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实训报告范例

金融实训报告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1

关键词: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上得到了持续关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满足了各学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要,推动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商业银行业务的实践教学是金融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仅是将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商业银行实务、实训和实践教学中,更强调的是运用将虚拟仿真思想搭建虚拟真实场景、模拟商业银行业务平台及后台数据库、模拟金融的现实问题作为实验项目,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获得知识,提高技能,有效地弥补了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足和实操性差的缺陷。

一、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意义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面临创新性要求的挑战。教学研究要思考的重要内容就是如何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综合素养和创新精神。商业银行是金融、会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去向和优先选择,该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是经管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完成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建立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在实践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实操技能,促进本学科建设并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无疑是满足这一需要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方法。

(二)创新经管学科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不断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对本科生的实践性技能要求不断提升,经济管理类的实务课程更加需要一个模拟仿真实际业务的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实务操作来完成相关实务课程学习。同时金融专业中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都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各高校财经专业通常会依据培养计划和课程建设的需要,构建金融模拟交易系统所需要的软件和硬件,实时模拟银行、证券、外汇等交易机构的实时交易过程,建设金融专业综合实验中心,模拟银行等金融机构实时交易过程,让学生有一个虚拟仿真的教学环境,完成金融机构的实际金融业务操作。

(三)金融业行业私密性的特殊要求,必须借助新的模拟教学工具和手段

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会与货币资金直接接触,其业务的特点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和私密性。在商业银行实务和商业银行业务实训及专业实习等金融专业实操性课程的学习中,要求学生在机构现场实习是不现实的。实践教学环节就必须要求应用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系统,引入相关实务案例,营造模拟的金融环境,构建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通过模拟教学项目的建设,建立商业银行业务的操作平台,供学生完成实践教学内容的学习。

二、对促进和提升金融专业教学水平的作用

(1)实践教学的课程目标就是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的建设能够模拟金融机构交易的实际过程,要求学生能进行模拟实际操作的同时进行风险分析和测评,并能初步尝试相关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创新,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无疑会有利于教学、科研以及创新性人才培养。(2)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项目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便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关银行业务的理论知识;更好地了解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如开户、存款、贷款、结算、交换等;运用金融业务风险分析方法进行金融决策,提升金融业务和产品设计等创新能力。(3)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建设能够更新原有的教学体系,接入新的教学案例和数据资源,侧重模拟实际交易情景,注重在实务操作基础上的风险分析、产品创新等综合能力提升,在较为完善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系统中完成业务实训。

三、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思路和设想

(一)工作设想

金融学科培养计划中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一般都是该专业的学位课和必修课,是打造专业基础、培养专业能力重要的核心课程。同时,专业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金融专业学生进行生产实习、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实践中学习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证券交易等金融交易。多年来,很多多学科高等院校、财经专业院校相关学科的实践教学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实践条件等方面累积了丰硕成果,形成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案例分析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国外经典理论与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相结合的教学特色。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建设在综合业务训练中应用虚拟仿真模拟银行业务系统的创新教学模式,必将有力推动各高校金融专业及相关专业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应该依托专门的金融实验中心或者经管学科综合实验室建设,在金融专业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上进行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商业银行业务操作过程,同时进行商业银行风险测评与控制、金融产品设计与创新等方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平台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操作练习,掌握现代银行业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为学生进行金融实务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提供模拟实践环境。商业银行实务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实习中的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建设在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中具备突出重要的地位,应该得到所在学院专业的高度重视,并取得学科专业和学院实验中心的积极配合和维护。

(二)工作思路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建设是一个面向金融业发展的电子化、工程化,集开发、研究、实验、培训为一体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教学项目,是金融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教学探索。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开发设计的金融教学系统,构建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的案例库、数据资料、研究报告、文献资料,通过与原有教学系统对接,在模拟的银行实际运作环境中完成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交易,实现高等院校金融类、会计类、管理类或经济类相关专业进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的教学用途。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和管理业务的模拟交易,以最新的银行业务规范,完全按商业银行实务流程要求和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关业务操作和风险分析。在教学模拟系统中实时模拟仿真银行业务,依据给出的银行实务案例,学生通过对本系统对业务进行模拟操作,系统给出考评得分。通过这一虚拟仿真系统的运行,学生可以全面熟悉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操作流程及规范,将银行理论知识应用到银行实际业务中,充分达到理论结合实际、对实务知识进行实践性学习的实践教学目标。

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重点和难点

(一)依托专业实验中心建设,打好前期基础建设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项目一般要依托经管类或者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这种实验中心建设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里有比较长的建设历史,在建设过程中很多中心获得过省市、教育部和国家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的资助。同时需要学校、学院高度重视,并得到金融系所和跨专业实验中心的积极建设和维护。商业银行实务课程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各项实习等实践性教学适用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实践教学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技能,要求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看,需要明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平台,建立课程教学梯队建设、实践教学条件的规划建设以及实验课程管理建设的综合管理体系。课程管理统一规范,包括实验实习教学计划、实验实习教学大纲、教学流程管理、实验实习结果评价等系列环节。在实践教学项目建设和运行下,推动金融教学和研究水平大大提高,学生培养和科研能力提升效果显著,也为其他相关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提供借鉴。

(二)建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团队,打造合格的师资队伍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平台的教学团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专业教学能力,团队成员所承担的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有的教学平台要求团队负责人和主要成员需要具备一些专业资质,如CPA(中国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资格,从而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能力。商业银行教学课程中都设置相关的实习、实验或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尤其在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中,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教学师资团队更要充分锻炼实践教学能力。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团队在学生中扩大影响力,逐渐成为同行和社会广泛认可的教学骨干,并随着平台建设的开展,开设多个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模块,满足学生们多方面的需求。

