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人文地理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人文地理论文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宿迁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由教育部于2012年对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下简称为“资环”)专业加以调整所设立的新专业[1]。原来的“资环”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加之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受到相关专业的挑战。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被设立为一门新专业以来,学者们针对其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和路径探讨[4-7]。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学者们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杨莉、康国定提出了“1+2+3”分层导学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以更加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杨立国、邹君等基于产学研相结合这一视角,构建了“一目标、三层次、五平台、七模块”实践教学体系[8]。张守忠、王兰霞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9]。刘富刚等学者则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卓越规划师”培养、“创业实践”人才培养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10]。宿迁学院于201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复为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同一年,适逢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3]。自此,宿迁学院坚持应用型定位、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导向。为全面切实地开展办学转型工作,宿迁学院于2015年进行了专业院系调整,隶属理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被并入工科院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迫切要求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文借鉴如上学者的思路,对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性的构建,以更系统地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及研究奠定基础。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实践教学上,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环节设置缺少实务连贯性与知识系统性的引导、实践学时比重较小、综合实践课程及实务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测度体系等主要问题。可由这些问题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11],构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基本”模块下,学生们于第一、二、三学年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训练,由此获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上,掌握空间分析、手工绘图、计算机制图、信息化管理等专业技能;进而,具有了进行区域规划、居住区规划、村镇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而在“提升”模块下,学生们于第四学年内结合个人学业背景和发展意愿,分流为就业或创业、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三个方向。根据就业意愿,优先安排就业学生在相关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在实习单位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针对考研学生,采用“导师制”,根据其学科方向,合理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院校选择和专业课程培训,提升学生考研的自信心。针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则请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强化专业内容,提升面试技巧。第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宿迁学院该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还需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继续、巩固并拓展本校该专业同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市国土资源基础信息中心、江苏润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宿迁恒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空间的拓展上,继续沿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训练,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上的提升开辟更多空间。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基于本专业的建设现状,围绕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技能训练、重视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等实践教学目标,构建了包含四个层次、以“层次+平台+课程模块+教学形式+培养目标”为结构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在综合素质层次上,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培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为目标;在专业实践层次上,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组织野外调查实习、进行课程设计等,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调查规划设计等专业技能作为目标;在综合实践层次上,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综合地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而在实践创新层次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申请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引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加以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运行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课程与教材建设

依照实践教学体系,有序地开展模块化教学,将培养目标与相应的教育平台和课程模块相结合,专业教育平台设置“规划分析”和“规划设计”两大能力方向教学模块,围绕两大能力方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模块的教学导向应由“教师要讲什么”转变为“学生能干什么”,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对实践教学内容加以更新。针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新需求,一方面增设了新的实践课程,如村镇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另一方面,对旧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如将小城镇规划实习6周细化为村镇规划实习4周和村镇规划设计2周相结合;再将建筑制图与识图64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具体化为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与实训1周相结合;在城市详细规划实践教学课程中,则增设了村庄规划的内容。修订和完善所有的实践课程大纲、教案、指导书和报告等教学材料。依照学院、教学系和教师三级负责形式遴选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或规划教材;针对缺少实践教学教材这一实际情况,组织了专业课教师编写了《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等实践教材,并印装成册,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建设、选用和评价的体系与制度。

(二)打造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本专业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涵盖测绘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已形成一个由副教授和讲师共同组成的具有适当规模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与学院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措施有: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土资源局、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加挂职锻炼;聘请兼具实践经验与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本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自身所具有的“做中学”、“模拟式教学”等内在优势,由此积极地启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尝试灵活地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营造探究问题的学术氛围[12],适时地把理论知识穿入到当下的实践操作、设计情景中来,通过这种方式,既由理论知识上的理解引导了实践操作、设计过程,又在操作、设计的进展中使理论上的困惑得到消解。从而,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结语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2

若换个角度稍加比较,严耕望在这批史语所同仁中,似乎又是比较特殊的成员。

(一)毛遂自荐加入史语所1944年春,严耕望自成都赴任安徽学院,因战事影响滞留重庆。此时的他抑郁不得志,“生活不安,无缘常亲书册,诚恐一切理想均成幻影”卷三227。无奈之下,严氏于1945年7月毛遂自荐,向傅斯年寄交了申请书信及三篇学术论文,欲入史语所读书研究。未想竟不出一个月即得傅氏同意,其回信中云:“大著匆匆拜赞,甚佩。敝所近年亦甚凋零,辱承不弃,何幸如之!……以大著论,自当为助理研究员,然若毕业未满两年,亦只可为助理员,……大著已寄李庄开会审查,当可通过。”此种情况在当时及之前均非常例。

从现存的史语所及傅斯年档案获悉,在此前的1936年,郭绍虞亦曾向傅氏写信自荐欲进史语所,并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结果却以“不在本所研究范围之内”被回绝。同样,傅氏也拒绝了由罗文干和汪兆铭推荐的吴廷燮加入史语所。另外诸如马衡、钟凤年、王世襄、蔡哲夫、薛砺若等亦被傅氏以“本所限于经费”、“一时无法借重”等托词而拒之门外。而严耕望之所以能入史语所,除了此前武汉大学校长王星拱的推荐,更主要的则是因为严氏论著所反映出的治学路数与风格,包括其运用史料的观点以及其他诸如在工具、方法与治学心态等方面,均与傅斯年所提倡的新学术标准相接近。同样,我们也可从其他受傅氏赏识而被招入史语所的陈述、周一良、王利器等情况看出:“这些他所垂青的学生,无一例外都在史料考证方面显示出相当的功力和才华”,“更确切些说,其所钟情和肯定的乃是科学实证一派的治学路向,顺之者纳,异之者拒。”这一拒一纳之间,体现的正是傅斯年在史语所创立之初定下的用人原则:“当确定旨趣,以为新向,以当工作之径,以吸引同好之人,以敬谢与此项客观的史学、语学不同趣者”。古人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趣相投,故引为同道;相反,道不同,则不相为谋了。

(二)傅斯年之青睐

严耕望加入史语所之后,亦颇受傅斯年青睐。严氏在第一次与傅斯年见面时即做出了不服从领导安排的选择,素有家长制作风的傅斯年却并不以为忤。1946年史语所复员南京。随这次搬迁的还有大批史语所新旧藏善本书库(包括三万多份的珍贵石刻拓本)。傅斯年对此极为重视,向来指派极可信任的中下级人员去保管这批尚未登记的宝贝。此次即把重任委派给入所仅逾一年,资历尚浅的严耕望。获如此得天独厚的工作机会,对其自身学术功力的增长无疑帮助甚大,同时也意味着对他的信任与栽培。严氏论著特色之一即大量引用石碑刻材料,还曾一度得到傅斯年此方面的指导。严氏大量利用史语所收藏的各种碑刻拓本,作为自己考证制度的重要甚至是关键性的依据,以此解决了制度史上诸多关键问题,取得重大学术成就,发前人未发之覆。故有史语所同事甚至半开玩笑说严氏已成傅斯年面前的红人。

傅斯年对严耕望的关切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诸如傅斯年得知严氏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时,即把自己为教育部审查论文的钱送给了他,以解燃眉之急。傅斯年又主动帮助严氏妻子安排工作。1949年史语所迁台时,傅斯年更是亲自通知严氏随所准备,并破例安排其岳母一并同行。来台后,傅斯年仍不时关心严氏生活,对其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赞赏有加。严耕望对傅斯年此知遇之恩念兹在兹,以实际学术贡献作为他最好的也是最后的回报。

(三)“钱穆背景”与“史语所风格”兼而有之

在严耕望的学术道路上,钱穆对他的影响可谓至深且巨。从某种程度而言,钱、严师徒关系可追溯至1941年春天钱穆应邀至武汉大学讲学之初那场“历史学的两只脚”之经典开场白,由此决定了严氏一生的学术路向。严氏自武汉大学毕业后即追随钱穆至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朝夕相处问学三年。之后师徒俩虽各自奔波,以至港、台相隔,但仍时有会晤,书信更是不断,彼此互相讨论,交流学术与生活。例如,钱穆曾就严氏一时犹豫于史籍考订与人文地理研究而不得,点拨云:“但把一生精力专注于史籍的补罅考订,工作实太枯燥,心灵也将僵滞,失去活泼生机;不如讲人文地理,可从多方面看问题,发挥自己心得,这样较为灵活有意义”,又指示道:“从地理背景写历史文化,此是一大题目,非弟功夫,殆难胜任。如能著手撰述,实深盼望。际兹学殖荒落之世,吾侪筚路蓝缕以开山林,只求先指示一大路向,探幽凿险待之后来继起之人,不必老守一窟,尽求精备也。”第作为钱穆最得意的弟子,严氏在问学期间,屡受其教导立志要远大,治学须向大处、远处看,争做第一流学者,成为领导社会、移风易俗的大师;切忌近视,规模不宜太小,不能仅专守一隅,甘居二流。

而傅斯年领导的史语所学派,因治学观念及学术见解等原因,与钱穆存有难以调和的分歧,故双方不合由来已久,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事。严氏即曾多次提及“盖自抗战之前,中国史学界以史语所为代表之新考证学派声势最盛,无疑为史学主流;先生虽以考证文章崭露头角,为学林所重,由小学、中学教员十余年中跻身大学教授之林。但先生民族文化意识特强,在意境与方法论上,日渐强调通识,认为考证问题亦当以通识为依旧,故与考证派分道扬镳,隐然成为独树一帜、孤军奋斗的新学派。而先生性刚,从不考虑周遭环境,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之勇决气概,故与考证派主流巨子之间关系并不和谐。”傅斯年在史语所创办之初,即以追求客观的历史研究和训练专业的历史学工作者为中心。他认为“现在中央研究院有历史语言研究所之设置,非取抱残守缺,发挥其所谓国学,实欲以手足之力,取得日新月异之材料,借自然科学付与之工具而从事之,以期新知识之获得”,宣称“我们不是读书人,我们只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主张作专题式的断代史研究,反对疏通与综合总体的通史撰写,拒绝主观含糊的理论和高阔通论。故在傅氏看来,钱穆的通论性文字充其“只是一个好教书匠的著作”。

