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性金融背景下农业保险探究

普惠性金融背景下农业保险探究

摘要:农业产业具有基础性以及支柱性的作用,同时也是弱质性产业,产业风险也极高。客观上就要求政府和社会为分散农业风险、转移农业危害作出更多支持。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农业风险补偿机制,能够有效转移农业风险,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本文着重分析了农业保险的作用,以及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并提出普惠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普惠性金融;农业保险;风险管理

1前言

1.1研究综述

农业是人们生存之本,又与其他产业关联度较高(曾令秋,2008)。党的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村农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要求必须加强风险管理,创新农业保险是一项重要举措。金融对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艾巧艳,2016)。金融服务能力和信贷支持力度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杨婉婷,2017)。然而,农业本身的脆弱性(刘红耀,2015),以及产业投资周期长、风险高的特征使其不能单靠市场支持,亟需外部力量介入指导(申蕙,2017)。建立新型金融服务体系,有助于让广大农村实现普惠金融(王占峰,2014)。协调处理好利益相关者关系,是保证农业保险发展的关键环节(徐黎明,2016)。其中,政府推动发展农业保险是一种重要途径。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性的支农惠农的重要措施(罗立,2016)。农业保险能为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遭受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王威,2014)。投保补偿对其他非农业部门也可形成乘数效应,促进国民收入再分配,增加社会福利(程丽媛,2016)。此外,农业保险既能稳定农业生产(王保玲等,2017),还能稳定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温鸿飞,2016)。但目前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缺位、政策扶持与市场营销不到位,造成了供给不足的现状(姜芳,2012)。再保险机制与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仍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数量和质量(冷晨昕,祝仲坤,2017)。综上所述,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不可动摇,金融支持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农业自身的脆弱性使得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保险的发展是风险管理的重要举措。

1.2农业保险的作用

(1)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加强农业风险管理。我国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经常性的带来较严重的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也具有种类多、季节性强的特点,地区之间的差异化较为明显,造成的损失也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农业具有的弱质性,表现出了对于自然的高度依赖性。普惠性农业保险能够有效的将这种风险转移,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2)使得农民的农业收入趋于稳定。农民收入的增长与趋稳是“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的核心,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均需要农业保险参与其中,降低其收入的不确定性,稳定农户收入并促进农业与农户的增产增收。

(3)提高农户的信贷能力与经济能力。农业产业是弱势产业,具有风险较高,所以商业银行的农业贷款也比其他贷款会有更高的风险。农业保险能够弥补这些问题,有效转移部分风险,促使农民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其信贷意愿也进一步提高,促使商业银行加大涉农信贷规模,农业保险在其中相当于充当了“抵押物”的作用,提高农户的信贷地位与经济地位。

(4)减轻政府救灾资金压力。农业产业涉及的部门众多,农业灾害一旦发生,政府的救灾资金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农业保险在灾后进行补偿,可以一定程度上减缓政府的救灾压力,使得灾后救灾与重建加快,切实保护农户的利益。

2农业保险的现状分析

2.1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局限性

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依然是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导、政府进行农业保险补贴的经营模式。保险公司就可能会为了追逐经营利润最大化,没有真正让农业得到相应的风险保障。同时,政府主导的经营模式会使得政府过度参与农业保险市场降低市场运行效率降低。目前,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也亟待完善,对于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部分权责利区分不够明显,也缺乏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地方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也缺乏有效的约束。

2.2农业保险的“供需矛盾”的情况凸显

小微经营的传统农户具有经营规模较小、投入的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较少的特点,所以对比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他们的风险也较小。传统农户对于风险保障的意识较差,购买相应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也会较低。新型农业的经营主体具有更强的风险意识,农业保险的需求较大。但是现有保险往往只针对明确存在的农业物质成本,而对于人工等成本考虑不足,部分灾害损失也未纳入保障的范围。没有考虑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运输、储存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风险,使得不能实现其多维度的风险管理,缺少风险的分散方式。农业保险也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点,农户在购买农业保险过程中有正外部性,使得农户的个人获益低于社会效益,从而面临社会最优化需求不足,体现出了政府在其中引导的重要性,进而说明由政府引导的普惠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重要意义。

