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范例

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范文1

[关键词]中国梦;农村教育;城乡教育

1中国梦视角下的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1.1国家关于城乡教育的相关政策

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近些年,为了响应实现伟大中国复兴梦的号召,国家关于义务教育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2016年11月在《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这一文件中指出:(1)在文件前公布前设立的民办学校,并且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的,根据依照本决定修改后的学校章程继续办学;(2)选择登记为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应当进行财务清算,依法明确财产权属,并缴纳相关税费,重新登记,继续办学。2017年政府在工作报告提出,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这意味着自此城市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将享受相同的“免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贴生活费”的政策待遇,而且每个学生背后的义务教育所得经费都可以“钱随人走”,这样的话就可以让1300万进城务工农民工随迁子女更加安心地上学了。随后在2017年9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一政策也将正式施行。主要内容有:民办教育学校的管理模式将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大类。民办学校的创办者可以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但是,不得设立实施义务教育的营利性民办学校。

1.2中国农村教育现状

近年来,国家关于农村的教育问题也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一些政策也相对落实到了具体的地区。农村的教育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响应“中国梦”的伟大复兴之路,各地区也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下乡活动。鼓励大学生下乡支教,或者是到偏远地区支教,都是为了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让农村的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国家也把“两免一补”、义务教育以及贫困生补助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地落实下去,目前,农村的教育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乡镇都陆续建立了幼儿园、小学甚至中学,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学。但是,在农村中的学校大部分都是属于私立的、民办的学校,所以,有的关于国家的优惠政策,大部分的学生还是享受不到政府的政策的。并且,由于生产力的原因,导致教育水平与农村经济现状严重脱轨,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例如城市的教育中会有实践相关课程,也是教育部规定的必修课程,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在农村的教育中根本无法实现,其教育方式还是以课堂为主。

2农村教育遇到的问题及原因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国人的理想和追求,而实现的关建在于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但就目前的农村教育方面来看,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2.1农村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历史的发展问题,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产生城乡差距是必然结果。城乡之间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来说,都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我们着重从文化教育方面来分析。在农村,教育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教育环境较差,师资力量不够,老百姓接受教育意识不强,种种原因导致农村孩子出现受教育文化程度不高的现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的生产力本身就比较低下,所以导致生产关系比较薄弱,从而经济基础也相对较弱,进而导致文化教育方面的短板。对于农村来说,办成一所学校是相对比较困难的,因为一所学校的建成需要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在农村,首先就是办理学校的环境有限,此外就是办理学校的经费没有来源和支撑,最关键的是教师团队的建设也是不完善的,师资力量方面较为短缺。

2.2产生农村教育问题的原因

从教育方层面来说,国家在对农村教育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不够。国家虽然了一系列的相关教育优惠政策,但现实中的实施力度却不尽如人意,由于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达不到,使得下达的政策成了口头文件,并没有产生实际的影响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政策的颁布却没有形成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这也会造成许多弄虚作假的现象出现,使得真正应该受益的人群没有得到应得的补助,所推行的政策也就形同虚设了。从教育资源方面来说,乡村教师的待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怎么吸引青年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之一。由于农村环境差,待遇低,生活单调,资源短缺,导致大多数的毕业生毕业后不想选择去农村去工作,而且农村的教育机制不成熟,教师工作没有保障。从受教育者自身来看,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据大多数,孩子们的父母大多在外打工,所以与自己的隔辈亲人住在一起,由于观念上的不同,老一辈家长的思想总是停留在上个世纪,无法跟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因此就会导致一些孩子中途停止接受教育,而孩子们的父母为了生活远在他乡,也无法全身心地顾及到孩子们的教育问题。

3关于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3.1完善农村教育监管机制

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最重要的、最需要解决并完善的就是经费方面的问题,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因此,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工作是重中之重,各部门要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由于经费保障机制其中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政策性也较强,因此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和紧迫。农村教育水平较低,教育环境有限,这要求各地区、各个相关部门必须从全局出发充分并认识到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制定合理的相关方案,切合实际地把各项改革政策贯彻并落实到位。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一定要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协调配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中央下达的相关文件,积极配合相关改革工作。各有关部门要互相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可以成立相关的研究小组,不同的小组针对不同的教育方针进行研究,各个部门的工作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民众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按照相关通知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国务院有关管理部门也要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对农村教育相关机制改革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工作。

3.2加强农村教育投入力度

从师资教育水平上来说,农村教育改革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师资群体的改革,因此要加快推进教育的综合改革,对于教师人事制度进行深入改革,依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提高教师教学文化水平;从师资待遇方面来说,加强农村中小学关于教师的编制管理,坚决清退不合格和超编教职工,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水平,合理调整农村教职工工资待遇,给予补助津贴;从师资来源来说,要推行并鼓励城市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实施城乡教师轮换制度,保证公平对待每一位人民教师;从教育教学内容上来说,全面实施素质化教育改革,加快关于农村中小学课程内容的改革,增强其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提高课外实践能力,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多层次的发展;从教育资源上来说,要严格控制农村教育的中小学教科书的类别和价格,实行教科书由政府统一规定并采购,逐步建立起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合理利用现有资源,不跟风不浪费,对教育环境进行调整,引进多媒体设备,采取多媒体上课模式,创设优质教育课堂;从教育体系的整体来说,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义务教育评价体系,并定期进行调查回访,以促进教育公平,防止教育资源过度向少数学校或者少数群体集中。

3.3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在安排关于农村教育相关政策时要切实做到公开透明,尤其是经费的问题,要定期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进行汇报,并且向社会公布,采取公开透明的原则,并接受社会监督。关于教育改革经费的问题,各级财政处、教育局、物价局、审计局、监察局等有关部门都要切实加强对相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安排使用,加强对贫困学生界定和中小学收费等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也要改进和加强教育监督和指导工作,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改革综合起来进行整改,作为教育监督引导的重要内容。通过齐抓共管,真正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成为惠民工程和阳光工程,使得农村教育改革工作更加顺利地进行。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于农村教育改革宣传工作力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也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向全社会进行深入广泛的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的效果,对老百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老百姓充分了解农村教育改革制度的惠民之处,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改革环境,确保农村教育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3.4转变受教育者思想

农村教育的顺利改革和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必须对家长们进行宣传教育,传播正确教育方针和政策,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让家长们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观,减少孩子们的失学率。学校方面要多跟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解决已发现的问题,预防有可能出现的额外问题。学校方面也要积极宣传政府关于教育改革的政策,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家长们了解并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大计,关乎国力强弱,关乎国家发展的未来。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发展好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弱则国衰。因此,抓好教育,解决教育问题,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是相关政府部门改革的重中之重,这需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去发展,去改革,寻找到一条适合农村教育发展的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葛新斌.关于我国农村教育发展路向的再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2]凡勇昆,邬志辉.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方向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文化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4).

