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农村文化新型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文化阵地名存实亡

乡镇文化站不仅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依托和前沿,而且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和纽带,在继承文化成果、教育娱乐群众、促进乡镇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作用难发挥。各乡镇对文化站的财力投入微乎其微,中央关于“各级政府对文化投入不低于财政支出1%”的规定难以落实,造成农村文化事业严重“贫血”;二是活动场所被挤占,活动难开展。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独立办公场所,与其他站所联合办公,活动室、阅览室、图书室等基本成了仓库或其他办公室。三是基础设施简陋陈旧,阵地难巩固。由于活动经费投入不足,致使文化设施长期得不到维护和更新,没有文艺演出队伍,没有开展活动必须的器材,文化站基本成为“空壳”,名存实亡。

(二)文化队伍管理松散

文化队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一是管理人员短缺。许多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文化站工作人员常常兼职乡党委或政府的其他职务,或者文化站工作人员非体制内人员,没有编制,其工作积极性势必不高,责任心不强。由于不是专门人才,一般很少举办文体活动,即使举办活动其形式往往单一枯燥,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不能形成制度化。二是农村文艺人才不多,力量薄弱。由于经济、教育、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限制,农村有文艺特长的人才较少,专业文娱队伍更是匮乏。乡里村里组织的文体活动多数属于自娱自乐性质,其艺术性、观赏性不高,难以形成规模和影响力。

(三)文化活动少之又少

近年来,尽管每年各级政府都会组织“送戏下乡”、“送科技下乡”、“送法律下乡”等活动,但活动的场次有限,难以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健康活动和陈规陋习在一些村镇仍然存在。早在2012年,我国就将“加快城镇化建设”列入了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概念,未来的城镇化更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而单纯从经济建设的层面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条件就真的会把农民变成市民了吗?他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维方式、相对落后的生活习惯、单调枯燥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相对较低的道德标准会适应新形势下的文明标尺,与城市大环境水乳交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有农民的精神文化素质融入都市,生活习惯乃至行为准则真正进入文明行列,才会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城镇化。这就不仅需要建设现代化的生活社区,更需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民实施积极的精神层面的引导和带动,从而提升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拉近农民与城镇的距离。

二、双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践

2012年,双城市新兴镇着手撤村并屯,陆续建设农民新居。其中,新兴镇新民村建设的五龙源社区以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为传播平台,在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有益尝试,率先创建了一个综合管理模式———“五龙源模式”,为新型农村集中居住区的文化传播打造了一个样板。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开启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新生活、新家园、新风尚”的“三新”进程。

(一)宣讲思想道德文化

住进五龙源社区的居民大多都是新民村当地村民,搬进楼房以后,很多旧有的生活习惯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践踏草坪、随意摘花、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电梯内吸烟等不文明行为与崭新的居住环境格格不入。文化具有约束和规范行为和调控特定秩序的功能,行为上的文明也直接推动思想观念上的进步。为了帮助村民推进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和文明习惯的养成,五龙源社区参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社区内开设道德文化大讲堂,加强农民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理解与认知,广泛开展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百善孝为先等道德文化教育。同时,社区还重点传播一些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培养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降低违法犯罪率,传递社会正能量。宣讲活动形式丰富多彩,除了办板报、开座谈会、听报告会、观看教育专题片之外,社区内的农民还自编自演了以宣讲道德传统为内容的文艺演出,组织开展了义务劳动、十佳优美小区评比、身边好人好事评比、五好家庭评比等活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参与,效果显著。与此同时,社区还举办了生日祝福活动,当小区住户家中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过生日时,小区院内的LED屏幕上会出现祝福标语,并播放生日歌,这些活动受到了居民的热烈欢迎,不仅增进了邻里之间情谊,而且也为居民营造了安定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

五龙源社区立足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每逢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会举办各类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如元宵灯展、中秋赛诗、端午画展等。为了提升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传播力度,每逢春节,社区还专门邀请省内书画名家送文化进社区,现场书写对联儿、字画,一幅幅精彩的书法作品,一句句吉祥如意的祝福,让老百姓欢喜不已。社区居民们都说:“这样的春联不但年味足,也更有文化气儿。”除此之外,社区还专门建造了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将社区内外的戏曲文艺爱好者汇聚一堂,免费提供场地、乐器等设施,大家在这里吹拉弹唱,才艺比拼,很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如三弦、大鼓书等都在这里得到展示和传承。如今,社区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了,精神面貌改善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了过去打麻将、看小牌的陈规陋习,选择唱歌跳舞、读书阅报、写字下棋等健康而又有意义的休闲方式。他们也带动了周围村子的村民,大家纷纷主动加入到“人文社区”的文化活动行列当中,农村文化活动的作用日益凸显。

