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论文范例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示范

1.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当地人们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精神内容的展现,长时间以来不同的民族相互吸收、相关消化,不断地对音乐和舞蹈内容积淀、筛选和过滤,进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牵系着不同民族的情感,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完美展现。不断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其最终目的是要传承优秀文化,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进而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打造为高雅的文艺艺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学校作为培养艺术的主要阵地,它在文艺教育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来达到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院校地处民族特色鲜明的云南地区,浓郁的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为艺术学校民族文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历史较为悠久,极富传统云南民族特色,但是这些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反映当地群众集体的劳动和生产,一般都是即兴表演和演唱,缺乏艺术性和抽象性,并且在舞蹈方面缺乏对生活性舞蹈的加工和提炼。为了使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完美结合,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歌舞文化,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们认真研究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壮族以及藏族舞蹈,并深度挖掘这些民族舞蹈的特点,将其引入到舞蹈教学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一边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进行传承式教育,一边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已有并单薄的舞蹈语汇进行整合和变通,进而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除了上述的例子外,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在教学实践被广泛的引入、挖掘和应用,通过教学实践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传承和并将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得以展现。2.注重民族特色的《乐理与视唱》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关于民族音乐的教育,阎伯林教授说世纪型的音乐教育体制必定以传统民族的音乐为基础,并且积极融合世界上所有音乐文化的精华。他认为中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制一定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在某一部分。要想真正的创立民族民间舞蹈和民族音乐教育体制,必须要具有一个循序渐进、集思广益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民族音乐在我国被称为“国乐”,它是一种集聚民族神韵和气质的文艺艺术,是我们国家的“民族之声”,展现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审美习惯。当前的民族音乐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经古人和今人所创造的一切经过世代流传,为人民喜闻乐见,合乎国人审美习惯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以及创作音乐作品总称。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中外音乐、古今音乐撞击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提出积极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将民族音乐教育落实到具体实践教学中。民族音乐是祖先们智慧、精神的结晶,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国外学者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对于优秀的民族音乐陌生、不感兴趣,实在令人担忧。因此,作为文艺学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乐理教师在教授《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基础概念,也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用乐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进而为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或者通过悦耳的视唱练习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其中的音乐律动,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此外,民族音乐往往伴随着民族舞蹈,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附之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将舞蹈的动作技巧和民族音乐的律动相结合,让学生既学习了民族舞蹈动作,又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其教学成果十分显著,有助于学生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学习

二、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所以在演唱民族音乐和表演民族民间舞蹈时需要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而大部分音乐学院在进行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都直接将演唱的方法和表现方式教给学生,而缺乏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文艺艺术的研究、归纳和总结。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只进行形式教学,而没有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体悟不到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髓,对其理解也仅限于表面,那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就没有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艺术学院在开展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基本都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有时教师也会带领学生练习音乐唱法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相关动作。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空间,不利于音乐和舞蹈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掌握。单调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可能会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第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它体现着几千年来我国民族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然而,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也没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

三、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通过上文可知,我国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改正,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深入拓展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艺术学院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大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研究分析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归纳总结民族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民族精神,让学生不仅会唱会表演民族音乐舞蹈,更能够感知其精髓思想,进而提高民族音乐舞蹈学习。第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艺术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开展民族文化教学,将复杂的乐理知识和舞蹈动作通过视频、动画、图片或者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实地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民族音乐舞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区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来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的认识。第三,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认识。艺术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和舞蹈在我国文艺艺术中的地位,并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将承担起弘扬民族音乐舞蹈的重任。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应科学、合理规划民族音乐舞蹈教学安排,让学生感知到民族音乐舞蹈的艺术魅力,加深学生对此认识和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举办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表演会,在校园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舞蹈兴趣,进而培养其民族情怀和素养。总而言之,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深入拓展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的认识入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与民间舞蹈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读写算杂志,2011,34(70):189~190.

[2]梁璐.浅谈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32):41~43.

[3]张婷.民族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探究[J].艺术科技,2017,(08):318.

[4]彭洁,周芸帆.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2(28):3~33.

[5]王国俊.民族地区高等艺术学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N].中央民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彭伊丽.中央民族大学佤族舞蹈教材建设[N].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7]张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N].东北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2

(一)20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传统形式,时代内容

新疆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起步”,是“1952年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演出了大型歌舞《团结建设新新疆》,六军文工团创作演出大型歌舞《把旗插向祖国边疆》,可谓开大歌舞之先河。”。而起步时期的代表作是《万岁》,这部作品由新疆歌舞话剧院(新疆艺术剧院的前身)等十多个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联合创作,于1962年开始创作,并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6周年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0周年之际,于1965年在新疆人民剧场举行了首演。这部作品“主要运用了《乌夏克木卡姆》的歌舞音乐素材及其它木卡姆中的一些片段。采用双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和民族乐队伴奏,从色彩和功能上相互补充,充分发挥了混合乐队的作用。舞蹈部分则以(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为基本素材,吸纳其它民族舞蹈的精华。此剧在十年后又以《好》为题被重新编排后搬上了舞台,但此次排演,内容有扩展也有压缩,如:加强了‘兴修水利’这部分内容的创作,并增加了民族大团结的内容,体现各民族互帮互助,共同协作,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精神。”除了上述作品,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新疆军区文工团创作的《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等音乐舞蹈晚会。题材多是反映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火热场面和民族团结等内容。由于舞蹈音乐仍沿袭传统的木卡姆等,舞蹈语汇仍然沿用传统,多是在编排上有所凝炼。队形调度也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有一定的发展。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是比较自然而清晰的,以较为传统的民族舞蹈样式,反映时代的新风貌。这种创作倾向与《人民胜利大歌舞》、《三千里江山》、《东方红》等“大歌舞”的创作是互相呼应,既相对忠实地继承了民族音乐舞蹈的样式,又在表现内容上反映新生活。而与其它地区所不同的是,新疆少数民族的歌舞结构本身相对完整、凝炼、统一,“再加工”的程度较其他地区歌舞要弱,这也成为日后创作的“突破口”之一。

(二)20世纪八十年代:“传统”与“当代”的双向深化

20世纪80年代,随着“寻根文化”的兴起,“中国艺术家们本着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深入挖掘民族音乐舞蹈的宝贵遗产,努力探索和扩展音乐舞蹈的艺术功能与表现领域,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依据有关文字史料、古代服饰以及古代遗存的壁画、岩雕和墓室石刻中的舞蹈姿态,在悉心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再创造。”这一时期,新疆艺术界立足于本地区丰富的文化艺术遗产,创作了一批向本地传统文化深度挖掘的音乐舞蹈晚会。其中以《龟兹古韵》为代表。自1982年起新疆歌舞团的舞蹈编导、音乐家、美术家们三下库车、沙雅、新和、拜城等原龟兹所在地,进行了长期的田野调查,在结合有关史籍记载、石窟残存壁画以及出土文物中有关西域乐舞的形象资料,以研究带动创作,创作了大型乐舞《舞乐龟兹情》,又名《龟兹古韵》,并分别于1983年、1984年在新疆人民剧场演出。这部作品以“复古”和“复兴”为旨归,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古龟兹乐舞图”,可以说是对古西域乐舞一次模拟创作的尝试,从开始构思到最后公演,历时近十年的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同时,伴随着这一作品的创作,周吉等音乐、舞蹈编导还对新疆地区的音乐舞蹈史进行了深度研究与挖掘,形成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为后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奠定了一定的学术基础。这样严谨、慎重,对文化高度负责的创作态度,以研究带创作的创作思路值得后来者学习。而同一时期,舞蹈界在创作理念和创作方式等方面有所推进,在“当代”审美的倾向比较明显,这也影响了新疆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创作。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30周年之际,以新疆歌舞团的老中青三代编导为主,集自治区相关艺术团体的力量,创作了大型歌舞《天山欢歌》。这台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主题是反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以来的社会建设成就。这个作品首次采取分场创作,以“系列歌舞”的形式,汇集了相当数量的经典节目。这部作品后来在2001年9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得创作金奖、演出金奖、舞美金奖等18项大奖。2001年赴朝鲜参加“四月之春”平壤国际艺术节,获得8项金奖。从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个作品对民族文化更倾向于“当代阐释”,当代新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态成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下,编导和音乐家们以“当代审美”对传统音乐舞蹈有所突破。音乐“运用现代和声配器手法,运用旋律的发展、重复、变奏等手段和和声、复调等多声部技巧”。舞蹈除了以传统舞蹈语汇为素材进行编排,还运用“拟物”手法创作了《香梨舞》、《石榴舞》、《电子计算器舞》等,“利用舞台的推拉升降和现代灯光音响效果,使这部大歌舞色彩斑斓、气势恢宏、紧凑严密、千姿百态,给人强烈的时代感和美的享受”。这部作品代表新疆大型音乐歌舞在“当代”方向上的突破性进展,虽然创作倾向是“当代”,但创作者并没有全然舍弃传统,传统音乐舞蹈仍然为创作的主要素材如《木夏吾莱克木卡姆》等。从两部代表作品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新疆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创作向“传统”和“当代”两个向度不断深化,这一方面受到国内不同创作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新疆本地编导对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思考。《龟兹古韵》在选材、呈现方式等方面都以实践体现了本地编导在继承民族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挖掘“传统”的方向与深度等方面的思考:一是可以通过挖掘文物、文献、田野中的音乐舞蹈资源,使创作在内容上达到“对话历史”的深度;二是继承民族文化,并不等于只继承现有的、“田野”的民间舞,可以通过历史纵向的挖掘,丰富创作内容;三是在继承传统的大前提下,研究“复古”与“复兴”的方式与方法,其实质是推进民族文化沿着传统的脉络继续发展。《天山欢歌》则在创作的理念与方式上体现了本地编导对“当代”与“传统”之间关系的思考:一是由于作品主题是反映当代,因此“当代”是这个作品的主位,在这个主位立场下来思考传统在当代的呈现;二是在创作手法上,吸取了80年代的舞台创作经验,使传统音乐舞蹈在特定创作手法中呈现出当代的气质。这两部作品体现出的创作理念、手法与水平可以说开辟了新疆大型音乐舞蹈作品在“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上的两条“路径”,在日后的诸多作品中均有体现,是新疆音乐舞蹈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三)20世纪九十年代:创作方法的新探索

1990—2000年这十年时间,创作方法的新探索使得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表现层次更加丰富,而民族文化的“传统”与“当代”仍然是创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时期有两点突破,一是在创作上,意识到了作品结构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强化作品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主题的表达更加统一而有层次;二是编导“继承与发展”的关注点仍是音乐和舞蹈,但开始探索“传统”与“当代”两个向度在大型音乐舞蹈晚会中的融合。这一时期涌现出《万紫千红满天山》(1992)、《天山彩虹》(1994)、《走向辉煌》(1995)、《我们新疆好地方》(1999)等作品,其中代表作为《天山彩虹》、《我们新疆好地方》。1994年,新疆歌舞团创作演并出了大型民族音乐舞蹈晚会《天山彩虹》。晚会首次采用篇章式的结构,分为上篇(历史篇)和下篇(现代篇)。上篇(历史篇)包括序:天山之泉;一、西域古风;二、龟兹舞韵;三、丝路明珠,表现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先民寻求美丽富饶土地的理想,展示了古代西域乐舞的艺术魅力。下篇(现代篇)包括一、大漠劲舞;二、草原柔歌;三、绿洲欢潮;尾声:天山腾日,充分表现了新疆各族人民与严酷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在斗争中萌发了美好真诚的爱情,在丰收中洋溢出欢愉和自信的内容,讴歌了新疆各族人民的生活和理想。音乐运用了《潘吉尕木卡姆》中的音乐素材,舞蹈部分有《顶碗舞》,《迎新娘》、《刀郎舞》等,“整部作品贯串始终的是西部人的坚韧顽强、奋发进取和乐观开放的精神,洋溢着阳刚之美。为了完美地表达创作意图,仅用写实、渲染、集纳、抽象等手法已远远不够,便大胆采用象征、写意的手法。总体上虚实结合,把情与景、动与静、音乐与舞蹈、继承与创新、再现与表现有机地融为一体,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这台晚会还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文华音乐创作奖”。1999年3月,由新疆歌舞团和新疆军区文工团联合创作演出了当代大型民族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该晚会浓缩了20世纪以来新疆歌舞艺术的精华,展示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将多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重新编排、配器,并运用了现代化的包装。在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歌舞系列活动的首演。10月,再次赴京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献礼活动。晚会反映了新疆各民族人民,在祖国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人们幸福和睦,安居乐业。以奔放的舞姿和热烈的情感,表达出新疆各族人民对自己故乡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表达出他们对走向新世纪的自信与豪迈。这一时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基本沿袭了上一时期“传统”与“当代”的两个向度,但由于创作方法的新探索使得在这两个向度推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融合。例如,在《天山彩虹》第二场中,周吉运用了黄翔鹏先生解读的宋传唐曲的龟兹大曲《舞春风》中的《瑞鹧鸪》曲牌作为音乐素材。而舞蹈则以“(在序和尾声)男子刀郎舞与现代手法编织的有象征意义的女子群舞巧妙糅合,传达了历史在与现代的衔接与契合中进入了新的纪元”。《我们新疆好地方》则是保留了传统的内容,但强化了视听效果,使得“传统”有着“旧貌换新颜”的呈现。不管是以“当代”为主位,还是以传统为脉络,“融合”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

