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教学总结范例

期中教学总结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1

要突破较为规范单调的构成形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健美操创编,解决创编的迷茫状态。心态兴趣方面: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有趣的事物有浓厚的兴趣。编排和教学必须关注孩子的“兴趣”,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法,搜集所有的相关素材,激发和诱导孩子们的参与热情。音乐素材方面:音乐是生活的产物,是声音的艺术。要选用节奏明快、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队形变化方面:运用前后交错、左右移动、上下起伏、回旋转动、密集疏散等方法,增加队形编排的技巧性和艺术性;口号运用方面:注重丰富多样、变化灵活、充满生机。口号要求清楚、短促、宏亮,随音乐变化、抑扬顿挫。游戏互动方面:要适当安排具有竞赛性、生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满足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2重视“趣味”教学在健美操课中的应用

2.1互动教学

改善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强调角色互换,改变旧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按部就班“传道、授业”的传统模式,努力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提高学生开拓精神。健美操课中应让学生去体验、总结和讲解健美操动作技术要领。让学生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其中,去真切体验和感受课堂的教学内容。准备活动可由学生带领,其他学生根据他的口令完成动作;技术要领由学生总结,发挥示范作用,提高学生注意力;教学主体部分可因地制宜,运用V字形、倒V字形、竖排、横排、圆圈等,及时调整队形变化,增添课堂乐趣。

2.2趣味情景教学

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比赛场景,由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使学生主动思考、理解和体验所学内容。如组织健美操比赛,二十四人一组轮流扮演不同角色。设裁判长、难度裁判3名、艺术难度裁判3名、完成裁判3名,边线裁判2名,运动员12名,能使课堂一片生机盎然;观看比赛视频录像,让学生欣赏闻名世界、享誉全国的优秀健美操运动员的比赛,培养和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和浓厚兴趣。

2.3节奏紧凑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很好利用和挖掘音乐节奏的价值。如有两拍动作,学生很难掌握,一个八拍可重复两遍共四个八拍,即针对难点和重点反复练习,可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动作技术水平,享受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教学中按音乐节奏进行有规律的组织,如:第一排练习一个八拍,踏步一个八拍,走向最后一排,第二排变换到第一排,练习一个八拍,以此类推。教师组织流畅,教学紧凑;学生学习主动,心情浓厚;课堂节奏有序,赏心悦目。

3教学评价

教师合理运用课堂、期中、期末等教学评价,可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内在的学习动力。改变学生一成不变的被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动作技术的针对性、艺术性和启发性。

3.1课堂评价

教学中合理灵活的正面和负面评价,在集体和群体环境下能起到非常深刻的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可锻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提升健美操动作技术能力的同时,改变被动学习,把学习过程成为交流互动的场面;课堂结束部分,加以适当总结,提出客观的评价,发扬优点,改善不足。

3.2期中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激情澎湃、认真刻苦的学习劲头慢慢松懈了。期中评价正是对上一阶段的总结,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督促,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有一个清醒认识和对照比较,调整心态,明确目标,改进技术,协调发展。

3.3期末评价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2

[关键词]有效教学行为;期中教学检查;教学质量监控;混合式教学

1国内外有效教学行为研究

有效教学行为是指那些让学生学有所获的重要因素(VandenHurk,2016)。国内外针对数学、科学和外语等学科提出了不同的有效教学行为。国外针对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学生角度展开,方法包括问卷法、访谈、关键事件技术以及循环模式下的数据反馈法等。教师有效教学行为涉及到教师专业知识、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正面反馈及课堂管理效率等。Khandelwal(2009)使用关键事件技术(CriticalIncidentTechnique),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高校教师有效教学行为:与学生融洽相处、公平对待学生、将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自身的亲身经历激励并帮助学生、提供学生个人联系方式并及时回复学生的课外问题、能够在自由放任与过分严苛之间平衡课堂管理等。VandenHurk(2016)在循环模式下用数据反馈来帮助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行为,其中总结了教师的六种有效行为:创造一个安全并能激励学生学习的氛围、高效课堂管理、课堂指示明确、激发学习过程以及灵活调整教与学的策略。Said&Mashadi(2017)通过问卷及访谈,总结了在印度尼西亚本科生的视角下,EFL教师的7种有效教学行为,分别是使用积极的学习技巧、给予及时反馈、设定高目标、鼓励师生交流、培养学生互助与合作的行为、强调任务的时效性以及尊重个体差异与不同学习方式。国内学者杨惠中(2015)认为,外语课的有效教学至少应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传授语言知识;第二,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第三,正确培养学生的语感;第四,帮助学生掌握正确学习语言的方法。在教育信息技术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包含了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学习者和教学内容(含课件、网络课程和资源)、教学信息传输环境和智能化教学管理等六个因素(任杨、何高大,2014)。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行为会受到教师自身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教师因素包括教学信念、教学能力、教学动机三个方面;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平台因素、环境因素和学生因素等(贾振霞,2019)。国内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研究从两个不同层面展开。一方面,教师自身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要为其今后的自主学习提供方法论上的支撑;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的发展以及混合式教学的推进,英语教学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平台、智能化管理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

