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研究范例

汉语言文学研究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1

本文所谓地方本科高校,是指一般布局于区域中心城市,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院校。这类学校大多是近年来由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与其它院校合并而成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前,这类学校大多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因而,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教育理论、师范素质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升本或与其它院校合并以后,这类学校一部分升格为师范学院,而大部分转型为综合性本科院校。近年来,这类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毕业流向呈现出新的趋势,作为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与人才成长载体的课程体系也应顺时而变,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人才市场的新要求。

一、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流向的新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以及高校的扩招,地方本科高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向,已经由过去的以教育领域为主衍变为多元化趋势。以下是笔者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个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传媒、其它事业单位、厂矿企业已经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就业领域,其中,主要就业领域也已经由过去的教育领域扩展为教育和厂矿企业两个领域,直接进入党政机关以及其它事业单位的比例也在升高。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这种就业趋势,也同样体现在其它地方本科高校中。以下是笔者对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学院、湘南学院、邵阳学院4所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最近三年毕业流向的综合统计: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行业、党政机关、新闻传媒、文化出版、厂矿企业已经成为4所省内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遍的就业场域,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国家公务员、新闻记者、出版编辑、企业管理、公司文员、广告宣传、市场营销、旅游导游以及自主创业已经成为该专业毕业学生普遍的职业选择。

总体趋向与我校大体相同。国内其它地方性普通高校的情形也应该大同小异。这说明,就业流向的多元化已经成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基本趋势。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招生人数的进一步扩大、我国人口出生率的进一步下降以及国家对中小学教师需求的减少,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必将继续增强。因此,传统的淡化就业指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综合型设计,已经不能适应该专业学生就业流向的多元化趋势及其职业素养与技能要求。因此,探索并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摆在地方普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二、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方向笔者认为,要建构新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多元化就业趋势及其职业素养要求相适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设置若干个与人才市场需求对接度高的专业方向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首先要做的是在建构课程体系时,设置两至三个专业方向。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应用面十分广泛的专业,可以析分衍生出来的专业方向很多,诸如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国际汉语教育)、文秘(包括涉外文秘、中英文秘、商务文秘)、新闻传播、编辑出版、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影视文化、文化创意、文化产业管理等都是可供选择的专业方向设计。根据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人才市场需求,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案不失为带有普适性的专业方向组合方案:

方案一设置为语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与文秘三个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没有开办国际汉语教育和文秘教育专业的院系。语文教育方向主要是培养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其方向课程模块可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材研究》、《中学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有关教育理论,了解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技能,以便为将来从事中等学校语文教育打下坚实基础。对外汉语教学方向主要是培养国内或国外对外汉语教师,兼为国家政府机构中的涉外职能部门、各专业外贸机构、合资及外资企业、传播媒体等培养所需人才。其方向课程模块宜设置《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与礼仪》、《中西方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英语听力与会话》、《英语写作与翻译》、《英汉语言比较》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了解英汉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提升英语听、说、写、译能力,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技能,以便为将来从事国际汉语教育和其他涉外事务奠定良好的基础。文秘方向主要是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文员、秘书以及管理人才。其方向课程模块可设置《秘书学概论》、《秘书实务》、《文书写作与处理》、《档案管理学》、《管理学原理》、《公共关系学》、《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等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习得有关秘书及管理理论,了解文秘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掌握文秘工作的基本技能。

方案二设置为语文教育、文秘、新闻传播三个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没有开办文秘和新闻学专业的院系。这一方案与方案一的区别只是用新闻传播方向替换其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新闻传播方向主要是为报刊杂志、电视电台以及网站等各类媒体培养新闻策划、采写、编辑、节目制作以及经营管理人才。其方向课程模块可设置《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媒体经营与管理》、《新媒体》、《新闻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学》、《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有关新闻学、传播学理论,了解中外新闻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新闻伦理与法规,掌握新闻策划、采写、编辑、节目制作以及媒体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方案三设置为语文教育、文秘、文化创意三个方向。本方案适用于没有开办文秘专业的院系。这一方案与方案一、方案二的区别就是以文化创意方向替换方案一、方案二中的对外汉语教学、新闻传播方向。文化创意方向主要是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文化创意策划、开发、文化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人才。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还处在预热阶段,教育界对这一产业所需人才的规格与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时期,建议该方向课程模块暂时设置《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创意学》(或《文化创意思维与方法》)、《世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史》、《文化创意经典案例选讲》、《文化市场营销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艺术品投资与经营》、《大众传播概论》、《电脑图文设计》等课程,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有关文化创意的基本理论,了解全球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掌握文化创意策划、开发、文化市场营销以及文化市场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p#分页标题#e#

