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例6篇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1

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弱势的金融。在我国,受长期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相比城市是弱势的,农业跟工业相比是弱势的,农民相比城里的多数人是弱势的。因此,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地。三农问题是普惠金融的重点,解决农村资金大量流向城市的逆流问题,极有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在对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现状、效果和思路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下一步的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将结合我国金融体系的现状,从经济协调发展的均衡性目标出发,提出完善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议。

二、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普惠金融就是支持弱势的金融。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效果显著,学者们也对普惠金融发展情况和制度创新情况进行了不断梳理和完善,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国际上对普惠型金融体系的定义是,能够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来提供金融服务的体系,尤其是要为那些金融体系现在还没有覆盖到的穷人,或者是社会低收入阶层提供服务。

不过,我国现在的农村金融体系离这种普惠型的金融体系还有很大的距离。目前,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是对农业龙头企业、粮棉收购企业以及一些资质比较好的私营企业提供资金,农村信用社主要是给有抵押、有担保的农户以及一些企业提供贷款。可以看出,缺乏抵押品、难以获得担保的大量小农户和小企业是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务的,这反映了我国农村普惠金融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三、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行在为农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农业发展银行功能单一,农村政策金融功能不健全,中长期政策性信贷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信用社发展不平衡,法人治理有效性不足、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突出,信用社脱农倾向明显,邮政储蓄功能单一,吸收的存款极少用于支持农村,保险公司缺乏开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低,贷款风险集中于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少,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不足。

其次,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适合农村。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涉足微型金融服务业。现有的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有限,可持续性差,大量缺乏抵押品又难以找到担保方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农户的资金需求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再次,涉农金融业务的引导与激励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三农”金融服务风险大、成本高、收益低,客观上与金融的商业化运作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何发挥国家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延伸和发展对农村的金融服务,还没有破题。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进行了很多的创新,但进展缓慢的。根源就是我们试图按照来发展城市金融的思路推进农村的金融改革。农业经营受自然和市场影响具有高风险性,使得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存在高风险性。因此,农村金融服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根据农业的特点和农民的需要,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四、当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思路分析

一是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切实按照中央提出的“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全面深化内部各项改革,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产权明晰的社区性农村金融机构,维护和保持县(市)社法人地位的稳定,为了使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吸收的资金更多地留在农村,必须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

二是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规范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切实加强监管的基础上,应允许新设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重点引导各类资本到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服务不足、金融竞争不充分的地区投资设立机构。

三是鼓励发展适合农村特点和需要的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目前,我国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主体是农村信用合作社,微型企业和农户数量巨大,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前景看好,开放民营资本进入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业的途径,允许农村小型金融组织从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2

今年6月25日至27日,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到石门乡蹲点调研,当听取威宁自治县副县长、石门乡党委书记马仲华汇报石门乡贷款余额增加1600多万元,特惠贷以及其他类型的惠民贷款正在为农村脱贫攻坚注入金融活水时,陈敏尔高兴地说:“要造血,要致富,要靠体制机制改革,搅活农村一池春水”。

地处乌蒙山深处的石门信用社,是威宁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一支“金融突击队”。他们始终牢记嘱托,不忘支持贫困地方发展的初心,将金融精准脱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创新举措,全力助推金融精准脱贫在石门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强化队伍建设打硬仗

2016年1月,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威宁联社通过开展中层后备人才公开竞聘,组织80余名员工开展“威宁要脱贫,我该怎么做”大讨论活动,从中选拔任用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基层网点锻炼,为更好地助力威宁金融精准脱贫注入新的活力。

黄胜,一个80后的年轻人,通过这次人才竞聘脱颖而出,被选拔成为石门信用社负责人,成为这支深山“金融突击队”的队长。为了工作,黄胜将自己的家人一起带到石门,目的就是让自己能安心工作,带领队伍更好地助力石门乡打赢脱贫攻坚战。

截至今年11月30日,石门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8861.3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573.31万元。目前,石门信用社已超额完成全年各业务指标。

金融普惠扶贫扶智

“金融夜校”撬动思想扶贫。石门信用社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深入村寨广泛开展“金融夜校”宣讲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学金融、懂金融、用金融”,培育懂市场、懂产业、熟悉金融的新型农民,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发展意愿,算经济“明白账”、送脱贫“致富经”,进一步帮助贫困农户提高金融知晓率和运用金融工具促进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乡累计举办“金融夜校”96场次,培训6360余人次,现场解决问题466个,发放培训及宣传资料21600余份。