(四)21世纪的新十年:“现代”的舞台与多元的创作

进入21世纪后,舞台技术的发展使得新疆本地编导意识到音乐舞蹈晚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舞台艺术,应充分调动多种舞台艺术,表现新疆各民族以及民族文化的特色。同时,一方面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兴起,其理念也对创作有一定影响,如何在舞台上“原汁原味”地呈现新疆传统民族乐舞,表现新疆民族文化之独特,也是编导们在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受到现、当代舞蹈编创思路与手法的影响,编导们在题材、立意、动作语汇的处理以及审美上日趋多元化。外在上日益“现代化”的舞台和内在上日渐多元化的创作倾向构成了21世纪新十年新疆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创作图景,也使得对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的回答与阐述有着更加丰富而复杂的空间。2008年由新疆木卡姆团推出的音乐舞蹈晚会《木卡姆的春天》,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十二木卡姆中的《乌夏克木卡姆》的结构为作品结构之依据,引用维吾尔族古典诗人的诗词与民间叙事诗为唱词,咏叹爱情,并穿插了对木卡姆艺术有重要发展的历史人物。第二部分是以《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为主。这个作品是在十二木卡姆成功申请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对木卡姆艺术一次较完整的、有主题的当代舞台呈现。晚会尽管调动了许多舞台灯光、舞美、视频等技术,但始终以木卡姆的本质性特征为主体,以木卡姆的作品结构为晚会结构,使整个作品虽有“现代化”的舞台包装,但仍以呈现民族文化为主线。由中国东方歌舞团、新疆艺术剧院歌舞团等单位联合编排的大型音乐舞蹈晚会《大美新疆》2012年6月19日晚在新疆艺术剧院上演。这台大型音乐舞蹈晚会以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艺术的传承和“感动中国”人物阿里木的事迹作为两条线索,以歌、舞、乐、多媒体影像、戏剧表演、舞台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手段,以空间蒙太奇的手法,视频和人物的结合,包括完美舞台舞美的推拉升降,车台的运用,对音乐的处理,演员和视频的互动等做了很多设计上的准备,是近几年来在新疆大型晚会中又一个新的尝试。从舞美到整个舞台效果,把新疆各民族的舞蹈文化、歌舞文化展示给了全国的观众。这台晚会也代表新疆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这一时期还涌现出《洒满阳光的新疆》、《天山礼赞》、《可爱的一朵玫瑰花》、《美好家园》等,作品大多以绚丽的服装、华丽的舞美和演员精湛的表演征服了观众。

二、新疆大型音乐舞蹈晚会中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特征

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首先要从“继承与发展”的主体———人说起。从《万岁》到《大美新疆》大部分作品都是新疆各民族编导创作,部分作品与其它地区的编导共同创作。在这样的编创群体中,“民族文化”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编导们在音乐素材的选择,动作语汇的编排上自然地按照“民族习惯”或者“天赋”进行,使得民族文化的“继承”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自80年代起,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逐渐兴起,编导们开始对“民族文化”有一定的自觉意识,其中音乐创作表现得更为明显。而舞蹈由于艺术门类的独特性,基本上仍然保持了“自然继承”的状态,但开始吸收部分文化相近地区的舞蹈元素,这意味着在吸收的过程中是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和分析民族舞蹈自身的特性。随着八九十年代舞蹈本体意识的兴起,舞蹈编导与表演家们更加意识到民族舞蹈在本体层面上的特点,非常注重舞蹈语汇的特性,运用新疆传统音乐与传统民间舞蹈的元素,吸收了国内外舞蹈的编创手法,进行不同程度的编排、提炼、凝炼,使其在作品层面的呈现上有了“当代审美”的品质。由此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舞蹈编导和表演艺术家,如海力且木•司迪克、王晓云、乌买尔•赛都拉、孙佩禄、库来西•热介甫、艾力•阿布都热依木、李维维等。大型音乐舞蹈晚会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与其独特的艺术体裁有关。与一般的小型舞蹈作品、舞剧、舞蹈诗不同,大型音乐舞蹈晚会更像一篇散文,只要“神不散”,就可以容纳丰富的舞台表演艺术的语汇与形式。从另一个角度说,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这种体裁更加适合新疆的民族音乐舞蹈作品的舞台呈现,以《十二木卡姆》为代表的传统民族艺术是很难在其他体裁中呈现的,大型音乐舞蹈晚会在“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有着更为丰富的容纳空间,而且,其前期投入、调动艺术家的数量较其他舞蹈体裁更加大,多是集体创作,因此往往喻示着一种“风向”,更加能反映新疆本地艺术创作者对“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思考与阐释。近年来,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创作有向“舞蹈诗”靠拢的倾向,强调结构上的更加完整,“音画”、“歌舞剧”等概念不断推出,然而其本质还是“大歌舞”。随着前段时期国内“印象”系列、“风情歌舞”的泛滥,新疆的音乐舞蹈创作也一度受到了影响,注重风情的呈现而忽略对民族文化内在的挖掘,注重视听效果而忽略创作表达的有效性,大型音乐舞蹈晚会更易受到薰染。随后的非遗工作的兴起,使这种“时尚”之风受到了一定的扼制,编导们开始注重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深度,由文化内涵与深度引申到对这一地区族群独特的生命内在体验上。就创作的理念而言,新疆大型音乐舞蹈晚会并未完全将“传统”与“当代”视作二元对立,而是不断寻找二者融合的切入点。从起步阶段的“旧瓶装新酒”、到“挖掘历史”,再到以当代为主位,以传统为素材,再到近期的以传统文化为基石的当代呈现。这就可以看出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处理的就是“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关系。但是回顾整个历程,重视传统民族舞蹈、重视挖掘优秀的民族舞蹈文化依然是创作的主导。可以说,对传统的重视就如同栽树需要“深根”,只有根扎得深,“树”才会更加茁壮,“枝桠”才会更加多元而有依据。传统与当代,继承与发展并非简单的叠加和“体用”关系,需要以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为根脉,发现、深究特定文化语境中的生命体验与人性,选择、创新适合表达的创作手法,才可以发展出有“新疆”特点的大型作品。近些年,有人提出新疆的大型舞蹈作品内容单一,舞蹈动作陈旧,缺乏时代感和现代气息,很少能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舞蹈创作理念,几乎一直处在一种缓慢的发展状态中,必须创新等等。随之而来的现象就是编导在大型音乐舞蹈晚会的创作中,在创作上对传统与民族“不尊重”,在未能深入了解民族风格、民族文化特性以及民族审美特征的情况下,一味“求变”,追求所谓的时尚,导致了诸多无谓的嫁接、杂交,使得创作的核心———“艺术语汇”失去了民族特色,甚至出现了“同质化”的现象。应该说,我们鼓励创新,但创新不是空穴来风,或是一味对传统的舍弃,创新的前提是“求实”,根据具体的创作主题、创作内容,扎扎实实地了解民族文化,了解舞蹈的风格,体悟民族舞蹈沉淀千百年的人文内涵,再行创新,笔者相信,那才是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都高度负责的创新态度。

三、结语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3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蹈;舞蹈教学;文化渗透

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舞蹈动作、音乐表现、表演服饰等方面都体现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元素。我国教育部近些年不断强调要传承、弘扬民族文化,要求各阶段的学校教育深度结合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拉近学生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距离,使青少年成为继承民族文化的主力军。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优质的、综合性的人才,需要注重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基础上展示舞蹈和音乐的内涵,使学生成长为优秀舞者。

一、民族文化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且历史悠久,因此,在我国的舞蹈领域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民族舞蹈、民间舞蹈。这些舞蹈与民族文化形态有着紧密的关系,具有独特的气质和特征。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注意舞蹈动作、技巧教学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培养出具备民族文化气质特征的舞蹈人才,使其赋予民族舞蹈更深的感染力,充分表现民族音乐的内涵。以蒙古舞、藏族舞、傣族舞等较常出现在大众面前的民族舞蹈为例,舞者的一举一动都与民族文化有关,或许脱胎于当地人的农耕、狩猎、游牧、采摘、祭祀等行为,或许与当地风土人情有关[1]。比如,蒙古族舞蹈女性动作中常有的翻腕、抖肩等。因此,掌握民族文化对开展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民族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灵魂所在,若舞者在不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情况下进行动作和技巧的学习,很难使舞蹈表演拥有感染力,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或许普通观众不会太过关注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只是单纯地看动作、看舞台呈现,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缺少文化底蕴、文化理解的舞者很难打动懂行的业内人士。民族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根,在不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情况下进行动作技巧的学习,学生所学习到的仅仅是舞蹈的皮毛,不仅难以表现民族舞蹈的内涵,还失去了舞蹈创新、编排的沃土。在强调创新的今天,失去根源的创新很容易让整个舞蹈走形,失去民族民间舞蹈应有的味道,成为“挂羊头卖狗肉”的样子货,反倒不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不利于舞者在舞蹈领域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本身的民族、民俗文化储备不足

教师是教育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成长的上限。想要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做好文化渗透,培养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舞者,教师首先需要具备足够的民族、民俗文化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从容、灵活应对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的学习需求,切实提高民族舞学生的综合素养。目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将更多的精力和课堂时间放在基本功、舞蹈动作、表情控制、舞台走位等方面,缺乏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和知识储备,课堂教学中也缺乏文化渗透的规划。久而久之,学生在教师的影响下也开始忽视民族舞蹈背后的文化根源,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也不利于舞蹈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枯燥且无味

在缺少民族、民俗文化渗透和滋养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全部精力都围绕着表面的舞蹈动作、表情控制展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枯燥且无味,学生在一遍遍模仿、练习、排演后难免产生厌倦和疲惫心理,比较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单纯强调舞蹈动作和表情的舞蹈教学与音乐是割裂的,学生只能关注到舞蹈动作之间的衔接,关注到面向观众的表情展示,却难以将音乐内涵与舞蹈内涵相结合,因为这样学到的舞蹈基本上没有内涵。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舞蹈,会将优秀的舞蹈误认为是舞蹈动作难度越高、衔接越流畅、表情控制越好的舞蹈,失去听音乐、用舞蹈诠释音乐的积极性和意识,影响学生的未来成长。

(三)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是人类情感、思想的表现,这种表现受到民族、民俗文化元素的影响,所以舞蹈的背后有文化作为基础才能更感人。目前,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缺乏必要的文化渗透,师生之间的交流效率也比较差。学生在民族民间舞蹈课堂上更多被动接受来自教师的动作技巧教学和训练,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更多局限于舞蹈专业动作、基本功、表情控制、舞台走位等内容,少有深入舞蹈文化内涵的交流,导致师生间交流缺乏一定的有效性。