[3]杨亮.我国农村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建构[D].渤海大学,2017.

[4]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1).

农村教育范文2

1.梁漱溟乡村建设概述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前提下,寻求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新道路。他认为,中国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上的崩溃和政治上的无办法。”然而中国社会是一种“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形态,因此必须坚定以农立国的观念,从农村入手,以教育为最主要手段,以改良主义的方法来建设乡村,改造社会。梁先生认为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崩溃,而此时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又未能够及时确立,由此造成了文化失调的现象。他认为这种文化失调就是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秩序混乱,对外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他看来,认识老中国的最好办法是对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对比。并且“认识老中国”不是最终目的,“建设新中国”才是终极目标,只有在正确地认识了中国文化之后,才能为中国的社会改造提供具有价值性的、可操作性的设计。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文化哲学基础

(1)梁漱溟划分三种不同人生路向

梁漱溟深受传统儒学和印度佛学的影响。在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他将印度、中国和西方分别看成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向:他认为西方文化走的是第一条路向,即征服自然,改造环境的路向。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根本精神。第二条人生路向是中国文化走的路向,其根本精神是持中,推崇不温不火的中庸精神,是以意欲自为调和,强调内外矛盾的调和、持中。印度文化走的是第三条路向,即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这是佛教文化的路向。印度不谈现世的人生问题,而是要超脱人生的问题。梁漱溟个人倾向于中国文化,虽然他也认为印度的文化超出中国文化,但对其完全持排斥的态度。

(2)梁漱溟的“文化失调与重建理论”

梁漱溟曾提出了“文化失调”的概念。他是这样解释的:“伦理本位”与“职业分立”的中国传统社会组织结构被破坏了,却并未形成西洋的“个人本位”与“阶级对立”的社会,反而深陷于“旧辙已破,新轨未立”的泥潭中无法自拔,致使严重的“文化失调”现象产生。梁漱溟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他的构想:保持当时的中国在传统的精神方面的长处不变,但需要一个团体或者组织,这个组织在对比中西文化差异的过程中,结合了中西文化的优点,以中国固有的精神为主体,同时又吸收西洋人的物质文化(科学,现代先进的物质工具等),以此来弥补中国文化所固有的缺点。

二、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实践活动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乡村建设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我总结为中国内部因素和来自西方的冲击:首先,民族危亡日益加深促使梁漱溟探索救国之路。自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业救国、教育救国、铁道救国等救国设想纷纷涌现。在此情况下梁漱溟也开始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第二,农村的破败衰落促使梁漱溟将改革目光锁定农村。梁漱溟曾指出“近几十年来的乡村破坏,中国文化不得不有一大转变,而有今日的乡村建设运动。”第三,仁人志士进行的乡村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运动,启发了梁漱溟。晏阳初的定县平民教育运动、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运动还有陶行知的晓庄生活教育运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所表现出的巨大力量,真正使梁漱溟重新认识了农民和农村,意识到农村的力量所在。西方国家的农民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坚定了梁漱溟从事乡村建设的决心。丹麦的民众教育给梁漱溟的启发就是:“乡村教育应当以人生行谊教育为立足点,着重激发人们向上欲求自拔的人生态度,然后发达其他知识技能”美国1909年,罗斯福主持的“乡村生活会议”和乡村教育议案中“保留儿童与成人居乡”,“以预备农业生活”,“以养成公民的农民”使乡村学校成为乡村社会的中心,也对梁漱溟有一定影响。

2.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的内容

1931年1月,梁漱溟等人建立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潜心在山东邹平的试验区从事乡村建设工作。在他的著作《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详细向世人阐述了他的思想,书基本上分甲乙两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可以看作是其理论体系中的“行动理论”,是其它所有方面理论的逻辑归宿。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梁漱溟不单单回答了中国社会“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而且提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行动方针,即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自救之路,在于建设一个新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国传统精神与西洋文化长处的沟通调和,也就是要学习西方的团体意识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培养发展中国的固有精神。他认为从国家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乡村入手建设全新的社会组织构造具有最大的可行性。

3.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主要实践活动

(1)乡村组织的建立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研究院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乡村建设试验区。分别具有以下作用:乡村建设研究部,这是研究院的核心部分,招收大学或者大专毕业生,学制两年,梁漱溟的《中国民族自救之最后觉悟》和《乡村建设理论》是其主要教材,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实验县担任科长和辅导员等职务,后来大都成为乡村建设运动中的骨干人员;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负责对到乡村去服务的人才进行培训。教授乡村建设理论、农村自卫、精神陶冶、农业知识、武术等课程,结业后各回原县,负责各县乡村建设的工作;乡村建设试验区,即邹平试验地,试验地县政府隶属于乡村建设研究院。实验获得了当时山东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并成立了“乡村建设学会”。(2)教育实验梁漱溟曾经断言中国问题就是极为严重的文化失调。他试图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来维护遭到破坏的原有乡村秩序,由此开展了他的乡村教育实验。主要有以下内容:取消原有的区级行政单位,将全县重新划分为十个乡。相应的设置“乡学”、“村学”。乡学和村学的主要教育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乡学,村学都必须设儿童工学处、小学部和职业训练部,学校注重对合作社社员在蚕业,机织传习方面的训练。(2)对妇女缠足、买卖婚姻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进行大力改良,还在农业改良、修缮道路、宣讲现代卫生知识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3)帮助农民经营举办各种合作社。把合作社作为从经济上组织农民的主要手段,辅以技术指导,良种推广等活动。(4)办理乡村自卫,执行维护社会治安,防护青苗等任务。(3)经济建设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经济上进一步…而后才有政治改革教育改革的需要。”秉承着这一原则,梁漱溟着力发展当地经济,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合作社的所有社员,须一律种植由总社配发的托里斯美棉。由于合作社的棉花卖出的价格高于村民种植的一般品种,所以梁邹美棉运销合作社发展迅速。邹平实验县农村金融流通处也是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在试验区的一项成功实践。金融流通处向农民提供利息低廉的贷款,以此来减轻猖獗的民间高利贷发放,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评价及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1.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活动的评价