咬定产业扶贫不放松。拔穷根,既要靠政策兜底“输血”,又要靠产业发展“造血”。石门乡按照“突破重点、抓住关键,在产业扶贫上下功夫”的总体思路,根据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发展思路,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初步确定了14个贫困村的产业项目。

石门信用社按照“脱贫是底线,致富才是目标”的总体要求,持续加大对当地烤烟、马铃薯、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助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我们中药材基地的发展,离不开石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基地主要资金周转都是靠信用社贷款,我们合作社的几个股东还得到了石门信用社提供的80万元左右贷款。”石门乡高潮村中草药种植基地负责人舒应波感激地说道。

高潮村中草药种植基地是石门乡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中药材品种多、销路广、贫困农户参与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基地按照“三变”改革模式和“十户一体”做法,创新扶贫带动方法,以产业发展为引领,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带动贫困户“抱团脱贫”。

用好“特惠贷”,助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进一步增强加快脱贫攻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2015年12月28日,石门乡召开金融精准扶贫“特惠贷”启动仪式,吹响了威宁金融精准脱贫“特惠贷”的冲锋号。石门信用社现场为参会的20余户贫困农户代表发放“特惠贷”100余万元,同时创新推出“特惠贷+农机”“特惠贷+合医”等信贷产品,助力威宁脱贫攻坚上台阶。

石门乡女姑村六组村民邓书林觉得养牛是一个好门路,正在苦于无钱买牛犊时,一场“及时雨”降临了。因为邓书林是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特惠户”,可以获得5万元三年期、无担保的农户小额扶贫“特惠贷”。邓书林用这笔钱买了3头新品种乳牛,加上以前喂养的2头,现在一共喂养了5头牛,想到明年乳牛长大后自己的收入,他的脸上流露出喜悦的表情。

目前,石门乡共有精准扶贫户2225户,其中财政兜底330户,需建档1895户,已建档评级1895户,建档面100%。精准扶贫户贷款额度调整到5万元(含)以上,已发放“特惠贷”700笔,贷款金额1980.69万元。

创建“普惠金融服务站”,进村入寨惠民生。为了让贫困农户获得贷款更容易、办理业务更便捷、服务费用更优惠,石门信用社在女姑村试点推广首个“普惠金融服务站”,切实解决农户办理金融业务“山高路远、费时费钱”的问题。

“服务站每天可以办理50笔左右存取款业务,还能缴纳养老保险、电费等,既方便又省时。尤其是对于那些年迈的老人,再也不用花10元钱坐车去乡里的信用社排队办理业务了”。石门乡女姑村“普惠金融服务站”负责人王开义说。

“普惠金融服务站”内设有“村村通”自助设备ATM取款体验终端、自助放贷设备等,尤其是自助放贷设备,让深山里的群众不出村寨就可以享受到安全便捷的农村金融服务。

多措并举助力“抱团脱贫”

创建信用工程,助推脱贫攻坚。石门乡政府摸实情、出实招,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纳入政府年度乡村干部工作目标考核,全力助推信用工程建设出成效。同时,力争把石门乡打造成为“信用乡”,为威宁“金融信用县”的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工作过程中,石门乡从信用社抽调了7位业务骨干组成两个工作组,启动农户建档评级工作,建立起覆盖全乡农户的经济档案数据库。针对信用社农户授信额度偏低问题,石门信用社结合实际进行授信额度调整,确保符合条件的农户获得相应的贷款金额。

“感谢信用社为我建立了贷款档案,有了贷款证,不但办理贷款手续方便简单,而且利息低,现在的政策真是太好了。”石门乡女姑村六组村民邓书潮拿到贷款证后,激动地说道。

截至今年11月30日,石门乡4875户总农户中应建档4239户,已建档4239户,建档面达100%,授信金额20026万元,户均授信4.1万元。全乡14个行政村中已创建信用村12个,现有农户贷款1534笔,贷款金额5523.31万元。

整合信贷资金,助力美丽村寨建设。石门信用社以支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荣合村中寨组为集中点,把金融支持旅游开发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加大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已投放“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贷款420户,贷款金额约1500万元。

结对帮扶,助力“抱团脱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威宁联社结对帮扶石门乡女姑村、高潮村和年丰村,干部结对帮扶对象共44户。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农村金融

