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美术范例

少儿美术

少儿美术范文1

研究和分析儿童美术心理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少儿美术培训效果,提高少儿学习美术绘画的能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对少儿美术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促进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和形成,陶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提高学生人格成熟的进度。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特别强调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学说,并且影响了英国心理学家里德,里德于1927年发表了他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在这个文献中,里德首次把儿童绘画发展分为“涂鸦期“”线描期”“叙述的象征期“”叙述的写实期”“视觉写实期“”压抑时期“”艺术复活期”7个阶段。为少儿绘画心理学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个阶段主要是小学低年段的儿童,他们刚刚由幼儿园升上来,其心理特征仍然属于幼儿阶段,教学活动仍然以游戏为主,在游戏中实施教育和教学,并逐渐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小学生活。少儿在这个时期表现出来的自由作画,与小学阶段按教材教学的教学计划不一致,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把如何转变儿童的绘画心理作为一个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都要以引导学生成为一名有规划有计划学习美术的少儿。

所以此时选择的教材应该是符合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特点。不仅仅是教材要依照这一心理特征编排,而且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心理特征进行,包括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应该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动手能力和绘画能力。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这一阶段的少儿教学,更应该以这种方法进行,多鼓励、多赞扬,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以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为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也在发生变化,这从他们的绘画能力上可以看出。少儿绘画的中级阶段可以作为儿童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过渡期少儿的绘画心理是不稳定的,呈现波动性。他们的心理成熟了,绘画水平也成熟了,他们对于自己的作品,基本上能看出其中的不足。然而仅仅是发现而已,他们往往不知如何改变。这种情况是因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所致。对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缺乏应有的能力和水准。如果不能有效引导,往往容易导致学生作画的兴趣下降,泯灭他们心里的作画热情。

所以这个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非常关键的时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时期,这个时期儿童的思维由直观向抽象发展,处在两种思维模式交替阶段。是延续学生美术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特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以便保持学生的绘画积极性。如果教师过度指责,缺乏鼓励和表扬,那么很容易使大批学生失去绘画学习的信心。因此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应做到适当的转变,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少儿美术范文2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创新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兴起带动了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少儿美术对少儿的心智成长、创新能力的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伴随全民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社会少儿美术培训及教育机构快速发展,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少儿美术教育未能形成严谨的科学教学体系,因而不利于少儿的茁壮成长。本文以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为基础,并针对此现象做出调查与分析,进而对影响少儿美术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加以探讨,提出个人的建议与思考。

一、少儿学习美术的意义

1.培养少儿的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才能。昔人有云“初生牛犊不怕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幼年期都是最大胆、最无忧无虑的。调查发现,3—6岁的孩子在技法掌握方面不如年龄大的孩子,但是他们在想象力和用色方面并不差,甚至比12—14岁的孩子更胜一筹[1]。想象力丰富,敢想敢做,模仿能力强是少年儿童最主要的特点之一,而发明创造正是需要这几种优秀特质。优秀的少儿美术教育不仅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传授绘画技能,还会呵护孩子的主观想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将孩子的想象能力发挥到极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少年儿童将不会再墨守成规地画出“一模一样”的画面,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丰富个人感情色彩的创作画,孩子会将自己的想法、认知在画面上表现出来。少儿是祖国的花朵,少年强则国强,少儿善于学习模仿,正是接受良好美术教育的好时期。2.丰富少儿的内心世界,促进心智发展。看了很多优秀少儿美术的课题设置,课题的知识点中无不包含着自然事物的发展规律、科学知识与文化底蕴,这些课题在迎合少年儿童的喜好的同时还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层面,包括智力的开发,智力是智慧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感受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等,而以思维力和创造力为其核心[2]。良好的美术学习,可以促进少年儿童的智力成长,提高少儿的身心素质,帮助少儿各方面均衡发展。3.陶冶少儿的高尚情操,塑造优秀的品质。高尚的生活气节要从娃娃抓起,现如今的道德法制社会需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来塑造。少儿美术教育对孩子崇高品德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少儿美术作为素质教育风潮下的一门特殊学科,少年儿童喜爱上美术课,把其当成一种解压游戏课程。绘画是一种天性,孩子成长的越快,对世界的感知就越多,当少儿面临心灵上的波动(喜怒哀乐或是生活上的疲惫挫折)时,都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是一种特殊的倾诉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优秀的品质。老师上课时可以采用引入精彩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孩子的注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传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继而完成授课内容。4.培养少儿的审美能力,提高艺术修养。“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善于发现它的眼睛。”一句简单的话说明了审美能力的重要性。美术教育不同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视性、静态性、物质性的一种空间艺术,它通过其物质媒介向人们呈现出一个静止状态下的相对理想的客观世界[2]。艺术的熏陶能力是潜移默化的,美术教育对少儿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过程,用不同的视觉感受带领少儿领略风格迥异的美,能够提高孩子的艺术修养。

