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总结范例

期中考试总结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1

《电子技术》课程在我院市场开发与营销(医疗器械维护与经营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医用电子仪器设备方向)、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检验与注册方向)等专业的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期中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此,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期中考试对于《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重要性。

关键词:

电子技术;期中考试;理论课

1引言

目前许多高校都只针对部分课程设置期中考试,绝大多数的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都没有期中考试,甚至一部分高校取消了所有课程的期中考试。《电子技术》课程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多、课时短、专业性强等特点。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枯燥的课程使得学生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从而导致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差。很大一部分学生抱着到期末考试临时抱佛脚的态度。所以笔者认为,把期中考试引入到《电子技术》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并深入分析了期中考试对于《电子技术》课程的作用以及重要性。

2课程情况

2.1教学特点

《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医用电子技术知识,和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并对其进行观察、测量、分析,从而使学生能理解医用电子仪器最一般的工作原理,并为对其进行安装、维护做好基本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同时为学生在其他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并为以后在医疗仪器的生产制造、维修等工作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医用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由晶体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各种基本电路的原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掌握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并能组建对各种基本电路,且能对其进行观察、测量和分析。为学习医用电子仪器以及其他电子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培养维护维修专业技能打下牢固基础。

2.2课程学习现状

部分学生选专业时比较盲目,对于本专业并不是十分了解,专业意识欠缺,学习带有较强的功利性,总是带着“学这门课有什么用”的想法去学习很多课程。特别是《电子技术》这种专业性比较强,学起来又比较枯燥的课程,很多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会松懈。学生对于专业课和理论课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功底较差。从长远来看,没有良好理论知识功底,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是非常不利的。课堂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学生有很强的就业动机,对于未来的就业很感兴趣,但是对于专业课以及理论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很多学生都觉得“读书无用”,大多数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老师,拿到学分,从而达到毕业的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平时上课都是睡觉或者玩手机,只会在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但是对于《电子技术》这种专业性很强的课程,突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3期中考试的必要性

作为传统的考核方式,期中考试在帮助教师调整教学方案、考查学生学习情况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高校举行期中考试是对学生半个学期的学习进行阶段性测试,督促学生学习、复习,也是对学院日常教学工作管理的检验。而对于学校学风建设来说,期中考试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一直以来,期中考试的成绩都是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期中考试,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找到之前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和盲点,可以了解目前的学习状况以及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同时开展多样性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调整状态,明确学习目标。期中考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班级整体的学习热情,提升集体荣誉感。通过对学生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排名,让学生有紧迫感,由此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分析期中考试成绩,可以让学生在接下来半个学期中,更好的分配学习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学生会成员、社团成员以及学生干部应该在各方面起到带头作用,对于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辅导员应予着重分析。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会成员、社团成员以及学生干部,进行谈话,分析其原因并做出正确的引导,让这部分同学在之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做出更好的表率作用。

4期中考试

4.1成绩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共有72名学生参加,成绩分布如下图所示。参与本次考试的是医疗器械制造与维护(检验与注册方向)专业的学生,共有72名学生参加期中考试,平均分为59.15分,其中最高分为81分,最低分为30分。80分及以上的人数仅为3人,不及格的同学共有38人,超过总人数的一半.从成绩分布来看,超过一半的学生的成绩是不及格的,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及格的边缘。这样的成绩显然是很不理想的,若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期末考试可能会有更多的学生挂科。

4.2采取的措施

期中考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查而不在于考核,所以在成绩出来之后,找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分析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这样会让这部分同学有一定的压力,也会有很好的督促作用。在下半学期的教学过程当中,一些互动环节,比如作业、提问等,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建立自信心,消除他们对于学习的焦虑以及信息不足等现象。而针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课后给这部分人提供一些课外的任务,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拓展其知识面。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之后,很多学生都反思了自己的学习状况,下半学期的课堂状况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进。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可以在下半学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点,进行重点巩固以及补充讲解,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反思之前教学方式,并进行调整,使得学生更加容易听懂,让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5总结

《电子技术》是医疗器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医用电子技术包括模拟电子电路和数字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由晶体管、运算放大器、门电路等半导体元件构成的各种基本电路的原理及在医学中的应用,为学习医用电子仪器以及其他电子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培养维护维修专业技能打下牢固基础。《电子技术》这种专业性比较强,学起来又比较枯燥的课程,很多学生在一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会松懈。本次期中考试共有72名学生参加,超过一半的学生的成绩不及格,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处于不及格的边缘。期中考试的成绩公布之后,很多学生都反思了自己的学习状况,下半学期的课堂状况比之前有了非常大的改进。教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刘淑英.电子技术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2]李云.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

[3]刘焕焕,张惠.建立期中考试制度,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学校管理,2015.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2