(三)推广优秀先进文化

当下,许多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将土地流转给大型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也有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进入合作社打工,这种“离土不离家”的务工方式得到很多农民拥护。为了提升这一群体的专业水平,增强他们的技术能力,社区每个月都会专门从县、市聘请科学技术人员,开设科技大讲坛,传播最新、最权威、最贴近群众生活的相关政策和农业科技知识。社区还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其教学重点培训对象是家庭剩余劳动力。通过远程培训,他们开阔了眼界,激发了创业的积极性,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能。与此同时,社区还针对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开设文明讲堂,这不仅有效地抵制了封建迷信之风,而且培养了广大农民爱动脑、勤思考、大讨论的良好习惯,在转变家庭教育方式上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创办多彩文化生活

在建设“农村文化社区”理念的引导和带领下,村民们的思想意识更新了,生活习惯改善了,文化生活更丰富多彩了。为了帮助更多从农村走出来的单身群体拓宽沟通渠道,五龙源社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文化节”,吸引了五里八村的乡村青年积极参与。一时间,公安、医疗、空军部队、教育、金融等多个系统青年以及自由创业者加入到相亲活动中,上万人报名,场面热闹非凡。此外,社区还探索了很多特殊节日,比如“社区电影节”、“社区艺术节”、“社区环保日”等等,住在社区里的农民整天忙个不停,尽情享受多姿多彩的新生活。

三、双城市农村文化建设的成效

五龙源社区打造的农村新型文化传播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民身体进城了,精神没进城”的农村文化建设难问题,更为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可行性参考。分析推广“农村文化社区”的时代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营造氛围,激发了农民活力

传播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信息的沟通与交流,更是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互动过程。在大多数农村乡镇文化阵地萎缩、文体活动贫乏、文化传播受阻的状态下,“农村文化社区”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互动,充分激发出农民的热情活力和参与积极性,使他们自发地融入其中,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主体,变“文化输血”为“文化造血”,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民潜力,培养其主人翁意识。这种传播方式从扩大传播效果上说更具有优势。

(二)拓展传承,培养了文化能人

很多传承剪纸、书画、编织技艺的民间手艺人、东北二人转、皮影戏或其他民间曲艺爱好者和传承者,在农村地区都十分活跃,这些民间文化传播者更是农村传统民族文化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他们的手艺、技艺更需要传承和保护。“农村文化社区”大力弘扬民间传统文化,注重培养文化能人。这些民间文化的传播者在这里得到尊重,在他们的引导和带领下,村民自发地投身于民间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创作出更多反映农村新面貌、贴近群众新生活、适合大众新口味的文艺作品。“农村文化社区”还通过组织民间传统文化大课堂活动,拓展民间传统文化,培养了年轻的文艺骨干,打造了一支传承有序、资源丰富的队伍。

(三)科教兴民,繁荣了地方经济

新时期,先进文化更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活跃文艺生产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要靠农民掌握科技、改变生产方式来完成。只有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农村文化社区”的成功运行,开启了农民知公德、懂法律,爱传统、重先进,懂文化、信科学的生活新篇章,充分保障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向城市过渡并与之相融合的各项基本权益,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这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还打造了良性秩序和稳定环境,凝聚了重要力量。

(四)共建文明,加速了城镇化进程

如果说,农民集中居住让农民的生活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从零散走向集中,是一场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变革,那么在农村打造“人文社区”,更会让农民们的生活从相对落后走向文明,接受现代转型和改变,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社区社会安定和城乡经济统筹发展。实际上,传播农村文化的根本意义就在于通过文化建设提升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造就具有先进文化理念的新型现代化农民,进而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促进农村向城镇的转型,这与当前我国很多市、乡、村几级基层政府积极引导和大力倡导的“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这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建设目标是一致的。总之,由单纯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到塑造适应时展的新型农民,双城市的做法为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参考和指南。这种加快农村文明建设进程的做法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王晓梅 王旭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