二、当前少儿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学校对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浅薄。现阶段,很多学校为响应素质教育的旗帜,课表上确实设立了美术课程,但老师质量低下,很多并非美术教育专业出身,更有甚者不招收美术老师,而是由语文或数学老师代为上课,当面临课时紧张问题时,这些所谓的“主课”老师还会占用美术课做课堂检测[3],学生因为学校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失去了接受美术教育的机会。面对此现象,越来越多的非专业生报名考取美术专业的教师资格证,想要做小学美术老师,自由不费力,造成整个社会的恶性循环,美术专业老师不再花心思备课,没有积极性,上课迟到早退。2.社会不良风气对少儿美术教育市场造成冲击,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当今社会“考级热”、“艺考热”现象风靡,美术教育事业引起了很多家庭的重视,由于少儿美术教育并没有严格的标准,很多人嗅到了商机,少儿美术教育机构一段时间内随处可见。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的重视本意是好的,但很多家长无法辨别什么样的教育方式真正为孩子好,因而迷茫在鱼龙混杂的培训机构中,听信利益追逐下无良美术教育者的谗言,断送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少儿美术教育的优秀与否与老师自身的素质、艺术修养密不可分,些许追名逐利的社会非专业人员经过一两个月的培训就一本正经地开画室,不遵循少儿成长的规律,一味讨好家长而制造画面效果,这不仅会抑制少儿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更是扭曲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影响孩子的心智成长。3.教学模式不完善,错误的美学评价标准会抑制少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某些学校老师不专业的美学评价标准会抑制孩子的心智发展,尤其是在低幼阶段。当少儿的想象力受外在固化思维的影响时,一味地追求具象化,没有丝毫的个人情感特色,长此以往,少儿的创新能力也将被消磨殆尽。低幼阶段的孩子的画面本应以涂鸦表达个人想法为主,充满了想象力和孩子活泼的夸张色彩,可在老师简笔画的固化思想渲染下,孩子丧失了自主观察事物的能力,一味地照着黑板上的简笔画临摹,最终形成思维定式,连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弱得微乎其微。4.家长对少儿美术教育认识片面,存在误区。家长是少儿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很多家长都处在眼光跟不上思想的状态,认识片面,对于少儿美术教育存在很大的误区。第一,思想上已经对少儿美术教育引起了重视,可是眼光还停留在“简笔画阶段”,以画得像不像、整齐不整齐来评判孩子的画,不尊重孩子的内心想法,挫伤孩子的积极性;第二,家长不能理解孩子涂鸦的天性,指责孩子在墙上或是桌子上画画,通过打骂来解决问题,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抗拒画画;第三,孩子的世界单纯简单,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将画画当成了生活倾诉的方式,而家长却抱着功利的心态去给孩子找各种机构参加考级,给孩子沉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1.绘画是少儿内心情感的表达,用智慧的眼光去看待少儿美术。爱涂涂画画是少儿的天性,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每一幅画都有情感的融入,有的孩子画得兴奋了,会边画边讲他在画什么。孩子的内心是最敏感脆弱的,当我们看到孩子的绘画作品时,首先要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画面中的故事,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其次,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表现手法都不一样,怀着欣赏的眼光去寻找画面中的亮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赞赏,不同的作品给出不同的评价,给少儿足够的自信心。但不可只有夸奖,时间久了会增加少儿内心的膨胀感,使其变得骄傲,可以在给予他们肯定的同时提出一个能力范围之内且对成长有帮助的改进建议,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虽然很棒但还是有进步的空间。2.必须有一颗深爱孩子的心,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相处方式。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性格、态度,作为一个少儿美术教育者,必须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用心去与每一个孩子相处,尽可能多了解孩子。上课时针对不同性格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方法,对于好动的学生,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帮他稳定情绪,不断寻找兴趣点转移他的注意力;对于内敛安静的学生,老师就要与孩子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减少抵触感,增加信任,带他融入集体,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上课效率,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3.站在少儿的角度看世界,与孩子一起发现意外之美。经常有这样的事发生,成人眼中的云朵是大气中水汽凝华成的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或者它们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的可见聚合物,是大自然中最普通不过的想象之一,孩子眼中的云朵是甜甜棉花糖,比较之下,孩子的回答更添了一丝浪漫的色彩。如果我们教导孩子的时候,不再居高临下,而是站在少儿的角度,与孩子一起去探索挖掘,或许会发现更多我们难以观察感受到的意外之美。4.教师必须了解不同阶段少儿的绘画能力。卢梭曾说过:“教育中要‘把孩子看成孩子’……在他们心灵中没有具备种种能力之前,你给他一个火炬,他也看不见。教育的实施需要尊重孩子们的年龄段发展特点,才能有效启发智能,完善成才过程”。有研究表明:儿童从出生到5岁是感觉的敏感期,这一时期他们对鲜艳的颜色十分喜爱。3岁到8岁期间,儿童热衷于语言的表达和动手去感受,从出生到6岁儿童对动作和使用工具很敏感[4]。作为老师,只有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少儿思维和动手能力,才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贴近孩子的生活,这既照顾到了孩子的心智发育,也为老师的授课提供了便利。5.普及正确的少儿美术教育方法,鼓励自由绘画,激发少儿创新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少儿对美术充满兴趣和好奇心,其绘画状态、作品呈现一定比条条框框束缚下的孩子放松千万倍,鼓励少儿自由式绘画,尊重孩子的主观想法,培养绘画兴趣,将对孩子的想象能力起到呵护作用。给家长树立正确的少儿美术教育理念,家庭与课堂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少儿各方面能力的和谐发展。小孩的艺术天性是非常宝贵的,苏东坡感慨“天真烂漫是吾师”,毕加索也说:“我能用很短的时间就画得像一位大师,但我却要用一生去学习,画得像一个儿童。”[5]儿童的创意可贵在于其不规律性,如果用成人绘画的标准去规范少儿的作品,无异于扼杀少儿的创新天赋,但提倡自由式绘画并非任少儿自己发挥、放任不管,老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需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营造舒适的课堂氛围,用故事情节、多样的图片、语言肢体表现去激发少儿的想象创新能力。6.建立多元化的综合少儿美术课程。课程设计的多元化是培养少儿绘画兴趣、激发少儿创新能力的方式之一。少儿美术的课程贯穿了“玩美”这一主题,在游戏中画画,游戏是少儿内心的潜在渴望,是其释放自我、追求自由的方式,这会使看似纪律混乱的课堂却能在最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少儿的想象潜能。这便要求课程的设置新颖又贴近少儿生活,可以采取不同的绘画材料来保持每次课的新鲜感,增强少儿上课时的参与性、互动性,老师用夺人眼球的上课方式去打破“画得像”的教学黑洞,让少儿大胆做自己,在艺术的领域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夏在希.浅谈少儿美术教育中想象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3,(06):151.

[2]张媛璞.浅谈少儿美术教育[J].赤子(中旬),2013,(09):365-366.

[3]计芸.关于少儿美术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美术大观,2012,(07):172-173.