(四)理论课与技术课相互脱节

在部分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校方开设了诸如舞蹈历史、舞蹈文化、艺术概论等专业理论课程,希望借此来提升学生对舞蹈文化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舞蹈文化涵养,为民族民间舞蹈技术课程的教学开展奠定理论基础。但实际情况却是,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理论课堂上教师还会结合具体的民族舞蹈动作、服饰来讲解舞蹈文化,技术课堂上教师却倾向于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训练上,存在严重的文化渗透忽视现象。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高校民族民间舞蹈编排中出现民间舞蹈现代舞化的现象,重新编排后的民间舞蹈、民族舞蹈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味道和符号特征,成为带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舞蹈,丢失了民俗文化的底蕴。

三、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措施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文化储备

在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强调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弘扬的当下,高校应当重视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师的培养,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师的文化储备,为更好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渗透做准备[2]。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需要认识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积极在教学内容规划设计中安排有关民族、民俗文化教学渗透的部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知识水平。民族、民俗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安排应当尽量跟随舞种、舞蹈动作学习的顺序,让学生将舞蹈动作与动作诞生的根源、代表的含义相匹配,形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就需要教师先提升自己的文化储备,通过行业论文、网络学习、实地考察等途径对民族民间舞蹈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够对学生展开更有理有据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让学生了解舞蹈动作的诞生源头,引导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提升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

(二)多样化开展民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以更加多样、生动的方式开展教学,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改变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多媒体教学方式是改善课堂教学氛围的好方法,能够通过视觉、听觉、文字理解等多方面刺激来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比如,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们在练习室中穿着最简单的练习服展示几段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在没有服饰、音乐的铺垫下单纯从动作上分辨每一段舞蹈属于哪个民族舞种。学生在反复对比舞蹈动作的过程中会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师的肢体语言表达上,更关注教师通过肢体表达出的民族舞蹈动作要领和风格。教师还可通过多媒体途径来为学生展示舞蹈在当地人生活生产中的诞生源头,让学生对比当地人生产生活中的动作与舞蹈动作之间的联系,比如蒙古舞中脱胎于骑马、摔跤、射箭、套马等生产生活行为的动作有很多,教师应当为学生营造深入当地风土人情的机会,让学生的舞蹈更具表现力,让舞蹈动作真正成为一种肢体“语言”[3]。其次,有机会的话,教师应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到人们生活当中去,让学生融入当地民俗生活,从当地人的生产生活中学习舞蹈、感受舞蹈。比如,云南省的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涉及傣族舞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傣族人民生活的环境中,了解傣族人民的历史、民俗、文化,了解傣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了解与傣族舞蹈关系密切的孔雀元素,加深学生对民族民间舞蹈理解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应用肢体语言。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民族民间舞蹈领域中的名家作品或优秀作品,不仅引导学生熟悉、体会其中舞蹈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和节奏韵律,还要引导学生感受舞蹈表演者的神态表演,帮助学生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神态特征,表演出不同民族舞蹈的精气神。以东北秧歌为例,秧歌最早出现被称为“高跷”,后改为秧歌,秧歌在不同地区分为东北秧歌、山东秧歌、河北秧歌等,每个地区的秧歌各有不同的特征。其中,东北秧歌广泛传播于黑吉辽三省,带有一定的满族人民劳作生活特征,神态上都带有稳、俏、浪、幽的特点,想要把握东北秧歌的神态特征,需要加强练习,努力做到稳中带着火辣、稳中带着浪劲儿,将东北人民火热的生活态度和火辣的个性表现出来。

(三)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深度

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与学生的交流深度,围绕舞蹈文化的交流是比较可行的深度交流渠道。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自己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讲述自己在民族、民俗文化诞生地的见闻,帮助学生加深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如果学生群体中有来自学习目标民族的个体,教师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来阐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其他学生对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觉得自己跟唱音乐更能够投入情绪,仿佛整个人都变成舞蹈诞生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心中更有自信。教师可以借学生的表达来引导学生们一起创造民族民间舞的氛围,在练习中用自己的跟唱、呼喊来创造气氛,将语言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之中。用这样的方法,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和表演民族民间舞时遭遇的问题、获得的经验,能够快速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深度,有效提升民族民间舞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重视从舞蹈服饰上渗透民族民俗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在正式表演时有服饰的存在,部分舞蹈动作也因服饰的存在而出现一定的变形,这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特征,在课堂教学时应得到教师重视,从舞蹈服饰的角度来向学生渗透民族民俗文化[4]。以藏族舞为例,藏族人民的传统服饰是长袖袍子,下摆长度接近脚面且对双脚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藏族舞中会有甩袍袖、脚撩袍子之类的舞蹈动作,也正是这些细节动作组成了藏族舞非常容易辨认的特征。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重视从舞蹈服饰上渗透民族、民俗文化,体现民族舞蹈的要领和风格特征。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民族服饰进行试穿,让学生们感受蒙古袍、藏袍、傣族服饰、朝鲜族服饰等民族服装的穿戴感受,让学生亲身体会相同舞蹈动作在服饰的影响下可能出现的变形,加深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背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将民族民间舞的特征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比如,朝鲜族女性服装有长长的裙摆,旋转起来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效果;蒙古袍厚重,双臂上举和下垂时限制了动作的规格等。

四、结束语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4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渗透

舞蹈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是伴随社会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着的。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不同的族群特征,进而又分化出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发生并发展在民间生活的舞蹈艺术形式很难夺得民间群众的普遍关注。作为民众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逐渐向着小众爱好而发展。但是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舞蹈教学尤其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在丰富高校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间舞蹈一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舞蹈而存在的。为民间艺人或民众自娱自乐,祭神求偶所跳。长久以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趋向于融合、分化的局面。然而,对于新一代青年人,民间舞蹈处在被忽视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纵向传承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渗透,发挥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首先,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性不同、文化也有所差异。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其次,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高校舞蹈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建设课程中,能够将该地域民间舞蹈融入在舞蹈课程教学建设中,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也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域民众的生活风貌。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舞蹈也能够引起探索该地方文化的兴趣。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渗透问题分析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

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民间艺人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民间自然传承的传承模式,是民间舞蹈不至消失的基本保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长的民间艺人体质日渐老去甚至趋势,不能够在跳起舞蹈以自娱,更不能做到口传身教传承舞蹈。新一代青年人更乐意关注新兴事物的发展,忽视地域或种族的民间舞蹈。导致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人逐渐减少。鉴于自然传承形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舞蹈的传承。所以,文化奠基人的减少,不仅导致民间舞蹈的缺失,进一步导致的是高校在建设民间舞蹈课程中的困惑——课程内容究竟该如何设置。

(二)缺乏文化渗透

民间舞蹈艺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舞蹈形式,也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并且对舞蹈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中,过分关注舞蹈动作、肢体表达能力,忽视了民族舞蹈文化的特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三)缺乏必要的支持

民间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课堂的传承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支持力度。但目前,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在地方高校舞蹈课堂传承的过程中,硬件软件都较为匮乏。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进而使得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必要的经济支持,使得高校在传承民间舞蹈过程中,课程安排严重受限[2]。

(四)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

高校民间舞蹈教育中,对师资力量要求相对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舞蹈技术,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当地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并理想,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三、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田野实践

实地考察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观念,是高校传承舞蹈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加强民间舞蹈的风情和文化进行实地调研,从不同的渠道对民间舞蹈的根源、发展历史、发展变化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精髓,了解其传承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意识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其传承和保护,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课堂中的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系统教学

一方面,根据现有的民间舞蹈素材,编制系统的民间舞蹈教材,以加强学生对该民间舞蹈的系统学习。还要在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开发、优化民间舞蹈教学资源,如民间艺人口述史等,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丰富民间舞蹈教材内容[3];另一方面,优化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握好求真的原则,对于该民间舞蹈从风格到元素,再到场图的变换,都做到在不失其本来面目之上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民间舞蹈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能着眼于书本上知识,还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将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到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积极参考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充分了解民间舞蹈艺术背后的思想情况,以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兴趣;最后,在具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充分组合、感性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舞蹈学习中去。

(四)全面提升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素质的民间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课堂中顺利实施民间舞蹈传播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提升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成为了民间舞蹈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渗透的重要保证。首先,培养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加强培训结构的考核,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民间舞蹈知识的传播,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心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因素,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但就目前而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的传承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在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绪栋.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舞蹈教学的价值研究[J].戏剧之家,2017(23):189.

[2]叶玲.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渗透[J].艺术评鉴,2017(17):121-122.

[3]杜娟.陕西民间舞蹈纳入高校教学的价值研究[J].才智,2016(26):98,100.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5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师范类

提出了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由此,我国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增强,为发挥传统文化的凝聚力以及其教育功能,对民族民间舞的文化传承与保护也逐渐受到了关注。而反观如今的民族民间舞课程,离民间舞的本质越来越远了,在越来越专业化、舞台化的审美要求中加入了过多的艺术加工,并在与其他舞种的融合与发展中逐渐失掉了其本味。对于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来说,更是模糊了其专业培养方向以及课程教学目的。笔者认为,师范类院校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应固守其课程属性、坚持“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办学理念,由此将本味融入课堂、融入教学过程,探索其源流,加强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一、目前所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上

1.课程目标不明确

民族民间舞课程作为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必修课,其目标的实现是为了服务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同时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方向也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专业舞蹈院校多倾向于高精尖的艺术要求和高层次的艺术表达,在选材上对体型、身体素质、肌肉能力等也有着很高的标准,而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与能力,围绕“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未来能够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现实是,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师范类院校都在追求更高的专业能力和更好的艺术表达,甚至师范类舞蹈专业仍在套用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由此导致民族民间舞课程将要失去师范类舞蹈专业的特点,不再适用于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学生。应该将师范类舞蹈教育与专业院校舞蹈教育的培养方向以及课程目标区分开来,要固守师范类舞蹈课程的属性,针对师范类进行更广泛地教学,偏全不偏专,走出一条师范类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探索之路。

2.课程内容逐渐脱离本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舞蹈学科间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在现代思想和其他学科的影响下,民族民间舞课程逐渐失去了其特点与特色,民间舞的本质在演化和艺术加工中逐渐“消失”了……没有了原汁原味的风格性,那么民族民间舞的意义又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民族民间舞其实也可称为土风舞或民俗舞,它起源于乡间和基层,是对人民生活的一种抽象化表现与写照,通过将日常生活和劳作活动提炼成不同的动作元素和律动,再进行发展和加工,由此搬上课堂。但是如今的课程内容仅依靠这种提炼的元素进行教学,一代代民间舞教师大多没有真正深入到地方去采风,没有见到真正原生态的民间舞,只是根据这种元素动作学习民间舞甚至在代代传承中越来越变形,这种通过专业院校民间舞元素提炼的“民间舞”,也可以说这种“被肢解的民间舞”已经不是过去老百姓生活中的原生态民间舞,离民间舞的本质越来越远了。

3.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如今,大多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的教学方式都采用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言传身教,而运用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们只会机械化地跟着老师的动作进行模仿,长期以来就会限制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也无法达到师范类院校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创作上

随着民族民间舞的发展与加工,在作品的创作中,我们越来越找不到“民间舞”在哪里了,也逐渐地失去了民间舞的特色。现在很少有作品可以看到民间舞原汁原味的身影了,除了《畲族女儿拍》《喜鹊衔梅》《一抹红》等可以看到是地道的本土民间舞加工提升后的舞台作品外,其他作品逐渐地成了一种运用民间舞元素的新创造。从《红绸舞》《荷花舞》到《草原女民兵》《送粮路上》,从《奔腾》《牛背摇篮》到《阿惹妞》《翻身农奴把歌唱》等,一个个鲜活、精美的舞蹈形象都是民间舞素材的演化和升华而来,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由老百姓创造出来的民间舞了,艺术家的创造和舞台形象塑造的需要使它们成了具有民族风格特点的舞蹈艺术。[1]因此,也失去了民族民间舞的创作特色和本味。以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学校身处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立足于上海市国际舞蹈中心这一大平台,有着丰富的舞蹈资源和先进的创作手段,也拥有属于上海本土的非遗文化,完全可以发挥上海的地域优势,在此基础上挖掘具有上海特色的民间舞蹈。