但是从另一史学层面而言,傅斯年倡导的史语所风格,却与时代关怀(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尽管其学术成果已达国际一流水准,但在新旧学术交替嬗变之际,尤其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史语所同人专注于细小、繁琐、无用学问,沉溺于与现实社会毫无联系的具体事件,崇尚知识学问与道德、社会无关。这些自然受到旧式传统史家如柳诒、钱穆等以及另一些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嘲讽和讥评,认为他们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钱穆看来,“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状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而史语所为首的考订派,“则震于‘科学方法?之美名,往往割裂史实,为局部窄狭之追究。以活的人事,挽为死的材料。治史譬如治岩矿,治电力,既无以见前人整段之活动,亦于先民文化精神,漠然无所用其情。彼惟尚实证,夸创获,号客观,既无于成体之全史,亦不论自己民族国家之文化成绩也。毕竟,学术与政治,或具体说是史家(史学)的社会功能(角色),以及与现实关怀之间的张合关系自古即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也正是史语所学派历来受人诟病最多之处。#p#分页标题#e#

尽管两派壁垒森严,作为学生辈的严耕望,却是“学问不可无宗主,必不可有门户”,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史学取向熏陶下,取长补短,左右而逢源。他在进入史语所之前受过一段通识性训练,看问题总从大处、广阔处着眼,故所写论文与史语所一般同人终不大相同,既有史料学派所极力提倡的注重史料的严谨态度,更有钱穆所推崇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内在理解与通盘认识。可谓绵花针的考证功夫与开山斧的宏观史识兼而有之。严氏自言:“在我求学过程中,……得到宾四师长期的琢磨,虽然始终自觉才气不够,但总想朝大处、远处、高处看,可谓‘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最后有幸进入史语所。在当时,这是历史考证学的中心,在意趣与方法论上,虽与李钱两师所揭橥者不同,但正可长短互济,而且少年时代数学训练的基础正可大派用场。所以此后我的学术论著,可谓是前次的训练与史语所的传统两种不同的取向,糅合熔铸而成。基本上,一点一滴的精研问题,不失史语所的规范;但意境上,较为开阔,不限于一点一滴的考证。所以每写一部书,都注意到问题的广阔面,因此规模甚大,但仍扎实不苟。”综观严氏的治学历程可谓极为幸运。尤其是得到钱穆长期亲切的鼓励与教诲。同时又在“旧域维新的史语所”二十年潜心研读———此间图书丰富,工作自由,生活安定。李济对此即感慨严氏是充分利用了史语所的优良环境!

余论

严耕望一生学术工作,均为少涉抽象性的具体研究。而“对于任何一位专业研究者而言,深密的专题唯有建立在作者宽广的架构上,方才容易显示其意义”,讲究断代、专题等细密研究,其实更需要具有通达的背景,才能显现通盘的意义。严氏治学能出入于两者之间,对专深精证与博通致远均有体验,在他人环境及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即时把握住宝贵机会,沉着冷静,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权位名利所役。在史语所工作期间,他坚持“三不”原则,除专心全力做自己研究工作外,所外之请一概推辞,既不参加任何活动(包括学术活动),连学术会议也不主动参加,甚至极少出外兼课,“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钱穆即曾感言:“大陆流亡海外学术界二十余年来,真能潜心学术有著作问世者,几乎无从屈指;惟老弟能淡泊自甘,寂寞自守,庶不使人有秦无人之叹!”

严氏生前特别推许“前一辈”中国史学界的陈垣、陈寅恪、吕思勉、钱穆四位大家。就严氏治学途辙观之,诚如余英时所言,“其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近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决不是幸致的。”正是秉着对学术近乎宗教性的奉献精神,严氏早年著述,重点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其于制度史的论著,规模浩大,笼罩全面,考订论证细密而周详,将文献与考古资料融为一体,穷尽史料,无孔不入。其《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作为“民国初年以来秦汉史学界四本有划时代意义的名著之一”,被视为“20世纪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史研究的扛鼎之作”,成为“学习秦汉史必须研读的书籍”。至其后半生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唐代人文地理方面,尤其是唐代交通地理考证。所出成果《唐代交通图考》,体例便利,史料宏富,考订精细,有缝必弥,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成就与影响早已响彻学林。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3

【关键词】学科融合;初中地理;语文;教学研究

地理是一门集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一切生活皆语文。在历次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发布的课程标准中均有“构建互补体系”的相关表述,学科融合势在必行。“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2011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与语文学科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初中地理的语文渗透教学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语文在初中地理中渗透教学的意义

地理学科语文渗透教学能让地理学科用文学艺术的崭新视角描述地理现象,将客观自然用主观热情表达出来,能让学生对祖国河山、大美自然有更深刻的认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认同感油然而生。

(1)提升地理课堂语言美感。在地理课堂,由于长期的教学习惯,很多教师满足于知识点的灌输,平铺直叙缺乏美感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教师语言不够精练,琐碎的语言让学生很难抓住要点;还有一些教师表述欠缺逻辑,知识点表述不清晰,导致学生听课如雾里看花,朦胧不清。因此,将语文的表达方法渗透到地理课堂能打造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地理课,不仅提高了课堂语言的层次,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2)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当代教育,在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导下,“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终极问题之一,仅仅知识育人成才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育人成才。在这一点上,初中地理教材略有不足。语文学科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以文本为载体略显单薄,所以地理学科的语文渗透教学,将学科特点完美互补,从而达到育人成才的效果。

(3)增强信息筛选能力。地理的学科载体往往是图文并茂的。当下,地理考查常以材料分析的形式出现,越来越多地出现语文元素。例如试题:公元771年,颜真卿在江西省麻姑山山顶发现了螺蚌壳化石,并在《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中写道:“高石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材料分析题考查的首先是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这恰恰是语文学科素养的体现,其次才是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语文学科的渗透,特别是语文学科对文本信息筛选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4)激发地理课堂活力。地理是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学科,两方面性质的融合叠加才能使地理课堂活力四射。例如:七年级下册“极地地区”可设计演讲活动“保护极地,人人有责”:科学家一直警告,极地地区的气候变暖趋势比中纬度地区更明显。根据公益海报,作一个简短的演讲,谈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么来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将语文活动与地理知识相结合,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激情,激发了地理课堂的活力,使学生寓学于乐。

(5)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除课本知识点之外,能力的提升是极其重要的方面。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之下,重知识、轻能力,重考试、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甚重视。地理学科的语文渗透教学将人与自然、精神归属阐释得更加生动。例如:在概括“中国的地理差异”时“万里长江横波,极目楚天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烈日炎炎水难觅,平沙万里无人烟”“雪山连绵入天际,时在七月遇高寒”等文学现象都能生动地反映地理知识,通过探究,全面提升学生发现、思考、探索的能力。

二、语文在初中地理中渗透教学的原则

学科渗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比如课堂中学科意识混乱,选材单调,主题单一,无效知识芜杂等问题。因此,在地理教学语文渗透时,笔者认为应当遵循地理主体性、渗透多样性、资源实用性三大原则。

(1)地理主体性。地理学科文理兼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特征。语文学科但凡涉及地理知识,便会涉及空间规律,即区域性、综合性。这是两门学科融合的基础,同样也是难点。地理教学中涉及语文渗透时可以选用相关的文学作品,但要把握“度”。语文学科在地理课堂中仅仅是思维的出发点,而不是深入探究点;仅仅是补充佐证材料,而不是主要教授内容。这个尺度一旦把握不好,就必然导致地理课堂变味,失去地理的主体性,本末倒置。

(2)渗透多样性。语文学科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在地理课堂进行语文渗透时,地理教师常常选用的是古诗文。其实,语文的内容有很多,从题材上分有诗歌、小说、散文、议论文等;从时空跨度上来说有古今中外。此外,语文不仅是文本的阅读还有演讲、写作,即语文“听说读写”四大基本功能;语文不仅教授语言文字,还有思维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涵。多样的渗透、多元的融合才能使地理课堂丰富多彩,深刻有意义。

(3)资源实用性。地理在生活中,同样语文也在生活中,两者的交集才是切实可用的地理资源。如《春夜喜雨》,涉及二十四节气知识和冷暖锋的知识,教师深入挖掘“雨水”的拓展内涵,是实用的地理资源。而其余“润物无声”常用在德育领域,杜甫之于成都是文史知识,红花绿叶是生物知识,即无用资源。

三、语文学科渗透课型示例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语文能力的层面开发三类地理课程,即地理阅读课、地理写作课、地理演讲课。在应用探索中反响良好。

