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类教学与实践链接模式

建筑设计类教学与实践链接模式

一、理论与实践链接方式的建构

1.基础理论夯实阶段

国外建筑师注重培养动手能力,自己动手做一些木工活、装修房子等,这些实践经验对建筑师能力的发展非常有利。学生在基础入门阶段就要加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简单的模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空间感,结合低年级设计课程尽可能多地安排模型设计环节。学生运用空间模型对小型建筑进行研究,通过不同材料表现建筑的材质,做出楼板、楼梯等建筑构件,获得深刻的直观感性认识。真实的动手实践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提高今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阶段

?1?设计与实践的互动。加强组织学生展开实地调研活动。教师首先将参与类似项目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深入周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气候、环境、场地等实际情况,启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在设计选题上尽可能安排实际项目地段,以真实场址和使用者作为设计基本依据,培养今后工作中与甲方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合,加强技术课与设计课的关联性。在高年级的课程中设置专题研究型设计,如以材料、构造作为设计主题,技术作为贯穿整个设计的主线,又如以建筑低碳、节能为主题进行课程设计,结合具体的技术措施引入生态等设计理念,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起较全面的技术知识框架,学生自然地把融合技术设计的思想贯穿到今后的建筑设计中,使方案设计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共同提高。

?3?理论课与设计课整合。各年级配备年级主任负责理论课与设计课教师之间的协调,在理论课中增加自主性教学内容比例,结合设计课的进度穿插专题性理论讲解等。为减少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的距离感,使理论课与设计课在不同阶段能够保持一种递进交互的课程安排,相互穿插,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3.深入提高阶段

实践应用方面主要是建筑认知实习、构造实习、建筑测绘实习、设计院毕业实习,在这些环节中强调关注建筑技术理论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实践始终贯穿于教学中,穿插专题讲座、讨论会,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建筑设计竞赛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从事工作后都会参加一、二级注册建筑师考试,在高年级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注重与注册建筑师考试制度相适应。

二、建筑设计类教学实践的模式更新

1.教学模式更新

?1?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改进教学方式,将教师分组负责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自主选择设计作业,促进教与学的双向互动。采取大教室合班设计教学,推选高水平教师作为年级设计课题辅导负责人,进行整体把关,明确设计理念和操作模式。

?2?建立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的教学相长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为中心,组织分组协作、方案讨论及汇报答辩,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的模式;重视相关专业的关联性,多学科交叉带来的建筑学科发展,探究人文、自然、社会等领域的新成就能够拓展建筑设计领域,增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培养和理性思维方式,提高设计创新能力。

?3?由学生指导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设计类教学中通常一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甚至二十多名学生,课堂时间和教师精力有限,辅导中难免产生疏漏。若由教师指导若干名设计能力较强的学生,再由这些“带头”的学生利用平时时间辅导其他学生,这样一个对几个的模式实现了“双赢”,指导与被指导的学生设计能力都得到较大提高,教师只需要从宏观上把握并参与其中。

2.课程设置模式更新

目前,国内很多院校探索国际合作的联合培养方式。这种联合培养方式也可应用到地方院校中来,加强地方院校联合教学的强度和频率。城建学院作为独立院校可以和东北地区的建筑院校之间建立长期联合教学的模式,相互推广借鉴优秀课程,引入精品课程,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增强与外校之间的交流。这种“互动”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有利于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设计实践中起到主流和先锋的作用。

3.教学组织与结构更新

?1?适应时展的建筑学人才应该是教育者、设计者和实施者的完美结合,因此培养的建筑教育人才同时也应是合格的建筑师。实现创新实践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自身实力和经验。通过培养部分青年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到设计院完成实际工程项目,培养教师的实践经验,并将实际工程项目带入课堂。在毕业设计中,提供相关专业如结构、水暖电、设备等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评指导,培养学生具备专业配合的观念和宏观把控能力。做好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多引进动手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来带动和培养青年教师,挖掘广大教师的授课和教改热情,发展具有实践创新性的教师队伍。

?2?只有使教育始终保持在前沿领域才能更好地与实践发展相结合。鼓励教师投入学科前沿领域研究中,积极参与科研立项,探索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学科交叉领域,在设计教学与科研项目之间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反馈机制。我校将由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和学历的教师带学生参加科研立项,给学生提供一个研究平台,鼓励学生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课堂设计与实践中。

作者:瞿萧羽 单位: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