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古典文学范例6篇

少儿古典文学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1

【关键词】幼儿;学习古文;培养兴趣:语言发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璀璨夺目,传统诗文更是内涵丰富,意境高远。现如今在我们城市大大小小的很多幼儿园里都能听到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抑扬顿挫的背诵我国最传统的一些简单古文。如:小班开设《百家姓》,中班开设《弟子规》,大班开设《三字经》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有利于孩子陶冶情操、丰富语言能力,为培养孩子的思想道德和品格修养都有好处。

1幼儿对古文的学习,从培养兴趣为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既有显著的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背诵是他们的天性,是他们所喜欢和擅长的,如果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多背点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为一种终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储备。再次,幼儿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与气质。

如何把握幼儿的记忆特长而诵读经典古文,我认为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注重幼儿兴趣的培养,增加幼儿的学习动力。《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我们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学的好,要让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对知识本身的兴趣,促进他们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由经典故事引出的知识点的学习,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可以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经典的难度。

孩子天性活泼,生动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优美的图画、快乐的游戏是孩子所喜爱的,我们可以将传统经典著作学习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让孩子接触、学习经典。比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合辙押韵,音律优美,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在教学过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只着重于培养幼儿的诵读兴趣,从小培养幼儿对古文的美感和学习趣味,开发幼儿心智,在这些经典的古文中包含许多勤劳、立志、爱国、爱家、助人为乐的内容,每天在早餐后诵读几段,虽然孩子们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藏着的传统美德和智慧,但是随着他们知识量不断增长,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会消化理解,并将一些优秀品格体现在自己将后的为人处世中。在诵读古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幼儿诵读古文的兴趣。比如,教师在教幼儿读《三字经》的内容时,为了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可特别注重读音的轻、重、快、慢,当幼儿能熟读后,教师还可与幼儿进行“对读法”,即老师读前面一句,幼儿读下一句,依次对着读,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注意力,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为了培养幼儿对古文的兴趣,老师在读完每段后讲解其内容,让幼儿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时还可以将每段的故事生动的讲给幼儿,使幼儿对故事产生兴趣的同时对古文也有好感。老师在幼儿休息时,可放一些经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让幼儿从动画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可根据故事的教育意义,结合孩子的年龄班、季节特征,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有计划地穿插在幼儿主题活动之中,这些经典故事不仅能够帮助孩子轻松学古文,同时也能内化成孩子独有的故事财富。让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丰富知识,提高他们自身的文化涵养。

2诵读古文,培养幼儿语言能力

幼儿期是大脑高速发展时期,也是获得语言能力的最佳时期,古文的一些启蒙书也有生动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语句精练,如果在这一阶段培养幼儿学习古文,使一些生动、顺口、独具表现力的语句能运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戏当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识字量,扩大了知识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还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儿童整体语言学习和发展的驱动力。比如幼儿在生活中遇到要让出自己爱吃的东西时,他会主动将食物让给其他伙伴或家人,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幼儿会主动的背出“融四岁,能让梨,我想学习孔融也把好吃的让给大家”,这就是在古文的学习中帮助幼儿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他们在说话时能用最简洁的古文语句叙述,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时他们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幼儿每天将新学到的古文背给大家,再将每段的寓意及经典故事讲给大家,不仅在语言上得到好的发展同时使幼儿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乐。《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幼儿在通过学习古文认识传统道德典范时,会自然地将经典用在每日的游戏活动与日常生活中。

人们对“经典古文诵读”的关注并不仅仅它是一种育儿的新观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我们这个社会如何看待中国当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传承的问题。儿童学习“经典诵读”并非鹦鹉学舌般的模仿。他们在这种情况中可以练习已经知道的东西,并且继续尝试一些别的东西。他们的语言进步得越多,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范围就越大。少儿学习古文(读经)的发起者是台湾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他最早的读经实验是在家培养自己的四个孩子。这些孩子仅凭音律之美背诵古文,一段时间后,对文字的敏锐度和鉴赏力明显提高,文章写得好,更显出品质上的礼让恭敬。王财贵得出的结论是,0-13岁是儿童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如果能在这段时间聆听或诵读经典,把人类文化的精华灌输到脑中,并在其成长过程中自行体悟、践行,将有助于成为德行兼备的有用之才。孩子读诵经典后,承载着先贤的古训,再经过团体氛围的熏陶,普遍变得谦和有礼,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习气也变得容易许多。

通过学习古文,不仅让孩子第一次接触到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也培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最重要的是,一些自私的孩子可从古文故事的学习中开始变得谦恭礼让,这对于塑造当今社会的人文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2