一年三班共有学生31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3人。学生大多数来自于高新区各个地段。这些学生自然状况参差不齐,但素质不错,进取心强。根据一年级新生的特点,本学期我班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支有进取心、能力较强的班干部队伍,全体同学都能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逐步形成守纪、进取、勤奋的班风。

二、活动安排:

第一周:学生报道,做好开学以及小学生一日常规工作。

第二周:学生进入正式上课学习阶段,做好学生各项资料的登记造册工作。给家长下发“学生补种疫苗通知单”。

第三周:挑选班干部,制订班规以及各项活动计划,强化学校以及班级的各项常规管理条例。开展主题联欢会:迎接“教师节”和“中秋节”的“迎双节”联欢活动。

第四周:以班级为单位,准备15以上的校运会检阅节目。一年三班初步选定歌舞表演《甩葱歌》。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第五周:积极筹备“高新第一实验第一届校运会暨学校庆典仪式”活动。配合学校领导布置的各项工作。

第六周:召开长春“高新第一实验第一届校运会暨学校庆典仪式”(根据学校的组织安排)。

第七周:“十一”国庆长假。

第八周:进入“小长假”后的第一周,开始学校的学习生活,做好各项一日常规和教学工作。

第九周:准备期中考试,复习迎考。做好各科复习工作。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得失谈。

第十二周:学习新课,并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第十三周:主题班会:特色班学习心得展示(古筝、绘画、书法,小主持人等)。同时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第十四周: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第十五周:“互帮互助”总结会。

第十六周:主题班会:“我爱我家,感恩父母”。

第十七周:期末复习动员。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3

关键词:材料物理化学;工程教育认证;教学改革

物理化学不仅为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也被我校材料类专业设置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作为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专业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它综合了普通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相应的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十分有助于理解材料科学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无论是对学生今后在材料领域从事专业的工作,还是继续考研深造都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价值[1]。对于人才培养定位为应用型的本科院校,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培养应用型金属材料工程师的工程类教育,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中从事新材料的工艺设计、设备研制、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生产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因此,如何紧密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确定《材料物理化学》的课程目标,围绕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和内容,成为材料类物理化学课程教改迫切解决的问题。

1以成果为导向,构建应用型课程内容体系

围绕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材料物理化学》对毕业要求支撑的观测点,根据观测点要求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专业的毕业要求中要求通过《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工程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毕业要求观测点的能力要求设定课程目标为:(1)能够系统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中材料相变及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2)能够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通过分析、计算,识别和判断材料相变方向、化学反应方向、限度与速率等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确定各知识单元的知识点,设定学生学习后能够获得的能力要求,教学内容需突出应用的特色,注重把理论知识与金属材料工程实际工程问题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中,重点介绍《材料物理化学》应用于金属材料领域的知识,对化学公式的具体推导过程和定量计算等内容不必进行过深过细讲解。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又要结合材料科学技术发展,掌握公式及理论推导过程中的各种条件、结论以及相关的物理意义、适用范围。注重理论与科学研究、生活实际及工程问题的结合,构建先进的课程内容体系,从而培养材料专业的学生利用《材料物理化学》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入思维导图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材料物理化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公式多、内容抽象以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学生理解及记忆难度较大,经常混淆相似公式的应用条件,在正确应用公式解决工程问题上往往存在较大困难。在每个知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软件或自行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利用简短的描述,形象的图画将易于混淆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对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梳理,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实现思维走向深入和扩散,为学生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2]。例如,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知识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的概念与术语的基础之上,从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作为一级分支,分别从功的计算以及热的计算进行展开,将封闭体系的体积功计算、定压热、定容热的计算作为二级分支,定容变温和定压变温过程热的计算,相变焓、化学反应进度和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焓计算等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变化中应用作为三级分支,从而将热力学第一定律的理论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教学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基于社会开放平台课程资源和学校课程中心自建课程,构建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将同时间、同地点的集中授课,转变为异步分散式学习,学生个体可以随时随地对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学习,极大地扩大受众面和受益面。重视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理念,教师充分整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针对课堂内容布置相关知识的自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计划的指定学生预习内容,课堂以学导式教学为主,课后布置相关课堂的自习内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自习效果,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联合教学。《材料物理化学》是金属材料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对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中材料相变及化学反应过程进行表述,建立数学模型计算、求解;能够应用热力学和动力学基本理论识别和判断金属材料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在讲述《材料物理化学》课程部分章节的过程中穿插相关专业课内的具体内容,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材料物理化学》知识在专业中的地位,同时学生也对相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具有深刻的认识[3]。另外,可将《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中的部分教学内容提前分配给相关专业课教师,再由专业课教师配合实例讲解这些理论。比如“电化学”部分的内容可以与“腐蚀与防护”课程相联系,这种教学模式将使每位专业课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提高《材料物理化学》理论课教学效果。(3)学导案例式教学。学导式教学是我校最早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其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以开发智能提高素质为核心,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过分强调教师作用的发挥,转变为学生主体作用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与专业认证的理念高度契合[4]。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学导教学理念融入案例教学,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出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金属材料工程问题,并依据理论计算给出解决方案,例如在讲解理想液体混合物的气-液平衡时,以金属Fe、Mn的液体混合物为例求得平衡状态下的液相、气相组成,通过此类例题的讲解能够使得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金属材料专业复杂问题的求解。这种教学模式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兴趣。(4)实验教学。实验是工科院校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材料物理化学以前实验是分散在理论课程中,时间上的得不到保证,实验内容也多停留在某些理论验证,与专业联系较弱。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专业将大学化学和物理化学两门课程进行了整合,实行实验独立设课,对实验项目及内容进行精选和改造,设置误差分析、钢中锰含量测定、溶解热测定、相图绘制等8个物理化学课程的实验,从基础实验着手,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踏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具备将化学的基本理论用于研究和解决金属材料专业工程问题的能力。