(三)建设虚拟仿真教学系统实施的基础和硬件条件

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需要依托在经管学院的金融实验中心或者综合实验室,经管实验中心的建设和打造,需要具备先进的信息平台。一般需要在高等院校高速光纤网基础上建立中心局域网,所有计算机均可通过千兆光纤共享Internet、CERnet上的各种资源。通常综合实验室或者金融实验中心会为诸如银行、证券、期货、外汇模拟系统等这样的模拟教学软件配置专用服务器,通过中心的局域网实现了硬件和软件资源的共享。中心同时需要配备资源数据库和专用服务器,提供各种常用软硬件系统,实践教学大纲、指导书和教学课件以及相关参考文献等,对于探究性、研究性实验或开放性实验项目可能还需要专业数据库、资源共享平台等。所以这种实验中心一般需要与学校图书馆、网络中心等联网进行信息和数据检索。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需要在此软硬件基础上运行。

五、商业银行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建设内容及投入经费

(1)构建《商业银行实务》《商业银行实训》、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所需的教案库、课件库、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文献资料库等电子教学资源,需要投入图书资料、文献数据、研究报告、数据资料等购买费用、下载费用等以及相关资料发生的印刷邮寄费。(2)购置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系统的模拟软件和交易终端,并能进行交易结果显示。如采购商业银行岗位技能实习平台软件、信贷实验室教学软件等,同时购置相应的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做终端,以及投影仪及幕布做显示等。(3)教学团队应该参加金融学科和商业银行方向模拟教学相关会议和培训,需要投入差旅及调研费用。(4)建设《商业银行实务》和《商业银行实训课程》以及专业实习所需要的模拟操作平台和模拟商业银行实际交易环境,按照柜员分工实操的需要,能完成模拟银行业务情景下的专业实训。一般需要购置打印输出设备、点验钞机等相关硬件,同时需要购置专用工具有练功券、各类空白凭证、印章(盒)等。(5)完善实践教学内容,以实践教学资源搭建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完成包括教学课件、参考文献、影音资料、教学案例、数据报告等,在实务课程、课程实训、相关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商业银行综合业务虚拟仿真教学。涉及需要委托外部机构将项目建设的信息资源接入仿真教学平台,支付相关劳务费用等。(6)开展校企合作,学生参加金融机构进行实习实践实训,同时指导撰写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补充实践教学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源库;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撰写发表相关教学、科研论文。投入经费包括交通费,学生劳务的补助支出,金融机构相关人员(校外)的劳务费、咨询费等;相关图书资料、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论文版面等相关支出。

结语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2

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成为每个国家的重点产业,金融资源配置逐步市场化,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金融活动日趋国际化,同时结合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出既熟悉本国宏观金融体制与规律,又精通微观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具备扎实的国际金融市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金融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必须依赖于高校金融课程的学习。因此,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具有现实价值。

(一)“三核多维”的内涵

“三核”分为两个层次:(1)以教师、学生、课程为核心;(2)以班级、专业、年级为核心。“多维”主要指以下几个维度:课堂嵌入维度、系统推进维度、创业实践维度、校企合作维度、实验实训维度、案例教学维度、专题研究维度。“三核多维”的有效融合旨在培养创业型和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金融人才。“三核多维”主要结合本学院本系的实际情况而提出,力求服务于本土经济的发展。

(二)“两创型”金融适用型复合人才的内涵

现代金融适用性复合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理论功底和知识结构的融合,洞察力与判断力的敏捷与超前,国际化的竞争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技能,国家相关政策的良好认知能力和创新思维,符合职业要求的道德修养和职业守则。除具备以上基本素质外,“两创型”金融人才更需要具备创业型和创新型的能力,这不仅是时展的必须,更是未来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方向。由于目前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社会实际发展需要,课程设置和教材本身与金融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为滞后,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实施缺乏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因此,高校金融教育必须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来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以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实践性的社会需求;从课程体系设置、强化专业基础理论、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同时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使金融学“三核多维”课堂教学研究更有成效。具体来说,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本身的专业水平和学生本身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化水平;其次要注重了解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对金融课程的学习需求和未来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需求,甚至学生本身的喜好与特长。教师、学生、班级是金融学课堂教学的三大核心与实体,因此,在“三核”的基础上探索多个维度与三个核心的有效结合,将有助于金融实践型人才和两创型人才的培养。

二、国外实践对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其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外的相关调查研究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及实践型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行性分析的基础。Vesper和Gartner曾对941所大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233所美国大学、16所加拿大大学、62所其他国家大学的有效问卷,结果发现,给本科生开设课程最多的前10名相关课程中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课程正是针对金融课程与人才培养,以及社会需要相结合产生的结果。这为“两创型”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借鉴。著名的百森商学院的帝蒙斯教授根据课程整合理论构建的“创业学”课程体系提出创业企业融资,为金融课程学习提供了理论指导。麻省理工学院曾提出一项旨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教育性实践计划,目的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并能在实践中真正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人才,试图让学生既了解法律,又了解经济、商业,同时能胜任各种有助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各种兼职及全职工作,而这些工作有助于大学生将所学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为学生提供去海外实习的机会,如去法国、印度、新加坡和中国等国。英国的“做生意”计划为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和“两创型”人才培养探索起到了校外实训的指导性和指向性作用。英国于2005年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计划”,要求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培训内容包括从银行获得贷款的方法、培养学生做好职业选择与就业工作的心里准备,培养他们探索创业的兴趣和能力。

三、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教学模式不符合时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高校金融学的教学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现实金融发展态势相联系的教学机制,学生对金融知识的学习只处于抽象的想象状态。

(二)培养层次上缺乏明确的分工,培养目标不清晰,需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培养复合型人才

国外对金融人才的培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本科、硕士和博士。本科阶段是通识教育,一、二年级的课程基本上强调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在三、四年级才进行专业教育;硕士阶段主要是培养高级的技术型、管理型、研究型等专业人才,甚至三者兼具的复合型人才,旨在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不脱节,可以从事金融实际操作,金融产品开发与定价策略、金融行情预测、风险规避等高精尖人才;甚至培养专门从事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三)当前的金融学教学缺乏与我国经济状况以及地方经济实际发展状况的有效结合,金融学科模式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目前,我国的金融学科基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一种是“经济学院模式”,重点关注理论和宏观问题,货币银行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重要课程来开设;另一种是“商学院”模式,重点关注实践或微观问题,注重公司金融的学习,资本市场、投资、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的相关实务性课程成为最重要的课程。