(一)地理写作课

地理写作是指学生结合自己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认真研究地理现象或事物,经过充分思考后用文字呈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笔者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进行了地理写作实践。教案如下:“中国的自然环境”写作实践课【教学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了解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南通地区生产生活的影响。(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南通地区长江和黄海的开发利用情况。【写作要求】(1)结合生活,有自己的感悟与思考。(2)体裁不限,字数不少于300字。(3)紧扣知识点,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反馈与反思】(1)本次地理写作课,共收作品38篇,以记叙文为主,以家长带领旅游参观为主,仅有3篇作文是知识点的简单罗列,总体情况良好。(2)将作品写成语文游记的有8篇,学科特色不明显的较少,有真实感受的居多,说明地理写作不是闭门造车,接触生活才能言之有物。(3)学生参与热情高涨,其中有5名同学观点深刻,具有启发性,体现了较好的思维品质。(4)请语文老师参与评分,60分总分,42分以上22人,48分以上15人,54分以上5人。地理写作即“跨学科写作”,通过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既巩固所学知识,又提升学科认同感,使学科素养得到提高,是当下方兴未艾的教学策略。地理写作进一步证明地理源自生活,接触生活才能言之有物,关注生活也是关注地理。

(二)地理阅读课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要求学生能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地理阅读课是借助语文阅读理解的方式提升阅读速度和对关键信息的把握能力。笔者在讲授八年级第九章“西北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时,以总结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为教学目标,结合课外文本《今生今世的证据》开展了地理阅读课。示例如下:【课题】《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总结归纳西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2)通过阅读文本,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阅读提示】本课题是新疆的农民作家刘亮程的一篇散文,从当地农民的视角写新疆一个普通村庄的日常生活,乡村的风、冬天的冷、动物的鸣叫和处处可见的沙丘,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新疆生活生产图。【合作探究问题】(1)请结合地理知识推测刘亮程笔下吹彻的寒风的季节性成因。(2)村庄的井有可能是什么样的井?(3)作者去往城市的搬迁应该是什么路线?(4)作者给老乞丐的馒头是由什么粮食做成的?(5)乡村老去的原因有哪些?你还知道哪些?(6)作者笔下天是那么昏暗,那么你知道本地的日照情况吗?(7)村庄的沙丘的成因是什么?(8)你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有哪些建议?(9)如果要在这里进行精准扶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地理阅读课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对西北地区地理特征的认识,既增强了在文本中把握信息的能力,也增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深入理解文本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了解,拓宽了其知识面,筑牢其关注生活并学以致用的观念。

(三)地理演讲课

地理演讲课是指针对地理教材中具有科普意义的内容,面向全班或全校采用演讲的方式进行介绍,以期达到地理知识巩固与拓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目的。地理演讲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演讲,它科普的内容较多,知识性较强导致情感不够充沛。教师可指导演讲学生增加互动环节或穿插小故事,以增强演讲效果;可引导学生在演讲之后做补充即兴演讲,更能激发听众的热情。

四、结束语

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地理知识的理解离不开生活,而语文恰好是生活的提炼。秉持地理主体性、渗透多样性、资源实用性的原则,地理课堂从语文内容、语文形式、语文育人目标等方面多样渗透、多元融合去打造丰富多彩、充实高效的地理课堂,既提升了地理课堂的语言美感和学生的审美情趣,又通过学科互补塑造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全面提升学生发现、思考、探索的能力。初中地理学科通过与语文内容、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融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理课堂,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已成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区域分析法;江南水乡文化;巴蜀文化;区域综合

一、区域分析理论与教学

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反映了地理学科地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特征,也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其中区域认知是其基本思想与方法的体现,其基本内涵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包括划区意识、认识区域本身、评价区域开发。

1.区域分析法的基本内涵

区域分析是指对区域特征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区域特征则是指区域内各种自然地理要素(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及自然资源等)和人文地理要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既有对区域内地理事物的描述,也有对成因的阐释。高中地理中区域分析不应仅仅凸显区域位置和要素的综合,还应关注尺度思想和现实问题,最终落实到区域的发展评价。

2.区域案例的典型性影响区域分析的深度

地理案例教学法是选择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郭立霞等提出了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众多优点。[2]地理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往往没有严格的范畴和边界,按照不同的划分依据,其范围有小有大,如北京所在的区域可以视为京津唐地区,也可以视为华北平原地区。但在高中地理中,重视“理”,即要分析人地之间的规律,因此分析的区域范围不宜太大, 否则会导致学习过程中难以触及深层次原理。同时,典型区域不但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问题更深刻、更重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学生的家乡上海和笔者的家乡四川作为案例,分别分析江南水乡文化和四川盆地文化。对于江南的范围有多种界定标准,通常而言,它是指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了使内容更有针对性,笔者选择了江南的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上海,如图2所示。

3.客观数据使区域特性更加科学

区域分析的方法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大多数定性问题可以借助定量数据实现定性分析,因此教师所给数据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能影响区域分析结论的走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专门的网站查询教学中需要的数据,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加工成图,成为一份优质的教学素材。笔者在“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中,先是查询上海和成都近年来的月均温、降水量、太阳辐射强度数据,再将数据可视化成高中地理中经典的“气温降水柱状”图和“太阳辐射年变化”图以使教学案例内容更丰富。

4.学具使区域分析更加形象

学具是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地理解教学内容的各类器具和教师授课时使用的用具的总称。地理课的经典学具便是景观图、地图,如今随着地图生产的商业化,如何选择地图、怎样适时指导学生使用才能不让地图变成地理课堂的“装饰物”,这些都会影响区域分析学习的效果。笔者在本案例中使用了区域文化景观彩图、中国立体地形图、中国专题地图(气候分布图和干湿状况图)、区域遥感影像图。这些地图不包含与区域分析无关的干扰信息,且笔者将其做成学具落实到学生手里,并在教学中适时适量点拨,使这些学具用得恰到好处。

5.对比分析法凸显区域个性

对比分析法是一种应用普遍、形式多样的基本学习方法。地理对比分析方法多用于逻辑性较强的知识点,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3]本教学采取列表形式将“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相似、差异之处,从而深刻认识地区的区域特征和环境条件差异,并分别探索两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方式,求同存异、因地制宜、尊重特色,使问题更加深刻。

二、区域分析法教学策略

以上海高一地理第八篇“地域文化”的内容为例,“文化”看似“文科”内容,但它实际是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升华,因为绝大多数“文化”都是人文环境与自然条件的综合体。但“文化”的概念和范围较大,教材中分为世界地域和中国地域,中国地域部分又分了十个区域,如果一个一个区域平铺直叙式地学习,则成了八股式教学,内容会变得枯燥无味。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特定区域教学,则会使课堂“活”起来。

1.教学目标

了解巴蜀地区、江南地区的典型文化景观;理解物质文化对环境的依赖性;通过文化景观图和自然专题地图的阅读,学会判断文化景观的归属地;通过归纳总结,学会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分析巴蜀与江南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的原因。通过欣赏景观图,感受中国文化的绚丽多彩;通过观看《航拍中国》,认识遥感技术在地理学科发展中的独特优势;关注地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巴蜀地区、江南地区的典型文化景观;环境对物质文化的影响。难点:文化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反思与总结

1.区域综合思想贯穿教学过程

区域综合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区域特征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需从整体上全面、系统地分析。区域文化的形成是空间和时间的综合,如巴蜀地区的传统服饰诸葛巾(一种用来裹头的白帕)是诸葛亮所创,而白帕裹头的传统被后人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是气候潮湿,这种服饰可缓解风湿,但随着文化的整合,如今这种传统服饰越来越少。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差异也有共同点,教师需引导学生将江南地区和巴蜀地区的分析方法迁移到中国其它地区,以贯穿地方综合的思维。

2.教学反思

本教学案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立意于“区域分析”的概念,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组织教学,符合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但还有以下不足:首先,区域文化分析中选择了较多的景观案例,但个别案例还可以更经典,如教学中所选江南文化“甪直水乡服饰”,巴蜀文化“滑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不具有典型性。其次,区域分析中对区域的选择需经典,同时区域的定义也要清晰,如“巴蜀”的区域定义不应该简单理解为四川与重庆,四川宜宾博物院薛加友提出“巴”是指川东和重庆峡江地区,“蜀”是指四川盆地西部、中部以及与盆地连同的周边地区。[4]另外,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地理术语的阐述,学生对地理术语的表达都应该更加严谨,如成都和上海的气候对比中“气温年较差”、“太阳辐射强度”这些术语教师应专门解释清楚。

参考文献:

[1]段玉山,姚泽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测评——基于现代测量理论的视角[J].中国考试,2018(02):24-29.

[2]郭立霞,张莉.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课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03):48-51.