2.3农业保险巨灾风险保障不完善

农业保险存在最大的风险是自然风险,很难人为控制,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危害面较广以及较难预测,风险也高于普通的财产保险。保险公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对于巨灾农业保险不愿意全方位的承保。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灾害发生情况不同、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也差距较大,所承保的风险具有受灾面广、破坏烈度大的特点,集中区域内农户的风险呈现高度密集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很难做到分散,无法构建整体性协调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2.4农业宣传服务欠佳,农户知情程度低

在实际的农业保险推广过程中,农户可能会存在着风险意识上的欠缺,使得自己主动购买的意愿不强烈,在政府的引导购买的过程中也较为被动。自然灾害的小概率性与突发性,也会使得部分农户存在着侥幸心理。部分保险公司受制于经营效率和灾害发生地的偏远性,在灾害发生时未能及时地现场勘察定损,引发理赔过程中的纠纷。传统农户多属于弱势群体,纠纷处理并不占据优势,这又会降低农户对于农业保险的参保积极性。

3普惠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建议

3.1构建农户、保险公司和政府的利益共同体

由保险公司对农户的风险进行系统的评估,并确定风险等级。再由风险等级和被保险资产的资产规模确定保费的多少,这种差异化保单有利于维护农户的利益,尤其是减轻中小农户的负担。政府对农业保险进行一定程度补贴,实现利润增长与社会责任双目标,减轻农户的保费压力与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经营压力。保险公司再将受到的保费和政府的补贴款项集中起来,利用“险资入市”的政策成立相关的农业保险基金,进行专业理财投资,获取更多的时间价值收益,达到进一步减少农户投保保费数额和政府补贴款额度。在巨灾发生时,保险公司从农业保险基金中抽调资金以及政府救灾援助共同组成对农户的灾后补偿,有效地对农户进行风险保障。同时将构建起监督管理机制,农户将起到公众监督的作用,政府有关方面尽到监管的职责,使得保险公司对资金筹集与运用能够形成良好的规范。

3.2资产证券化引入农业产业生产模式中

资产证券化是以标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为依托,发行依靠现金流所带来的收益并具有资产性质的证券。农业保险保费收入时期与自然灾害发生时赔付的时期往往不一致,存在着一定的资本管理风险,不利于保险公司稳定发展。而通过将以保费收入为基础现金流的资产证券化能够使得保险公司一次性获得一笔融资,有利于解决这种时间错配的问题,能够有效提高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资产证券化能够促使保险公司的流动性增强,扩大保险公司的风险边界并优化资产管理业务。农业保险资产证券化中应当进行专业的评估,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与人员,针对性地对标的资产未来现金流以及内在价值进行评估,同时也应当对项目风险性进行评估,形成对整个资产证券化项目的信息完善掌握。

参考文献

[1]曾令秋.农业基础地位唯一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

[2]艾巧艳.金融支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以陕西省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杨婉婷.支持现代农业:金融机构怎么做[N].金融时报,2017-04-20.

[4]刘红耀.浅析农业脆弱性及其影响因素和评价体系[J].现代农村科技,2015(23).

[5]申蕙.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贵州茶产业为例[D].昆明理工大学,2017.

[6]王占峰.金融创新: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攻坚力量[J].中国银行业,2014(11).

[7]徐黎明.中国农业保险的政府行为、利益巧弈及制度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8]罗立.政府参与、农户风险感知与农业保险购买意愿——基于农户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

[9]王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保险立法的重要性[J].宁夏农林科技,2014(9).

[10]程丽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效应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6.

[11]王保玲,孙健,江崇光.我国引入农业收入保险的经济效应研究[J].保险研究,2017(3).

[12]温鸿飞.关于农业保险影响农业经济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6.

[13]姜芳.中国农业保险需求和供给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2.

作者:李金钟 张雯嘉 周浩楠 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