二、课程改革措施———将“本味”融入课堂

针对上文提出的教学上、创作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师范类院校的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情况,为实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民间舞学科体系,对本次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策略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一)教学部分

民族民间舞的形成与其自然条件、人文环境有很大的联系,某些动作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在教学中需要针对民族的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准确把握动作,从而最大程度地还原民族民间舞。[2]因此,本文将民族民间舞的课程改革分为三步进行论述。

1.寻根之旅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主干部分大多为五大民族舞蹈,即汉(东北、山东、安徽)、藏、蒙、维、朝及羌傣苗族等。全国各舞蹈学校又根据各地区的本土性纳入有代表性的民间舞。比如新疆艺术学院除新疆维吾尔族舞蹈外还教授塔吉克、刀郎、哈萨克等民族舞;广西艺术学院还会教授壮族、苗族、京族、彝族、瑶族等民族舞,壮族中还包括壮戏台步、采茶舞、巫球、蚂拐舞、点扇等极具风格、特色的民间舞;云南艺术学院有佤族、彝族、壮族等。上海师范大学位于上海这一海纳百川的经济大都市,虽然是一个移民城市,但是本土的非遗民俗舞蹈也不少,其代表的有金山的渔秧新歌,浦东的调花篮、绕龙灯,奉贤的滚灯、挑茶担,闵行的手狮舞,同时还有江南一带的打莲湘。因此,课程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寻根之旅,它的意义在于带领学生走入真正的民间,通过实地考察体验地道的民间舞。将本味融入民族民间舞课堂就是下到基层体验与感受民间的风土人情、人们的生活习性,搜集素材、民间舞蹈元素,以采风的形式作为本课程授课的一部分。所谓最好的传承就是“活态”保护,带领学生下基层,让学生既要能熟知通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舞台化民间舞,同时也能懂得民间舞的“根”在哪里、“本味”是什么滋味,更深入地体会人民群众的“活”的原生态舞蹈。

2.探索发展

师范类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向以及鲜明的专业特色要求师范类舞蹈专业学生应当经过从讲台传授到舞台表演的历练,最终成为一名“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舞蹈教师。因此在民族民间舞的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到民间进行采风、跟着舞动起来,还应探索民间舞之源流。因此,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的第二步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查阅文献材料和学习音频视频资料,在理论层面上探究分析其历史渊源与来由、把握民族民间的特点、掌握舞蹈动作元素中的情感依据,由此得出本土的生活习性、地域特点、服饰穿着等方面对民间舞产生的影响,探索民族民间舞教学理论,丰富教学内容。由此一来,突出身处长三角地区的民间舞文化传承,贴近江浙沪一带民间舞产生及发展土壤,打造具有上海师范大学特色民间舞特色课程。

3.创新教学模式

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改革的最后一步,还要依靠教学手段的完善来实现。由于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已经融入了采风以及理论学习的环节,那么教学方法势必需要进行改变,不能再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了,将言传身教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一定比例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由此充分利用每种教学方式的长处,最大限度发挥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价值意义,加强课程的应用性与可行性,同时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主观能动性。近期,由于疫情的特殊原因,“网课教学”也成为了一大热点,上海师范大学的师生们纷纷表示专业理论课的线上课程效果更好了、效率变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小班教学中被激发了出来,在相隔千里的网络世界中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了、参与度也变得更高了。而相较之下专业技能课的开展情况就不太理想了,没有了专业的舞蹈教室和教学环境,学生在空间上、心理上都受到了局限。对于老师而言,受镜头角度、视频清晰度的限制,也无法直观、清晰地看到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受屏幕的限制,每次也只能看4-8位学生,这无论是教学效率还是教学质量都大大折扣。因此,笔者认为线上线下课程的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作用,可以融入一定比例的线上课程将民族民间的相关理论教授给学生并对其进行思考与探究,还可以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将音频视频资料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并深入了解原生态的舞蹈,有了理论的坚实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实践教学。此外,应立足创新的教学方式与未来就业岗位的紧密结合。与当地文化馆、少年宫、中小学及各类舞蹈培训机构合作,将教学内容移植到未来学生毕业就业岗位中去,从“输入”到“输出”进行完美地衔接,并且将上海师范大学创新的教学方式与理念普及到各大舞蹈机构,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培养和输送“能教会编、一专多能”的综合性的全面舞蹈人才,由此形成一套属于上海师范大学特色的教学模式。

(二)创作部分

在创作方面,我们需要开发本土教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通用教材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民间舞的感知力较弱,无法充分发挥想象对民间舞的音乐、舞蹈编排等元素进行重组,使得在现有教材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较低。[3]基于上海师范大学,可以根据长三角地域特点进行民间舞教材的开发,将学生日常可以接触到的舞蹈元素融入教材创作中,提高学生对民间舞的整体感知。此外,我们还需要提高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深刻认识,从而推动具有民族色彩的高水准作品创作。可以通过对身边的老一辈人进行交谈、采访,了解我们所处之地的历史,当地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轶闻趣事,等等。在有了丰厚充实的理论文化基础之后再进行创作,将民族民间舞作品创作向高素质、深层次推进。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师范类学校自主承办的舞蹈技能大赛、“汇创青春”“新人新作”“上海之春”等创作类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挖掘出更多的民族民间舞作品并进行作品孵化,最终将精品民间舞蹈作品进行展示,由此打造出一批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作为本校舞蹈教学的主要内容,提升学校舞蹈精品课程特色。

结语

民族民间舞是我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智慧的成果,也是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创新改革,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4]总之,要将师范类舞蹈专业的民族民间舞课程进行改革,就要从本质上抓起,要在教学和创作上寻求本味、探索源流。让学生们在体验了采风、学习了专业技能的同时能够融入理论部分,引发学生对民族民族舞的思考,从本土民间舞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性入手,收集元素、加工整理适合师范类舞蹈专业教学的民间舞元素,再到最后通过学生的编创与发展形成、孵化作品,形成从原生态的民俗舞蹈到课堂提炼素材,最后到创编作品展示民族民间舞的三点一线。

参考文献

[1]郑慧慧.民间舞去哪儿了[N].中国艺术报,2018-03-23.

[2]廖汝芳.论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205—206.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6

关键词:民族地区  中小学  民族文化  传承发展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代表,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然而文化多样性正如生物多样性一样珍贵,我们在失去多元化的文化之后,才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某些文化对于人类未来的深远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第三十一届大会上,通过了一项《文化多样性宣言》,呼吁在世界范围内,承认文化的特殊性、地方性和民族性,保护文化的生存权、选择权和自由权,从而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重视加强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探索适合民族地区中小学的民族文化教育形式

    1、双语教育

    语言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它还反映着使用者独特的思维模式,而一种思维模式一旦形成,刻上民族感情的烙印,将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目前在学校教育中把科学文化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放在同等地位,进一步探索并完善“双语双文”教学,依据不同民族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制订教学策略。如果汉语教学内容难度大,学生听不懂,厌学、弃学在所难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有条件的苗族地区落潮井完小、塘桥小学、沟梁小学以及三拱桥完小等地区多采用苗语和汉语的双语文教学。由于有些学生汉语表达能力有限,可放宽他们汉语汉字表达能力的要求,允许使用母语进行交流,使母语成为沟通的主要媒介,而不应成为学生能力展示的障碍。充分利用双语双文教学的优势,运用好语言工具,通过母语的听、说、理解来带动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同时学会运用本民族文字(拼音文字)记载民族文化历史、故事传说,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2、民间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大多以其生动的形象、夸张的造型、艳丽的色彩以及其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吸引着学生,学生学得有兴趣,教师教得有味道。民间美术教育,既发挥了美育的育人功能,又促进本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学校在民族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上,确立“小组——班级——学校”的研究方案,实施“民间采风索其源、学校整理归其类,课堂教学授其艺,作品展演扬其名”措施,其教学内容和学生习作所需材料都是本地农村随处可见?手可得的稻草、芭茅杆、泥巴、树皮、布条等。具体到美术课堂上,我们采用欣赏-感悟-探究-拓展这样的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践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阿拉完小龙志先和龙林章老师执教的《美丽的黛苟黛帕》、《美丽的苗族花兜》;腊尔山希望小学龙俊甲老师执教的《我的泥娃娃》;箭道平小学姚滕伟老师执教的《美丽的头饰》等老师的课例论文获得了省级部级奖励。

    3、民间音乐、舞蹈教育

    土家族苗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民间音乐、舞蹈资源及其丰富,发掘适应中小学学生的民族音乐舞蹈教育资源,进行苗族音乐、舞蹈教学是传承本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音乐课上,我们让学生与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面对面地接触,品尝民族艺术的“原汁原味”,使民族艺术中蕴涵的伦理道德、人间真情、人文境界、民族尊严等感染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例如,阿拉完小在民族舞蹈教学过程中,邀请民间艺人本地鼓王麻官送(注:曾受到接见)来校传授苗家花鼓的击法技巧,讲解花鼓的动作分类和由来,手把手地教学生《丰收鼓》、《迎宾鼓》、《快鼓》等。改变了以往的舞蹈教学格局,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享有更为宽裕的余地,通过集中指导和分组练习、相互交流与竟技达到掌握苗家花鼓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苗家花鼓的变迁及苗家花鼓的发展与传承。三拱桥完小麻淑珍的《唱支家乡最美的歌》苗歌教学作为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观摩课,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并成功编入《美丽的湘西我的家》乡土教材。

    4、民间体育教育

    各实验学校体育老师们收集了大量的游戏童谣,利用体育课堂、大课间、课外活动时间,介绍给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中老师和孩子们一同游戏,在讲解——玩乐——讨论的过程中老师们巩固了游戏的玩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出了更多创新的火花,创造出了更多更好的玩法。每周两节的民族文化活动课,跳高脚马、玩竹偶、打苗拳、舞草龙等各种简便灵活的传统体育健身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目前实验学校大课间活动开展的蓬蓬勃勃,已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学校有特色”的良好态势。用健康、向上的民族体育活动引领学生的成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拱桥小学的跳高脚马、玩竹偶、打苗拳、舞草龙民族体育活动得到了参加第三届全国乡土教材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教研人员、一线教师、民间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代表一致好评。

    5、校园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各实验学校通过项目实施强化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学校氛围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进行主题文化教育。使学校团体对学生个体实施有力的文化整合,加强其对学生的吸引力,实现其特定的价值同化,进而提高文化传承力。在具体实践中,课题实验学校广泛地进行了“一面墙”——引领学生初步了解凤凰文化;“两渠道”——拓宽思路深入学习凤凰文化;“三阵地”——创设氛围主动挖掘凤凰文化;“四系列”——扎实开展真切感受凤凰文化的“文化凤凰”主题教育活动。#p#分页标题#e#

    二、创建了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

    1、资源挖掘模式

    民族文化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通过人的行为表现,成为一种经常化、普遍性的自然规范 ,最能引起人们直观感觉的文化现象, 犹如一个社会文化的“万花筒”。因此,在民族文化中蕴含着生命教育、环境教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从中可以发掘出适应中小学生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如以苗族服饰、刺绣、挫花、扎纸、蜡染、织锦、编织等进行民间美术教育;以苗歌、唢呐、木叶、踏花、花鼓等进行民间音乐舞蹈教育;以高脚马、竹偶、苗拳、草龙等进行民间体育教育。

    2、有效转化模式

    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不一定等同于学校民族文化课程资源,这中间存在一个转化的过程,应注重转化的有效性。首先是这种民族文化资源转化要对学生、社区或国家有益处;其次这种民族文化资源转化要促进学生的文化体验;最后民族文化资料的选取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和年龄特征并使其最恰当。具体的转化过程:(1)分析文化内涵:a主题内容b与生活生产、民俗活动的关系c文化内涵(起源、演变、传说、神话、发展)d价值取向。(2)分析其教育功能与价值:a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b能够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c能够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d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3)课程资源的转化论证:a考虑整体与局部的关系;b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c考虑与课程其他内容的相关性与梯度性。