以上三个方案均设置了语文教育和文秘方向,这不仅是因为我国地方高校大多是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发展而来,拥有比较悠久的师范教育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师范教育经验,因为教育部已经多年没有批准开办本科层次的高等文秘专业而导致本科教育中文秘教育专业的长期缺位(教育部近年批准开办的文秘专业基本上是专科层次),更为重要的是,这两个专业方向覆盖了近年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场域,而且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教育行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语文教育和文秘人才的需求将依然十分旺盛。虽然国内不少院校专门开办有新闻学、国际汉语教育专业,而在我们所提供的方案一、二中,仍然设置了对外汉语教学和新闻传播方向,这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学习新闻传播学、对外汉语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是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传播、对外汉语教学方向毕业的学生,由于其“基础厚、口径宽、复合型”的优势,因而在相关就业市场上仍然占据一定的份额。我们在方案三中设置了文化创意方向,则是为了顺应国内外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形势。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其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我国政府也已经将文化创意作为产业列在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划中。《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任务,全国各大城市也都推出了支持和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最近,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又专门研究了文化体制改革问题,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决定。而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特别是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1](P6)因此,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开辟出一个文化创意方向,不仅正当其时,而且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

(二)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开放式动态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

要提高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还应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开放式动态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形成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2](P10)这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专业方向设置上的适应性与动态型。所谓专业方向设置上的适应性,就是所设置的专业方向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所谓专业方向设置上的动态型,就是所设置的专业方向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如在我国大学生就业迈入市场化初期的21世纪最初几年,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流向呈现出初步的多元化趋势,但主要就业去向还是教育领域,于是,我们就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为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两个方向。2005年以后,随着我国高校扩招的提速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需求,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的主要就业领域已经由过去的教育领域扩展为教育与企事业两大领域,因此,我们就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适时调整为语文教育与文秘教育两个方向。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的蓬勃兴起以及我们党和各级政府对这一新兴产业的高度重视,我们又及时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语文教育、文秘和文化创意三个方向。这都是顺应时势,因时制宜的举动。也即保持专业方向设置上的动态型。

二是课程体系建构上的开放式与动态型。这里所谓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开放式,是指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就业的辐射能力,因而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上,要能够兼容、整合一些其他专业领域所属的课程,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就要能够兼容、整合诸如秘书学、管理学、新闻学、广告学、经济学等专业领域中的相关课程。如前述文秘方向课程的设置中,就包含了《管理学原理》等管理学专业领域的课程。因为我们培养的文秘方向的人才,不仅要能够胜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文秘工作,还应是一些懂管理并具备升任领导职位潜能的人才。

再如前述文化创意方向课程设置中,则包含了《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大众传播概论》等经济学、传播学专业领域的课程。因为我们培养的文化创意人才,既要能够从事文化创意的策划、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还应掌握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文化市场营销以及文化市场管理的基本技能。这里所谓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动态型,是指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除了决定专业性质的专业主干课程外,其他课程都将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学生选择意愿适时调整、优胜劣汰。只有建构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对接的开放式动态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使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才规格上更加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要,真正实现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三)不断优化课程结构

要保持专业课程体系的开放式、动态型,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市场要求的无缝对接,必须紧跟时展,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当前优化课程结构的基本原则主要是:

第一,优化学科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全称学科专业知识平台课程,又称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为专业学习搭建知识和素养平台的课程,这个平台搭建得越宽厚、越坚实,就越有助于对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越有助于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养成,特别是研究创新能力的形成。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我们认为,《中国文化概论》(或《中国文化通论》)、《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形式逻辑》、《美学》等课程,应该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的平台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最具有平台支撑作用。学科平台课程为必修课程,课时宜占总学时的5%左右。

第二,稳固专业基础课程。国内高校普遍开设的《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写作学基础》等专业基础课程,是决定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质的基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学生从事各种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论体系,也是形成该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基础课程。因此,在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时,应坚持专业基础课程基础地位不动摇的原则。专业基础课为必修课程,课时宜占总学时的30%左右。#p#分页标题#e#

第三,压缩专业任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是从专业基础课程中延伸、深化出来的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根据地方性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规格定位,应该适度压缩该课程模块的比重,重点保留一些对于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完善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的课程以及特色课程。对于专业基础深化课程,每门专业基础课程所属领域限开一门为宜。如中国古代文学领域只开设《红楼梦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只开设《鲁迅研究》,外国文学领域只开设《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文学概论领域只开设《文艺心理学》,古代汉语领域只开设《文字训诂学》或《音韵与方言》。对于专业基础延伸课程,可以考虑开设《应用语言学概论》、《汉语史》、《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西方文论》、《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概论》、《民间文学》、《儿童文学》等课程。此外,还可适当开设一些有关地方文化、学校历史与传统等方面的特色课程。学生选修专业任选课程所占学分宜占总学分的10%左右。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就业导向;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新形势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分析