一、引言

当今,中国从工业时代转型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业的潮流和宠儿。中国的金融对内和对外改革仍在继续,随着人民币加入SDR完成了对外改革这一里程碑的事件后,对内金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十三五期间政府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普惠金融。2005年联合国第一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后被世界银行积极推出。我国自小额信贷提出后,就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政府第一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目前,发展普惠金融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创新“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是其根本所在。因为普惠金融实质上一个扶持弱势群体的金融体系,公平、正义的普及到一切需要金融服务的群体和地区。农村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所在,农业应作为其服务的主要产业,农民应成为其服务的主要群体,农村应成为普惠金融的根本。

二、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意义

发展普惠金融,尤其是农村普惠金融,对我国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农业发展需要普惠金融的支持

我国一直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我国人口的大部分,只有农村真正富裕了,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普惠金融的理念是建立在传统金融反思的基础上的,是为了解决现有农村金融体系的缺陷,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实现更为公平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实现了公平正义

普惠金融的本意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享受到低成本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实现了经济上的“人人平等”。因此,推进农村普惠金融主要是针对那些难以享受到传统金融服务的个人或组织。在我国,农村相比城市弱势,农业相比工业弱势,农民相比城镇居民弱势。通过普惠金融,可以进一步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改善了贫困人口的教育,生活和医疗条件,提升妇女儿童的权益。

三、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薄弱

农村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为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的落后性和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局限性和风险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很多金融机构踌躇不前,不敢踏入这片土地,进入这块市场。截止2014年底,我国仍有1500多个乡镇未有金融机构出现。即便有,仍是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少数金融机构为主力军。而这些少数金融组织受到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自身能力的制约以及数量上和规模上的限制,无法为数亿的农村居民提供高效满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导致农村居民融资模式单一,理财模式单一,降低了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和投资渠道的多元化,金融的便利性不足使得农户的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制约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二)农村居民金融意识不足,信用环境差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导致农村居民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经济意识缺乏,金融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了解,导致农户在接受金融知识普及,操作金融工具方面的难度加大,不利于普惠金融的推行。同时,政府和乡镇部门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对居民的信用意识引导,农村契约意识不足,信用环境较差,居民缺少风险防范意识。近几年,不少居民将自己辛苦得来的血汗钱投入到了无保障的民间借贷中,最终血本无归。

(三)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状况不对称是造成信贷供给不足和金融发展受限的主要原因。分散的,封闭的小农经济和居住环境在农村地区仍十分普遍。由于缺乏制度制约和畅通的信息来源,使得金融机构无法走进“千家万户”,无法掌握农村金融的需求状况,资产负债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信息不对称也容易导致成本的增加,一方面金融机构不得不提高借贷的成本和监督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增加,导致金融机构的谨慎性提高,使得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同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违背了普惠金融的本意,阻碍了农村普惠金融的推进。

(四)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覆盖率低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服务落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务方式落后。广大农村地区仍是以传统的金融服务方式为主,即以营业网点为主,缺少互联网和POSE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机器设备;二是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落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仍以办理存贷款和支付结算为主,其他产品和服务如理财、基金、保险等产品仍存在一定的空白。此外,农民选择的金融产品也大多与农业生产相关,而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

四、互联网金融时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农村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很多的金融新产品被互联网金融企业推出,而在城市金融产品已经饱和的情况下,农村金融市场还是一片函带开垦的“处女地”,很多产品和服务还不完善,因此农村市场成了他们渴望进军的新市场,他们可以为农民和农业提供量身定制的各类新型的产品和服务,惠及到每一位普惠金融的参与者。

(二)改善了农村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与金融需求者之间的最根本的矛盾就是金融信息不对称。农村客户相关数据信息的分散性和收集的有限性使得传统的金融机构不仅无法对金融参与者的信息进行收集、监控和评估,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了交易的成本。而通过互联网金融的数据平台,可以将分散的的各种信息进行整合管理,不仅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结构化,将不对称的信息扁平化,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为评判客户信用状况,有效地规避违约和道德风险的发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互联网金融还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渠道和交易平台,方便了他们的投资理财的需求,鼓励和增加了农民的投资行为,使其脱贫致富,享受到了普惠金融带来的好处。