    3、课程开发模式

    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就是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当地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为目的而开发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必须解决课程目标、内容、评价问题。

    (1)确立课程目标。展现本土知识在本土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巨大贡献,重新唤起本土人民对于本土知识体系的价值意识;通过本土知识的传播,加强本土社会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同。

    (2)以主题为单元统整课程内容。首先是确立主题。主题确立应以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或社会意义的问题为主,使主题意义化、脉络化。主题应该是从生活中的关注点所萃取出来,或从地方或社区的资源与文化遗产中获得,如节日活动或地方民俗活动等。其次是规划主题。围绕主题规划与主题相关的学习经验,在主题的脉络下统整适切的知识,形成次级概念,并围绕次级概念架构更次一级的概念与活动,组成主题网络。如“苗族节日文化”这一主题网络:次级概念包括活动、由来与历史、类型、功能与价值 ,而次级概念中的“活动”又包含有活动方式、场域、时间等 ,活动方式中又包含有民间歌舞、礼仪等;另外次级概念中的“功能与价值”又包含有信仰、道德行为规范、社会化、旅游等。

    (3)民族文化课程评价。民族文化课程的评价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a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编写的教内容,或者根据教材扩展的内容。b课程有一定的综合性。c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必要的室外活动或提供相关的影像资料,请民间艺人进课堂。)

    4、教学设计模式

    我们常说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其实,对地方文化资源的学习和继承最好的渠道也是通过课堂教学。地方文化资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它有几点较强的特殊性:1.综合性较强2.有实地考察活动3.有实物4.特别的技能5.民间艺人进课堂。因此,民族文化课堂教学首先要注意对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学习者设计分析;其次重视对教学目标、策略、方式、媒体、信息选择;最后还要进行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修改。

    5、多元评价模式

    中小学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对民间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因此评价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和不同能力的学生。目的在于提高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评价对象全体化。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学校教育既不是针对民族文化学科专业教育,也不是少数人的特长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特点着眼,让每一个孩子都以成功者的心态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基于此,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评价重视受教育者对民族文化的态度,参与的程度及兴趣,进行全体性评价。

    (2)评价内容全程化。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新课程理念,制定过程参与评价(自评与互评、激励性评语评价、家长评价)、综合实践、课题档案袋评价、成果展示(调查报告、小论文、探究有感、小制作、文体表演等)、学期总评。总之,以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为理论依据,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学期总评建议采用等级制评价,给予“优秀”、“合格”等级,不给“不合格”等级。

    (3)评价方式多样化。可通过口试、观察、访谈、作品分析和活动情况记录等方式进行,尽量少用笔试。通过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热爱乡土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学习的自主性。

    湘西凤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研究整合了学校课程资源,建构了民族地区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传承模式,促进了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探索了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形成了课题研究的教学特色,为民族地区学校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课题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谢丽芳.“蒲公英行动”美术教育专项课题试验报告[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5

【2】李毅夫.贫困地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M].中国教育学会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龙文玉.民族教育改革初探[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

【4】陈红涛.中国民族教育模式研究[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7

关键词:舞蹈教学;优化策略;创新

一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教学课程呈现出专业化、模块化的显著特征,建立了相对系统的课程设计体系,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安排以及课程范围做出了具体的规范。就整体专业课程设置而言,我国众多高校已经意识到了高校本身课程资源的重要作用,懂得将自身优势资源与课程特色有效结合,尽管有的地方还存在发展缺陷,但我国各大高校已经为此做出了莫大的努力。如有的高校开设了自主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以及上课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舞蹈课程,从而培养自身的特殊技能,提高整体舞蹈素养。另外,部分高校还针对当地特有的舞蹈文化开设了彰显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广东省的嘉应学院就将客家舞蹈资源引入了本校舞蹈专业教学课程设置当中,在必修课程中设置以客家舞蹈为主线的民族民间舞,在选修课程中设置带有客家特色的相关舞蹈课程,重点突出客家民俗文化,致力于培养专业素质较高的应用型舞蹈人才。就专业课程结构和专业课程内容设置而言,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课程呈现模块化发展趋势,注重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系统整合和整体优化。具体而言,纵观我国众多普通高校的舞蹈课程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理论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四大模块[1]。理论课程又称公共课程,是每高校舞蹈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舞蹈的起源、舞蹈的发展和舞蹈的分类、演变;专业必修课一般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展示两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专业选修课包含了人文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专业素养提高、素质拓展等基本教学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选修课程;我国众多高校的实践课程一般分为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以及毕业论文三种主要形式。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基本都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以及课程整体规划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也取得了不错的建设成效。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向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需要各大高校重点研究,加强发展与建设力度。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发展问题

(一)舞蹈教学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教学课程依然处于初级建设阶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体系虽然正在逐日完善,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之处[3]。具体而言,我国高校的舞蹈公共课程通常只设置基础理论课、舞蹈欣赏课等缺乏教学针对性的基本课程,课程设置相对单一,课程内容乏味无趣,舞蹈教学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这与高校对舞蹈教学课程的开发力度、重视程度、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等存在莫大的联系。当学生的舞蹈学习欲望得不到及时的满足,学生无法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中挑选到令自己满意的课程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学习期望值便会日渐下降,从而也会影响学生专业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传统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我国高校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舞蹈教学课程教育方法,“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育模式在舞蹈教学课程建设中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教育教学方法立足于学生舞蹈知识的获取,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舞蹈技能和职业发展能力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4]。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学生舞蹈技能的有效提升是舞蹈教学课程设置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有力支撑和动力所在,高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现状,增加个性化、自由化、实践性以及启发性等舞蹈活动课程,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发展中心,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做好舞蹈教学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工作,突出舞蹈教学的内在价值。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均

对于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深厚的舞蹈功底和专业的习舞经验,对舞蹈的领悟力相对较差,进入高校以后,大部分院校普遍选择从基础教学课程进行具体讲授,基础课程比例明显大于专业实践课程。毋庸置疑,加强基础课程建设固然重要,但高校舞蹈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专业能力高超的高素质舞蹈人才,因此,过分注重理论课程建设显然是不正确的课程设置思路,专业课程占比不足,学生便没有太多的机会进行基本的实践训练,不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也会降低课程学习效果[5]。

三高校舞蹈教学课程的优化策略

(一)合理设置教育目标

具体而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组成了基本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德育目标三个部分;教学目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需要达到的具体教学效果[5]。简言之,教学目标是宏观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微观的教育目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根据终身教育理念,高校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发展目标,结合高校舞蹈的专业特点与运动功能,设置相应的课程目标。简言之,舞蹈教学的课程目标是通过增加学生的舞蹈练习,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养,不仅塑造学生的形体美,也增进学生的健康美。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良好的舞蹈习惯;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互助合作意识,逐渐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适当优化课程比例

分析我国高校舞蹈课程内容可知,我国高校舞蹈专业主要涉及民族舞、古典舞、现代舞、芭蕾舞基础等课程内容,但这些课程在我国众多高校的舞蹈专业中并没有一一体现,因此,学生也只能粗略的了解皮毛知识,无法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为此,高校要适当增加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基本训练课以及舞蹈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例,在专业课程开设时需要注意的是,增加舞蹈相关课程(如音乐基础课)的授课比例,合理整合舞蹈专业课程,删减一些专业性不强以及实践性不强的公共课程,从而增强广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舞蹈素养[6]。

(三)创新舞蹈课程内容

所谓创新舞蹈课程内容就是在舞蹈课程内容选择时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时刻保持创新思维,紧跟时展步伐,把握当代舞蹈发展趋势,充分考虑舞蹈专业学生的现实发展要求。具体而言,课程设置要结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舞蹈知识,切实培养本专业学生的舞蹈素养,课程内容要突出所在高校的舞蹈教学特点,将舞蹈教育心理学、舞蹈教育学、舞蹈教学法以及舞蹈学科教学理论纳入其中;另外,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内容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充分挖掘地方舞蹈课程资源,大力弘扬优秀民族舞蹈文化,弘扬舞蹈文化主旋律,创新高校舞蹈课程内容。只有真正融合各方力量,才能有效打造具有特色的专业舞蹈课程。

参考文献

[1]邱毅.高校舞蹈类课程教学现状及优化措施[J].黄河之声,2015(22):27.

[2]谭委.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与优化方式探索[J].教育研究,2016(21):44.

[3]郑亮.创新教学改革策略在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体育学,2017(07):57-58.

[4]黄亚.普通高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思考[J].舞蹈,2014,08:52-53.

[5]曾婕,阳秀红.作为“精品”的普通高校舞蹈课程建设[J].舞蹈,2017(01):19-25.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8

摘要: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所带有的美感能够让每一个人深深地陶醉其中。而要表现好舞蹈这种艺术,则需要在训练过程中注意把握好其呼吸的训练,从而保证舞蹈者在表现过程中对呼吸能够进行合理的运用。高校在进行民族舞蹈教学中,对于呼吸训练的方法非常重要。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对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教学;舞蹈教学;呼吸训练;民族舞蹈

舞蹈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艺术种类,其通过形体语言进行美感的表述,通过身体动作将情感进行表达。舞蹈教学在我国的艺术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是艺术教学的重要分支。为了进行更好的形体表演,对其呼吸进行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舞蹈要跳得好,情感要表现得淋漓尽致,呼吸的合理运用是决不能被忽视的。舞蹈中的呼吸并不是简单的一呼一吸,其需要舞者在平时的训练中进行用心的体会和感受,对呼吸的意义进行理解,在身体动作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发现,从中找到呼吸的正确支点,让学生从无意识的呼吸,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呼吸辅助,让舞蹈因为呼吸的运用而更加具有感染力,让舞者与观众之间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让舞蹈与观众之间产生共鸣。

一、呼吸对舞蹈的影响

呼吸在舞蹈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影响着各种舞蹈动作的表现力。舞者只有调整好呼吸,才能让整个舞蹈动作具有美感,才能让整个舞蹈处于相应的掌控中,才能更好地表达舞蹈的情感。

1.表情影响。

呼吸能够影响到舞者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舞者进行舞蹈表演的过程中,将会消耗大量的体力,而呼吸是人们获取氧气的重要途径,是给体力“充电”的重要方式。只有获得通畅而自由的呼吸,舞者才不会因为缺氧而面部扭曲。

2.视觉再视的条件。

视觉再现是艺术呼吸的一项重要功能,呼吸的节奏对于肢体动作的影响非常重要,比如,短、重、急的呼吸往往与激烈的动作相配合,长、轻、缓的呼吸则与缓慢舒缓的动作相协调。舞蹈的肢体动作需要以呼吸为重要基础,动作的节奏和情感的表达也都与呼吸相联系。舞者想要完美地表达情感,必然需要呼吸的调节和支配。在教学中,让学生增强控制呼吸的能力,能够让学生的情感和动作表达更加流畅,让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提高。呼吸的训练可以让舞者的各种动作得到充分的表现,让舞蹈的再视效果得到加强。

3.影响舞蹈控制。

舞蹈的控制与呼吸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对于民族舞来说更是如此。呼吸能够影响舞蹈动作的完成,在对舞蹈动作的调整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舞者通过呼吸调节舞蹈的力度,控制舞蹈动作的舒展度,控制舞蹈的展现力,从而让观众欣赏到不同的舞蹈表现,让观众能够更加容易受到舞蹈的渲染。没有良好的呼吸,其舞蹈的控制就难以进行,舞蹈的表现力就会得到削弱,其所要展现的情感则会难以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民族舞蹈中如何进行呼吸训练

民族舞蹈是舞蹈中的重要分支,在舞蹈中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民族舞蹈中的很多动作与其他舞蹈不同,其展示了不同民族的特色,让人们对于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有全新的认识和了解。在民族舞蹈中进行呼吸的训练非常重要,只有做好呼吸的训练,舞蹈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