4优化考核方式,检验学生能力培养成果

传统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成绩由闭卷考试成绩70分,平时成绩20分包含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实验成绩10分。这种方式使学生机械记忆知识点来通过考试,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无法在考核成绩中充分体现,大多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考试前临时复习,强化突击,效果往往不理想[5]。本专业优化调整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的比例,采用闭卷考试结合期中考试、作业和阅读笔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闭卷考试占总成绩的60%,期中考试占总成绩的20%,阅读笔记占总成绩的10%,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10%。该考核办法去除了出勤、课堂表现等平时成绩的考核项,增加了期中考试和阅读笔记的考核项。由于课程课时较多,课程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因此学生的学压力大,易产生懈怠的情绪,期中考试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学生学习。教师指定利用物理化学知识解决金属材料工程问题方面的课外阅读资料,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阅读并记录阅读笔记,利于扩展知识面以及及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试题题型为判断、选择、证明和计算等,主观题分值比例大于60%,需绕课程目标进行命题,包含工程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核,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5及时进行课程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用于持续改进

在课程结束后,由专业课程质量评估小组严格按照专业的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对本轮授课组织评价。课程质量评估小组结合教学大纲审查每个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课程考试内容对课程目标实现的合理性,在合理性审查通过后,作业、阅读笔记、期中和期末考试的成绩按课程目标进行分析整理、讨论给出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建议,评价结果向教师反馈,用于下一轮教学的改进。

6结语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需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注意吸收借鉴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材料物理化学》课程的改革也将不断深入,根据专业的需求,向注重物理化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复杂金属材料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继续探索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文婷,韦志敏.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广州化工,2012(21):178-179.

[2]陈亚芍,宁清茹.思维导图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7(3):24-29.

[3]易大伟,孙万昌,师玉璞等.材料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12):213-213.

[4]宋良,徐家文,刘爱莲.学导式教学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8(11):68-70.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指导方法;教学改革

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是高分子材料专业系列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完成高分子材料成型与加工原理理论学习和工厂认识实习后的一项实践项目,是学生对所学相关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实践[1-2]。通过这一实践环节,使学生熟悉并了解文献检索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资料收集及运用、设计及配方计算、计算机CAD作图的能力,为毕业设计打下基础[3-4]。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通常是在给定设计题目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通常安排2~3周,需要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同学只会死记书本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在接受设计题目后茫然无措,不能有效收集资料。此外,对课程设计环节不重视,懒于思考,经常坐等其他同学接近完成后拿来机械模仿,不去思之所以然,导致设计说明书漏洞百出。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完成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熟悉工程设计流程并掌握正确的工艺计算规则,指导老师必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探索合适的指导方法,以达到培养合格工程实践人才的目的。现就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指导方法的改革和实践总结如下。