(三)有效地降低了农村金融的成本,提高了收益

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业务,具有成本低,覆盖广,效率高等特点,而这与普惠金融强调的包容性和广覆盖是高度一致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对象是“三农”,即低收入的农民群体,农村企业以及小微企业等。他们希望得到公平合理的低成本服务,而这与传统金融企业的三大经营原则之一的盈利性原则是相互矛盾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依赖的是客户群的整体规模,即客户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单个的客户边际成本则非常低廉,这一客户群体中的每一位都能享受到低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随着参与者人数的增多,收益不减反增。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业务办理渠道主要为广设营业网点,随着网点的增加,消耗了大量的成本,导致收益与成本不相符。

(四)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并未真正的为“三农”提供有效的金融产品,只是一味地强调农村金融的高风险,不断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投资。这种方法并不能促进农村金融的持续发展,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产品,比如P2P,众筹等,是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可以满足农村和农民的各种需要,同时能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提高了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五、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的策略

(一)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的信息化,推广互联网金融知识

随着我国城市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深化,农村的互联网金融进程依旧缓慢。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较低,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6月的数据统计,我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而我国城镇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4.2%,远远超过了农村地区。二是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和信息渠道来源的狭窄,我国广大农民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对新型的金融模式更是闻所未闻,因此加快农村地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推广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迫在眉睫,它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只有提高农户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和使用,改变农民的金融意识和金融行为,使互联网金融融入到千家万户,才能真正实现普惠金融。

(二)进一步创新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普惠金融的矛盾

通过互联网金融,利用云平台和大数据可以降低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供需矛盾,缓解普惠金融的“信息不对称”,从客户对资金需求的各个方面入手,降低信贷门槛,让有需求的客户能够“进的容易,贷的安心”。同时,推荐互联网金融,也缓解了农村信贷市场的高成本难题。通过推荐农村移动金融服务,试点建立直销银行,鼓励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可以快速地实现农村金融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三)进一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实现“两个金融”协调发展

随着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涌现,互联网金融正在影响并不断改变着传统的金融业态和格局。传统的金融监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不受损害,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对于普惠金融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农村的贫困群体和小微企业享有同等金融服务的路径和监管制度的融合。鉴于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和挑战,以及在推动普惠金融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首先应利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优势,规范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建立起一个健全的现代金融体系。其次,加强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准入机制,提高相应的制度支撑和保障措施。最后,对互联网金融企业采取分类监管和差异化管理,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培育出一个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实现互联网金融与农村普惠金融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焦瑾璞.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性[J].中国金融,2010,(10).

[2]马九杰,吴本健.互联网金融创新对农村金融普惠的作用:经验、前景与挑战[J].农村金融研究,2014.

[3]罗永进.制约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以衡水市为例[J].河北金融,2014,(9).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4

优化金融产品

彻底扫除服务盲区

开阳县联社在全县行政村全面开展“诚者信合村村通”铺设工作,切实把“诚者信合村村通”建成惠民工程,将中央惠农政策送到百姓家门口;把“诚者信合村村通”建成民生工程,让农民享受与居民一样的金融服务;把“诚者信合村村通”建成民心工程,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如今,全县30余万偏远地区群众像卢受杰一样享受到农信社“普惠金融”便民服务。今年4月,开阳联社全面完成了全辖16个乡镇108个村寨,116台农信银自助终端便民金融服务机具的安装工作,打通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瓶颈,真正实现普惠金融便民服务全覆盖。

开阳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易成菊说:“‘诚者信合村村通’就如同一股强烈的冲击波,冲击着广大群众的思维观念、也冲击着银行传统金融服务方式的转变…… ”“服务跟着农民走”,开阳联社以巩固支农的主阵地、建设支农的主渠道,做基础金融服务先行者为导向,把农村金融信用县创建作为主抓手;以“诚者信合・春天助农行动”作为总载体;将定期轮回进村组服务作为硬制度,让“摩托金融服务队”成为常态工作,全力打造“值得尊敬的百姓银行”。

践行群众路线

普惠金融惠及万家

今年初,开阳县联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调研、了解农民金融需求,在设立村级便民服务点的基础上,加快“诚信通”工程项目建设步伐。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开、确保实效”的原则,开阳联社对辖区的村寨规模、人口数量、地理位置、产业特色等信息进行详细摸底调查。参照标准,结合开阳联社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战略格局,全县116个服务点均设立在小商铺、杂货店、农家乐等群众日常消费密集处。借助网络和专用的终端服务设备,可办理查询、取款、消费、转账、汇款等业务。群众在家门口刷卡就能取出家电、农机、医疗补贴;在超市不用现金也能买东西;每个星期必须准时划转的烟款,一分钟就能搞定……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实践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40