四、金融学“三核多维”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实施途径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实验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以教师、学生、课程为“三核”,结合“课程嵌入”“创业实践”“实验实训”“校企合作”四个维度展开实践教学研究。以市场为依托,以就业和创业为导向设置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师以挖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以及现实社会对金融业的实践需求为目标,形成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板块为主体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主要指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验与实训相结合,使课堂教学环节系统全面、合理、有效,具备科学预见性与动态发展的循环优化。设计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以提高学生实践业务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导,加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为首要目的的实训教学体系。

1.银行实验实训———学校与银行合作

银行相关知识是金融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并达到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为客户高效办理业务的逐步推进原则,因此,这样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不仅激励着教师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更贯穿于学习金融学课程的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建设中,对低年级学生设计基础实验,专项实验或专项研究,个案分析或案例研究,对高年级学生设计融合多门课程、多项专业知识的综合实验。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仿真模拟的相关业务操作。拓展学校与银行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进入银行实训学习和操作。确定实训内容实习内容。实训实习内容包括:柜员基本技能、信用卡业务、账务处理、存贷款业务、对公业务、个人业务等。

2.证券实训操作———学校与证券公司合作

证券实训业务主要包括: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业务的仿真模拟。模拟股票交易,股票投资账户的开户、账户资金管理、证券业务的客户服务、投资与咨询、期货模式等。证券实训操作主要针对大三、大四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同时,鼓励学生进入证券公司进行实习,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能力,为即将踏入社会实践或签约单位的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求达到单位所要求的操作标准。

3.保险实训操作———学校与保险公司合作

社保是典型的每个大学生都会使用的一种保险,借助此特点,让学生对保险业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对车险、财产保险、人寿保险、人身保险等最基本的保险品种有较正确的认识。利用情境教学和进入保险公司两种途径实现对保险营销、保险出单、核保、理赔等做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和仿真模拟,以及实战实习经验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类似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走上银行、证券、保险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生创业解决资金融通问题提供解决路径。

(二)大量引入案例与专题研究,在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指引

1.案例研究既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并开发学生的思维

首先,结合金融学课程本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材料,案例需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案例设计要尽量与当前的金融热点、难点相结合。金融本身极具时效性,案例的合理选择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也会越来越好。案例既可由教师选取,也可由学生选取。教师选取可以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便于教师课前设计,更好地把握教学过程。学生选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关注点,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其次,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保证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点的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实行课上与课下相互结合,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相结合,课堂上被动听讲、主动表达观点、跟随教师思维进入全方位学习状态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学习。

2.专题研究有助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调研能力

将实践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实践化是专题研究的特色,专题研究不仅是金融热点、难点问题的提出,更是对具体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的金融知识,更有助于学生真正寻找解决实践问题的途径,带动学生进入相关领域,真正了解当前金融实践。同时也激发教师对热点、难点的深入剖析,进一步提升专业水平,更好地教授学生适应市场变化和需要的能力,如银行利率波动、外汇兑换、人民币贬值、直击华尔街、互联网金融、资产证券化实践、P2P资本泡沫、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租赁手法、汽车金融、旅游金融、农村金融等相关专题,学生可以结合本土地方经济特点展开实地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剖析现状及问题所在,通过此种方式提升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并有助于学生将所见所闻上升到理论层面,并以书面报告形式展现出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三)“三核多维”相结合,系统推进合理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

1.在传统教学、案例教学、专题研究、实践实训教学、模拟教学基础上转变传统的考核理念与教学理念

实行全方位的考核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从作业、发言、出勤、案例分析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多方面按比例实施客观考核,不再单纯地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实行三核多维全面系统推进,建立有效合理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2.在教学条件建设上,重点加强实践条件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及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并要求学生做实际调查。

加强学生自觉调查,积极调研的主动性,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重视从毕业生处反馈信息,随时调整教学有关内容,适应社会需要。

3.在教学状态建设上,为提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质量,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成果共享,互相学习,互动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专业交流。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3

关键词: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深入推动群众创业,保证万众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全新方向。要确保社会基础思维致力于创新创业之上,开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培养国民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国民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民办高校只有努力打造创新创业环境,提升创新创业实训水平,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发挥人才培养重要阵地的作用。

一、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具备跨界、便捷、收益等特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正在逐步显现聚合涌现、成本趋零、时空坍缩等各种效应。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为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指引。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也不断提升,报考金融专业的学生正在逐年增加。因此,民办高校务必紧跟时展需要,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金融行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无法如理工类专业一样开发具有专利的产品。因此,高校对于金融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认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无法产生显著成效。目前,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多数源自于国家发展规划及就业带来的压力,从金融学专业自身发展分析,存在发展目标不明确、内驱动力不足的问题。部分高校并未就金融学专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也没有形成具有针对性且贯穿教育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仅仅使用《创业基础》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内容,无法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

(二)忽视课程体系系统设计

目前,部分民办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没有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系统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重要性无法充分显现,课程体系在框架设计、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欠缺。同时,一些民办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也仅限于在传统的教室和实训室进行课程讲授,缺乏新型的教学手段,也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平台,大部分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并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体系设计有效结合。由此可见,高校对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忽视,导致学生并没有形成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认识,不具备系统的创新创业方面的基础知识,更没有创业的体验。

(三)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创新创业师资团队主要以专业教师为主。教师团队虽然具备金融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验,但是缺乏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而且部分教师并没有亲自参与创业过程,缺乏实践操作的经验,无法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系统指导。同时,民办高校对于专业教师的培训并无专业针对性,部分高校的教师培训仅限于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没有融合金融学专业特色的培训计划与内容,特别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融合思维培养、课程优化、实训环境构建、技能大赛指导等多项内容,需要由教师团队合作完成教育全过程,而大部分民办高校并未形成此类多元化的教师团队。