2教学质量监控反馈

2019年10月8日,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提出,我国应“全面推进质量文化建设”“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学院本科教学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期中教学检查就属于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下促成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的措施之一。按照教育部的部署,国内高校每学年按要求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9年12月,昆明理工大学了《昆明理工大学2018—2019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报告提到,从2005年起该校坚持完善常规的周期性评价和专项评价。本文所涉及到的期中教学检查就属于其中一项,是促成常态化教学质量监控的诸多措施之一。为了获取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反馈,本文采用“问卷星”设计期中教学检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受访者基本信息;(2)受访者对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平台使用等的满意度调查(共25题)。问卷中的态度问题主要采用五级量表形式,选项1~5分别是“非常满意”至“非常不满意”。两次问卷调查分别在2018年5月和2019年12月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主要针对2017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077份;第二次针对2018级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525份。基于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主要涉及两方面,分别是学生肯定的有效教学行为和有待改善和提升的教学行为。

2.1学生肯定的有效教学行为

在两次问卷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综合和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方法满意度都比较高。如表1所示,两个年级对以上几项满意度的数据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满意度最高的均为教师的教学态度;满意度最低的是综合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综合课的教学效果满意度高于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满意度;相比之下,学生更喜欢视听说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对问卷题目“我对未来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议是”的回答和从师生座谈会上收集到的信息,笔者总结出学生肯定的有效教学行为是:教师备课认真、课前准备充分、传授语言知识(词汇、语法和语篇知识等)、帮助学生发展语言技能(阅读、听力理解技巧等的讲解)和掌握正确学习语言的方法、善于利用技术和视听材料、查考勤、擅长课堂管理、定期测试以及鼓励学生等。

2.2有待改善和提升的教学行为

首先,受访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平台使用效果欠佳。2017级学生使用iTest平台完成课外自主学习,受访者认为iTest平台的学习内容偏难(见图1),选择非常难和比较难的人数达到51.99%。学生还反映,iTest平台的听力音频只能播放一次,听完后不能查看听力原文和练习答案,难度高且不利于自学。2018级学生使用U校园平台,答卷学生对U校园平台的满意度也不算高(见图2),只有40.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学生普遍反馈任务重、监督不及时。总之,两次问卷结果显示,两个年级的受访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和教学方法满意度较高,并认可了本院教师群体的一系列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同时,受访者满意度有待提高的均为自主学习平台的使用和管理。

3启示与建议

基于对两个年级(2017级和2018级)的期中问卷调查,本文从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的角度,提出了三点有助于提升有效教学行为的措施。

3.1教师角色定位

大学英语教师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适应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新要求和信息化环境下大学英语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从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教学设计者、组织者、激励者、学习分析者和指导者。即教师除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意识、选择教学内容及调整教学方法的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等。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需求和个人特色,设计教学,组织符合学生程度的课堂活动,给予后进生学习分析和指导,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用合适的媒介建立师生联系,加强交流,为学生设定可实现的目标,培养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

3.2教学方法改进

在2018级问卷调查中,有40.12%的学生表示最喜欢“灵活多变型”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教学过程从关注“教的目的”变为关注“学的需要”,最终实现由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常态。在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中,排名第二位的选项是“教师讲授为主型”(占35.64%),这表明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依然是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并能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氛围,注意课堂讲解联系实际,给予学生明确的课堂指示,灵活调整教与学的策略。

