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论文范例6篇

普惠金融论文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1

关键词:金融结构;普惠金融;金融实践

一、引言

金融就是价值的流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其交易频繁程度反映着经济的繁荣程度。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国际金融体系失衡的问题。和国际情况一样,国内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失衡,“二元”结构使得贫富差距加大,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区域金融沙漠化。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金融的发展滞后,同时金融发展的滞后又使得地方发展缺乏充裕的资金的支持,限制了其缩小发展差距,二者形成正反馈效应,恶化形势,形成恶性循环。随着G20的召开,立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普惠金融再次被提上议程,本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系统地分析普惠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剖析了普惠金融产生的背景,接着阐述了普惠金融的概念,然后概括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意义,最后揭示了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对策。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中处于不可动摇的优势地位,掌握着世界上主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组织的权利。特别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霸主地位的美元,这种地位给美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带来巨大的优势。美国既可以通过加印美元使美元贬值变相减轻举债压力、刺激出口,又可以通过增加流通中的美元来弥补财政赤字,转嫁通货膨胀的风险。借此,美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可以轻易地从全球范围内吸取资金、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在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很小,很难获得大量外界金融支持,在加上本国内的金融体系本来就不完善,阻碍其发展建设。

2.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

企业资金来源包括所有者权益和负债。在大型企业中,由于初始资本的庞大和企业自身累积盈余,所有者权益中的资金一般就比中小企业多得多。另外,在负债方面,企业融资的渠道更为广泛,既可以像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又有上市和证券融资渠道,同时还有国家地区政策上的支持。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商业银行为了风险规避对其的贷款审核严格得多,中小企业无法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再加上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较低,无法获得大量金融支持。原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一直不够,近年来鼓励创业、创新,才开始有了一些政策倾斜。

3.城市和农村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进行了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革,逐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金融体系。而农村依旧进行中传统的农业生产,生产结构单一,更不用说完善的金融体系了。在这个过程中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这种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城乡之间的金融关系也是二元结构的。首先,金融市场方面,农村的金融市场由国有银行和信用社为主,交易规模较小,对借贷的限制性较高,正处于金融需求旺盛时期却不能满足供给。而城市以及形成了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拥有充裕的资金支持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国家金融制度也无法弥补城乡金融割裂的现状。城市金融的发展犹如滚雪球效应,发展越来越好,而由于资金的趋利性,农村金融的差距被放大。同理,大城市的金融发展也比中小城市的发展好,东部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比西部落后地区发展好。

二、普惠金融的概念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一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国际上通常称为包容性金融。这一概念是联合国于2005年“小额信贷年”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推动了普惠金融联盟(Alliance for Financial Inclusion,AFI)的成立。在2009年12月G20成立了普惠金融专家组,加强全球合作积极发展普惠金融等,在2010年6月通过了“创新性普惠金融的九项原则”。

而在我国,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发展普惠金融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在2016年9月于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中,讨论了三个关于普惠金融发展实践的文件,被列为重要议题之一。

普惠金融,是指能适当地、有效地、全方位地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特别是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农民、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支持与帮助,改善经济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服务对象上,多为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弱势人群提供针对;在服务产品上,除了基础的支付结算、储蓄等金融服务外,提供合理的贷款、风险管理工具等产品;在服务特征上,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为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服务。

三、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从理论和时间方面来讲,发展普惠金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1.理论意义

传统的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能自动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政策、信息不对称、二元结构等问题,使得市场不能完全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作用。发达国家、地区和富人往往处于金融市场的中心,拥有优势地位,更利于运用资金资源,攫取利益,使得贫富差距不断加大,金融市场失衡。普惠金融理论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传统金融学的理论体系,为金融市场的平衡发展提供平理论支持。

2.实践意义

(1)有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金融资源的失衡问题严重,弱势群体能享受到的融资不易、成本较高的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仅加重了弱势群体的融资负担,也制约了区域均衡发展。普惠金融立足于使各阶层、各地区能共享金融服务,满足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2)有利于完善金融体系

在金融危机、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中暴露出了现代金融体系还是有待完善,金融市场发育不完全。普惠金融有利于弥补金融沙漠化,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分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现代金融体系。

(3)有利于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

二元结构使得金融发展两极分化,会形成断层,特别是基层不稳定,不利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而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底层建设解决这一问题,从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将金融服务惠及全民,促进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理论的创新实践。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均衡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普惠金融,使得公民都拥有这种发展权利,有利于脱贫致富,缩小贫富差距。而对小微企业的扶持,有利于促进经济多层次发展,增加就业机会。这将有利于调动社会的金融资本和人力资本,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普惠金融发展实践

