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例6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1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现状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就业率很高的专业,而且待遇丰厚,但是现阶段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很多问题,应用性不强,学生所学的知识多为理论知识,所学知识和将来要从事的教学工作或者行政单位工作并没有多大联系。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人才的培养中心有偏差。现阶段高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人才培养中心偏差问题,仍以人文理论知识为主,在课堂上单纯地讲授名家作品、写作特点及艺术成就等固化的理论知识,至于怎样在日后的工作中应用或写作却没有重点讲解。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虽然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却无法灵活应用,这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一个缺陷。(2)考核制度和形式不够完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考核制度和形式不够完善的问题,考核过于死板,考试题目多是概念性知识,缺少创新类题目,学生只要用心去背就能得高分,这种学习让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很难对所学知识做到灵活运用。(3)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同感不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存在对本专业认同感不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对汉语言文学认识的深度不够,因此也就很难产生兴趣和认同感了。虽然有很多学生高考报考时会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但这种情况很多都是因为这个专业就业率高、待遇丰厚,并不是因为本身喜欢汉语言文学专业。再加上教师教学偏重于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毕业,这就造成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虽然可以顺利毕业,但文化素养并不高。

二、汉语言文学学科特点

首先,汉语言文学具有丰富的汉语内容,教学过程中应将中国语言作为主要的教学载体,培养学生的语言与协调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增强教师教学效果;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可以应用到其他专业或社会行业中,因此,专业知识涉及范围较广,有利于培养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后,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多、实践内容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重于理论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

三、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

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偏重理论的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不高。然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却可以让教师更加侧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通过制订应用性教学方案、优化学生的学习体系,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实践技能,满足当前的教学要求和将来的工作需要。同时,教师通过对应用性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工作机制,满足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高度重视开展应用性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应用性教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水平。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2

一、通识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应具备的“通识”

著名的美国学者帕卡德认为,通识教育是包含古典学、文学和科学方面的课程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任何专业之前的准备。就通识教育的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并且是所有高校大学生应该学习的非专业性教育,就通识教育的目的来讲,通识教育是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公德、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大学人才;就通识教育的内容来讲,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而非专业化性质的基本教育。针对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专业文学的课程设置的策略开展应该秉承传承文化、教化人格以及培养治事治学能力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思想素质的双重提高,并且改变学校功利化的发展教学趋势[1]。

(二)通识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育人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使其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中不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然而,在高校的教育中却忽略了对人格的培养和塑造,即便在汉语言文学这样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专业中,人格的塑造还是存在很大的缺乏,并且教学上存在太多的功利性质,具体表现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业性的课程逐渐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公共课程,这也就意味着思想精神方面的教学逐渐的消退。因此,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通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

当今中国很多高校大学,文学精神正逐渐的流失,这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学者张应强所言“大学教育不在关于人文精神和道德境界的提升,而是像生产流水线一样制造和批发各种文凭证书。”由此可见,当今高校的教学正逐渐向功利化的方式发展,这种模式下的教学不仅阻碍了教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还容易造成学生错误的思想认知影响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2]。通识教育背景下,作为传承历史悠久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其教学理念的确立和发展是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核心。尤其是在现今人文教化的大学传统和教育精神逐渐消退的大学校园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要牢牢的抓住教化人格这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人格发展放在第一位。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治事治学能力,如今的中国大学,不仅肩负复兴和创新中国文化的使命,更承担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因此,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责无旁贷要承担起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断的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统道德思想的认知,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没有任何功利化、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及具有崇高人文素养的高尚人士[3]。此外,对于通识背景下的治事治学能力,在现今的大学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大学学校针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是面向于社会各个行业,并不是为了某一个单位展开的教学。例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并不是为了哪一个文学单位部分而展开,而是面向全社会开展的教学,因此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校,对能力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像一般的职业技术学校,比较侧重技能教学,而一些正规的本科院校则侧重理论和一些特殊的技能的教学;高等重点大学则侧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策略

(一)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个性化”教程设置

基于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不同的高校应根据自己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和汉语言专业能力双重提升,让学生在学习到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丰富其内在的道德精神。因此,针对于如今大学生功利化课程增多的情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应该保持其原有的教学特色,不随波主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素养,让学生治学能力和治事能力共同发展[4]。