[4]张媛璞.浅谈少儿美术兴趣的培养[J].赤子(中旬),2013,(09):363-365.

少儿美术范文3

 

一、树立技法教学新概念   每个时代都对儿童美术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为它必须面对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我国长期以“双基”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实压抑了一批人的创造性,妨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陈旧技法教学模式的实质有两个特征:首先,把千姿百态的世界万物标准化、概念化、公式化,并以此评定好、中、差。其次,往往以任课老师的技能、审美水平为示范,确信唯有临摹才能学会。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画,依样画葫芦,只有老师一个人的积极性,学生是被动的。当学生用巨大的代价换得了所谓技法的时候,他们可能已没有能力和欲望用技法进行来个性创作了。显然,陈旧的技法教学模式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摒弃陈旧的技法教育模式,探索多元的、灵活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是当今少儿美术辅导者努力的方向。但是在实践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谈“技”色变。某些教师过分强调开放化、多元化,许多课看似热闹,其实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玩什么也没学到。全盘游戏化、空壳化的教育,对学生危害很大,这样会让学生华而不实。简单地否定“技法”作画,不符合教学实情。   技法是什么?怎样教给学生技法?美术作品是作者内心的表达,美术技法是用美术语言“说话”,情感和美的载体。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帮助、鼓励表达或者激发创作热情,让他们表现得自如挥洒、赏心悦目。   树立新概念技法教育观,教师须具有探索的精神、宽泛的心态和不断进行艺术学习实践积累的体验,为学生技法的形成、提高提供一个广泛空间,让学生了解写实美、超写实美、夸张变形美、装饰美等;了解点、线、面、黑、白、灰等的美术组合规律;欣赏中国画墨分五色和西画色彩的神奇变化;欣赏达•芬奇、毕加索、林风眠等艺术家的表现风格……新概念技法教育观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去其糟粕。例如示范法,可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并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示范教学要做到“导放结合,范而有方”,既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明了学习的目的,借鉴学习,又要激发自我的表现力与创造力,而不是完全搬抄;既要起到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又要给予学生发散的启示和自由联想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就要和学生开展良好的交流与对话活动,既把教师的理解方法演示清楚,又不断地交流看法与设想。如剪纸“手拉手,好朋友”一课中,教师的示范主要集中在折剪的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如何重叠反复折、如何画稿、如何仔细地用刀剪形、如何创作能连接的好看的连续形象等问题,更关注对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发散的引导,即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以此方法创造出哪些有趣的形象”,并以范作的方式展现一些发散的构思,把教学的导与放极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发挥教师良好的示范主导意义。由此可见,示范教学作为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即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法无优劣”,重要的是在教学目的的要求下教师正确地把握与运用。   新概念技法,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美及美的构成规律,引发学生自己对美的联想和创造,新概念技法是一种多元智能的“法”,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法”。   二、创造性思维与技法教学两者并重,相辅相成   (一)创造性思维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表达。   人的情感思维在现实世界中是无形的,在美术作品中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生成。“儿童画都是无师自通的”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因为绘画作为幼儿的第二种语言,他们从握笔开始,就信手涂鸦,直到能表达对象的一定形体、特征,主观描绘对象。整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一直在进步。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看似无师自通,但这一切与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分不开。正确引导和传授绘画方法,关键在很好地保护孩子的主见和认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抹杀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梦想。干预不能过度,技法要传授。但技法不是目的,而是表达的需要。要多方面引导、启迪,让他们学会基本技法,学会如何自如地表达想法,使他们个性更加鲜明。   (二)技法的教学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过程。   教师的“教”可谓抛砖引玉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维度思维和创作内驱力。例如,在技法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法,就须做到“范而不死,举一反三”。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表现的难点,直观而形象地感悟,清晰有效地明了技法与步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我构思,而非给予“样本”、“明晰”思想。在示范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十分重要,不应定位于教师的“真理”,“完全正确”,“从头至尾看示范,听讲解”,而应定位于老师介绍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老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应有自己更好、更多、更有意义的想法与方法等。这反映了理念的重要转变: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老师仅是一个引领者、启发者,教学效果的实现者。如在三年级“立体造型”一课中,我抓住“纸材立体化及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这一重点,仅演示纸张立体化造型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与众不同的造型来,讲讲自己的思路,以便互相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进行创造。在这样的技法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诱导学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自我创造的理想。   (三)技法的丰富、完善、突破更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p#分页标题#e# 任何一种技法的最初形成都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成果,我们在学习前人的技法经验时,不必一成不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美术材质不断出现,如水溶性油画棒、刮蜡纸、彩色沙纸等,这必定促进更多新技法的出现。师生可按需选择,大胆尝试,以求更好地表现效果。   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可以自行尝试创造出新的技法。如蜡染是我国流行已久的民间工艺,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但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这种民间工艺在课堂上的运用就不太方便。如何结合实际,进行仿蜡染效果的制作呢?我在高年级中开展了儿童仿蜡染美术技法的创造实验:(1)画稿,在素描纸上画好图案;(2)着色,用水粉颜料给画面上色,水粉色须厚重,染黑的部分须留白;(3)制作冰纹,将画晾干放在需要部位揉折,一定要适当,不要破坏画面效果;(4)刷墨,将准备好的画稿平铺于桌上,用毛笔蘸墨汁在画面上有序地刷墨;(5)冲洗,将墨汁晾干后用流动水冲洗;(6)晾干,将作品平放于画板上阴干,一张仿蜡染作品就完成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法建议,如使用棉纸、油性蜡笔点缀等。一次新技法尝试完善,让学生明白了“法无定法,法为我用”的技法新观点。   三、不同学龄时段,技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各有侧重点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学画从4岁开始进入涂鸦期和象征期,从6到8岁为表现期,8岁以后才进入初级写实期。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绘画的兴趣浓厚,创造热情高涨,在绘画时往往天马行空,恣意驰骋,富有激情,产生了不少具有审美价值的好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创作力明显下降。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面貌,开始脱离儿童的天真,拙朴而追求成人的表达能力,出现了半成熟半幼稚,既不是儿童画,又不是成人画的状态。   部分学生因为技法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水平,甚至对美术失去了兴趣,许多学者称这一特定年龄段为“少儿绘画转折期”。   由此,我把小学阶段分为两个时段:儿童画表现期(1—2年级)、少儿美术转折期(3—6年级)。   幼儿经过了绘画涂鸦期与象征期,到了6至8岁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手眼脑和谐统一的能力加强。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可以较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这是学画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而且要深入心灵,不仅用手画,而且要用心画,激发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灵活性和联想性。儿童画表现期是儿童敢想敢画的高峰期,老师要多创思鼓励,少技法干涉,把每一个孩子看成一块天然的玉,有其内在的品质。教育需要的可能只是不断地雕琢和润泽,使之更具光华,彰显天然的珍贵。   少儿美术转折期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审美逐渐形成,知识面的扩大,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童画的幻想转向理性想象和科学的幻想。兴趣分化、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等都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语言发展角度看,此时学生书面语言表达逐渐成熟,更喜欢以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见,作为言语功能的儿童画已暂时失去意义。他们开始把绘画当做审美对象,尤其是女生会很好地体会到一幅画中的情绪气氛,对写实作品更感兴趣。在这个转折时期,他们绘画的题材从陈述事物转变为刻画具体对象,表现手法从注重二维图像转向追求三维的视觉真实,主观上希望描绘得逼真而客观。技能跟不上的矛盾日益突出,力不从心,进步困难,画面拘谨,构图小气,造型呆板且越画越小,用尺和橡皮修改的痕迹随处可见,画面失去原有的活力和生气,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并逐渐失去了绘画的信心。如何让学生顺利渡过这一特殊时期呢?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写实的、抽象的、古典的、现代的,让学生领会写实并非绘画的唯一技法,并排最高目标。引领学生多观察自然,体验生活,多积累题材和内容。在教学中逐步认识到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增加技法教学的分量。让他们学“法”用“法”,欣赏、观察、临摹、目识心记,让他们既画出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又在临摹中可以“得意忘形”,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意识,在保持儿童画特点的基础上吸收适合儿童特点的优秀的教学方法,从而渐渐提高表达能力,走出“少儿美术转折期”的困境。   综上所述,新概念技法与创新思维,就像人的身体与灵魂缺一不可。创新的灵感有赖于技法的包装展示,每一次新技法的出现都召唤着新的创作灵感的产生,这才是少儿美术的最高境界。