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的时间较晚,但是由于普惠金融切合我国金融发展的需要,在面对小微企业扶持、城乡一体化、西部开发战略的巨大金融产品、服务需求的背景下,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迅速。从2013年被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方案以来,迎来了巨大的发展。

1.普惠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普惠金融的法律体系,缺少对普惠金融的规范。就以民间借贷为例,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是还是存在很多法律上的争议。还有近年来火热的P2P,也还没有建立法律体系,规范其发展。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

(2)征信体系有待健全

在征信体系方面,从信用信息搜集范围来看,不管是金融体系趋于成熟的城市,还是相对较落后的农村地区,金融信用信息已经全面覆盖到每个人。但是就信用信息丰裕度来说,征信体系以银行间的信用信息为主,较为单一,不能完整描述个人的信用特征、准确划分信用等级。

2.金融机构体系覆盖密集

以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主,股份制商业银行为辅的银行金融机构已经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密集覆盖,发挥各自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建设农村金融网点,对农民提供金融服务。

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的转型发展外,民间金融机构也积极成立了小额贷款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等新型金融机构,吸收社会闲置资金,完善了金融机构体系。

3.普惠金融认识薄弱

普惠金融是一个新兴概念,虽然现在已经在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人们对于普惠金融的认识不够充分。原本在普惠金融就是针对于难以获得资金支持的弱势群体的,但是这部分人往往不具备专业的金融基础知识,更不要提对普惠金融的认识了,因此,普惠金融在推广中还是具有难度。

4.普惠金融仍存在风险

虽然普惠金融力图促进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缩小发展差距,但是普惠今天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当前普惠金融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扩大,使得低收入人群过度负债。

五、普惠金融发展对策

本文认为,普惠金融发展对策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金融基础设施方面、丰富支付清算体系、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1.金融基础设施方面

(1)完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

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规划进一步指出需加快建立发展普惠金融基本制度,确立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法律规范,健全普惠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逐步制定和完善普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形成系统性的法律框架,明确普惠金融服务供给、需求主体的权利义务。

(2)健全征信体系

从信用信息收集深度来看,不仅是基本的银行信用信息,而且有互联网、单位等多渠道的信息,有利于对个人建立全面深入的信用档案。扩充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降低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征信成本。

2.丰富支付清算体系

首先要完善传统的支付清算手段,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丰富支付手段。互联网的发展已经迎来了移动互联时代,移动支付手段方便、快捷,使得在原有的线下或者计算机客户端的基础上,对支付清算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支付目前已经成为了最具潜力的支付清算手段,再加上其便捷、成本低的特点,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助力。

3.加强普惠金融教育和风险提示

加大对普惠金融的宣传力度,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等渠道,充分普及普惠金融基本知识。特别是针对农民、贫困人口等人群中文化水平不高的人,通过进线上宣传与深入农村、社区等实地讲解等方式进行专项教育,确保普惠金融政策的传达,帮助其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重点加强对惠及人群的风险提示,引导金融消费者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和金融产品风险特征理性投资与消费,在遇到金融案件时要依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银娥,孙琼,徐文S.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分布动态与空间趋同研究[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06:72-81.

[2]张晓燕.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财会月刊,2016,17:94-97.

[3]董昀,李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于文献的探究[J].金融评论,2014,05:16-40+123.

[4]潘美丽.普惠金融视角下的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5:64-65.

[5]周孟亮,王琛.普惠金融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目标重构[J].农村经济,2014,10:54-59.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2

摘 要 本文在对以往对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研究进行了总结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出了目前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普惠金融的背离之处,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

一、文献综述及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

郑联盛定义,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二)普惠金融

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定义,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虽然普惠金融将传统的金融服务向社会下延,但“普惠”与“救济”、“扶贫”有着本质区别。首先,普惠金融本质上还是金融,这意味着所开发出来的金融产品依然是对信用风险的定价,各金融机构在开展相关业务时需要评估和控制好自身的风险,这样做也可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次,普惠金融的发展依然是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运行的框架下进行的,也不会违背资本的趋利性和理性人假设。在“金融”走向“普惠金融”的过程中,互联网等技术发展带来的正外部性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

目前关于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较少。王海军、王念、戴冠等认为互联网金融实现了对金融中介理论的突破,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被用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促进民间金融的阳光化、规范化,用来提高金融普惠性。丁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存在的内在耦合性,同时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目标偏移、投资者的投资歧视、高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等现实情况上与普惠金融存在背离。连耀山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分析了传统金融机构如何顺应互联网趋势,创新产品和服务,发展普惠金融。