如今社会对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对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倾向于精细化、专业技能较强、招之能用、能够切实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虽然不少高校开展了课程改革,却没有及时调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重点,没有充分地考虑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也没有为人才提供和创造尽可能多的实习、实训机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效果不够理想。其次,重理论轻实践。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重理论而轻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多数课堂教学都采取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满堂灌。大部分教师觉得本专业无需实践,只要理解、记诵、运用这些知识写作和探讨即可。所以,师生联系少,实践活动不多。然而实践是学习的目的和归宿,也是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学生的专业写作比较少,老师的指导和批改不够多,学生仅会谈论书本知识,很少将这些内容恰当地运用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的知识视野非常狭窄,缺乏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自然无法很好地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再次,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单一。与重理论轻实践相对应的是,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注重学生知识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评价。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考试中也只是重视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评价的依据基本上是笔试的成绩。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预备党员的选取,很大一部分依据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视野广度、电脑技能、职业规划及交际交往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2以就业为导向下高校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缺陷,无法充分地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人才。各个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坚持就业导向,立足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打造能够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从科学定位、优化专业发展方向、科学设置专业课程等多个方面着手,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2.1准确进行学科定位

众所周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结合自身师资力量、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等,制定针对性较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国家重点文科院校拥有雄厚的师资和齐全配套的图书资料,有着优秀的生源基础。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毕业生既能够从事教学和诸多行业的语言文字编辑创作工作,又应该具备突出的管理、科研能力,培养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汉语高级专业人才。重点示范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能够从事汉语训练以及教学活动、具备新闻采编和文字编辑的能力、指导社会文化事务发展的专业化、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普通专科院校和“专升本”期限较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要侧重于为社区、农村培养专业化人才,培养出在艰苦办学背景下担任训练、教学任务、又可以胜任其他行业的汉语言专业化人才[1]。总之,各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立足实际,结合本身特点和实力,适应不同层次的办学需要,除掉“一刀切”的弊端,明晰学科定位,凸显办学的层次性和结构性。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持续优化教学方法、拒绝传统的满堂灌或者填鸭式教学,既要求学生记忆、运用相关知识,又要潜移默化地增强同学们的专业能力、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含量、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比如,在保留传统教学的优势和长处的基础上,采取多媒体、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方法或设备,让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转换为易于学生理解、直观化、形象化的影音、动画、图像等[2]。教师要做好科学引导,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先安排学生讲解,查看他们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然后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和阐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如此一来,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初步了解这些知识,在老师点评后更能够认识到自己掌握这个知识点的程度,加深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强化他们的专业素养。当然,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组,为他们协调和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类实践机会,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循序渐进地用在实践中,增强他们的职业能力。学校领导、专业教师等可以结合学生的特长、喜好和不足,为学生协调、创造和提供尽可能多的实习、定岗、投稿等实践机会,让学生逐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应该打造稳定、可靠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学校应该和用人单位强化业务合作,建设好自己的校内外实习基地。这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进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步骤。比如不少高校依托学校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党委等进行合作,选派学生参加电台、校报等编辑工作。学校更多地要建设自己的校外实习基地,既能够为老师搭建深入一线锻炼兼职的良好平台、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又能够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打造连通课堂内外的桥梁和通道。教师应该高度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技能训练,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实践机会。只有在反复实践和训练中,学生才能持续增强专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和理论,朝着就业目标稳步前进,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2.3优化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

为了有效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要增加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比如说主持、朗诵、辩论、演讲、写作、表达、协作能力、信息技术、实用公文协作等。应该契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采取多样化的能力评价标准和体系,而且要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切实将口头表达和书面作业、竞赛结果与考试成绩结合起来等,从单一化的评价方式转变为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标准和指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来锻炼同学们的能力,和第一课堂相互补充、彼此融合。按照学生的不同年级循序渐进地设计针对性的实训内容。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职业技能培养目标、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增强他们的专业岗位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准确把握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对于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学习困惑,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和完善,加强课程专业化建设,提升同学们的专业素养。要逐步优化记诵类题目,可以保留关键性的知识点记诵考试,然而要加入更多的理解类题目,以此为基础,设计和学生未来就业关系密切、富含专业知识的实训内容,切实把握同学们的学习情况。教师要自发地打造教学团队,共同分析和记录考卷中的问题、考试情况,探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导致此类结果的具体原因。将知识和能力当作学生综合提升的一体两翼,二者并不冲突,而应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要设计科学的解决方案,强化同学们的专业能力,稳步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4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首先,优化传统课程结构。对汉语言专业10多门基础课程中存在重复、交叉的部分进行整合与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各门课程都结合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成果和研究态势,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的教学难点以及重点,强化核心知识点的突破和破解。其次,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比如,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计划中,前两个学年属于基础课程学习时期;大三上学期要面向未来就业,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养[3]。整体来看,这个专业涵盖了两个培养方向,分别是就业型以及研究型。从研究型方向来看,应该为学生开设相关的考研课程,强化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为提升科研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切实提高学生的考研成功率。从就业型方向来看,应该开设增强学生职业技能的相关课程,如秘书学、经济类公文写作、新闻采访和编辑、行政法学、广告创意学、组织行为学、档案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社交与礼仪等课程。培养学生从事秘书和机关单位文员、企事业单位文秘宣传的能力,为今后就业夯实专业基础。