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定及时间安排

在课程设计开始之前,首先要对学生情况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程度,以及对本专业领域主流产品实际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基本配方的熟悉程度,了解学生获取文献及生产资料的渠道和学生对课程设计的重视程度。在辅导学生时,通过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其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详细的调研和辅导,了解学生的基础,并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准备工作。在拟定课程设计题目时,尽量拟定学生感兴趣且资料收集较为容易的题目。如我们在生产实习中曾经组织学生参观株洲时代新材、株洲工业园金德管业,对改性塑料生产工艺、注塑、模塑和挤出加工成型方法积累了详细的一手资料,学生对一些应用性强的产品如家电专用PP塑料、汽车内外饰件的工程塑料、给排水管等产生了浓厚兴趣,我们拟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题目供学生选择,如“高铁用PTFE滑块产品工艺设计”“耐高温聚乙烯管工艺设计”和“高铁用尼龙扣件加工工艺设计”等。课程设计开始的时间选择也极为重要。课程设计一般需要2~3周时间,程序为指导老师下达题目,进行具体安排和讲述基本要求,确定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了解课程设计的内容和需达到的任务指标。但是如果采用集中的2~3周时间,完成从选题到设计方案优化和完善以及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时间上较为紧迫。因此,需要机动灵活地安排设计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由于目前我校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课程设计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期中考试周开始前,生产实习安排在学期初,虽然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环节衔接紧密,有利于学生在对理论课程尚有深刻记忆时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加深理解,但即将开始的期中考试必然会分散学生的精力,占用不少时间,使课程设计完成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学期初的生产实习由于只是进入车间参观,听取工程师讲解,生产实习结束后马上是多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实习期间掌握的现场知识和工艺细节会随时间流逝慢慢淡忘,对课程设计没有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为了把生产实习、理论课程讲授和课程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改革了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在学期初安排生产实习时,根据实习内容安排了课程设计的选题工作,使学生带着课程设计的任务进行生产实习。在实习动员会议上,指导老师引导学生关注实际生产中原料配方、原料质量指标、设备参数、车间生产制度等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做好详细记录。学生在现场实习时,由于有确定的目标,可做到“带脑”“带心”参观生产过程,与工程技术人员深入交流,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生产资料。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在实习报告中添加和设计题目有关的生产工艺现状与发展、工艺流程及控制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设计有一个总体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消化理论知识,提高效率,课程设计集中的时间段可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一来学生可释放复习迎考的压力,心态最为放松,有利于课程设计环节的开展;二来老师结束理论课程也有更多的精力全程辅导。在组织课程设计的教学模式上,为了强化学生的独立性,减少对教师和其他同学的依赖,在选题上尽量体现不同,如在产品规格、原料来源和质量指标、生产工艺选择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指导教师需在统一的时间检查进度,召集3次设计讨论会议,时间节点设置在工艺计算部分初步完成、设计说明书初稿完成和图纸初稿完成阶段,在集体讨论中,对相关环节出现的错误可及时更正。在学生分组上,应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在对学生性格、心理的充分了解上进行分组,如有的学生工作细致,追求完美,有的学生善于整理文献,有的学生公式运用熟练,计算能力强,合理的分组能达到1+1>2的效果。

2课程设计应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辅导的有效性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的辅导环节是十分重要的[5]。指导老师首先要消除学生面对选题时茫然无措、无从下手的心理,给学生详细讲解相关范例,帮助确定设计说明书框架并及时审阅相关内容。指导老师辅导可以采取在线随时辅导和线下集中组织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老师统一召集学生,以会议的形式对设计任务、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和格式、图纸的要求和数量进行统一规定,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解答。引导学生查阅和使用工具书,对往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预警并提出解决的途径。由于学生在知识储备和接受水平上存在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十分必要。在线聊天工具是大多数学生使用频繁且得心应手的工具,在线讨论也可消除学生单独会见老师的紧张。设计组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可建立讨论组,畅所欲言,开放和放松的氛围也有利于激发灵感,减少失误。学生遇到公式运用上的困难以及某些关键资料无法收集的情况,可以直接和老师进行一对一的讨论,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

3课程设计授课方式改革应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独立性

3.1课程设计在课程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后和开展毕业论文(设计)之前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首先,它以某一理论课程为基础,如在学习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这一门理论课后开始高分子成型工艺课程设计,学习了塑料成型加工设备后,相应地开始高分子设备课程设计等。根据课程所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了设计任务和技术要求,又给学生动脑、动手的余地。这个环节对学生的毕业设计,乃至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际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3.2课程设计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为了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工程设计能力,必须通过授课方式改革来体现科学性和学生的独立性。如指导老师从往届的设计中,挑选代表不同水平层次的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的课堂讲授环节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设计质量标准。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在设计时,务必使每位学生有不同的设计基本数据,如产量、原料组成和配方设计,生产工艺等,减少学生对其他同学的依赖,积极参与到设计的整个过程,能够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创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工艺流程和设备类型的选择都需要根据物料的物性参数和实际工艺条件来共同决定。

3.3课程设计授课需针对不同学习层次进行合理设计

在实际指导环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差异,在获取基础工程数据、物性数据、方案设计、公式选用等方面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可对问题进行分析,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1)针对少数同学遇到的非共性问题,单独辅导,对认识不清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如注塑、挤出工艺中基本原理和工艺条件确定,对于PS,需考虑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平均注射速度的影响,而对于PP和PE,还需额外考虑保压时间和总循环时间的影响。2)对于大部分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采取集中详细讲解的方式进行,并对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实际工程中的影响进行引导与分析。如在挤出机的设计计算中,对于挤压系统的计算,包括螺杆主要参数设计和机筒设计以及螺杆和机筒材料的选择与校核。然后根据市场上常见挤出机的型号和基本数据,结合挤出机生产能力、产量基本要求,根据物料特性、理论公式计算出螺杆加料段、塑化段和均化段长度尺寸,确定螺杆种类,并根据计算数据进行校核,选定挤出机设备。3)对于设计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因不了解设备形状和结构等造成的困难,指导教师可通过实物、多媒体图片及动画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说明,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中所选用设备的结构和特点。