1.脆性呼吸训练。

脆性呼吸训练指的是呼吸频率的训练,其与呼吸快慢具有联系。在舞蹈中不同的情感表达需要运用不同的呼吸方式,欢快的舞蹈,其动作更快,所需要的呼吸则是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哀愁的舞蹈,其情绪则与之相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对于音乐有一个自我的认识,让学生在练习呼吸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打节奏或者计时的方式进行呼吸时间的掌控,也让学生对于呼吸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不同的民族舞需要进行划分式的练习,比如,在蒙族无呼吸练习中,可以结合舞蹈中的抖肩、耸肩等动作进行呼吸的训练,让学生领悟到动作和呼吸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紧抓呼吸要领。

2.柔性的训练。

柔性的训练在于通过呼吸让舞蹈的整体神韵得到展现,在于让舞蹈展现出具有行云流水之感的美。柔性呼吸能够带给舞蹈一种无形之美,让呼吸与动作融为一体,让舞者与舞蹈浑然天成。柔性的训练往往展现的是舒缓、优雅的动作,这时候就需要对舞蹈中的呼吸牵引作用给予关注,注重呼吸和情感的融合。比如,朝鲜舞蹈中的“古格里”节奏鼓点与舞蹈呼吸的配合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表现。教师在进行呼吸训练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呼吸和民族舞蹈情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从自我的感受中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呼吸方式,并加大学生肺部力量的训练,从而让呼吸变得缓慢,让呼吸变得均匀。

3.呼吸韧性的训练。

韧性训练主要是指慢呼快吸的呼吸方法和技巧。此种技巧主要是让舞蹈的整体表现给观众一种韧性的感受,让呼吸的快慢、沉落的运用能充分表达舞蹈中的柔中带韧的感觉。呼吸此时能够让动作变得更加具有连贯性,能够让呼吸很好配合动作的完成,能够表达动作中的各种喜悦、轻盈之感。教师在呼吸训练中要让学生注重自身呼吸的控制和调理,让学生注重呼吸和情感的遥相呼应,同时要强化学生的体力训练,让学生在完成动作之余能够很好地支配自己的呼吸,能够调理自身的呼吸,从而让呼吸和动作能够形成完美的搭配。

结语

舞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让舞者通过各种形体动作表达人世间的各种千姿百态,让人们深刻感受来自肢体的力量。教师要对学生的呼吸做好训练,只有做好呼吸的训练,才能让舞者的肢体语言与观众具有交流性,才能让舞者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而具体的表达,才能让舞蹈充分的传递其美的力量和感受,才能形成更加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形式。

作者:康俊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艾菁.高校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探讨[J].音乐时空,2014,05.

[2]李桂娟.论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

[3]李冬.论高职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3,03.

[4]梅丽娟.民族舞蹈教学中呼吸训练探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07.

第二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情感表现力探究

摘要:

舞蹈是一种使用肢体语言进行情感演绎的艺术,其主要依靠各种肢体动作完成场景的表演。舞蹈本身具有非常多样化的社会元素以及角色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爱。舞蹈教学作为高校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表现方面应当引起重视,只有具有情感的艺术才能获得更多学生的喜爱。本文对高校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情感表现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策略。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情感表现;舞蹈艺术;策略探索

0前言

舞蹈是一门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形式,其所具有的特殊性让当前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其钟爱有加。舞蹈使用肢体动作表现情感,通过多样化的舞蹈动作表现不同的情感。人们对于舞蹈的欣赏和喜爱也是因为其具有无声情感表达方式的特性。同时,人们也注意到舞蹈能够让人们的体形更加优美,气质更加特殊,因此家长也越来越喜欢让自己的孩子走入舞蹈的世界。高校作为舞蹈教学的培育基地,是学生进行舞蹈动作学习和舞蹈理论升华的重要沃土,也是学生们接受艺术熏陶的重要途径。对于高校来说,在进行舞蹈教学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舞蹈的情感,如何通过自己对于舞蹈的理解,将舞蹈中的情感精髓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与观众形成共鸣,让舞者与观众能够融为一体,感受舞蹈所带来的震撼。

1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舞蹈情感的学习远远超过了学习舞蹈本身,甚至对于舞蹈的内涵、舞台表现等等方面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1.1延伸舞蹈作品内涵

让学生学习舞蹈中蕴含的情感,能够让舞蹈作品本身更加具有表现力,能够展示舞蹈本身的深刻内涵。教师让学生体会舞蹈中的情感,可以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舞蹈所要表现的意义,可以让学生对于舞蹈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从而能够把握舞蹈所要传达的精神,对于增强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1.2提升舞台表现力

学生的舞台表现需要情感的支持,学生只有将舞蹈中的优美舞姿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将各个舞蹈动作与舞台相结合,才能让舞者的表现力达到最高境界,才能让舞者在进行各种动作表达的时候展示舞蹈本身的魅力。学生对于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有助于与观众之间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共鸣,能够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面部表现,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情感表达出来,也才能够对舞蹈进行最好的诠释。

1.3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在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情感表现力,能够让学生的舞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舞蹈技能,从而对舞台进行最好的掌控。教师只有注重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演绎作品,才能让学生对于自己的舞蹈动作产生自信,才能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舞蹈的精髓,从而带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效果,也能够让课堂教学展现出卓有成效的一面。

2高校舞蹈教学中提升学生情感表现力途径

当前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到舞蹈的世界,感受舞蹈的魅力,很多学生都成为舞蹈表演的忠实拥护者,对于舞蹈的热爱程度可见一斑。正因如此,高校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对于舞蹈本身的情感表达,而不是简单的肢体动作表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情感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可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2.1加强对舞蹈作品的理解

学生要想将一个舞蹈展现的完美,就需要对舞蹈作品有一定的理解,甚至是深刻的理解。只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才能对作品所要展现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研习,才能从根本上对作品进行展示和表现。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舞蹈技巧和专业知识的传授中,更为重要的是要对舞蹈的精髓——情感具有切实的、有效的理解和把控。教师要对每一个舞蹈作品进行充分的情感教学研究,可以将作品创作的历史纳入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历史的理解进而做到对作品情感的认识。教师要注重教学中历史与情感的结合,注重作品本身含义的延伸,从而让学生对于作品能够进行更好的情感理解。

2.2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情感表现力培养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只有具有创新力的舞蹈情感表现形式,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没有创新力的舞蹈表现形式,无法让舞蹈的演绎获得长久而持续的发展。每一段舞蹈都具有自身的优点和特点,每一个人对于舞蹈的演绎都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对于舞蹈的认识和表现,而不是仅仅对于他人的模仿。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让学生运用各种舞蹈动作表现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从而让舞蹈融于学会的生活中,让舞蹈能够得到更多的内容展示。

2.3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舞蹈本身就是用来展示美的活动,具有足够的魅力。舞者想要能够将舞蹈中的美充分展示出来,必然需要具有足够的审美能力,对于舞蹈作品的鉴赏能力也较为高超,从而能够将舞蹈中的精髓得以展现,并让观众有更好地理解。因此,高校舞蹈教学中,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学生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的提升。不同的学生对于美的认识不同,其在展现舞蹈魅力的时候就会有所差别,而对舞蹈领悟能力较好的学生则可以对舞蹈展示的更为出众。教师可以通过对每一段舞蹈的展示,让学生进行思考,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加入舞蹈作品的欣赏中,升华情感感悟。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中,还要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舞蹈表演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只有舞者与舞蹈成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审美的提升。

2.4提升学生学习力

理论知识同样是舞蹈学习非常重要的基础,是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学生如果忽视了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则难以对舞蹈技巧和舞蹈动作进行充分的掌握,不具有文化素养的学生对于舞蹈的理解自然缺乏层次。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为日后的舞蹈学习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通过强化舞蹈知识学习,可让学生领略到舞蹈这门艺术带来的特殊情感和不同的文化魅力,延续舞蹈的生命和发展长度。

2.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高校进行舞蹈教学的重要引导者,也是学生进行舞蹈学习的重要模仿者。教师要做好对自身的要求,不断丰富自己的舞蹈经验,加强对舞蹈的实践,提升对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舞蹈动作、技术和情感表现进行指导和点评,让学生的舞蹈动作得到规范,带领学生更好地进行舞蹈学习。

3结语

具有情感的舞蹈才具有生命力,舞蹈教学也正是对舞蹈生命力不断赋予的过程。教师要做好舞蹈情感表现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进行情感的积累和沉淀,让学生的表现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发现而得到提升,为社会培养出更好的舞蹈人才。

作者:康俊芳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

参考文献:

[1]殷广乐.试论舞蹈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力[J].大舞台,2011(09):219-220.

[2]孙延泽.浅析在舞蹈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J].戏剧之家(上),2013(07):299.

[3]岳畅琦.舞蹈表演情感表现力的提升研究[J].戏剧之家,2016(01):135-136.

[4]唐敏.舞蹈学专业学生情感表现力培养的新思考[J].大众文艺,2015(04):216.

[5]徐东琴.舞蹈教学中情感表现力的培养方法探讨[J].大众文艺,2015(10):249.

第三篇:高校舞蹈教学学生舞蹈表现力

舞蹈表现力是指表演者在全面掌握舞蹈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以舞蹈动作的形式将其形象的表达出来,并且在音乐和舞台效果的配合下使观众从中充分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容。高校舞蹈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需要多措并举:夯实基础能力,确保学生的舞蹈动作规范;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情感;提高音乐节奏的准确性;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引言

在阐述舞蹈的内涵时,著名艺术家、文学家闻一多先生曾经讲到,舞蹈是“生命情调中最直接、最宝贵、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实的表现。”由此指出,舞蹈是人的情感世界的一种表达形式与反应社会现实的艺术。舞蹈表现力则是指,表演者在全面掌握舞蹈的内涵与所要表达的内容之后,以舞蹈动作的形式将其形象的表达出来,并且在音乐和舞台效果的配合下使观众从中充分体会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容。然而,当前诸多高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不够,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舞蹈技术和技巧的掌握上,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表现力是舞蹈的灵魂所在,倘若舞蹈表演者偏离于此,不论其技术与技巧多么娴熟,也称不上“师”,而只能称为“匠”。所以,在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理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舞感,也需要引导其对舞蹈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刻、细致地体会,作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提高舞蹈表现力。本文的旨趣即在于,从夯实基础能力、提高音乐节奏准确性、提升学生的舞蹈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等方面阐释高校舞蹈教学中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一、夯实基础能力,确保学生的舞蹈动作规范

标准的舞蹈动作是实现良好舞蹈表现力的基础,衡量舞者个人舞感水平的前提就是其动作的协调性和反应速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舞感,必须依靠规范专业的训练来夯实其基础能力,从而逐步增强其舞蹈技术和技巧能力,并使其肌肉组织与关节韧带之间的协调性得到有效提高。准确的舞蹈动作是舞者表现力达到良好效果的基础,是其从事舞蹈艺术的基本功,包含身体力量、协调能力、控制能力、软开能力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对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其舞蹈表现力才能得到大幅、快速提升。舞蹈教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学生基本功的掌握情况高度关注,用严格训练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在从整体上提高身体敏感性和动作协调性的基础上,不忽略舞蹈细节。比如,在教授《傣族精灵》时,教师可以在讲解傣族音乐风格、节奏特点、傣族舞基本动作之后,向学生重点强调“孔雀手势”与“踮脚走”。

二、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舞蹈的情感

受创痛舞蹈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舞蹈教师往往将舞蹈教学视为技术或技巧教学,学生只需要具备娴熟的技能就行,不需要对舞蹈作品的内容进行理解,致使很多学生偏废了对于舞蹈理论的学习中而过于重视舞蹈表演。针对“如何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舞蹈理论知识”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需要通过提升他们对于舞蹈的情感来解决,因为舞蹈表现力也深受舞者情感的影响。众所周知,自然情感可随时现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而舞蹈表演中的情感艺术却建立在舞者对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之上。一般而言,舞者通过对自己之于作品体验进行反复加工,充分挖掘出其的审美价值,从而将独特的情感表达出来。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对舞蹈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以便提高其对于舞蹈的情感。以藏族舞蹈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领学生对藏族的生活习俗进行了解,之后对舞蹈动作仔细观察。由于藏族舞蹈中的腿部动作既多又灵活,且与藏族的生活习性息息相关,因此,只有学生正确了解作者的创造意图和作品内容之后,才能不断提高其对于舞蹈的情感性,进而充分表现其舞蹈表现力,给观众以美感。