3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要瞄准市场需求,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思维,科学定位学科培养目标,完善课程建设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教育方法,健全实训实践机制,严格考核考评制度,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在反复磨炼中增强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抓住机会,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实现社会价值和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赵勇.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内容更新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2):16-17.

[2]刘聪颖,孙鹏.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邯郸学院学报,2009(12):122-125.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

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部2011年1月颁布的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研究性学习可以是探究问题学习,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特色,不仅适用于中学教育,也适用于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为当前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汉语言文学能够丰富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方式,在传统学习过程中,学生通常采用实际朗诵背诵等方式,过于重视对知识的掌握,但是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方式与渠道,更加重视学生在知识探寻过程中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的解决问题并且付诸实践,从而引起教学方式的有效变革。所以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探究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明确课程选题

明确课程选题是进行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由于汉语言文学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以及研究特长进行自主分组,以课本为原点明确选题内容,例如“建安风骨纵向定位”、“莎士比亚戏剧研究”、“湘西文化沈从文”……过程中教师为了进一步协助学生进行选题,可以应用网络设置多元化的讨论组或者是群讨论组,为学生提供具体素材,有助于进行支持和帮助,能够为学生进行及时的答疑和解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制定学习方案

在明确课程选题之后,应当根据选题方向制定科学完善的实施方案,这一方案中主要包括安排时间与流程进展、工作安排与部署等等。例如资料的整理分析,需要阅读哪些书籍?应用多长时间搜集并整理素材?搜集后的素材需要多长时间筛选?保存记录资料后,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吗?通过一系列的方案制定,可以采用网络讨论群的形式进行小组共同制定,学生能够明确分工,有助于提高写作效率,同时集思广益,确保方案更加完善。

三、开展实践探究

在制定方案之后,应当充分重视实践探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考察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远程教育人员较为分散,所以小组研究成果应当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分享,有助于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与探讨。教师也可以及时查看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并且提出改进意见,例如探究“唐诗与人生”这一选题主要是依托言近旨远,意境优美,语语浅情深,声韵和谐的唐诗,通过感知鉴赏唐诗,能够实现古人与今人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交融与情感交流。所以在此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方案实施的情感性以及审美教育性,能够以情感和美影响优化教学内容。

四、成果交流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重要环节就是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并且撰写相关报告,在互联网上进行及时的,学生能够进行交流与评价。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只要记住课题的研究过程,也应当包括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感悟与体验,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教师也应当在此过程中记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能够关注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合作精神与科学探究欲望,能够引导学生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深入反思和创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创新,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是偏向全球性发展的重要趋势,有效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这一问题,能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相比较传统的在校住宿教学模式,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远程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历层次有所不同,大多数是年龄广泛的业余进修者,所以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较低,有较强的依赖性,再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性较强,难以读懂,所以在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果难以有显著的增加,所以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对于此类现象可以有效应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开放自主式教学模式,能够方便成年人进行自主学习,切实满足学习需求,提高成人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晓茹.现代化教育理念下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方法[J].学周刊,2015(6):72.

[2]邓伟.探究远程教育理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方式[J].信息化建设,2015(8):254.

[3]王标,韩晶晶.关于远程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22).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4

汉字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教学任务,但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教学任务,因新课程标准在识字写字方面提出了一定要满足“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要求,其认为学生一定要会写和会认语言文字,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另外其还要求教师在这项标准下,要对教学方法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汉字教育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汉字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汉字教学是重难点内容,新课改标准对汉字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汉字过程中要根绝汉字的部首特点和构字规律,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和探究文字特点,积极改进教学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兴趣,纠正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出现的错字和书写问题。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将汉字的形、音、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读音、想义、看形的汉字学习习惯,同时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改正小学汉字教学中的缺点,引导学生具备基本的学习汉字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学习的思维。

1要明确学生为主导的课程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性和工具性相互作用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只有学好语文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其他信息,在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汉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学生发展为主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汉字学习兴趣。

2把握语文的特点

根据小学语文教学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情况来看,教师应该重视汉语音拼写和汉字书写这两个语文汉字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汉字教学要注意把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部首,按照规定的笔顺规则规范写字,引导学生在书写的间架结构,体会汉字的形体美,另外汉字的部首既要对其进行分析,也要注意书写的规范程度,避免出现课堂教学和语文教学脱离的情况。