关键字:少儿舞蹈舞蹈教学舞蹈选材

一、少儿舞蹈教学中的音乐选择

舞蹈音乐应悦耳动听,旋律流畅,具有教育性、趣味性,能启发少儿展开丰富的联想,能发展儿童对音乐的感性力、记忆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陶冶光儿的性情和品格。音乐的节奏要鲜明、强烈,能引起儿童的动感。节奏的强弱、动静、停顿等都应鲜明。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乐句最好是整齐的,这有利于少儿对舞蹈形象、情感的表现和抒发。并且少儿思维又要比较具体形象,他们对事物的爱憎直接表现在言行举止上。例如,少儿舞蹈《一分钱》,通过儿童的口,叙述他拾到一分钱交到警察叔叔手中这一件小事。曲调天真活泼,充满幼稚雅。歌调完整毫无说教的味道,却非常自然地体现了拾金不昧的美德。音乐形象唤起了孩子对美的向往,从而达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在艺术作品的表演中,少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实践感和美感都受到各种程度的启迪。所以选择形象鲜明、乐曲短小、简单易懂、节奏性强、旋律优美、有感染力、易被少儿接受和激发其情绪的高尚音乐,是搞好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舞蹈教学方法

(一)纵线教学法

依据某种舞蹈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顺序,严格按年级、学期和月份进行编写的。如:前苏联列宁格勒舞蹈学校,由雅尔莫洛维奇编写的年级教学法。

(二)横线教学法

以训练的类别平行排列,进行分类讲述。如:《中国古典舞教学法》、《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学法》等。

(三)纵横结合教学法

采取先横后纵的顺序,前面是按动作类别作横线讲述,后面则按大纲顺序,依照学期、月份写出十分具体的计划。

三、舞蹈种类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古典舞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为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观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的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形式。过去人们用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或是希望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多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会交往、自由选择配偶的社交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3

【关键词】经典诗词;音乐创作;国学;少儿

2009年7月8日,在成都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国学教育研究会,会上中国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透露:“有关部门准备邀请歌星演唱经典诗词,以契合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国家教育部门目前正考虑可能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歌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

一、发扬丰富的中国元素

歌德说:“歌词是诗歌与音乐的产物”。中国元素是传播中国文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内涵,其中传统文化中的中国诗词一直以来就是启蒙儿童心智的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因素。作为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情境交融的表现手法,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深厚的道德情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与中庸之道,人情之美的价值取向和含蓄蕴籍的风格追求。”[1]这些丰富的精神内涵对于处于价值观形成期少儿的审美观、道德观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些诗词完全可以成为培育中国儿童绝佳的精神食粮,是重要的有着强烈中国元素的文化精髓。

二、关注朗朗上口的传唱效果

一直以来,中国的儿童在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教育下背诵唐诗宋词,这种启蒙有其存在的价值,为日后孩子的成长存储了大量的词汇元素、想象元素和情感元素,但是对于少儿来说因为知识和阅历的关系常常不能深谙其中的道理,结果多数情况下背了之后很快忘记,犹如囫囵吞枣。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刻的记忆在儿童的心口之上,让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这就需要传播者开启心智,让艺术和文学有机结合,让这些诗词内容在少儿的传唱中被牢记,对于少儿接受掌握起来就方便容易,使传统诗歌焕发出活力。我们都知道传播传统文化应该从娃娃抓起。歌曲的特点是朗朗上口,通俗易记,当年妇孺皆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宣传革命军队纪律的内容,就是用谱曲的方式传遍祖国大江南北,也把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从部队传到各族人民群众之中,成为几代人的一种道德规范,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作出了贡献。更有《苏武牧羊》《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谱成经典歌曲在大众之间广泛传唱,使这些经典得以很好的发扬。

三、尊重认识规律,启发少儿心智

我们知道,在认识规律中,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要受到自身以及一定的社会条件、物质条件、认识工具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让涉世未深,阅读能力有限的儿童去领会诗词涵义,并以此来启发他的想象力,这对心智还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有很大难度,但是认识规律又告诉我们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事物方面看,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经过反复多次才能真正认识它。而如果在经典诗词上添加上音乐之美,就会被少儿不断重复传唱,便于少儿在成长中反复回味,就像成年人永远不会忘记儿时的歌曲一样,这些诗词歌曲也会在少儿的记忆中永久留存,这无疑是对古典诗词的一个很好的继承发扬。

