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谐音产品设计论文

汉语谐音产品设计论文

一、谐音与中国文化

谐音与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文化传承、民族心理、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都最终归类为民族特征。中华名族自古以一种“体悟”的方式来阐释哲学思想,因此思想表达的方式都比较宽泛、灵活松散,常常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的思维比较感性,在语言上讲究对称、注重成双、善于比附。同时,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因此汉民族“治本于农”的特点造成了至今我们都具有强烈的趋吉避凶心理特征,因此,汉语中的谐音成为顺应和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国“谐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而易为普通人群所接受的趋吉避凶手段,以此达到心理上的慰藉与满足。比如,中国人喜欢葫芦,因其与“福禄”相谐音,且藤枝蔓延,果实甚多,因而被视为“多子多孙”的吉祥物。再如蝙蝠谐音“福”;鹿谐音“禄”等等。

二、汉语中谐音的中国审美意蕴

萨工尔在《语言论》中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往往决定形式,其具体表现就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常把一些烙印加在语言的外在形式上。因此,中国的语言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其中包含的审美意蕴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涵、寓意上的,而中国语言中的谐音现象既能反映中国文化中讲究含蓄婉约的审美特点,也能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混沌的诗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多以对待事物的关系为出发点,凡事讲究婉转,富于联想,往往从此事物跳到彼事物,语言文字中充满暗示、比喻。而且中国的审美讲求和谐中庸、内敛含蓄,因此不论是思想还是美学上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质都是一致的,反应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对仗、押韵、仿词、歇后语等,谐音现象便至始至终的贯穿在古代各类文字语言中。虽然现在已不用文言文了,不过谐音的方式,以及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却一直保留至今。汉语中的谐音运用常常造成一种诸如诙谐、委婉、吉祥、避讳等特殊表达效果。谐音的运用符合中国人向来所崇尚的含蓄雅致的风格,谐音的表达效果在于化直白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因此,谐音是汉语言文化的内在要素,更是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第四句中的“晴”,表面上的意思是说晴雨的“晴”,暗中指的却是感情的“情”,表达既灵巧又含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观物取象、立象得意的“直觉体悟”的哲学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穿透语言文字领略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蕴特点,让受众感受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今天中国的设计师都在考虑如何将产品融入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其中很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就是谐音的运用。而自古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艺术都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就像谐音所带来的那种含蓄之美。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曾这样论述:“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成为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追求与风范,其具体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与内在含蓄。由此看来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在避免直白与单调的同时,借所谐之音虚实相生,达到含蓄雅致、整体和谐的表意效果。如何在现在产品设计中特别是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中融入中国味道,谐音恰恰是一个既提供设计灵感又能体现中国美学特征的重要途径。

三、产品设计与谐音

设计是一种沟通,产品设计也是如此,它既是人与产品的沟通(可以称之为使用)同时又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可以称之为情感沟通)。关于产品如何联系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产品设计中产品本身使用的问题,已有很多理论的论述与实践的研究了。在此我们着重关注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设计师如何通过产品表达中国美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意蕴,如何让消费者感受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谐音来达到,主要方式有两点,一是利用谐音给产品设计作品命名;二是从谐音中获取设计灵感,当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给设计作品起名就像给人起名字一样,中国人向来注重起名,自古中国人就认为名字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精神、伦理气质。从古代文人不仅要有名字还要取一个很文雅的“号”就能看出,中国人有多重视名字了。可以说名字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不仅人需要一个好名字,设计作品也不例外,稍稍注意就可以发现最近几年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设计作品,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其设计内涵,而很多产品大多用了谐音的方式如:一个用竹子做的手电筒称之为“竹(烛)光”,一语双关。一个好产品的名字能迅速架起设计师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它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该产品的文化特征,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回味不绝,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设计的“中国味”。今天我们提倡中国文化的复兴,民族特征的展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些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产品设计本身的改变需要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也必须值得注意,它已经不仅仅是设计的一个附加物,而是整个设计的灵魂、灵感、核心所在。另外一个方面,注意汉语谐音与民族特征的关系,还有助于设计师理解和掌握谐音这一重要提示灵感的工具,使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恰当得体。因为通过分析谐音,可以寻觅、探究某些词语的出处、来历、拓展词源学的范畴,进而找寻设计灵感,如中国古代就有“葫芦”与“福禄”谐音,在设计与吉祥寓意有关的文化产品或者旅游产品时便可考虑以葫芦为题材,同时葫芦又是容器。台湾设计品牌“家”就设计过一对以葫芦为题材的调料瓶,既现代又传统,还饱含美好的寓意。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谐音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窥探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给设计阐释提供资料,让消费者或者评委更深一步了解设计涵义。中国传统语言中的谐音现象最重要的就是从表达者的主观出发,有意识地造成谐音,即由一个音联想到另外一个别具意义的同音或近音,形成同音替代。这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独一无二的,从古至今人们都能对这些谐音产生感应,而且这些谐音大多象征美好的祝愿。如现代婚俗中至今还有在被里放上枣、花生等东西,“枣”谐音“早”,就是“早生贵子”。春节里人们总是要吃年糕,年糕谐音“年高”,意为“年年高”,还有什么年年有“鱼”等等。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也喜好用谐音来作为创作题材,如他画两个柿子谐音“事”,就是事事如意。由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谐音都离不开我们生活,我们应当仔细研究中国语言中已有的谐音文化,当然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设计出具有美好寓意的产品并赋予这样的谐音。如:洛可可公司设计的牙签命名为“上上签”美好寓意不言而喻。除此以外还有命名为“靠山”的沙发,命名为“大耳有福”的套盘,命名为“愉快”的筷子和鱼形筷子架等等。可以说利用谐音把人们所熟知的词语翻造成新词语,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是现代设计作品表达其设计亮点的新颖做法。

四、结论

谐音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中国语言中的谐音是建立在本民族的文化、大众的心理结构、历史文化渊源、审美情感表达等方式基础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现代设计师应当广泛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特征、风俗习惯、乡土人情、历史地理和文学传统等等,才能充分把谐音文化灵活运用在设计实践中。将谐音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既不是对中国传统元素的纯粹模仿和简单叠加,也不会使产品设计丧失悠久历史的文化感和特有的民族个性,而是使将传统文化从内在本质上成为现代生活中有机的部分,谐音的正确运用能恰好击中受众的文化认同感,也就是说当大家先看到设计作品的名称,再心里默念出来,进而感受到设计师的别具用心,满足数千年来中国人喜好吉祥的心理状态,这种“体悟”的方式是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的。

作者:徐博文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