三、提高音乐节奏的准确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失去音乐的舞蹈无异于体操。舞蹈音乐的风格千姿百态,节奏鲜明独特,旋律悠扬优美,舞者能够在音乐的伴奏下淋漓尽致地展现动作,从而使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抒发,实现动作、音乐、情感的合三为一,表现力得到大幅提高。实际舞蹈教学经验表明,音乐节奏感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语言与舞蹈动作表现力的流畅与否,二者呈现出正相关关系。由此也说明,音乐节奏感是衡量舞蹈演员表现力水平的重要标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亲身示范使学生了解、掌握音乐的节拍,分析其节奏类型,进而准确把握音乐节奏,从而培养和提高舞蹈表现力。

四、观察、体验生活,丰富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从客观上讲,舞蹈艺术的原型均来源于生活,舞蹈作品和形象的创造都是基于现实生活。从这点上讲,舞蹈形象的塑造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和反映。不论舞蹈表演者还是创作者,只有经常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外在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体验、感受,并将之融于舞蹈和人物情感之中,才能够提升舞台表现力,创作出完美的作品。因此,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生活体验,启发学生大胆幻想,丰富其想象力,进而将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联想和自己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舞蹈动作更富表现力。

作者:才让昂毛 单位: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第四篇:普通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策略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舞蹈艺术重要性认识的加深,舞蹈教学开始走入大众视野。成为普通艺术高校中重要教育内容。如何改变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现状,推动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发展,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对舞蹈教学的需求现状。

虽然普通艺术高校已经对舞蹈教学开展多年,但学生对舞蹈知识的了解却仍然不深,无法准确地对舞蹈的舞种等进行专业分类。不过,大多数的学生对舞蹈都表现出强烈的热爱,很多学生都有参与实践表演的希望。大学生对舞蹈的热爱,多数都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性,真正投入到舞蹈学习后,普遍觉得舞蹈学习难度较大,对舞蹈教学没有足够信心。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多与学生舞蹈实践机会不多,教师教学引导方式不当等有关。

2)高校舞蹈课程开设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对国家相关的号召和政策积极响应,开展了一系列普及性的艺术教育,舞蹈教学也在其中。有关舞蹈教师也在促进自己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对舞蹈课程积极开设,吸引学生参与舞蹈教学,但开设的课程范围较窄,舞蹈教学普及面也较窄,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虽然高校也对一些新兴舞蹈项目加以引入,但传统舞蹈教学内容占据比例依然较大,而新兴舞蹈教学项目,因教学实践限制等,一直呈现出发展不够均衡和完善的现状。

3)高校舞蹈教学师资现状。

因一些学校领导缺乏对舞蹈教学应有的重视等,导致专业舞蹈教师引入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时间较晚,各艺术高校在舞蹈专业教师方面还比较短缺;一些舞蹈教师在从事舞蹈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从事其他相关课程与工作,工作量较大,较少有时间对舞蹈教学潜心钻研,使得高校舞蹈教学状况难以得到有效改善,舞蹈在普通艺术高校中的普及也难以落到实处。另外,因限于经费、时间等,高校舞蹈教师较少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教师教学水平舞蹈得到持续提高,教学经验无法紧跟时代变化而变化,不利于舞蹈教学质量的提高。

4)高校舞蹈教学管理、设施现状。

高校对于舞蹈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学校对舞蹈相关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管理、组织等支持比较薄弱,导致学生对舞蹈教学不满。在教学设备方面,高校舞蹈教学虽然基本都配备了专门的训练室,但训练室的面积普遍较小,训练环境相对来说还比较差,难以满足学生的专业舞蹈学习和训练。有些高校舞蹈教学的活动组织,缺乏规划和计划,组织往往比较仓促或者活动组织较少,理论课程较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训时间,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舞蹈学习效果和质量。舞蹈教学设施的不完善,缺少多媒体教学设备,容易挫伤舞蹈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与效果的提升。

二、高校舞蹈教学发展对策与建议

1、积极转变舞蹈教育目标,培养综合性人才

舞蹈教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学校开设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的这些理念的规定都是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育必须遵循的指南。高校应对舞蹈教育的普及性和自娱性有更全面的认识,积极转变舞蹈教育目标,对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性人才进行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在舞蹈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舞蹈素质状况进行教学,在大部分学生都能接受的基础上对教材限度和教学内容加以掌握,使学生能够真正地通过舞蹈教学学会使用舞蹈语汇来跳舞,让舞蹈教学中的真、善、美融于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在目标方面不能仅仅对高超的技术加以追寻,而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充实大学生学习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引导学生多多参加各种舞蹈活动和比赛,促进学生组织能力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在反复的舞蹈训练和强化中,促进学生表现力、表演力以及自信心的提高;通过舞蹈教学,让学生学会编舞、排舞、跳舞,促进学生创作思维的提高。舞蹈教育目标的转变,是改变高校舞蹈教学现状的本质要求。

2、改变舞蹈教育观念,调动学生积极性

高校舞蹈教学应注重对以往舞蹈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学生能够由被动学习实现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充分调动学生舞蹈学习积极性。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应着重从学生兴趣入手展开教学,对一些有趣的、能够启发学生心志的舞蹈有意识地选择,使学生对舞蹈产生共鸣;对学生反馈性意见给予尊重,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互动,以促进学生接受力的提高。普通艺术高校应对各种舞蹈社团的成立积极鼓励,发挥学生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舞蹈学习与训练平台,在舞蹈社团的开展中,还能够提高学生组织、协调、创造等各项舞蹈能力。对于舞蹈社团,教师也应负起责任,发挥带头作用,对学生舞蹈社团工作给予指导和配合,以引导舞蹈社团发挥其应有作用。教师应与学校一起,对丰富的舞蹈活动积极组织和开展,为学生提供多种舞蹈展示平台,丰富学生的舞蹈表演经历,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热情。

3、建立健全舞蹈教育管理制度,保障舞蹈教学正常开展

高校舞蹈教学中呈现的问题与舞蹈教育管理有很大关系,高校除了要重视教师、学生因素,还需要重视教育教学管理因素,对舞蹈教育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建设一支高素质舞蹈教学管理队伍,为舞蹈教学的开展提供充足的管理保障。高校舞蹈教育管理,应加强对高校舞蹈教学规范化的管理,对教师职称评定公平对待,为教师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为舞蹈教学争取科研课题等支持。在管理过程中,应遵循激励性原则,对于好的管理者应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激发管理者的积极性;还应对良好的舞蹈教学环境进行营造,为高校舞蹈活动等提供秩序保障。

4、完善舞蹈教学设施,加强舞蹈教学师资建设

对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学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对舞蹈教学的投入,完善舞蹈教学设施。舞蹈训练教室的场地应最少为100㎡,采用规范化的木质或胶地板,以避免学生发生膝盖损伤情况;教室室内光线应保持明亮;配备多媒体、音响、摄像机等舞蹈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除了舞蹈教学设施外,高校还应加大对舞蹈教师师资建设的投入,调动舞蹈教师教学积极性。各大高校应对专业的舞蹈教师人才进行引进,促进舞蹈教师梯队的建设和完善。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方面,高校应不定期开展培训,加强对教师新理念、新知识的教育,着重教师知识面的不断拓展,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应为教师提供更多参加舞蹈文化活动交流的机会,让舞蹈教师对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及时地把握,鼓励教师开展舞蹈教学科研活动,对舞蹈教育和教学问题进行研究,以促进整个舞蹈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改进舞蹈教学方式,提高舞蹈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面对舞蹈教学中呈现出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对舞蹈教育目标、教育观念积极转变,采取有效的改进促使,积极改善其舞蹈教学现状,促进普通艺术高校舞蹈教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刘赫 单位:常州大学

参考文献

[1]董艺林.大学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J].音乐时空,2015,(23):176.

第五篇:高校舞蹈教学艺术实践研究

摘要:

高校舞蹈教学和艺术实践教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前者却在后者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对外拓展,能够让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舞蹈技巧进行实践,利于学生艺术综合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也利于高校舞蹈教学发展和创作水平提高。本文通过艺术实践的相关概述,分析了其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关键词:

艺术实践;高校;舞蹈教学;影响

艺术实践主要指舞者通过舞蹈呈现艺术,对舞蹈表演成果及动作进行分析总结不断揣摩的过程,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吸引人的舞蹈作品。在该过程中,舞者可将自身舞蹈技能全面展现出来,以表演的动作、情貌表达舞蹈蕴含的情感内涵,展示作品的舞台魅力。因此,艺术实践是学生巩固实践所学舞蹈技能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艺术实践形式具有多样化特征,包括如文艺演出、校园文化表演与专业舞蹈比赛等。以下将深入探析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艺术实践相关概述

艺术实践以舞台上舞者的表现来达到对其舞台表现力与舞蹈技能水平的判断为主要目的。任何经典舞蹈作品都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舞者不断揣摩每个动作、不断的磨练,方可演变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被流传开来的舞蹈作品,都是历经不断的艺术实践,才逐渐获得人们的认可而被接受。艺术实践可谓精品舞蹈锻造的熔炉,每部舞蹈作品要成为艺术精品,都离不开舞者在各组环境背景下进行大量的实践演出。艺术实践的方式非常灵活丰富,以舞蹈而言其包括校园、社区或大型文化文艺演出、体育舞蹈、专业舞蹈比赛等艺术实践形式。

二、高校舞蹈教学中艺术实践的现状

要让学生舞蹈实践能力加强,首先,将艺术实践设立为必修课,纳入高校舞蹈教学大纲中,成为其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环节。艺术实践在舞蹈教学中的形式非常丰富,包括如课后参与节目排练、社会活动、校园晚会等,均为艺术实践教学内容。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与,为他们提供有效渠道机会展示、锻炼自己,进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就业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加强艺术实践考核制度的规范,由于实践课程考核不同于一般课程,因此高校要为艺术实践设立专门的学分,并为学生建立相关档案,详细记录其实际参与情况,然后以档案统计内容为依据给出学分。最后,当前我国高校舞蹈教师水平都相对较高,均为具有较高水平、多年舞蹈经验或校外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及舞蹈家,能够让学生接受最好的专业教育,进而更好的提高自身素质。与此同时,高校应加快硬件设施建设速度,尽可能提供给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良好环境,使其有更多条件和空间提升实践能力。

三、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

(一)促进学生养成模仿技能

高校舞蹈教学注重学生对无形美的把握,强调对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艺术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从生活实际中寻求灵感,然后再通过合理模仿,使其演化为极具形体美的舞蹈动作,进而强化舞蹈感染力,促进舞蹈的多元化发展。其实就舞蹈比赛而言,通常会对参赛舞者即兴舞蹈能力进行考察。这对学生来说具有较高难度,其不仅要求学生肢体动作要熟练,也要具备扎实的文化基础,实际上主要是对学生创意思维和想象能力的考查。比如,我国传统舞蹈———扭秧歌,起源自插秧耕田的农活劳作,并在发展中不断汲取戏曲与民间武术的形式,逐渐演变成大众喜爱的民间舞蹈。由此可见,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十分巨大,可促进学生养成模仿技能,使其更好地学习舞蹈。

(二)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艺术实践是高校舞蹈教学教学传统课堂的延伸,高校舞蹈教学应不断完善课堂教学,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高校舞蹈教学只注重传授书面技能给学生,而不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则毫无实质作用可言。为此,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应积极参与艺术实践中,通过参加舞蹈比赛等形式,强化训练,积累舞蹈经验,充分展示自己,也要善于发现自身缺陷加强改善。此外,参与艺术实践活动,可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舞蹈知识,使其留下深刻记忆。比如,舞蹈教学传统课堂上通常不会涉及舞者服饰、妆容等内容,然而,这些内容却是一名舞蹈表演者必须学会的基础技能。由此可见,艺术实践活动是对传统舞蹈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三)利于教师舞蹈能力与教学质量提升