同时,在认识规律中,强调“知”、“情”、“意”三类意识要素,情感和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习惯和本能)属于非理性因素,但是这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具有激励和驱动作用。用音乐给诗词谱曲,能够让少儿借助音乐所创造的气氛来理解诗词的内涵,这无疑为理解诗词做了一个非理性因素的铺垫,欢快优美的旋律,记忆着孩子快乐的童年,展示着人生的成长之路,让少儿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音乐和文学这两种文化形式结合的美丽,寓教于乐中接受了音乐和诗词的教化,这就是中国音乐和文化在儿童内心的潜移默化。天长日久,传统文化的烙印便在这其中深深植根,发扬光大。

四、优选诗词适合少儿成长

在少儿中普及传统文化,还不能忽略诗词内容的选择,中国古典诗词内涵丰富,但是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谱曲让少年儿童传唱,比如取自苏轼的《水调歌头》由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取自李煜《相见欢》由邓丽君演唱的《胭脂泪》这些婉约歌曲更适合成年人传唱。但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歌咏山水自然的五言七言,是非常适合少年儿童的,因为这些诗词内容短小、直观,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内容简单,情趣盎然,易于理解便于想象;王昌龄的《从军行》书写豪迈人生、展示英雄气概,培养了少儿的爱国情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歌颂人间真情,对少儿的成长有着很好的教化作用,这些适合少儿传唱的诗词既继承传统文化,又发扬了当今社会所提倡的道德精神,对少儿思想的引导有着积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音乐主题积极,针对少儿特点

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其中感情、语言、动态、情态等的描绘,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来说是有区别的。少儿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有着特定的认知和引导,消极颓废,萎靡不振,浅唱低吟的方式既不利于少儿心智的开启,也不利于对少儿的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所以,一个好的合适的音乐基调对一首歌曲的主题有着重大的关系。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语言和音乐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深入生活,注意观察,了解少儿音乐的发展走向,关注少儿对音乐的取向,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创作,这样才能创作出适合少儿听唱的歌曲。在给少儿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同时还应该注意歌曲音域上不宜过宽,旋律上可以适当用四度、五度、六度、八度的跳进。并且还要注意音区与音域的成功运用,这样才能在形式和内容上贴近少儿,让此歌曲适合少儿传唱,少儿也乐意传唱。

六、注重地域色彩,丰富词曲创作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音乐的地方元素也是非常丰富的。中国传统诗歌也都来自于不同的地域,《诗经》的国风就是典型的例子。古代诗人游历大江南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也常常与当地的风土民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给李白的《朝发白帝城》谱曲就可以参考一些四川当地的音乐特点,而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则可参照江南小调,王昌龄的《从军行》更应有塞外的音韵,这种寓多种音乐元素、多种功能、多种文化于一身的诗词歌曲创作,对多种民间文化的融合将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成为当今少儿传承文明的重要起点。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4

【关键词】河北省青少年 西洋古典音乐 教育普及途径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西洋古典音乐更是人类文明史中的瑰宝。作为音乐学的研究生,我们希望能够科学有效地利用它对河北省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

一、学习音乐的目的

目前,我省青少年音乐教育的目的存在着错误的理念:(1)在日益竞争的现代社会,多一门特长多一份竞争力;(2)中考、高考时享受加分的优势;(3)为未来准备一份体面而实惠的“饭碗”。音乐成了主宰未来生存竞争的拼搏手段,忽略了其内部所蕴含的巨大人文精神和力量。

问卷调查的一系列数据反映出,在学习音乐的目的上,孩子与父母有着截然不同想法:51%的孩子学习音乐是为了获得快乐,而考虑到孩子能在音乐中体会快乐感受的家长仅为14%50%的家长让孩子学习音乐、参加考级是为了今后考学时能够“加分”,考虑到这个目的而学习音乐的孩子只有4%;我认为真正的音乐教育不在于使孩子成为音乐家,而是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健全人格;通过音乐的影响力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耐性,获得一颗美好的心灵;培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和服务于社会的心态。

二、西洋古典音乐的作用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注意到音乐不仅可以促使孩子感受力、记忆力、表现力、想象力的发展,而且对人的精神面貌、道德风尚和社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之大也是无可比拟的。