二、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

互联网金融对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没有铺设成本,可以弥补传统金融机构在物理网点上的不足

有利于构建全覆盖的普惠金融体系,惠及偏远农村地区。上海财经大学于2015年发起的“千村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金融的宏观渗透度不高,被调查农村地区人均ATM机和POS机数量之和仅为0.0016,且硬件的投入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甘肃等省被调查村庄中甚至没有ATM或POS机。而在互联网金融方面,东西部的差距相对较小。这表明随着我国农村信息通讯设施的建设的发展,利用成本相对较低的互联网金融手段为偏远农村地区提供服务、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存在可能。

(二)通过各种产品创新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获得度,降低了融资成本

在这方面既有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服务,也有传统金融企业的产品创新,是对传统信贷体系的有益补充。如首批民营银行之一的浙江网商银行,采用互联网银行的模式,通过网商贷、旺农贷等产品,为小微企业、农民和创业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资金获得渠道。截至2016年2月底,已有超过80万家小微企业在网商银行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累计为用户提供信贷资金超过450亿元。而在传统金融机构方面,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与购物网站“1号店”合作,创建了“1金融”平台,在线上为供应商提供短期贷款,将“电商小微贷”纳入自身业务。

(三)各类新型理财产品为普通居民提供了理财渠道

传统的理财产品有一定的理财门槛,而线上理财的可得性高、交易手续便捷。互联网金融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了目标用户的下沉,使得原本被传统金融机构忽略的低净值人群和普通大众也被纳入金融服务覆盖的客户群体。

三、问题及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本身交易过程设计不完善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大多数流程和步骤都在虚拟网络上进行,更容易造成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加剧了交易风险。例如有不少不法分子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申请贷款的案例。针对此问题,需要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身改进交易设计、加强审核,对网上贷款申请采取视频或面签形式,确定贷款人的真实身份。又比如对偿还能力弱的人群例如大学生发放贷款后出现逾期偿还甚至坏账的问题,需要对贷款人的信用和偿还能力进行评估和审核,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另外,可以发挥大数据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评估,各从业机构依法实现信用信息的共享。除了央行的征信系统以外,许多机构都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了自己的客户信用信息系统,对客户的资信情况进行评级。比如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从客户的行为偏好、履约能力等维度对客户进行评分,作为设置限额的依据。

(二)法律法规不完善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其创新的步伐走在了法律法规制定的前面。许多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稍有不慎就可能会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的高压线。例如众筹融资方面,2014年底中国证券业协会了《私募股权众筹管理办法(试行)》,但正式版本还未出台,相关的规章制度仍需完善。完善法律法规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一方面法律定位和业务边界的明确可以促进相关机构的大胆创新,进一步助力普惠金融建设。

(三)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S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海量的个人的身份信息和位置、交易数据大量储存在网络后端的数据库中,个人的基本信息、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大量关联。此类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用于电信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另外,无孔不入的病毒及木马也对用户个人下手,在个人终端上窃取信息。腾讯安全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手机支付类病毒包新增475803个,感染用户数达到4058.6万人次。手机一旦安装支付类病毒,就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漏、窃取短信验证码,导致资金被盗。互联网企业不仅要加强对用户信息的加密,提高安全保障水平,还需要加强内部控制,防止内部人员违规操作。用户要增强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学习信息安全保护知识,提高自身防范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联盛.中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本质与风险”[J].国际经济评论,2014(05).

[2] 王海军,王念,戴冠.“‘普惠’金融背景的互联网金融――理论结构与政策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4).

[3] 丁杰.互联网金融与普惠金融的理论及现实悖论[J].财经科学,2015(06).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3

【关键词】普惠金融,小额信贷,财务可持续,社会绩效

1、引言

普惠金融,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e”,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含义包括:每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机会的权利;其次,为让每个人获得金融服务机会,就要在金融体系进行创新,包括制度创新、机构创新和产品创新。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到的低端客户甚至是贫困人口――而非大企业和富人――提供金融服务。

联合国在2006年出版的《建设普惠金融体系》(Building Inclusive Financial Sectors for Development)蓝皮书中指出,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在健全的政策、法律和监管框架下,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应有一整套的金融机构体系,共同为所有层面的人口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自此,普惠金融体系在我国正式被提到了官方层面。

从普惠金融体系的诞生背景和发展情况来看,它与小额信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社会力量,小额信贷不是一种小规模的、边缘的非正规活动,而是普惠金融理念实践的有效途经,是对抗贫困的有力工具,是建立普惠金融体系的重点与核心。因此可以认为普惠金融是对小额信贷理论更高层面的提炼与升华。