1 制约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实行的因素

1.1 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实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也取得了理想的成效。但是,这依然无法掩盖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服务网点还有待增加。另一方面,在我国很多农村,从事金融服务工作的人员,其专业素质也较差,这样反而还大大增加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的推行。

1.2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不足

在我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不能采用传统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方式,但是这一金融产品及其能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制约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实施。由于普惠金融在我国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村的人们大多数不了解这项服务。这样的后果是金融机构又不能有效地审核农村的资源,信贷服务也有待提高。

1.3 普惠金融机制还不健全

目前,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这就给在我国农村普及普惠金融服务提出了挑战。与此同时,我国不同地区的金融政策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个地区的人们结合当地的风格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规划其金融服务的范围。另一方面,我国有关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导致这方面的工作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惠金融服务在我国的顺利发展。

2 优化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的方法

2.1 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创新

上面我们已经阐述过了,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设施比较薄弱,传统的金融服务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普惠金融推行的要求。基于此,创新普惠金融推行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第一,推广信用卡服务,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第二,加强金融服务机构与当地政府的合作,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促进高效普惠金融服务产品的推行。第三,创新农村人们信贷路径,尤其是一些小的贷款,应该创新更加简便的信贷模式,从而为农村人们提供更方便更优惠的信贷服务。第四,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有关的配套机制,随着我国大力加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对农村优惠的政策,如果抓好时机,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农村大力推行普惠金融服务;第五,创新金融服务渠道,为农村人们提供更加方便的金融服务。比如,可以建立一些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金融服务网点,在农村布置多个自助银行点。针对很多农民不了解普惠金融服务的情况,金融机构应该免费地给农民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

2.2 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

如果金融机构想要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不断创新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由于现阶段金融科技手段发展得越来越快,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应该多借用这些先M的科技手段,推进普惠金融延伸服务的创新,以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大了电子银行业务推广的脚步,在我国很多农村初步建立了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等服务体系,这些服务项目的实施给我国农村人们提供了更加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随着我国支护业务的快速发展,支护宝支护和微信支护等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这些方便的支护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就说明金融机构应该不断创新其金融服务产品,站在人们使用方便的角度进行创新,这样创新出的金融产品才具有竞争力。

2.3 促进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创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金融机构想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他们就应该加强其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创新,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提供最优的金融服务。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在我国的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也不能脱离市场而进行。基于此,针对我国很多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可以推广小城镇与农村结合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这样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其金融服务的范围。

2.4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的措施探讨

构建普惠金融体系对于优化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来说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在实际构建的普惠金融

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其中的公平价值和发展权,并且要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从我国当前的发展来看,可以将构建普惠金融体系进行五个方面的讨论和实施。第一,要完善普惠金融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没有法律支持的普惠金融体系就相当于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纸合同,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生效。对于金融类管理举措来说,只有立法才能保证体系结构的完善和实施。第二,要有支撑体系的保障。支撑体系指的就是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需要由社会信用环境和政府背景的担保做支撑才能长久存活。第三,需要在现有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当前普惠金融供给存在不足,要解决这种情况就就需要对社会和民间资本进行引导,使其能够进入普惠金融领域发展,从而给机构的存活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第四,建立各种金融机构体系之间的联系,使其能够在功能上达到互补状态,从而使得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第五,在以市场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中,强调服务的均等化,这是保证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成本合理化,包含大范围的金融服务内容,并且强化金融领域的监管,使得金融服务能够得到延伸。

3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我国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水平,也影响到我国农村未来发展情况,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在我国农村推广普惠金融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配套的设施和机制等都还不够完善,这也是我们需要提前认识到的问题。基于此,在我国农村推广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是势在必行,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些影响因素,笔者在此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海英.内蒙古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一线调研,2017,13(01):189190.