(一)西洋古典音乐对人智商的提高

81.9%的家长认为西洋古典音乐的胎教对孩子是有积极意义;80.3%-的家长认为孩子在0~3岁期间多欣赏西洋古典音乐,对音乐感的培养是相当重要;78.6%的家长认为0~3岁时所欣赏的西洋古典音乐音乐对孩子以后的音乐学习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在161份琴童家长问卷中,人们对音乐开发孩子智商的作用是普遍持肯定态度的。问卷数据显示,家长们最为认可器乐练习对手脑配合灵活性的提高作用,比例高达91.8%;80.3%家长认为通过对乐谱中音高、节奏、力度等方面的记忆训练,孩子的记忆力提高了,反映速度也加快了;80%的家长表示孩子因为有了艺术特长而更受老师、长辈和同学的欢迎,进而自信心也有所增强;65%的家长表示学习音乐后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了;59%的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在学习音乐后成绩确有提升。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我认为,音乐培训对儿童智力提高确有帮助t但不意味着像一些商家所宣称的那样儿童会因此成为天才。音乐教育加强了青少年大脑右半球的功能训练,使整个大脑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人的智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高度的发展。

(二)西洋古典音乐的美育功能

96%的人认为西洋古典音乐最能陶冶人的美好情操。但目前我国的音乐教育,普遍存在着专业化和功利化趋向,把音乐当成唱歌、跳舞和演奏的一门技术。而音乐教育绝不是实用的、功利的而是审美的,使青少年在接触、感受优美乐音时完成娱乐、益智、辅德等功能;使孩子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理解、尊重、合作的意识。

(三)音乐对青少年情绪、情感的积极作用

情绪对人的行为往往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一个人的情绪好的时候,主往会看到事物的积极方面;反之,会偏执于消极方面。音乐通过流动的定律塑造形象,引起人们轻松、欢快的情绪和情感反应。从而达到调节控制情绪情感的作用。

哪种类型的音乐更有利于情绪的健康呢?在家长问卷中,95%的人认为西洋古典音乐能缓解压力;67%的人会以欣赏西洋古典音乐形式放松疲考。古典音乐合理地安排了不同力度音和节奏的比重,对情绪具有最显著内调和、镇定作用。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两极性,遇事好冲动。音乐教育有助于调节少年儿童大脑皮质细胞的机能和脑神经活动机能,增虽其对情感意志的自我控制,克服遇事容易盲目冲动的缺点;释放他们激烈的情绪、减缓压力、提高情商,增强自我表达能力和沟通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推广西洋古典音乐的有效途径

在问及“影响人们了解、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的因素”时,位列榜首的是电视节目占64%,其次是西洋古典音乐广播占52%,再而依次是公众喜好西洋古典音乐的程度是47%、精神文明程度23%和公众文化生活取向7%。随着人们精神文明更高层次的需求,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推崇与重既。但西洋古典音乐教育的普及仍需要家庭、社会和政府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才能够顺利实现。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加强

“家庭音乐教育”是指父母(长辈)充当教育者在家庭中(生活区)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性活动的总称。儿童接触音乐的随意性、自觉性,使其感受、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就像做一件最自然的事。家长应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孩子的生活充满音乐。

我省家长普遍认为,孩子学音乐理所当然是在学校或青少年宫由音乐专职老师来承担。而儿童四岁开始就要进行音乐教育,家长要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承担听觉训练、欣赏等音乐教育职能。调查中,50%的青少年会因为家长对古典音乐的喜爱态度或亲戚朋友从事、学习西洋古典音乐而喜欢并选择学习古典音乐;35%的青少年表示,西洋古典音乐的书籍及音像资料会增进他们对西洋古典音乐的了解及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家庭中的音乐教育中,不一定要求父母要懂音乐,而需要父母有耐心、有兴趣地去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能接受艺术熏陶的环境,并在父母的引导下提高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审美能力。通过问卷数据的类比,我发现来自音乐世家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小部分孩子,在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喜爱和掌握的程度上远远高于平均值。

(二)学校音乐教育的改进

青少年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的途径:第一为家庭音乐教育58,8%;第二为专业音乐家教52.9%;第三为业余音乐学校47.1%;最后为学校音乐课仅41.2%。当问及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认识时:50%学生强烈要求多了解一些西洋古典音乐知识;53%学生认为业余音乐辅导学校比学校音乐课更能学习到西洋古典音乐知识;42%学生会因为业余音乐学校水平高低影响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的兴趣。以上问卷数据说明,学校音乐教育在讲授西洋古典音乐知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学校音乐教育的不足

64%的学生很喜欢音乐课本歌曲;57%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71%的学生最喜欢流行音乐,但许多流行音乐的内容并不适合青少年接触。为什么喜欢西洋古典音乐的青少年是最少的呢?首要原因是47%学生认为古典音乐呆板、深奥而无法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使学生形成这种错误印象的原因是绝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忽视了音乐欣赏的作用。