少儿美术范文4

在幼儿教育阶段,美术绘画不仅能够释放少儿的天性,还能促进智力开发。对于少儿美术教育来说,要充分结合少儿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通过最基本的绘画技巧,让少儿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少儿的个性化发展。作为少儿美术老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需要将培养少儿个性发展作为美术教学重点,从全方位、多角度上激发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

关键词:

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创造力

少儿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少儿的绘画兴趣,并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绘画技巧,激发少儿学习绘画的潜力和热情,开发少儿智力,让他们在学习绘画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少儿美术教育阶段,个性化的培养有利于塑造少儿的性格、能力以及气质等,因此,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幼儿教师要注重少儿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少儿的内在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提升少儿对美术兴趣的同时,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一、少儿美术教育中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由于人与人之间多多少少存在差异和不同,个性化发展才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才需求。因此,少儿教师要坚持以少儿个性发展为教学目标,开发少儿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特的创新能力,以此来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在我国少儿教育开展过程中,个性化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术这门艺术本身具有较强的创作性,加上个性发展的理念,能够有效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在美术教学课堂上,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加上个性化发展的融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少儿的身心成长。

二、实现少儿美术教育个性发展的途径

(一)美术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

艺术,本身就是源于生活的,贴近生活的美术教学内容能从根本上激发少儿对绘画的兴趣。因此,少儿美术教师要掌握不同阶段少儿的身心特征,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将少儿的身心特点进行充分考虑,教学内容要体现少儿喜闻乐见的题材,通过美术绘画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拓宽孩子的眼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对美术的热爱。举例来说,在美术课外写生活动中,孩子们对大自然有着极其强烈的好奇心理,喜欢颜色鲜艳的花朵,因此,美术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以特色鲜明的梅花作为题材,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在对梅花进行欣赏的同时,并进行提问,“为什么梅花开在树枝上呢?”少儿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梅花,引导学生体会腊月寒梅的意境,赋予梅花一定的思想,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绘画创作的热情。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不能限制学生绘画的角度。因此,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根据少儿身心特点,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在不断思考、观察以及欣赏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实现学生的绘画理想。

(二)创新少儿美术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的少儿教育现状,作为少儿美术教师,要创新美术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游戏优势,将其融入美术教学活动中,让少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各个环节,在体验学习绘画的乐趣中,实现个性化发展。在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引导少儿借助自己的肢体动作,以此来提高少儿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发散式的思维模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根据课本的内容,利用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进行全面仔细的观察,在欣赏其他优秀绘画作品的同时,感受绘画的魅力。比如,在学习《乌龟宝宝》这一堂课时,少儿美术教师在展示完小乌龟后,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小乌龟进行观察,通过仔细观察,让学生对小动物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引导他们画出不一样的乌龟宝宝。此外,少儿美术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美术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能力的同时,敢于表现自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还要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并予以奖励,以此来提升少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利用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及方法进行有机统一,在学习绘画技巧的基础上,培养少儿的个性化发展。

(三)提高少儿美术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少儿教育阶段,兴趣是其最重要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少儿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才能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愿意学习绘画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的美术活动。作为少儿美术教师来说,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少儿学习绘画的兴趣和热情,从根本上提升美术课堂的吸引力。少儿美术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美术功底,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开心快乐的情绪下学习绘画。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少儿美术教师要对学生保持微笑,教学态度要足够的和蔼可亲,并对学生表现出极大地耐心,和少儿成为学习生活中的好朋友,在教学中坚持以少儿为中心,对少儿的想法予以尊重,建立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互动。其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对少儿想法的尊重,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轻松状态,不能将教师自己的固定思维强加于少儿的身上,在课堂中尽量营造出丰富多彩的绘画氛围,提升美术教学效果,进一步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的社会需求。

结语

在幼儿教育阶段,少儿美术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少儿教育理念,以少儿身心发展为基础,通过挖掘少儿内在潜力,规划和组织不同的美术学习活动,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给予少儿充分的自由,培养少儿积极创造的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少儿个性化发展。

作者:黄志雪 单位:福建省邵武市文化馆

参考文献:

[1]代静.少儿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5(01).