(四)专业教学资源保障不足

金融学专业对于实践教学环境要求较高,因此在创新创业方面也要求相对较多的经费投入。而目前民办高校对于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配套保障机制并不能满足专业发展需求。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求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配套课程体系,同时也需要在第二课堂、模拟实验室、创业中心、孵化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地通过开展各种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部分民办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予以足够的经费与配套环境支持,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停滞不前。

三、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民办高校金融学专业若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务必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构筑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通过优秀的师资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为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创造良好开端。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专业教育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应该包括通识教育目标和个性培养目标两个组成部分。首先,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所以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阶段主要帮助学生普及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意识,让学生了解创业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与热情,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深入认识,便于学生尽早进行职业规划。其次,金融学专业要结合专业特色,形成个性化培养模式。在个性化培养阶段,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个性特色等方面的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针对性培养,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条件与环境,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自身目标。

(二)构建系统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构建是金融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科学的课程体系设计,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创新创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具体应当包括四个层次:通识课程、嵌入课程、专门课程、综合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是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进行基本了解,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公共关系学》等;嵌入课程是将创新创业知识嵌入到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如《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原理》等;专门课程是指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门性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包括《创业基础》、《创业就业指导》、《创业管理》等;综合课程是将专业技能与创新创业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应用能力,如《银行业务综合实训》、《证券业务综合实训》、《保险业务综合实训》等。

(三)培养专业师资团队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创业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应该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要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并将教育理念嵌入课堂教学。高校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通过实践学习、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第二是企业导师。要加大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的引进力度,引进企业导师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课程讲授,重点是对学生的实习实训、创新创业项目和各类金融学专业技能竞赛提供针对性指导。第三是行业专家。要聘请行业专家进入学校的创业中心和孵化中心,负责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帮助学生完成创业项目的孵化和转化。借助对学生创业的指导,有效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地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充分实现民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四)专业教学资源

为了确保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行,高校要为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教学资源保障。首先要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民办高校要为专业发展提供专项的经费支持,对于学生的创新项目研究、技能竞赛、创业基地建设等实施完善的经费管理。由项目负责人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项目经费申报,再由学校对项目进行评估,并按照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经费的拨付使用。其次,完善校内实训环境,实现金融实训实验室、仿真模拟实验中心等实践场所软硬件设备的及时更新,建立创新创业案例数据库,以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最后,完善配套服务保障,民办高校要形成良好的服务意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过程服务。通过为学生构建创新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在学生的技术开发、产品孵化、商业运营等方面提供完善服务,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咨询服务和疑难解答服务,在经费、政策方面提供跟踪指导,确保学生在创新创业工作开展过程中无后顾之忧。

四、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是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金融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行业,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更高的要求,只有民办高校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团队、资源保证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发展实际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孙国蕊.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策略研究[J].读书文摘,2016,(14):43-44.

[2]潘丽霞.浅谈应用型本科金融财会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J].财会学习,2017,(21):210-211.

[3]郜锐.“双创”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04-105.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4

实践性教学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出发,通过分析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强地方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

引言

在2010年7月教育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强化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地方现代金融人才的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只有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加强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即有扎实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业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金融应用型人才。

一、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现状

实践性教学是指为了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带有实践性质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主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发展规律,按阶段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目前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在理论课当中增加一部分课时为实践性教学,如《网络金融》、《中央银行学》在理论课中安排2-3次的实践课时。第二种为在理论课结束后独立开设的实践性课程,如《证券综合仿真模拟实训》、《商业银行仿真模拟实训》、《保险业务仿真模拟实训》等课程。第三种为集体组织的学生校外金融机构专业实习,在第八个学期由学生自己寻找、企业联合招聘、校外金融实训基地、学校推荐等方式的毕业实习。通过这三种模式来加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实践教学中实训软件硬件更新滞后

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一般为了培养学生将理论更好地用于实践活动,商科院校统一在大学三年级先后开设仿真模拟实验实训课程,课程通常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业务仿真模拟系统、证券交易模拟系统、保险业务仿真模拟系统、衍生品交易模拟系统、外汇交易模拟系统、网上银行模拟系统等。但由于受到经费、人员、业务的限制,有些系统开设形同虚设,并未真正使用。且能开设的模拟系统更新明显滞后于现代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商业银行业务仿真系统与衍生品交易模拟系统,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操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不能快速融入到工作中去。

(二)金融实践性教学内容未形成体系

一般商科院校实践性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分析类实践性教学、金融实验仿真类模拟实践性教学、金融机构校外类实践性教学三大部分,教师通过三部分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枯燥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金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能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际中由于实践性教学三大部分的相互独立,并未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待,也未注意前后的衔接性、统一性和系统性,各自为政,实践教学内容未形成体系、统筹安排。

(三)金融实践教学中尚无规范的教材

目前商科院校关于实践性教学尚无一套规范的教材,绝大多数都采用自己编写的资料作为指导实践性教学教材使用,由于受经费、人员和软件升级的限制,资料更新也较慢,不能较好的适应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直接影响实践性教学的教学质量。

(四)较多金融实践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教师较多为直接从高校到高校,这是由于高校引进教师政策原因所导致的,这样无形中弱化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直接导致教学中指导老师在指导部分实验实训课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解答或不能解答的透彻,故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具备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急迫在眉睫。

三、加强商科院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建议

(一)提高教师对金融实践性教学的认识

进一步改变商科院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在实践性教学设置中注重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在课程设置上更加注意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更好地融合贯通。在教学方法上要积极发挥不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本着金融机构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按需求制定相应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开发出适应金融市场需要的实践性课程,并同时加大对新技术、新技能培训的开发力度,使实践性教学质量符合市场的需要,使实践性教学内容更贴近市场的需求,最终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二)及时更新金融实践教学中软硬件平台

合理构建金融实验实训综合平台,定期更新软硬件设置。在实践性教学计划中要明确规定,每年必须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且要按一定的百分比增长。根据实践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可以对相应的仿真模拟软件系统进行整合,将一些新的金融创新业务吸收到实践教学内容中去,过时陈旧的内容可以删除,如可以将网上银行模拟系统、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与保险业务仿真模拟系统整合为一个多功能的混业经营模式,这也是世界金融业务发展的方向。同时还可自主开发设计出一些体现所学金融理论,使学生能够通过软件分析把握住金融市场变化的能力。

