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圈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

成渝双圈乡村旅游发展问题和对策

[摘要]乡村旅游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具有全方位的推动作用。本文着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发展,针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统筹规划、多元营销、资源整合、跨界联合、共建共享对策建议,推动成渝地区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景区品牌发展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不仅能给农民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还能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有利于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加快发展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村现代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我国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要地和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质量生活宜居地重任,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赋予了新的内涵。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目标,努力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而整合“圈”中资源,推动“圈”内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无疑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川渝两地紧密携手,以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为核心内容和重要载体,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产业共同发展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在带动“圈”中全域乡村旅游发展方面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投入乏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财力不足,投入到乡村旅游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限,使乡村景区的交通、住宿、医疗、通信等公共设施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特别是乡村旅游产生的生活垃圾、污水、农业废弃物等得不到及时处理,影响了乡村环境。同时,部分乡村景区缺少旅游服务中心、景区标志、泊车场地等,这严重影响了旅游整体质量。

——发展模式固化,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大多数乡村的旅游开发活动仍以粗放型为主,投资盲目,缺乏长远规划,项目雷同,忽略对本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发掘包装,导致旅游产品千篇一律,未能展现当地多样的文化特色,乡村文化体验感差,直接降低了游客对景区旅游价值的感知。同时,由于缺少特定内容的深入挖掘和资源整合,产品特色的开发局限于表面,乡村旅游产业链的纵向发展缺乏深度,导致乡村旅游多数仍以纯粹的观光游为主,仅仅停留在“农家乐”的浅层次开发上,游客的参与感、精神获得感和实际体验感都较差。

——宣传力度小,景区品牌效应不高。高知名度是景区吸引游客的强大驱动力,虽然成渝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旅游十分火爆,但由于缺少优质乡村旅游示范基地的示范带动,多数乡村景区没有独具特色的记忆点,加之宣传力度小,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真正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景区少之又少。如重庆乡村的部分景区,仍然靠着发传单、贴海报等传统方式招徕游客。尽管一些旅游业经营者借助互联网宣传推广,但其网站信息量小而杂乱且信息滞后,并不能在旅游者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无法达到市场宣传的预期效果。

——景区分布零散,资源开发单打独斗。乡村旅游开发应注重地区范围内的统筹规划,根据当地乡村特色资源合理布局景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路线。川渝两地目前在旅游业大的发展方向上思路明确、目标一致,但在具体到县区、乡村区域的旅游线路和区域统筹发展上仍然不够。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程度不一致,许多乡村景区仍处于各自为营、散乱发展中,缺乏通盘整合、串点连线、连线成片的系统管理。

二、对策与建议

——加强科技创新,注重统筹规划。由县区政府相关部门统一合理规划乡村旅游景区,把清洁能源工程作为农村的重要基础设施。联合现今多用于乡村能源发展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多级厌氧技术,科学地分析成渝两地旅游景区资源结构,使景区各个主管部门之间实现整体协调,以达成紧密联系、智能联动的目的。对于清洁能源设施的建设、运行、维护,要通过强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打造成渝地区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高旅游景区影响力并保护性开发旅游资源,科学设计构建景区联络网。通过多级厌氧技术对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农牧废弃物进行有效分解,能源循环利用,设置景区清洁点。

——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乡村环境治理。第一,增加财政对乡村旅游的投资,通过推广相关污染防治技术,统筹规划城市与乡村、景区与景点之间的环境管理,让排污装置切实成为农余废弃物处理的基础设施。第二,改进公共服务的配套设施,例如水电能源、医疗保障、治安维护和网络通信等。同时,在国家新能源发展的大背景下,将多级厌氧装置纳入绿色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中,使乡村景区清洁能源发展智能化。第三,改善农村民宿、旅馆和农家乐等的住宿环境,加强对乡村住宿业的管理,提升服务品质。

——挖掘旅游资源,凸显乡村地域特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乡村旅游要打造能体现巴蜀文化特色,反映各乡村独有风格的旅游产品。将多级厌氧技术一类的清洁技术运用到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废弃农作物和畜禽污物的处理,把产出的沼气能源应用到大棚供暖、农副产品烘干、牧场照明等方面,使旅游产品在兼具地域特色的同时,更具科技特色。同时,各个乡村要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特点,主推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区县有品牌、城镇有特色、乡村有景区”,实行分层化、独特化、标准化发展。在旅游发展已具规模的区县,使相关技术与畜禽养殖、种植业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建立乡村旅游示范村镇为契机,发掘乡村文化的深层内核,在保留原生态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如蔬果采摘园、农业种植园、实地观光园和风情体验园等。

——强化品牌,多元营销。要结合各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重点打造巴蜀古镇、山水之都、革命圣地、康养基地等旅游名片。将乡村自然风光、生产实践活动、特色动植物等融合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增加游客体验感,提高游客参与度。在此基础上,要大力宣传推广,拓宽多元营销渠道,结合线上和线下宣传方式,建立多元营销体系。可借助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等做好旅游活动的宣传和乡村风貌的展现,也可以自建网络平台宣传营销。同时,要通过举办旅游文化节、展销会、推广会,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联合发展,共建共享。巴蜀千载情,川渝一家亲。成渝地区山水相连、历史同脉、文化同源、人文相通,文旅资源交融一体、区域内百姓往来频繁,长期以来互为文化发扬地、旅游集散地和重要客源地。成渝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必须依托乡村振兴政策,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共同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政府部门要携手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注重科技创新,搭建合作平台;景区、旅行社、酒店、文创企业等文旅业界要围绕品牌联播、市场营销、产品互推和游客导流、品牌打造、景区建设等领域开展多形式合作,深化市场互联、实现广告互宣、共创品牌节会、推动线路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共同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同时,要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推动“圈”中乡村旅游交通、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共建共享;要在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齐抓共管,共同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乡村旅游合作共赢局面,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宏伟目标。

作者:张书维 秦荣廷 单位:重庆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