4考核方式应综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为工科专业,我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分子材料设计、加工改性领域的工程技术人才。仅仅通过提交设计说明书、由指导老师评定一个分数,对于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来说还较为片面。课程设计考核的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6]。因此,有必要对考核方式进行改进,比如指导老师可以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开启学生思路。如原材料为什么要规定某些成分的最高含量值,超过规定值会有什么影响;如果在现有配方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韧性或硬度应怎么改进等等。指导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专业知识基础上探索答案,使学生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课程设计的考核方式可以实施弹性考核,从而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考核成绩将按比例分配至课程设计的各个具体环节,即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20%)、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35%)、工程图纸绘制(20%)、课程设计答辩(15%)和开放性工程实际问题回答(10%)。其中,设计方案的提出和思路主要从方案的合理性、实践性进行评价,同时考察学生思路是否清晰、文献调研是否周密以及系统总结能力等;课程设计方案的工程计算和工艺安排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充分利用所学相关知识在设计资料基础上完成正确的工艺计算,并根据平时实习环节获取的现场知识充分进行工艺安排;工程图纸绘制主要考察学生图纸绘制的正确、规范程度,课程设计答辩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而通过对指导教师所提出的工程问题的解答可了解学生的理论知识基础是否扎实,能否活学活用。

5结语

综上所述,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的选题需结合学生就业方向,因地制宜,难度适中;时间安排要灵活机动,适当分散,以安排在期中考试结束后为佳;教师辅导应方式灵活,统一与个别相结合,注意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考核方式应多样化,将设计的多个环节分开考核,综合评价,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应用上述指导方法,学生均感觉通过完成高分子材料加工与成型课程设计,既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又增强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获很大。

参考文献:

[1]张世杰,黄军左.关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的思考[J].广州化工,2014(1):148-149.

[2]龚春丽,文胜,郑根稳,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113-115.

[3]辛华,任庆海.加强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4(5):292-293.

[4]张新,金志杰,王丽.高分子材料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2(6):88-89.

[5]张琼,胡炳仙.知识的情境性与情境化课程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6):26-32.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5

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改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初中生物教学对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操作效果较为关注,但由于课堂时间、教学条件有限,很多内容在课上无法为学生进行演示,或学生无法亲自进行实验。针对这种现象,本文对信息技术与苏教版初中生物教学的整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使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形象。

关键词

信息技术;初中生物;整合

在新课改推动下,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学历、高素质、过硬的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符合国家的发展要求。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指导教学,将两者进行整合。随着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科技也在不断走进课程教学,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生物教学来说,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中有一种教学方式叫做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教学应用到生物教学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视觉、听觉的有机整合,还能让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感受,将成果通过更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调节课堂氛围,提升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还能将教师所要表达的思想更直接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明确,并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教科书以外的内容,开拓学生的视野。在必要的教学内容中播放相关影片进行教学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加深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教师立即进行解答,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只负责教而学生只负责学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益处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的生物教学方式基本都是教师在进行照本宣科的工作,提出的问题也很有局限性,学生只负责学习,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经常是处于朦胧状态,似懂非懂,师生之间进行的互动也较少。新课改以后,教学方式得到了改善并引进了新的教学设备,增添了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相整合,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对教学所需的图像、影视动画进行综合处理,还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自主设置教学主题,将所讲内容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得更加直观,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实现课本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现阶段的学生在物质生活上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于网络信息也不陌生,但网络技术在发展中有利有弊,所以这就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网络中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具有新颖、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便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要了解的内容,并出色地完成作业。

(三)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在经过一阶段或一学期的学习后,教师就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这就要求学生将学习内容进行很好的复习,但由于时间有限,不能对所学的各个章节进行重复讲解,所以在进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以往的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播放,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从而起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三、将信息技术与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进行整合的具体方法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走进课堂

在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大量的道具,但不能将所需要的道具都拿到课堂上,即便有些道具方便带到课堂,但由于季节或条件的限制还是在教学中无法充分应用。如在“观察花的结构”这项实验中就需要大量的花朵作为道具,这就增加了实验的难度,没有任何一种花朵是可以随意采摘的,所以在实验中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可以找到实验中所需的内容,还能让学生观看得更清晰、生动,能很好地解决采摘等带来的问题。

(二)将信息技术作为师生进行互动的工具

现代技术较为发达,因而要正确利用这一点。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可以利用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但这种教学方法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在进行“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这项实验时,自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网络上选取相关教学视频进行教学,通过视频中的试验,提出“在这项实验中淀粉经过唾液淀粉酶的分解后产生了什么变化?”学生会看到,在不同温度下,加入碘液后淀粉的颜色会不同,在37摄氏度时加入碘液颜色不变,但在100摄氏度时,加入碘液后颜色会呈现蓝色,这就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学生观察越仔细,收获也就越多。