(二)结合历史文化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化教学

汉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具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哪所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都可以借鉴当地的历史文化,让高校的大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化魅力,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当地一些历史人物的介绍中加入人文思想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责任以及淡化学生的功利心。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秉承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还能在教化学生人格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的学习,进而推动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基本特点 专业应用性 建议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学科专业,目前,在我国大部分高校中都开设有汉语言文学,其专业建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长时间以来,汉语言文学一直是高校中招生人数较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的优势专业之一,也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理想专业。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人文社科专业,其专业应用性在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的作用远远小于工科专业,这也成为其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如何有效提高专业应用性已经成为广大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所必须面对且需要进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1.专业发展历史悠久,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的雏形是众所周知的中文学专业,这也是在我国近代教育刚刚起步之时就得到完善发展的专业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建校初期就开设了中文学专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学科建设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肩负起了传承和发扬汉语和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使得中国的精神财富得以保留下来,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专业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教学内容,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之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所规定的数量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汉语言文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不仅是最稳定的专业之一,也是最具有底蕴和魅力的专业之一。

2.具有培养专业性人才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双重功能

汉语言文学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相关部门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能服务社会,创造价值,也能培养品格、提升审美品位。与此同时,汉语言文学也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使我们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不断提升国家软实力。从这个层面上看,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内容,更多的是对人类文化的一种认识,这个专业的学生,承担的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责任和意识。

3.专业实践内容较少,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差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提升学生对汉语语言的分析运用能力,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而这一般都是以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的形式开展,相应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内容也就相对较少。而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任何专业的发展都必须符合这种潮流,汉语言文学也不例外,且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因受其自身专业特点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培养的学生实践能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在择业竞争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这显然与社会大众对该专业的期望值是相悖的,也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几点建议

1.加强学科建设,改善教学方式和方法

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课程内容之庞大,使学生都望而生畏。因此在汉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对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安排进行调整,使其核心内容能够得以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尽量避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重叠,要能够明确地展示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色知识要点,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教学方式与方法上,教师应该做到不拘一格,不将学习限定在理论知识传授的范围内,引导学生尝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学习。例如,对于某些高校来说,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作为主干,以文秘、新闻作为分支,采用大三分流的教学模式,前两年打好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基础,第三年分出文秘、新闻两个方向,全方位造就汉语言文学、文秘、新闻三位一体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古话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如果不教他如何运用就等于徒劳无获。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的就业面是相当广泛的,但正是由于这种广泛的就业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也非常宽泛,知识学得不够精,不够深,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知识,学会应用。例如,在专业实习阶段,不仅要合理安排实习的时间和地点,精心设计实习的具体活动,优化配置指导教师,也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友好联系,根据互惠互利的原则,开创校企合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为学科专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资源,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做好了充分准备,进一步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对于学生自身而言,也应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不仅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的阅读、写作之中,更要用专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也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4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国家公职人员;党校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尴尬的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对一般的市场经济作用不大,没有什么意义。但是汉语言作为我国的国家特有语言,具有重要的研究和传承意义,现在人们运用汉语越来与不规范,政府以及党校为了维护我国的传统文化,保证政策、文化的正统性,拒绝在正规文件上出现俚语,所以就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支持,保证我国文字和语言的纯粹性。提高党校培训的水平,使人们在接受党的正规思想教育时,能够正确理解,不出现相应的偏差。

1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的特殊性及应用特点

1.1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特殊性

汉语言文学有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比如建筑专业、医疗专业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着明确的就业方向,但是非师范类汉语言专业没有固定的就业方向。同时在职业技能上也没有想要的职业定位,所以汉语言文学有着一定的就业的盲目性,因为汉语言专业就不是职业培养的模式,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是社会广泛需求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却没有固定职业模式。可供汉语言文学的就业方向包括:第一,杂志编辑类。第二,作家。第三,广告策划类。第四,国家公职人员。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汉语文学专业不能直接为社会产生规范,但是他们可以间接的创造财富,同时这个社会不能没有这个方面的人才,正是这个专业的人才为我们提供了高雅的精神文明世界。因此在讨论汉语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出发点不应该采用这个专业为社会创造的实际价值而衡量,而是应该讨论汉语文学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应该将应用和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起来考虑,尤其是要明确汉语言文学对党校教育的重要意义。