50%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西洋古典音乐课;64%的学生希望把枯燥铃声改为西洋古典音乐;42.8%的学生会因为音乐教师素质高低影响音乐兴趣,并希望学校多播放一些西洋古典音乐乐曲;2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文艺传统是影响他们对音乐活动兴趣的一个原因,如果学校能多组织文艺活动和比赛他们会更多的关注音乐;50%的学生表示如果学校组织了音乐活动他们会积极的参与。可见。青少年喜欢西洋古典音乐,欢迎各种音乐活动。但由于师资、器材不足,学校对音乐的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西洋古典音乐的积极性。

2.音乐欣赏应选用的音乐类型

“标题音乐”最大限度地缩小了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使听众欣赏及理解音乐作品时,有了一定依据。所以,在音乐欣赏中应首选标题音乐。这组数据清楚地表现出青少年喜欢的西洋古典音乐类型:欢乐82%,抒情58%,悲伤5%;大型11%,小型70%;简单58%,复杂29%;熟悉64%,陌生17%。学生对熟悉的乐曲产生积极的反应,更易于感知理解相对句单的旋律性强的音乐。所以,音乐欣赏播放的曲子应是一些优美、高雅的经典性世界名曲,选择那些短小精悍,感情深厚,意境盎然,形象鲜明,易于记忆的音乐,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在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聆听古典音乐,使学生在感受西洋古典名曲音乐语言美的同时,从教师剖析中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从中感受音乐的哲理美。

(三)社会媒体的支持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总结了四种青少年了解西洋古典音乐的途径:第一网络64.7%,第二电视47%;第三课外音乐辅导41%;第四音乐课仅有23%。这说明大众传煤对人们的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冲击是迅速且深远的。

我发现青少年熟悉的音乐家前三甲为:贝多芬、莫扎特和朗朗。朗朗作为中国近年来蜚声国际的青年钢琴演奏家。是中国大地“钢琴热。’浪潮中成长起来的琴童杰出代表。媒体对他的密切关注和大力宣传,是他能在短时间内击败众多知名音乐家成为最为中国孩子了解的演奏家的重要原因。并且随着朗朗、李云迪等一批青年钢琴家蜚声国际,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学习钢琴。

(四)国家政府的支持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5

近几年来,在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ICI)的大力促进下,海内外华人中又逐渐出现了一股儿童诵读经典的热潮,影响广泛,而且成星火燎原之势。本文试图在对其现状进行表述的基础之上,究其本质,探讨形成之因,并结合国内文化的现状对读经教育作一理性评析。

一、儿童读经教育现象的缘起及发展

(一)缘起

1990年2月,南怀瑾先生创办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其宗旨是:“发扬中国文化精神,吸收西方文化精神,籍各种文教活动之推广,从而改善社会风气。并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社会福利。”[1]1994年,台中师范学院教授王财贵博士在台湾发起“儿童诵读经典工程”,读经活动在中国台湾兴起,并得到南怀瑾先生的大力支持。

1995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赵朴初、叶至善、启功、曹禺等几位文化界的耆宿发出了《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倡议“建立幼年古典学校,使一部分少年在接受一般学校教育之外,重点进行经、史、子、集古典学科的专门训练”。[2]

1998年,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中国大陆,同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由基金会社区和文化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与推广。并有王财贵及南怀瑾弟子频繁往来于北京、天津、武汉、深圳、上海、成都、重庆等各大城市,开办讲座,为宣传介绍诵读古文经典不遗余力。

(二)发展

2000年,中国大陆的“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名少年儿童参加”。[3]青基会与北京音乐厅还曾合作演出了30场唐宋名篇音乐会,并到上海、广州、太原等地巡回演出,引起很大社会反响。

2000年3月,“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正式启动,这标志着古诗文诵读的参与者由城市向农村乡镇辐射。

2002年,中华孔子学会成立了国学启蒙馆,召开了国学启蒙研讨会,“由于学者、教育专家的呼吁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截至目前,中国已有30多个城市开展了儿童诵读工程,数百万名孩子从中收益。”[4]而按照计划,“到2010年,全国至少将有500万少年儿童直接参与,影响3000万成年人,通过宣传等能使1亿以上的中国人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5]

读经教育不仅在大陆迅速蔓延,而且在世界华人中不胫而走。“在中国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在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行列。”[6]

二、读经教育的内涵

(一)“读经”的历史解释“经”,据《辞海》解释,本意是指“织物的纵线”,引申为“直线”,“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经典的典籍。……旧时图书目录指儒家经典部分。”[7]清代《四库全书》将“经”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8]

“读经”作为专用名词出现是在清代末期,特指清末学堂的一个教学科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制定的《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每年均设读经科。蒙学堂读《孝经》《四书》,小学堂读《书经》《周礼》《仪礼》《周易》。[9]可见,清末学堂读经,内容只限儒家典籍。