(三)运用信息技术生动讲解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更新较快,教材更新永远跟不上科学研究,这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如在关于“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实验中需要小鱼作为实验对象,但传统的实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教师就可以选择最新的实验方法进行教学,如用载玻片将小鱼的尾鳍压住,关注小鱼尾鳍的摆动情况,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达到实验目的,还能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实验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苏科版初中生物教学中是必然的,将二者进行整合以后,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让学生对实验理解得更深刻。

作者:周婧玉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陆家中学

参考文献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6

关键词:教学效果;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方法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高分子、化工、环境、材料等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在大学阶段最早接触的化学四大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后期对化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因此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方法等有很多研究[1-3]。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授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4]。针对基础化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1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现状

首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开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新生,大一学生高中化学基础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很多是被调剂到现在的专业,而且对这门课程和自己专业的关系认识不足,导致学习该课程的动力不足,特别是高中阶段没有选修无机化学的同学,学习该课程更加吃力,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学习节奏,导致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都不高,学习意志力薄弱;其次,大一新生还不适应大学学习化学的学习方法,而是更习惯中学课堂上教师讲完知识点紧接着练习巩固知识点的方法,学习依赖性强,独立思考习惯弱。再次,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把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理论知识抽象,学习难度比中学化学大,课时少任务重,教师或多或少要赶课时增大课堂信息量,大一新生课前预习,课后内化知识的自觉性不够,不会充分利用上课外的自习时间,难以充分消化掌握课堂学习内容。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很有必要的。

2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技巧

2.1重视绪论课教学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绪论课是一门课的开场白,是对学生的启动与激发。笔者认为绪论课的讲授越精彩,学生越是愿意学习这门课。因此,绪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5]。当然想讲出精彩华丽的绪论课,不是随意说说就行的,必须要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绪论课:(1)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定义、地位、作用及任务,通过探寻化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介绍和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的科学前沿,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觉得学好这门课可以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教师可以谈及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的绿色能源,有很大的开发利用前景。而寻找理想的光催化分解水的催化剂是科学家一直致力研究的课题。(3)介绍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学习方法和中学学习方法的不同以及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考核方式。

2.2注重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通过知识为载体,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精神,非智力因素培养等。针对学生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兴趣不够高,动力不够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从而达到智力和非智力培养教育这样“一箭双雕”的目的。(1)学习动机培养:除了在绪论课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外,当讲到一些和应用实践相关的知识时让他们知道学到的知识将来是有用的,可以创造生产实用价值,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这样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比如给化工专业学生讲解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反应方向时,可举这样例子:汽车尾气排放的气体是CO和NO,那么这两种气体是否可以相互反应转化成无毒的CO2和N2呢?也就是CO+NO=CO2+N2能否向右进行?可在一定条件下用吉布斯自由能变判断出这个反应可以自发向右进行,但这个反应的速率很慢,需要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汽车尾气转化催化剂的研究就成为很多科学家关注的课题,前提就是先要判断这个反应在热力学上可以发生,否则催化剂的研究就是徒劳。(2)学习兴趣培养:教师讲到熵这个概念时可以从小朋友玩积木做例子,当摆的积木越来越高时积木突然倒塌,这时混乱度增大熵值增大,也是个自发过程。还有放学铃一响,本来端坐在自己座位上的同学纷纷涌向教室门口,从有序变成无序,混乱度增大熵值增加的过程。再比如婴儿的皮肤紧致润滑,吹弹可破,而老年人的皮肤却沟沟壑壑,皱纹满布,人衰老的过程也可以看做是熵值增大的过程。这是个自发过程,人们利用各种延缓衰老的手段不是自发的。这些例子都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熵的概念,而且这些接地气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3)意志力培养:讲到酸碱滴定中酸碱滴定曲线绘制时,20.00mL0.1molL-1的NaOH滴定20.00mL同浓度的盐酸时,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推导计算出几个关键点的pH值,并描点连线得到滴定曲线,分析滴定曲线可得出,从滴定开始到19.98mL,pH上升地比较慢,但差化学计量点0.02mL,也就是相当于差半滴到计量点,pH值急剧上升,到过了化学计量点0.02mL,也就是过量半滴,pH值4.3上升到9.7,增加了5.4个单位,这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我们叫它滴定突跃。讲到这个知识点时可以给学生讲学习也是一件在积累中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学什么东西就要坚持到底,而不是像有的人挖井这里挖挖那里挖挖结果一无所获,而认准了一个地方一直挖下去的那个人却最终挖出了汩汩甘泉。(4)情智培养:讲到杂化轨道理论,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除了运用多媒体视频和动画教学手段外,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也很重要,在讲CH4分子中C原子采取sp3杂化方式杂化时,可以借用一个地瓜和三个土豆混合做成地瓜土豆粥,我们就既可以得到地瓜的营养也可以得到土豆的营养,而如果只有土豆或只有地瓜,那我们只能得到一种食物的营养,不够全面。用这样一个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一个ns轨道和3个np轨道进行混杂,得到3个能量相同的sp3杂化轨道,很多学生在会心一笑中理解了杂化轨道的概念。在以氯化钠为例讲解离子键形成时,钠离子和氯离子先靠静电引力相互吸引靠近,随着两者距离越来越近,其原子核和电子间的斥力越来越大,当与引力达到平衡时,达到稳定体系形成了氯化钠,当继续靠近时,斥力大于引力,此时不稳定。可以用刺猬们相互取暖时,不能靠的太近,因为彼此会扎伤,也不能靠的太远达不到互相取暖的目的,这也好比人与人交往时也需要有一点距离,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分寸感和距离感。讲到“离子氛”的概念时,也可以以人是社会人为例,每个人都要相互影响和牵制,不可能独立存在于社会中,只考虑自己只会到处碰壁,通过这些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智教育。