1.2 汉语言文学应用的特点分析

1.2.1 以培养学生向着专业的发展

汉语言文学其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为我国培养优秀的文字工作者,高等知识公务人员、作家等。这些人为我国的社会发展,精神文明进步有着重要的进步。但是作家并不是培养出的,学校只能传授文字的一些手法,但是文章的灵魂需要对个人对社会、自然、人文的认知。这些是教不来的。因此并不是所有学习汉语言文学的都能成为作家的,大部分学生面临着找工作,生存得压力。所以学校为了学生的未来考虑,既然汉语文学不能成为社会的一个职业。所以被迫在汉语言文学中分支成职业性较强的学科分支,他们包括:文秘、文案策划、新闻等。这样汉语言文学的社会适用程度在不断增加,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同时汉语言文学也向党校组织等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党校学生了解党的章程、党的要求等。汉语言文学为我国的党建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2.2 汉语言文学中实践知识少

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锻炼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课程缺乏这是专业本身的性质决定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主要是逻辑教学,是对学生逻辑能力和文字能力的锻炼,学生的实践依靠的平时的建议和知识的积累。同时很多学生的文学特点不同,所以不利于在教学中开展相同的教学实践手段,学生能力的锻炼和积累有这很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主要就是答疑的作用。

2 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中对当前中文类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分析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低于文秘、新闻、广告等专业,同时还存在着“专业水平较低”、“学生综合能力差”等评价。这就需要学校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相关专业为底蕴,以提高其适应社会职业的应用性。

从提高学生就业率的角度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不应该拘泥与汉语语言以及文学自身,而应该将教学工作与语言文学的发展、就业等因素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一个传统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新兴的专业,如上文中提高的文秘、广告、新闻、公共管理等其他专业。而这些专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因此,在确保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将职业应用性纳入到专业培养体系中,形成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打破既有的专业接线,更大程度上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发挥出来。例如,可以将汉语言文学专业划分成为新闻传播、文秘及公关、社区管理以及广告文案等多个模块,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这些模块的知识来提高其自身的就业能力。

3 从学生深造的角度看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继续深造是相当一部分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时的一个选择。从该角度来看,学校专业培训过程中注重的应用性不但要关注在学生的就业方面,同时还应该注重其继续深造时对专业知识深度的需求方面。在学生知识方面,高素质的应用人才必须具有知识的广度。学生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不但要掌握对应的基础科学知识,还应该具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具有强大的理论技能;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领域知识,同时还应该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了,尤其是将之在科学管理、财务分析以及人机关系等方面的应用以学术研究成果展现出来的能力。

在素质培养工作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还应该具有对应的非专业素养。尤其是其在继续深造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技术开发、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等学术工作,这些学术研究工作大部分都需要学生具有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以及身体等多种非专业素质。这是保证该专业学生得以继续深造的重要保障性因素。

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职业性较差,学生就业状态不好,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重大,其能够为我们提供精神财富。所以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专业。另一方面在党校工作中,汉语言文学专业也十分重要,他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理解党的思想,为党员建设正确的党员意识,同时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以及相应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防止党员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防止造成违纪事件。另一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用人缺口正在不断的增加,这是我国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带来的良好结果。但是人才需求较为隐形,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者有一定的耐心。

参考文献

[1]顾路路.浅析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教育创新[J].新西部(理论版),2016(4).

[2]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简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2).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5

一是教学模式落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相关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是老牌学科,课堂上,教师仍是主角,在讲台上娓娓道来,学生在底下忙做笔记。有的教师甚至连多媒体课件都没有,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得不到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无从谈起,有的学生甚至认为选错了专业,把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视为一种负担。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专业素质较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就业率越来越低,就业形势严峻。二是教学理念存在偏差。很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对这门学科的定位有失偏颇。他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作家、文学人才的,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意力就集中在文采和写作上,这种有失偏颇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备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胜任文学评论、语文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只有扎实掌握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并注重其他领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才能找到这门学科与当今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才能具有竞争力。三是课程设置不尽科学。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2003年颁布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之中,对中文学专业规定开设的课程几乎没有发生改变,数量上一直都是十三门基础课程。这种课程设置早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科学的课程设置早就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悠久的历史一方面使得这门学科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长久地坚持这一教学模式也限制了这门学科人才培养的效果。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一般都坚持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模块相结合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及时采取措施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水平。在扎实学习储备坚实的汉语言文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由于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史实的连贯性而忽视对文学作品中文字魅力的品味,更谈不上对文学作品整体意蕴的赏析了,这也恰恰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差的原因所在。所以,应针对提高这门学科的应用性来适当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赏析和评论具体的文学作品,并把自己对文学作品鉴赏和评论的结果与教师交流,对于学生未能深入透彻理解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深挖文学作品的内在魅力,并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使他们体悟到文字魅力的同时,感受人文精神,逐渐培养自己感悟时代和历史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学校积极创造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在实践过程中,找到自身知识的短板,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以此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操作水平。二是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中,找准学科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正确理念指导下才能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当中,语文老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是度量教学内容的一个标准。为了改变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后“充电”,逐渐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才能确保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才能在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和技术的基础上,适应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三是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都沿用传统的课程设置,远远落后于时展的脚步,需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适当进行课程调整,才能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交流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高校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社会所需人才这一核心,积极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开展课程改革,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科学整合汉语言文学课程设置,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