[2]高山.试论在城市少儿美术教学中增加乡土美术课程的必要性[J].宜春学院学报,2010(05).

少儿美术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办学类别;调查研究

焦作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临滔滔黄河,与郑州市、洛阳市隔河相望,是司马懿、韩愈、李商隐、朱载堉、许衡及竹林七贤山涛、向秀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在这里人文气息浓郁,近几年美术培训机构也是发展迅速,相较于其他培训机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一、办学规模不一,层次分化

焦作地区美术辅导机构品类繁多,参差不齐,根据调查,我按着以下层次分类:

(一)高端品牌类

这种以连锁品牌加盟方式的培训模式,是当下较为活跃的辅导机构类型,据考察,焦作地区现有以连锁品牌形式经营的美术辅导机构有5家(不包含正在筹建)。以笔者考察的X绘画机构一店(分南北两所校区)为例,机构面积较大,活跃在城市人口学校集聚较多的中心商业地带,地理位置优越。该机构专门以教授少儿美术为主,倡导少儿触觉绘画理念,除相关美术课程的学习外,不再培训其他科目。这种少儿美术机构目的性强,自有统一的课程体系,设施先进,可以满足3~12岁阶段少儿的美术学习需求。这种培训机构费用相对较高,但是受到了对环境及服务有较高要求的家长青睐。

(二)特色组织类

是一种专业的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也是焦作地区少儿美术培训机构中占有率较高的一种类型,这种类型的辅导机构往往规模不大,学科针对性较强,以特色少儿美术培训为主,没有其他学科的教授,目的明确,口碑较好。以考察的Z美术机构为例,机构位置在学校周边,相对较有生源优势,但不会选择租金较高的办公楼或者商业区,设备相对齐全,全年开课,课程丰富多样,以少儿绘画(油画棒、彩铅),手工制作、创意美术、国画等多种美术课程为主,但相对师资薄弱,没有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不过,相对的价位优势,也是受到大多数家长的欢迎的原因之一。

(三)社区综合类

这种培训机构里边除了美术科目的培训外,还兼顾其他学科的培训,如焦作地区的L艺术培训机构里面设置有音乐、钢琴、舞蹈、美术、语言等多种科目,美术仅作为该培训班机构中的一种。由于该类机构学科设置多,所需班级较多,机构位置往往选择租金较为低廉的场所,如多家培训机构集结在一起的写字楼或者紧邻社区的商住楼。机构涉及学科较多,对师资和设备的考验较高,有些机构难免存在不专业及落后的现象。

(四)家庭教师类

根据走访发现,这种类型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部分有专业特长的美术工作者或者爱好者会在家庭开设“小课堂”,这类少儿美术培训以单一专长为主,如国画、素描、彩铅画等,相关专长突出的美术工作者往往会收纳慕名求学的学生,规模较小,术业专攻,本次走访遇到这种类型的家庭课堂,它是介于培训和师承两者之间,往往利用画家自己的画室或者工作室,不需要专门开辟课堂形式,画家画,学生学,为少儿建立大师级的现场教学。第二种是家教上门教学,这种培训方式是一对一授课,往往多见于急切出成果的需求,但层次高低不等,家长选择时也多以参考口碑为主。

二、班级设置

焦作地区儿童美术机构班级设置往往基于本身的办学规模,受办学条件不一、教学师资等因素影响,其班级规模差于显著。但多数以学生的年龄阶段、认知能力、兴趣爱好和学生实际情况划分,如X连锁品牌绘画机构,该机构加盟成立于2012年,提倡少儿触觉绘画理念,主攻创意思维美术,通过儿童的美术体验,引导3~12岁的少儿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班级设置种类较多,根据年龄分段位排课,如5~6岁思维绘画班,3~4岁触觉绘画班,9~12岁国画班、10~12岁书法班等,里面有专用学生教室8间,国画教室1间、书法教室1间等,属于规模较大的培训机构。而Z美术机构,现分为两个校区,一个主攻高考美术,一个主攻少儿美术,其中少儿美术机构校区现有79人,美术专任教师3人,学生的上课教室只有三间,分班情况如:5~6岁少儿绘画班、7~10岁少儿国画班、9~12岁少儿素描班。综合类型的机构往往只有一个教室,开设一个少儿绘画班。焦作地区其他的儿童美术培训机构班级规模大小不一,差距显著。

三、生源情况

由于机构规模不一样,所以自主招生的生源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实行的自由宣传,自愿参与。各个机构有自己的宣传手段,自主招生,有的美术机构以家长的口碑为优势,为其建立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以焦作市Y美术连锁机构为例,机构实行自主宣传,一部分会利用宣传单页分布在机构附近的社区,吸引附近社区内的孩子加入,另外还会通过网络宣传推送到关注人群,实现对机构的广告宣传效应,吸引本区以外的全市学生。另以新成立的S美术机构为例,在商场一楼公共区域开设免费少儿手工与创意体验,吸引孩子与家长的关注,为其机构的推广做出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少儿美术范文6