3.3教学管理优化

教学管理的总原则是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具体表现为:教师要与学生融洽相处、公平对待学生、激励并帮助学生、课外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并在自由放任与过分严苛之间平衡课堂管理。由于学生对自主学习平台满意度不高,因此教师可以从自主学习管理着手。问卷还体现出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偏少(2017级学生每天学习英语时间不及半小时的达21%,18级占29.4%)。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策略,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的自主学习路径和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结合监控和激励的管理方式,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人格化管理,从内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内在潜力。

4结语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3

“打铁先要本身硬”,作为教导主任,本身就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佼佼者,这样才能当好“排头兵”、“领头雁”。28年来,我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始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生的学法指导,始终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成绩置于首要地位。在我的课堂上,知识与能力并存、激情与幽默共生、教法与学法共赢。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化学全县第一,2012年化学中考全县第二。因此获得了永吉县教学提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学期内我至少做示范课两次,日常的课堂教学对全体教师开放。科学的教学环节,和谐的双边关系,良好的教学技能,深受老师的推崇。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业务素质,才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加大工作执行力度,突显教学计划实效性

俗话说“高度决定力度,力度决定影响力”,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导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使教研活动,日常管理有的放矢。本期教导处有效组织月考两次,做到监场,评卷双严格。个体、集体质量分析两夯实。组织学生竞赛3次,注重命题的基础性、新颖性、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组织教研活动3次。第一周的骨干教师引路课,第二周的特岗教师汇报课,第九周的教师展示课,强化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实现布置、落实、总结、评价一条龙。组织集体备课7次,教导处定时间、定科目、定主备人、定备课内容。学科组长组织备课,组织听课,组织评课,做到个体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现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系列化。教学检查是教导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期检查书案“明师心语”学生作业,听课记录等各3次。坚持检查的经常性,细致性和客观性。经验告诉我,制定计划容易,执行计划太难;执行计划容易,落实计划太难。经验还告诉我:精细的布置,严格的检查,客观的总结,能使教学计划有效落实。

三、加大欣赏教师力度,突显教学总结实效性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对此,教导处充分利用黄榆九年制学校的三类总结,即每周的工作总结,各类活动的总结,期中、期末的总结,大力弘扬教师的正能量,极力扩大教师的闪光点。例如,利用周总结,对废寝忘食、早来晚走、带病工作、取得阶段成绩的教师进行点名表扬。利用教研活动挖掘教师的潜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利用教研活动总结,对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的特岗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以增强年青一代的信心,激发年轻一代教师的工作热情。利用学生知识竞赛,为“学习高分”的学生,发奖状,发喜报,扩大正面影响的范围。利用期中、期末工作总结,对全体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的评价机制弘扬正气,打击邪气,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现在我校的教风正,学风浓,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明师高徒”工作正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教导主任对一线教师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狐疑;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贬低;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指责,让正气和政绩占领教学这块主阵地。

四、加大工作协调力度,突显教学秩序实效性

黄榆九年制学校施行中小一体化管理,在承担中学部8个班教学任务的21人中,有11人跨学部:既在中学部教主科,又在小学部教副科,占任课教师的52%;有10人跨年段,占48%;有13人跨学科,占62%;有6人要承担放学送队任务。这给教导处的工作带来了难度,一是排课表难,二是串课难,如果有的教师请假或参加上级组织的活动,会使课程安排难上加难。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教师上课不至于出现学部冲突、学科冲突、年级冲突,桌面上总有5种表:(1)任课教师分工表,(2)中学课表,(3)小学课表,(4)作息时间表,(5)送队教师表,安排串课这根神经时刻没有放松过。在日常的工作中,几乎有90%以上的日子在重复同一项工作,那就串课,有串课就需要与小学部教导主任协调;与科任教师协调;与德育处协调。正是因为不断的协调,才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持续。

五、加大教学指导力度,突显教学质量实效性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4

《电子技术》课程在我院市场开发与营销(医疗器械维护与经营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设备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检验与注册方向)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期中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此,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期中考试对于《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电子技术;期中考试;理论课

1引言

目前许多高校都只针对部分课程设置期中考试,绝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都没有期中考试,甚至一部分高校取消了所有课程的期中考试。《电子技术》课程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课时短、专业性强等特点。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枯燥的课程使得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抱着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所以笔者认为,把期中考试引入到《电子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深入分析了期中考试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2课程情况