3教学方法多样化

3.1翻转课堂,慕课

翻转课堂,慕课,对分课堂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各有优点,可以根据课堂内容灵活运用一种或者两种甚至三种结合利用,最终达到最佳学习效果。比如讲到无机元素及其化合物部分时,可以单独用对分课堂,也就是教师讲授一次课,课下学生吸收内化,下一次课生生讨论,也可以翻转和对分课堂相结合,比如讲到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部分时,可用翻转课堂代替老师上课讲授然后再用对分模式让学生讨论。学习高锰酸钾滴定分析时,由于已经做过实验,学生学习起来容易很多,可以用PBL教学模式和对分课堂相结合,利用问题导向和学生讨论结合,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最后由老师来总结。

3.2线上线下相结合课上课下相结合

上完每一次课堂教学对学生和教师而言都不是学习或教学活动的结束,学生要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内化,构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完成课后作业。而老师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达到学习目标,学习效果如何,而且要跟踪课下学生的学习进度。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师生可用QQ、微信、MSN等线上方式实时沟通联系,教师可建立无机及分析化学习谈论群还有助教联络群等,让学生及时把课堂上的疑惑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可根据学生课下的学习情况调整布置作业数量、难度等。这不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而是作为完整的教师教学过程的一部分,虽然会增加老师的一些工作量,但对于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利的。线上的学习和线下课堂学习相结合,课下的学习和课上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达到学习效果最优化。

4评价方式多样化,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

现今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如火如荼,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也不应再沿用以前的“一锤定音”只看期末考试成绩的方式,而是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看课堂上是否动脑思考,是否积极参与讨论,看课下是否独立完成作业,完成质量如何,看是否通过学习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有所提高,为此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成绩70%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又包括考勤,作业数量及质量,课堂提问及测验,期中考试成绩等几个方面。大一学生出勤率较高,考勤占20%,作业数量及质量各占15%,课堂提问及测验30%,期中考试成绩占20%,由于期中考试是大一学生的第一次考试,有的学生还不太适应大学化学的学习方法及考核方式,所以不宜占分比重太大,主要起到让学生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考试方法,题型,难度等,了解自己前半学期学习效果,为后半学期的学习起到警醒作用。

5总结

时代在不断发展,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作为化学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从绪论课教学、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培养、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四个方面,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这些讲课技巧在笔者的课程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特意分享出来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婕.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其改革思路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2):79-81.

[2]陶阿丽,曹殿洁,冯学花.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21):78-80.

[3]马允.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4,(42):196-198.

[4]臧双全,王建设,韦永丽,等.大学无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2,27(5):33-35.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7

改革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传统教学方法“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大多数教师还采用枯燥无味的讲授法,较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思维僵化,无法适应多变的临床护理工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护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

1案例教学法

1.1案例启发教学在授课之前布置案例,让学生认真分析并查阅相关资料,比如讲授《外科护理学》“水钠代谢失调”一节内容时,首先给学生一例脱水的临床案例,由学生去判定脱水的类型,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水钠代谢失调有哪几种?各种类型脱水的典型临床表现有何区别?这些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对这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主动的通过自学和查阅课外资料来解决问题[2]。

1.2案例讨论教学在讲授完一个章节的内容后,结合该章节给学生一典型案例,由学生自由展开小组讨论,针对病例的主要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等作出详细的分析,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纠正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做案例分析的关键点。案例讨论有利于学生区分各种临床疾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一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2综合实训和临床见习法