每个时代都对儿童美术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因为它必须面对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我国长期以“双基”为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确实压抑了一批人的创造性,妨碍了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陈旧技法教学模式的实质有两个特征:首先,把千姿百态的世界万物标准化、概念化、公式化,并以此评定好、中、差。其次,往往以任课老师的技能、审美水平为示范,确信唯有临摹才能学会。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画,依样画葫芦,只有老师一个人的积极性,学生是被动的。当学生用巨大的代价换得了所谓技法的时候,他们可能已没有能力和欲望用技法进行来个性创作了。显然,陈旧的技法教学模式有碍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摒弃陈旧的技法教育模式,探索多元的、灵活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方式,是当今少儿美术辅导者努力的方向。但是在实践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谈“技”色变。某些教师过分强调开放化、多元化,许多课看似热闹,其实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玩什么也没学到。全盘游戏化、空壳化的教育,对学生危害很大,这样会让学生华而不实。简单地否定“技法”作画,不符合教学实情。技法是什么?怎样教给学生技法?美术作品是作者内心的表达,美术技法是用美术语言“说话”,情感和美的载体。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帮助、鼓励表达或者激发创作热情,让他们表现得自如挥洒、赏心悦目。

树立新概念技法教育观,教师须具有探索的精神、宽泛的心态和不断进行艺术学习实践积累的体验,为学生技法的形成、提高提供一个广泛空间,让学生了解写实美、超写实美、夸张变形美、装饰美等;了解点、线、面、黑、白、灰等的美术组合规律;欣赏中国画墨分五色和西画色彩的神奇变化;欣赏达•芬奇、毕加索、林风眠等艺术家的表现风格……新概念技法教育观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精华,去其糟粕。例如示范法,可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中广泛使用,并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示范教学要做到“导放结合,范而有方”,既要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示范明了学习的目的,借鉴学习,又要激发自我的表现力与创造力,而不是完全搬抄;既要起到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又要给予学生发散的启示和自由联想的空间。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就要和学生开展良好的交流与对话活动,既把教师的理解方法演示清楚,又不断地交流看法与设想。如剪纸“手拉手,好朋友”一课中,教师的示范主要集中在折剪的方法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研究如何重叠反复折、如何画稿、如何仔细地用刀剪形、如何创作能连接的好看的连续形象等问题,更关注对学生如何进行自我发散的引导,即启发学生“我们还可以以此方法创造出哪些有趣的形象”,并以范作的方式展现一些发散的构思,把教学的导与放极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作用,发挥教师良好的示范主导意义。由此可见,示范教学作为传统的直观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即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发展过程。“法无优劣”,重要的是在教学目的的要求下教师正确地把握与运用。新概念技法,是让学生了解各种美及美的构成规律,引发学生自己对美的联想和创造,新概念技法是一种多元智能的“法”,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的“法”。

二、创造性思维与技法教学两者并重,相辅相成

(一)创造性思维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表达。

人的情感思维在现实世界中是无形的,在美术作品中的呈现有赖于美术技法的生成。“儿童画都是无师自通的”这种说法比较片面。因为绘画作为幼儿的第二种语言,他们从握笔开始,就信手涂鸦,直到能表达对象的一定形体、特征,主观描绘对象。整个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的提高,一直在进步。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绘画,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主,看似无师自通,但这一切与教师、家长的正确引导分不开。正确引导和传授绘画方法,关键在很好地保护孩子的主见和认识,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抹杀他们内心的感受和梦想。干预不能过度,技法要传授。但技法不是目的,而是表达的需要。要多方面引导、启迪,让他们学会基本技法,学会如何自如地表达想法,使他们个性更加鲜明。

(二)技法的教学过程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启发过程。

教师的“教”可谓抛砖引玉的过程,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维度思维和创作内驱力。例如,在技法教学中常用的示范法,就须做到“范而不死,举一反三”。目的是帮助学生解决表现的难点,直观而形象地感悟,清晰有效地明了技法与步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我构思,而非给予“样本”、“明晰”思想。在示范教学中老师的讲授十分重要,不应定位于教师的“真理”,“完全正确”,“从头至尾看示范,听讲解”,而应定位于老师介绍与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方法,老师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应有自己更好、更多、更有意义的想法与方法等。这反映了理念的重要转变:以学生为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老师仅是一个引领者、启发者,教学效果的实现者。如在三年级“立体造型”一课中,我抓住“纸材立体化及构成形式上的变化”这一重点,仅演示纸张立体化造型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与众不同的造型来,讲讲自己的思路,以便互相启发,激活创造性思维。然后,让学生通过互相比较,采用类比、求异、想象等方法,进行创造。在这样的技法教学中,实现师生的互动,诱导学生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实现自我创造的理想。

(三)技法的丰富、完善、突破更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任何一种技法的最初形成都是人类创新思维的成果,我们在学习前人的技法经验时,不必一成不变。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许多新的美术材质不断出现,如水溶性油画棒、刮蜡纸、彩色沙纸等,这必定促进更多新技法的出现。师生可按需选择,大胆尝试,以求更好地表现效果。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效果,可以自行尝试创造出新的技法。如蜡染是我国流行已久的民间工艺,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但受到材料和工具的限制,这种民间工艺在课堂上的运用就不太方便。如何结合实际,进行仿蜡染效果的制作呢?我在高年级中开展了儿童仿蜡染美术技法的创造实验:(1)画稿,在素描纸上画好图案;(2)着色,用水粉颜料给画面上色,水粉色须厚重,染黑的部分须留白;(3)制作冰纹,将画晾干放在需要部位揉折,一定要适当,不要破坏画面效果;(4)刷墨,将准备好的画稿平铺于桌上,用毛笔蘸墨汁在画面上有序地刷墨;(5)冲洗,将墨汁晾干后用流动水冲洗;(6)晾干,将作品平放于画板上阴干,一张仿蜡染作品就完成了。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许多新的技法建议,如使用棉纸、油性蜡笔点缀等。一次新技法尝试完善,让学生明白了“法无定法,法为我用”的技法新观点。#p#分页标题#e#

三、不同学龄时段,技法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各有

侧重点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学画从4岁开始进入涂鸦期和象征期,从6到8岁为表现期,8岁以后才进入初级写实期。

