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活字文化创意设计路径

铜活字文化创意设计路径

【摘要】我国明朝中期无锡民间所使用的铜活字在印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传统活字印刷向现代化数字印刷的转变过程中,活字逐渐失去使用价值。依托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新创意复兴活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从活字文化与字体字库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及区域文旅经济和文化品牌整合设计3个方面进行论述,为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与区域创新文化、经济发展相融合,提供路径参考。

【关键词】铜活字;创意设计;文化产业

0引言

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汉字进入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如何挖掘研究传统活字文化成为新的课题。另一方面,当前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升级、转型需要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此为切入点,用创意理念复兴活字文化,充分挖掘无锡民间铜活字传统文化艺术的底蕴,继承工匠精神,进行创新研究。有效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把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区域创新文化有机统一起来。

1无锡民间铜活字印刷文化概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铜版和铜活字进行印刷的国家,其金属活字印刷可追溯到11世纪,从唐代用铜版印制佛像,到宋、金时期铜活字在钞票印刷上的使用,再到明代开始大规模使用活字铜版进行书籍印刷。其中以明朝中期无锡地区会通馆、兰雪堂和桂坡馆为代表的多个民间刊刻书坊所使用的铜活字最具代表性。弘治正德年间,会通馆华燧、兰雪堂华坚、尚古斋华珵和桂坡馆安国等民间刊刻书坊开始大规模使用活字铜版印书。其中,华燧用铜活字排印的《宋诸臣奏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书,之后印的《锦绣万花谷》一书有小活字和大活字两种,被称为“小铜版”“大铜版”。兰雪堂华坚印有《白氏长庆集》《元氏长庆集》等书。尚古斋华珵印有《渭南文集》《剑南续稿》等书。桂坡馆安国印有《东光县志》《吴中水利通志》等书,外皮为蓝纸,有印好贴上的书签,这些书印刷制作精良,别具一格。目前对于无锡民间铜活字相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史料学、版本学方面,研究范围包括活字的形成、技术、材质、活字本版式、印工和谱匠等各方面。如林子雄(2008)对比研究中朝两国铜活字的发展,肯定了无锡铜活字文化的重要作用。张秀民认为真正铜活字印刷以无锡民间华燧会通馆为最早。而潘天帧(2003)曾作出会通馆铜活字是锡活字的不同见解。1986年起,由国家组织陆续出版的五部《中国古籍善本目录》中采用了铜活字的注解。总体而言,明代无锡民间以华氏、安氏为代表的活字铜版印刷文化极具特色,既具备档案价值也具有收藏价值,同时在审美性、文化性和艺术性方面取得了高度的统一。

2无锡铜活字文化的创意设计路径

对无锡民间铜活字文化艺术进行挖掘、创新研究,实现用创意理念复兴活字文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活字文化与字库字体设计

在对印刷字体发展的研究方面,日本欣喜堂《汉字二十史》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各时代字体特征变化过程。国内以罗树宝为代表,主要侧重在字体分类及形成原因,并认为活字版的特点推动了规范化印刷字体的出现。吴建军(2011)认为明中期无锡民间刊刻书坊将金属活字技术在印书行业中广泛推广,摆脱了当时雕版印书所常用的行楷字体,直接影响印刷字体“明体字”的逐渐成型,促进了现代印刷字体的发展。传统的印本文字对现代字库字体的设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性作用。如2004年,日本欣喜堂首先借鉴古籍本《南齐书》,开发了“金陵”字体,大受欢迎。之后写研堂、北大方正等均借鉴活字版设计了多款现代印刷字体,也促进了以万向晨、应永会为代表的个人设计开发了《浙江民间书刻体》《康熙字典字》等古籍字体字库。而无锡铜活字不同版本中的字体形式、笔画特征和结体风格具有一些鲜明的特色,可进行归纳、提炼,用于印刷字库字体设计中。如《蔡中郎集》所用的标题字体呈扁方,大字号,其基本特征几乎与现代印刷体无异。《初学记》及弘仁堂刻本《左粹类篆》中的正文字形方正规整,舒展饱满,横画呈左低右高之势。这些优秀的版本文字都对现代字库字体的设计具有很好的借鉴、启示作用。