(二)“读经”的现代内涵

读经,在香港,有由ICI倡导的“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活动”;在台湾,有由王财贵发起的“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在大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名之曰“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各地读经之风的名称虽然不同,但其目的宗旨、书籍篇目、教学方法却几近一致。

王财贵撰写的《儿童读经教育手册》流传甚广,其中对读经这样阐释:“近日我们提倡的‘读经’教育,所说的‘经’,定义较为松动些,亦即说为‘最有价值的书’。范围是举凡经、史、子、集皆可,而且

其价值亦可以由个人的认定去选取。只要你认为这本书值得你一读再读,即可自己选为‘读经’之教材。”“只要你是够格,你是够高、够深、够远,你可以感动千秋万世,你就是经。”[10]

可见,这里的“经”与《辞海》中“指历来被尊崇为典范的著作或经典的典籍”意义更近。综合参考其他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将今日之读经理解为“诵读一切文化尤指中国文化中的经典著作”。

《儿童读经教育手册》对读经做过如下说明:“凡‘读经’,虽以经典为主,但并不排斥阅读其他书籍,反而更多鼓励各种课外阅读。由于语文能力的增强,往往可以开启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多加鼓励,使养成读书习惯。”“凡‘读经’虽以古文为主,但并不排斥白话文,并且相信由于古文能力的增强,必大有助于白话文的鉴赏与写作。”“凡‘读经’,虽以中国文化为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并且期待由于理性的开发,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贯西方文化。”“凡‘读经’,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排斥理解,并希望由于深沉的酝酿,而有助于其思想的缜密。”这也有助于我们对读经教育的内涵有一个全面的理解。

三、读经教育兴起的原因分析

读经教育以新的面貌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十年之中,迅速地扩散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影响至海外华人的儿童教育,并呈现出一种不断前进的势头,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专家学者的倡导与促进

很多知名专家学者,如香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冯其庸先生、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先生等等,都对经典著作的现代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肯定。专家们读经之宜的理论又说服或启发了大批的教师与家长,使他们和倡导者一起投入读经的教育实践中去。

专家学者们对读经教育的提倡,主要有四个方面的考虑。第一,读经有利于学生吸取智慧,启迪理性。“经典”是文化根源所在,人的生命有限,熟读一些有高度价值的书,个人就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就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

便地吸取人生的智慧,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第二,读经可以升华人生境界,净化社会风气。让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是要“使他们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的道理,懂得‘人生之道’的‘生活’艺术”,[11]是要默默地变化其气质,以优化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第三,读经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更好地与世界文化交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系牟钟鉴教授说:“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依赖于它的文化经典的传承和不断得到创造性的解释与发挥。”[12]不能读古典书籍,就得不到经典文化的深层次熏习,这必使民族的文化传承产生断层,甚至消亡。第四,诵读的方式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中国心理学会吴世煌教授认为诵读古诗文经典“是训练机械记忆能力的良好方法,而少年儿童正处于发

展机械记忆的关键期,错过这个关键期,就是‘死’记‘硬’背也是难上加难了”。[13]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就是要利用13岁之前儿童记忆力的显著发展期来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

(二)各种社会文化组织的策划与推动

在将读经的理念付诸实践的过程之中,单凭几个号召者和行动者是不能引起广泛关注和集体参与的。正是各地一些或官方或民间的社会文化组织的资金支持、广泛宣传与持久推动,才使得诵读经典的活动在各地顺利进行。

香港的“儿童中西文化导读活动”是由I C I倡导的,基金会董事长南怀瑾先生、副董事长兼儿童智慧开发研究中心董事长李真吾女士、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郭女士大力推动,才使得此项活动顺利开展。在大陆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以及“古诗文诵读――百县计划”则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由基金会社区和文化委员会具体负责实施与推广。台湾读经活动的有力支持者是台湾光慧文教基金会。另外,武汉“大文教经典导读教育推广中心”以及福建的“绍南文化•读经教育推广中心”等民间组织也不遗余力地为读经教育的发展做了很多事情。

(三)地方政府的支持与努力

“古诗文诵读工程”实施后,较为广泛地引起了地方政府的关注和思考。建立在大体相似而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理解与认识基础之上,许多地方政府积极地倾力于“中华古诗文诵读工程”之中。如在河南孟州市党政府部门支持下,截至2000年底,读经活动在当地80所中小学的6万余名学生中蓬勃展开。广东廉江市则有490所中小学的近4万名学生积极参加了古文诵读工程。[14]河北赤城县明确下文在学校开展古诗文诵读工程,他们委托团市委作为具体的实施单位,确定了古诗文诵读三年的目标与规划,还将古诗文诵读列为教育部门进行素质教育考察的内容之一。