3书写汉字教学

汉字是表达我们想要表达的语言,是传达和记录想要表达的重要载体,因此一定要重视汉字书写的实用性,那么这就要求我们要写好字、写规范字,并且具备基本的汉字能力和素养。写字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俗语说“字如其人”,是指一个人的写字风格能够体现自己的意志和文化素养,但如今多数小学生的字迹存在许多问题,首先错别字特别多,其次就是书写潦草不清。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书写态度不端正,许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意识,认为书写不重要只要会写就足够了,而且认为书写的好坏跟成绩的关系不大,所以就导致了学生不重视书写的美观。另一方面,汉字书写的顺序混乱,主要是因为学习汉字书写的时候对汉字的笔顺规则混淆不清,因此需要加强学生对笔顺规则的学习,这样才能写出工整的汉字。

4认字教学

认字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教学:递推式教学和区别教学。

4.1递推式教学:

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汉字,由汉字本身的含义发音来发挥学生想象力联系到相关的生字,这样就能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但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额实际学习情况,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记忆相关的文字,要从学生自身的学习生活出发,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独有的知识体系。另外,教师也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给予学生指导性的评价,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2区别教学:

要抓住相同部首汉字或者相似地方进行区分和辨别,既要发现相同的地方也要强调不同的地方,经过比较之后,需要重点把握不同地方的字形结构以及不同汉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力。但是一切区分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为主,否则学生会听不懂教师所讲的内容,甚至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解决方法。

5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分析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原因并纠正。有些汉字发音相同,所以更容易使得小学生在字义理解方面出现问题,如果在小学阶段不能正确理解汉字的形、音、义,那么很容易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出现“张冠李戴”的问题。这些错别字出现是因为小学生对汉字的构字规律不能好好理解,所以在小学阶段要根据形旁不同意义来区分,尽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另外在讲授一些复杂的汉字时,一定要提醒学生避免出现错误,因小学生天生好动,传统的重复教学难以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运用丰富多样的活动来开展汉字教学,并且监督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牢固掌握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才能避免错别字的出现。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汉字教学,需要重视汉字教学,教师也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实时更新教学模式,这样提高学生的汉字学习和写作阅读水平。

作者:翁玉馨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姜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5

 

