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数字媒体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性质及目前该专业学生的特点,提出“版式设计”课程针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目标不明确、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未能有效融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程考核方式形式化等,并对“版式设计”课程的内容及教学模式进行了创新与实践探索。

关键词:“版式设计”课程;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模式

一、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性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宗旨是培养适应当今多媒体信息化时代的兼具多媒体技术和艺术基础的现代复合型人才。而“版式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技术应用与艺术的统一,也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之一。本课程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平面设计基础训练的一部分,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造型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与本课程同步的课程主要包括“平面广告设计”“字体设计”“标志设计”等,而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主要以该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UI设计为主,如“网页设计”“UI交互界面设计”“新媒体技术HTML5Css”等课程。

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特点

本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单招,没有一定的美术基础,而随着数字化艺术的发展,数字媒体不仅仅依靠技术,更多的是需要艺术底蕴,这也促使了这门课程在本专业的开展。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定位不清楚,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该课程,认为该课程与自己的专业方向关联不大,同时缺乏对身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设计的追求,导致对本课程缺乏学习兴趣[1]。

三、“版式设计”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版式设计”课程目标设置存在问题。本课程目标设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目标应依据专业性质设置课程内容,本专业主要为UI设计方向,应与艺术类平面设计专业区分开,紧贴UI专业方向,并根据后续课程来设置授课内容;二是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未能有效融合,本专业总课时为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课时48课时,虽已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但理论与实践课时未能很好地融合,教师讲完理论内容后,未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实践,造成学生在实操时遗忘理论知识,不利于核心知识的巩固,同时降低了本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

(二)“版式设计”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版式设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设置枯燥乏味,同时未能从本专业方向出发,与艺术类“版式设计”课程内容相似。目前,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过程中虽有案例分析,但案例内容过于老旧,未能顺应当前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缺乏时代性,学生也很难理解。笔者发现,市面上有较多关于艺术类平面设计方向版式设计的书籍,更适合艺术类统招的学生,他们具有扎实的美术基础,对此类书籍更容易接受,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大都来自单招,没有美术基础,突然接触该课程,会打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课程考核方式形式化。课程采取平时成绩、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三个环节进行考核,虽涉及的考核方式具体化了,但未能落实到课堂中和测试中。课程考核各个环节所占课程总评成绩不合理,应切实考虑该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设定合理的比例[2]。由于本专业学生入校前受教育层次不同,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较差、自控力不强,而课程考核中平时成绩所占比重过小,造成该课程对学生学习的约束力不够。

四、优化“版式设计”课程内容与创新教学模式

(一)明确“版式设计”课程目标。本专业课程面对的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为UI设计,因此,本课程目标中应着重强调UI设计方向的版面编排,如网页设计版式、移动端App版面编排,为后期“网页设计”“UI交互界面设计”“AXURE原型设计”等课程服务,同时可辅助一些平面类版式编排,加深学生对版面版式的理解与加强应用。明确目标之后,教师应主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点,在课堂设计中将案例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而且案例要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融入版式理论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这样在授课时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进而引入版式课程理论内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加深对版式理论的认识与理解[3]。例如,教授“移动端App界面编排”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App软件如淘宝、京东等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对比不同的App版面编排,学生能很快总结出该类App版面编排的结构与特点,同时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采用“1+4”模式,将理论与实践课时有效融合。本课程设置共64课时,其中,理论16课时,实践操作48课时,前4周,每周4课时,完成理论教学16课时,后12周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不能使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及时进行实践操作练习,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巩固。因此,笔者认为,第一周4课时的教学内容应以教师简介、课程内容整体介绍、课程定位、教材简介、课程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标准等为主,使学生对本课程建立宏观的认知,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案例导入“版式设计”课程基本核心知识点,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本课程对后续课程以及职业就业的重要性。从第二周开始,将课时分为三组,实行“1+4”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模式,即第二周为理论课程周,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为实践操作练习周,以上为第一组;第七周为理论课程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为实践操作练习周,以上为第二组;第十二周为理论课程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为实践操作练习周,以上为第三组。这样的课时分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点后及时实践,有利于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

(三)完善“版式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目前,该课程考核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为主,包括平时成绩20%、期中考核成绩30%、期末考核成绩50%,依据每部分所占比例得出该课程综合测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基本适用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但因实施时间较短,缺乏具体考核的细节内容,笔者在采用该考核模式授课一段时间后发现考核内容可再进行细致划分。首先,综合测评中的三大部分所占比重可适当调整,平时成绩占综合测评成绩的40%、期中考核成绩占综合测评成绩的20%、期末考核成绩占综合测评成绩的40%。由于该专业学生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较差、自律性不强,同时该课程课时量大,所以平时成绩所占比重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相当,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平时考核的重要性,能保证学生听课质量[4]。其次,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考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三大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再进行精细划分,同时绘制考核表,每次上课前公示上周考勤与课后作业成绩,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每次考勤与作业。

(四)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版式设计”课程有大量的优秀案例,学生可选取符合自身审美的海报设计、书籍设计、网页设计等,或挑选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讲自评,学生阐述完毕后,教师和学生共同评析,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也能使学生融入课堂,更能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进而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教师不仅要注重提升自身专业素养,还应积极创设“潮流化、时代化”课堂情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思维,引入移动设备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准备PPT课件时,可以在“版式设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电视剧、App、短视频等,来进行案例讲解和分析,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书本内容,使学生产生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5]。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分析案例时虽有一些不可控因素,但一定要将学生往积极的、正确的价值观方向引领,以加强课堂的思政建设。

(五)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版式设计”是艺术类的基础课程,后期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如平面广告设计、UI交互界面设计、网页设计及就业等,需要教师与学生不断探索与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融入相关专业竞赛,如实践操作项目“简历设计”可与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相结合,学生的简历作品可以作为参赛作品;课程实践“期中考核”与学院奖结合,学生可自选学院奖参赛命题进行设计创作,这既能够提升学生的创作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也开阔了学生的艺术眼界,同时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艺术潜力[6]。

五、结语

基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特性,以及授课对象为高职非艺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性,“版式设计”课程的开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版式设计”课程的创新需要该专业的教师共同探索研究,不断完善该专业“版式设计”基础课程的建设,进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行业。

[参考文献]

[1]从继成.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教学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09):121-122.

[2]姜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版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6(16):250.

[3]袁园.版式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4]赵琦.浅谈高职院校版式设计课程的教学[J].美术大观,2010(09):176-177.

[5]李宗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版式设计教学改革[J].艺海,2019(12):136-137.

[6]王晶.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外企业家,2020(20):206.

作者:张攀攀 单位:西京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