2.1教学特点

《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医用电子技术知识,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并对其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从而使学生能理解医用电子仪器最一般的工作原理,并为对其进行安装、维护做好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同时为学生在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为以后在医疗仪器的生产制造、维修等工作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医用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由晶体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各种基本电路的原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掌握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并能组建对各种基本电路,且能对其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为学习医用电子仪器以及其他电子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培养维护维修专业技能打下牢固基础。

2.2课程学习现状

部分学生选专业时比较盲目,对于本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专业意识欠缺,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总是带着“学这门课有什么用”的想法去学习很多课程。特别是《电子技术》这种专业性比较强,学起来又比较枯燥的课程,很多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会松懈。学生对于专业课和理论课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功底较差。从长远来看,没有良好理论知识功底,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是非常不利的。课堂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学生有很强的就业动机,对于未来的就业很感兴趣,但是对于专业课以及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学生都觉得“读书无用”,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拿到学分,从而达到毕业的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平时上课都是睡觉或者玩手机,只会在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但是对于《电子技术》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3期中考试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期中考试在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校举行期中考试是对学生半个学期的学习进行阶段性测试,督促学生学习、复习,也是对学院日常教学工作管理的检验。而对于学校学风建设来说,期中考试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一直以来,期中考试的成绩都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期中考试,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到之前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和盲点,可以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开展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明确学习目标。期中考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班级整体的学习热情,提升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排名,让学生有紧迫感,由此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分析期中考试成绩,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半个学期中,更好的分配学习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学生会成员、社团成员以及学生干部应该在各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辅导员应予着重分析。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成员、社团成员以及学生干部,进行谈话,分析其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引导,让这部分同学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做出更好的表率作用。

4期中考试

4.1成绩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共有72名学生参加,成绩分布如下图所示。参与本次考试的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检验与注册方向)专业的学生,共有72名学生参加期中考试,平均分为59.15分,其中最高分为81分,最低分为30分。80分及以上的人数仅为3人,不及格的同学共有38人,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从成绩分布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的成绩是不及格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及格的边缘。这样的成绩显然是很不理想的,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期末考试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挂科。

4.2采取的措施

期中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查而不在于考核,所以在成绩出来之后,找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分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这样会让这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压力,也会有很好的督促作用。在下半学期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互动环节,比如作业、提问等,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消除他们对于学习的焦虑以及信息不足等现象。而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后给这部分人提供一些课外的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其知识面。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之后,很多学生都反思了自己的学习状况,下半学期的课堂状况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进。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在下半学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重点巩固以及补充讲解,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反思之前教学方式,并进行调整,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听懂,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5总结

《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医用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由晶体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各种基本电路的原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为学习医用电子仪器以及其他电子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培养维护维修专业技能打下牢固基础。《电子技术》这种专业性比较强,学起来又比较枯燥的课程,很多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会松懈。本次期中考试共有72名学生参加,超过一半的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及格的边缘。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之后,很多学生都反思了自己的学习状况,下半学期的课堂状况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进。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淑英.电子技术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3]刘焕焕,张惠.建立期中考试制度,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学校管理,2015.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5

一年三班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学生大多数来自于高新区各个地段。这些学生自然状况参差不齐,但素质不错,进取心强。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二、活动安排:

第一周:学生报道,做好开学以及小学生一日常规工作。

第二周:学生进入正式上课学习阶段,做好学生各项资料的登记造册工作。给家长下发“学生补种疫苗通知单”。

第三周:挑选班干部,制订班规以及各项活动计划,强化学校以及班级的各项常规管理条例。开展主题联欢会:迎接“教师节”和“中秋节”的“迎双节”联欢活动。

第四周:以班级为单位,准备15以上的校运会检阅节目。一年三班初步选定歌舞表演《甩葱歌》。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第五周:积极筹备“高新第一实验第一届校运会暨学校庆典仪式”活动。配合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

第六周:召开长春“高新第一实验第一届校运会暨学校庆典仪式”(根据学校的组织安排)。

第七周:“十一”国庆长假。

第八周:进入“小长假”后的第一周,开始学校的学习生活,做好各项一日常规和教学工作。

第九周:准备期中考试,复习迎考。做好各科复习工作。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得失谈。