不论这些地方政府着力于此项事业的出发点如何,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他们在读经之风的宣传与普及中成为了一个颇为关键的环节。这些地方政府既让各种推广儿童读经教育活动的高级文化组织有了更便利的落脚点,也为许多学校或其他读经班组织诵读经典的行为有了政策保障与心理依靠。

(四)教师、家长和学生的认同与实践

1998年初,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对北京、湖北的1500名儿童进行了3个月的试点,“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认为,开展古诗文诵读不但能在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方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孩子的人格发育,而且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15]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的一项评估报告显示:“通过背诵古典诗文,73%的家长和8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起到了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近九成的家长和96.7%的教师认为对孩子的个人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了良好作用,94%的家长和100%的教师表示对提高孩子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好处。”[16]据很多文章报道,读经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文学、历史、地理、天文、艺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他们的专注力、记忆力和自制能力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共读的形式还促进了“亲子相长”、“师生相长”。[17]应该说,正是这些事实坚定了老师与家长的信心,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家庭参与到诵读经典的教育活动中去。

四、对儿童读经教育的综合评析

(一)读经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概说。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将传统的一切全面驱除,十年又对传统文化施以狂风暴雨式的摧残。几十年来,传统虚无主义盛行,国人身上的民族文化品质已十分稀少。“从学术文化到大众文化,从意识形态到个体精神,我们正在经受一场‘文化失语’的煎熬。急促而变化多端的现代化进程,使我们的传统与现实既过度交叉又有太多断裂。模糊的历史与模糊的思想共同织就出一通既缺乏清晰性又缺乏连贯性的混沌话语。”[18]这也许正是我们自己尴尬的现代文化处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传统优秀文化,没有民族人文精神,就会虚无,就会异化而甘愿为人奴隶。

此外,我们现行体制内的语文教育存在缺陷,虽已不是钱穆先生曾批评的解放前之“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但简单、浅薄、意识形态化的现象还是较为普遍。殊不知,在没有历史感的文化中培育出来的语言是没有生长力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应是基础语文教育开展的主要背景和主要资源。

2.可行性浅谈。从前文对读经教育进程的表述,以及读经在教师、家长和学生中的反响来看,推行诵读经典的教育并非是强人所难。事实已证明,读经的确有利于训练记忆力,提高文学素养,有利于陶冶情操,养成高雅的气质。诵读记忆的方法也并非是充满痛苦挣扎和抵触反抗的灌输与“填鸭”。应当说早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通过声音的模仿、跟读、默读、朗诵和诵读来进行的,同时借助字型记忆得到强化。读诵是语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培育的起点与根据,也潜在地约束和保证知行的合一。

(二)读经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的随意性难以保证吸取文化之精华。目前读经教育组织形式如此多样,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或其他开办读经教育团体的负责人各自文化修养、品德情趣又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选取教材的随意性,从而很难保证儿童诵读的书籍不是垃圾、,而是语言的精华与思想的财富。还有,儿童读经教材的出版也缺乏精选意识,没有经过教育部门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与策划。粗制滥造的教材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推而广之,久而久之,还会造成对文化的践踏与歪曲。

2.时间地点的随意性难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读经教育不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内,没有完整的制度保障,因而,学习的时间与地点不

能保证长期稳定。不同的读经班每周的学习次数及时间长短又各不相同,每次所读的内容也有多有少。虽说只要读就有收获,但那是相对于不读而言的,若要对读经寄以更高的要求,期望利用学龄期读完足够的经典篇目,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

(三)关于读经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选编优秀教材,重视多媒体开发。古诗文选本应当充分考虑幼儿心理和启蒙教育的特点,多以情感、境界而不是立场、观点来选材,注重性情和审美趣味。还要求进行教学多媒体的开发,让儿童一边诵读,一边在美妙的音乐和如画的景象中寻求心灵的共鸣,进行情感的陶冶与境界的提升。否则,虽说儿童天性喜欢诵读,时间若久,也会因枯燥而厌烦,容易半途而废且收效甚微。

2.考评形式灵活,不做硬性要求。诵读古诗文应当依照学生兴趣进行,无意参与者可劝导但勿强迫,兴趣不大者可鼓励但勿拔苗助长。不应做任务的分派以造成作业的负担,尤其应警惕政府介入时的行政干预。不然,如果操作不得法,将会扼杀诵读经典活动的生机与活力。

3.利用周末与课前时间,将读经活动常规化。周末可选择固定地点确定时间段开设读经班,通过宣传,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读经可以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充分利用其他文化场所。在学校正常的课前一两分钟内引导班级同学朗诵古诗文,不仅有利于功课的温习,也可以使学生平静心情,去除杂念,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入课本内容学习。

注释:

[1]I C I国际文教基金会简介[N].光华日报,2001-3-15.

