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提要: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出发,构建反映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结论: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朝着有效、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稳步提升,自然系统在一定幅度的波动下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而社会系统波动下降;随着成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自然系统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协调凸显,制约着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尤其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将成为制约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瓶颈。

关键词: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因子分析

一、引言

当前,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环境保护、资源永续利用前提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承担着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最重要职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体。因此,为了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就是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都市是第二批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建设,成都市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趋于和谐,市民的生态观念逐步树立,生态城市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全市资源环境矛盾仍比较突出,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生活方式还没有普遍形成,部分市民生态意识淡化,适宜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等诸多问题。因此,开展成都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能力综合评价,客观、正确地认识成都城市生态系统状况,探索一条适合成都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政府决策、引导成都建设生态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很多,但以城市为对象研究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较少: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农业、森林、城市等生态系统的运行特征和变化特点;理论背景主要是基于生态学、系统动力学、耗散结构等理论的角度;评价体系主要有牛文元等的可持续发展度(DSD)指标体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杨志峰等研究者的“城市生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等。从已有的研究可以发现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已有的研究成果未能从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对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研究,也鲜见对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情况的研究。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成都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以期丰富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研究的成果及方法。

二、2006~2015年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经济-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考虑指标数据的相关性和可获得性,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7~2016年《成都统计年鉴》、《成都市环境质量报告书》、《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利用SPSS22.0,采用因子分析,计算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提取了3个公因子,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88.04%,表明提取的3个公因子保留了原始变量绝大部分信息。为了更准确地对3个主因子进行命名,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进行旋转,公因子F1反映了城市经济生产力和城市经济活动的总规模,解释为经济因子;公因子F2反映了人口自然增长的程度和趋势以及人口再生产活动中资源利用水平和资源循环水平,解释为社会因子;公因子F3反映了城市居住区的总体环境的质量状况,解释为自然因子。计算2006~2015年成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F(F=53.825×F1+20.161×F2+14.056×F3)。

(三)结果分析。从图1可以看出,成都市经济、社会、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曲线相互交叉,具体表现为:1、从经济系统看:2006~2013年成都经济系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经济系统可持续特征明显,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从2006年的-1.68提升至2013的1.19,随后2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5年为0.79。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成都市经济增长表现为明显的高投入、低产出性,经济效益较低,经济结构协调性较弱,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2006年的1,897.9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007亿元,年均增速19.05%,而同期GDP从2,772.17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0,801.2亿元,年均增速14.26%。2、从社会系统看:成都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下降,社会系统表现出明显的不协调性。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6年的2.1‰上升到2015年的5.43‰,年均增速11.13%。3、从自然系统看:“十一五”期间,成都市自然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到较快提升,从2006年的-1.38提升至2011年的1.2,随后大幅度的下跌至2014年的-1.15,2015年再次回升至0.53。可吸入颗粒年均浓度(PM10)从2006年的122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1年的100微克/立方米,2012年开始,PM10开始上涨,2013年浓度峰值达到141微克/立方米,以后逐年得到控制,2015年浓度为108微克/立方米。此外,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二氧化硫年均浓度等指标均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4、从综合得分看: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得分先升后降,总的趋势表现为上涨,城市生态系统总体朝着有效、和谐、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体来看,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稳步提升阶段。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从2006年的-1.21上升至2013年的0.7,上升幅度明显,经济、社会、自然系统均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经济系统,表现为明显的连续上升趋势,但是随着经济系统的持续良好发展,城市的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的不协调性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二阶段: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断崖下行阶段。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从2013年的0.7下降到2015年的0.06,下降幅度明显,这种断崖式的发展状态,主要归结于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快速进步与经济-社会-自然系统的不协调性之间的矛盾。成都市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特征明显,产业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面临着不少突出的社会、环境问题。成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以资源消耗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2015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0,801.2亿元,同时消耗了669.29万吨钢材、131.05亿千瓦小时发电量、1,423.64万吨水泥。此外,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成都的就业环境也不容乐观,2010年以来,成都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持续上升,2015年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9%,而2014年为2.87%。

三、几点建议

总体上来看,2006年以来,成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大改善,但是社会系统、自然系统的发展不尽如人意。成都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不单单是政府的形象工程,而且是一项两千万市民生产生活的民生工程,更是符合成都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成都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三个子系统的单一可持续发展,更是从全局角度出发的整体可持续性发展,任何子系统可持续性发展的成效都会对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建设的其他方面产生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未来成都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应侧重于以下三大方面:

(一)经济系统生态建设方面:建立健全城市生态系统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条例,规范政府、企业、市民等在城市经济生态化中的行为,通过税收、信贷、收费及投资等政策,引导和干预经济活动朝着城市生态化的发展方向运作,有意识地采用政策手段扶持循环产业、绿色产业的发展,引导城市经济系统更加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系统生态建设方面: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成都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体系、医疗体制、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城乡社会事业;另一方面更要激发市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应通过对生态理念的宣传,深化市民对建设可持续城市生态系统的理解,促使广大市民认识到可持续建设的长期复杂性,进而自觉、积极地参与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建设中。

(三)自然系统生态建设方面:应严格践行成都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布局,构建多规融合的生态功能空间体系,优先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林地建设,维护地区生态安全,以“六库八区”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环城海绵体为重点,强化乡土树种和彩叶开花乔木运用,建设城市森林、景观农田、节点空间和环城绿道,形成“山、水、田、林、园”一体化的大都市生态湖泊绿地系统,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品质。

主要参考文献:

[1]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认知———纪念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20周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5).

[2]杨志峰,隋欣.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05(5)

作者:蒋志华 漆宇 彭强军 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 广安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