小额信贷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衍生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小额贷款公司,成为微型金融机构(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在我国的特色产物。自2005年底颁布农村金融“新政”,包括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后,央行确定在山西、四川、贵州、内蒙古、陕西5省区开展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工作;从2007年开始,小额贷款公司的审批权被下放给各省市金融办,截至2015年3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8922家,实收资本8392亿元,从业人员数113118人,贷款余额9454亿元。

2.小额信贷机构绩效评价的特殊之处

普惠金融是面向社会所有群体的、具有商业可持续性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否具有较好的商业可持续性,是决定金融更好地面向社会各阶层提供针对的关键,而商业可持续性是在成本可承受的基础上提供基本金融服务。因此,对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尤为重要。

Hulme(2000)对其最初的定义为,小额信贷的绩效就是贷款人在有小额信贷机构干预和没有小额信贷机构干预两者结果的差别。小额信贷带来的贷款人的改变,就是小额信贷的绩效。

Zeller和Meyer(2000)随后提出了著名的小额贷款机构绩效评价“三角框架”,其要素包括:财务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覆盖面(outreach)和福利影响(impact)。Zeller和Meyer认为小额信贷作为一种特殊的金融产业,其绩效应具有双重标准,即社会绩效和本身的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小额信贷的客户覆盖面;二是小额信贷项目带来的社会福利影响,包括与减贫有关的方面及其他方面如教育、女性权利地位提高等。财务绩效主要指小额信贷公司财务上的可持续性,也即盈利性,小额信贷公司在长期内营业收入能否覆盖操作成本与财务成本(见表1)。小额信贷绩效的双重标准尽管长期内存在协调一致的可能性,但短期内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确有冲突与权衡。所以对小额信贷的绩效评价一直是个备受关注和模糊的问题。

由于覆盖面与财务绩效的信息容易从小额信贷的运行报告中获取,而福利影响在评价时需要专门调查及特别的评估方法,因此,绩效研究被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领域,一是覆盖面与财务绩效的评估研究,二是福利影响的评估研究。由于覆盖面也部分代表了社会绩效,因此前者可被认为是一种微型金融总体绩效的简易版研究。

3.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对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理论研究方面中,Yaron通过考察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机构,提出了评价小额信贷机构的体系――兼顾机构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财务的可持续性。在Yaron效益评价体系中,覆盖面以贷款的深度和广度来衡量,其中广度是指有多少穷人接受小额信贷服务,深度是指接受服务客户的贫困程度,具体包括三大指标:市场渗透,主要用储蓄和贷款账户的数量和年增长率、贷款余额和存款额及其年增长率来衡量;相对收入水平,由平均贷款额和贷款额度的范围来衡量;服务质量,这是一个混合的指标,主要由客户的交易费用定量衡量、服务的灵活性和持久性定性衡量。见图1。

如果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机会成本小于补贴净值和权益资本收益,那么这个机构的财务就是可持续性的。就当前来看,小额信贷机构满足财务可持续性并非易事,绝大部分机构是依赖政府补贴得以维系。为了确定小额信贷机构是否具有财务可持续性,Yaron模拟出补贴依赖指数(Subsidy Dependent Index,SDI)来衡量小额信贷机构的独立性及可持续性。SDI是主要是指对于一个指定的年份并且权益资本进行贷款所获得的利益大于等于不是特许的借款成本,补贴减少的量与赚回这份补贴所增加的贷款量的平均利率的比率。具体而言,Yaron的模型中补贴依赖指数是小额信贷机构所收到的补贴与其为目标人群提供贷款所获收入二者之比,用公式表述为:

参考文献:

[1]联合国. 建设普惠金融体系[M]. 2006

[2]ZELLER M,MEYER R. The triangle of microfinance: financial sustainability,outreach and impact[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2

[3]Yaron, Jacob, McDonald P. Benjamin, Jr., and Gerda L. Piprek. 1997. Rural Finance; Issues, Design, and Best Practices.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ies and Monographs Series 14.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4]何广文,李莉莉.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运行机制及其绩效评价[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 北京: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6]杜晓山,刘文璞,张保民,等.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汪轶.《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8]杜晓山,孙同权,张群.公益性及商业性小额信贷社会绩效管理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5):42-47.

[9]周孟亮. 我国小额信贷社会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2):53-58.

[10]Abdul Qayyum; Munir Ahmad. Efficiency and Sustainability of Micro Finance Institutions in South Asia [MPRA paper 11674] , 2006.

[11]Begona Gutierrez Nieto,Carlos Serranno Cinca,Cecilio Mar Molinero.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and Efficiency[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7,(35):131-142.

[12]Niels Hermes, Robert Lensink. Outreach and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J].World Development, 2011,39(6):938-948.