在绘画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中低年级阶段绘画的兴趣浓厚,创造热情高涨,在绘画时往往天马行空,恣意驰骋,富有激情,产生了不少具有审美价值的好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学生的创作力明显下降。这个时期的儿童绘画面貌,开始脱离儿童的天真,拙朴而追求成人的表达能力,出现了半成熟半幼稚,既不是儿童画,又不是成人画的状态。部分学生因为技法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水平,甚至对美术失去了兴趣,许多学者称这一特定年龄段为“少儿绘画转折期”。由此,我把小学阶段分为两个时段:儿童画表现期(1—2年级)、少儿美术转折期(3—6年级)。

幼儿经过了绘画涂鸦期与象征期,到了6至8岁的时候,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的发展,手眼脑和谐统一的能力加强。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了某种独立性,可以较自由地发挥想象和创意,这是学画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仅要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而且要深入心灵,不仅用手画,而且要用心画,激发思维的发散性、变通性、灵活性和联想性。儿童画表现期是儿童敢想敢画的高峰期,老师要多创思鼓励,少技法干涉,把每一个孩子看成一块天然的玉,有其内在的品质。教育需要的可能只是不断地雕琢和润泽,使之更具光华,彰显天然的珍贵。

少儿美术范文7

1.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发展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在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能够不断克服困难,拥有无限想象空间的创造力,这就需要教育者关注遵循学员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绘画教育、手工教育引导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创作出有价值的、新颖的美术文学作品。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通过对外界审美客体的感知,创造性地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术学习的快乐。

2.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动手动脑。教师要改变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每一个学生美术基础的不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幼儿自身的美术生活经验积累出发,开展美术教育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学中自主创造,并能够悦纳所得,享受创作的乐趣。少儿在美术构建中审美经验以及审美情趣提高了,通过美术表达美的能力就会提升,同时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体验表达的快乐。如在儿童画《小鸟的世界》构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由编写《小鸟的世界》的童话故事,当学生确定了想要表达的主题时,采用美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并在美术中感受到情感表达的乐趣和满足的时候,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强,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都会有所提升。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少儿建立美术形象

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在条件许可的校外美术辅导学校,教师可以针对一些抽象的美术概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以其音、形、视频等形式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自由释放自己的思维、想象,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教师指导学生绘画《早晨》这个主题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早晨的景象,让学生对生活有个具体的印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绘画概括能力以及绘画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强化协作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生生关系

1.合作学习,在多向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创作能力

在校外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美术能力的不同自由结组,或者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分配小组,并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同学的欣赏以及评价中感受到自己在美术发展中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运用美术表达眼中世界的方式。合作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多向交流,语言能力得到提升,同时在情绪上又可以互相感染,并在相互沟通中建立思维创作架构。如在六一儿童节前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主题为“欢庆六一”的绘画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确定绘画的内容,小组讨论结束后还可以进行全班交流,促使绘画构建能力差的孩子能够在同学交流中构建自己的绘画主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构建,提升表达空间,大胆使用色彩,画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作品。

2.改进评价方式,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校外少儿美术教育的对象大多是对美术感兴趣的学生,但是这些学生的美术天赋以及美术能力良莠不齐,教师要改进评价方式,不论是哪一种层次的学生教师都要针对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同时又要针对学生的欠缺之处进行鼓励评价,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悦纳中获得自我价值体现的满足感以及成就感,享受着创作的成功感。教师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尊重幼儿在创作中表现的不同风格,引导学生独立将对事物的感受通过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民主、和谐、有趣的氛围,学生才能乐于进行美术创作。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新型的生生关系。教师指导学生在完成美术创作的时候要能够在同学中积极展示自己,让学生寻找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让学生能够在同学的悦纳中享受到美术创作的快乐。对于比较突出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巡展,甚至举办美术作品展览,吸引学生、家长以及教师都来参观,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对于比较差的作品,教师也要通过指点或者让学生谈创意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只有建立新型的生生关系,让每一个少儿都能在美术活动中拥有同样的展示机会,才能真正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美术水平,真正获得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三、提升教师的美术能力,创设教学研讨氛围,促进学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少儿美术范文8

关键词:少儿图书;美术设计;阅读体验

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儿童有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儿童没有把客观事物当作外物,而是将内在的感受投射到事物本身,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儿童经常处于世界围绕自己旋转并不分主客的状态。儿童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他们经常把事物看成是有生命的,通过自己的想象让宇宙万物都充满灵魂,这就是儿童特有的“泛灵性”心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泛灵性的心理特征范围也逐渐缩小。那么怎样设计出符合少儿审美心理的图书?这需要设计者以儿童审美为基础,把大量的文字、图片进行梳理,用多维度艺术语言进行加工,使其看起来有秩序、有逻辑、有趣味、有美感。引导少儿感受、欣赏和追求美,从而调动少儿的兴趣,在之后的深度阅读中获得美学享受和文学感动。

一、少儿图书美术设计现状

随着少儿图书市场销量的不断增长,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出版社对少儿图书的美术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因为这关乎少儿心理的发展、思维的引导和审美的培养。

1.中国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得到了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该代代相传。特别是对于少儿来说,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尤为重要。皮影戏、版画、剪纸等中国元素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少儿图书设计中,表现手法多样,如线装书脊、函盒等,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以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三十六声枪响》为例,该书讲述了王二小从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名小英雄的感人故事。正如封底文字诠释的一样:“悲壮之美、忧伤之美、本真之美、崇高之美。”封面大胆地采用了王二小在山上放牛,把敌人带进埋伏圈的剪纸图像。两大色块——白色是天、黑色是地,产生了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黑山上缩小的人物拉伸了远处的视觉效果,同时将黄金分割比例运用其中,增强了画面的舒适度。总体来看,整个封面运用简单的剪纸图像,流露出复杂、悲壮的氛围,给少儿带来恰如其分的情感体验。以竹堂文丛《读白蕉》为例,该书的封面采用秋草一样的绛黄色云萱纹,设计者为了使纹路更加立体,用的是纸的反面。这铅华洗尽的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上,都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感觉。腰封用的是雅白色新美感纸,给人一种轻巧空盈的感觉,这与白蕉的书法所表现出来的闲适疏淡、宁静致远的情怀是相得益彰的。封面右上角用压凹印出黑色的标题“读白蕉”,其余则为大量留白,这种隽永的设计风格赋予了全书明净、温和、纯粹的意境之美。设计者通过中国传统元素的纸张,搭建了作者和少儿沟通的桥梁。