[3]白瑞敏,徐宝芳.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8):121-123.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5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注重学科本位,从一个较为狭窄的空间来理解课程的含义。教师单纯从常识学科的要求这一维度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更容易忽视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程的综合和整合,是新课程在结构上的改革重点,它要求建立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壁垒,进行综合教学。地理学科兼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决定了中学地理教学必须兼顾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渗透和综合,以整合的观念重建地理学科教学体系,使各类知识能够相互支撑,为地理课程提供更大的包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另外,高中文理分科形式上划分了学科之间的界限,但是高考试题越来越突出了问题立意的意向,问题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运用学科内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因此,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科渗透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有益尝试。   首先,夯实学生地理基础。   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知识转换、重组、迁移和建立学科知识网络体系的前提。地理事实、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基础知识相互联系,是建立学科体系,进行知识迁移的重要依据。例如,对大气运动的理解,需要对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大气的局部运动与全球运动、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等进行理解,这里涉及的概念和原理都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概念模糊、原理不清,就根本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也就无法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一是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二是具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社会的多元化决定了问题的多元化,只学好本专业知识,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地理新课程教学必须建立大教材观,只有既专且广的知识储备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才能在备课过程中发挥高中新课程的整体优化效应,宏观把握、微观渗透。例如,在大洋环流系统讲解中,如果只讲授相关的地理知识,会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若联系历史上我国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以及欧洲历史上血腥的三角奴隶贸易,不仅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其尽快了解洋流的运动点及季风对航海的影响。   第三,调控课堂有机渗透。   课堂教学中的学科渗透,必须有学科本位意识,要注意讲授的必要性、知识的准确性和内容的针对性。例如,调动学生政治知识储备中关于人口、聚落、宗教、旅游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人文地理部分内容;联系语文中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说明气候与地势高低的关系;运用数学中的数轴讲解时区问题,简单易懂;联系化学中的臭氧层、酸雨、温室效应等讲授地理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联系物理学中气温、气压等讲解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联系历史上秦朝蜀郡郡守李冰修筑都江堰的过程,讲述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及社会用水综合效益问题;高中地理知识中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带问题等。不论是相关学科知识的迁移,还是其他科目理论方法的移植,只要有相关学科知识的介入,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并学会运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   第四,利用课外有效延伸。   常见的课外延伸包括作业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形式。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精心设计作业,有意导向学科综合,是教学中学科渗透的必要环节。例如,布置某地人口密度的计算,学生在运用地理知识的同时,必须借助于数学计算方法,自然渗透。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的有益尝试,是知识的深化与迁移,是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生活的感悟与体验。例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城市用水情况的走访调查,在以地理知识为主的情况下,必须调动语文、数学、化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才能有效地搜集整理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写出优秀的论文。这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地理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了他们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加强高中地理学科间综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科渗透,必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打开一个理想的局面。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6

关键词: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地理核心素养

培育地理核心素养是现阶段地理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地理教师作为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引导者,其地理实践力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因此,关于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构成的探讨将会极大地推动地理课程改革及地理实践力的落实。

一、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

地理教师地理核心素养指的是地理教师在从事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具备的地理学科知识、能力、价值观以及地理学科教学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综合,地理教师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相一致,是经过地理学习后应具备能体现地理学科本质的最为关键的能力和素养。地理教师的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部分。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内涵与新课标中的要求一致,但较之对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要求而言,地理教师的地理实践力要求应包含“能够对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给予科学规范的指导”[2]。因此,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实验、地理社会调查、地理野外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以及在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设计、组织、指导和评价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地理教师作为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指导者和教育者,其地理实践力水平应高于学生应达到的最高水平且能够在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中给予科学规范的指导。

二、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构成

1.地理教师自身的地理实践力。(1)地理实践态度与意识地理实践态度与意识是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与关注。地理实践意识体现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联系起来的自觉性,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前提,而地理实践态度是对空间定位、获取信息、科学论证、分享交流活动的浓厚兴趣[3]。地理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地理学习不仅要学会地理理论知识,而且要通过各种真实的地理实践活动用地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有赖于地理教师的具体落实,地理教师对地理实践力内涵、水平表现的理解是落实地理实践力培育的基础,地理教师要重视地理实践活动对于地理学习的作用,具备地理实践意识,从观念意识上深入理解地理实践力,认识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从间接经验的被动接受尽可能多地转化为直接经验的获取。(2)地理实践品质地理实践品质是地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出的道德品质、创造力和意志力、独立性和坚韧性等良好品质。地理实践活动按照活动开展的形式可将其分为地理实验、地理社会调查和地理野外考察等。地理实验要求地理教师具备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社会调查要求地理教师能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认识社会问题,从调查结果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野外考察要求地理教师具备坚韧的意志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地理教师在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实践品质,作为自身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学生,不同程度地激发起学生对于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学习的热爱。(3)地理实践能力地理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行动能力,以新课标所倡导的地理模拟实验、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三种实践活动为基础,将地理实践能力分为地理实验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考察能力。地理实验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各种地理器材和设备,获得地理知识或验证地理原理的过程。通过地理实验认识地理现象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在实验设计、实施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过程中,能够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地理教师要能够利用一定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设备,遵循科学的实验方法,将难以理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清晰地表现出来。地理社会调查是以人文地理为调查内容的地理实践活动,包含范围十分广泛,如工农业生产及其布局、区域人口民族构成、城乡环境问题调查等。在地理社会调查中,地理教师会接触到从事不同生产活动、不同类型的人,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换位思考,从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认识社会问题。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理解人文地理的重要途径,如城市的学习者参与有关工农业的社会调查有利于理解工农业布局的区位条件,而农村的学习者进行城市布局、功能分区的社会调查有利于对城市模块的学习。因此,地理教师面对真实的社会情境时,要能够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深入分析,并撰写出合格的调查报告进行总结和汇报。由于受到时间、经费、安全性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校组织的地理野外考察应以当地地理环境为基地,直接观察当地所特有的地理事象。与地理专家精心编制的地理教材活动相比,当地的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地理教师在学生有情感的地理事象上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家乡有关的地理知识,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针对家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出谋划策,培养学生心系家乡、建设家乡、保卫家乡的使命感。鉴于此,地理教师要能够在野外环境中使用地形图、地质锤等地理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对地理环境进行描述和欣赏,对植被、水文等自然事物进行测量和取样,对过去和现在的人地关系进行评判和建议,根据掌握的地理知识规避途中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

2.地理教师在组织实践教学中的地理实践力。(1)地理实践活动设计能力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是对一系列实践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过程,地理实践活动设计能力是地理教师能够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适当的工具,独立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方案的能力。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地理教师对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学生地理实践力提升的基础,如果方案设计不考虑学生、外在条件等因素,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会大打折扣,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具备能够根据学生特点、资源特点、学校特点和教师自身经验和能力,结合教材相关的地理知识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力求设计出适合本班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水平的个性化活动方案。(2)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和指导能力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和指导能力是指地理教师能够根据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合理组织、有效协调全班同学的力量,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及时准确了解活动情况,使其达成实践活动目标的能力。地理教师制定活动计划并正确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4],科学而规范地指导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是地理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由于地理实践活动场所的特殊性,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的集中需要地理教师的专业性作为支撑,让学生知道观察什么、思考什么,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3)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能力地理实践活动评价能力是指地理教师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收集学生的活动资料,对学生做出综合价值判断的能力。一个完整的地理实践活动包括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多个环节,有效的地理实践评价可以为优化地理实践教学提供依据。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及表现出的思维方式进行评价,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不足,诊断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明确学生取得的成就,给予学生正向的强化和激励,以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与提升。地理教师依据地理实践活动的目的,参考并制定评价量规及细则,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自身或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三、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策略

1.增强地理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教师职业和时展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担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地理实践力的提出和相关研究成果的迫切要求地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自身的意愿成为地理实践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线地理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并用实际行动去诠释,仔细研读新课标关于地理实践力的要求,学习优秀的相关期刊论文及专著,深入理解地理实践力的内涵及要求、选择地理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5]、掌握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方法和步骤[6]等,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地理实践力的教师培训和校内学科教研活动,共享地理实践经历、方法、理念,以促进自身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发展。

2.加强校本地理实践教研。学科教研组是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根本发展地,校本教研对教师的适应性和针对性更强,地理教研组可以制定促进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提升的校本教研计划,如定期组织教师对学校周围的山水、湖泊等自然地理事物进行考察,整理地理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开展针对性的专题研究,以沙龙、座谈、研讨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激发教师日常实践教研的热情。

3.外聘高校地理专业优秀教师。高校地理专业地理实践设施配备完善,高校地理教师指导学生野外实践的经验丰富,往往会将地理实践力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于地理实践活动中。因此,中学可外聘师范高校地理专业的优秀教师对中学教师进行定期的指导和培训,甄别、借鉴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典模式,如基于问题、突出主题的中小学教师培训“知识—能力—实践—体验”模式[7]。线上会议交流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为高中地理教师开展线上研修活动,为高中地理教师讲授地理实践力的相关理论知识,及时了解和关注地理实践力的新思想、新动态[8]。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参与高校的地理实践活动,学习相关研究成果,站到学生的角度,思“学生所思”,积极投身于地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依托高校的地理专业条件优势和教师的发展优势,力求中学地理教师地理实践力的提升。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7

为了尽量客观、准确地了解江苏地区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具体现状与问题,我们编制了一份以已毕业或未毕业的江苏省内相关院校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为对象的调查问卷。问卷围绕师资来源、导师指导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就业走向六个方面设置题目与选项,进行了专题性的调查、访谈与分析。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有效回收率为93%。其中,已毕业学生所占比重较大,为71%。其余则是在校的二年级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江苏省内各大艺术院校已经有意识地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提上日程或付诸行动,愈发重视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优势整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与具体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针对自身专业特点及市场需求,尝试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院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看似明确,但在落实具体内容的过程中并不十分到位。依据调研结果,总结起来研究生人才培养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师资来源仍过分依赖校内教师和本学科专业教师,对于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优秀专家以及其他学科教师的吸引与吸收力度不够,这也直接导致学生获取相关领域知识资源的渠道和成为复合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而真正融入社会与市场参与实践的能力也大打折扣。

第二,传统研究生教育中单一导师具有专业局限和个人喜好的偏向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理论积累的多元化发展,容易框定和束缚学生的创造力,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课程设置在划分配比上尚不平衡,要么偏重于理论,要么偏重于实践,或者过于集中和局限在本学科领域。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理应以理论指导实践并独立解决问题,并获得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第四,教学方式上虽然有别于本科阶段,鼓励学生以“自讲”或集体讨论的方式学习,但教师的“放手”程度依然有限,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支持程度仍不够高,限制较多。

第五,考核方式仍过于单一,尤其是毕业时存在流于形式的论文或设计成果,而评判标准的不统一,以及评判人员在范围与对象选择上的局限,也导致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无法获得客观、全面地反映和认定。