[14]Mahinda Wijesiri、Laura Vigano Michele Meoli, Efficiency of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 in Sri Lanka: a two Cstage double bootstrap DEA approach, Economic Modelling, 47(2015)74-83.

[16]张雪芳.大冶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绩效研究[J].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4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发展战略

“包容性增长”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热门话题,其概念与发展内涵在不断走向完善,然而目前学术研究领域并未得出包容性增长的统一定义。而本次研究则将切入点放在包容性增长当中的增长方式上,即经济以何种方式增长会直接影响到分配问题和公平问题,真正去为社会公平提供发展条件。

一、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概念

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由亚洲开发银行在2007年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寻求的是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相对立,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1]。

这个概念来源于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是联合国系统率先在宣传2005小额信贷年时广泛运用的词汇。其基本含义是:能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目前的金融体系并没有为社会所有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联合国希望通过小额信贷(或微型金融)的发展,促进这样的金融体系的建立[2]。

二、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内在联系

从包容性增长与普惠金融的概念上来看,其中包容性增长仅仅是一种理念,而普惠金融则具有较强的可执行性。而二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联系需要去进一步分析,从这两个方面的英文名来看,“inclusive”即包容性则已经展现出这两者的内在联系。其中包容性增长表现的是一种基于群体角度的分析,将“边缘人群”纳入到经济体系当中,保证群众得以享受平等待遇,去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而普惠金融则是将被金融排斥在外的群体纳入到金融体系当中,使得这一类人群可以获得合适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改革进程。可以看出,包容性增长背景下发展普惠金融,显然将这种包容性的内涵无限放大,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领域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3]。

三、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遵循的基本原则

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需要遵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协调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经济金融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政府引导

从整个金融市场环境中分析可以发现,金融机构的存在会出现覆盖不足甚至服务空白的状况,部分群体特别是贫困人群以及小微企业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这种相对复杂的局面存在,导致普惠金融的发展相较于其他经济领域更容易出现“失灵”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政府自身应该充分发挥出应有的引导作用,去全面改善市场失灵问题的产生。而这种引导表现在多个层面,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均衡布局、组织协调、政策扶持等多个方面,如果进一步从宏观层面上来看,政府很有必要在普惠金融的开展当中融入自身对于经济发展的意图,确保政策能够与普惠金融以及包容性增长相协调,这才是政府的主要任务。

(二)市场主导

政府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市场主导依旧不容忽视。市场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显著,而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则是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从最早期普惠金融的发展,由政府和慈善组织补助的“扶贫”性普惠金融实践的失败,到商业化、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模式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到目前的适应整个市场需求创新新型的普惠金融模式,这一整个发展历程已经看到普惠金融在市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同样,普惠金融的影响深远,利益相关者众多,只有在市场主导的条件下,才能够全面展现出普惠金融的价值目标,让多群体在其中受益,这一点与包容性增长理念本身具有较高契合度。

四、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体系构建

在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基本原则下,构建包容性增长背景下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体系,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金融指标体系建设

金融指标体系建设时普惠金融发展战略体系建设的前提条件,在这一过程能够获取定量的指标内容,从而去全面认知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金融数据指标体系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入手:其一,金融可得性类指标,侧重点主要集中在金融服务供给侧层面。指标具体包括金融硬件数量、各类金融服务覆盖率、金融服务附加的显性、隐性成本指标;其二,金融服务利用情况类指标。具体包括金融服务偏好、持续程度、金融服务使用情况等等;其三,金融服务质量类指标,侧重服务质量的检验以及消费者的满意程度。这些可量化指标为金融指标体系建设提供参照依据。

(二)征信体系建设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普惠金融的开展当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受到一些主观因素的限制,一些贫困人群与小微型企业在参与到普惠金融服务当中无法提供准确的政信信息,缺乏证明性文件。即便是金融机构也无法凭借自身的能力去进行政信信息的搜集与规模化整理。在中国银行的主导下,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针对个人与企业的政信体系。但在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中,整体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建设,提高政信体系的覆盖范围与覆盖面,可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提供的信息便捷性,尝试去构建全新的征信体系,为支撑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条件。

(三)支付体系建设

支付w系建设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功能,在建设过程中也需要逐步完善支付体系。究其原因,支付结算体系能够从整体上去降低交易成本的产生,为交易效率与交易安全性奠定坚实基础。在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的构建中,支付体系的建设侧重点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其一就是进一步推广传统支付结算方式;其二就是积极创新全新的支付方式,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便捷性支付条件。