2.2活字文化与文创产品设计

伴随我国进入到新常态发展时期,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成为带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此背景下,各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活动也日益丰富。刘美松(2012)年提出让“活字”活在当代,并通过对活字文化创意产品的系列开发,让人们有机会触摸到汉字文化骨骼。刘豪(2016)提炼活字中的造物思维,将木活字的发展及工艺特性用现代设计语言及多媒体手段、交互设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实现真正的“活态文化”重现。邓义荣通过字体模型的尝试,改变了设计思维上惯常地限定在平面范围的意识。这些尝试把传统文化与创意文化融合,丰富了活字文化创意形式。分析无锡民间活字铜版印刷文化的表现形式、艺术特点,从设计学的角度挖掘其文化审美内涵,进行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转化。可从以下几点实施。第一,融合当地文化,体现人文精神。无锡民间传统金属活字文化与当地的人文特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显得自由、蓬勃。其活字铜版除了重要的档案收藏价值外,也呈现出朴素的手工艺之美、淳厚的铸刻之美及线条情感之美,独具魅力。在进行创意设计时,以当地吴文化为指引,在设计观念、题材选择、材料及色彩的运用上应具备文化性、艺术性和地域性,使之根植于传统文化,具有本土特性。第二,立足文创产业,丰富产品种类。如应用于玩具产品开发,中国民间传统玩具品种丰富、极具创造力和生命力。完全可以把活字文化融入进去。如华容道游戏,可用活字替代其中的人物道具,加入触觉因素,丰富体验性,也可由诗词内容构成,游戏完成后,形成了完整的诗句。再如魔方也可由活字组成,可把《三字经》的内容融合其中,这些都可使人在游戏的同时熏陶古典文化。在室内装饰产品开发中,活字本身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文化元素。很适合作为室内装饰品。也可与一些室内家具结合,设计出独特的家具产品。在旅游纪念品开发上,针对旅游品市场,可开发首饰、钥匙扣和手机挂链等旅游产品。在文化内涵、个性特色和质量品质上满足消费者对旅游纪念品个性化、差异化消费需求(图2)。在影视动漫产品开发上,通过专题影视、动漫等媒介形式来进行,如会通馆华氏的故事完全可以拍成电影,并拓展更多的相关文创衍生作品,利于活字文化的传播。第三,符合时代语境,传承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是无形的东西,贯穿于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中,在创意设计中挖掘、提炼传统元素时,要善于把精华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以保持独特的魅力。创意设计须得到当代社会和消费群体的认同,须在造型、技术和应用领域上适应现代审美情趣和使用需要。同时,设计创新要特色化,以定位理论为指导,做到造型创新、技术创新和地域文化包装创新。

2.3活字文化与区域文旅经济、文化品牌整合设计

近年来无锡文化产业产值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幅。并以“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为发展定位,这需要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造,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以无锡民间活字文化为对象,实施活字文化品牌战略,推动区域文旅融合。进行整合企划设计有助于发展区域经济,提升地方软实力。

2.3.1实施活字文化品牌战略

文化产业的形成来源于人们的精神消费,一旦形成心理取向,就会变成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品牌。活字传统文化的内涵,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记忆。2010年浙江瑞安东源的木活字入选世界性“非遗”保护,就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2013年刘美松创建了“字在”品牌,与奔驰公司合作,融合活字文化体验和创意产品相结合的商业模式。尹立(2014)在高雄驳二码头举办的“好玩汉字”文化艺术节(图3),为活字文化的传承、拓展创新,设计创意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现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品牌。作为中华文化特有的载体,活字完全可以作为创意产业如文创产品、游戏、动漫、出版和娱乐等行业的创意内容。塑造无锡的活字文化品牌,使活字文化创造价值,需要与市场接轨,进行市场化运作,形成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同时,品牌策略要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建立统一的区域品牌识别,以此创建地域文化品牌的差异化,建立其在消费者心中的位置,塑造品牌的核心形象和价值。

2.3.2推动区域文旅融合

当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推动文化遗产地经济复兴的重要动力,文旅融合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把活字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例子,如中国台北日星字行,作为仅存的铅字铸字行,其传人张介冠本着“昔字、惜字、习字”的理念,对日星字体进行了数位化保存并形成字库,同时通过体验活字印刷及活字礼品使日星字行成为当地的文化旅游景点。基于无锡活字印刷文化在历史上的价值,根据区域规划,在荡口古镇修建了作为明代藏书家、刻书家和铜活字印刷家华燧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的会通馆(图4~5),展示了华燧生平事迹和印刷成果。另外,结合荡口古镇的小镇建设规划,以“文化+”丰富街区内涵,在街区保护上突出文脉传承。并通过各种活动策划来丰富无锡活字文化旅游相关内容,赋予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活化”的文化内核、文化精神、文化属性和文化形态,打造文化活力。同时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游客深度体验和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引领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当前,汉字艺术概念产生使文字艺术被拓宽到各个领域。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开拓视觉大空间,引进了新的元素与可能,如雕塑、装置、服装、影像和建筑等,而活字文化是汉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契机,从文化保护、技术传承和创新形式等多方面,探索无锡铜活字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及路径,有助于活字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弘扬活字文化,有助于发展区域创新文化,有助于无锡创意、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城市品牌和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无锡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无锡市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2]张秀民,韩琦.中国活字印刷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3]行人文化.活字———忆铅与火的时代[M].中国台北:行人文化实验室出版,2014.

[4]吴小淮.木活字印刷技术[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5.

[5]刘钊.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

[6]罗树宝.印刷字体史话———明代印刷字体[J].印刷杂志,2004(3):78-80.

[7]吴建军.明中期无锡民间印刷术对“明体字”成型的影响[J].装饰,2011(8):110-111.

[8]刘美松.保护汉文化的骨骼[J].中华手工,2014(9):16-19.

[9]刘豪.“活”字———木活字的重生[J].设计,2016(11):32-33.

作者:陆斐然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