第六,就业走向分配不均匀。由于关联性实习基地或具有长期合作性的实习单位的缺失或不稳定性,学生在校期间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容付诸实践,毕业后对于相关服装用人单位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较差,难以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与认可。综观整体,虽然较之以往江苏地区相关艺术院校在服装设计类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步,但以上一些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制约着高层次服装人才的培养,值得我们深刻反思,改革迫在眉睫。

二、思考与探讨

通过对江苏省服装设计类研究生人才培养状况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问题似乎已是老生常谈。虽然近年来很多院校都有意识地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但很多具体事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人才培养效果也因此难以保证甚至大打折扣。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合理有序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相关机制。

第一,在师资配置上,实行校内与校外、单一学科与复合学科的交叉融合。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予以整合,同时补充与本学科关联性较强的其他学科的教师配合教学,让学生能够突破单一学科学习环境下的思维模式局限,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与结构的共同影响与作用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进而逐渐形成以服装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体系为主体且包含跨学科内容的复合型知识储备。

第二,在导师制度上,充分开展与推行双导师制,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校内方面,可以分别将擅长理论研究与擅长实践的导师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发挥自身优势,共同指导研究生,进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辅理论的双向学习中获得进步;校外方面,物色并筛选相关服装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专家或杰出人才,以兼职导师的身份帮助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解决出现的问题,联合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内容的比重,并有选择地增设与自身相关的其他学科内容。围绕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科特性,建设以实践内容为主、理论内容为辅的课程体系,合理调配二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关联度,让理论与实践真正实现良性互动,进而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选择与服装专业具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其他学科内容,融入学生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形成跨学科的专业视野与分析能力。

第四,在教学方式上,建立以教师讲授为辅、学生研讨为主的课堂形式与内容。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的优势,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言与相互切磋的机会,压缩以“我教”“你学”为主的教学比重。教师应转换角色,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进而建立和形成一种平等、合作、互动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善听、多言,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团队意识。

第五,在考核方式上,建构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标准,选取来源更为广泛的考核人员共同进行综合评定。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类研究生毕业考核的主要内容,而相关导师由于各自在理论或实践领域的不同专长,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的着眼点与衡量标准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而考核人员的选择范围又多局限于本校本专业人员,这样考核结果便无法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水平。应进一步落实与统一不同导师对其专长领域内容的考核标准,各司其职,汇总考量。同时,聘请校外相关专业领域和其他关联学科的专家参与综合评定,与校内教师共同进行研究生的日常和毕业考核。

人文地理论文范文8

[摘要]

情境是与问题密切相关,在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会被激发,但是在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能够引导学生的思考,只有真实的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才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本文在分析初中地理情境创设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创设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情境创设;学生主体

一、初中地理情境创设的现状

(一)情景教学法的运用非常规化。情景的创设不仅是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而是要激发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思考,是要引导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也就是说,情景教学法需要构建借助情景构建学生主体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和挖掘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研究和设计,对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一种全新化改革。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只有在学校进行公开教学或者比赛时,才会花时间与同事讨论课程内容、情景的选择和运用,讨论讨论情景展示的方式,情景中包含的问题是否具有层次性,思考情景能够激发学生哪些问题的自主研究,在常规课堂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情境教学基本上没有,学生的课前学习和课中讨论是直接进行提问,以作业的方式来开展和进行。

(二)忽视教学中情境内容的丰富,呈现出随意性的特征。在初中地理教育中,教师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识记和成绩的提高上,并认为只有细无巨细得讲解和大量的题海练习才是保证成绩最重要的因素,而教学过程并没有受到关注。教师在对待课程内容也没有更多的主动的设计,包括教学内容基本上来自于教材,教学方法基本采用的是教师中心的讲授制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思考的是知识量和知识点,但是对于情境的创设却不予斟酌,而是在课堂临时地即兴进行创作。地理知识的学习是离不开情境的,情境是否有效,是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的思想和能力产生重要的影响。课堂的内容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没有考虑学生的情感需求,没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积极参与,没有引导学生对地理问题进行自主思考和分析,自然创新能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二、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地理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地理教育资源,也包含着问题出现的情境。但是,目前初中地理课堂大多数封闭的课堂,教师地理知识的讲解时按照教材的案例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依靠的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学生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

(二)借助地理故事开展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目前,很多初中生对地理中存在学习困难,在他们的眼中地理就是图形和位置关系的学习,地理课堂就是不断地发挥学生的空间思想,内容和形式上的单一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不愿去主动探索地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地理与生活、故事、实践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创设有趣的地理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板块的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搜集了关于板块运动的一些猜想,如板块漂移说,即认为板块是漂在海洋上的,随着水浪的运动而发生改变。当代学生的知识经验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凭借常识就能够予以判断,板块的运动肯定不是这样的原因。那板块运动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样的,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探究新的知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交流,逐步了解到地球上的板块分为六大板块,由海洋板块和陆地板块,板块的移动不是由于水浪的波动而是由于地壳运动,在思维的逐渐深化过程中,学生展开了关于板块运动更加深化的学习。

(三)增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利用真实情境促进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学习包括知识的接收和内化两个主要环节,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的交流和讨论,已经完成了知识的接收环节,能够理解新知识的内涵,但是如果将新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就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在传统的课堂学习中,主要是通过书面试题和机械学习来进行和开展的,学生的知识能够模仿运用,而灵活性不够,同时在机械巩固和大量试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不断下降。生活中包括着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多样化的巩固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地理进行巩固。例如,在《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本班学生的周末有活动,引导学生走进该城市的地图,从地图上了解即将去的景点地形是什么样的,有哪些重要的旅游景点,从学校能够通过什么样的路线到达目的地,在路上有哪些标志性的建筑,在研究地图的基础上,设计出周末的出行路线,包括怎样到达目的地,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游览景点等,为周末出行做好准备。这就将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运用到本节课的知识,在运用中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的理解更加灵活,学生是基于内在需要来进行巩固的,自然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更广阔的学习中。

综上所述,学生问题的探讨和学习的自主建构需要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对情境的精心设计。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和借助地理故事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利用真实情境促进知识的巩固,提高效率。

作者:陈福崇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大溪中学

参考文献:

[1]关英杰.初中地理教学中要注重情景创设[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3).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土地资源运用

【摘要】

初中地理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无论是初中地理学科的定位问题,还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问题,都极大地影响初中地理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初中地理教师采取一定的手段,充分的利用各项资源,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工作。土地资源是广泛存在的资源,也是初中地理主要的研究对象,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更多的利用土地资源,能提高初中地理的教学成效。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相关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土地资源;运用

地理学科主要的学习内容还是研究人们生活的地球的地理环境,而且结合上自然气候环境和人文文化作为学习内容,综合性能较强,而且在新课改的实施之后,初中地理需要改变传统的形象,学习初中地理并没有任何价值,尽管在一些地区的中考中没有初中地理,但是新课改之后对于初中地理有重新的定位,需要地理课程提供一些和学生周围生活环境紧密联系的地理知识,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也能让学生有一定的生存能力。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面临的困惑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大都是居住在城市中,因此对于各种地形地貌的接触并不频繁,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些地理知识的学习上出现了一些障碍,极大的影响了初中地理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地形地貌时,城市中的学生很难接触一些常见的地形地貌,包括山脊、山谷等,尽管在课堂及爱心活动中会有一些山地模型和多媒体来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地形地貌的分布和具体的表现,但是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看惯了楼房,看惯了水泥路面,对于自然的了解并不多,而且初中学生本身的生活经验较少,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出过本市,在头脑中并没有一个基础的印象,并且初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有限,也不能根据多媒体图片和教师的描述想出一些地形地貌状况,所以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除了地形地貌和地势特点的学习之外,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作物也是初中地理的难点,学生并没有实地接触过农作物,对于一些农作物理解上并不深刻,蒜苗当成韭菜的现象并不少见,本身初中学生就不会做饭,并不能接触到一些农作物,城市中的学生也不能接触到耕地,无论是从哪一点来说,学生对农作物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图片和已经做好的饭菜阶段,在理解上出现问题。初中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机会走近大自然,没有实际的体验,因此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还是存在一定的困惑。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土地资源的运用

面对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式就是更多的利用学生家乡的土地资源,让学生能通过身边的土地资源和家乡的地形地貌特点和农作物特点等来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真正的学习到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土地资源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省市下的具体土地资源,根据各个省市地理位置的不同有一些不同的展现。例如在学习我国人口部分内容时,本身的学习内容是我国的人口数量现状和我国关于人口部分的基本国策,从身边的独生子女问题入手,感受上学和放学时的交通,平时和家长出门时的商场人数等,让学生从周围的生活中切实的感受到我国的人口总数过多,而且人口老龄化过于严重,不是单纯的让学生从课本上的图片来学习这一问题,而是真正的从自己身边的资源上来感受。在学习地形气候和地质灾害等地理知识上,学生由于接触到的实际内容并不多,不能直接学习理论知识,要将理论知识和土地资源相结合,将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我国的地势特点相结合,明确当地的地势特点,进一步的理解我国的地势特点分布。例如我国的秦岭淮河分界线是南北的分界线,在这一分界线周围的省市,初中地理教学就可以从这一过渡方式中加以拓展,本身这一地区的土地资源就是较为特殊,而且在气候特点和干湿分布上也有一定的特点,本身当地的降水较多,让学生联系平时的降水量更好的理解由于土地资源的影响下的地势特点,然后和气候特点相结合,这样将原本的地理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环境相结合,不仅仅利于学生学习土地资源,对于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的学习也较为有利,这样将当地的土地资源和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让学生从生活周围入手,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本身就是初中地理学科和学生附近生活环境的结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分析能从身边学生熟悉的土地资源入手,让初中地理学习更为立体,也能弥补初中地理教材上实用性不足的缺陷,而且学生从家乡的土地资源变化过程中更为切身的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更为多样化的地理教学中学习到地理的知识,完成初中地理的教学目标。

作者:李圣琪 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翁秀兰.利用农村乡土地理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初中地理教学的启迪[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02:74-75.