第十二周:学习新课,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十三周:主题班会:特色班学习心得展示(古筝、绘画、书法,小主持人等)。同时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第十四周: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第十五周:“互帮互助”总结会。

第十六周:主题班会:“我爱我家,感恩父母”。

第十七周:期末复习动员。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6

摘要: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探讨了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进对策。从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出发,分析了高校在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过程中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上存在的问题,体现在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落后,评价结果汇总方式不科学,教学改进意见跟进难度大。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进对策,应实时评价,及时反馈,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全员参与教学评价,集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于一体,进而利用先进的评价方法优化和完善评价体系,实现了线上实时性评价,调动了评价主体的主动参与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跟进,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实现持续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互联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可以根据办学理念的定位和教学过程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对教学过程、教学主体和客体进行有针对性和综合性的评价,以达到实现个性化自我评价的目标。   1高校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   1.1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落后   当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参与评价的主体包括督导、任课教师及学生这三类人员。督导和教师采用随机听课的方式记录听课笔记,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内容在阶段性总结时(如期中总结或定期督导总结)进行点评和评价;学生在每学期末通过填写纸质表格的形式集中对所有授课教师统一进行集中评价,因每门课程结束的时间不一致,在这个空档期中,导致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具体评价内容已经淡化,造成在评价打分时随意性强,基本靠主观意识打分,评价结果不真实、不准确,无法根据评价结果对授课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素质等内容进行有效评价,起不到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评价方法及评价手段落后,仍具有较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   1.2评价结果汇总方式不科学   基于填写纸质表格的手段进行评价时,在对评价内容进行汇总时管理人员只能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评价分析,最后形成评价结果并告知授课教师。这种方式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存在评价反馈不及时、告知授课教师的时间链加长等问题,且在评价数据的积累、存储,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方面较为欠缺[1]。评价结果无法体现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评过程,无法反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法为授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帮助、为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建议,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1.3教学改进意见跟进难度大   因督导和教师听课的评价结果是阶段性产生的,致使在提升教学质量中最重要环节的评价结果汇总延后,改进意见和主要问题在告知授课教师时,该教师的授课时段已经结束,只能在下一学期中进行改进,造成改进结果的跟踪难度大,反馈弧较长或中断,提升教学质量的作用发挥较低。学生的期末评价存在随意性,针对已经学完的课程,学生通常不会对授课教师提出教学改进建议和意见,也不会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导致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等进行有效评价,部分评价主体存在应付、逃避等消极态度,无法实现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和初衷[2]。   2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改进对策   利用互联网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实现线上实时性评价,做到评价主体全员参与,并及时反馈评价结果,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随时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跟进,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偏差,让教学评价真正实现评教和评学,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数据支撑。   2.1实时评价,及时反馈   以教师职称为层级,量化各层级的评价指标细则,以评分法、星级评价法、文字描述法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的师德师风、职业素质、教学方法、改进意见、学习困难点等相关要素,力争全面、科学且能反映“教”与“学”的真实过程。在每一堂课结束时,参与本次课堂教学的学生及听课教师均可用手机在线对授课内容进行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汇总评价结果,将文字描述的改进意见和学习困难点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便于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考察教师的改进内容,真正达到“以评促改”的评价目的。   2.2动态调整评价指标,全员参与教学评价   在互联网平台上可对量化的评价指标进行维护,针对评价主体及教学管理人员对评价内容的需求,调研汇总后对评价指标进行个性化动态调整,以实现教学评价的针对性与准确性,覆盖教、学、管全过程,提升师生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和质量保障意识,为逐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夯实数据基础。   2.3集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于一体   教学管理部门根据数据的汇总结果随时对教学质量进行监管,第一时间关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根据收集到的质量评价数据,进一步细化教学管理制度,使教学监管与质量跟踪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质量跟踪,充分发挥质量保障作用,还有利于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自查、自纠,促进教学监管和教学质量的良性循环,并通过数据分析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3应用结果与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在2021年秋季学期得以应用,应用范围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康复医学、护理医学专业本科学生674人、授课教师215人、督导12人、听课教师246人。共发起课堂教学质量评价512次,收到评价结果239616条,与2021年春季学期对比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表1可以看出,评价的随意性降低导致平均分值有所下降,但提出的文本性改进意见和学习难点明显增高,跟踪结果表示129条意见全部整改,显著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阶段性教学质量也显著提升。分析参与度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避免了每班级选一名代表填写所有评价表的现象,提升了评价主体的评价态度,但对于如何调动评价主体主动参与意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结语   基于互联网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从填表式改为在线式应用,可以有效解决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对学生学习质量、高校教学质量提升具有较大帮助,使教学质量和质量评价形成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马国勤.成果导向的高职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探索与实践[J].职教论坛,2021,37(05):62-69.   [2]孙金超.高校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1(02):44-46.   作者:孙坚 佟秀凤 卞德强 单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7