普惠金融工作思路范文6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计划到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2016年7月,青海省获批成为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黄南州抢抓政策黄金期,着力推动辖区普惠金融发展,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户、农牧民、小微企业和其他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致力于持续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对探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藏区模式”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思考。

一、黄南州普惠金融发展的实践与成效

(一)以金融知识普及教育为先导,开展“金惠工程”。利用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将黄南州确定为“金惠工程”试点的契机,重点对贫困地区农牧民、特定群体、农村基层领导干部、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开展金融教育和培训。通过建立“金惠工程”志愿者人才库,发展一级志愿者和二级志愿者梯度人才,一级志愿者主要从金融机构选拔,除了对公众进行宣传培训外,还负责对二级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二级志愿者主要来自乡、村级共青团支部书记及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主要负责面向农牧户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结合藏区实际,黄南州还编制汉藏双语培训资料,深入乡村、社区、校园、企业、机关、军营开展金融知识“六进”活动,多层次扩大金融普及教育覆盖面。同时,搭建“金惠工程”微信公众号及网络宣传两大平台,强化金融知识普及教育辐射带动,为普惠金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2016年,吸纳一级志愿者50名,二级志愿者200名,实现对全州志愿者金融教育普及培训工作全覆盖;对全州四县中小学校、中小微企业、示范乡村、示范社区等开展金融知识教育培训37次,覆盖率超过50%,社会公众受惠面超过5000人。

(二)将弱势群体作为服务重点,做好精准帮扶。一是?J真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制定了《黄南州“十三五”期间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工作规划》,提出以发展普惠金融为根基,全力推动辖区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努力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都能按需求获得贷款,让每一个需要金融服务的贫困人口都能便捷享受到现代化金融服务的工作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落实主办行制度,以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力军,精准对接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需求、贫困地区金融产品创新需求、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二是保证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权利。进一步疏通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为学生、下岗失业人员、妇女等弱势群体创造机会平等条件,享受普惠金融发展成果。截至2016年末,共建立精准扶贫金融服务档案11713户,发放各类扶贫贷款37096.19万元。其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2501户,贷款余额达10041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小微企业等组织1143户,带动1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发放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妇女小额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分别达6016万元、49万元、34945万元。

(三)融合地区发展战略,实施绿色普惠。黄南州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部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自然景观壮美、文化底蕴深厚、草场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有机畜牧业的独特优势。紧扣“生态立州、绿色发展”战略,及时调整货币政策导向,以绿色金融大力支持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以热贡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有机畜牧业及水电产业的发展。截至2016年末,全州绿色贷款总额达311398.10万元,其中,热贡文化贷款余额达9992万元,同比增长45.53%;二是完善绿色保险保障,重点开展了有机畜牧业和林业保险项目。截至2016年末,全州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达8400万元,其中,有机畜牧业保费收入为7707万元,占绿色保险保费收入的91.75%。三是在有条件的乡镇探索开展“绿色小镇”试点建设,充分发挥金融在绿色领域中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为民族地区乡镇发展绿色金融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四)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普惠基础。一是联合中国银联青海省分公司及辖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设立银行卡业务发展联合基金,大力推进POS机、ATM机、电话银行等离柜设施、自助设备在偏远地区的应用,同时尽快完善服务终端人民币冠字号码查询功能。二是进一步完善助农取款点的金融服务体系补充功能。在实现取款、汇款基础上,探索增加假币识别、兑换、小面额小面额现金供应、金融知识宣传等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和渗透率。三是进一步优化金融IC卡受理环境。积极开展金融IC卡非接触式商圈项目建设,从提升金融IC卡使用率、受理环境建设、行业应用推广、宣传培训、移动金融创新推广五个方面推进金融IC卡信息化服务水平,有效降低银行卡使用风险。截至2016年末,黄南州布放存取款一体机、自动取款机等服务终端数量达78台,其中78台完实现了人民币冠字号码查询功能;建立助农取款点238个,实现了有条件地区村级100%全覆盖。

(五)金融服务全面跟进,强化普惠深度。一是全面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农牧户作为农村信用培植细胞,实施以“信息采集+信用评价+信息应用”为工作模式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细胞工程”,实现了政府、人民银行、金融机构、农牧民和经济实体的联动协作,有效促进了金融要素、资源持续向贫困地区、“三农”领域流入。2016年末,全州共建立农户信用档案 36306份,共创评信用户17825 户,占贷款农户总数的37.55%;创评信用村 150个,占全州行政村总数的57.47% ;创评信用乡(镇)20 个,占乡镇总数的62.5% ;创评信用县1个,占县域总数的25%。信用贷款余额为16228.2万元,信用户不良贷款余额124.32万元,不良贷款率仅为0.77% 。二是大力开展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小微企业开展信用培植,以良好的信用代替抵押、担保获得信贷支持,为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积极与金电公司、财政部门沟通联系,开展了以“财政+国库+惠农支付点”为模式的国库直通车业务,2016年完成财政补贴64笔,金额6.14万元,有效缩短了支付周期,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