[2]何妮妮.从初中地理教学的角度学习认识人文地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93-98.

[3]陈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教学的意义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1,12:84.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研究

摘要:

初中地理教学由于其较为枯燥与繁琐的知识量而容易让课堂隐入僵局,而通过情境创设,将教材与情境有效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以境入情,于境中求思,境中求知。基于此,结合地理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

初中地理;情境创设;思考;求知

很多教育者容易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绪的变化、思维的碰撞,尤其是对于信息量较为繁琐且枯燥的地理学科,一些教师还习惯沿用传统教学的“死记硬背”方法,加之很多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正确认识,所以课堂常常陷入“僵局”。地理教学活动应该是充满情绪与思维的过程,只有让学生时刻保持在活跃的状态,他们那些波动的情感、灵敏的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而情境创设恰恰是可以将学习内容“活化”的最佳途径,它将知识融入了情境之中,从而使知识更深刻的意义与活力得以彰显,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方可以由境入情,并于境中求思、境中求知。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参与者与推动者,在地理教学中研究情境创设的方法与技巧是非常必要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一、于教材中创设情境

任何情境创设脱离了教材都将失去教学的最终意义,但由于教材中很多内容是学生陌生的,因此还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之前,应首先对情境创设的背景———一些较为复杂的内容进行引导,这样情境创设才能够实现既与课程要求相符合,又与学生实际相契合,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如,在给学生介绍关于地球自转的知识点时,教师创建了一个“日、月、地”三者运动的模拟情境,以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三者的运动状况。可是很多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新奇,却没有将重点放在知识的思考上,所以此时教师可以于情境中提出问题:“如果地球自身是能光或者是透明的一个球体,那么地球上还会存在昼夜现象吗?”“如果地球不再自转,那么昼夜交替的现象还存在吗?”“如果地球自转是从东向西的,那么太阳升起的方向是哪边?”情境与问题结合,既可以引导学生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知识的思考上,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这样的情境创设,才能够达到境中求知的目的。

二、于生活中感知情境

生活之外延与学习之处延是相等的,一个懂得如何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人同样也会感知到地理的乐趣。地理知识是存在于学生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点滴之处的,所以情境创设不必拘泥于教材、教师、课堂或者作业之中,更不必仅仅依靠教师的一张嘴、一张黑板和一盒粉笔,而是要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感受捕捉知识,用情感去融合知识。如,在学习与澳大利亚相关的地理知识时,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生活化的地理情境:“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衣服成分中会有99%澳毛的标注,那说明这些衣服不但是含羊毛的衣服,而且其中大部分羊毛是来自于澳大利亚的,为什么如此标注的衣服倍受人们青睐?澳大利亚的羊毛为什么在世界各地都这样畅销?是与它的气候有关吗?它的养羊业为什么会这样发达?”生活化情境创设最关键的还是要生动、有趣、动情,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提升情境教学的“绩效”。如,在讲到我国人口特点时,人口问题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学生在意识上认为是距离自己较远的生活,所以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这时教师可以截取宋丹丹与黄宏创作的小品《超生游击队》中的一部分来为学生创建一个情境,将关键的几个镜头或者部分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哈哈大笑之余,不免会陷入思考:“为什么他们有家不能回,在外流浪?”“为什么都已经这样穷了,还要生那么多孩子?”“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源在哪里?”“应该怎样解决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特点?”等问题。在轻松幽默的情境中,在教师的慢慢引导下,学生不禁深刻地感悟到我国人口存在着怎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话题一转:“2016年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又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在有趣的情境中,在鲜活的事实面前,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开拓,从人口问题联想到人口政策,从中国窥探到全世界当前面临的人口问题。这就是情境教学给地理带来的魅力。

三、于实践中创造情境

只有当知识某一天被学生用到实践之中,他们才会深深地意识到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力量,所以要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创建利用学生实践的情境,让地理知识在他们手中越用越活。如,在教学生认识地图比例尺时,就可以将校园的平面图直接导入情境:“这是我们学校校园平面图,你们能不能辨别出哪些是学校里的教学设施?(提示有食堂、操场、实验室、礼堂等)谁能够指出我们的教室位置?那么现在请两个上前用直尺和圆规先将这张图上教室的位置标出,并量出其长与宽,再请两个同学上来用尺子测量一下我们教室实际的长与宽。同学们一起计算一下如果将实际尺寸缩小后画在纸上,那么纸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相关多少?那么你是不是可以计算出图上1厘米代表了实际中多少米?”学生对这种动手操作的活动首先是很感兴趣,而当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思考之后,得到一个数值,老师并告诉他们这个数值就是“比例尺”时,比例尺的公式与概念,无需教师多言,已经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结论。情境创设于教育者而言,既是大智慧,也是小技巧,只要教师立足教育改革之本质,着眼中学生认知之实际,就能够创造出合情、合理的教学情境,同样也能够赋予地理课堂以新的活力!

作者:吴娉婷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外国语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玉江.课堂实战话情境:浅谈初中地理的情境教学[J].科学教育,2008(5):91-93.

[2]庞云.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初中地理课堂的自主学习[J].都市家教月刊,2015(5).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教学研究

摘要:

在初中的地理教学课本之中,教学内容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文字和图像,其中图像的比例较大。在初中地理教学课程中,图像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将各种地理现象以及发生原理诠释清楚,同时也能够将理论知识的发展表现出来,并且这种图像教学方式更为直接、简明、直观。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能够较好的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工作质量,突出地理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掌握各种地理结构、理论知识,从而加深中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影响。将重点研究和分析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探讨其实际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教学

地理学科的综合性比较强,同时也是初中教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初中地理课程在新课改教学工作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目前,初中地理教学中仍然会存在着某些方面的不足,使得有关初中地理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下去。在这种情况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需要不断创新教学研究方式,加强图像教学质量,同初中地理教学有效结合。

1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的基本情况

图像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地理语言,是地理信息的独特表现形式,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辅助手段。[1]初中地理既包含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以及其他类型的地理知识共同组成,是学习高层次地理知识的重要基础条件和先决条件。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图像教学能够完善地理教学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图像识别能力,培养良好的地理学习思维。

2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的地理图像类型

2.1地图

地图是地理教学内容中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基础性较强,同时基本上涵盖了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作为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在向学生讲解地理图像的时候,需要注重地图讲解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图方式,让学生基本能够知道读图的注意事项。

2.2示意图

示意图多为成因示意图,通常和统计图一起出现,阐述地理现象或者地理事物的形成,需要学生先对事物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2]然后教学工作者需要按照具体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讲解具体的地理要素,以此来阐述基本的地理现象以及地理演变规律。地理示意图能够帮助初中生理解基本的地理常识和地理知识,提升其识记能力,帮助初中生更好的接触地理知识。

2.3地理景观图

这种类型的图像主要包含描绘图以及专业的摄影图,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描绘图的传授。这是因为初中地理知识涵盖范围广,而且复杂性较强,因此适用性较强并且比较抽象。地理景观图涉及了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能够更为直白的展示各项地理知识和地理分布情况。

2.4统计图像

统计图是借助数字直观的反映地理现象的一种图像教学,根据学生对图像观察和分析,推导出一些地理现象和其所具有的特征,帮助学生打出正确的结论。[3]地理统计图主要是依照相关的地理数据信息和其他的资料,利用专业的图像绘制模型绘制出来的直观图像,主要是体现地理数据和地理信息有关情况。统计图类型主要有扇形图、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等。

3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的运用

3.1通过图像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课程导入工作

课程导入工作不仅仅是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起点,同时也是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关键部分。初中地理教学工作者在开展地理教学工作过程中,需要有效的利用图像进行课程导入,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初中地理学习的热情,还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情绪,保证整个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效率。在地理课程导入的时候,教师需要仔细挑选感染性较强的图像,利用这种图像的吸引力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3.2利用地理图像设置教学问题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对学习知识点产生疑问,以此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思考,这种教学问题设置是一种具有目标性和导向性的引导教学模式。通过图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相应的地理教学知识。对理性知识的获取建立在对图像的感性认识基础之上,这就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与兴趣,从而给学生营造一种比较愉快轻松的学习环境。[4]教师要挑选高价值的问题,来提高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工作的质量。

3.3教学生分析和比较地理图像的方法

分析图像是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够协助初中生获取所需的地理信息,这也是帮助初中生获取地理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对图像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对内涵以及形态进行对比,能够分析出图像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从而能够对地理图像以及地理图像的地理意义有更加深刻、透彻和全面的理解。[5]初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学工作人员需要综合采取各种教学方式来提升图像教学工作的效率。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新课程改革工作的目标,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生动性和有效性。

4结论

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凸显。这种背景下,图像教学工作的运用,是适应初中地理教学工作改革需要的趋势,有利于提升初中地理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此时教学工作者需要根据实际的地理教学状况,选择合适的图像教学方法,有步骤、有条不紊的开展教学工作。教学工作者要选择合适的图像来导入新课程,设置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渐分析和比较图像,从而获取基本的初中地理知识。不仅如此,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绘制基本的地图,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还能够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课堂的质量。

作者:古颖 单位:长春市第七十二中学

参考文献

[1]刘恒志.图像时代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特征与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7):120-122.

