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产品设计论文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产品设计论文

1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一些本科院校提出了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概念,并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但总的看来还未形成系统性的成果,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问题、课程体系问题、实践教学建设问题、师资队伍问题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践。准确定位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将成为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在培养目标上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所偏离

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做到结合社会需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如产品设计专业课程存在内容设置过细与课程周期短的差异,学生专业学习内容过多与学科知识面狭窄的差异,单一的课程设置和市场整体综合设计的差异等。

1.2在培训模式上,理论与实践脱节情况仍然严重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前期看轻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训练,仅仅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和产品表现形式,导致学生在后期综合设计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一味地追逐技法,难免会变成匠人之艺,缺乏深度,更为重要的是,在未来的的道路上走不长,会受到商业等其他事物的诱惑,进而迷失方向。应用型学科固然在于实际应用,然而须有理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盲目性,导致学生的设计缺乏创新和延展性。

1.3教学方法上的问题

教学中单调、封闭式的教学方法、手段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专业人才的差异。由于部分高校产品设计专业教师欠缺,绘画教师被迫走上设计绘画之路。但是其自身缺乏对产品设计的基本了解,造就了设计基础教育的缺失,使得设计基础课程训练与专业应用设计脱节。再加上单调、封闭式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无意间被消磨,出现了师生相互应付的局面。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及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建立一个开放的、创新型的产品设计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2产品设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2.1面向行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设置

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时,通过传统优势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衍生新专业,使新专业建设起点高、条件好。按照前沿、交叉、急需的原则,发展建设需要的专业;根据行业人才需求主动调整专业方向,更加准确有效地实现现有高等院校对设计专业课程本身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更好地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市场竞争力,满足现代企业用人需求。学校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过于强调基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想法,坚持基础教学为专业教学服务,为相通相近学科搭建基础课程平台,按专业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基础模块,并根据专业需求,适度加大专业课程模块学时比例,同时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循序递进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2.2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

高等院校的产品设计专业教育要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丰富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不断以创意思维、创新设计、创业实践为三大模块贯穿于设计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探究性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意热情,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同时推进考试方法改革,形成以引导创新思维为核心的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设计、创业实践能力。将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技能培养相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研究与民间工艺技能培训相结合,培养创造能力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相结合。教学中随时考察企业需求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打造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师生的实践教研水平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能力。更好地从机制上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2.3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并不能简单地通过课程设置得以实现,更多要依赖于教师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意图贯穿于理论和实践教学以及考核的各个环节设计中。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定期举办与开展教师培训课程以及专题讲座,让教师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参与企业设计实践,进入企业参观,了解现代设计专业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状况,使教师更好的掌握最新设计软件,提升相关专业技能,以此服务于教学活动中,给与学生最新的专业发展前景咨询,真正使得人才的培养符合企业需求。教师要树立团队意识,将设计教育与创新文化产业紧密联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设计水平整体提高的需要。

3结束语

我国的设计教育改革如果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将会导致设计教育改革与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的培养背道而驰。未来高等教育必须要加快教育体系改革与优化,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培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动关系,更好地使得人才本身符合时展需求。但是同时也要提防人们过分强调创新,以至于为了创新而创新,由此我们还是需要正视创新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不可一味创新,更不可不创新。

作者:金英福 单位:延边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