护理学是实践性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综合实训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开放型的多种技能的综合训练。在一批具有国内外先进性的护理教学模型和仪器设备上,学生们借助仿真护理模型进行实体模仿、重复演练,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弥补临床示教病例不足的问题[3]。临床见习的时间可以选择在授课前,去医院见习前先给学生提出有关章节的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预习或是查阅资料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增加了学生预习课程和熟悉教学内容的积极性。如果见习的时间选择在课后,教师可以在临床带教过程中结合临床病例,重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再一次加深学生对相应疾病的临床特征的掌握和熟记。

3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

青年学生朝气蓬勃、积极向上。采用技能操作竞赛教学法,开展多项护理技能操作竞赛,使学生的学习训练得到及时的肯定,极大地鼓励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自信心。

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形式可以既采取传统的综合题型考试,即有选择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问答题等比较侧重记忆性题型;又按照全国护士执业考试要求进行考试,而护士执业考试采用选择题包括A1、A2、A3、A4型题,其中A2、A3、A4型题都属于病例分析题,更侧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比如说每学期的期中考试可采用综合题型,期末考试和学生的毕业考试则采用护士执业考试题型。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综合知识,还能熟悉护士执业考试题型,了解解题方法,甚至了解怎样有效地涂写答题卡以及如何分配考试时间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拉近了护理教学与护士执业考试之间的距离。

期中考试总结范文8

“打铁先要本身硬”,作为教导主任,本身就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佼佼者,这样才能当好“排头兵”、“领头雁”。28年来,我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始终致力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学生的学法指导,始终把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提高成绩置于首要地位。在我的课堂上,知识与能力并存、激情与幽默共生、教法与学法共赢。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2011年化学全县第一,2012年化学中考全县第二。因此获得了永吉县教学提质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学期内我至少做示范课两次,日常的课堂教学对全体教师开放。科学的教学环节,和谐的双边关系,良好的教学技能,深受老师的推崇。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业务素质,才使得教学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加大工作执行力度,突显教学计划实效性

俗话说“高度决定力度,力度决定影响力”,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教导主任,必须严格执行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使教研活动,日常管理有的放矢。本期教导处有效组织月考两次,做到监场,评卷双严格。个体、集体质量分析两夯实。组织学生竞赛3次,注重命题的基础性、新颖性、灵活性、趣味性和多样性。组织教研活动3次。第一周的骨干教师引路课,第二周的特岗教师汇报课,第九周的教师展示课,强化教研活动过程管理,实现布置、落实、总结、评价一条龙。组织集体备课7次,教导处定时间、定科目、定主备人、定备课内容。学科组长组织备课,组织听课,组织评课,做到个体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现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系列化。教学检查是教导主任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期检查书案“明师心语”学生作业,听课记录等各3次。坚持检查的经常性,细致性和客观性。经验告诉我,制定计划容易,执行计划太难;执行计划容易,落实计划太难。经验还告诉我:精细的布置,严格的检查,客观的总结,能使教学计划有效落实。

三、加大欣赏教师力度,突显教学总结实效性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其实,好教师也是夸出来的。对此,教导处充分利用黄榆九年制学校的三类总结,即每周的工作总结,各类活动的总结,期中、期末的总结,大力弘扬教师的正能量,极力扩大教师的闪光点。例如,利用周总结,对废寝忘食、早来晚走、带病工作、取得阶段成绩的教师进行点名表扬。利用教研活动挖掘教师的潜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利用教研活动总结,对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的特岗教师进行表彰,奖励,以增强年青一代的信心,激发年轻一代教师的工作热情。利用学生知识竞赛,为“学习高分”的学生,发奖状,发喜报,扩大正面影响的范围。利用期中、期末工作总结,对全体教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有效的评价机制弘扬正气,打击邪气,形成了良好的教研风气。现在我校的教风正,学风浓,干群关系和谐,师生关系融洽。“明师高徒”工作正向着“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事实证明:教导主任对一线教师要多一点信任,少一点狐疑;多一点尊重,少一点贬低;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指责,让正气和政绩占领教学这块主阵地。

四、加大工作协调力度,突显教学秩序实效性

黄榆九年制学校施行中小一体化管理,在承担中学部8个班教学任务的21人中,有11人跨学部:既在中学部教主科,又在小学部教副科,占任课教师的52%;有10人跨年段,占48%;有13人跨学科,占62%;有6人要承担放学送队任务。这给教导处的工作带来了难度,一是排课表难,二是串课难,如果有的教师请假或参加上级组织的活动,会使课程安排难上加难。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使教师上课不至于出现学部冲突、学科冲突、年级冲突,桌面上总有5种表:(1)任课教师分工表,(2)中学课表,(3)小学课表,(4)作息时间表,(5)送队教师表,安排串课这根神经时刻没有放松过。在日常的工作中,几乎有90%以上的日子在重复同一项工作,那就串课,有串课就需要与小学部教导主任协调;与科任教师协调;与德育处协调。正是因为不断的协调,才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得以持续。

五、加大教学指导力度,突显教学质量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