首先要肯定的是,梁漱溟以中国传统的儒学为其核心思想来指导乡村建设,这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无疑是具有独创性的。从影响范围来看,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运动”可以说是影响最深远的一个,后来人称甚至梁漱溟为“三十年代农村改革的全国发言人”。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也存在不少局限:

(1)指导乡村建设的理论还没有跳出“中体西用”的框架。无视贫富分化的现实,完全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使他对中国问题的判断并不符合中国的事实,最终走上了改良主义的道路。

(2)乡村建设需要国民政府的帮助,但最后这种合作关系却变成了依附关系,使乡村建设不得不屈从于政府而丧失动力。当失去政府支持时,乡村建设也就会失败。

(3)梁漱溟曾谈到过,救济乡村“农民不自救,谁也救不了乡村。”但是乡村建设运动采取循序渐进的改良态度让农民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他们最为关心的土地问题梁漱溟丝毫没有提到,农民对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并不感兴趣。

2.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1)教育为本培养新农民,改造农村

梁漱溟认为新社会组织中,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他主张乡学村学(类似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员应当意识到自己“乡村运动者”的身份并且在运动中充分发挥作用。在我们今天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同样是乡村里的文化高地,新农村的文化建设绝对不能离不开他们的积极参与。举个例子来说,乡村教师可以运用其深厚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指导周围乡村民众,传播和普及科学知识;可以让有过实际经验的乡村教师管理和运用当地珍贵的文化设施,指导学生和村民编排节目,以此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梁漱溟的乡学村学教员,大多是其研究院的毕业生,在任教期间有机会受到在职培训。拿到现在来看,我们也可以开设一所专门培养农村教师的研究院.用以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并整合教师文化资源。农村成人教育中知识的学习和精神的培养需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实际上对精神的培养往往受到忽视。梁漱溟一直认为情意(精神)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他曾经说:“生活的本身全在情意方面,而知的一边———包括固有的智慧与后天的知识一只在生活之工具。工具弄不好,固然生活弄不好,生活本身(即情意方面)如果没有弄得妥帖恰好,则工具虽利将无所用之,或转自贻戚。所以情意教育更是根本的。”今后的农村成人教育只有在精神教育方面加强,并且加上知识技能的培训,才能培养出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求的新型农民。梁漱溟在邹平实施了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教授农民知识技能,为农业、农民和农村服务。但现在的职业教育却正好相反,以城市为中心,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成为农民进城而进行的岗前培训。梁漱溟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可以依据各地村镇实际,挖掘本地资源,组织专人来编写村本和乡本教程。以农业知识技能和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为农民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在教学形式上,为适应农村特殊的情况必须要形式多样,采用组织专题讲座、分类编班授课和开展巡回教学等。

(2)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相结合

梁漱溟曾说过:“知识分子今后要想在解决中国问题上表现力量,非得与农民联系起来,为农民说话。”所以他非常看重知识分子的作用,希望通过知识分子下乡来改变当时中国农村凋敝状况。梁漱溟主要提倡两种知识分子下乡,一种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的高级知识分子,另一种是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梁漱溟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教授,晏阳初的定县实验的人员中超过70%的人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知识分子,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无疑是农村发展的巨大动力。“当这些知识分子走进农村,把新风尚、新信息、新技能、新知识带入农村,传播给农民,这种简单而又高效的社会教育方法可以使农民得到实惠。”因此,国家应该鼓励知识分子到条件相对差的农村去,用自己的科学知识技能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生活实践,这会极大推进农村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果国家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励过剩的大学生去乡村工作和创业,这样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又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方兴未艾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就体现了很好的体现了大学生下乡的意义,但仅仅这一种渠道还是不够的。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大学生回乡就业,使他们在乡村也能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比如师范类的大学生回当地农村中小学任教;农林类的大学生回到当地进行农林科研;管理类、美术类、音乐类、建筑类的大学生在农村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3)以乡村学校为核心,重组文化基础设施和增加文化活动

农村教育范文3

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乡收入之间的鸿沟在不断扩大,而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对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转移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对缩小城乡之间收入鸿沟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主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镇化;农村;教育;困境

20世纪50年代,我国城市化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在发展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推动了城镇化的步伐;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和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继而带动农村教育的发展。而教育与地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教育的发达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就直接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的差距。在政治、经济、传统因素、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下,农村教育面临一系列的困境。

一、农村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2010年,我国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但另一方面,我国人均GDP仍然处于中下等收入水平国家的行列。“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顺利实现这种跨越,必须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发国内市场,实现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的均衡增长,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中国社科院在2010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指出:2009年中国人口的城镇化率为46.6%。这组数据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还有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地区蕴含着潜在的消费市场、劳动力市场。在城市发展几近饱和的状态下,发展农村经济将成为我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首要任务。在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摆脱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农村生产率;要想提高劳动生产率,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讲,就是要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而教育正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核心手段。因此,教育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意义。

(一)农村教育与农业现代化

虽然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从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技术型,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要地位,农业生产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对经济发展起到支撑作用。所以,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模型转型,农业现代化是一条必由之路,实现农业生产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现代化农业生产一方面需要劳动者自身具备快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及新成果的能力,还需要劳动者能够有效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既能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同时还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和市场环境。而教育正是使农业从业者获取上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二)农村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地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迁移性收入在农村劳动者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但在转移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经验表明,农村劳动者受教育水平越高,更易实现非农转移,自身更具职业竞争力,失业的概率就会越小,更能适应城市新环境,实现有效稳定的转移,促进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三)农村教育与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的教育结构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一致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二元结构。城市较之农村,具有明显的优势资源:优越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由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看出:城市与农村地区在教育方面的差距也可以看成是城乡社会经济和居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差距。城乡在教育方面的差距造成了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但进一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的鸿沟,同时由于教育与收入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复制和强化的关系,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因此,我们必须要重视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的平衡器作用。