(三)编写规范的金融实践教学教材

组织教师、专家及金融机构实际操作人员共同研究讨论,编写出符合实际、要求一致、规范化的实践性教学配套教材,如商业银行仿真模拟系统包括银行的储蓄业务、银行的对公业务、信贷业务、国际结算业务、风险管理业务,并且学生在整个仿真模拟系统中还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行长、会计计账员、一般柜员等角色,那么在编写规范的教材时必须要体现出不同的业务与角色其权限、安全等是不一样,同时也要要求学生每完成一个实验应该完成相应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也应该有相应规范化的格式。

(四)建立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修订现有的实践性教学计划,建立合理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上,要围绕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确定合理的实践性教学课程,特别是要注意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安排与实训次数。在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中要体现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较好地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实践性教学与理论学相的相互配合,注意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把实践性教学各个相互独立的系统衔接、统一起来,最终形成为一个体系。

(五)加专职教师的业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实践专职教师培训体系,优化培养培训计划,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专业认知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完善教师定期到金融机构实践的制度;通过研修培训加强教师对金融前沿动态的了解与掌握;通过项目合作与资助可以提高专职教师的动手能力;通过聘请金融机构的专家或经验丰富的人员给专职教师授课形式传授实践经验等等,最终通过各种各样的多种形式,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金融实训专职教师,为确保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取得良好效果打下基础。

作者:管敏 单位:湖南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艺静.高校金融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12(2).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5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教育部于2014年明确提出未来高等教育的重点是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正是通过校企合作、科教融合、实践育人,着力培养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既要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又要注重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指导具体实践,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转型对金融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金融专业思维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理解和分析金融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当前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产品、融资方式、风险管理方法不断涌现。但目前金融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实训环节缺失,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对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一、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1.金融创新的快速发展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步,大数据金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金融行业发生极大的变化,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较大的冲击,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行业的变化,对金融人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金融类课程教学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2.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成为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新兴平台,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对信息的获取更多的是通过手机网络,但“玩手机”也成为课堂管理的难点。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概念较多,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自觉性较差,课后不愿认真复习和深入思考,学习效果较差。学生的这些特点,要求任课教师认真思考如何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校金融学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传统的金融学教学内容主要有金融的基本范畴如货币、信用、利息、利率、汇率,以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政策等,而对现代金融创新和金融问题却很少涉及。随着金融功能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异军突起、层出不穷。传统的偏重理论的教学内容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也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

2.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金融学课程偏重理论,部分教师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也不关心现实经济问题。课程考核一般采用百分制,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皆为闭卷考试,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记忆情况,这就容易出现“考试前死记硬背、考试完一无所知”的现象。很显然,这不符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金融思维的培养。

3.实训环节缺失

调查发现,金融学课程往往缺少实训环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缺乏了解金融行业发展现状的机会,既无高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也无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不利于专业核心素养的形成。而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训教学尤为重要。

三、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1.注重改革教学内容

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传统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根据市场对金融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结合高校大学生认知规律,对原有金融类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要整合国内《金融学》教材,重新审核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避免与后续课程交叉重复。要适度补充金融与经济发展趋势方面的新信息,关注金融业态的新动向以及金融政策的导向,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紧密结合,注重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工作内容的同步。要针对每一章节内容,提供相应的参考教材、指定阅读书目或推荐视频。同时还要顺应金融理论研究微观化的发展趋势,增设新的微观金融课程内容。

2.改革教学方式

高校要重视改革金融学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增加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素养。(1)重视课内小组探究学习。教师可以每节课抽出10分钟~20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分组以PPT形式介绍财经新闻或对经济热点进行评议,然后当场进行点评,联系课程内容对其中涉及的专业术语进行解释。这种探究性学习,既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学生后续金融类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有较大的帮助。(2)重视实践教学。授课期间,根据实际情况,带领部分学生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交流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对丽江市古城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然后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调研方式、调研结果等进行点评,让学生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关注当地经济发展,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根据“请进来,走出去”的思路,高校还可以聘请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专业人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证券投资”等章节进行授课,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度和学习兴趣。(3)重视实习教学。暑假期间,根据学生自愿原则,高校可以安排学生到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丽江营业部进行实习,提高学生工作能力,让学生明确将来就业岗位的具体内容。

3.改革考核方式

金融学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简单的考核方法会影响教学效果,科学的考核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多元的考核体系。例如,学生成绩构成可以改为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而平时成绩则由学生考勤、小组分享、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等构成。这样,能够改变学生靠死记硬背拿高分的现象,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思考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基本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面对金融行业的新变化,金融学这门专业核心课程应该更加具有实用性和创新性。高校要以金融学课程的改革为切入点,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注重课程的适用性,使学生懂理论、重实践,改变课程内容繁杂,学生靠死记硬背拿高分的现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授课教师要有丰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关注金融学学科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方式。这样,才能提高金融学课程教学质量,拓展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志明,杨胜刚.以精品课程建设推动金融学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大学金融学课程与专业建设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

[2]李延喜,宁宁,薛光.金融学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3(02).

[3]罗丹程,张婷,战玉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引导式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11).