(六)提升科技金融含量,推动数字普惠。一是推进移动金融发展。加大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新型支付工具的推广力度,拓展移动金融应用范围,着力推动移动金融服务方式,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基础金融服务。二是持续推动优化金融IC卡受理环境工作,开展非接触商圈试点建设,提升金融IC卡近场支付非接交易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以及“一卡多应用”水平。截至2016年末,全州银行卡累计发卡544618张,其中金融IC卡累计发卡350311张,金融IC卡在银行卡总数中的占比64.32%;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累计开户分别达到24万户、17.5万户、2.1万户,全年交易金额分别达98004万元、12331万元、252万元。

强化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优化普惠保障。一是成功搭建金融消费者投诉申诉平台,实现“12363”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辖区全覆盖,有效拓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渠道;二是构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典型案例共享机制,全面提升金融机构金融消费案件投诉处置处理能力和效率;三是审视民情,开展藏汉双语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着力打造金融知识宣传“广场文化”品牌,促进藏区群众提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能力。

二、黄南州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普惠金融组织体系单一,制约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黄南州金融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业和保险业金融机构,没有证券业金融机构。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除了政策性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国家控股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只有农村信用社。网点县域覆盖率分别为25%、100%、50%、100%、100%,网点乡镇覆盖率仅为3.13%、15.63%、9.38%、15.63%、65.63%,且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他银行网点均集中在县府所在地的镇,农牧民金融服务大部分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保险公司总共有6家,除了人保财险、人寿保险设立了州级、县级分支机构外,太平洋保险、安邦保险、新华保险和阳光保险四家公司仅成立了营销部,且县域覆盖面不高于50%。由于金融组织体系单一,导致黄南州资本市场缺乏、融资途径单一、服务方式传统、产品创新不足,影响着普惠金融打破金融排斥向纵深发展。

(二)农牧区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意愿不足。黄南州土地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7万,具有典型的地广人稀特征。特别是泽库、河南两县,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以畜牧作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农牧民居住分散,金融服务半径大、管理成本高,服务的对象点多面广而涉及的金额小。加之农牧民生产方式单一,可支配收入较低,对金融产品的价格承受能力有限,往往只能以较低资金价格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导致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成本收益不平衡,保本微利的目标有时也难以满足,严重影响着农牧区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三)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的协调配合能力有待提升。近年来,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精准扶贫等政策的??施,财政资金在“支农”、“支牧”、“支小”方面的投入逐年加大,然而黄南州2014至2016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仅为34.80%、34.21%和36.88%,信贷资源的使用效率依然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动普惠金融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协调机制还不完善,风险分担不够明确,虽然财政资金投入较大,但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却集聚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合力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部分领域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目前黄南州农牧民生产经营主体大多以草场、牛羊等为生产资料,申请贷款时,银行往往不接受这些抵押品。主要原因是“两权”抵押在黄南州还未实行,银行难以评估草场、农牧民自住房价值。同时,农牧民拥有的生产工具简单、价值低,银行也不愿进行抵押。

四、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思考

(一)充实和完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充分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业务发展优势,全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得性。农业银行要强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成效,进一步做好支农惠农服务工作;邮储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网点金融服务效率,积极开拓业务领域,引导金融资源向重点领域和弱势群体倾斜;农信社要继续发挥网点多、覆盖广的特点,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牧民金融服务满意度;其他金融机构也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积极发展普惠金融。二是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黄南州设立分支机构,特别要发展和培育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三是积极发展中介市场,搭建信贷主体与银行机构合作桥梁,促进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二)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践行普惠金融。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中小微企业贷款增量的奖励比例和补贴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业务。二是要结合地方政府发展规划,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黄南文化、旅游、有机畜牧业等特色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担保和财政补贴,在确保信贷投向和投量与黄南经济发展特点和重点需求相吻合的同时,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三是要继续实施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率,通过“定向降准”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增加“三农”和小微企业等的信贷资金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