二、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农村地区的支持,我国现阶段的农村教育较之以前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观方面原因,我国的农村教育仍然面临困境,以致农村教育质量普遍低下。

(一)客观因素

1.教育经费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地区教育的发展一直受限于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要达到在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就明确指出政府财政收入用于教育方面的经费支出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但实际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再加上各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上将投入责任下移,而县级及县级以下地方政府财力资源薄弱,转移支付能力更是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降低。

2.农村地区中小学学杂费管理不规范。由于经济上的差距,城乡之间学杂费的制定标准会有所不同,农村地区的学校收费标准普遍低于城镇学校。由于农村学校在学杂费方面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标准,导致两者之间存在的差额,在一些地区被有关上级部门看作是“提成”,这些“提成”有的用来弥补教师工资的发放,有的用于填补学校遗留的债务,甚至还有一些不知去向。

3.学校布局不甚合理。由于农村地区人口多、地形复杂、基础设施缺乏等原因,我国农村地区很多学校的规模普遍都比较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农村地区学校的生源有所减少。国家为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开始了“合校”,虽然合校提高了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具有普适性,但对于一些偏远的地区而言,这些政策导致了教育成本的提高以及增加了受教育的困难。在一些山村地区,很多孩子由于附近没有学校,只能每天翻越几座大山去远在几十公里以外的镇上去上学。

4.师资力量薄弱。许多农村地区的教师是当年“代转公、民转公”过来的,他们的专业化知识素养与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不适应,教育观念落后,在新课改中不能及时转换角色,仅仅止于形式;由于缺乏相应的培训资金,农村教师几乎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前景没有城市优越,再加之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远远不及城市,进而导致农村地区的学校对于潜在的应聘者缺乏吸引力,不能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 

 (二)主观因素

农村适龄儿童以及广大农民家长是农村教育的主要参与主体。由于上述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会在不程度上影响农民对于子女接受教育的意向;由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民依附于土地,很少接受教育,自身知识文化水平有限,再加上经济能力有限,教育的效果又具有长期性,以致给广大农民留下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即教育对于农民来说是没有实用性的。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民自身的这种不愿让子女接受教育的思想;两方面相互作用,最终直接导致我国农村教育质量低下。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在对农村和城市教育投入上实行适当的农村倾斜政策,同时要对农村教育经费进行科学的预算,完善经费监督管理机制

由于农村教育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于城市,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减小城乡学校在教育上的差距,首先要确保城乡学校在教育硬件设施上要均衡,因此,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资,适当对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实行倾斜政策。同时,地方各级政府也应认真贯彻执行政府的指示,明确自己的责任。同时在经费预算上,建立健全各项预算资金的使用制度,一方面确保国家的预算资金能及时下放到学校,确保资金的有效运转;另一方面,完善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将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接受公众与社会的监督,以规范教育资金的使用。

(二)理性的看待学校布局调整问题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逐年增加,许多农村地区也随着经济发展而活跃起来,农村适龄儿童开始呈现减小的趋势。为了适应新的变化和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国家开始实施“合校”政策。虽然撤并学校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教师资源紧缺的情况,但在看到这些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并校后多余的教师安置问题、并校后学校产业的处理问题、农村家庭学生的入学成本问题以及学生安全问题等。因此,我们不应该过度追求规模效应,而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判断,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多个维度和方面综合考虑是否需要调整该地区的学校布局,适当允许小规模学校的存在。

(三)增加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农村地区学校教师数量缺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农村教师职业缺乏吸引力,教师待遇和发展前景远落后于城市。首先,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师资待遇,给予到农村任教的优秀人才特殊的津贴补助,缩小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使农村学校能够做到吸引人才;其次,要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将培训切实落到实处,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素养;加强城乡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尝试实行岗位轮换制度,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不定期委派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讲课、听课并进行指导等;鼓励大学生毕业生到农村任教,为有意向的大学生创造机会;学校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基础,确保能在吸引人才来之后能够留住人才。

(四)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选择

由于教育结构具有显效性以及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因此,对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十分必要的。农村教育在保障让学生能够接收到基本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针对有升学意向和就业意向的学生,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倾斜;另一方面,为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和更快的适应城市生活,在日常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将城市的生活观、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为将来青少年提供必要的城市生活方式、价值取向以及生存观念,为将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秦玉友.美国、印度、日本农村教育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7.

[2]范先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难点问题的破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

[3]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

[4]顾微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

[5]梁红梅.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问题考察与归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农村教育范文4

如北京芳草地小学,1957年去视察,提出要把自己的学校办成对外交流的窗口。现在走集团化办学,成为自身的最大特色。再比如成都蒲江的成佳学校,它坐落的成佳镇盛产茶叶。学校利用地区的茶资源,提出了“茶人同道”的教育思想,创造了“家庭—学校—企业—社区”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追求“茶人同道,自然成佳”,要求学生生在茶乡、懂得茶史,培养不离土不离乡的田园情怀。还有蒲江的甘溪学校,提倡“修玉竹美德,育玉竹人才”的育人目标,结合乡村实际培养适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第二种发展模式是外部嵌入模式。该模式是指两种文化不同的交融,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相互交融嫁接,形成新的模式。文化嵌入的典型例子是中国内蒙古的奶茶。草原人以食肉为主,茶的引入,改善了蒙古族人的饮食结构,增加了维生素,对身体健康十分有益。同样,无论是著名学校还是一般的学校,都可以从外部引入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模式和发展资源,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形成自己的特色。清华大学吸收中国古代思想精髓,融合《周易》提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思想,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也是大学文化吸收融合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案例。第三种发展模式是专家设计的模式。北京大学的发展历程是一种典型的专家设计模式。虽然北京大学早在1898年就成立了,之后经历了很多届校长,但学校发展平淡、默默无闻。直到1917年,蔡元培任校长,提出“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主义”,使“兼容并包”成为北大办学的新思想,成为北大培养人才的重要特点,才形成自身的独有特色。以这种方式打造学校的特色文化,首先要通过专家设计,要有团队整体的基本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在校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相对一致和比较和谐的行为模式,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模式。

二、全国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成都蒲江县教育改革发展的概况

2012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与蒲江县人民政府正式签订了共建“农村教育改革实验区”协议,由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知名学者组成专家团队,对蒲江教育进行考察,形成了具有独立性的第三方评价报告。