[4]童元松.高职院校共建共享金融学课程资源研究[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12).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6

 

《证券投资学》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性较强,同时高度强调应用性和实践能力的课程。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证券市场的基础知识和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能够具备独立的投资操作能力、投资分析能力和投资决策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是授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是完善《证券投资学》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金融人才的关键环节。本文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试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各财经类院都逐渐认识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体系设置中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强,但是实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大部分院校仅仅依靠证券模拟交易软件开展集中实训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事实上,短短一周或两周的集中模拟交易无法全面培养学生在投资中的独立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模拟交易只是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最后实现方式,不能作为唯一的实践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环节应该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依靠多种实践教学手段,设计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整合的完整教学体系。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证券投资学》课程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效果要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因此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通过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巩固理论教学成果,是该课程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试通过多年的授课经验并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得出了《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实践教学要贯穿于整个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紧跟资本市场的发展变化;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实践教学内容;通过模拟交易来实践演练应用技能;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来检验实践教学成果。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理论教学始终   《证券投资学》课程理论知识点众多,涉及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市场运行、证券投资工具及证券投资分析等多个方面,尤其是该门课程理论知识与现实资本市场联系紧密,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因此理论教学不能孤立的展开,必须要将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理论教学过程,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弥补了集中实训环节的单一性,更可以为随后展开的集中实训奠定基础。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设置了“案例教学”、“课后网上实训”和“讨论式教学”三项实践内容。   1.案例教学   《证券投资学》是一门时效性很强的课程,任何一本教科书都无法紧跟证券市场的发展速度,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必须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及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案例教学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最及时的资本市场信息和价格行情要在每节课内容之前向学生讲解,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最即时的市场运行情况,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去分析证券市场的诸多影响因素;同时还要遴选一系列资本市场的经典案例,对应不同的理论教学内容汇编为案例集放置于网络课程平台,安排为学生的课后阅读材料,例如在证券市场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聚焦中国农业银行IPO”、“一天时间820元变成56万,市价委托成就1天700倍神话”等经典案例;在证券投资基本分析的理论教学中,可选取的案例有“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途径”等。   2.课后网上实训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证券投资方式的变革,互联网委托及行情分析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证券投资交易的主要方式,网络也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课后网上实训内容,如“证券信息的采集”、“行情分析软件的使用”、“关注网上路演”等具体的实训任务,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获取和投资分析的能力,掌握行情分析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为日后的集中实训做好前期准备,奠定操作技能基础。   3.讨论式教学   通常理论教学后的集中模拟交易环节实训时间过短,较难全面培养学生对宏微观环境的价值分析能力,而这种能力不管对于证券从业人员还是普通的投资者来说,都尤为重要,决定了投资者乃至整个证券市场的理性化发展。因此在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加入讨论式教学环节,以弥补模拟教学的不足。该教学环节主要采用撰写分析报告和课堂阐述观点这两种主要手段,贯穿于“证券投资基本分析”这部分理论教学内容之中。该环节要求学生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对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或针对某行业和公司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科学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撰写分析报告,并要求在课堂上阐述其核心观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通过模拟交易和学科竞赛来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模拟交易是理论课程教学后专门开设的集中实训环节,该实训环节结合真实的证券交易所交易行情,学生通过行情分析软件和网上自助委托系统利用虚拟资金进入二级市场进行交易。模拟交易是学生对前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具体实践。通过亲身参与投资,学生既能够真实的感受投资过程,同时也在投资过程中实践了理论知识,巩固了前期的实践教学内容,是证券投资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最后,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证券投资交易大赛”,检验《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模拟交易虽然可以实现对投资过程的模拟,但由于资金的虚拟性,很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投资的风险,因此无法模拟出真实的投资心态,而学科竞赛的比赛性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模拟交易的这种缺憾;同时在与其他学校的竞赛过程中,可以增进相互的交流,推广好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水平。#p#分页标题#e#   三、总结   金融学学科的社会性和应用性,对金融学相关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综合性和应用性是这门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故对该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完善,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实现教学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理财意识的增强,我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得到进一步的扩大。为了给市场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金融人才,我国各大高校纷纷开设金融学专业,且学生人数逐年增长,金融学专业招生十分火热。“证券投资学”是金融学类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目前国内各高校的金融学类专业普遍设置了该门课程。“证券投资学”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能够进行实际的证券投资操作与分析,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

一、“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金融市场人才培养的需求。我国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自1990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至今,我国的证券市场已经走过了30年的时间。金融市场的扩大提供了大量的金融岗位,急需一批具有金融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出具有扎实金融理论基础、掌握证券投资实践技能、具备专业投资分析能力的人才,是“证券投资学”课程体系构建中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大学生也是未来证券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学习“证券投资学”,掌握投资技能,提高投资分析能力,能够减少投资决策中的盲从现象,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有更多更优秀、更专业、实践能力更强的金融人才不断输送至我国日益扩大的金融市场时,我国的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才能更规范、更好地发挥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本科教学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热点,是我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实际需要提出的新型教学设想。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建设需要高校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摆脱先前以理论教学为主,脱离社会实际,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应用型本科教学要以理论够用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证券投资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高度相关,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等特点。因此,高校通过开设“证券投资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证券投资实践技能及提高投资分析能力,为我国金融市场培养更多更专业的人才,同时该门课程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也进一步凸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目标。当教师能够积极主动探索并实践教学改革,以最优的方案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在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技能,这有助于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实现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地履行为社会服务的高校职能。

(三)一线专任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的需求。证券市场是日新月异的市场,其中不仅包括市场行情的不断更新,也包括市场规则的不断优化,因此对于证券市场的持续性跟踪了解、不断学习显得非常必要。因此,作为“证券投资学”的一线专任教师,要想把这门课上好,必须与时俱进,笔耕不辍。市场涌现的新行情、新案例、新思路也推动着教师不断思考如何将鲜活的证券市场更形象生动地搬到课堂上来。因此,“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于高校教师实战经验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通过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证券投资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让一线教师增长更多市场知识,了解市场发展动态,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思路。

(四)大学生提高投资实践技能的需求。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201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高达834万,就业压力可想而知。“毕业等于失业”成为大学毕业生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与部分高校培养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将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有一定关系。因此,在高校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就业。“证券投资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在实训操作中接受专业教师的指导,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时下证券市场交易量呈现井喷式增长,交易品种日趋繁杂,对高校培养的人才在走出校门之后是否能迅速适应市场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无论是从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的角度,还是从践行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亦或是提升一线专任教师教学水平的角度,以及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改革和实践都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二、“证券投资学”课程研究现状