食品分析是食品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际教学中种种问题的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对教学内容、教学程序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优化,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高职;优化;改革

为使学生掌握扎实的食品分析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今后的工作能力,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食品分析教学改革思路,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尝试,为同行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内容优化

食品分析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的食品检验能力,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检验和品质管理工作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1]。本课程是在学习了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微生物学;与课程同步开设的课程还有《食品卫生检测》,双管齐下,以检测任务为载体,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全面掌握食品检测的基本技术,完成分析任务。又为后续《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课程提供了可持续学习的保障,最后与在校期间的综合实训和职业资格鉴定,以及第3学年的企业顶岗实习等后续环节的课程相衔接,循序渐进多角度全方位向学生传授食品检测技术,培养检测技能和职业能力,以适应不同检测岗位的要求[2]。本课程目标是初级、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技师,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全面跟踪国家职业标准;以食品检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确定食品分析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系统化创设“学习情境”,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知识点项目化,随技能培养逐步增加理论知识;每个项目按实际工作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工作”和“学习”完美融合。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要求系统化编排教学情境:基础能力(基础准备;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应用能力(感官检验;物理检测;食品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检测;食品矿物元素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检测)、综合拓展能力(食品检验综合技能训练)。食品分析技术由简单到复杂,食品检验能力逐步提升。

二、教学程序设计

本课程在开设前,专业教师对食品行业相关岗位进行了调研,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本课程的课程设计理念:以专业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使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要求衔接得当,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等要求。课程设计思路:“学习”和“工作”有机融合。岗位工作流程:承接项目方法查询确定方案实验准备分析检测检测报告报告审核意见反馈基于工作过程来把握实训教学流程:承接任务收集资料标准方法解读方案设计仪器、试剂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汇报交流教学过程:教师布置任务,学生承接任务,通过预习并导查找相关资料,完成背景知识的自学,进行方案设计,提交给教师,教师通过个别辅把信息反馈给学生,并把共性的部分用用多媒体、动画视频、教师示范等教学方式重点讲解技术原理、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学生听后再对方案进行修改,教师对之进行个别指导,定稿后实施任务,学生对仪器、试剂的准备;样品处理;分析检测;出具检测报告,自评与互评,汇报交流,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或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做”一体;注重多种检测技术路线的选择,全方面培养职业素养——方案设计的开放性;倡导组间交流讨论学习获得开放性思维——学习的开放性。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本课程特点,采取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方式。过程性考核占30%,总结性考核分期中考核和期末考核,最终以过程30%+期中30%+期末40%,形成总的考核成绩。过程性评价以项目为单位,并以量化的形式呈现评价结果。注重对学生项目完成质量、学习态度、团队协作能力,综合进行评定。总结性考核,并以试题库的方式,考查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课程组成员积极倡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分组讨论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技术、视频录像、网络课程平台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将食品检验国家标准引入教学内容中;实训教学流程对应企业工作流程,体现工作与学习的深度融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解读国家标准的研究性学习;建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的改革,效果非常显著:食品检验工的合格率100%,学生代表表参加技能大赛也取得优异的成绩,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作者:陈云 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生物工程系

参考文献:

期中教学总结范文8

关键词:材料物理化学;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不仅为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被我校材料类专业设置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它综合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相应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十分有助于理解材料科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无论是对学生今后在材料领域从事专业的工作,还是继续考研深造都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价值[1]。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师的工程类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从事新材料的工艺设计、设备研制、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因此,如何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确定《材料物理化学》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和内容,成为材料类物理化学课程教改迫切解决的问题。