(一)成都蒲江县教育改革的经验

1.蒲江农村教育具有典型的意义。蒲江教育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典型,对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从学术上分析,蒲江教育具有两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教育价值。蒲江田园教育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的回归,是对现代工业时代教育模式的修正和补充。二是推广价值。蒲江教育实现超前发展,“三圈经济,一圈教育",在一个不太发达的地区,举办较高水平的教育。近日,蒲江教育经验受到越来越多领导、专家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其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蓝皮书》等媒体陆续报道。

2.中国农村需要高质量的教育。

在城镇化进程中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中国要不要农村教育,未来要什么样的农村教育?”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要做好在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整体设计、制度安排;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微观要素,特别是学校发展要素。在这些方面,蒲江实验区带给大家三个方面的启示:一是在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切实实现了教育的优先发展,而且是超前发展,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了。二是在探索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模式方面有了很好的经验。这个地区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农村教育发展中,八百年来重视教育的传统始终没有断线。蒲江县以前有个鹤山书院,其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最早在宋代,全国的鹤山书院有10所,第一年省考,四川省推荐10名到全国殿试,其中有7名出自鹤山书院,可见它的教育质量是很高的,影响是很大的。三是蒲江教育非常强调质量,追求“立志于学,学至于圣”。宋朝时期的蒲江的魏了翁先生,是鹤山书院的创始人,认为一个人必须立志学习和研究,并且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蒲江县提出的“不以牺牲学生健康来换取教育质量的提高”,就是很好地把优秀的区域文化、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的结果。

3.整体打造现代田园学校特色发展。

蒲江县的植被覆盖率达到52%,属于丘陵地带,适合产茶。学校校长应该实现思想的领导然后再实现行政的领导。蒲江学校文化打造有三个层级:第一是非均衡发展。在资源条件都不怎么好的情况下打造好学校。第二是均衡发展,在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情况下实现均衡发展,各方面包括师资、资源都得到比较好的配置。第三是实现特色发展。学校的特色如树,战略如树,像树一样不断成长,不断演变。蒲江学校走的就是特色发展的道路。

(二)蒲江县教育改革的文化特色———“绿色蒲江,书香田园”

农村教育范文5

当地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逃课上街玩“套青蛙”的游戏,这种游戏多在农村的乡镇集会上进行,游戏规则是押赌,如果以五元钱进行押注,认为是青蛙,盖子揭开是青蛙,庄家就给玩游戏的人五元钱,以此类推一百元押注,如果押的和揭开的一样则庄家给玩家一百元钱,反之押的和揭开的不一致,则玩家给庄家相应的钱数,其实质是一种典型的。对于这样的,一些家长蜻蜓点水地说说而已,甚至更多的家长不但不去制止孩子,反而在孩子逃课玩这样的游戏“挣得”一定的哪怕只是十几块钱,家长都表示认可甚至赞同,并且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出息,只因为“挣钱”了。这样的例子在一些村庄调研过程中发现并不少见。当地农村家长的这种愚昧让农村教育陷入了很大的泥潭。这也是在调查当地一些村庄近些年来考取大学的仅有零星几个的很重要的因素所在,以汉台区武乡镇邢家坝村为例,十年内考入大学的仅有十多名,比例远远低于全国其他农村的水平,这也是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较早辍学的孩子首先选择的就是外出打工,没有技术、没有能力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工作,工资水平较低。甚至出现年龄不够伪造身份证拔高年龄打工的现象,一大部分外出打工的青年结婚年龄低龄化倾向明显,这也导致生育年龄低龄化的趋势。对于这部分农民工,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由于生存的需要以及工作条件的限制,其子女往往被留在老家由其文化水平更低的父母来抚养和教育,子女教育可想而知,常常出现大多数留守儿童青少年时期早早辍学外出打工的恶性循环。但也不排除很多农村孩子外出打工之后被城市先进文化感染和熏陶,开始反思农村教育、反思农村家庭教育落后的意识和观念的状况,进而会提升自己的文化教育意识,带动并辐射其他农村家庭,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这种好的苗头已经在当地农村有所显现,但遗憾的是仅仅是少数一部分,数量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说,还是应该从根子上入手,从当地农村入手,从当地农民入手,改变其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意识显得尤为关键。

汉中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节奏缓慢,这和汉中地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汉中地处秦岭以北,周围大山居多,很多地方交通不便,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地区交通极为不便。西汉高速的开通使得汉中这个原本封闭落后的城市这些年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目前更多的仅仅还只是体现在汉中城市内,对农村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对于封闭的汉中农村而言远远不够。农村落后的交通使得外面先进的文化信息传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很多时候传递进来的文化可能已经落后了,或者用流行的话说,那就是out了,更多的表现在“里面的文化信息需求状况传递不出去,外面的先进文化不能及时进入”。汉中较慢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青年人缺乏斗志,比较闲散。就汉中农村而言,茶馆居多,许多四五十岁的人大多数时间在茶馆喝茶玩牌悠闲,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地青少年,笔者曾经做过走访调查,发现各村庄“休闲室”、麻将馆较多,有些村庄麻将馆竟然有四个以上,并且个个爆满,不仅仅是青壮年,也包括一些抱着孙子的老年人,甚至七八岁的孩子也会打麻将,被问及:“这么小,怎么还会打麻将?”孩子的回答是:“我们家里人都会,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会,我们一家人都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以这样的行为来影响孩子,孩子教育的前途何在?陕南农村教育的前途何在?很多时候判断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或者说标志是是否盖有楼房。诚然,从表面上看,汉中许多农村新房一座座建起,但更多的是通过常年非常卖力的技术含量低的劳动赚来的,物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精神层面极度匮乏,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实地调研中,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对五所村庄进行了实地考察,就当地农村家长的文化水平程度做了统计,结果发现小学文化水平的占到了大约70%左右,初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7%左右,高中文化水平的占到了10%左右,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可谓凤毛麟角,仅仅3%,这同全国农民文化程度相比处于极其劣势的地位,相对于落后全国的陕西省农民受教育程度而言,当地农民的文化水平程度更是落后中的落后。当地农村家长的受教育水平程度偏低是其落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最为根本的制约因素,也是影响子女教育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农村教育范文6

