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思考

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思考

[摘要]通过对辽宁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四年级建筑竞赛课程教学实践的探讨、针对密集型教学方式,提出了“模块式”建筑设计教学理念,并对建筑设计课程的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密集型;模块式;教学实践;教学设计

1课程背景

“建筑竞赛设计”是辽宁科技大学建艺学院建筑学专业四年级的专业必修课,也是建筑设计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课程,在整个课程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筑竞赛设计课程占时共5周,64学时。该课程是专业培养的转折阶段,是在进行过建筑设计具象设计课程后续接的较为全面的培养建筑设计思维体系的课程。该课程设计希望通过建筑竞赛设计,使学生理解与掌握建筑竞赛设计的设计方法与思维模式,理解建筑竞赛与实地设计的区别与统一,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了解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2教学实践

2.1教学要求与目标

首先进行设计目标的确立,要引导学生突破固有设计思维模式范畴、冲开物质空间的枷锁,对多个元素进行分析,在分析竞赛要求的基础上提取重点元素,把抽象的要求“具体化”。其次,将所选题目进行拆解,通过深入探寻题目的本质与内涵进行理性分析与感性创造相结合,完成建筑与空间的初步形态。

2.2模块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密集型教学体系的背景下,设计周期已由八周变为五周,设计学时由每周八学时变为每周十二学时,整体教学过程发生了改变。在此状态下,建筑竞赛设计的教学启用了“模块式教学方法”,强调以设计课程为主线,设计的各个阶段形成不同模块,由设计初步到设计中期再到设计完成态。并将其他门类的教学课程也进行模块化分解,并插入整合进设计过程的模块中,从而形成有机的教学体系。

2.3学生“主动式”的学习过程

在整体教学环节中,采取联合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定点引进其他学术力量,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整体班级形式,形成各个教学小组,以组为单元体形成针对各组的教学模式,并通过讨论、反馈等互动形式,提高各教学小组之间高频率、多维度交流,从而形成“主动式”学习的“学”这一部分的开发式组织。增设研讨课,将传统的由学生向教师介绍方案变为由学生向全体师生进行方案的讲述,其他学生可以自由发表个人的意见与想法。把学生推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倾听者与参与者,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思考的激情,培养学生勇于深入思考、发现问题以及表达自我观点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学生的设计思维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多元化发展,更有想法,方案的成果表达也呈现出多样性。引导学生走出教材的局限,不仅将主要参考书目通读并理解,还应对相关书籍有所涉猎。并且善于利用互联网等相关渠道进行前期资料的积累与掌握。

3考核标准

整个设计阶段分为四个节点展开,第一个节点:通过多渠道找寻竞赛优秀作品,从中选取2-3优秀作品进行仔细解读,做出其中的空间关系图、立意构成图,对其表现手法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应用软件与后期处理手法),注意方案由立意到成果的转换过程,体会竞赛设计的着眼点、组织关系、解构手法等方面,撰写调研报告并同时形成文本并予以汇报。第二个节点:要求学生设计能符合竞赛主题要求的公共建筑,这一阶段的设计仅研究可变的建筑(空间)流线、造型、结构,重点是研究建筑(空间)的多样性、可变性、灵活性、中立性、不确定性等,该节点的最终成果为:3.1前期分析报告:主要以图解的方式分析所选题目的可设计性,并配以文字说明。3.2方案立意构思:要求学生选择特定建筑进行设计,结合当地环境、地形特点,综合解决流线组织、功能排布、分区结构及形体等多方面内容。第三个节点最终成果:深化方案设计,进一步研究建筑的空间、细部、结构等进行设计的最终建构,并对图纸排版进行构思与设计。第四个节点最终成果:要求学生进行电脑图的绘制,表达自己的设计构思。

4总结与反思

通过对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建筑竞赛设计”这门课程在实践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对学生而言,不仅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促进了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加深了学生对团队设计的认知。对教师而言,这些富有特色的教学设置让我们增加了有效的教学经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失误,总是习惯于将教育形式化,忽略了建筑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更好的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人才,建筑设计的教学方式与方法需要不断更新,我们更要用创新的思维模式去思考、探索、实践新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卢峰.当前我国建筑学专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30(6):28-31.

作者:王潼宇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