[2]朱寅年.复兴国学[N].现代教育报,2003-11-17.

[3][14][15]杨雪梅.让千年弦歌世代传诵――“古诗文诵读”工程综述[N].人民日报,2000-10-30.

[4]王艳明.“读经”工程惠及数百万孩子,国学教育开始在城市学前教育中升温[N]. 深圳特区报,2004-1-3.

[5][16]朱治德.诵读经文百万少儿从中受益[E B/O L].新华网:w w w.省略

[6]顾军.读经在上海[N].文汇读书周报,2003-4-11.

[7][8]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3302,3304.

[9]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295.

[10]整理自王财贵2001年7月4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演讲录音。

[11]南怀瑾.为“儿童中国经典文学诵读”乐园介词[E B/O L].武汉

大方文教网:s.省略[12]牟钟鉴.文化典籍的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J]. 北京教育,1998(4).

[13]弘扬民族文化,加强素质教育――中央教科所、中国青基会、中国教育报研讨会摘要[N].中国教育报,2000-3-29.

[17]颜一红.诵读中国文化经典的教学操作[J].广西教育,2003(11).

少儿古典文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经典诗文;诵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优美的诗词文赋更是这条璀璨星河中最闪耀的明星。诵读经典古诗文,会使小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感染,丰富一生的文化积淀。近年来古典诗文以其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音韵,成为小学生增强语感,强化记忆,陶冶情操的首选教材。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诵读古诗文,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中国青基会于1998年6月正式启动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如今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的80多万孩子直接参加了诵读工程。

一、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汉语具有别的语系的语言无法比拟的优势。不同的音调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声音的抑扬顿挫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内心的情感。古诗教学,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儿时诵读过的名家名篇、儿歌,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琅琅上口。因为读是语言实践练习最重要的途径。只有读的多,才能悟得深。多读有助于对语言的感知、吸收、沉淀、积累,也有助于思维的发展。人们对文章的理解是以诵读为基本前提的,而且诵读最有价值的古诗文也是一种回归传统直觉式的语文教学。

儿童诵读古诗文既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可以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于无声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的源头活水。

二、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

现实教学中,繁重的教学任务挤兑了学生不少的课余阅读时间。学生对古诗的认识,也仅限于每学期在课本上的几首必学古诗,而且都是任务式地完成。诵读古诗文本身是一种文学积累,在小学生没有很强的自觉性的情况下,随着学习古诗文数量的增多,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加重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怎样才能使学生坚持不懈地学古诗,变被动为主动呢?显而易见: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

1、营造"流行"势态

儿童心理是很重模仿的,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就比较有兴趣,就好像儿童不一定喜欢上学,但人人都上学,他就上学了。所以一人读古诗文较难,大家一起读,则兴趣会大为提高。所以我们要为学生营造"流行"势态,激起他们的兴趣。每天下午第七节课我们安排阅读时间,大家都在读。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养成诵读的习惯。

2、老师陪学生一起读

老师让儿童觉得可亲,儿童也会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读古诗文,老师要保持高度的信心和热忱,并坚持和学生一起读,时间长了定能感染每一个学生。

3、给学生"成就感"

读得愈好愈喜欢读,所以教师要维持其成就感,对功课好的学生,固然要多加称赞,让他有成就感;对功课差些的学生,只要有进步,就应当场表扬,加以赞赏,这样也会让他油然而生一种成就感。

4、用不同的方式读

儿童读经的教学基本原理很简单,就是提高诵读兴趣让他们多接触,多念多背,只此一诀,别无他巧。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当场试背,或提问征答,都可以。主要是读出句子的语气。儿童的感应最灵敏,他也会被诚恳所感动,而非花样玩的多少。

(二)正确引导,掌握学习方法

1、初读古诗、不求甚解

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教师需要做的是适时了解学生把诗文读成了什么样子,每句话都读通顺了没有。

2、熟读古诗、体会意境

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伴听,互相初步感知对方体验到的诗的意境。

3、适度讲解、交流体会

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有诗人对世间万物的关怀,也有表现诗人的品格、修养和胸怀。老师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表述出来,学生的情操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陶冶。

4、适当延伸、拓展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