目前众多高校均就“证券投资学”的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尤其集中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文献成果较多,且根据“证券投资学”的课程性质对课程的改革和实践做了一系列探讨。焦方义,杨其滨(2011)提出“证券投资学”课程可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但案例安排要详略得当、要理论联系实际、要具备实时性和趣味性[1]。吴成来(2018)提出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培养双师型教师、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听得懂、学得会、带得走,形成真正的应用能力[2]。刘春雨等(2017)认为可采用自主学习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3]。以上研究基本上都认可要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来实现教学目的,只是教学方法各有不同。黄春华(2015)认为高校可设置模拟炒股交易平台,与证券公司合作举办各类模拟炒股大赛、模拟理财竞赛等,增长学生的实践能力,加深对股市的认识[4]。

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状

作为一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教的一线专任教师,“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有多年的经验。就目前所在学校来看,该门课程的教学在学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下,已经走在实践性教学的前列。学校配备了专门的金融学实训室,增加了软硬件方面的支持,教学课时的设置也增加了实训课时,同时通过公开课等形式引导教师们加强实践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感觉存在不足。

(一)教学内容方面。1.过于看重教材。我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市场快速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有很多中国特色。有些高校建议采用国外的“证券投资学”教材,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区别较大,因此一味地推崇国外的教材不见得适合中国的高校教学。事实上,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速度过快,金融制度相应地作了许多调整,从而导致许多教科书从编写到印刷完成时,可能已经存在某些滞后性内容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唯教材是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是对教材内容作些调整、增减,往往会受到学生的质疑。2.内容的调整与增减不够合理。为适应日新月异的证券市场,教师往往会调整和增减教学内容,但是否合理研究不足。常常是根据市场的调整而进行随时随意地增减,部分内容设置缺乏逻辑性,因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也常常一头雾水,跟不上内容的调整变化。3.证券分析内容繁多,学生不易把握。“证券投资学”的内容比较多,主要集中在:证券市场介绍、证券估值分析、证券基本面分析、证券技术分析和证券组合分析,不同的内容又涉及各种影响因素,各种分析工具又各有利弊,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迷茫,在实际的分析实践过程中,常常不知该从哪个方面着手,且不同的分析工具预测的结果可能有所区别,也进一步迷惑学生的判断。

(二)教学方法方面。1.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证券投资学”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增添了实训课时,但实训课时往往比较少,该门课程主要还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由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因此,学习效果往往并不理想,学生的注意力也难以长时间集中,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2.教学工具单一,缺乏生动性。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仅采用PPT教学工具,偶尔增添一些视频教学,但极少。由于“证券投资学”的时效性太强,往往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视频。3.实训教学课堂秩序较难管理。目前的高校金融类专业由于招生人数较多,基本上以50-60人为一个教学班级,导致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难以兼顾所有的学生。讲授实训原理和步骤时,可以通过控制学生的电脑来进行管理,但也难以避免学生低头玩手机。在由学生自己进行实操时,更难做到秩序井然。4.模拟炒股比赛学生积极性不足。为增强学生体验性及实践能力,教师创建了模拟炒股比赛,设置了一定金额的资金及交易时间,并要求学生加入比赛进行实操。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积极性较差,就算在强制之下参与了比赛,但是依然存在空仓现象,多次的提醒也无效。有些学生加入比赛后在教师的督促下购买了某只股票,但是一直持有至比赛结束,比赛期间不曾操作过,主动性不强。也有些学生前期积极性很高,但几次亏损后会感觉沮丧挫败,影响积极性。且该部分学生经常会将亏损的原因归于运气不好,缺乏进一步的专业分析反思。以上种种现象都导致模拟炒股比赛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教师在比赛过程中的引导作用也有限,难以做到人人兼顾,时时引导。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面。1.考核结构设置不够合理。目前高校“证券投资学”课程考核方式上存在两个极端: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这两种考核结构的设置都存在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方式将导致教师不重视实训教学,学生实践能力较弱,培养出“会考会答不会操作”的学生,这明显不符合“证券投资学”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也无法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金融人才。重实践轻理论的考核方式则将导致学生对理论教学兴趣不足,教师也会出现不重视理论教学,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但是分析能力较差、逻辑性缺乏、引经据典不足、举一反三能力较差的古板型学生。2.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联系不够紧密。高校在探索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上提出了不少创新型的教学方法,比如模拟炒股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但是这些教学方法的顺利操作必须有配套的考核方式。成绩是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性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没有考核方式匹配的教学方法改革只能流于形式。比如在模拟炒股比赛中,学生积极性不强,主要原因在于该比赛的考核方式不足或不够合理。

四、“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探索

(一)优化授课内容。教材中经典理论部分建议结合中国证券市场中具体的案例进行讲解,同时由于教材的时效性较差,而证券市场变动较大,因此还应该从现实市场中搜寻更多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实践进行介绍。任课教师需要经常关注证券市场的变化,及时增减并整理可供教学的内容,应将教材和市场两部分构筑具有结构性和逻辑性的框架安排教学。“证券投资学”课程内容可分为:基础知识、基本分析、技术分析、组合管理、投资策略、专题研究六个部分。

(二)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目前已有众多高校教师在一线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开发“证券投资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不少成功的实践案例。“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可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特点并符合本校教学要求、教学设施的教学方法,也可充分结合目前互联网的现状,探索更多可能的教学工具。在教学方法上,也可以听取学生的建议,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对于实践教学上理清实训过程的每一个步骤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解决措施及可供替换的备用方案。下面将结合“证券投资学”的课程内容提出建议:基础知识部分可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法;基本分析部分可采用学生财经资讯演讲+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技术分析部分可采用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演示教学法+学生实操演练;组合管理部分可采用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分析法+模拟炒股;投资策略部分可采用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法+学生实操演练+模拟炒股;专题研究部分可由教师结合真实的证券市场设定具体的专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并撰写专题研究报告进行展示。

(三)完善课程考核方式。结合本校学生的水平及理解能力,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部分的比例。对于应用性要求较高的学校可以适当增加实践部分的成绩占比,同时考核方式应该跟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设定不同的分值权重。基础知识部分,可采用考试形式;基本分析部分,可让学生撰写行业分析报告或股票分析报告;技术分析部分,可采用实训报告;组合管理和投资策略部分,可采用模拟炒股收益率和回撤率等指标进行排名并获得对应的分值,还可让排名靠前和靠后的学生进行经验分享;专题研究部分,可根据学生撰写的专题研究报告进行考核。总之,应创建多元考核体系。

五、结论

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结合,教学内容上建议基础知识结合现实证券市场,教学方法上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方法,考核方法上建议紧密联系教学方法,创建多元考核体系。“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也是目前互联网信息时代下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证券市场。

参考文献:

[1]焦方义,杨其滨.实践教学环节之案例教学在证券投资学课程中的应用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

[2]曾贵,徐运保.应用型高校《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的问题与优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8,(2).