[2]周业兵.先学后教,自主合作———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6(20):90-94.

[3]史波,付飞飞.用地图驱动导学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探析[J].生活教育,2016(14):98-103.

[4]陈世耀.基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地理图像教学策略——以地球运动为例[J].福建教育,2016(22):45-47.

[5]黄建明,姚家兴.现代教学技艺在高中地理图像优质课堂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3(14):90-94.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教学探析

摘要:

美国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找一些人观看2500张图片,在一个星期后让这些人重新观看,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星期,但是还能认出这些图片的占其中的90%。这个实验运用的方法是辨认,而不是让人们主动回忆。这个实验充分证明了运用图像记忆法的高效性。一张图片可以搭载很多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对于人们来说,记忆一张图片要比记忆一段文字容易得多,如果把这种图像记忆法运用到教学中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地理这门学科就很好地利用了图像记忆的方法。地理教材中富含各种各样的地图、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这些都是图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好地理的工具和途径。

关键词:

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直观性

地理是一门极为特殊的学科,它需要以各种各样的图像形式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起到了语言文字难以解释的作用。可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深奥知识的探索力,使单调沉闷的课堂变得有活力、有朝气,从而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地理教科书中新颖图像的选取对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理教学中有趣图片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图像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工具。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着各类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图像内容丰富,所学知识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教师如果利用好图像这把宝刀,那么学生将会更加有兴趣和热情地学习地理知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探索力。图像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任何语言文字所不能替代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图像的讲解,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以提高地理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分类与运用

1.地图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是最基本的图像。首先,教师要对课本中的地图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地图中的地形、海陆以及经纬度的位置,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探析地理区域形成的原因与历程,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书中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中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准备一些关于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有趣图片,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使教学变得直观化、形象化。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形成的原因历程。这样一来,学生既对地理学习产生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目的。

2.示意图

地理示意图是用简单的图形表示地理事件的演变、成因,规律、发展的情况。示意图把文字概述形象化,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理念具体化。八年级湘教版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教师可以用示意图向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这样可以使知识变得通俗易懂。通过示意图的展示,凌乱的内容变得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3.景观图

景观图从字面理解就是一些风景类的图片,但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经历中,教师总是忽略这些景观图像,觉得无非就是一些景色,没什么大用途。而事实上,利用景观图教学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材第五章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划分”举例子,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为南方地区、北方地区、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南方地区盛产水稻:北方地区盛产苹果和梨;青藏地区的特点则是拥有大量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例如,藏羚羊、金丝猴、野牦牛、羚牛等著名动物;西北地区则拥有很多风景名胜,如,甘肃的敦煌、宁夏的西夏王陵……教师可以找出四幅有关这些地区特点的图片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可以使学生很容易记住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4.统计图

地理中的统计图和数学中所讲的大同小异,地理统计图是由地理数据所构成的。统计图的应用可以使大量的数据变得直观化。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这一节教师可以用统计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人口和城市的分布情况,利用图像教学可以把复杂的数据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图像教学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抽象的知识很难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清楚,反而利用图像向学生讲述知识要点更加方便理解和记忆,图像教学把地理这门学科中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图像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工具。图像教学是初中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洞察力的好老师。

作者:田辉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参考文献:

[1]陈芳.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探析[J].新课程:中,2015(8).

[2]王娜,张建国.初中地理教材图像分布特点及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

[3]杨亚楠.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J].时代教育,2015(16).

第六篇:新课改初中地理教学与地图教学

摘要:

初中地理是认识世界的敲门砖,没有它作为学习的基础,了解世界就好比是空中楼阁。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改革实施以来,借助地图教学对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卓越的贡献。主要论述借助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实际具体的有效应用。

关键词:

新课改;地图教学;初中地理;实效性

在新课标改革实施以来,借助地图教学成为其中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开始关注借助地图教学,而初中地理成为运用借助地图教学最为普遍的前沿阵地。学生通过地图的帮助,深入学习地理知识,这一学习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而且提升了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从而营造出互惠共赢的局面。

一、借助地图教学的作用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更多丰富多彩的图片,例如景区示意图、世界地图、各种统计图和线路图等都被新编写进了初中地理教材。这些形象直接、简单明了、生动有趣、领域宽广的图像汇集成一本完整的初中地理教材。地图好比是学习地理中一本会说话的工具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这也是地理区别于其他科目最主要的不同之处。除了大量的图像和图片信息以外,初中地理教材中还有许多人文地理方面的内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不应忽视人文地理方面的教学内容。人文地理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内容分散、知识点不明确,主要还是以区域特征的形式进行表述,是我国大部分初中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知识内容的表述形式。这种抽象性极强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的区域地图教学来教授,才能准确把握住人文地理知识的主要内容,将人文地理的具体特征以及各地理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学习地理知识的体系,加强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意识,最后达到教师进行初中地理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借助地图教学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漫漫的学习长河中,初中地理就是其中的一叶扁舟。而地图教学就是这一叶扁舟上鼓起的帆,如何能让初中地理学习这叶扁舟“扬帆远航”,是全体初中地理教师需要研究和探索的。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新课改要求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让学生加入到教学环节中,更要让学生占主体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纷繁庞大的地理知识体系,有针对性地细分为若干个小单元或小模块,借助地图教学来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每一部分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通过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地图信息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用“填鸭式”单向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传授地理知识,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为主,教师负责说,学生负责听。对于具体的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师大多都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抽象的地理知识无法被初中生所理解,即使最后初中生靠死记硬背记住了它,这种短暂的强制性记忆也容易被遗忘,最后学习地理学科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初中地理课堂上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通过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地图具象化地表述出来,用丰富多彩的地理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初中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读地图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会看地图,一遇到地图题就手足无策。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地图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比如在学习吉林省的时候,初中地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读一读、看一看吉林省的地图,通过地图找出关于吉林省的所有信息与内容,包括吉林省的具体位置、经度和纬度分别是多少、温度大概是什么样的、夏季和冬季吹什么风、是何种地形地势、主要的经济作物有哪些、有哪些著名的风景名胜、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是怎样的等来进行学习,让学生通过地图来学习其中蕴含的地理知识。通过地图教学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地图的能力,对整体地理学习的把握与认知得到升华,还能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积极性和参与性都得到空前提高,更能大大优化初中地理的学习效率。

总而言之,通过借助地图教学,帮助学生把零碎的地理知识有机整合起来。通过借助地图教学,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借助地图教学,充分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广大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加强对借助地图教学的应用,并且积极进行更多这种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地理教育的发展。

作者:肖慧 单位:福建省南平市顺昌二中

参考文献:

[1]李培刚.论新课改下如何借助地图教学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2012.

[2]郑洁.地图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3]朱英芳.探讨如何开展图文并茂的初中地理教学[J].学周刊,2014.

第七篇:初中地理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

摘要:

作为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地理与生活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针对地理学科的这个特性,初中地理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地理的这个特点,通过联系生活和地理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初中地理;实际生活;有机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和实际生活的结合不仅体现在学科特点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提到:“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可见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已经是现在地理教学必然的发展趋势。笔者根据自己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地理的教学与学科特点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和方法,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一、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思想长期占据教育的主导,教师在教学课程中也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进行枯燥的教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很多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能够计算经纬度、说出某地的气候类型、计算两个位置的距离,但是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却十分缺乏,导致学生无法对地理形成正确的认识。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过度重视学科知识性和系统的完整性,对于培养学生生活方面的地理意识存在很大的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改变地理教学观念、方法已经势在必行。

二、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希望激发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通过地理和生活相结合,最好的方式就是把学生在生活中喜闻乐见或触手可及的问题进行结合。让学生发现地理学科对于认知和解决生活问题的意义,生活和地理的紧密关系,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使学生意识到地理的实用性、改变对地理属于“副科”的错误观念。

2.突出地理的实用性

如上文所述,地理学科与日常生活密切结合,是体现地理实用性的最好表现。不管是每日的天气预报、工农业生产、环境的变化无不和地理知识相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和地理教学进行有机联系,不仅可以提高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对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也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更易理解地理知识

笔者在教学时发现,由于地理内容,尤其是自然地理的很多知识十分抽象,加之计算量大、分析内容较多,常常会使学生无法理解其中的知识,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一点,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教学脱离生活实际。如果教师和学生仅仅为了考试而“应付”地理,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抵触的心理。倘若将生活实际问题和地理知识相结合,可以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1.建立生活化情景

我们都知道,情景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有效方法,地理亦然。将地理学科中比较抽象的知识和笼统的概念通过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建立生活化情境,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例来说,在引入地图的知识前,教师不妨通过学生熟悉的平面图开始,引导学生对地图产生学习兴趣。诸如本市(县乡)的地图,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到学校或自己家的位置,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深入学习和了解的兴趣。由于生活化问题对于学生而言耳熟能详,对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主动思考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2.结合热点问题

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不仅可以让自己紧跟时代的步伐,对于丰富和学习地理知识也有着显著的效果。诸如“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学生掌握亚洲的经济发展、东亚、中东、东欧乃至西欧的地理状况、经济发展、文化差异都有着很好的作用,尤其是针对“一带一路为什么要途经这些国家?这些国家对于一带一路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就是最好的引入点。

3.投入生活实践

地理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运用于生活,这也是地理教学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的最根本原因。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应充分、有效地通过生活经验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理论、解决问题。比如,在利用指南针或树冠来辨别方向、调查本地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都是结合生活问题来进行地理教学,在实践中感悟地理,在地理中认识生活,达到将地理和生活相结合的结果。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将知识和生活相结合,地理更是如此。将生活融入地理,让地理贯穿生活。不仅能够让学生感觉地理不再陌生,对于感悟生活、热爱地理、顺应新课程理念也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齐涛 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六中学

参考文献:

邢艺.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探究[D].鲁东大学,2013.