【关键词】改革开放;陕西;农村教育发展;问题;展望

一、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陕西农村教育的发展

在新时代的今天,陕西的农村教育已经发展成为西部地区的佼佼者。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陕西省从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壮大教师队伍、完善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积极建设农村教育。

1、教育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教育资金是专门为教育教学提供的专项经济支撑,陕西省在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每年在农村教育上支出的财政数目日益增加。“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供给总量从1998年的16.51亿元增至2006年的60.23亿元,相当于2001年的2.15倍。”[1]“1998-2000年,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所占GDP平稳保持在1.11%-1.2%之间,2001年该比例增长到1.52%。”[2]2002-2006年,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所占GDP保持在1.25%-1.37%之间。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陕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不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陕西农村教育在不断增长的教育经费支持下,各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绩,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学设施逐渐完备,营养午餐工程在农村各中小学开展,陕西农村教育在改革开放后呈现出一面欣欣向荣的景象。

2、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强大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在改革开放前,陕西农村地区教师极度匮乏,在60年代,农村的教师基本上都是公社派去的,这些乡村教师大部分只有初中学历,到20世纪末,陕西农村教师仍然不能够满足各地需要,为了缓解教师紧缺的局面,农村聘请了大量民办教师,但是农村教师的学历大部分依然在中专及以下。20世纪末21世纪初,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一部分高学历的青年毕业生成为了农村教师的后备人才。21世纪以来,政府鼓励大学生从医从教,许多农村大学生毕业后返乡从事教育行业,单特岗教师陕西省“2016年年计划招聘人数为3000人,2017年计划招聘人数为4210人,2018计划招聘人数为5902人。”[3]总之,陕西农村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在显著提升,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3、教学硬件设施逐渐齐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教育设施不断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远程教育的广泛推广。改革开放以来,远程教育在农村教学中推广开来,大部分农村小学都覆盖了。远程教育解决了农村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通过远程教育,农村的孩子们也能体验城市的课堂教育,农村的教师也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二、多媒体教学的推广运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多媒体教学在农村教学中大量推广运用,几乎每所中小学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以它生动、高效的教学得到了农村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三、网络信息教育设施建设。20世纪以前,陕西农村的孩子在学校是很难见到电脑的。进入21世纪以来,陕西农村中小学逐渐引进了电脑设施,引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老师,农村的学生也能学习如何使用电脑了,在互联网世界里,农村的学生也能接触学习到外面的知识。

4、多种帮扶工程进校园

改革开放后陕西农村教育实行了义务阶段教育学费学杂费全免,贫困学生实施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不仅如此,陕西农村教育在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建成了许多教学设施工程。这包括:朱英龙先生捐赠的“秀山教学楼”、“秀山公寓”、邵逸夫先生捐赠的“逸夫教学楼”等基础性教学项目。除此而外,每年都有社会各界的爱心组织为山区孩子送爱心活动,包括:“爱心包裹”活动、“一元爱心送温暖”活动以及各大高校举办的为贫困山区孩子捐款捐物活动等。改革开放后陕西农村教育发展不仅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善,也体现在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上。陕西农村学校的“营养午餐”工程给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每人每天补助3元,陕西省2014年底实现了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全覆盖,使家距学校较远的山区孩子可以中午留校吃上午餐,该项工程,不仅仅是国家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关爱,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下对农村学生的人文关怀。这些帮扶工程都是对农村孩子上学的鼓励与支持,为农村孩子在求学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陕西农村教育取得的成效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社会的发展变化中,陕西农村教育仍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农村优质教师资源匮乏问题。

1、教育取得的成效

(1)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对农村教育高度重视。在农村教育中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给农村学校引进先进教学设备并对农村教师实行去民办化政策,各种教师招聘政策为农村教育引进高质量的教师,不断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学历及教学技能的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技能在不断增强,当下陕西农村教师的最低学历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本科学历也占据了很大部分。政府规定各学校正招聘的在岗教师必须持有相应阶段的教师资格证方可上岗。农村新招聘的教师必须在正式从事教学工作前接受专业培训,在寒暑假,教师依然要外出学习,增强自己的教学技能。因此,当下陕西农村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技能都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在不提升。第二,农村学生教育更全面。陕西农村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响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农村学校聘任了许多专业的教师给学生教授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课程。农村学生在学习上的资源不断在丰富,享受到的教育更加全面。(2)城乡教育差距逐渐减小。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一直以来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难题,改革开放后,陕西教育的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辍学人数减少。改革开放前,陕西农村在重男轻女和上学不如早干活的思想影响下,农村孩子辍学率居高不下。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陕西农村基本实现了90%以上的入学率,中途辍学的人数仅极少数。二、学历普遍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农村经济得以发展,加之各种帮扶工程走进校园,农村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必要支出明显减轻,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支持力度明显增强。如今,陕西农村大学生毕业的毕业总数在逐年增加,以陕南汉中某村为例,该村2017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有46名,毕业的有39名,即使没考上大学,大部分农村学生都拥有高中学历,这较于改革开放前陕西农村存在大量文盲的状况,当今陕西农村孩子的学历都得到普遍提升。

2、教育存在的不足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成为教育难点。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教育虽然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陕西农村教育又面临着留守儿童大量存在的问题,如何使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当前陕西农村教育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农村地区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但城市高成本的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使农民工没有条件把子女一并带进城市读书,大部分进城打工的夫妻把孩子交给了父母帮忙照管,有甚至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里或让其自己生活。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自杀、被性侵的案例层出不穷。陕西农村大量的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健康都令人担忧。因此,如何处理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陕西农村教育面临的难题。(2)农村优质教师资源匮乏。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好的教师往往从德行、学习、生活等多方面教育学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陕西农村的教师质量虽然在不断提升,但是“教师学历初中本科以上城市比农村多42.12个百分点,小学专科以上城市比农村多23.82个百分点。”[4]不光在学历上,农村教师还存在着个人生活习惯差,教学技能欠佳,教育方法不当,甚至作风有问题等现象。优质的教师,应该是具高学历、高技能、高人品于一身,但农村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老师并不多,以陕西某乡镇中学为例特级教师为0人,高级教师为2人,另一座毗邻县城的中学特级教师为1人,高级教师为4人。可见在陕西农村特级教师、一级教师在陕西农村教师队伍中仅占有很小一部分。因此,如何引进优质的师资也是陕西农村教育的难点。