一、孔子“诗教”理论与诗学研究   广义的诗教指以孔子为主导的儒家学派进行的评诗、论诗,即结合各时代所赋予的特定人文环境而作出自己的评述,继而达到广为传播、教育后人的目的。汉代《毛诗序》、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等著作大都沿袭了孔子的诗论。诗教是一个历史概念,其着眼点和文本含义是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更新的。例如,春秋时期四教为诗教之重,而秦汉之际“温柔敦厚”成为诗教的核心理论。撇开诗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范而不校”的政治心理服务功能,孔子诗教理论中含蓄、委婉的文字表述和艺术审美追求是几经传承、历久弥新的。孔子的“兴”“观”“群”“怨”从文学接受和研读的角度,系统、综合地总结和阐发了诗歌的特质,极其自然地牵涉到汉语言文学“艺术—审美”的特性,其中贯穿辩证的思维智慧和研究方法,为我们研究诗歌中汉语言文字提供了方向和典范,也引导着中国诗学的研究和发展。   二、“诗教”理论在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一)引领汉语言文学的研究方向———思想性、艺术性并重   孔子在开创“诗教”先河之始,首要工作是进行诗歌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最后成就了著名的《诗三百》,可谓“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诗经》的思想性在于完全排他的儒家礼教思想,即“取可施于礼义,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与“思无邪”。孔子认为,高度评价意义中的诗在思想性方面应思想纯正、感情真实,使读者感同身受。这种“取可施于礼义”的选诗方法目的在于使儒家义理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因此,伦理纲常和名教思想成为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内容,我们在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时应立足其儒家思想的受感染度,探究其丰厚的人文精神。   《诗经》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诗歌所具备的典范表现形式和集合感染力上,是被“诗教”理论奉为经典的诗学教典。《诗经》是中国古代口头文书向书写文书转变的第一部诗集,毋庸置疑,它吸收了中国民歌的优良品性,加上必要的艺术加工,提炼成最简洁、生动的艺术语言。它与乐曲密不可分,蕴涵和谐的韵律和灵活多变的音调交替,读时朗朗上口、重章叠韵、铿锵悦耳,是艺术性极高的优美抒情诗。   我们在当代的汉语言文学研究中,特别是对诗歌语言的研究中完全可以继承这一考量标准,树立思想性艺术性并重的评价体系。避免片面地强调“思想好”,而将一些语言幼稚或晦涩难懂的文学作品捧上文学研究的高位。好的文学作品应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核和民族文化传承的思想使命,也应像《诗经》一样具有经典的文字艺术和语言魅力。   (二)点播汉语言文学的研究精髓———古典诗歌的意境生成   明代文学家朱承爵在《存余堂诗话》中有言:“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历来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之说一直是诗论家们孜孜不倦的审美话题。   传统的诗歌语言研究大多着眼于汉字起源、文本意思、仄平音调以及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中心思想,反而忽视了读者最直观感受到的意境之美。探究、评断诗文的意境高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难题,笔者认为,可参考童庆炳先生的综合见解,大致归纳为六种言说:“境生象外说”“情景交融说”“诗画一体说”“哲学意蕴说”“生气远出说”以及“对话交流说”。情与景是诗歌意境生成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元素。诗歌意境的核心内涵恰恰是“情”与“景”“虚”与“实”的相生相系,可以说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诗歌意境的结构特征。   分析、研究、评论一首诗时,如果其单纯言情而不借助任何景物抒发,便显得直白浅露;若只专注于描摹景物而忽视真情实感,又会显得辞藻堆砌。   用沈雄《古今词话》中的一句话最能概括情与景的精髓———“单情则露,独景则滞”。可见,有情无景或有景无情的诗作都不能算佳品,缺乏较高的艺术生命。然而,一首诗写了情、写了景,也未必就能产生意境,成为上上之作。意境的表现特征是心与物、情与景的融会、和谐与统一,这与中国古代阴阳调和的道家思想类似,也是古代诗评家在谈论诗歌品读和创作时的引领思想。《四溟诗话》中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成诗。”《诗格》则曰:“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   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可见情与景达到相兼相惬、相互应和,才能产生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也是我们评论诗文作品的精髓所在。   (三)提升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层次———传承中华文化魅力   以诗教的经典《诗经》为例,研究文学作品的文化魅力可从有形的文字角度入手。《周礼》有言:“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又曰“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可见“六义”的文字溯源是研究诗文的根本出发点,从中我们可以探究到中国农耕文明所赋予我们祖先特殊的礼物———神话和宗教的精神支撑。   文学来源于生活,《诗经》的文字充满了自然朴素的民歌风貌和农耕实践的“经验”,其文本蕴涵深厚的文化积淀,这也是作品被奉为经典、大加推崇的重要因素。诗文中内容丰富,婚恋、丧葬、民俗等反映了广阔的社会面貌,唱响了各阶层人民的心声,其“民本”思想不言而喻。黑格尔认为:“史诗是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整体表现,会成为一种民族精神标本的展览馆。”笔者认为,《诗经》就是这样一座蕴涵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宝库,其中的每一首诗都刻画了当时社会某一侧面的真实风貌,参观者可以看到各色人物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活动。因此,当代学者对汉语言文化的研究,可以文本文字为契机,却不拘泥于有形的表述和描写,进一步升华层次,着眼于文学作品的文化传承功能和价值。#p#分页标题#e#   三、文学研究中“经典”的认定类型与文化价值   (一)文学经典的认定角度   文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研讨。它作为文学创作与评判的标准范本,是构建文学研究和评论体系的基准,除此之外,通过对大量经典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从中发掘文学史的事实,梳理文学历史的演变过程,探究整个汉语言文学研究的认识、阐释和评价的焦点。总而言之,对经典著作本身进行辨析和思考是当代文学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认定经典,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考量:第一,在当时最有影响的作品。一个作品总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时代中,它在当时的影响力可能产生了影响一个时期的效果,以至于后来者不能完全避开它的存在来言述当时的文学事实,即经典在当时起到引领创作潮流的作用。   第二,在今天最有影响的作品。这个“今天”是变化的、能动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迁的。   在当时不一定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很可能在后来成为文学经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名篇,在当时属于文学的边缘文体,而如今却炙手可热。又如陶渊明在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晋代显得不合时宜,其后却深受推崇。   第三,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品。某些作品因其巨大的文学价值而获得了文学史的里程碑意义,具有某种超越具体时代的开创性和持久的影响力。例如胡适创作的《尝试集》,开创了中国新诗的风格和局面,对后来的文学影响深远。   经典之作,究其最初成因可能不尽相同,创作背景、思想艺术特色也可能各有轩轾,但它们的共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经典之作一定包含一种可以超越具体时代背景而覆盖到后代的超时性,超越具体描写内容和主题,涵盖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普遍意义。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也比较独特。经典作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在民族历史中代代相传,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思想上所取得的不朽成就,也对各个时代成员的思想观念起着重要的塑造作用。   在今天这个西方思潮盛行的消费社会里,更需要重提经典的价值和意义。经典的研究和解读能够维护人类的纯真、完美和进步,带来灵性、激情和希望,促进人类深层心理、精神结构和积极人性的发展与完善。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6