1以成果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材料物理化学》对毕业要求支撑的观测点,根据观测点要求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的毕业要求中要求通过《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能力要求设定课程目标为:(1)能够系统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中材料相变及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2)能够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计算,识别和判断材料相变方向、化学反应方向、限度与速率等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确定各知识单元的知识点,设定学生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需突出应用的特色,注重把理论知识与金属材料工程实际工程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中,重点介绍《材料物理化学》应用于金属材料领域的知识,对化学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和定量计算等内容不必进行过深过细讲解。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结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掌握公式及理论推导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结论以及相关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注重理论与科学研究、生活实际及工程问题的结合,构建先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培养材料专业的学生利用《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以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生理解及记忆难度较大,经常混淆相似公式的应用条件,在正确应用公式解决工程问题上往往存在较大困难。在每个知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软件或自行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利用简短的描述,形象的图画将易于混淆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对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梳理,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思维走向深入和扩散,为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2]。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知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概念与术语的基础之上,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作为一级分支,分别从功的计算以及热的计算进行展开,将封闭体系的体积功计算、定压热、定容热的计算作为二级分支,定容变温和定压变温过程热的计算,相变焓、化学反应进度和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计算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变化中应用作为三级分支,从而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论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社会开放平台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中心自建课程,构建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同时间、同地点的集中授课,转变为异步分散式学习,学生个体可以随时随地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极大地扩大受众面和受益面。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理念,教师充分整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针对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知识的自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计划的指定学生预习内容,课堂以学导式教学为主,课后布置相关课堂的自习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自习效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联合教学。《材料物理化学》是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中材料相变及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能够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识别和判断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讲述《材料物理化学》课程部分章节的过程中穿插相关专业课内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材料物理化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也对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具有深刻的认识[3]。另外,可将《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提前分配给相关专业课教师,再由专业课教师配合实例讲解这些理论。比如“电化学”部分的内容可以与“腐蚀与防护”课程相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将使每位专业课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材料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效果。(3)学导案例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是我校最早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以开发智能提高素质为核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过分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转变为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与专业认证的理念高度契合[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导教学理念融入案例教学,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出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金属材料工程问题,并依据理论计算给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理想液体混合物的气-液平衡时,以金属Fe、Mn的液体混合物为例求得平衡状态下的液相、气相组成,通过此类例题的讲解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金属材料专业复杂问题的求解。这种教学模式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兴趣。(4)实验教学。实验是工科院校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材料物理化学以前实验是分散在理论课程中,时间上的得不到保证,实验内容也多停留在某些理论验证,与专业联系较弱。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专业将大学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实行实验独立设课,对实验项目及内容进行精选和改造,设置误差分析、钢中锰含量测定、溶解热测定、相图绘制等8个物理化学课程的实验,从基础实验着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具备将化学的基本理论用于研究和解决金属材料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4优化考核方式,检验学生能力培养成果

传统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20分包含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实验成绩10分。这种方式使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来通过考试,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在考核成绩中充分体现,大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考试前临时复习,强化突击,效果往往不理想[5]。本专业优化调整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采用闭卷考试结合期中考试、作业和阅读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阅读笔记占总成绩的10%,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该考核办法去除了出勤、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的考核项,增加了期中考试和阅读笔记的考核项。由于课程课时较多,课程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学生的学压力大,易产生懈怠的情绪,期中考试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学习。教师指定利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金属材料工程问题方面的课外阅读资料,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并记录阅读笔记,利于扩展知识面以及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试题题型为判断、选择、证明和计算等,主观题分值比例大于60%,需绕课程目标进行命题,包含工程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及时进行课程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在课程结束后,由专业课程质量评估小组严格按照专业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对本轮授课组织评价。课程质量评估小组结合教学大纲审查每个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内容对课程目标实现的合理性,在合理性审查通过后,作业、阅读笔记、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按课程目标进行分析整理、讨论给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建议,评价结果向教师反馈,用于下一轮教学的改进。

6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注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改革也将不断深入,根据专业的需求,向注重物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继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文婷,韦志敏.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2(21):178-179.

[2]陈亚芍,宁清茹.思维导图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7(3):24-29.

[3]易大伟,孙万昌,师玉璞等.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12):213-213.

[4]宋良,徐家文,刘爱莲.学导式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8(11):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