2.沉浸式设计加强了多维度阅读感受

当代少儿图书设计不再是简单的二维平面的范畴,它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以《大闹天宫》为例,是用300多个零件组成了震撼的想象空间,呈现出了精美的动画效果,让少儿在阅读的同时也完全沉浸在了视觉的享受和文学艺术的熏陶中。再以“爱旅行的小兔菲利克斯绘本系列”为例,让少儿穿越历史,收到小兔寄来的一封封真实的信件,而且在每本书的封底都设计有一个旅行箱式的口袋,里面装满小兔从各地旅行带回的礼物,使少儿不仅与小兔菲利克斯有了互动,还学到了地理历史知识,体验到了沉浸式阅读的乐趣。

3.新媒体艺术的融合使设计变得更多元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也应用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领域。少儿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更强,他们有着更高的互动需求。其中在科普知识领域,单纯用平面图画表现有些受限,AR技术可以全面地展现立体影像和音响效果,特别是太空、火山、恐龙等少儿很难亲身感受到的场景。这种个性化的智能人机交互阅读方式,给图书设计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相比传统的艺术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本身就具有无限可能。以金羽毛•世界获奖绘本《斗年兽》为例,该书阐述的是中国传统年俗的故事。图画作者莫斯科伊戈尔•欧尼可夫巧妙地运用了中国红,突出了整本书和“年”有关的主题。封面是一个被传统“福”字框框住的蓝色毛发、白色皮肤的年兽,背景是大面积的红色。开头几页运用了大量的冷色系,渲染了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紧接着的后文中,又零星出现了中国红,如垫在一碗饺子下的榴红色纸、老人的枣红色披风、门上贴的朱砂红色纸,到了书的最后“年”兽被赶跑,中国红元素骤然增多,一个关于“年”的故事便结束了。除了纸质版,还通过B站、腾讯视频和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用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全面展现了这本书,让少儿更深切地体会到了祖先的智慧,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少儿图书设计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少儿图书的发展势头良好,并带动了整个图书市场的发展。但是从内容看,缺乏选题创新和设计创新,跟风现象尤为严重。

1.设计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在商业文化和少儿图书市场扩张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参与其中。但是部分设计者缺乏对少儿心理的研究和对儿童兴趣的关注,设计出的图书粗制滥造、乏善可陈。

2.设计风格缺乏创新

少儿图书设计内容有待创新,风格有待多样化。以公版书为例,许多出版社选用的都是同种设计风格,甚至连配图都很相似,缺少辨识度,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少儿是人生中审美感知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图书是他们交流思想、传播知识的重要媒介。形象生动、色彩诱人、充满童趣和积极向上的美术设计对少儿的成长有着正面的导向作用,这就对少儿图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为了使正处在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少儿受益,图书设计者需要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和设计理念来实现图书形态的美感,国内外许多成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笔者通过整理收集资料有以下发现。

1.赋予文字情感

鲁迅认为汉字不仅“形美以感目”,而且“意美以感心”。图书创作的流程是交融的,文字不仅是文字编辑的工作范畴,美术设计者也应参与其中,按照美学原理,对文字进行图形化的设计。文字图形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当代图书设计中,它是设计者对文字进行重组、排序、变形等再加工,对象可以是一个标题、一句话、一段文字或是一整版文章。

2.用图像叠加成多维空间

图像语言是一种轻松而又直观的视觉文化传递方式,它包括绘画、摄影、图表等,是辅助传达文字内容的重要元素。设计师通过对图书内容的了解和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拟定图书设计主体风格,选择合适的作者绘图或摄影图像配图。同时给图像赋予形态、大小、颜色以及角度上的多维空间感,这种多维空间感可以利用图像的面积、肌理、重叠和色彩来演绎。这就打破了少儿读者仅仅在二维空间阅读的概念,使图书设计延伸到多维空间。

3.让色彩学会表达

色彩作为图书设计中一项重要的元素,能使少儿读者最直接地感受到书中表达的情感和个性。色彩就好像人的性格一样,不同的色彩表达不同的感情倾向,它们有的活力四射,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朴实稳重,有的浪漫温馨。色彩语言通过颜色自身的亮度、色相和饱和度,以及在版面中的位置和上下左右的顺序关系,在图书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整体里,如果想让各种颜色自然融洽地相处,设计者既要注重它们之间的联系,也要调和它们之间的对比。但仅仅以此为目标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要为文字主体找到最契合的色彩以及如何恰当地组合色彩,才是对艺术至高境界的一种追求。恰当地运用色彩是一门学问,这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色彩感觉和扎实的美学研究功底,才能对色彩进行准确的判断,有效地控制少儿的联想方向和情绪,产生有韵律和节奏的视觉效果。

4.给材料赋予生命

日本图书设计师杉浦康平认为:“纸是设计的生命。”在当代设计中,纸张作为图书表达创意和审美的物质基础与载体,直接影响了少儿读者对图书的视觉、触觉、听觉甚至味觉的感受,这就需要设计者熟悉纸张的属性,比如克重、厚度、颜色和质地等。在设计环节中,正确选择纸张——从其形态、肌理、色彩等众多因素考虑,准确地实现图书设计的主旨和价值也是考验设计者的一项重要技能。在德国莱比锡举办的“世界最美的书”的评比中,材料与工艺已被单独列为一个项目进行考核。所以,当代图书设计者不仅要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和设计理念来实现图书形态的美感,还要不断探索材料与工艺方面的实验与突破,给当代图书设计带来更多的创新元素和发展空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