三、陕西农村教育的未来展望

陕西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陕西农村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陕西农村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在未来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保证农村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是我们该做的长期任务。

1、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学习环境

虽然现在陕西农村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了,但是个别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还是很简陋,进一步丰富这些地区的教学设施,完善互联网进校园,塑胶操场进校园等项目是今后农村教育需要提高的一个方面。另外,农村教育还需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陕西农村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城市教师的教学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仍须进一步提升。如何引进更多的优质教师进农村,这不仅依靠农村老师自身的努力,还要靠当地政府的优良政策引进,在本地区的人才引进中,给予农村地区倾斜,同时当地政府应积极做高水平教师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下乡支援农村教育,并对于愿意去农村学校教学的教师给予优厚的经济补助。陕西农村学校在硬件和师资上都与城市教育还有一定差距,为农村教育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教育公平理念下我们必须做的工作。

2、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创建和谐美丽校园

留守儿童是当前农村教育中最大的难题。一个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的童年和青少年是不完整的。留守儿童最大的问题是人身安全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避免农村儿童遭受侵害,正确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活在阳光与快乐中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首先,安全问题,农村教学应针对留守儿童开展自我保护课程和知识讲座,教授他们保护自己人身安全的基本技能,最大程度减少自己受伤害的程度。其次,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心理状况两种。农村青少年在生活中往往受群体影响比较大,在群体中,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监管,更容易染上坏习惯,有的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另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在身边的关爱,往往在心理上比较失落,长期的压抑使留守儿童性格变得孤僻。针对以上农村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农村教师应该多关注每个留守儿童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疏导,帮助他们远离不良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观。

【参考文献】

[1]杨永庚.探索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分配体制改革的力作——评申亚民著《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模式研究》[J].唐都学刊,2014(05).

[2]孙小丽.陕西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变化分析[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3]陕西省教育厅[EB/OL].

农村教育范文7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对策;意义

教育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国民素质决定着国家的水平和国家的实力,而提升国民素质的最主要方式就是教育[1]。在教育方面,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的成人文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从百分比上来看,我国的文盲率不高,但乘以我国的人口基数,我国的文盲人数达8000万以上,根据调查数据,其中有青少年2000万左右是文盲,而在我国的文盲中,有90%分布在我国的农村,其中有50%的文盲分布在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

1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1.1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一直都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虽然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加大在农村教育的投入。但面对现实问题,这样的公平很难实现,这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和经费投入的影响。相较而言,城市教育的投入要超出农村投入的上千倍[2]。例如,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因各种原因推倒重建,投入经费3.5亿元,而这3.5亿元可能是西部两个省的教育经费投入,甚至更多省份。据不完全统计,上海学生的人均消费为每年2万元,但在农村教育中,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达到2000元都是好的。

1.2农村教育师资落后

我国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数量不足。在一些报道中,经常可以见到一名老师带几个年级的课程。第二,教师整体质量不高。由于偏远山区教学条件差,所以教师多半为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乡村教师,文化水平甚至连高中毕业的都很少,再加上缺少音乐、外语、美术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学质量必然下降。第三,待遇差。由于农村教育条件艰苦、待遇差,很多老师无法忍受这样的环境,而被迫放弃教学[3]。这些因素最终导致农村教育走向死亡。

1.3农村教育的生源不断流失

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就是农村对教育的态度。由于农村人口的见识较少,对于教育并没有很热心,甚至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为了减轻经济压力让孩子辍学打工。而一些有见识的农村家长因为外出打工看到外面的世界,所以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就读,有些外出打工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在当地就读。以上行为都加速了农村教育生源的流失。很多村小学逐渐合并成为乡小学,最终走向消亡。这一过程在85后一代人的成长中有所体现。

1.4学校管理水平不高

在很多地方,农村小学的管理者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够很好地管理学校。在管理上,除了复制其他学校的管理模式外,在很多方面的管理都缺少实质性内容,造成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教育质量也无法保证。在管理过程中,有的管理者不能结合农村教育的现实进行管理,生搬硬套,最终使学校管理走向衰落。这对于农村教育的持续发展是致命的。

1.5农村教育经费不足

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是农村教育的硬伤,一方面,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不足,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设施[4]。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小学生的年人均投入只有28元,甚至有些贫困县低于20元,甚至没有。另一方面,我国财政对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东中西部差异巨大,由于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中国的东部差距都较大,所以投入的经费差别也较大,在国际层面的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很多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没有资金用于农村教育,这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2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对策思考

我国农村教育现状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要想发展,必须走出现在教育的束缚,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改变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

2.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从国家层面来讲,应充分贯彻落实十八大关于教育公平的相关结论,资金投入要向农村教育倾斜,投入的角度主要有基础设施建设,教师待遇和教学环境的改造,提升小学教育的经费补助。从各级政府层面来讲,应该将管辖区的教育经费充分使用,不得挪作他用,严厉打击各类挪用、占用教育经费的行为,将教育经费的实际作用落到实处。学校方面,要加强学校的管理,对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心,对改善教师待遇的制度用心,对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方法上心。

2.2提高教师水平

教师水平的提升必须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大力引进高质量的教师充实乡村教育,国家通过政策性奖励支持教师执教;第二,增加教师的培训和进修,通过教育局组织和学校组织来实现,在学校之间和校内互相学习提升的方式进行。

2.3吸引高素质教师

农村教育想要搞好,人才是关键。吸引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待遇、改善教学环境。除此之外,农村还可以通过现代技术乡村需要教师的信息,用情怀打动人,总有人是怀揣教育梦想的。

2.4改善乡村学校的管理

一个单位中,管理者是关键。农村教育是否能够上轨道,领头羊最重要,也就是校长的人选最重要。教育局在选择农村学校校长过程中,必须对其素质进行鉴别,在性格、素质、品德、专业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最终才能确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教育更上一层楼。

2.5端正教育理念

农村教育要想实现好,首先要端正观念。从家长方面,要摒除的就是学习无用论的思想,在农村进行教育宣传,改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增加孩子的入学率。在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是要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功利主义教育,一切向工作看齐,一切向钱看齐。应该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归人性。

