凝土预制构件、耐水木料,金属沉箱等构筑高强度、多孔性的驳岸予以加固,并利用生态混凝土的多孔性,种植水生植物,以达到自然地貌的景观效果。该类生态驳岸基本保持了自然岸线的通透性及水陆之间的水文联系,具有岸栖生物的生长环境;通过水陆相结合的绿化种植,达到比较自然的景观和生态功能。

2.5道路系统设计

道路系统是滨水绿地景观空间的骨架,是连接滨水绿地、水域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滨水绿地道路景观的设计时,一方面要重视人性化,符合观赏者的观赏需求与交通需求,另一方面还要保证既符合人性空间尺度,又不破坏原始自然生态。为有效满足以上要求,在进行滨河绿地道路系统的设计时,须依循如下设计原则与方法:(1)遵循“人车分流”的原则,保障步行动线与交通工具动线的有效隔离与衔接,确保形成各个活动空间的串联网,包括各建筑的出入口、广场的集散路线、景观点的观赏方位等,并要与周边城市路网的沟通形成科学合理的串联;(2)遵循舒适、美观性原则,滨水绿地游览路径应按照舒适、便捷的原则,并充分结合滨水绿地地形结构,以为人们提供平整且使用尺度适宜,以及与各活动场所具有高可达性的道路系统,同时立面设计还要结合地形条件,采用弯曲自然的线形道路或直线、曲线相结合的路线设计,营造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多样化道路风格;(3)安全性原则,保证亲水设施、近水步道等的安全,在为提供人际交往活动空间的同时,结合滨水绿地环境特点以及人们的亲水需求,提高临水步道的安全性。例如,可利用滨水绿地的基础地貌,营造丰富多样、安全舒适的活动场所,如亲水步道、临水码头、亲水平台、栈道等亲水性的游览道路,结合栏杆、台阶等的设置,提高亲水设施的安全性。

3结语

综上所述,滨水绿地的生态规划设计不能盲目追求外表华丽,而应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确保城市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对此,园林设计者务须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以及减少破坏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规划设计,将滨水绿地自然景观与人文融为一体,进而促使城市滨水绿地景观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梁雪峰,吴美波.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低温建筑技术,2018(10):12~14.

[2]焦琪.基于弹性景观理念的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9.

[3]孔强,李小兰.城市滨水区带状绿地近自然植物群落营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6(1):266~267+314.

[4]雷含丹.城市绿地滨水景观带植被空间营造策略——以塔城市加吾尔塔木河滨水风光带为例[J].福建质量管理,2018(18):285.

[5]刘盼盼.浅谈城市公园绿地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与营造[J].四川建筑,2016(6):40~41.

作者:王勇 单位:安徽太道景观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