[3]刘春雨,刘家鹏,易荣华.《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自主学习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7,(6).

金融实训报告范文8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教学模式

伴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日渐成熟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的用人需求也逐渐转为重视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本科金融管理专业教育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培养,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技能型教育,实践教学是其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职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多流于形式,很难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高职金融管理专业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已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要服务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要满足金融业务发展的现实需要,具有系统性、联系性、递进性等特点。具体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与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四部分内容。

1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一体两翼”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一体”是指以职业技能为主体,即以一线金融人才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为核心,而不是传统的以金融专业理论所具备的内在逻辑学习为重点。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无论是课时安排、课时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应该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中心。“两翼”分别为职业素质培养一翼和职业证书一翼,也就是在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就工作所具备的素质(心理、思想、学习、创新等)进行教育,职业证书的获得上以资格证书为基础。这样,所建立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就把素质教育、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有机联系起来,从而确立了三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促进的关系。

2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三进阶”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要与区域经济、区域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实行“分层培养、层层递进、稳步提升”的阶梯化实践教学模式,分为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三个层次,培养学生具备一线金融岗位所要求专业技能。

2.1基础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基本技能实训和金融认知教学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学生在入学之初对金融行业尚未形成感性的认识,金融基本技能实训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点钞、字符录入、传票算等知识的学习具备金融行业必需的基础业务手工操作技能,是学生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和从事专业所必须的基础性技能。金融认知教学可以结合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来校举办讲座或带领学生到金融机构的营业、办公场所参观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以加深学生对金融机构工作的认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2专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金融核心技能专项实训和金融综合能力实践两个实践教学项目。金融核心技能是胜任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经验技术和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根据金融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需要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并结合专业实训室提供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实训条件。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及相关模拟软件,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强化学生实用性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基本掌握实践工作技能。金融综合能力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为依托,在实践训练中深化理论知识的理解,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完整连续的实践训练,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运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金融问题,毕业后能直接从事相关金融工作。

2.3社会实践层次

该层次包括生产实训、顶岗实习两个实践教学项目。在生产性实训中,高职院校可与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外包公司等机构深度合作,成立生产性实训中心,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担任教导教师,开展真实生产项目,学生对金融职业技能深入了解,对于一线工作所具备的能力进一步加深理解,并且在实践中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顶岗实习是所有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的升华和检验,安排学生到金融企业进行对口实习,能够使学生熟练掌握金融机构一线业务岗和基层管理岗业务流程和规范,增强知识和技能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初步完成学生到员工的转变。

3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结合”实践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

“双结合”包括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两方面内容,在硬件管理层面包含执行部门、实践教学基地和管理人员等的硬件管理。在软件管理方面主要涉及管理制度、过程管理和评价体系等管理。

3.1硬件方面

建立实践教学组织管理机构,确保实践教学最终目标能够准确达成。从学校整体层面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由学校教务部门牵头各专业,制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规划。对实践教学工作起总领和监督作用。系部负责组织实施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成立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担任管理委员会委员,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金融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在实践管理和评估方面实行双师共管的策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共同承担实践教学的评估,从多方面对实践评估进行准确的定位。

3.2软件方面

3.2.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可以通过对实践教学文件资料的管理去实现。实践教学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实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指导书、考核标准、管理模式等,在文件的制定方面校内外教师互动,结合实际情况与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对整个实践教学的过程、进展情况的把控,对于教学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准确的把握进行及时的纠正。

3.2.2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

在实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多方联动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学校、企业以及校内外教师的资源多元管理模式。专兼职教师协作,共同指导学生实践,弥补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的缺点。

3.2.3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系统

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应以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标准。首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不能仅局限于专职教师,还应引入政府单位、金融机构、协会组织等。第二,应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评估,要关注评价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职业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综合判断。第三,开发多种考核方式,实践评价的方式不仅包括现场的操作、测验,还可以采用实习报告、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考核。要在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否有提升的前提下,设定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考评指标,形成金融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系统,对金融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

4构建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双条件”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高职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是由“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先进完备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软硬“双条件”共同构成。

4.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使学生获得与金融机构发展所需专业技能,就要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更主要的是对实际金融工作有着深度的了解。“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学校专业老师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依靠专职教师的培养和兼职教师的聘请,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升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4.2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高职金融专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应从校内专业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践基地三个方面进行建设。(1)校内专业实训室建设。校内专业实训室着重模拟企业现场,训练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应建设金融实训中心,打造高仿真金融交易环境,借助各类业务模拟软件,动态发展。实现包括商业银行柜台业务、证券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等技能训练。(2)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严格按照金融企业真实的生产性要求,根据市场对产品的实际需求而建设的校内生产经营实体,接受学生参与生产经营活动。高职金融管理专业可选择与具有一定实力的金融企业合作设立校内金融产品营销中心或金融服务外包中心,采用电话销售、网络销售等形式,开展真实业务的处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3)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将学生纳入到金融机构的日常工作中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以增强,全面达到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高职金融专业可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合作,建立优质、多元的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外实践基地的选择上,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的金融企业,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实习单位,满足学生学习业务、提高技能不同层面的需要,帮助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开展专业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使高职院校为社会经济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璐.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专业实践培养体系的探索[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8,(2).

[2]蒋成忠.高职金融专业模块化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