2.6建立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发展不好的直接原因是缺少资金,间接原因是教育经费无法落地或挪作他用。因此,为了使本就不足的农村教育经费落到实处,必须建立起合理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可以采取将农村教育经费直接下拨或者建立专项教育资金的形式保障经费的使用科学有效[5]。

3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意义

农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在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是无法动摇的。但我国农村现在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而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从教育入手,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具有现实性的基础意义和重要作用。中国现有人口已超越13亿,其中农村人口站50%左右,而我国的适龄儿童中,也有一半左右生活在农村,所以,农村教育质量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3.1促进农村教育发展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

我国的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就离不开农村的教育,只有农村的教育实现了素质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才算是完全实现。我国要实现现代化教育,就必须将农村教育发展好,只有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真正处在同一水平线上,我国的素质教育才算基本实现。

3.2促进农村教育发展使国家富强的保证

在当今社会,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不是GDP,也不是高科技,而是人才。人才的培养不是从城市引进就够了,而是需要在全中国去开发和培养。历史证明,在贫困地区和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易培养出人才,这也是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之一。农村教育为也为国家培养人才,农村教育也为国家提供人才,国家要富强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民子弟。

4结语

学校和教师素质偏低,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我国的农村教育的发展。再加上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管理问题、教师素质不过关、教育资源不到位等问题,而为了促进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师资的投入方面都需要做好安排工作。农村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素质教育,所以,我国未来的农村教育发展必然还是坚持素质教育为主,在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到管理者素质、教师待遇、教育观念的转变、基础设施建设四个关键点,只有将其落到实处,未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必然能够绽放出巨大的光芒。农村教育的实质还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实施需要改变很多东西,包括农村固有的落后传统观念,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安全问题。农村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等问题都是必须考虑的,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到位,才能有力气、有资源改善农村的教育现状,吸引更多的教师投身农村教育,促进农村教育资源合理分配。农村教育的改善最根本的还是经济的改善人的思想的提高,只有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的发展才能受到人们的重视,农村教育才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马戎.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肖起清.农村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建议教育[J].教育导刊,2006(1):13-16.

[3]李莎.美国农村教育问题及对策浅析[J].成功:教育版,2009(2):13.

[4]邓沛然,李胜利.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教育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7,27(5):151-154.

农村教育范文8

1.1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在国家实行高考全国统一考试制度下,农村教育、农村学校基本上没有跳出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培养“书生型”的学生,忽视了大批中、小学生毕业后回乡参加生产劳动的需求。据调查,75%以上的学生毕业后都不愿再次回到农村,他们都希望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优越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想到回来带动农村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的高投入无法为农村带来更多的人才,农村教育也没法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农村教育无法维持下去。

1.2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较差

在中小学阶段,我国主要推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而国家推行的九年义务确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城市推行九年义务教育,教育经费基本上由政府承担,而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费用绝大部分由农民自己承担。国务院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全部投入中,乡镇负担高达78%,县财政9%(县乡财政的87%直接来自于农民),省地负担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2002年的GDP为104791亿元,教育总投入经费约为3350亿元,占重3.2%,远远没有达倒2000制定的4%的要求。国家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必然会使农村中小学校的基础设施差。虽然调查显示有84.5%以上的学校都拥有体育设施,但其中90%以上的学校只有简陋的篮球架。基础教育设施的缺乏致使学生上课的兴趣匮乏,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1.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文化素质偏低

近年来,为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国家采取了诸多对策,比如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大学生的义务支教以及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等,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城乡之间的经济以及生活环境的差距,以及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引起的教师工资的拖欠,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短缺的现状依然十分严峻,农村的师资力量依旧薄弱。而且在农村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高中或大专毕业,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学校培训。教师的文化素质偏低将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不利于农村人才的培养。

1.4农村学校的课程设计安排不合理

正如之前所说的,农村教育就是为了应试而服务的,再加上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安排的课程主要偏重于语文,数学和外语。中小学校的语文和数学对老师的文化素质要求比较低,所以学校安排的课程中,两者占了77.24%(语文42.76%,数学34.48%),英语的要求稍高一点,所以它占的比例只有13.80%,剩余的文化和体育只占7.96%。不合理的课程安排,致使学生无法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不高。

2农村教育问题引发的思考

针对以上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感受到农村教育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式,必须对农村教育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农村教育问题。

2.1国家要更加重视农村教育

2.1.1继续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现如今,九年义务教育在城市的普及率很广,所以国家要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在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中来,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不仅是对广大农村与城市弱势群体教育权益的保障,也有利于国家事业稳定发展、国民素质不断提高及全体公民充分享受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相信要不了几年,就能完成普及率更大更广的九年义务教育的。

2.1.2政府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虽然国家教育经费不足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关键是国家还把这些有限的经费投入到那些基础较好的所谓的重点中小学中,而落后农村的学校经费投入较少,国家应该把更多的关心放在农村教育上,将其作为重中之重来扶持,给予更多的教育经费。有了足够的教育经费,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才能完善,学校的基本教学才能更好的进行,农村的教育水平才能够得到提升。

2.1.3政府要努力营造好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严格打击农村中小学校周围的黑网吧和游戏厅等场所,避免学生沉迷其中,荒废学习。

2.2学校要广招贤师,搞好农村教育

2.2.1学校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县城里的重点中小学开出许多优越的条件来吸引更多优秀的教师,国家看见学校学生优秀,教育投资就多投入到学校。经费是一定的,县城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多,农村学校的经费投入就自然而然的越来越少,从而导致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两极分化”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农村学校必须要想办法广招贤士。首先,应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还可以向教育厅及有关部门申请对偏远农村地区教师的“特殊津贴”;然后可以加强与城镇学校的教师交流,鼓励城镇优秀教师来农村任教,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成绩,使学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得以提升,从而吸引政府的目光,引起政府的重视。政府一旦重视起来,就会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那么学校就会有更优厚的条件吸引越来越多优秀的老师加入到农村教育的大潮中来了,农村的师资队伍也就越发强大了。

2.2.2学校要优化教学模式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数、外这些课程的学习,还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据调查,78.64%的农村小孩都认为学校平时的文娱体育活动过少,除了上课就是写作业,简而言之就是在两耳不闻窗外事。86.20%的学生业余时间不到两小时,可以说他们只是单纯的被学校限制在那里死读书。学校应该优化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程,适当增加课余时间,增加文艺或体育活动时间,让学生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