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环境设计论文

传统民居环境设计论文

一、建筑布局设计策略

陈家山村落建筑选址于山坳之中,从远处观看,房屋建筑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四周群山环抱,优美和谐。陈家山村庄在选址设计上很讲究,其规划布局整体符合风水上的“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左祖右社”的思想。这在陈家山陈氏家谱也有反映,家谱《义门陈氏宗谱》卷三记载,“右地乾龙过,峡飞凤成形,左仓右库,前障后屏,崇山峻岭,修竹茂林,义门分派,江州余声”。现如今村庄仍基本保持原设计意图,除规模在扩展以外,其余没有太大改变,建村200年来基本遵循原设计而发展延续。村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背山依次而下,一字排开。西北山上是家族墓地,正南面朝向有一小山,正北面最远处有蜿蜒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庄对面有一个树木茂盛的低矮小山,整个村庄就布局在形似凤凰造型的凤腹山坳之中。村庄前面有一个月牙形的大池塘,四周山顶植被茂密。整个村庄民居落差明显,舒展有序,这样的地貌特征和建筑布局有利于排水,有效地避免泥石流和水泽的危害。村庄民居属于木构建筑,防火系数低,容易引起火灾,池塘既可以用来灌溉,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用来灭火,满足防火的需求。利用山坡的高差地势来建造民居,前低后高,坐北朝南,冬天可以迎来较好的阳光日晒,夏天可以迎来凉爽的偏南风,又可以少占或不占农田,视野开阔。这样的规划布局也容易形成围合封闭、富于层次感的景观。山上的植被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还可以调节温度,令环境优美、空气新鲜,还容易形成一个局部生态小气候。这些民居建筑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简单的建筑技术,通过环境设计,巧妙地将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处理了人、建筑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陈家山最重要的建筑,也就是陈氏祖堂屋,位于“凤凰造型”的腹部正中心位置。村落建筑布局类似“九龙攒珠”布局方式,这样规划满足科学合理的居住需求。村庄的陈氏祖堂屋建筑,放置在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其别出心裁的目的就是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的同时,体现出建筑的礼制关系,表达对祖先的崇敬之情。

二、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在我国历史上,祖堂屋属于宗法礼仪空间,主要是用来祭祖、迎宾、婚丧嫁娶、家族节庆活动的场所。祭祀时在族长带领之下,按照等级高低依次进行,祖先的牌位供奉在中堂,祭祀的时节和准备各种礼仪行为都有具体规定。陈氏祖堂屋建筑在精神层面的作用上占据核心位置,具体到建筑的空间规划布局,也充分体现出这一特点。该建筑是由槽堂、中厅和上堂屋三部分组成,由天井院落组织空间,沿轴线依次递进,总共15间,其规模在陈家山所有建筑中为最大。整体建筑特别讲究正统,符合建筑本身代表的宗族家长制意义。陈氏祖堂屋每进房子都是由宽度大小不超过两米的窄小天井组合而成,前两进落差小,置三步台阶,上堂屋的建筑落差最大达1.3米。在中轴线上置七步台阶,是整个建筑最重要的建筑空间,供有祖先牌位,主要用作祭祖活动场所,左右两边分别还布置两个窄小台阶,平常中间宽大台阶是不准人走的,唯有在特别重要的场合和时刻,例如在春节祭祖之时,族长才可走。平常重要男人走左边,女人走右边,等级明确,如图3所示。从空间上看,陈氏祖堂屋存在着一条主要中轴线,在整个民居建筑的空间构成上起到统领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轴线关系。由于民居建筑受主要轴线关系的统领,陈氏祖堂屋形成以天井多进纵向的空间层次关系。由于受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为了解决通风采光、建筑排水和人的冷热舒适度问题,陈氏祖堂屋采用了天井这一空间形式。因此从空间上看,陈氏祖堂屋具有虚实关系。天井还可以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有机结合起来,虚实相映,陶冶人们情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在营造出巨大内部空间的同时,将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除此之外,受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陈氏祖堂屋在空间上还表现了一定的位序关系。遇到居住或大型活动时,辈分高(或地位高)的人居住在上房,辈分低(或身份低)的人居住在下房,等级明确。可以说,陈氏祖堂屋通过这样的空间环境设计策略,既体现了建筑以人为本,注重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的结合,又体现了建筑设计与人文精神的高度结合统一。

三、建筑结构及其材料设计策略

鄂东陈家山村庄日照充足,雨量丰沛,当地主要盛产林木、石材。由于受地理气候条件和交通不便的影响,当地人们在建造民居建筑中立足当地,就地取材,石材、林木和不同材质的砖块是民居的主要建筑材料。陈氏祖堂屋建筑结构继承了我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采用了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结构。穿斗与抬梁混合式的这种结构,相对于完全的穿斗式、抬梁式而言,既可以满足人们营造更大的室内空间的需求,又可以减小对梁柱木材用料强度的要求,受力也更加科学合理。建筑材料立足当地的出产,陈家山处于环山之中,其木材和石材资源比较丰富,考虑到木材容易受潮,不管是石柱还是木柱,柱础一律采用石柱,既可以承载上面柱子所传来屋顶的荷载,起到受力作用,又可以防止木柱受潮和虫蚁的侵害。当地的建筑墙体材料和当地的环境结合十分紧密,房屋的根基都是采自当地的石材砌成。山区的潮气大,加之没有铺设下水道,村落又布置在坡地上,建筑落差大,后面很多都是快两米的山体,怕雨水的冲刷,所以每家的墙体1.5米以下部分都是大块石材砌成,包括内部柱子部分,这样防止水对墙体的破坏,还增强了墙体承重。房屋都可以修建4.5米高,保持了屋内凉爽透气,防止屋内空气不流通湿气大,另外也延长墙体的使用寿命。墙体1.5米以上部分是用田地的泥巴和小石子混合而成的泥土砖,手工制作,有专门的制砖木模,规格是古代的标准砖大小(3寸高,6寸宽,9寸长)。这种砖也是当地特有,一般平畈地区的房屋只用泥土砖,里面不混合石子,但承重力度要小,而且较容易受潮风化。屋顶大部采用小灰瓦,为防止山风,一般不采用茅草顶。整体看,陈家山房屋的建造都立足当地,采用循环可再生材料,无污染,而且还保温隔热。修建时普遍采用简约的方式,不追求奢华,给人以朴素感,同时又极具有地方特色。总体来看,陈氏祖堂屋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解决保温隔热问题,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采用简单有效的建筑结构技术,达到了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和改善小环境的目的,这是环境设计方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设计的体现。

四、结语

通过对鄂东陈家山陈氏祖堂屋的建筑布局、空间规划、建筑技术等设计要素进行调查研究,可见其环境设计方法强调人、自然、建筑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注重建筑环境、人文精神、生态设计的结合,这些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值得我们当代建筑师所借鉴。但与此同时,在当地传统民居环境设计中,建筑环境与生态设计的定量科学研究方面还存在着不足,如通风、采光、排水、太阳辐射的精确处理等方面。在当代建筑设计当中,我们可以从传统民居环境设计思想中,学习它对自然环境所做的独特解答,提炼出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型符号、空间组织方式及历史文化元素,讨论如何与当今建筑技术手段相结合,运用于当代建筑设计中,从而真正设计出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住宅小区和秀美村庄。

作者:卢雪松 单位:黄冈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