学生舞蹈水平直接受教师教学质量影响,要将学生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舞蹈人才,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提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人才。艺术实践活动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自身多年舞蹈技巧与教学经验的主要途径。为此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性因素,采取不同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以保证每位学生实际应用及舞蹈的能力切实提高。此外,艺术实践还能促进教师创作水平提高。高校学生要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展示自我,对教师的舞蹈能力提出的要求也极高。故而,高校舞蹈教师除了要紧抓课堂教学质量,还要确保自身具有较强舞蹈能力,才能让学生舞蹈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进而成长为全面型舞蹈人才。

(四)艺术实践的消极影响

由于艺术实践活动易使得学生过早接触社会,故而,当学生缺乏坚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时,便会受到各种不良因素诱惑,从而抵触正常规律的校园生活及课程文化,甚至造成歧路亡羊现象。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和指导,并适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给予他们更多关心与帮助。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舞蹈艺术作为具有实践性的一门艺术,若单靠课堂来学习舞蹈技巧,而不重视社会实践,将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从学习舞蹈、练习舞蹈的角度来看,其最终目的是让观众欣赏和检验,基于此,就必须将艺术实践纳入舞蹈教学中,通过艺术实践增强教师创作能力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进而合理补充舞蹈课堂教学。

作者:陈黎黎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参考文献】

[1]何云.艺术实践对高校舞蹈教学的影响[J].《大舞台》,2013,08

[2]杨鸥.论舞蹈学专业特色的舞蹈技术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02

[3]董晓春.现代技术与舞蹈教学[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3,01.

第六篇:高校舞蹈教学与情知教学运用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舞蹈教学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本质的提升。情知理念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的新型教学理念,尤其适用于舞蹈教学。鉴于此,本文从情知理念的含义谈起,就其具体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情知教学理念;运用分析

一、情知教学理念的含义

情知教学理念是当代著名教育家冷冉教授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其认为,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其心理成分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个是情感方面,包含情感、兴趣、动机、态度等;一个是认知方面,包含思维、记忆、想象等。这两个方面是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同等重要的,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将两个方面融为一体,尽可能的做到以“情”导“知”,以“知”促“情”,使两者共同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其含义可以看出,其与高校舞蹈教学是十分契合的,舞蹈是一门集情感、知识和技术与一身的艺术,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但是从当下舞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很大程度上了忽视了情感要素,即重“知”而轻“情”,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将情知教学理念应用于高校舞蹈教学中,既是符合舞蹈艺术本质特征的,也是教学的实际需要,理性得到重视和探索。

二、情知教学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方面

目标是行动的先导,并对行动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虽然伴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入,多个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了革新,但是对照着情知教学理念来看,仍然存有一定的不足。情知教学理念主张以情导知,以知促情。强调情感和认知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但是多数教师还是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仍然是将技术训练视为重点,将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舞蹈动作视为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使学生成为了被动接受知识和技能灌输的容器,自身的兴趣和主动性无从激发,情感要素的价值也无从谈起。所以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教学目标。在新世纪的基础音乐课程改革中,曾提出了情感和态度、过程和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目标,能够给高校舞蹈教学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即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舞蹈知识和熟练的舞蹈技能,而是要通过对舞蹈的学习,感受舞蹈及舞蹈作品特有的情感和精神内涵,获得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提升,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合作等,为今后的个人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从舞蹈艺术本身的特点来看,特别是技术训练方面,其本身是十分艰苦和枯燥的,如果不将情感因素融入其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反之,如果从一开始就坚持以情导知,则很有可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无论是舞蹈教学目标的需要,还是舞蹈艺术本身的性质使然,都需要教师切实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性,为情知理念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舞蹈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述+示范的教学方法,虽然能够满足教学的基本需要,保证教学沿着教师的思路进行,但是整个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自身“情”的一面,如兴趣、主动性等却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教学质量的提升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所以要结合情知教学理念,将更多新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旨在充分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比如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根据舞蹈作品的具体内容,利用多媒体、道具等营造出一个与作品相契合的情境,当学生置身于这个环境之后,就会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继而主动的进行练习和表演,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的。又如合作教学法。在一些舞蹈活动中,教师可以放手交给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准备和实施。在选出团队负责人之后,由其进行工作的分配,比如有的同学负责后勤保障,有的同学负责作品排演,有的负责对外宣传等。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使他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形成一种集体意识,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就业和个人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师资建设方面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决定性影响。虽然当下多数舞蹈教师都是科班出身,有着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能够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但是从情知理念的要求来看,还需要教师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提升。首先是教学态度方面。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教学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也都会被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教师理应树立正确的教学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中来,并将这种热情传递给学生,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特别是近年来,学习舞蹈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各类舞蹈培训机构也是层出不穷,这使得教师有了校外兼职的机会,并获得了较为丰厚的经济收益。然而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校外,势必会使正常的校内教学受到干扰。当教师十分疲惫的出现在课堂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所以情知理念中的“情”,前提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热爱之情,这是整个教学得基础。其次是教师的综合素养。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多数舞蹈教师在综合素养方面普遍较为欠缺,这种素养的贫瘠,使得教师难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舞蹈教学。反之,如果教师有着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就会对教学形成更多新的感悟。比如教师如果具备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就会对情知理念了解的更为透彻,也自然能够予以更加充分的运用。所以说,教师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更好的把握情知理念等科学教学理念的精髓。

(四)教学评价方面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诊断、导向、激励作用。但是在传统舞蹈教学中,该环节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多数学校的舞蹈教学评价,都是由教师采用量化制的形式进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虽然教师具有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当一个教师面对众多学生时,受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其次,在评价方式方面。量化制虽然直观明了,但是难以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全面的水平,一旦结果和学生的心理预期差距过大,则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也应该在情知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评价环节进行变革,充分体现和发挥出情感在评价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具体来说,在评价主体方面。可以引入更多的评价者,如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使评价尽可能的全面和公平。而且无论是哪一个评价者,都应该表现出这样一种态度,即评价不是为了给对方挑毛病,找难堪,而是一种真心实意的帮助,当表现出这种真诚时,被评价者才会对评价结果更加重视,达到评价本身的目的。在评价方式方面。在保留量化制的基础上,也应该及时引入新的评价方式。如档案袋式评价法,就在国外受到了普遍的好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记录自己学习历程的档案袋,每隔一段时间,都由教师和学生一同填写,学生能够对该阶段取得了哪些进步,还存有哪些方面的不足等有清晰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参与使学生获得了一种被关注感,继而转化为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这是传统教学评价所难以获得的效果,也是情知理念独有的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全国上下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人才,为我国舞蹈艺术事业的繁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越是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越应该冷静下来对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新的审视,以趋利避害和扬长避短。通过分析后可以发现,教学理念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理应予以及时的破解。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就情知模式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舞蹈教学一定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

作者:何甲麒 单位: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正川,苏永秀.情知教学论指导解剖教学初探[J].医学与哲学,1992(07).

[2]吴恒山,单华.冷冉教育思想的特点及贡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3]董艺林.大学舞蹈教学常见问题和解决方案[J].音乐时空,2015(23)

第七篇:新形势高校舞蹈教学改革和发展

摘要: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给整个教育带来了新的风气,使整个教育展现新的面貌,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被不断开发应用到教学之中,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在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这一课程就是其具体体现。在新的时期,高校舞蹈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以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本文就是对新形势下高校舞蹈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进行研究,同时也是我对舞蹈教学的一些简单思考,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高校教育;舞蹈教学;课程改革;相关思考

1高校舞蹈教学相关知识

1.1高校舞蹈教学开设背景

(1)社会现实发展的需要。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肩负着培养建设祖国人才的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就现实实践情况来看,我国需要的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高校开设舞蹈教学课程,不论是从锻炼学生气质形体,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来讲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2)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学生也是如此,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经过我们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学生都希望自己可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在将来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可以有竞争优势,舞蹈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表演形式,往往会获得更多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学习舞蹈来提升个人内在气质,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3)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舞蹈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是综合性比较强的院校,在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对于学生艺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于高校综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都在要求高校教学不断变化,在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突破。

1.2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舞蹈教学是大学生艺术教育最为常见的,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教育形式,由于我国的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起步较晚,在新的时期,虽然说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不得不承认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总之,从目前情况来看,高校舞蹈教学存在一定问题,但是从长远角度出发,高校舞蹈教学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会迎来新的辉煌。

2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的喜和忧

2.1高校舞蹈教学发展的可喜之处

(1)在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多。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学习舞蹈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个人审美情操和个人综合气质,以及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个人综合能力,因此在高校学习舞蹈成为一种新的风气,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十分高,目前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数量和质量都不断地提高。

(2)高校舞蹈学习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教育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的时期,高校舞蹈教学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无论是人力支持,还是物力支持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整个高校舞蹈教学的开展变得十分顺利,提高了舞蹈教学的效率,使高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艺术气息落在实处。

(3)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课程改革如一缕清风,给整个教育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方法,都得到了应有的更新,使整个教育有一种全新的面貌,对于高校舞蹈教学也是如此,由于其独特的实践性,现在许多教师往往会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说合作学习法,对话式交流学习法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2新时期高校舞蹈教学发展可忧之处

(1)相关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我国高校开展舞蹈教学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舞蹈教学的一些相关设施并不完善,比如说舞蹈教室、舞蹈教师等等,都或大或小的存在问题,制约着舞蹈教学的发展。

(2)舞蹈教学没有和人才教学联系起来。

舞蹈教学尤其具有独立性,其属于艺术教育的行列,在提高学生个人艺术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意趣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研究之后发现,大多数高校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将它和培养人才割裂开来,导致舞蹈教学没有对学生的其他学习产生帮助,或者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这样的现状是急需改变的,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努力,让舞蹈教学这样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教育联系在一起,共同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贡献力量。

(3)过分的注重表演的形式部分。

舞蹈是一门艺术表演性十分强的课程,但是其中还包括许多的内容,比如说艺术欣赏等。在我们研究调查之后我们发现,目前高校舞蹈教学过分关注学习表演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等关注力度相对较差,导致学生的学习呈现一种畸形的发展态势,这对于新时期学生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高校舞蹈教学没有完整的体系。

教学是一个十分严密的系统,舞蹈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完整的教学体系来为教学服务,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高校在舞蹈教学方面,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日常的教学仅仅依据教师制定的相关课程进度,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不利的,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整体提高。

(5)高校舞蹈教学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是激励制度的一种,在新的时期,高校舞蹈教学需要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需要有相关的评价标准,但是就实际情况看,高校舞蹈教学的评价标准往往是由教师给出分数,这其中存在许多人为因素,可能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新时期改进高校舞蹈教学的具体措施

3.1加大财政支持,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财政支持是高校舞蹈教学的重要保障,新的时期,必须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舞蹈教学完善基础设施,比如说舞蹈教室等,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舞蹈给自己带来的深刻变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将人才教学和舞蹈教学联系在一起

艺术教育是人才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两者割裂开来,必须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用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3.3合理安排舞蹈教学侧重点

舞蹈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存在侧重点,要改变目前过分重视表演的问题,合理的安排教学侧重点,要将侧重点适度的偏向学生内在修养,以及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不断地提高学生个人内在修养,提升综合素质。

3.4构建完整的舞蹈教学体系

构建完整的舞蹈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及高校的共同努力,在经过严密调查之后,了解学生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教学大纲要求,同时根据各个院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任务,使整个高校舞蹈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3.5构建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

激励制度是新时期提出的新的理念,在高校舞蹈教学中也同样使用,再加上高校对学生的学习本身的需要做出评价,因此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制度出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减少其中的人为不确定因素,让学生的舞蹈学习可以得到客观的评价。

作者:岳喜宁 单位:中原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王一茹.第六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1.