伴随着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我国的成人继续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针对当前社会对于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强烈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需要在完善和改革教学的实践路途上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笔者在本文中以应用性教学为出发点,立足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对教学工作展开探讨,试图加强对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

关键词:

成人继续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应用性教学

1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

1.1成人继续教育

随着提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各单位都十分重视本单位员工素质的提升,这就使得大量已经受过中专以上学校教育的在职专业技术人员都需要进行知识的扩充、拓宽和提升,因而我国需要大力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国家开放大学就是在这股东风下蓬勃开展的,他在为全民的知识文化储备的提升,完善专业技能学习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1.2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专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的专业,汉语言文学主干内容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一直肩负着传承和提升中华民族语言和文化品质的重任。

1.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教育从古至今都承载着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的重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由此建立。但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越来越倾向于复合型人才的引入,现今的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而作为处事工具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也迎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的发挥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必须对传统的汉语言教学进行改革。

2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知识讲授,考试的内容大多以课堂讲授的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形式也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为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必然无法得到很大的提升。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

3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3.1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

现在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仍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为主。

3.2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讲求专业的实用性,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的应用文字阅读能力、汉语言写作基础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学生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3.3.1汉语言文学教育不能“纸上谈兵”

教育方式的陈旧使得中国高校提倡的“应用性人才教育”流于形式,大多变成了“纸上谈兵”。所以在成人继续教育中就应扬长避短,在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寻求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点,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帮助,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

3.3.2汉语言文学教师应该“教学相长”

作为成人继续教育的中坚力量,我们电大的教师应开创新的教学格局,将传统文化与时代内涵相结合,让汉语言的应用性得到真正的发挥,我们每一个电大人都应将自身的创新性思维融入进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模式改革中,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形式进行大胆的尝试,将时下流行的网络媒体的运用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智,又能够让教师通过这样的方式总结教学经验,让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得到更深入的开展。

3.3.3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拓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力度,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让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工作的实际相融合,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使用能力,创建和谐的教学体系。高校对于学生的实践学习应该让学生走出校门,鼓励学生参加很多活动,为学生的实践搭建平台,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当代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背景下,学生的继续学习必须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首要考虑因素,在继续学习的过程中也应本着自身的工作实际,将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应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通过学校的意识教育和行为教育来激发学生对于自身和专业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4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前景展望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也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这一专业一直都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一直以来它都充当着承载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色,所以汉语言文学可以说是中国的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学科,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对与汉语言发展的热爱和需求,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精神追求日益提升,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之路也充满了挑战。对于成人继续教育中的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工作应以理论培养为基石,以实践活动培养为助力,借助全社会的力量使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极大的提升。在全面终身学习的这股春风的引领下,成人继续教育又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在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关于他的应用性教学改革还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慢慢摸索。

作者:唐瑛霞 单位:吉林市广播电视大学

参考文献:

[1]朱蕾.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省开课程实践教学初探[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7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问题的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程的讲授上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通过音乐和视频的演示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加的集中,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尽量避免“一言谈”的灌输,尽可能使教学手段更加的多元化,避免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机械。例如,在教学《冰心诗四首》这首诗时,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然后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学生可以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探究、去学习。这样的教学也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再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文章时,也可以让学生们自行地进行话剧排练,让他们自己参与到话剧的表演当中,这样的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直接体验到文章所要传达出来的中心思想,而且还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这篇文章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让学生也仿造文章去描写一篇关于四季的美景,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的教学,既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们也会在学习探究中逐渐发现汉语言的独特魅力,促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注重选择、拓展与整合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生的语文教学内容也逐渐的全面起来,无论是虚拟的、现实的世界,还是心理想象出来的世界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学习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营造出更加宽广的港湾,让学生在这片海洋中都能够自由地进行翱翔,而且都能够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在这一过程中,汉语言教学应该主动的打破时空的局限,在空间与时间上,将未来、现在、历史等都融入到教学中来,为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动态,为促使学生的发展打开更加宽阔的窗口。因此,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处理好信息无限和选择有限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基于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将汉语言文学独有的魅力呈现给学生们,当他们真正地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时,他们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例如,教师可以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为主,适当选用对联、成语接龙以及谚语等,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既能够得到艺术的熏陶,还能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能够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学生必须要学会自主学习

在中学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探究过程当中,学生一定要培养自学的能力,掌握一些有效的自学方法。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必须树立一种独立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精神。对于大部分的初中生而言,自主学习是提高他们个人自身能力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时候,课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词句的意义。文章中作者写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针对作者写下的这一句话,学生可以提前进行揣摩,去试着分析作者写下这句话的心境,学生可以在课前通过预习,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进一步加以理解。这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来说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汉语言作为我们国家的母语,一定要给予其足够的重视。汉语言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文明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是有责任、有义务来对其进行保护。因此,在中学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要讲授一些语文知识,还要传授一些汉语言方面的知识。要想学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需要师生们耐心地去学习,其中掌握一些优秀的学习方法是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以语文基础知识为前提条件,通过实践来逐渐地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