(四)机构体系建设

普惠金融发展战略走向成熟,依托于多机构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普惠金融发展较快的国家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发展这些普惠金融机构都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形态,兼具包容性特征。因此,在包容性增长背景下建立我国普惠机构体系,则需要参照普惠金融发展高水平国家的经验。将传统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融入其中,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广泛覆盖的机构体系,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奠定基础。

(五)监督体系建设

金融服务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通常金融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服务提供者会提出多方面要求,具备包括资本金、消费者保护、风险控制、信息系统、合规流程、利率限制、资本准入等等方面,从而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的健全提供保障。在本次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方面,监督体系的建立十分必要,能够全面检验普惠金融所提供服务质量,真正展现出金融体系的包容性,实现包容性增长。

(六)金融教育体系建设

金融教育体系建设所能够发挥的是一种辅助功能,通过金融教育可以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金融技能水平以及金融理念水平,特别是在包容性中心当中的“边缘人群”的金融能力,从而让这一群体在金融活动当中快速的成长起来,充分了自身所具备的经济金融权益,最终在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受益。金融教育体系本身就具有普惠性,这一点与普惠金融所倡导的理念不谋而合。金融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遵循相应的步骤:首先,结合社会群体实际情况做好调研工作,了解金融知识需求情况;其次,确定金融教育的具体目标;最后,对金融教育的效果进行跟踪安排。

五、结论

综上所述,包容性增长的大背景下普惠金融体系构建显得十分必要。作为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措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基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下,通过金融指标体系建设、征信体系建设、支付体系建设、机构w系建设、监督体系建设以及金融教育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构建一个普惠金融的全面发展战略体系。

参考文献:

[1]贝多广,张锐.包容性增长背景下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7(02):5-12.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5

【Abstract】 This article takes Hu county Xi 'an city Shanx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studies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 in the process of agricultural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result shows the main problems are disequilibrium and imperfect of inclusive financial service, imperfect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system, bad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etc., all these problems are need to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Hu county Shanxi province and other related studi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udy of inclusive financial micro-finance , and gives som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ial in China.

【关键词】农业经济;普惠金融;小额信贷

【Keywords】agricultural economy;inclusive finance;micro-finance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079-02

1 引言

普惠金融一~出自英文“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始用于联合国2005年宣传小额信贷年,后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大力推行。2006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焦谨璞副局长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小额信贷论坛上,正式使用了这个概念。着眼于当前金融制度创新发展,在对西安市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主体业务即农村信贷(以户县为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的过程中,以小农户信贷发展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并加以借鉴,纵观我国普惠金融总体发展态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

2 普惠金融小额贷款发展现状

关于农村金融创新谈论最多的是农村小额信货,其在我国已经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走在我国农村金融的前沿,是我国研究农村金融创新的突破口。我国在最先引入小额信贷这一概念时,将之定义为向低收入者即贫苦人群提供存贷款服务的金融活动。

2.1 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发展状况

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众多,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是服务农村的骨干力量,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等都被要求设立针对小微企业的服务部门,同时也被鼓励在县级以下区域设立各类分支机构。经过十多年改革探索,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业务的1/3和近七成,金融支持“三农”的主力军作用得到持续发挥,在改善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竞争不充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 小额贷款需求来源及用途状况

现实情况中,由于存在成本高、效率低、风险大等难题,小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小农户是受金融排斥最严重的群体。由于其信贷需求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得到满足,使其大多(70%)通过民间借贷形式获得资金。[2]

2.3 解决目前小额信贷问题的国家相关政策现状

国家为了加强对小额信贷市场的监管,关于开展小额信贷公司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暂行管理办法也相继出台,如刚颁布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民信贷的政策,旨在强化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三农”贷款投放持续增长。对涉农业务较多的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对其的差别化考核办法,落实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使行走在政策和法律之外的民间借款逐渐走出“灰色地带”,从而增强对农村地区乃至城镇低收入群体的金融扶持力度。

3 普惠金融小额信贷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结合实地走访以及国内有关农户小额信贷制约现象分析,总结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下所示。①结构体系缺陷;②服务设置缺陷;③征信、评价体系缺陷;④农民主观意识缺陷。

4 陕西省西安市普惠金融案例分析

陕西省户县为本省区试点,2006年9月18日,西安市大洋汇鑫小额贷款公司、西安市信昌小额贷款公司成立,之后还出现了包括西安市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等在内的一批小额信贷公司。

4.1 西安市普惠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4.1.1 公司基本情况

西安市户县普惠金融小额信贷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9年,由合伙人共同入股。成立之初,投入资金4500万人民币。公司负责人主要由西安市户县本地人组成,便于公司更好地运营。公司自成立以来,经营状况良好,每年达到或者超过预期收入,公司连续五年被授予“支农惠农最佳奖”,且在2016年获得户县人民政府五万元奖励,在群众当中留下了较好的口碑。