第八篇:初中地理教学学生读图能力培养

【摘要】

地理的学习方法很多,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读图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地理学习能力有重要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然后细致讨论了初中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即中心突破法、形状观察法、暗射图再现法和对比归纳法。

【关键词】

初中地理;地理教学;读图能力

地理读图能力除具有应试功能之外,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大有裨益。例如,旅游时认识和应用地理坐标,观看地图来识别方向,根据气象预报上的图示了解天气变化等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需要。地理学科中除了部分识记性知识外,很多知识通过图片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对等温线和等压线以及等高线的认识等等。学生具有良好的读图能力,则可以见图说话,根据图中的内容对相关的地理知识展开论述。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学透地理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生活中处处有地理,旅游中所用的地图,气象预报中的天气图标等等。学生具有良好的读图能力,则可以在生活中自如应用。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创新型人才需要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发现问题需要细致的观察能力和缜密的分析能力。读图能力的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方法

1.中心突破法。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读出地图中的关键点,并且将其牢牢记住,并作为今后读图、析图的主要切入点。中心突破法从本质上说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老师给出的中心词和关键点如同是树干和树枝,学生能够快速勾勒出问题的全貌。这类学习方法的构建,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绘图能力和识图能力。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读图能力不断增强,久而久之就会在大树干上添枝加叶,从而全面提升地理学习成绩。例如,在中国地形地貌的绘制中,关键词是山川、河流、湖泊、平原、盆地、沙漠。这样学生就先绘制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再绘制昆仑山脉等等。当所有的山脉都绘制完毕后再进河流、湖泊的绘制,接着在标注出平原和盆地以及沙漠。

2.形状观察法。在读图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各种图形的形状与轮廓,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利用图形的明显特征协助加深记忆。形状观察法从本质上说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对各种图形的形状进行表述,学生能够通过联想加深对图形的记忆,对于提高学生的长期记忆能力非常有好处。例如,在识记各国地图时,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俄罗斯的国土面积是最大的,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图形;中国的版图形状上像一只雄鸡;美国是由北美洲和拉丁美洲拼成的;澳大利亚的版图的旁边还多了一个小岛屿。通过观察这些国家的形状,就可方便学生识图。上述国家的版图还可以用顺口溜来加强记忆“俄罗斯最大中国雄鸡,美国拼起多一点是澳大利亚”。再如,智力形似一条线,巴西面积一大片,伊朗像只小草帽等等。形状观察法,不仅有利于读图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联想能力和想象力的开发,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

3.暗射图再现法。在课前选取相应的暗射地图,让学生根据记忆在地图的相应位置标注出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湖泊、河流、山脉、公路、铁路等,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读图与填图能力,也是实现学生地理知识迁移的重要途径。暗射图法从本质上说是读图的逆过程,是对所读图形的回忆,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利用暗射图法进行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复性的读图和识图,学生会产生逆反情绪。学生的逆反情绪主要来自于自以为都知道了。暗射图法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验,通过暗射图法,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反思。暗射图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上进行自我反思,也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地理读图能力。当一个地理图画,学生顺向和逆向都能够完整的表述出时,知识一定是牢牢地掌握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会进一步提高。

4.对比归纳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发现部分统计图,如:折线图、曲线图、柱状图等有着较多的相似处,学生在读图中经常出现混淆的问题。因此,我在教学中将相似的地图有机联合起来,让学生进行对比与归纳,从而掌握基本的地图判读方法。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地理在基础教育中划分为文科,而在高等教育中地理则划分为理科。地理教学中的折线图、曲线图和柱状图等确实与数学和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而在初中阶段则需要学生通过技巧进行识记。对于地理教学中的等高线、等压线和等温线等的画法,在作图顺序上是先找出温度相等的点,然后用圆滑的曲线联结起来。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花较长的时间,仔细讲解等高线的画法和步骤,让学生练习至非常熟练;然后在进行等压线和等温线的绘制。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体会等高线、等温线和等压线三者的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比归纳法,学生不仅学会了地理知识,同时也掌握了一种科学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需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加强对读图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地理读图能力。本文阐述了中心突破法、形状观察法和暗射图再现法以及对比归纳四种方法。这四种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应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在此基础上还有继续发掘其他的读图能力培养方法。教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版本,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也非常丰富,这就需要教师本着与时俱进的思想持续进行相关的教研活动。

作者:郑莉 单位:四川省宜宾市二中

参考文献:

[1]傅勇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及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11).

第九篇:初中地理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摘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仅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信息化时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的现状,并阐述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

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以前封闭式教育环境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知识的传播与教育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有所改变,追求个性化与自主化学习成为一种趋势。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初中地理教学实践的现状与分析

一方面,对初中生来说,地理学科除了学习地理知识之外,还要学习人文、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的知识。受自身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初中生很难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消化与吸收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受教学环境及课时限制等因素影响,初中地理教师急于传授课本知识,部分教师甚至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忽视了教学有效性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切身体会地理知识,减弱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目标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地理学科的综合性较强,教师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地理知识,这对初中生来说难度太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分课时、分阶段地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教学目标,明确各阶段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目标自主学习。如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民族》一课要求学生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构成,以及文化特点等,并通过民族分布图,讲述分布特点。在教学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做好教学准备,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讲述各民族风俗和文化等。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目标,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2.实践策略

互联网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机会和途径,所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理念、方式和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地理学科综合性强的特性,适合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介开展自主学习。世界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家的人文与自然特征,表现该国地理概貌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美国》一课为例,当学生对“美国的领土”“高度发达的经济”等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学生熟知的美国迪斯尼动画、NBA球星、耐克等素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一些学生喜欢NBA,尤其是洛杉矶湖人队和球星科比•布莱恩特,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报刊、图书等渠道,了解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位于加州西南部,地处美国西海岸,拥有美国西部最大的海港,人口约1800万,是美国石油化工、海洋、航天工业和电子业的最大基地,享有“科技之城”的称号。此外,学生对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都有一定了解,教师可以从该事件入手,让学生了解纽约在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重要地位。由点及面,使学生对纽约、洛杉矶形成一个立体的知识认知,进而对美国有了整体认识。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已知入手,由点及面式地展开教学,有助于减少地理学习的枯燥性,培养了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自我探索与学习能力。

3.评价策略

评估学生课程学习成效,考试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由于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特征,传统考试形式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要想全面地评估初中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教师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还可以采用学期小论文考核学生水平。教师只有不拘泥于单一的评价形式,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语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技术知识和教学具有一定时效性,然而传统教学模式因其单一、被动、迟缓等弊端已经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学与发展的要求。基于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作者:曾欢欢 单位:江西省赣州文清实验学校

第十篇:初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突出

摘要:

初中地理教学的方式能够直接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为了全面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提出注重课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开展填图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等相关建议,以期能够为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初中学生;主体性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较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纵观当前初中地理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性格特点进行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将结合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1注重课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基于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有效的教学引导,使初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当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1]。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为例,教师可以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北方以玉米、大豆为主要农作物,而南方以水稻或者油菜为主要农作物吗?”、“同学们,你们喜欢吃香蕉吗?为什么北方没有香蕉树呢?”等问题,这些与初中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纷纷回答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同走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这一篇课本中,感受到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等话语,导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多是在传统的“黑板+粉笔”组合下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抽象的地理知识、复杂的地理学习内容使得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质量较差,不利于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同时还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2]。例如在指导初中学生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地势和地形》这一项内容中,教师可以首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青藏高原》、《黄土高坡》等歌曲,指导学生对歌词内容进行细心的倾听和感受,通过歌曲中“一座座山川相连…”、“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等歌词内容,通过歌曲感受青藏高原的特点,并通过歌曲熟练记忆相应的地形和地势特点,不断提升学生的地理知识掌握能力。再如,教师也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将抽象、乏味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提升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能力。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锋面雨的形成和封面玉带的推移”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PowerPoint等现代信息技术软件,进行动态模拟演示,为学生展现锋面雨和锋面雨带的推移过程。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下,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感受锋面雨形成的流程,加深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印象以及对地理知识掌握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使用方便、快捷,能够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3开展填图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

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而地图作为地理空间的主要表现形式,对初中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初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基于初中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特点,巧妙利用地图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教学活动,为初中学生带来全新的地理学习体验。初中学生普遍喜欢富含竞技性、游戏性特点的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填图游戏活动,在有效激发学生游戏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培养。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完成《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这一项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填图游戏,学生需要快速将“高雄”、“台北”等城市正确的填入台湾省的地图当中。教师可以将台湾省地区中的城市位置进行编码,用数字代替,学生需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填写出数字对应的城市名称,最快答对的学生可以获得奖励。在学生纷纷回答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同梳理台湾省的地图,分析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特点等等,加深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深入掌握能力。填图游戏教学方式能够凸显初中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初中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并灵活记忆初中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为学生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插上翅膀。

4结束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实现课程教学理念、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注重课前教学引导,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巧妙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以及开展填图游戏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等方式,使初中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地理学习活动当中,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知识深入掌握能力,并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作者:杨革 单位:德惠市二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胡久龙.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理教学改革实践——以GoogleEarth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为例[J].教育导刊,2011,7(2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