四、总结

汉语言文学研究范文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全世界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文化教学作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对外汉语教师既要重视文化教学,又要将其与汉语教学合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语的发展也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因此,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汉语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对外汉语;饮食文化;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水平的迅猛提高,世界各国的“汉语热”持续升温。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更是遍布于世界各个国家,汉语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而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语言的学习必然会涉及到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极具特色的组成部分之一,体现着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记录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进程。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将中国饮食文化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融入在语音、汉字、词汇等教学过程中,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汉语,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这样,也就实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认为,语言是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的。[1]可以说:如果不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很难做到真正地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也很难真正地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教学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除了教授基本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汉语知识,还应在课堂上进行中国文化知识的渗透与传播,这样既能够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汉语,也能实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这一最终目的。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独特的文化亲近性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交际。将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切入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汉语知识,了解更多的中国饮食文化,顺利地完成汉语交际。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饮食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教学的原则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汉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采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比如,在讲到与茶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中国茶的历史、种类等,然后准备一些简单的茶具和茶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如何沏茶、品茶,这样学生会更加直观地了解了中国的茶文化,提高了学习汉语的积极性,进而有利于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

(二)循序渐进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合理、科学地导入饮食文化,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学生与中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都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揠苗助长,输入太多太难的饮食文化内容会影响学生汉语学习的情绪与态度。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其中的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设计。

(三)合理性

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到对外汉语的教学当中,不能为了融入而融入,生搬硬套。而应当顺应学生的汉语水平、能力、动机等,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恰当而有效。真正地让中国饮食文化为汉语课堂服务,为学生的汉语学习服务。总之,一切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好汉语,成为真正的“中国通”。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饮食文化的运用

(一)语音教学中饮食文化的运用

有人可能认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与饮食文化教学两者间没有必要的联系,很难在教学中结合在一起。其实,将中国饮食文化巧妙、恰当地融入到语音教学当中,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学好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是语音。汉语语音学习的好坏关系到学习者能否说出地道的汉语。在传统的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采用图示法和示范法进行语音教学,或将声韵母简单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跟读、朗读,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氛围比较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可以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到语音教学中,使语音教学由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比如,顺口溜在语音形式上的最大特色是押韵,而且节奏感比较鲜明,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中国人自古就十分重视饮食,注意在饮食上调理自己的身体,这也说明了中国人的饮食健康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关于饮食的顺口溜,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也便于学生的语音学习和记忆。

(二)汉字教学中饮食文化的应用

汉字记录着汉民族文明的发展进程,它不仅是语言的记录符号,更是中国文化的“活化石”。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用字形就可以传递信息。外国学生普遍认为汉字难写、难记、更难认,因此,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之一。汉字具有文化性,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利用汉字当中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引起学生的注意及兴趣,既符合汉字认知规律,又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汉字的自信心,从而解决汉字难学、难记、难认这一教学难题。比如,将饮食字谜活动穿插进汉字教学中。游戏式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而猜字谜属于其中的方法之一。在对外汉语汉字教学中,利用汉字字谜的方式,并渗透中国饮食文化,以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例如字谜“一个游泳,一个吃草,合在一起,味道真好。”谜底是“鲜”字。我们对“鲜”字所蕴含的饮食文化讲述给学生:“羊”以羊耳为行,描述了羊的局部特征,属于象形文字。它天性温顺,对人类不会产生任何伤害和威胁,而且还可以为人类贡献皮毛和肉。因此,古人将羊视为吉祥平安的象征。“鲜”字由“鱼”和“羊”组成,“鱼”表类属,“羊”表味美,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羊的喜爱以及对羊肉的特殊偏爱,所以“鲜”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来表达“美味”、“新鲜”的涵义。[2]

(三)词汇教学中饮食文化的应用

一个国家的语言跟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也最容易从词汇中反映出来。因此将饮食词汇的讲解与中国饮食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解释词语所蕴含的饮食文化。在学习“面条”、“米饭”时,首先,教师可将中国地图展示给学生,并标记处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然后,告诉学生,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人们多种植水稻,因此北方人以面食为主;以南的人们以种植稻米为主,因此南方人更喜欢吃米饭。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词语,还大致了解了中国南北方人的饮食差异。

四、结语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中国饮食文化,并将其作为汉语语音、汉字、词汇等语言教学的切入点,可以弥补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一性和枯燥性,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对外汉语课堂变得生动、精彩、有趣。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汉语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有利的。同时,这也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考虑学生汉语水平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于勇 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萨皮尔.论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