三、结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识范文6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就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国许多高校中十分常见的一门专业。该专业继承了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并将这些优秀灿烂的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正在与西方文化不断交融,在这种情况下,汉语言文学则体现出了更加强大的影响力。汉语言文学在文化的不断交融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具有了更艰巨的发展使命。通过汉语言文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够使世界对中国有进一步认识,才能够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地位,扩大影响力。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改变原有的观念,不断完善专业含金量,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这样才能实现该专业人才的顺利就业。 

1、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要做到不断创新和改革,才可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展现中国民族的精神。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分析如下。 

1.1偏重文学教学,学生难以融入社会 

尽管汉语言文学集大家风范与一体,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过于文学化的特点已经影响到了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写和说的能力,一些课程就是根据培养这两种能力而设置的,比如文学作品鉴赏等文学色彩十分浓厚的课程。只有文学灌输,缺乏技巧运用和实践的教学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许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时总会面临各种碰壁,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良好的实践能力,这就是平时课程中缺乏对各领域的深入分析造成的,造成学生的本领仅限于“纸上谈兵”,思想不够新颖和变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与社会显得格格不入。 

1.2人才培养手段目标单一,学生视野不开阔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与时俱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知识丰富全面、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阔,从作家到编辑,从教师到企业文案,各行各业都会有这一专业的学生发挥的空间。但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以来仅限于一些文学化的课程教学之中,造成人才培养手段和目标单一,学生视野狭窄,在就业中很容易找不到方向感。这对于学生而言无疑是致命的,而这也正是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弊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需要有综合素质和高效的办事能力才能够胜任本质工作。而这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而言,无疑十分具有挑战性。 

1.3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思维缺乏新意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的一些内容早已与实践相脱节,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当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轨、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缺乏创新意识,那么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将会极为不利。一些教师认为汉语言文学就是传授文学知识,无需结合现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源于生活,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接触现实,不断实践,才能够不断拓展思维,具备创新意识,对生活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对于学生的文学创作大有裨益。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建议 

2.1合理设置课程 

对于汉语言文学学生而言,专业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其综合素质。 

第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设置考研课程,这对于想要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很有必要。考研课程可设置语言和文学两个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设定,这样在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两种可能主要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出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将会从事多方面的工作,因此,如果是从事编辑出版等具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就需要设置应用性比较强的课程,重点锻炼学生的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对于一些要求写作能力较高的行业,专业课程就需要突出写作,满足学生的职业需求,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性,可以使学生未来就业更加具有竞争力。 

第三,还有一些学生会从事教师职业,因此,专业的课程需要设置教育类。教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比较钟爱的热门职业,在这个职业的课程设置上要高度重视课程的实用性,突出训练学生的讲课技能,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加强教学实践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因此,加强教学实践势在必行。教师要形成先进的教学观念,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教学实践活动体系。 

第一,组织学生开展实习,在实习中感悟专业的魅力,增强实践能力。实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在运用知识的同时不断思考问题,不断优化解决问题的方式,能够巩固原有的知识点,还能够通过实践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实践是学习的重要环节,通过实践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十分必要,但不宜过度进行,只需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活动即可。 

第二,学生通过顶岗实习与就业链接,为走向职场做好铺垫。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在同一企业实习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可能就无法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边需要在实习中获得实践能力,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不断考察学生是否适合这一岗位。 

第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创新能力才能够在社会立足,因为这一行业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精力和灵感。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就业培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尽管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果认真加以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能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复合型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秦晶,王涛.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J]. 长春大学学报,2011,09:114-116. 

[2]廉串德,石璐. 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状况及对策探析[J]. 中国市场,2014,09: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