4.1.2 公司贷款运作

①公司贷款金额。②利率。公司贷款利率在央行利率基准点以上的0.9~4倍,近几年公司贷款利率通常在3倍左右。③偿还贷款期限。贷款偿还期一般为一年,如遇特殊情况可延长。④贷款发放效率。贷款人贷款申请审核通过后,公司会调查并实施贷款发放,并在两个工作日内完成,方案效率高。⑤贷款还款方式。贷款还款以银行卡转账为主。

4.1.3 公司普惠经营状况及优点

公司通过向农民为主的个体户及微小型企业发放贷款,使农民贷款更加快捷、方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除了支持个体户发展,公司还向出国打工的打工者发放培训贷款,解决了农民工“出去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为民便民。

4.1.4 小额信贷公司面临的问题

①“只贷不存”的资金来源问题;②利率限制问题;③监管及风险控制问题。

4.2 陕西信合(户县联社)

4.2.1 与农户有关的业务

①小额贷款额度: 额度在4万元左右,主要用于种植和养殖;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利息在千分之七到千分之八;根据信用状况不同,利息也不同。②担保J款:额度在10万-20万。③抵押贷款:根据当地经济条件进行放贷。④富秦家乐卡:富秦家乐卡属于陕西信合富秦系列卡产品,除具备富秦系列卡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贷款使用和还本还息等功能,是陕西信合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要求,结合进一步做好、做强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切实解决广大农民朋友贷款难、手续繁、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适时开发的银行卡金融服务新产品。

4.2.2 担保方式

4万元以下,基本不用担保;5万到6万,根据信用情况提供担保或抵押;10万到20万(一次),以自然人、公务员或企业为第三方担保。

4.2.3 放贷方式

贷款人自申请之日起,陕西信合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对贷款人的资信调查,以确定贷款人是否具有贷款资格;7个工作日内完成贷款发放;放贷下乡,每个乡镇都有服务网点,农户可直接进行申请。

4.2.4 还款方式

到期一次付款或根据还款协议分期付款。

5 加快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服务建设相关建议

在深入了解国内普惠小额信贷研究动态及分析有关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普惠金融发展实际,放眼我国三农发展大趋势下的未来政策走向,提出如下建议:①明确农村实体经济需求的导向性;②建立健全征信及信用担保体系;③加强金融产品的信息化创新;④改善金融服务渠道;⑤加强农村金融信贷宣传;⑥风险防范及补偿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普惠金融论文范文6

关键词:农村普惠金融 十三五 机遇与挑战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5-0091-01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原有的农村传统金融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并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来越倾向于规模以上客户群,忽略了那些有着潜力的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小型农产品加工厂等弱势群体,而这些群体要想融资,必须通过民间高额借贷或私人之间有偿信誉借款等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他们需要的发展资金。如何使农村普惠金融在全国开花结果,让弱势群体获得普惠金融的便利。笔者在大量调查基础上,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反思,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机遇

1.普惠金融已成为世界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自2005年联合国正式提出“普惠金融”概念以来,20多个国家先后制定并启动了国家普惠金融战略规划。世界各国在普惠金融践行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如:美国富国银行细分小微企业市场,运用零售化管理、交叉销售手段。我国邮储银行开发特定的普惠金融贷款,为“两小”业务提供资金支持。很多农村商业银行打破“抵押物”贷款,交叉检验客户贷款资格,培养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客户。可见,普惠金融逐渐从一种理念上升为被广泛认同的金融发展战略,发展普惠金融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2.政策叠加的机遇

我国实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积累和释放了农村发展的各项需求,也为金融行业拓展农村市场这片广阔的天地带来了有利契机。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国发〔2015〕74号),将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纳入国家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要求立足机会平等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山东、安徽、海南等省市先后相继制定了普惠金融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如安徽省《推动普惠金融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县域金融市场竞争饱和度相对不高,特别是广大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目前理论界积极性探索,从国家治理到监管层面、从多因子分析到模型构建、各地经验总结到社会各界呼吁,金融机构自身倡导到地方政府鼓励发展普惠金融,等等,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多维度进行论述,其最终目的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这为我国商业银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等金融机构,精心打造服务三农“普惠金融”产品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支持。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市场需求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层面看,广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商业银行、各类农业保险公司等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在广大农村市场进行精耕细作,做大做强农村普惠金融市场,这是顺应国家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需要。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地区还有大量的金融需求尚未得到满足,农民群众特别是西部贫困山区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不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产权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新型产权制度改革还存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红线,在需求和供给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家鼓励各类群体创新创业,然而,资金则是其短板,如何建立健全“高质量、高效率、综合化”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普惠金融服务需求,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亟为迫切的现实课题。

二、“十三五”时期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挑战

1.经济整体下行的压力与农村金融市场盈利能力弱并存

前,国际经济形势愈加错综复杂,我国 “三去一降一补” 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非常艰巨,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银行的经营上,给银行的资产质量、业务和盈利增长带来巨大挑战。一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二是金融机构之间缺乏信息共享机制,存在严重的信息孤岛问题。呈现出一些区域竞争过于激烈,一些区域服务真空的现象。三是思想认识不够统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涉及新产品开发、市场和客户拓展、渠道建设、经营管理模式、金融混合经营法规、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对相关利益群体、稀缺资源等进行优化调整和配套服务。但由于农村普惠金融市场刚刚起步,成本高、风险大,盈利能力弱,甚至长期处于亏损。商业银行是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如何由传统经营模式向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等多种模式转变,怎样推出适应农村市场和农民需求的金融产品,国有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是否涉足农村市场,去冒险经营农村市场投入大、效率低得局面,甚至冒着长期亏损的风险经营农村市场,等等。目前各大商业银行领导层仍有人对加快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的深远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如何针对经济下行期、调整期、转型期的特定状况来建立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模式,有待不断的探索和研究。

2.金融机构之间各自为阵,同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近年来银行业外部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我国社会征信体系与法律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地区征信系统覆盖人群窄,金融监管相对薄弱,信用环境有待改良。银行业传统的业务和盈利模式在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背景下已难以为继,迫切需要推进金融产品结构性改革创新,加快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模式、服务理念转型升级。二是金融渠道布局缺乏顶层设计。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对农村普惠金融渠道建设缺乏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顶层设计。中国邮储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地方农商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县域区域渠道建设上各自为战,经济发达乡镇过多,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点布局空白等现象均有存在。由于农村经济规模偏小、经济主体分散、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各金融机构为争得市场份额,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三是民间借贷市场活跃。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手头出现了大量的闲散资金,而“三农”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供求”市场由此产生,为民间借贷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虽然我国加强了民间借贷市场监管,但由于民间借贷手续简便、机动灵活,在广大农村熟人社会有较大市场,渗透和竞争能力很强,对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形成强大冲击。

3.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市场需求、人才结构等方面薄弱一是相对偏远的农村通设备功能弱、稳定性差、故障率较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村普惠金融业务开展

调研发现:有的山区农村网络运营商的信号不稳定,手机客户端网上银行终端信号差,业务办理经常失败;有的地区村金融服务室监控设备运行不正常,防盗、失窃控制能力弱。如何解决普惠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弱、可持续发展缺保障、设备损坏维修难等现实大量问题。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人员本土化问题有待破解。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人员本土化有利于普惠金融业务迅速开展。调研中发现:一些新设的普惠金融机构网点比较远,新入行人员大多是年轻人或外来人,他们对本地情况不熟,开展业务、营销宣传难以为继,而且吃住不方便;有些县域村金融服务室工作人员对客户营销、宣传、信息采集等方面存在畏难情绪,工作方法缺乏创新、经验欠缺,造成绩效和薪酬水平总体偏低;有的地方偏远,女孩子生活不方便、居住不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在工作压力大,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一些员工见不到收益,千方百计想调走;有的地方村金融服务室监管监控不到位,对员工管理难度的进一步加大;等等,如何改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条件亟待思考。三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在农村普惠金融内部人才培训及业务流程再造、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明显存在不足,难以有效管控市场风险,更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四是对“三农”和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小微企业、创业人群等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群体关注不够。农村普惠金融实质上是打通惠农最后一公里,实现对城乡最普通居民都能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但是,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年轻人赴城打工,有条件的在城镇买房定居,即使买不起房子,不少农民工成为候鸟,过年过节或季节性返乡,农村只剩下老头、老太、小孩在家留守。实际已经空心化了。如何结合农村普惠金融市场特征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有效控制成本,合理防范风险,树立品牌形象,已成为农村普惠金融亟待解决的实现难题。

参考文献

[1]杜晓勇.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思路和对策[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3期,10-14

[2]张忠宇.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21-23.

[3]李媛媛.我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发展问题探究[J].金融时代.2017年第6期,11-13.

[4]赵茂,杨洋,王见,张雅欣.中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的几点思考[J]. 红河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22-24.

[5]李新耀.农村普惠金融短缺[J]. 中国金融.2016年第22期,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